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杨立志:武当道教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杨立志     时间:2017-05-12 11:47:37      繁體中文版     

武当道教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怎么阐释武当道教的核心价值观?武当道教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现代意义?这是我们从事武当道教文化研究的学者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武当道教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表达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什么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或某一社会群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判断周围的客观事物时依据的是非标准、善恶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某一社会群体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某一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这个民族国家文化精神、文化传统的最集中体现,也是这个民族“安身立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核心价值观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此它一旦确定下来就不会轻易改变,是人们长期信奉的观念。所谓核心,就是指最重要的关键理念,词语数量不会太多,通常是三五个好记的词语。

那么,武当道教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或者说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十多年前我在《武当文化概论》中说:“武当文化是深受‘道教精神’陶铸过的文化,因此,道教中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的一些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武当山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创造物。我们研究武当文化,有必要对那些在武当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作一些梳理和分析。由于武当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武当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经过梳理,我们认为,“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保合太和”、“天人合一”;“重人贵生”、“诚信向善”等道教义理是武当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有一次,一位朋友和我讨论武当道教的核心价值观,我以上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道教义理为对,他说内容虽然很全面,但对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可以更简洁一些,更凝练一些,最好用2——3个词来表述,让人记得住。我脑子里面马上蹦出来的词就是两个字“太和”,我说对武当道教核心价值观最简练的表述就是“太和”。因为永乐皇帝创建武当山宫观之时,给武当山加封的尊号就叫“大岳太和山”。永乐十五年(1417年)二月初六日清晨,敕建武当山宫观钦差把总提调官隆平侯张信同翰林院学士杨荣等于奉天门奏,奉永乐皇帝圣旨:“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为大岳太和山。大顶金殿,名大岳太和宫。钦此。”本月十二日,各官补本具奏,奉圣旨:“是。钦此。”600年前,永乐皇帝敕命武当山名为“大岳太和山”,实际上就表明“太和”即是武当道教的核心价值观。

“太和”一词来源于《周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说“太和”是吉祥之道,利于万物生长。

《庄子•天运》也言及“太和”:“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太和”是指阴阳会和、冲和的元气,能形成天地万物,并促进天地万物生长化育。“太和”一词体现了中国古人希望普遍和谐的愿望:即希望天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我身心和谐。

根据《水经注》的记载,六朝之时,武当山就被称为“太和山”。太和山因何而得名呢?古代山志说武当山山势“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按宋代道经的解释:“地轴水精神龟,天关火精圣蛇”。这说明古人巳发现武当山的山势象一只巨大的神龟。先民们既发现武当山孤峰焰起,象熊熊的火焰,又发现天柱峰和其西北一峰看起来类似一只神龟,是北方水神玄武的形象。他们认为这是上天昭示的异卦(下离上坎)相叠——“水火既济”、阴阳调和的象征,故称此山为太和山。太和山一名的主要涵义是:一、此山禀太和之元气,能生天立地;二、山势像火焰,水神玄武镇压山顶,象征水火既济、阴阳调和;三、太和山元气贯通天人,故于此山修真学道之人容易达成太和境界。

二、武当道教核心价值观的简要阐释

武当道教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用二个字概括:太和。它包括四个层面:(一)和平:个人身心和谐;(二)和睦:人与人的和谐;(三)和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四)和合:天地和谐。

(一)和平:个人身心和谐。“太和”思想反映在人生观上,主要倡导清静和平:即人自我身心的安宁与和谐。《周易•咸卦》云:“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只有人心平和安宁,天下才能和谐稳定。古人认为社会管理要从人心管理开始。人心管理是统治者期望通过道德礼俗的教化作用,提高人们的内在修养,从而凝聚人心,规范行为。和平一般指没有战争或没有敌视暴力行为的状态,也用来形容人的不激动或安静。如武当山宫观神道栏杆装饰纹——荷瓶,就象征和平。我们这里用来形容个人遵守伦理道德,经过修身养性,达成心平气和,清静和顺,待人和善,乐观豁达,身心和谐的精神状态。

