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略论道教健康文化的两大文化体系 (2)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 高帅     时间:2013-12-16 13:00:06      繁體中文版     

张伯端在《悟真篇》里面感叹说:“饶君聪慧过颜闵,未遇真师莫强猜”。意思是说丹道文化的这种隐秘,是需要师承的,否则很容易导致了大家对道教养生文化与修真文化概念的模糊,让道教健康文化,更加走向虚玄和神秘的一面。

这些金丹文化的故作神秘的后果,在现代台湾道教,大陆道教,以及东南亚、日本道教,凡是有关道教健康文化的修真方面的阐释专著,以及目前一些从事道教研究的博士论文里面,对道教金丹文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历史上的内丹家批评的“经自为经,注自为注”的层面 。

我们在这里斗胆指出,就是这些导师们,恐怕也难以对这些学生们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中国金丹文化这门绝学,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局面,归根结底,也应该是对道教健康文化中的两大文化体系的糊涂、混乱造成的。

当代流行气功更是在攀附道教的金丹文化,想从道教的金丹文化,找到气功的理论渊源,但大多也是在用道教的养生文化知识,去解释道教修真文化的玄真,这样就导致目前大多数气功丹道著作,基本流于搬运术和房中术的窠臼,均走了“欲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的中国金丹太极金丹修真文化的糊涂老路。

关于道教健康文化中的养生文化和修真文化的范围的界定,在宋张伯端《悟真篇》中,早就很直接的把传统的养生技术与修真文化,做了比较全面的明确的分类,只是这门神秘文化的内容,现代人没有师承,看不明白。

张伯端说;“且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如炼五芽之气,服七曜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粒,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致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难成者。以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皆灭裂,故施功虽多,而求效莫验。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避病,免其非横,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此乃迁延岁月,必难成功,欲望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深可痛伤!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恐泄天机,遂托名数事而名。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息虑,即与二乘坐禅颇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骨换阳,白日而升天哉?”

在《悟真篇》上面的这段话中,张伯端列举了一系列的道教养生文化内容,同时对不同于这些养生技术的修真文化,作了进一步的对比说明,我们应该搞清楚这两个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段文字,很值得我们搞道教研究的学者去玩味。

张伯端在这里已经明确指出,我国道教健康文化,其实有两个体系,即“理出两端”的养生文化体系和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体系。

张伯端是我国道教历史上,唯一一个被雍正皇帝认可的道学家,他的《悟真篇》,也是唯一一篇收录于雍正皇帝的《御篡语录》中的道教名篇。

而且《四库全书》也说,道家把《悟真篇》和《周易参同契》并推为正宗。这也间接说明,张伯端在我国道教历上,是具备正教地位的。

下面我们对张伯端《悟真篇》里面所罗列的,关于道教健康文化中的养生文化和修真文化这两大体系,分别所指的内容做一简析,以区分开中国道教养生文化和修真文化的不同,界定这两大领域所指的具体内容,以引导热爱道教养生与修真文化,向往健康幸福的人们,去正确认识我国道教健康文化的组成部分。

张伯端说:“修命之法,理出两端”。这里的“理出两端”,是指“易遇而难成”的道教养生文化,和“难遇而易成”的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

《悟真篇》上面这段文字,罗列的“易遇而难成”的养生方法,基本涵盖了我国现代养生流行气功的绝大多数技术,都属于本文所指的道教养生文化范畴。

张伯端的意思是说:这些养生文化层面的东西,对我们的修身来讲,有很多只是局部的权法,虽然我们花费的精力很多,但效果不一定很好。

虽然有些是可以用来治病的方法,有一定的功效,但那只是纠偏或平衡机体的东西,是小术不是大道。

如果我们练习这些东西,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张伯端说:“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以避病,免其非横。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此乃迁延岁月,必难成功”。

张伯端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这些都是养生道术,是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锻炼的权法,是有别于道教金丹太极修真的“一得永得”的金丹大道的。

当前对这些概念上的糊涂,不只是一般的道教徒糊涂,就连目前的一些道教正宗传人,也是常常出现刘一明宗师说的“为盲师者,师所误。”的糊涂状况。“为盲师者,师所误”意思是说,当代的一些传人,不一定是他们在糊涂学道,糊涂修道,而是受了他们的祖师的糊涂的误导,而出现了欺世盗名的嫌疑。

我们认为,这些传人弟子们,只是延续了师傅的伪学,因为他们有那样的盲师,才导致对金丹太极文化的理解错误,是误于他们有那样的老师,才出现了以讹传讹的现象。

我们发现,这种现象还是古今皆然。

张伯端为什么说那些“易遇而难成”的道术,是只可以避病的呢?他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说,这样的养生方式方法,不能达到修真的境界与效果,不能达到“一得永得”的证验,因为它不是金丹太极修真文化,而是属于道教养生文化的范畴。

