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忠孝与致仙——净明道的立教思想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刘军峰     时间:2016-08-27 22:13:08      繁體中文版     

净明道亦称净明忠孝道,形成于南宋时期,该派奉东晋道士许逊为教祖,以江西南昌西山玉隆万寿宫为祖庭。《太上灵宝净明法序》谓祖师许逊“以孝悌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大力宣扬忠孝之道。唐时又有张蕴、胡慧超等人宣扬“净明灵宝忠孝之道”,一时影响颇巨。南宋初期,西山玉隆万寿宫周真公、何守证等道士致祷许真君以救度世间,因而感动许逊等六真降神,“出示灵宝净明秘法,化民以忠孝廉慎之教。”“于是肇建仙坛,名曰翼真,以延善知识。”自此净明一派正式建宗。其后,元朝初期又有净明道人刘玉“开阐大教,诱诲后学”,努力革新净明道法,开创出后来所谓的新净明派

宗教所要解决的,是消除人们生命的有限性与宇宙无限性的矛盾,道教也不例外。道教积极提倡“学道以致仙”,以求达到超脱生死的境界。净明道提出了宗教解脱的独特理念——“净明”。“净明”是净明道区别于其他道教宗派的特有教义,是其信众登真致仙的终极理想和至高境界。《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序》中阐述了净明道的理念:“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愚智皆仰之为开度之门、升真之路,以孝悌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行持之秘要,积累相资,磨砻智慧,而后道气坚完,神人伏役,一瞬息间可达玄理。”

净明道的许多经典,还从其他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释,如《玉真刘先生语录内集》中称:“何谓净?不染物;何谓明?不触物。”这是指“净明”境界的修行就是教人清心寡欲,以达到内心的一尘不染,这种阐释将宗教解脱的意义引申到对内心的关注上,强调“要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具,焉论神仙”的思想共识。从解脱论的层面看,净明道极力提倡“学道有基,升仙有梯”。为了达到“净明”的理想状态,《净明忠孝全书》中多次提到:修道要“始于忠孝立本,中于去欲正心,终于直至净明”。很明显,净明道带有中国传统儒家人伦学说的基本价值观——忠孝观念。关于《净明忠孝全书》中“忠孝”一词,学者郭武曾归纳了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相当于儒家“忠孝”本意的世俗社会和道德行为,二是作为一种可与神灵沟通的超世俗的宗教实践。前一含义体现出净明道“忠孝为本”的伦理纲常;后一含义则反映出其敬天崇道、济生度死的宗教关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国人的理想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净明道积极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兼容并蓄,巧妙地将儒家忠孝的伦理观念融合到道教的修仙之道中。其实,道教本身就讲求“忠孝”精神,如《太平经》里有“人生之时,为子当孝,为臣当忠”的记述。而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中更是提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的思想,这与世俗伦理学说完全一致。

净明道是“儒道融合的典型”(任继愈语),把“忠孝”理论更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其成为“立教之本”和“修道之基”,其教理总旨以许逊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垂世八宝”为源,尤以忠孝为首。该派首先将“忠孝”与道教的核心教义“道”联系起来,认为“忠孝”是“道”的核心内容,是“道”的根本。《太上灵宝净明四规明鉴经》中说:“道者,性所有,固非外而铄。孝悌,道之本,固非强而为。”其中更是列举了比干和舜的例子,以说明尽忠尽孝才能成仙作圣,提出为“忠孝”而死,死而不昧,必位于仙人之列,从另一侧面阐述了净明道“忠孝为本”与成就仙道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净明道除了以“忠孝”立教以外,还强调以“忠孝”行道,将“忠孝”从个人修养的思想层面,引申到社会生活的实践层面上。可以说,“忠孝立本”是净明道思想的核心内容,而“忠孝建功”突出的则是“忠孝”的社会责任及其影响。净明道认为,道士仅凭符水治病救人,其实并非真正的功德,这只是道家的方便法门而已。真正的建功是以“直至净明”的最终目的,使天下之民仁寿,使四海归于太平,使君上安民自阜,将个人的“忠孝”影响整个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新净明派的代表人物刘玉认为,净明道不仅高扬忠孝精神,而且还真践实履,通过济生度死的社会实践而到达修道的终极理想。《玉真刘先生语录内集》中指出:“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但世儒习闻此语烂熟了,多是忽略过去,此间却务真践实履。”“忠孝建功”的实践主张,体现了净明道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怀,将忠、孝等世俗伦理道德与致仙的宗教理想相结合,将信道、崇道以及切实行道的宗教思想以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净明道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建立了强有力的基础。

总之,净明道“忠孝建功”的实践主张同时适应了个人和社会两个层次的需求,这一主张体现出净明道示范社会、回馈社会的目标,也体现出这种以社会服务为契机的道教宗派与公共社会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