所谓“人心”:一是指众人的情感、愿望等;二是指个人的心地、欲望等。《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精微难明的,只有自己精诚恳切、一心一意地秉行中正之道,国家才有可能被管理好。“人心”有善有恶,容易受到物欲的引诱,“道心”至善,容易受到“人心”的蒙蔽。道心必须支配人心,人心必须服从道心。这样,“人心”才能转危为安。人只有不断修德养性,道心才能成为“一身之主”,统率人心,通过性命双修,成真合道。所以,《西山群仙会真记•养心》说:“真人上仙,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

(二)和睦:人与人的和谐。主要是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教主张慈俭不争、向善积德、诚实守信,以和平宽容的精神对待他人,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国与国之间和平交往,达成“万国咸宁”的局面。

1、主张慈俭不争。老子《道德经》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用白话说:“我有三种宝贝,持守而保全着。第一种叫做慈爱,第二种叫做俭啬,第三种叫做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老子阐扬慈爱,把爱心加上同情感看成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他提倡俭啬,反对铺张浪费,反对穷奢极欲;他提倡谦让、不争,反对争强好胜。以和平宽容的精神对待他人,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国与国之间和平交往,达成普天之下和睦安宁的局面。

2、主张向善积德。道教追求长生久视、成真合道。要想长生久视,除了修炼内丹之外,还要多做善事,积功累德。《太上感应篇》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福祸无门,惟人自招”。“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武当道教经典反复强调积善成仙、积恶造罪的思想,宣扬只有行善积德之人才能长生久视、成真合道。

3、主张诚实守信。向善积德离不开诚信。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只有诚信才有利于身体健康、事业发展、家族和睦、社区安宁。道教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抱道推诚”、“至诚守信”写在自己的伦理纲领中。宋元以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武当道教尤其强调经商者要诚实守信,强调人们贡献给神明的香钱和供品必须是靠自已诚实劳动挣来的“净财”、“净贿”。《初真十戒》:“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

(三)和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们常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来概括天人和谐的状态。老子的名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要因循自然而不违背自然,即按照事物本来的那个样子行事,而不得违背自然本有的特性。“天人合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讲求天然与人工之间相互协调,和谐共生。

老子说: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字既说明有所作为,又说明要顺自然之性而为,“自然”与“无为”是连在一起的。目的在于控制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处理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它们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而运行。老子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教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人道的基本要求在顺乎万物之自然,遵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反对人为的干扰、征服和破坏,反对强行妄为、肆意滥为。

道教要求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工建筑要与自然地形相协调。明成祖对营建武当山宫观的设计人员强调要“相其广狭”、“务在随地势”,也就是要求根据地形来设计建筑,因山就势,因地制宜。这就确定了不可以人工破坏自然的建筑原则。明成祖在兴建大顶紫金城时,非常注意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提出了修建墙垣不可损伤山体的设计施工要求。永乐十七年五月《敕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说:“今大岳太和山大顶砌造四围墙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其墙务在随地势,高则不论丈尺,但人过不去即止。务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故敕”。在陡峭的岩壁上修建围墙,又不能开挖山体,这对工程设计者和施工人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历代经营武当山的帝王和道士都知道,要实现“天人合一”得靠人自身的努力,人类应该主动地去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古人保护武当山生态环境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四点:

1. 编印道书,宣扬玄天上帝热爱生命、善待万物。道教尊重生命、宝贵生命的思想并不仅仅是针对人的,天地日月、草木鸟兽等万物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都需要人们怜悯善待,不可随意伤害。《正统道藏》中《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玄天上帝启圣录》、《武当福地总真集》、《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等书,都用相当篇幅宣扬静乐太子在武当山修道期间热爱生命、善待万物等道教神话,“黑虎巡山”、“乌鸦报晓”等传说,反映了道教文化热爱生命、善待万物,愿意与自然界所有生物和谐共存的理念,树立了人类保护山中动物不受侵扰的范式。

