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清代甘肃道学家刘一明丹道思想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贾来生     时间:2017-12-12 14:42:38      繁體中文版     

摘要:甘肃省做为“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以及“丝绸之路黄金段”,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道教资源。清代甘肃高道刘一明兼容儒释道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蕴涵有丰富的丹道思想。他创造性的以“先天真一之气”为核心构建了丹道思想体系,又进一步推动了三教的互学互鉴相互融合。其丹道思想给今天的人们以巨大的启示,养生以德,回归自我心灵,要有精气神三位一体的养生理念,并且其丹道思想始终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先进理念,这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本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主题词:刘一明   丹道   贡献   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贾来生,男,甘肃镇原人,天水师范学院甘肃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厦门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科技交叉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道家道教研究,已出版《铁肩道义——刘一明大传》、《道教生育思想研究》、《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卷四》等专著,发表论文多篇。

刘一明(1734~1821)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道教学者、内丹学家和医学家,是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刘一明是清代著名道教丛林甘肃榆中县兴隆山的创始人,是甘肃省唯一列入《宗教辞典》、《辞海》、《道教大辞典》中的道教人物。刘一明作为清代中叶甘肃省的著名道学家,其一生中有42年在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修持布道、医病救人、修建宫观、著书立说,其足迹也遍及到了西北地区的陕西省、宁夏省和青海省。他前半生为了钻研内丹功法和养生真谛,云游了大江南北;后半生定居在甘肃榆中县的兴隆山,日间忙于课徒,募修道观,夜间潜心儒、释、道、医诸子百家,博古通今,创造吸收,著作等身,终成一家。著名道教研究专家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评价刘一明时,称他是“清中叶的高道,邃玄教,精易理,擅养生,长医术,是当时著名的内丹家,医学家。”并称其“撰著大量有关易学、内丹和医学的著作。”本文就其丹道思想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予以深入探讨,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刘一明丹道思想的贡献

刘一明作为清代中叶思想精深的高道,其学说易道合一,兼及南北,融合儒释,兼容并包。其学术思想对道教和丹道养生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他建立了一个以二重(先天、后天),双面(性命)为一体的宇宙论和生命观为基础,并以修道论为中心的逻辑较为严密,有理有据,前后连贯的修道思想体系。刘一明的论述较为清晰,体系较为严谨,以“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修道原则为指导,其生命观与修道养生论浑然一体,很有说服力,并以出生和二八之际为关节点,逆着生命观中人从受孕前到胎儿,到婴孩,再到成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修道养生则分别以炼已筑基、凝结圣胎、沐浴温养和脱胎出神与之一一对应,从理论上能够自圆其说,而且容易为初入道门者理解并操作炼养。

其二,刘一明的丹道思想进一步推进了三教的融合。著名道教研究专家王沐先生评价到:“全真功法至刘一明,已将儒释道功法精华冶于一炉,加以革新,非旧日龙门派功法所能望其项背。”[①]三教融合思想源远流长,全真始祖王重阳说:“儒门释户道相同,三教从来一祖风。”丘祖提出“三教圆融”说。刘一明继承其师龛谷老人“三教一家”理论并深入论述,他认为儒释道三家都以修身养性为内涵,以精气神为养生本体,“儒有精一之道,释有归一之道,道有得一之道;儒有存心养性之学,释有明心见性之学,道有修心炼性之学;儒有道义之门,释有方便之门,道有众妙这门,溯源穷流,三教一家。”[②]三教实质一样,同根同源,都讲修身养性,引人入善。他又讲到:“儒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又曰不偏不倚之谓中。释曰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无头无尾,无背无面,又曰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曰: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又曰:阴阳得类归交感,二八相当自合亲。”[③]三教都以炼气为前提,强身健体,开慧增智,最后达到高智长寿的境界,不过儒称为“圣”,释称为“佛”,道称为“仙”,异名同实而已。不难发现,刘一明在修道价值和养性功夫上多借用释家学说;在讲“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的养生原则及以德为先时多引儒家伦常,但都以炼养成仙为中心,合理的构成其修道养生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三,“先天真一之气”在刘一明的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刘一明的创造性发挥。据刘宁博士考证,上阳子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首先提到“先天真一之气”[④]。刘一明则通过“先天真一之气”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道教内丹炼养中两套宇宙论的矛盾,弥补了道教仅从宇宙发生学角度论述本源而缺乏本体论、心性论的不足,并以此融摄各家各派心性本真、本体本源的学说,实现天人合一、主客泯合的修炼境界。由此,刘一明创造性的对传统道教丹道炼养学说做出了突出贡献,遂使其理论更趋完善,思想更加精深,成为被公认的清代道教理论大家。

