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张连珍:关于加强道德建设的思考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张连珍     时间:2017-05-12 11:13:58      繁體中文版     

今天,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在这里举办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主题是“道通天下,德贯古今”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意在传承、弘扬和对外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作为中国传统哲学重要内容的儒、释、道,都对这一范畴作过充分的论述,各自形成了系统而有着不同特点的道论。司马迁概括“老子所贵道”。道究竟是什么?《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八十一章中“道”字出现73次,“道”的确是老子学说的核心所在,这个“道”是老子心中的万物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道”是“常”,是不变,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道”也就是无,“无限”的“无”,凡“有”就“有限”,“无”就“无限”,无不是虚无,不是没有。

德是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重要范畴,“德”字的起源及原始意义,今日难以考定,《说文解字》中解释“德”的本意是“升也、登也”。至西周时期,德已具德行、品德之义。一直到春秋时期,“德”和“道”都是分开讲的,二者并没有构成为一个专用名词,而且道这个范畴其意义层次较德要高。德主要是从道的实践和体现层面来讲的。《道德经》中讲“天下万物,出于有,有出于无”,那么“有”又是什么?“有”就是德,道德的“德”字在《道德经》中出现43次,德由道来。“有生于无”,“有”是天地万物的外延,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以道为基础,以德为归宿,蓄德体道,构成了天地和谐的有机整体。

根据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的考证,“道”和“德”字连用成为“道德”一词,始于战国后期,《荀子•劝学》中,曰“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汉代以后,道德成为了常用词。

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中说:“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这充分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道通天地,德贯古今”。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已不单单是一种道德伦理,更是人的精神的自律,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整个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精神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活力持续增强,人们的道德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也带来了道德建设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我有几点想法在这里与大家探讨交流。

第一,要从小抓起,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少年中开展道德教育,是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要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主课堂作用,又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家长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为孩子们成长、成人、成才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第二,要知行统一,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一切道德规范要真正转化为人的行为和品质,最关键的就是要培育出人对践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这就需要在深入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要选择有效载体,突出道德内涵,强化道德要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使活动过程成为弘扬社会新风尚的过程,使人们的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第三,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人人参与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人民大众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道德建设是每个社会成员自己的事业,要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的生动局面。道德建设只有充分体现出人民大众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主体作用,才能始终保持不竭的动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关注“凡人小事”,宣传“凡人善举”,用普通人中的好人好事引领和推动大众自觉投身道德建设实践。在加强全社会道德建设过程中,既要从大众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入手,推进道德建设工作展开,又要从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入手,充分调动和保护人民大众参与道德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四,要加大宣传,用先进典型事迹加强道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力梳理先进典型是加强道德建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先进典型的事迹、精神和思想教育大众,让人们效仿、学习,要比一般的讲道理更具有生动性、直观性、鲜明性,也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在运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过程中,既要重视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又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要根据新兴媒体的特点,引导舆论,同时,深入研究探索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规律,充分运用网络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丰富道德教育的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

第五,要推陈出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责任,注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与道德追求。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地加以对待和继承。既要切实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释,又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系。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感召力。

各位嘉宾,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 从“道与德行”到今天的道德建设,道德追求在中华文明发展中不断传承与升华。“道通天地,德贯古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交流的日益广泛,道德建设必将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了解更多: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