2. 颁布敕谕,守护山场,制止砍伐竹木、开垦坡地。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宪宗为“护持仙山”,下旨划定武当山的山场范围:“朕惟大岳太和山乃玄帝显灵之所也。形胜蟠踞八百余里,东至冠子山,西至鸦鹕寨,南至麦场凹,北至白庙儿……近年流民潜于界内,砍伐竹木,住种田地,虑恐日久愈加侵毁……继今以往,一应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毋得侮慢亵渎,砍伐侵种,生事扰害。敢有不遵朕命者,治之以法。故谕”。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再次颁布敕谕碑,至今仍保存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白庙儿、官山镇铁炉村界碑垭、白杨坪林区珍珠岩等地。

3. 派驻军队,常川修山,构筑生态保护工程。明代均州守御千户所5000多名正军余丁奉命常驻武当山修山,祖孙相继,历时二百余年。他们除了维修宫观外,还在全山修筑了许多防止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的石墙,构筑了世界上罕见的古代生态保护工程。如九渡涧、青羊涧两岸、清微宫、南岩宫紫霄宫、五龙宫、老君岩、凌虚岩周围都有大量的明代修建的挡土石墙。这一工程的经济保障,是明朝皇帝免除均州守御千户所差徭和屯田子粒。明代这一制度安排对我们的启示是:生态建设和保护一定要有政策法规和管长远的制度做保障机制。

4. 宋元明清历代道士都注意在山上植树造林。尤其是南宋道士房长须,在五龙宫周围坚持栽种杉树30余年,培植灌溉,一刻不停,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明代各宫观都有道士们种植的花草和药材。关于明代武当山植被状况,袁中道(1570—1623年)《游太和记》云:“近玉虚宫,松杉茂密……至五龙行宫,有松杉深柏。”在武当山古道两旁,野树修竹任其生长,杂花老藤随其纵横,香客游人漫行其中,在草木芬芳中体悟生命乐趣,在淙淙泉水旁品味“道”的真谛。

(四)和合:天地和谐。“太和”观念反映在天道观上,主要是把“天”或“天地”看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其天地万物的化生过程看, 阴阳二气和合生出天、地、万物, 没有意志力的主宰, 是自然而然的过程。《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三十二章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韩诗外传•三》:“天施地化,阴阳和合”,为调和之义。《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 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故曰: 通天下, 一气耳。”《庄子集解•德充符》:“所谓和者,天地阴阳二气相合而无偏胜之谓也。”为此整个系统遵循共同的法则“道”。

被道教奉为经典的《周易》认为:天地交合,象征通泰,君主因此裁节促成天地交通之道,辅助赞勉天地化生之宜,以此保佑天下百姓。古代道士和信奉道教的帝王认为,宇宙之道在于天地交泰——自然和谐。天地交感才能带来万物化育生长。因此,他们在主持名山景观设计时,常常用天地之数来统计峰岩溪涧,而宫观神路的数量也有意与天地之数相吻合,以表达祈求天地交感、风调雨顺、万物化生、百谷丰登的深层目的。在《周易》中,一、三、五、七、九被称为天数,二、四、六、八、十被称为地数。中国古代人本着天圆地方的观念,在计算圆方之形的周长时发现:如果圆的直径和方的边径相等时,则圆方的周径比约为三比四,因此古人就以三称圆,以四称方。由于古人把天称为大圆,把地称为大方,故而三、四两数不仅是圆方的象征数字,更是十个天地数中真正的天地之数。天三地四既是真正的天地数,那么这两个数字的任何倍数也同样是天地数,如三的倍数九,四的倍数八等。又由于古人认为天九地八分别是天地的至极之数,因而把八的三倍(8×3=24)“二十四”,九的四倍(9×4=36)“三十六”及八和九的乘积(8×9=72)“七十二”等数字,视为可以“配天配地”、达成天地交感、万物化生的神秘数字。

