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综罗百代 广博精微——初探道教由来及内涵(2)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杜法静道长 刘柯利     时间:2015-12-24 16:45:29      繁體中文版     

《老子》这本书不过五千字,从文字上看来,读懂它并不难,如果也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眼光去读,那就够我们去探讨、研究、阐述的了。

提起道家思想文化,在魏晋南此朝这一时期,正是《易经》、《老子》、《庄子》“三玄”之学最流行兴盛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是一个变动不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衰败的两百多年。可是在哲学思想方面由于知识分子的高谈阔论,也提升到极点,于是有人说,“三玄”之学,是衰乱之书,每当社会动乱之时,“三玄”之学就特别受人欢迎。因人们的精神失去寄托,便希望从这里面找到一条出路。

其实不然,凡是对任何一种东西,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自己所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异。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不过。他们有一个一一贯之的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帮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或在私人事业上,帮助别人发财,当上了老板,然后自己飘然而去。如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姜太公与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次如唐代的魏徵,元代丘处机,明代刘伯温,清朝的范文程等等。

再看近代历史,清兵入关,统治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华民族,成立大清帝国。所用的方略,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他们所用的兵法不是《孙子》就干脆研究《三国演义》。

研究《老子》的学术,用之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等方面,与开国创业的关系,就要把汉、唐以来历朝历代研究清楚你就知道老庄哲学的运用了。

现代人对《老子》一书,名之为《道德经》或《老子道德经》,因为这部书,前面部分论“道”,后半部分谈“德”,所以又有此别名,而且远自汉、唐,就有此分法。据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七0八年)易州龙兴观建立的《道德经碑》,内部即是《老子》这部书,碑的正面刻的是《道经》三十七章,背面刻的《德经》四十四章。另外在《弘明集》所载牟子《理惑论》中,有“所理正于三十七条,兼法老氏道经三十七篇”的话,牟子为汉代人。据此可知,远在汉代就有人将《老子》一书分作道、德二经了。不过以《道德经》三字统称《老子》一书,是从唐代开始的。

至于老子这位哲人的生世,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连两千年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也不大清楚,司马迁在《史记》的《老子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月聃;周守藏室之吏也。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经考证一般人认为是在春秋之时,即楚灭陈以后的时期较为可信。又《史记·老子传》曾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除了《史记》之外,《孔子世家》、《礼记·会子问》以及《庄子·天道篇》《知北游》等均记载有老子与孔子两位哲人的对答,可证明老子是年长于孔子的人,也是孔子所师承的长辈。《史记》又说:老子见到周朝衰落,就辞官离开王都。如此推断,老子可能是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之时的人物。再者老子出生地,史书均记载宋国柏邑,后来楚灭宋更名为楚国苦县。然而苦县竟为何地?多年以来却颇费学界的周折。一说是涡水以南的鹿鸣(即河南鹿邑县),一说是涡水以北的雉水(今安徽涡阳的天静宫,亦名中太清宫)。据马炳文先生的考证,认为安徽省涡阳县的“中太清宫”,应为老子的出生地,而河南省鹿邑县的太清宫则是老子宣讲道家学说的地方。至于老子殁于何处无从考证,史书上只说经函谷关出西域西渡流沙不知所终。

一部《道德经》仅五千余言,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佳作。它包罗时空万象,阐释天人义理,给炎黄子孙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哲理财富。几千年来自它产生的哪一天起,就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它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希望后来者抓住第二轮改革开放的机遇期,精研老子的学术思想,为筑成中国梦添智尽力。

(杜法静道长现任中国道教理事、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老子文化研究院陕西分院名誉院长、宝鸡市道教协会会长,宝鸡市政协常委、陇县道教协会会长; 刘柯利:宝鸡市饭店餐饮协会会长、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筹备组副组长)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