这些“易遇而难成”的功法,都是很容易遇见,和学来的道术,是常见的养生术。

张伯端上面的这段话,已经综合了诸如我国目前流行的“六字气诀”、“吐纳术”、“按摩术”、“导引术”、“念经持咒术”、“辟谷术”、“冥想术”、“房中术”、“搬运术”以及服食药饵等等源于道术的气功类功法,这些都属于道教的养生文化范围,不是道教金丹大道的太极修真文化范畴。

这些养生部分的东西,被近当代的某些传人,当做道教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去解读,错漏百出,故导致了佛教界的非议,痛批这些道术,都是沉渣泛起的邪门歪道,其原因就在这里。

张伯端还说:“此乃迁延岁月,必难成功。欲望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深可痛伤!”。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实,早在我国宋代以前,中国的道教健康文化流行的方式、方法特别多,就跟现在的养生气功一样,也是五花八门的。在宋代以前,也存在着大量的、靠形体的练养,去企图获得长生久视之效的人群。

张伯端还说:这种养生方法,有的还会给身体带来系列的副作用,有些只能是白白的耗费大家的光阴,多么的让人可悲可叹啊!无奈人们,就是喜爱这些低俗的东西,还妄想白日飞升,那怎么可能呢?
张伯端接着又说:“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息虑,即与二乘坐禅颇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骨换阳,白日而升天哉?”

《悟真篇》的这段话,是接着在讲解道教的修真文化的意义。张伯端在这儿很直白的说:近世很多道教徒,是“妄有执着”的。这里的“妄”,意思就是妄念和妄想。是在明白的告诉大家,一个修真者,如果在修真的大道上,不能去“妄心”,如果一直停留在寻求身体里面期望有什么感受和奇迹出现,或者有什么气脉的运转等有形的东西出现,那些都是“妄”,那些都是“执着”,那些都是“不悟妙法”,那些都不是修真。

张伯端在《悟真篇序》里面,早已经做了这样简明扼要的说明,可我们当代的一些道教学者,为什么看不懂这些话,看不懂如此浅显的道理呢?为什么一直执迷不悟,还执着地玩弄精气呢?为什么还要去师心自用,沉迷于张伯端批评的“却行卦气望飞升”的行径呢?

所以,张伯端对于中国丹道这样的种种盲修瞎炼,真个还是“深可痛伤”啊!

张三丰先生说:“执着己身不是道”。意思是说,一个修真者,在修行的进阶中,只要你内心有分别心的存在,或者在修真的进阶中,只要你有期望、等待之心,或者希望在我们的肉体上,出现某种生理的感受,以及追求生理上的快乐、超能力等等意识,或意想、预知、贪求、妄想等等杂念,这样的功夫,都不是修真。

这些不是修真的东西,在当代都以流行气功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佛宗也说:“除却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总是差”。都是指的养生与修真过程中,一直停留在这种“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的层次上,我们如果在修真的过程中,想除却妄想,这个“除却妄想”就是重增病,我们如果在修真的过程中,有趋向“真如”之心,这个“趋向真如”也是错的。

张伯端这里所指的“难遇”的内容,当代有很多研究道教健康文化的学者,往往埋怨先贤是神仙漫语。埋怨在我们修真的路上,难以遇上一个真师。这种埋怨,不仅仅是在未遇真师,它应该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就是我们在修真的过程中的“真心”难遇难求,这个才是“难遇而易成”的主要问题。

古人说:修真是天下第一难事,也是天下第一奇事。其难是难以获得“真种”、“真息”、“真心”的心光发现为最难。其奇是这个至真,是人世间的奇妙东西。

这样的“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的心态,张伯端也在《悟真篇•序》里面说的十分清楚明白。

可见,道教健康文化中的修真文化与养生文化,如果我们不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那么,就很容易产生对道教健康文化的偏见和迷茫。

张三丰先生还说:“杂念少者得丹早,杂念多者得丹迟”。意思是说修真之道,除了遇上真师之难之外,这个障碍这个难,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指的个人禀赋差异、个人德行,才是决定能否还丹的先决条件,这个才是修真艰难的根本原因。

所以,张三丰先生说:“再休夸清静无为,也得还丹!”。那种不能还丹的所谓的“清静无为”的气功静坐,请大家不要再吹嘘那种静坐了,那些都是“离了阴阳道不全”的“静坐孤修气转枯”的道法,不是太极修真学问,它对健康养生的深入到修真的进阶,作用是不大的。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