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刘炎焱:从两个对立面来论述新时代中国文化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刘炎焱     时间:2017-05-12 12:41:49      繁體中文版     

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各位网友,大家好: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互联网以及相关科技领域的急速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价值观念以及信息传播方式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中国,做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兴大国,恰恰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开启了古老文明再次复兴的伟大征程,道家思想以及美学和世界观,做为中国文明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之一,必将在这个时代重获新生,大放光彩。

我本人常年从事与青少年流行文化相关的一线工作,对于广大青年人的喜好和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通过常年观察,我发现,我们的社会在当下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把优良的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喜好结合起来。更多地是集中在呆板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中,用呆力的现象多,用巧劲很少。这样的结果,往往并不理想,不但没有使广大青少年和传统文化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反而使得他们在潜意识上先天地与之疏远,结果往往是好心办了坏事。不求变通导致缺乏活力,用力过猛招致反弹。这与“无为才可以无不为”的道理是相悖的。

在日常的思维定式里,大家往往觉得年轻人是偏向于叛逆和创新的,与传统存在着某种先天的矛盾关系。但其实我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尽然全对,对于“年轻人”和“传统文化”这两个标签过于固化地去看待了。先天将其放在“新”与“旧”的二元对立体系里去,自然找不到破局的方法。实际上“年轻“与“传统”从来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今天的“传统”是集合过去的“年轻时尚”中的精华沉淀而来,而今天的“时尚”、“前卫”、“先锋”等概念又往往大量从传统经典中汲取灵感,二者相互催生,相互转化,恰似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是恒久的道理。回想昔日道家发展历程,下至唐宋,上追秦汉,无论是王羲之的字、李太白的诗还是宋徽宗的画或是魏晋时期的音律,在每一个道家大兴的年代里,道家的思想和美学都无不是与当时最具有活力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家相结合。这些在今天被奉为高高经典的所谓传统,其实就是当时的“影视剧”、“互联网小说”、“弹幕网站”、“直播视频”。如果我们在恢复传统文化,传播道家思想方面深刻理解这个道理,敢于变化该变化之事,善于用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去巧妙地流传道家的精华,中华传统文明的精华。明确:“哪些是可以变的外在形式,哪些是不可以变的本质底线”,批判地继承过去的传统,在继承中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打破在全球化的时代,确定自己的位置,让我们自己的年轻人,我们的未来,深刻地理解他们自己是谁,他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

(原文来源于互联网时代的道教文化传播”新媒体论坛发言稿)

了解更多: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