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中古道教仪式与法位的分类(4)


来源:《宗教学研究》     作者:吕鹏志     时间:2014-10-09 13:00:04      繁體中文版     

三、法位与道教仪式的等级和演变

现在来考察我们在引言中提到的前一种分类方式。五世纪以降道教仪式按道士所受的法位分等,这也是道门内部对仪式的一种分类。道教仪式依法位区分的做法可能借鉴仿效了儒教礼制。先秦至汉代的儒教礼仪就按等级区分。如现存《仪礼》中的《士冠礼》、《士昏礼》、《乡射礼》、《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记载的是士这个阶层的礼仪。《乡饮酒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属于卿大夫之礼。《燕礼》、《大射》、《聘礼》、《公食大夫礼》所记属于诸侯(即公)之礼。《觐礼》记载诸侯觐见天子和天子接待诸侯之礼。《士相见礼》既记载士与士相见之礼,又记载其他各级贵族互相访见之礼(46)。特别能说明问题的是《仪礼•丧服》。据说此篇所记丧服制度自天子至于庶人都适用。丧服本身是有等级之别的,生者根据与死者远近亲疏和尊卑关系的不同,所穿的丧服以及服丧期的长短也不一样,在这方面有严格的制度规定。道教将儒教礼仪按等级分类的做法与道教本身的法位制度结合起来,创造了各种类型的法位仪式。

根据现存史料的记载,道教仪式依法位分等的做法始见于东晋末刘宋初问世的古灵宝经。灵宝“新经”《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所载同一种仪式按所涉经典的法次分别叙述。述授经法,包括授道德经法、授大洞真经法、授太上灵宝洞玄经法、授太上三皇天文法、传授上清品经符法五条口诀(47);述开经蕴法,包括开道德经蕴法、开洞真经蕴法、开洞玄经蕴法、开三皇天文蕴法四条口诀(48);述读经法,包括读道德经法、读洞真经法、读洞玄经法三条口诀和其他读经法(49)。各条口诀所述同类仪式因经典所属法位不同而略有差异,这些口诀共涉及洞真、洞玄、三皇、道德经四种法位的仪式。灵宝“新经”《太极左仙公请问经》至少区分了三种级别的斋仪:大乘之士学的灵宝斋功德最重,天师所出旨教斋次之,太乙斋比灵宝斋差得更远,属“教初学小乘之阶级”(50)。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DZ 1278)所列“众斋法”包括四种法位的斋仪——洞真斋(有二法)、洞玄灵宝斋(六种)、洞神三皇斋、正一斋(包括太一斋、指教斋和三元涂炭斋),各法位斋仪在功能和做法上都有若干区别。北周道教类书《无上秘要》(DZ 1138)卷三七至四○记载道德、洞神、洞玄、洞真四个法位的传授仪,卷四八至五七记载灵宝(包括盟真斋、三元斋、金箓斋、黄箓斋)、三皇(三皇斋)、正一(涂炭斋)、上清(包括太真下元斋、太真中元斋、太真上元斋)四个法位的斋仪,明显承袭了南方道教法次系统。隋或唐初《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DZ 1125)卷四“法次仪”列出各阶法位弟子应受的经、戒、箓或科仪书等对象,从中可以看出正一法位、道德法位、灵宝法位、上清法位都有相应的朝仪,正一法位、灵宝法位、上清法位有相应的斋仪,灵宝法位和上清法位有相应的传授仪。《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所见按法位区分的仪式应当早于此书的编撰时代,大致出于南北朝至隋唐之间。五世纪以来编撰的科仪书大都记载某一法位的仪式,这也是道教仪式按法次区分的反映。如南朝仪典《正一法文太上外策仪》(DZ 1243)属正一法位传授仪,《元辰章醮立成历》(DZ 1288)属正一法位醮仪(与上章结合的醮仪),《陶公传授仪》属洞神三皇法位传授仪,《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DZ 528)、《太上洞玄灵宝二部传授仪》(DZ1295)、《洞玄度灵宝自然券仪》(DZ 522)属灵宝法位传授仪,《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DZ 1324)、《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录》(DZ 1388)、《上清洞天三五金刚玄箓仪经》(DZ 1390)属上清法位传授仪。

自五世纪以降,灵宝科仪中的灵宝斋成了最有影响的道教仪式典范。不仅各个道派或经派都模仿灵宝斋制立相应法位的斋仪,而且各个法位的各种仪式类型都效法或仿效灵宝斋仪程序和仪规。

天师道创立的三种正一斋(太一斋、旨教斋、涂炭斋)都模拟效法灵宝斋。正一法位章醮仪典《元辰章醮立成历》的节次五方咒(51)出自“灵宝自然五篇卫灵神咒”(52),出户咒(53)出自灵宝“旧经”《上元金篆简文》(54)。

大约南朝中后期问世的《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载有上清法位的“的谢斋法”(55),此斋法也模拟灵宝斋,分宿启、正斋和言功三个阶段(56)。行道过程中,于“食后上经讲”,像灵宝斋一样模仿佛教“上高座诵经讲义”(57)。上清科范汇编《太真科》包括大量修斋仪规(如三时或六时行道、三时讲经或诵经、日中一食、长斋菜食、斋官及从斋者、斋中忏谢、礼三十二天、斋中奏章、斋时燃灯、宿启、香汤沐浴、宣示科戒、年六月斋、月十日斋、饭贤、言功、斋时行坐以尊卑排次),所言与灵宝斋和仿效灵宝斋的其他斋法(如天师道旨教斋)并无二致,惟有些内容讲得更细,实可互相参证(58)。