受易学象数学派的影响,统计武当山自然景观的数字被赋予了天地交泰的神秘色彩。“七十二峰”、“三十六峰”之说已见于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书。元代武当道士刘道明著《武当福地总真集》引《玄天上帝赞》说:“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三十六岩多隐士,葬在吾山骨地青”。这里神秘数字不仅象征着天地因交感而产生的那种神秘化生力量,而且象征着希望与天地合德,法象天地之道的目的。武当山的人文景观主要是道教宫观建筑。古代道士在设计宫观时也有意选择天地之数,如元代就有“山列九宫八观”之说,明永乐年间敕建的宫观分布在一百多公里长的神道两旁,而其数量则刚好是九宫八观。明成祖敕造的金殿为重檐庑殿式顶,正好是九条屋脊八个屋面。五龙宫有玄帝殿、启圣殿,“二殿阶合九重,前五重为级八十一,后四重为阶七十二,望之如在天上,真所谓上帝居也。”负责武当山景观设计的道士孙碧云等,显然知道“八”、“九”、“七十二”等神秘数字具有象征天地交泰、自然和谐的意义,他们根据皇帝的旨意修造宫观,用以祭示天神,自然是希望达到与天地合德,使天地交感、万物化生、风调雨顺、百谷丰登的理想目的。

三、武当道教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以“太和”二字概括的武当道教核心价值观,虽然产生于中国传统社会,但它并不陈旧,也不过时。“太和”观念对现代社会有其可资借鉴的正面价值,它对于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重要启示,可以匡正今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弊病,可以对今日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积极意义的经验。

(一)面对当今社会人心浮躁、心理失衡等问题,道教思想中知足知止、清静和平、修心养性、返朴归真等理念可以提供宝贵的借鉴,解决人自我身心不和谐的问题。

当代社会,由于人们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酗酒、吸毒、杀人、自杀及极端主义等等,造成了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在于忽视了“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道教给人一种安身立命的智慧,它教人知道生命的价值意义在于知足知止,返朴归真,要安顿我们的生命,便应过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道教在长期的修炼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形神统一、身心和谐、性命双修、成真合道的理论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这是一种超越的恬适自在的人生观,它向往自然纯朴、自足和谐的生活。武当宫观中有修真观、复真观、复真桥、遇真桥、遇真宫等,设计者通过命名来强调道教修行要达成抱元守一、真清真静、成真合道的理想。只有排除各种俗心私欲,才能全性保真,修成神仙。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认为:“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都是道教徒”。道教的人生哲学能起到安慰人们精神上遭遇的幻灭与痛苦的作用,象服镇痛剂,使人以豁达平静的心态对待失败,维系人的心态平衡。但道教哲学也可以是成功者的哲学,成功者以此人生哲学为明镜,不时提醒自己“福兮祸之所伏”,不飞扬骄横,功成不居,保持成功的力度与长度。实际上,成功者更需要道教人生哲学作为指导,此即所谓:“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中国的园林内为什么要设计山水庭院、桥梁楼阁、花草鱼沼?“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观天上云卷云舒。”当代社会的物欲横流和激烈竞争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某种新的失落,返朴归真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获得一种更合乎人性的人生体验。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无拘无束、知足常乐地享受人生,这也是道教的人生理想。

(二)面对当今社会物质欲望膨涨、人际关系紧张、利益争夺加剧,恐怖主义盛行等问题,道教思想中齐同慈爱、和平宽容、慈俭不争、向善积德等理念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解决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问题。

由于片面的物质利益的追求,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占有和权力欲望的膨涨,造成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立和战争;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恐怖主义盛行,针对平民的有组织地恐怖袭击有增无减。过分注重金钱和物质享受,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冷漠、心灵的孤寂、使人们失落感日甚。在人类社会中现在儿童有儿童的问题,青年有青年的问题,老年有老年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隔膜,在日常生活中的互不了解甚至仇视,使人们失去了对“人与人的和谐”的追求,这样发展下去终将导致人类社会的瓦解。

道教主张“齐同慈爱”的处世观,道教认为,“道”不仅具有包容万物的品质,而且有慈爱万物的本性;为人应有慈爱之心,尊重差别、包容宽容、善待生命,应建立“物我无别、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紫霄宫父母殿供奉有慈航道人(即佛教的观音菩萨)塑像。过去道教宫观客堂贴的对联写道:“入门来不分三教,到此地原是一家。”道教对待其它宗教信仰的态度相当宽容,不排斥儒教、佛教、摩尼教等宗教。这种海纳百川的心态,这种不唯我独尊、不否定异教的宽容态度,是和平主义的基石。弘扬这种宽容和平的精神,对于当今世界调整好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中国老百姓经常讲的俗语“皇天不亏善良人”,实际上就是道教“善恶报应”思想的通俗表达;是《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民间表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通俗地说就是:“天道没有亲情,但祂常常会赐福予善良的人”。天道的自然规则是公平的,但行善积德的人会得到祂的恩赐。中国人祖祖辈辈信仰的就是这种善恶有报、天道好还的伦理道德。从这个道教谚语可以看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等传统道教伦理观念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面对当今人类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地球污染加重、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道教思想中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等“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的问题。

