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朱子道家(道教)观与佛学(佛教)观简述


来源:博客     作者:张京华     时间:2011-06-14 13:42:16      繁體中文版     

朱子道家(道教)观与佛学(佛教)观简述
张京华

张伯行编《朱子语类辑略·卷七·论诸子、老释附》中记载了他有关老庄、道教、佛教的41段言论(以下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出于此)。再结合朱熹的其他言论,大体可以看出他对于道家(包括道教)和佛学(包括佛教)的观点。

朱熹不愧是一位伟人的学者、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这些论述分析敏锐,不弄玄虚,不绕弯子,不易使人产生歧义歧解。他一方面明确断言道教、佛教之非,一方面确能充分肯定二教的长处,特别是在语言文字和逻辑思辩上的长处,有理有据,读来令人信服。这些通俗而又能准确把握学术思想脉搏的论述,即使是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也是所见不多的。按照清人的说法,学术有义理、考据、词章三途。朱熹的论述完全不涉及考证,但单就其义理而论,他的议论是非常平和的,与孟子之抵距杨墨的态度全然不同。又就其文学而论,朱熹是一个有特色的诗人,但他评论佛道等学术流派往往是随口讲述,用的是口语。这些语言朴实清新,也给人以温其如玉、春风满怀之感。

评注:如有哪家,妄图让朱子中肯说一句,肯定别家长处,便是不明事理。那朱子何许人也,不过是儒家的一个超级打手,手中装备齐全,只要不是儒家的,都是选中你的要害,给你一个死招朱子道家(道教)观与佛学(佛教)观简述!所以佛教人士恨得牙根痒,因为被他整死的很透,一般的高僧学问不及,又道不出有趣的抗争之言,直到如今面对朱子之言,悄悄的能改则改,其余都是讳莫如深。但是朱子把道教人士面子给足了,自曝其理学根源出自庄子,就算他说几句俏皮话,不与他计较而已。何况于道学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书颇望其保命,嘴下不敢过分造次朱子道家(道教)观与佛学(佛教)观简述。

一、总论佛道

朱熹对道家、佛学特别是禅宗有很深的了解,他年轻时曾有十几年出入道释,他说过:

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禅……某也理会得个昭昭灵灵的禅。(《朱子语类》卷104)

熹天资鲁钝……盖出入于释老十余年。近岁以来,获亲有道,始知所向之大方。(《朱子文集·答江元适》)

评注:出入释老十余年,只读文章不做下手他们的功夫,都是白搭了朱子道家(道教)观与佛学(佛教)观简述!表面文章做起来可以漂亮些,实际的要紧处还是摸不着边际,而且还给后世学问家开一个千古昧学的坏榜样朱子道家(道教)观与佛学(佛教)观简述!

某少时未有知,亦曾禅学,只李先生(李侗)极言其不是,后来考究,却是这边味长。才这边长得一寸,那边便缩了一寸,到今销炼无余矣,毕竞佛学无是处。(《朱子语类》卷104)

从文中意思来看,他这十几年不仅是在“学习”、而且曾经“崇信”佛道。虽然他最后的结论是“佛学无是处”,是对佛、道的全然否定,但他所作的这个结论并非总结、清算式的。他的言论并不多,只是在大方向上表明了态度而己。如说: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反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天下只是这道理,终是走不得。如佛老虽是灭人伦,然自是逃不得。如无父子,拜其师。以其弟子为子。长者为师兄,少者为师弟。但是只护得个假的,圣贤便是存得个真的。

某人言: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儒释虽不同,毕竟只是一理。某说道:惟其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所以有我的着他的不得,有他的着我的不得。

问:佛氏所以差?曰:从劈初头使错了。如天命之谓性,他把做空虚说了。吾儒见得但是实。……若果是有志之士,只是一条大路,直上行将去,更不问着有甚艰难险阻。孔子曰:向道而行,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孜孜,毙而后己。自家立着志,向前做将去,鬼神也避道。岂可先自计较?先自怕却?如此终于无成。

这里朱熹于儒家所推崇的仅是人本主张、功利主张的主要原则,所谓三纲五常、虚实等等。如说“天下只是这道理,终是走不得”,使人联想到孔子对儒家原则方向的概括:“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在古今学术史上,对异己学说的批评往往连篇累牍,长迫不舍,甚至每每再现“罢黯百家、独尊儒术”的余意。但是在朱熹这里,似让人感到了“异教宽容”的味道,称得上是学术开放、态度开明了。

注:朱子毕竟中国人,说到佛无是处,因为儒家对三纲五常问题十分严肃。对于道学,尚无一个明白的交代,因为不甚懂。另外禅学问题,朱子说得十分有趣,嘴上功夫好,实际行为内在妙性用不出来,只是“不相应”便道出禅师们的软肋朱子道家(道教)观与佛学(佛教)观简述!另外如今的学问家之流弊就是喜欢佛道总论一下。其实佛道不可以同日而语,两者相去甚远,涵盖不同,这是古人都慎重再三之处,都是区别对待。特此告诫日后的学问人,切莫佛道通论。三纲五常,实属自然大道之别支下流之说,所谓“道失而后德,德失而后仁,”朱子必定不会通论两者。现代学者喜欢佛道两家比较,那是在宗教的角度看问题,其实根源上毫无可比性朱子道家(道教)观与佛学(佛教)观简述。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