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浅谈全真宫观现代管理中的本末关系问题


来源:博客     作者:孟至岭     时间:2011-07-04 13:03:53      繁體中文版     

 与其说本文是“研修报告”,其实倒不如说是笔者对多年来教内逐渐形成的丢根弃本,几将道教全面推向世俗化这一现象的感慨。之所以感慨是因为,第一,教内有一个深受这一现象之害的人群,这些人又恰是为玄门“培根固本”的修真悟道之士,然而他们却在很多宫观之中难以找到或逐渐失去栖身之地。第二,教内一旦中断修道这一根本内容,那么,宫观、道教马上就会成为名不符实的“空壳”而沦为世俗。笔者未谙文体格式,也未查典考据,更未以任何资料作参考,而只想借此“研修论文”之便,将多年来所了解、目睹、经历的这一人群和这一现象揭示出来,以冀能引起道友们和各方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这是全真宫观在现代管理上的一个大弊端。这里姑且不论形成这一弊端的深层根源在哪里,而只是想告诉人们,恰恰是这一弊端直接导致了道教欲作弘扬而乏“底气”的状况。

另外,文中所涉及的有些概念、观点,其宗教意义甚浓,因受篇幅所限,暂不能详作论证,故多为提纲性质。

引言

宫观,是当今道教的主要体现形式,也是道教文化的主要载体。人们要了解道教,信仰道教,甚或学道、修道,往往先从接触宫观开始。因此,宫观是人们了解道教、认识道教的主要窗口。宫观管理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着道教的前途和发展。

本届“道教文化及管理暑期研修班”研修的一个核心主题,是宫观管理。也就是如何用现代科学方法,在不违背道教义理,不违背优良传统的前提下,管理好现代道教宫观。若将这个主题再作延伸,便是弘扬道教的问题了。这个话题,长期以来教内外有识之士们说得够多了,且多有精妙之论。上一届暑期研修班之“论文集”也全是这个内容。笔者不想重叙众人精推熟论的方面,而只想借此“研修报告”之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补充、强调说明一点已被人们遗忘了的,甚至有时被某些人曲解、诽谤着的,同时也是全真宫观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根本内容——修道问题,或再进一步说就是修道与度人、教化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修道与弘道的关系问题。本文将就这个话题聊作粗浅论述。

 又因当今“全真”、“正一”两派教徒的生活方式和修持方法上的截然不同而有“全真宫观”和“正一宫观”两种不同形式,那么本文就撇开“正一宫观”不论,只谈“全真宫观”。

一  道家、道教的根本内容

虽然近两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正史都是由儒家人所撰载,但其间仍然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可以稽考,道家学说为百家之所宗。这是因为,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括百家之源。能穷宇宙之始末,究天人之玄机,权阴阳之造化,明万物之性理;能修道养寿、反朴归真而长生久视,能拨乱反正、安邦治国而经世济民;即出世而又入世,先自度而后度人。出世即自度之路,庶可长生久视;入世乃度人之行,自能经世济民。——这便是道家的根本内容。

道教继承了道家的全部学说和实践应用之法,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悟道修真、长生久视之道(确切地说是华夏民族古老的长生久视之道)和入世行化、经世济民之法,并将悟道修真、长生久视之道从形式上推演为“神仙信仰”,将入世行化、经世济民之法从理论上概括为“无量度人”。——这便是道教的根本内容。

 古往今来,道家道教最现实、最可贵的修道方式是先出世而后入世;最现实、最可贵的度人方式是先自度而后度人。“神仙信仰”的内容,是世间凡夫如何经过出世修道而成为仙真神人,然后再由此仙真神人而延伸到三界十方的神仙体系和体系功能。“无量度人”的内容,是世间凡夫经出世修道而成为仙真神人之后(或在修道过程之中)所做的度化有缘、教化十方和利济群生之事。这与其它宗教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那么怎样无量度人呢?古来道家道教度人,大抵有三种形式:度天下;度神仙;教化人间。

