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道教义理之学的特征与表现(2)


来源:《中国宗教》2011年第7期     作者:李养正     时间:2015-11-16 14:46:15      繁體中文版     

四、独具的“天道承负”因果报应观

凡具有正信的宗教,皆本着对世人劝善导善的愿念,虔诚地信奉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说:“诸恶莫作,众善众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子孙。”

然而,道教的因果报应观还不仅如此,它将善恶报应与天道观相结合,独创出“天道承负”观念。天道观念,殷周时已有之,最初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概括天体日月递照、列星随旋、四时代御、阴阳变易等的运行过程与规律;另一方面是以宗教观念对自然现象做人事吉凶祸福的推测。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说兴起,以道为本体,无为而自然循环,“周行而不殆”的自然法则——道家的天道观便脱颖而出,在古义理体系中,以道家的道本思想褪淡了殷周宗法宗教的神本思想。道教初创,崇尊老子,奉《道德经》为圣典,以道本论为核心营构其教理教义,道家的天道观自然被奉为义理圭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提出的“天道承负”报应观,其天道便正是道家的无为而自然循环的天道观。《道德经》说:“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之道,利而不害”。都是道教所说天道之来源。关于承负之说,《太平经》已有释解,卷三十九说:“承者在前,负者在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这种承负性的报应,乃源于天道循环。《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说:“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承负者,天有三部,帝王三万岁相随,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皆承负相及,一伏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善恶报应皆听任天道自然循环,疏而不失。

促使道教建构这种“天道承负”报应观的原因,在于传统的赏善罚恶的果报观,往往在社会上出现疏漏有失的现象,行善者不得善报,行恶者不得恶报,甚而善者遭罚而恶者受赏。《太平经》卷四十说:“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得善”,使人“从是常冤”,蒙受无辜之苦。这当然会引发人们极大的迷惑不解,从而动摇、褪淡对宇宙主宰者能够公正赏善罚恶的信念。早期道教的义理建构者,正是针对这种人们心理上存在的迷惑,引据天道的自然循环,从时间的角度,解释承负的必然到来,回答人们心理上的悬疑,从而弥补了传统善恶报应观在义理上的不足;当然也树立起了“天道承负”报应观的庄严与权威,为道教建树了独具的因果报应观念。

五、以人为本的生命哲学和养生之学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有体系的历史传统文化,都为建构自己有关生命之学的理论,倾注了大量的精力。道教在探讨生命之学方面,更可说是情有独钟,奉道者中热心炼养之士,满怀神仙可学、神仙可成的宗趣、信念与激情,打破“有生必有死”的理念,勇敢地尝试、体验、开创实现长生久视的方技与理论。

两千多年来,道教积累的经籍中,有大量的卷帙记载着炼养士们的业绩和成就。他们以神仙家的旨趣为中心,摄取先秦两汉道家、阴阳五行家、医药家、冶炼家、儒家关涉生命之学的思想与方术资源,营构、整合、开创了道教一体化的养生学,亦即成就了以生道合一、形神合同、动静结合、精气神三者相运化为主干的长生之道。它的思路、理念、语言、方法、众术,既具得道成仙的幻彩,同时亦彰显我国古代神秘主义哲学思想的斑斓之光。可以说,它既促进了我国诸子百家与生命科学相关资料的整合,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传统生命科学的进化发展,亦即为生命之学提供了新的线索。其内涵,可以说从人体的原始形态,延展到人与道的关切,罗织了从形神合同到生道合一、长生久视的系统理论与方术。比如,关于人体的产生、生命的价值、人生与社会情缘、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物质、生活方式与如何享受生活、生命的延续与消亡;以及生与道的关系,形与神的关系,精气神三者相互滋益的关系,动与静的关系,躁与柔的关系,生命与自然环保的关系,劳与逸的关系,形体脏腑、肢体、器官之间的关系,生理与心理的关系。总之,它广泛涉及运动锻炼、心性修养、啬精爱气、性命双修、养性延命、节制欲望、服食营养与药物、道德规范、生道合一等多方面的词语界定与悬疑探讨、问题解答。探寻并实践养生之道,追求长生不死、享受生活。既为奉道者及炼养士所执著宗仰,也为广大世人所关注和喜好,因而道教的生命哲学与养生方术成为我国好事保健养生者的热衷之学,同时也是道教经受历史考验,在社会得以延存的一大支柱。

《云笈七签》中,对道教生命哲学及方术,举要辑录在《杂修摄》、《修真旨要》、《秘要诀法》、《诸家气法》、《仙籍语论要记》等篇章。这样的内容,可以说遍布《道藏》各部类,尤以众术类、方法类最为集中。凡论及生命与养生之学,皆从人的生命保健出发,理法方术并言,处处显现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显现道教重生命、务养生、求长生所付出的功力之深切。道教所建构的生命哲学与养生学是其义理学中的闪亮点,其中的积极因素,至今仍照耀着人们的生命保健之路。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