刘一明丹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作为清代中叶有学有证的内丹学家,刘一明的丹道思想,仍然显示出它超越时间的深刻内涵,弥久历新,给处于工具理性、物欲横流的当代人以深刻的启示。有鉴于此,在道教传统丹道养生思想的历史大背景下国家开展“一带一路”的新时代下,挖掘刘一明丹道思想的当代价值,彰显其超越历史的当代意义,是我们关心民生、重构文化和提升精神境界的合理途径。刘一明丹道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养生修德,以德养生。确立了成仙的修炼目标,首先便要培养德性,提升道德。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道化生万物,德滋养万物。刘一明生动比喻道:“道如花,德如叶,花以叶扶持,道以德成全。花叶不离,道德相需也。”[⑤]尊道贵德,因为“德为人之根本”[⑥],而神仙也是人修的。在对养生的认识过程中,刘一明多次讲到关于道德重要性的思想。其实,葛洪早在《抱朴子·对俗》中就表达了相同的看法:“欲求仙者,要当以贵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在后来诸如《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等道教经典中,大都把成仙必先修德作为一个基本的思想。

不但成仙需先修德,就是做一个长寿的人,甚至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也需要从养德做起,这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一个基本倾向。号称中国文化之源的《易径》在《彖传·颐》中专门讲述了养生的意义:“天地养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养生关乎全民万物。而《象传·颐》讲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颐卦下震上艮,一动一静。“慎言语”表明要养德;“节饮食”表明要节欲养生。这种以心理制约生理,精神主导,以德为先的思想与“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⑦]儒家亦讲养生,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而这正是学术界所公认的“以德养生”思想的来源。智者当仁,仁者当智,动静结合,欢乐长寿。董仲舒对此评价到:“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君子闲欲止恶以中意,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气多而治,则养身之大者得矣。”[⑧]《礼记·中庸》直接指出:“大德……必得其寿。”而《礼记·大学》中“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已成为流传已久的养生名言。朱熹注到:“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一个人道德高尚,心胸坦荡,有益身心健康,延年益寿。[⑨]

为什么一个心地无私、道德高尚的人能够既乐且寿, 心广体胖,或者“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肢)”呢?首先,一个有理想积极上进的人,外敬内静,“这样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激发先天之性,提高心神的有序水平,加强生命的活力和生命过程的自调功能。”其次,心内坦荡,人际关系谐调,人物关系流畅,内外平衡,阴阳和谐,内无积滞郁气,自然健康舒泰。而现代人多耗损于人际关系的沉疴之中。最后,“道真义正则直壮,心神直壮则可产生浩然之气,以充实身体。”[⑩]而凝神定气,正是养生之要。研究道教医学的盖建民教授在《道教‘以德养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文中, 从医学角度指出, 具有高尚品德、心理平衡的人, 体内能分泌更多有益的把人体的血液平衡和神经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的激素、酶类等物质。相反, 长期因不道德的事而精神紧张的人, 容易诱发癌症、心脑血管等疾病。[11]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人际摩擦,利益碰撞以及心理扭曲,自私空虚,心态失衡等许多问题,都与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滑坡有一定的关系。价值观是道德的重要方面,西方精神分析学的成果正好印证了道德对于一个生命体健康成长的重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 Maslow,1908-1970)说:“价值观的丧失是我们时代的最终痼疾。”[12]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认为心理医生治疗患者要从克服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入手。现代医学证明,神经类精神性疾病大都与患者价值观、人生观、心态德性有一定联系。而传统中医也承认某些积滞郁气会导致情欲不平衡、气血不畅、阴阳失调。可见,提升道德水平不仅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而且是一个生命体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其二,认识心灵,回归自我。刘一明的丹道炼养思想虽强调先命后性,但秉承北宗龙门派传统,始终把修性当成重要方面。后天返先天大道,从还丹到大丹,都强调了自我调控的心灵修炼的重要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C .G .Jung ,1875~1961)在《太乙金华宗旨》英文修订版序言中讲到:“人们永远也不会真正地失去他们对‘精神大陆’的向往和对攻克‘内心空间’的幻想。认识心灵将始终是人类的最终目标。”[①]认识心灵、发掘精神是真正的超越之路,而人的精神包涵不同的层次,胡孚琛把人的意识划分为常意识(相当于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意识)、潜意识(弗洛伊德心理学中非理性的潜意识)以及最底层的属于遗传本能及真正自我的无意识并指出只有无意识才是人的本性,真正的自我,是丹道养生所应该追求的。[13]