南朝以降出现了一些新的灵宝斋仪典籍(包括陆修静撰写的斋仪书),它们记载的斋仪基本上一致沿袭古灵宝经倡行的灵宝斋,惟略有增修而已。如出现了新的灵宝自然斋仪典,现尚存敦煌残写本若干件(59)。这些残写本可能抄自并不相同的仪典,它们部分保存了新灵宝自然斋三个阶段的文字内容。如P.3282、S.6841+BD.15636+P.2455(=敦煌写本《洞玄灵宝自然斋戒威仪经》)尚存宿启和行道阶段的节次名目,北大D.171、BD.15420、P.3484存留了自然斋言功阶段的部分节次。南朝隋唐时期还出现了其它灵宝斋仪典,如《灵宝半景斋仪》(DZ517)、《洞玄灵宝八节斋宿启仪》(DZ 1296)、《洞玄灵宝六斋十直圣纪经》(DZ 1200)、《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DZ 519)、《太上灵宝玉匮明真大斋忏方仪》(DZ 520)、《太上灵宝玉匮明真大斋言功仪》(DZ 521)等。

五世纪前期问世的民间道经《太上洞渊神咒经》(DZ 335)已采用灵宝斋法,唐末杜光庭删定的洞渊法位斋仪仪典《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忏谢仪》(DZ 525)、《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清旦行道仪》(DZ 526)、《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十方忏仪》(DZ 527)明显仿效灵宝斋仪程序。

因为陆修静编撰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部分借鉴了灵宝斋仪程序及其节次,所以模仿《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的正一授箓仪典S.203(敦煌写本)、上清传授仪典《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DZ 1324)和灵宝传授仪典《太上洞玄灵宝二部传授仪》(DZ 1295)、《洞玄度灵宝自然券仪》(DZ 522)也间接采纳了灵宝斋仪程序及其节次对应结构。

大约南朝末问世的《传授经戒仪注诀》和《老君存思图十八篇》(60)是太玄部道德法位的两部仪典,它们记载的仪式和仪规与灵宝斋多有相似之处。《传授经戒仪注诀》规定传授须与斋仪结合,不过它所说的斋法不仅包括“清虚简素”的斋法,还包括若干人参加的斋法。“传授斋法第二”条说:“当延请师之朋友门徒、眷属男女,多少随所能供,多乃至无数,法限三十八人,少不可减六人。六人为通,斋官备足,一人为师,五人为保。”(61)“请师保法第三”条说:“所请之人,次第如左:第一曰三师,以三人为之。其一人为正师,一人为监度师,一人为证盟师。第二曰五保,以五人为都讲。第三曰六明,以六人为监斋。第四曰七证,以七人为侍经。第五曰八度,以八人为侍香。第六曰九成,以九人为侍灯。”注云:“右六品三十八人,不能备者,多少随缘。”(62)《传授经戒仪注诀》提到的与斋者及其人数明显由古灵宝经《上元金箓简文》规定的六职斋官改造而来。“办信物法第七”条注引太极真人之言:“《五千文》,仙人传授之科,素与灵宝同限。高才至士好讽诵求自然飞仙之道者,具法信纹缯五十尺,与灵宝一时于名山斋受。”(63)所引文字出自灵宝新经《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64)。“诣师投辞法第十”条说:

斋日或少或多,三时六时,随人所办。初集之夕,依法投辞,书治礼拜,具在自然仪中。辞之消息,增损随时,准拟旧文,古本如左。(此本是四皓所传,与自然诀所载不同,乐先生用之,宜与自然诀相参取衷。)三洞法师某岳先生,某治某气某道士,如干录生,某州郡县乡里,奉道男女民生弟子,臣妾小兆姓名,如干岁,某岁生某月某日时建生,今住居某州郡县乡里,某宫第府廨馆舍山镇中,归命死罪乞道辞:积善之因,世崇玄化,得见三宝,踊跃欢欣,不揆下愚,远慕上学。窃闻《道德五千文》渊奥遐邈,仰希禀受,以遂至心。谨依法赍信,清斋奉辞,伏愿法师赐垂成就。谨辞,诣太上高玄大法师某先生门下。

太岁某某月日时,于某州郡县乡里山奉辞。(65)

这里提到修斋时日,所谓“三时六时”完全袭用《上元金箓简文》的三时或六时行道。道德法位仪式所用投辞文也借鉴灵宝自然斋仪,所谓“自然仪”或“自然诀”盖指《上元金箓简文》所载灵宝自然斋仪(又参下引“斋仪增损法第十一”条)。“斋竟奏表法第十二”条所载仪式其实是模拟《上元金箓简文》中的斋末言功拜上口章。由“表本法第十三”条所载表文可知,斋竟所奏表文其实是章的一种变体。《老君存思图十八篇》序称“修身济物,要在存思”,它记载的十八种存思法大都借鉴灵宝科仪,特别是与灵宝斋中的存思仪节非常相近。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