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赵启光:在非典高潮中看道家传统(2)


来源:博客     作者:赵启光     时间:2011-03-16 09:00:08      繁體中文版     

道家以健康长寿为己任

在中国传统三大教派中,儒家致力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佛家力图超脱现世,只有道家将生命科学提到中心位置。孔子“罕言天道”,主张“吾命在天”,对生老病死取听之任之的超然态度。佛指导弟子“不可得为世间意”,而应该专心慈航彼岸、善修来世。老子则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认为圣人不生病,因为了解病源,认真对待疾病的结果。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期限,是道家关心的首要问题。道家的活动主要围绕生命这一中心,千方百计钻研养身之道,乃至提出“长生不老”这一人类悲壮愿望。所以陈寅恪说“道家与医家自古不分”。道家在主张无为的同时,为健全生命却无所不为,在疾病与死亡面前,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态度。

抱朴子》首先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入口亿万年”。这里健康长寿依赖灵丹,看起来是迷信,但“我命在我不在天”表达了人类通过某种手段战胜死亡的壮志。其目标纵然渺茫,其过程却很辉煌,一路播下灿烂的科学种子。须知古人的科学,我们现在看起来是神话,而现代人的科学,将来看来也同样是神话。譬如炼丹寻仙长生不老在古人看来是科学合理的,但现在看来不过是神话。我们今天的科学,将来也会暴露出局限性,被认为是错误的。我们现在公认的生命极限,将来可能有一天被称为神话。科学和神话是密不可分的,近年的克隆技术正是古代神话敲响了未来科学的大门。李约瑟认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根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卷2,145页,科学出版社,1990)。中国炼丹术是世界化学和制药学的前身,化学(chemistry)一词就是来自炼丹术(alchemy),火药是炼丹术过程中的产物,指南针最早是为了跨海寻求仙山妙药。除化学和制药学外,道家孜孜以求内功,其中气功、太极拳等健身运动至今仍然充满生命力。道家讲养身,儒家讲争光。道家主张的锻炼身体,目的是养身而不是争光。2008奥运会耗资巨大,其中大部份应为了全民持续健康,而不只是排场大小和金牌多少。一个健康之国才是最光荣的。所以老子问道:“名与身孰亲?”非典提醒我们切不可再受虚名之害。

儒家是喜聚不喜散的,志在朝廷、庙堂、乡里、家庭和学府,在人群之中发现成功、责任和享受。道家喜散不喜聚,讲采菊东篱、息影林泉,与天地宇宙独往来,在沉静和谐中积蓄力量。其实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人是集体动物,工作、休息、思想都要互相帮助,但人又是独立个体,在独处中可以得到灵感与健康。此番非典流行,不少人呆在家里当了一段“隐士”,很多人视为苦事,恐怕也有不少人发现读读书报,听听音乐,散散步,上上网,静思默想不只可以预防传染病,对自己身体、修养、家庭甚至工作都有好处,不一定非聚众打牌聊天吃饭饮酒吸烟才能休息。所以聚与散、动与静、劳与逸的对立统一促进身心和社会的健康。

道家重视精神文明,不主张一味追求物质利益

健康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所以希腊罗马人说“健康的思想寓于健康的身体”。“健康比财富更重要”这句用世界各种语言说出的老生常谈,大家在非典泛滥前都同意,但恐怕只有在非典泛滥后才有切身体会。其实这种体会,我们历尽沧桑的先人早有探讨。老子问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向世人提出健康与名誉、身体与商品、得与失之间何者更重要的问题,试图冲决患得患失名利缠身的罗网。

中国文学深受这种思想影响。红楼梦“好了歌”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就是老子“名与身孰亲”的注解,“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闭眼了”是回答了”身与货孰多”的问题。道家不但爱护自然,更能欣赏自然,寻求自然的保护。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寻找的是精神的健康与寄托。陶渊明的桃花源,不能简单斥为逃避现实,其实是对名利浮华的批判。道家追求自然的生活,恬静的心态,无私的境界,寡欲的作风,简朴的追求,这种心情本身就是幸福,更何况它能带来健康长寿甚至繁荣。几千年来道家和儒家相辅相成,造就中国士文化中急流勇进与急流勇退的双重性格。就连续性来说,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的,这是与中国文化中这种儒家和道家的双重性分不开的。

近年来,大家争先致富,炫耀性消费盛行,多有以身试法,舍命取财者。加上在原始积累初期,财富时常掌握在教育水平较底的人手中,消费失去文化依脱,辛苦聚集起的财富常常以低文化层次或不健康的形式消费掉。我们中国人穷得太久,希望急起直追,这无可厚非,但财富是手段,健康幸福才是目的。须知没有精神文明的支持,物质财富既无质量又不安全。没有精神文明为基础的物质文明是建在流沙上的高塔,会在社会和自然突变前荡然无存。

道家主张祸福从容,处变不惊

人在世间十分软弱。草木无情,尚且凋落,何况多情之人,无灾无难倒是怪事。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南北朝诗人庾信的“枯树赋”:“夕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都是认识到人在自然中的软弱,从而对灾变生死作好准备。

儒家主张善养浩然之气,慷慨以天下为己任,但趋福避祸,重现实,重生死,宠辱若惊,往往把灾难与死亡看作绝对和不正常的现象。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身取义”,虽然视死如归,但都认为生与死、祸与福是对立而不能转化的。道家认为灾难、死亡都在所难免,把灾变与死亡视为正常与必然之事,并从祸与死的黑洞中看到福与生的曙光。老子知道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庄子蔑视死亡,妻子死去,“鼓盆而歌”,庆祝她成就人生回归自然。所以认识了灾难和死亡的必然性和正反之间转化的可能性,我们就会有所寄托,心胸宽大、进退自如,不会在突发事件前惊慌失措、怨天尤人。有了这种思想准备,我们就能无私无畏,既能共富贵也能共患难,在全球化的狂风暴雨中,应对从容,如入无人之境。

当今世界正是多事之秋,国人对911、以巴冲突、国际恐怖主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等等都是隔岸观火,从容评点,似乎灾难会永远三过家门而不入。非典如同飞来横祸,大家平时没有忧患意识,难免一时失措。但我们几个月就成熟起来,上了全球化的一堂课。这次非典流行,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全球化所赐:飞机把病毒传向世界,全球媒体又推波助澜,影响经济。但是,反过来全球联合奋斗,抑制瘟疫的蔓延,又形成彼此之间的监督与制约。这灾祸给我们改变生活方式的机会。处理得好,祸福转化会形成良性循环。中国历史上多灾多难,但每次灾难后都重新站起来。所以我们相信,非典后的中国将更有信心、更负责,中国人将更健康、更有尊严。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