但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角位定位以及人性的异化压抑造成了一些人心灵扭曲、精神枯竭、自我丧失,特别是“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针对此荣格指出:“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弱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他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像这样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他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14]一个人完全没有“人格面具”是不可能的,但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窒息了我们的生命,戕害了我们的自由天性,使我们的精神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在认识心灵与回归自我本性方面,道家道教是一剂良药。老子讲到:“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见素抱朴”,“复归于朴”;庄子提倡“坐忘”、“心斋”之术,都充分说明保持纯朴真实的自我本性,保持自然而然的天性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现代学者中亦不乏其人,林安悟先生提倡“归返到存有自身,自如其如地开显其自己”[15]其实是对道家心理疗法的一种继承创造。而郑志明先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神力治疗”和“自力医疗”。所谓“神力治疗”则是一种信仰疗法,所谓“自力医疗”则是一种自我心理疗法。“‘自力医疗’……以净化的灵性来交感神力,显示人具有自我超越的本能,反观自身就可以建立圆满的生命。”这是从生命学的角度来论述,那么认识并回归自我有没有真正的医学价值呢?他说:“这种‘自力’的精神修炼,使人在自身中认识自我,体会到自我本身就具有医疗的神力,生命可以经由身心的净化产生了神圣的作用与力量。”[16]由此可见,心灵的自由、自我的保持不仅是健康生命的保证,更是实现有意义的超脱人生的必由之路。

其三,精气神形体养生。在探讨养生的本体时,刘一明的丹道养生同一般道家一样,都是以精气神为原料,以人身的特定部位丹田为鼎炉进行炼养的,不过他强调的是修炼并返归到元精元气元神,而不是后天色身的精气神。他说:“人身之元精、元气、元神,即性命之源也。……形全命坚性明,则万物不能移,造化不能移,性命由我不由天。”[17]可见秉承北宗的他着重强调先天精气神的炼养。其实,保养精神是道家道教养生修炼的一贯传统。从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到庄子“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到《太平径》提出“爱气尊神重精”三位一体的思想,都是后来道教各派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包括刘一明在内的内丹养生功法都以精气神为养生药物,正如《玉皇心印妙经》所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而在这三者之中,神是主宰,气为动力,精为生命基础。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生命的健康谐调。

胡孚琛先生在对道教丹道养生功法的总结中指出,内丹功法中炼形重在“开”“合”二字;炼气重在细、匀、长的“调息”;炼神重在“止念”上。就现代科学眼光来看丹家所讲的“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止也枉然。”确实具有养生价值。荣格在心理治疗的临床试验中也证明了幻念(fantasy)不止是造成精神错乱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一个人精血充足,气定神凝,身体自然舒泰。

道教对于保养以精气神为主的肉体生命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大到宏观的养生原则,小到微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炼养方技,贡献颇多。就炼养方技而言,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藉众术之共成长生也。”主张兼采众长来延年益寿。众术之多,举不胜举。仅《养性延年录》引张湛《养生集叙》就总结了十个方面: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詹石窗先生把道教炼养方技归纳为六类:集中意念的守一存思术,顺畅血脉的服气胎息术,以仿生为特色的动功炼养法,动静相兼的啸法,效法乾坤、颠倒五行的金丹大道,以男女俱仙为目标的房中术等。[18]此外还有吞咽唾液、节食辟谷等许多方术。

现代科学早已经证明了道教中吞咽唾液的医学价值。1986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斯坦·科恩揭开了唾液可养生治病的机理。他发现唾液中有一种能加速皮肤和粘膜创伤愈合以及消炎止痛,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EGF活细胞,因而唾液对口腔炎、咽喉炎、牙周炎、扁挑体炎、肠炎等具有显著的疗效。日本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唾液中的过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维生素C等有极强的抗癌作用,还有极强的抑菌作用。这充分证明了道教养生中诸如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所讲“是知服元气,饮醴泉,乃延年之本也”的理论和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所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的看法的科学性和现代价值。

