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静依子释《道德经》第一章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静依子     时间:2015-12-21 16:11:10      繁體中文版     

静依子释《道德经》开篇

太上慈悲。

“道可道,非常道。”

首先,太上道祖,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道”的概念。先通过造字本身来看,什么是道?

我们首先写的是一点,一撇,这两笔,就是一个阴阳的观念,两仪,一生二,下面是“自”,代表自己,这两部分,加在一起为“首”,代表头,代表我们自己的思维,智慧,加上偏旁“走”,说明什么?用我们自己的思维,智慧去思考,人生,自然,宇宙,这个过程,就是渐渐靠近“道”的过程。现在我虽试图讲《道德经》,但依旧无法诠释清楚,更多的部分,是需要诸位自行参悟的。自古以来,参悟的结果可以说是道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某种规律,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人类和自然的规律,还有人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属于道的那一部分。

   “道”是《道德经》所讲的根本核心,可是就如同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言说,然而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恒常之道”。可以言说的道,都是相对的道,并不是“真常之道”,《清静经》说“真常之道,悟者自得。”但是因为我们是万物之灵,我们有语言,要沟通,要表达,还是要相对的“说”,所以有了下面的:

“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名也是相对的命名,并不是真名,也只是为了言说,如果没有“名”,就连相对的“道”,也无法言说了。人类诞生之前,宇宙已经存在了数百亿甚至更长的年岁,我们怎么能够用有限的语言,把宇宙大道表达清楚呐?太上道祖,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相对的概念,默认的是以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作为参照讲述的,是相对的,比如阴阳,比如男女,比如相背,比如你的喜或者不喜,他众的喜或者不喜,都是相对而言的。真正的“常名”,它是被命名物的灵魂,或者可以代表这个物形的宗用的。这里的“非常名”,则是说这个名,并不能显示出物形的灵魂及宗用。太上道祖在《清静经》中说:“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如果用一个词,能显示天地之始的那个状态的话,那么就是“无”,“无极”的。道教认为,从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历经五种状态,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这被称为“先天五太”,至太极生两仪,既是天地初生,天地是客观存在的,天地是万物之母,用“有”来命名天地之母。有就是一生二的状态,是太极生两仪的状态。

“有无”的概念,阴阳的观点,小可以提现到百姓家,大可以让儒家立经——《易经》。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即恒常,无,即无极的状态,是阴阳或有无的混沌状态(静),是一种不分辨的状态,而两仪又是一种分辨的状态,不分辨才能做到公正,而分辨却能辨善恶,察忠奸,但是又因为跟自己关系的亲疏而不能公正,我们每个人,都习惯用自己的喜或者不喜,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他众。这个观点,在《南华经-齐物论》中,也有说明。那么“常无”和“常有”是恒常于道的两种动静的状态,是一体两用,“常无”知道,而“常有”知机。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那么不论是常无还是常有,不论是妙还是徼,天地、阴阳、两仪都是同时出自“道”,但“常名”不同,作用不同,都是“道”的变化和发展,都称为“玄”。

“玄”字最早见于金文,见图,像拿住丝线的两头搓绳,有旋转变化的意思。太上道祖把“玄”字拿出来,做为一个名相概念,解释更贴近字的本义,即变化的意思,不论是妙还是徼,都是对道的一种发展和变化。而变来变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指这种“有无”的变化多多,而每一个变化却又都是一个“有无”,谁能抓的住呐?所以,即不执着于有无,也不执着于非有非无。“众妙之门”就是指,“有无”之间“玄之又玄”的变化之门。《南华经》:“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

太上慈悲。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