我们的地球就像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载着地球村的居民在太空中遨游。这艘飞船已有七十亿乘客。问题是这艘飞船正遭受人为破坏, 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地球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飞船的保护层——臭氧正在减少,生态失去平衡,危及乘客们的生命安全,这一切都是人对地球资源无休止的破坏性掠取所造成的。

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有机的同构互感整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对自然界的开发应遵守某些道德准则,应充分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危害人类自身。道教强调“自然之道不可违”,认为天、地、人同源共生,万物一体,相互依存,人与天地、生灵应保持和谐相处的关系。热爱生命、善待万物是武当道教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道教追求长生久视,所以特别重视生命的保护和延续。道教尊重生命、宝贵生命的思想并不仅仅是针对人的,天地日月、草木鸟兽等万物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都需要人们怜悯善待,不可随意伤害。从五百年前武当山的生态保护工程可以看出,道教常善救物、助天生物的生态保护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不弃物,不害物,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救物,去助天生物。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界生物和睦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家园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四)面对地球污染、天灾频仍等问题,道教思想中保合太和,赞天地之化育,促成天地和谐等天道观值得我们借鉴。

被道教奉为经典的《周易》对参赞天地之化育有专门阐释。《泰卦•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翻译成白话文:“天地交合,象征‘通泰’;君主因此裁节促成天地交通之道,辅助赞勉天地化生之宜,以此保佑天下百姓。”《易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认为,在阴阳变化中体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自然”的运行是在“元”(自然界万物的起始)、“亨”(万物的生长)、“利”(万物的成熟)、“贞”(万物的完成)中进行。在《周易》中把这种“自然”最完美的“和谐”叫作“太和”。这些话强调的是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尊崇自然的根据,是认为世界处在一个永恒的循环往复运动之中。老子认为,在天地形成之前有一个混为一体之“物”,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是作为天地万物之“根”的“道”。“道”这样一个混为一体之“物”分化为千差万别之“万物”,千差万别之“万物”由生到灭又回归为混为一体之“物”。在这里,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有生有灭、有灭又有生,如此循环往复而生生不息。《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宇宙演化过程中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由于二者的作用而推动着大自然循环往复、不可穷尽的永恒运动。万物以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是在道的循环演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它们也必须在这种周期性的动态平衡的节律中维持其生存。因此,人类的活动也必须与大自然的循环过程保持和谐一致。

道教认为,万物各有其性,应该顺应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唐代道士成玄英在《南华真经注疏》中说:“随造化之物性,顺自然之本性,无容私作法术、措意治之,放而任之,则物我全之矣。”人们应该遵循“天道无为,任物自然”的原则,让宇宙万物“任性自在”,自然发展。成玄英说:“虚心任物,物各自正”,“但处心无为,而物自化”。因此,懂得“自然妙理”的圣人“恬淡无为,大顺物情”,于是“一切万物,自然昌盛”。

天地和谐,或者说自然的和谐是道教追求的最完美的和谐。

古代道士和信奉道教的帝王认为,宇宙之道在于天地交泰——自然和谐。天地交感才能带来万物化育生长。中国道教仪式有相当部分是祈祷天地交泰、万物化生,君王与天地合德,达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局面。

四、小结

以“太和”为核心的武当道教核心价值观,虽然也有可能导致的缺点方面需要扬弃,并需要给以现代意义的解释和发挥,但其基本价值取向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积极意义的经验,可以匡正今日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弊病。如果将武当道教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成分进行淬炼,面对现代语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建设中国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有莫大裨益。

了解更多: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