而医学博士李明鸟先生通过大量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生命科学的资料证明了道教中倡导的“辟谷养生术”对于抗衰老和延年益寿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发表于2000年289期科学杂志的“衰老基因和饮食限制的整合”一文认为,饮食控制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抑制有害物对脱氧核糖核苷酸(DNA)的损害而导致长寿的。李明鸟先生撰文指出,“限食可以使动物的氧负荷降低,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氧这个双面刀毒性方面的损害,延缓与衰老相关的变化,从而达到抗衰老作用。”[19]这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四,开放包容,文明互鉴。三教思想是刘一明构建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一明顺应了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想趋势和三教混融的历史事实,他不但能够敏锐的指出三教不过是不同类型的性命学、心性学,始终持一种难能可贵的开放包容精神,他认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每一种宗教或者教派在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宇宙论、人生论等方面有相近想通的一面,因而广泛吸收借鉴了儒释道乃至每一家每一排的长处,从而将三教思想从理论渊源乃至修行实践上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内在化,构建了理论严密综合融通诸家诸派之长的理论体系。

刘一明所秉持的这种开发包容、文明互鉴的思路和精神非常契合党和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精神内涵,在今天文明时有冲突恐怖主义时时发生的社会中更加具有借鉴价值。众所周知,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 of Civilization),在冷战后长时期的太平气氛中他却一反常态深刻指出,今后国际间的冲突将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间展开,这种异质文明的集团之间的社会暴力冲突不但持久而且难以调和。他还指出冲突主要主要在于,目前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造成威胁或提出挑战,冲突更甚。无论你如何评价亨廷顿的理论,文明冲突以及恐怖主义确实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党和国家面对这样一个文明冲突和恐怖主义存在的时代,提出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强调了开放包容精神。杨洁篪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指出了我国的文明理念,“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主要是针对西方的文明冲突理论提出的应对,他说,“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又说,“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20]文明之间处理不当固然有冲突对抗的情况,但是人类历史上也有文明相互吸收借鉴融合贯通的一面,敦煌和西域的文明就是人类文明包容互鉴的产物。而刘一明的三教思想正是向今天的我们强烈传达了这种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的先进理念和精神,对我们今天看待不同文明乃至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美好局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综上所述,刘一明的丹道养生思想在更注重怯病延年的今天,对于现代道德的提升、身心健康和谐的维护、自我心灵的自由超越以及不同文明之间开放包容、互学互鉴都具有巨大的当代价值,我们更应该将刘一明乃至道教的丹道养生思想继承弘扬。

[①]王沐选编:《道教五派丹法精选》第五集,《修真辨难序》,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②]《藏外道书》第八册,《会心外集》卷下,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26页。

[③]《藏外道书》第八册,《同易阐真》卷下,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54页。

[④]刘宁:《刘一明修道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第278页。

[⑤]刘一明:道书十二种,《悟道录》下卷,羽者、祁威、于志坚点校,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4页。

[⑥]《藏外道书》第八册,《孔易阐真》卷上,巴蜀书社,1994年,44页。

[⑦]孙映逵、杨亦鸣:《“六十四卦”中的人生哲理与谋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40页。

[⑧]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资料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74页。

[⑨]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中华书局,2002年,第136页。

[⑩]刘长进、滕守尧:《易学与养生》,沈阳出版社,1997年,第167页。

[11]盖建民:《道教‘以德养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5页。

[12]杨韶刚:《存在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70页。

[13][德]卫礼贤[瑞士]荣格:《金华养生宗旨与分析心里学》,通山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5页。

[14]冯川:《荣格评传》,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503页。

[15]林安悟:《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台湾文海基金会,1996年,第163、174页。

[16]郑志明:《华人宗教的文化意识》第二卷,台湾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第129页。

[17]刘一明:道书十二种,《悟道录》,羽者、祁威、于志坚点校,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1页。

[18]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9—262页。

[19]李明鸟:《道教辟谷长生术的当代衰老分子生物学解释》,《道韻》第十一期,中化大道出版社,第322页。

[20]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第160页。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