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陈莲笙:以道德之力振兴道教(2)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陈莲笙     时间:2014-07-26 18:35:15      繁體中文版     

“俭”对己而言,思想上保持清虚,一生以学道为目标,而不以积敛财富、挥霍耗用为目标 ; 生活中保持勤奋,一生以修道和传道为宗旨,而不敢稍有怠惰。如果稍有蓄积,则用于服务社会、弘扬道法,做一些有益于民众,扶贫救急的事情。

“不敢为天下先”,对夭天下而言,思想上保持积极的进取之心,一生坚持不懈地学道。《道德经》( 七章 ) 说 :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由此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甘为天下之后的意思,而是为而不露,行而不耀,积极进取,自然“后其身而身先”。如果天下人都学道,我们的学道要有“身先”的水平 ; 如果天下人都不学道,我们仍要坚持学道、修道,以成“身先”。

对于我们来说,“修身”是头等的事,只有身修,才可能谈得上治家、治乡、治国、安天下。当然五个领域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同一而语,然而“三宝”却是贯串于其中的共同的原则。

要在自拒

我们的前贤说过 : “知道易,信道难 ; 信道易,行道难 ; 行道易,得道难 ; 得道易,守道难 ; 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守道不失,就是我们信仰坚定、修道得道的表现。当然“守道不失”的关键在一个“守”字。之所以要“守”是因为有外道之物在“攻”,因此,我们学道的要守得住,就要能够“自拒”。

古人还说守道之难有九 : “衣食逼迫一难也,尊长邀拦二难也,妻女牵缠三难也,名利萦绊四难也,殃祸横生五难也,盲师约束六难也,议论差错七难也,意志懈怠八难也,岁月蹉跎九难也。”这个九难是古人根据当时的情况概括而言的。以今天修道之难相比较,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的丰富,精神文化的多样,人际关系的复杂,等等,都远远超过古代,因此,在当今社会里,一个学道人要“自拒”也要比过去难得多。以我个人的学道经验而言,在当今社会里自拒的东西主要有三 : 钱财、女色和名利。

以“钱财”而言,当今社会是商品社会,分工细致,与过去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社会有很大差别,因此,人无钱财不能生活,道教无钱财也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拒斥钱财和否定钱财是不合理的。《道德经》 ( 八十章 ) 里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道理,在当今是离不开“钱财”的基础的。我们学道的人要拒绝的是“钱财欲”,首先,钱财并非万能,至少生命、健康、光阴、感情、品质之类的世俗之物是买不到的,至于“道”那更是买不到的。其次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积财之家常常是妻儿争斗,灾祸丛生。所以,只要钱财之足以度日、维持学道就可以了,所有积余应该取之于“道”,用之于“道”。

以“女色”而言,道教两派各有制度,各有道理,不可偏执。修道之人应该根据自己信仰所属宗派坚持规戒。当今社会是开放社会,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涉及男女感情之事者,比比皆是,所以要让后学者不接触也是办不到的。我们学道的人要拒绝的是“女色欲”,一种变态的、不合法和不合理的情欲。

以“名利”而言,当今社会是有组织的社会,有组织就有领袖,就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因此,要绝对平均,拒斥名誉和利益的不均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学道的人要拒绝的是“名利欲”。名利也是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的东西。历史上多少高官显爵,有几个传名于世、降利于后的。只有那些不务虚名和眼前利益的贤者,为民族和民众做出了贡献的才永远为后世所铭记。所以,我们要少讲多做,不务虚名,脚踏实地,只做实事,修道弘道。

概而言之,“自拒”的关键是“无欲”。欲望和一切非分之想,可以说是当今社会所有个人灾祸的根源。太上在《道德经》( 四十六章 ) 中早就告诫过我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不知足的欲望是我们“守道”的最大危险,也是我们“自拒”的主要内容。太上还说“我无欲而民自朴” ( 五十七章 ) 。学道之人如果做到“无欲”,不为钱财、女色和名利所诱惑,那么我们的一举一动就能够影响信道的民众,教化我们的信徒。反之,如果我们的道教徒醉心于追逐这些欲望,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希望信徒们来支持和振兴我们的道教呢 ?

北魏侯楷的老师正爵先生说过 : “道非知之难,行之难也。果能始卒无替,道在中矣。”这就是说要知道“道”并不难,难就难在按“道”办事、行“道”。如果能够自始至终坚持行道,那么“道”就在修道人的心中和身上了。换言之,那个修道人应该说是“得道”了,即使那个修道之人处身于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和人际关系的蜘网之中。

我以为,如果我们道教界,特别是年轻的后学之中,有一批这样得道的粹秀,那么随着中华民族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安定和文化的发展,我们道教是会得到振兴的 !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