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静依子释《道德经》第二章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静依子     时间:2015-12-21 16:12:58      繁體中文版     

静依子释《道德经》开篇

太上慈悲,诸位慈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都认知,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恶”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是善,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

这是对上一章“有无”的一个具体化,知是认知,因为有了认知,有了辨认,就有了分别,才有了美和丑,善和恶的分别,才有了你的喜和不喜的分别,那美好和丑恶,什么关系呢?太上道祖曰“美之与恶,相去若何?”那么就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同根同源的。具体体现在太上道祖接下来说的话中:

“故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那么也体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影随形前后因果相随的道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为,其实很多人都未曾明白,很多版本解释的都差强人意,甚至把道教也看做消极避世的宗教。太上道祖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无不治者,因物之自然也。”所谓的“不先物为”,实则“相物”也,如同兵法中的相敌而后动,圣人实则是先观察事和物的运动属性,然后而作为。这种“作为”,紧随“相物性”之后,也就是上一句所体现出的“相生…相随”。由此可以看出并不是道教消极避世,而恰恰相反,正是太上道祖给我们留下了这种“相物而动”的智慧。

“行不言之教”,那么在《道德经》中,关于言的论述还有:“希言自然”,“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不言而善应”,“多言数穷”等。“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不言”,不直言,也就是不得不言时才喻之以理而言之,即曲言。所以这句话是说,上行下效,不教而教,不得不说时才说话,即不言而善应。言出必行,避免轻易的许诺而不能守信用。达到少说话才能应变的目的。这是圣人对自然的应对,是圣人师法天地的应藏之道。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作”,生成活动。不辞:不争辩,不辨别。恃,赖也,依也。即:万物自生而不辨别,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有作为而不依恃。

“万物昔而弗始也,功成而弗居”。《说文》解“昔”为昨之残肉,今日晞之,凡久谓之昔。那么这句话大意是,万物过去了灭亡了,而不干预其再生。这就是:天道无亲,生灭由之。我等现下所经历的一切,莫不是因缘造化,因果轮回,缘来应它,缘去随它,不执于外物。《碧苑坛经》云:“我身之耳目,未能忘其见闻,非迷于色,即着于声。声色尚存,则身非真矣。”《太上赤文洞古经》云:“世人所以不能长久者,为丧其无象,散其无体。”迷情于物,颠倒妄想,使心智游于外,是非宠辱扰乱灵源,终身疲役,何得长久?

那么很多版本没有解释“居”的意义,很多人自然而然认为居为自居,据为己有的意思,其实在《说文》中,对居的解释为“从尸,得几而止,又止也。”很多时候我们要去体会字的本义的。那么不居,就是不止,这句话是说,功成而不停止前进。成功和失败,如同有无一样是相生,相成,相盈,相和的关系。一一应之,如何停息?圣人法天地之道,应物自然,功过来去不会扰乱其本心,怎么会停止应物呢?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只有成功了也不停止前进,成功才不会失去!而不是通常以为的“因为不去占有,所有功绩不会泯去”。圣人既然能法天地自然之道来应物,又怎么会执着于所谓的功绩会不会泯去呢?实乃世人在一些学者影响下误读《道德经》啊。

太上慈悲。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