福州摆塔文化的由来
中秋摆塔,是福州特有的习俗,据说始于明嘉靖年间。相传戚继光赴闽平倭患大捷全胜,回到福州恰逢中秋节,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在门口以示庆贺。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的模型,故称“摆塔”。 并且摆塔这一活动,在清代福州也相当流行。清人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记载:“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名曰光明塔。”
长此以往,“摆塔”成了福州一种固定的中秋习俗,既有“显摆”之意味,也有尊敬祖先的含义,还增添庆祝节日的气氛。
福州裴仙宫摆塔文化的传承
福州裴仙宫建于宋代治平年间。在明清盛兴之际,就开始举办摆塔活动。直到改革开放恢复后,在福州裴仙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的领导下,裴仙宫坚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摆塔文化延续至今。
每年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福州裴仙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都会组织管委会,举行传统摆塔民俗活动,在房内较空旷的地方搭起几只桌子(看摆出的东西多少,从一桌至三四桌不等),头桌一定紧靠墙壁,二三桌(一般都是一个比一个矮)紧接着排在下面。等桌子都排好后,再铺上毯子或被单,就可以开始摆了。
摆塔摆出的主要是各种孩子的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模型小椅子、小桌子,插在木架上的、小巧的(只有三寸长)刀枪矛戟等。摆法是:先把塔(一般是薄铁皮或薄木板制的,从七层到九层、十三层不等,凡高层的,往往由二三段接成)紧靠墙壁摆放在靠墙桌子正中,使这塔成为全桌最突出的陈设;再在塔的左右和前面,摆上各种摆件,如泥制的弥勒佛、八仙、天女散花,全套婚嫁仪仗——只有二寸高的打旗、扛凉伞、吹喇叭、抬轿子一串小偶人等等。摆法一般是,单个的如弥勒佛、观音菩萨等放正中,成双的如八仙 、 和合两仙等分置左右,其他以此类推。只是有一点要注意:形体大、个子高的(如七八寸至一尺)要放在后,小的三四寸的放在前,这样看上去才协调。另外,摆品中还一 定要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阴历七月下旬,用一个或一对小盆子,内装细沙,灌上清水,再铺一层稻谷,然后放一边让它自然发芽。到中秋前夕,就能长出一二寸的秧苗,满盆翠绿,生机盎然。放在桌上,不但充满生气,而且寓意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象征多福多旺,现在摆塔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把塔摆的越高,还寓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今年疫情突临,福州裴仙宫还专门摆放医护天使们,向那些在疫情第一战线的医护人员致敬。旧俗新过,传统文化民俗应该发扬光大。
(福州裴仙宫供稿)
流泪
0人
鼓掌
0人
愤怒
0人
无语
0人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摘要 :八百年前,道教宗师张三丰,承宝鸡金台观太极文化之仙灵,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详细]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内的关楼(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沿着黄河流向自西往东行走中原大地,函谷关,是绕不开的...[详细]
山东泰安市泰山一带道教兴盛,教派以全真教丘处机所创龙门派为主,道观星罗棋布。据《道藏》(明)记载有大庙...[详细]
笔者经师父孙敏财道长点授将《行气玉佩铭》分为铭文考器型考传承考三节。 第一节《行气玉佩铭》铭文考 现藏于天...[详细]
文徵明《老子像》(局部) 资料图片 一 《道德经》凡五千余言,引导人们突破眼前狭小空间的限制,把思维拓展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