1度天下  经言:“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古来的帝王之师,无一不是道家者流,这是道家度天下所特有的方式,即:度一人或輔一人而使天下治。周室之先,帝王治天下总以无为清静之术,取法乎天地、顺应于自然,咸宗于道。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无不以道者为师,如尧帝以许由为师等等。春秋以降,天下难守无为,诸侯各自为政,纷纷称王,以至秦汉之后,遂有儒家以“忠、孝、仁、义、礼、智、信”而统御万民。此间道家为王者之师或輔佐王者而成霸业的,多有名垂青史者,如张子房为沛公之师,刘伯温輔大明立国等等。

那么,做帝王之师所凭的是什么呢?所凭的不是世间的巧聪明,而是世外的大境界!境界是什么呢?境界是知人所不能知,见人所不能见,识人所不能识,也就是 “有道”。道又是什么呢?道是神通,是法力,是智慧之祖,是万化之宗;能明辨阴阳而统理万物,能知天地之机而应自然之变,能承天道而应于人道,能统人事而契于天然。所以,老子所言治天下的圣人,岂能是一个仅仅具有大本领和大聪明才智的世间凡人!那么这“境界”、这“有道”从何而来呢?惟出世、修道、进道、达道而得道者,方能具此世外大境界。得此大境界者,所逢即适,遇境皆化,自然无为,能隐能显,显则圣王之道,隐则蓬累之风。如:尧已治天下,遂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当然不受,是因为“无所用天下为”,这是隐;而《庄子·在宥》篇云:“……君子不得已而莅临天下”,则是显。隐于当隐,显于当显,隐显两途,尽在顺天应时,这是道家该不该入世度天下的基本原则。其实这个原则在《黄石公素书》中讲得更清楚:“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若天下得度,方为最真实、最广泛、最合乎天道的普度。因此当今多有鼠目寸光之辈,动辄妄言“‘某家’修道为众生;道家修道为自己,属于自私的修行”云云,不过是“盲人摸象”之识,“坐井观天”之见罢了!

2 度神仙  神仙之学,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长生久视之术。操此术者谓之修道。中华大地,古来得道的仙真圣师如赤松子、广成子、八仙、五祖、七真、三丰祖……显化的、隐伏的、有名的、无名的等等数不胜数。这些神人仙真,原本都是世间凡夫,因遗世绝尘而笃志参访学道。一旦访得法诀,便潜藏世外,深居烟霞,倚巉崖峻壑,伴明月清风;悟先天之大道,养自然之上德;凭苦志化顽心而迳达无为,赖玄功缮性命以寻本复初。直待一朝蒂落而百窍通灵,便可了明万有,跳出阴阳,返朴归真,得道长生而为神仙。这一修道过程,全赖法诀以成就。那么法诀由何而来?由仙人真师传授而来。传授法诀即是“传道”,也就是度人成神仙,或谓之“度神仙”。然而法诀甚密,古来从不轻传,故有“真人传道,必寻载道之大器”之说。尽管如此,但自古及今仙宗道脉代有传人,从未间断。即使是度天下的帝王之师,也必是经过了以上这种出世修道过程的。这些有道之士,向来伏处于一方,居于众人之下,内抱真机,外显愚相,运阴阳而和谐万物,使物无疵疠;施玄功以利济十方,而众生不知。这也是最真实、最慈悲、最合乎天然(不以人心造作)的普度。正所谓“大智若愚”、“上德不德”、无为自然者也。

而“度神仙”,则是最根本、最上乘、最究极、最完善、也是最秘密的度人,是“无量度人”的根本前提。也是道教“神仙信仰”最具现实意义的内容和最直接、最根本的来源。若离开这一根本内容再谈“神仙信仰”,那么,“神仙信仰”必将成为远离实际、飘浮无根的空谈,更或被人当成虚无缥缈、故弄玄虚的无稽之谈。神仙信仰若至于此,道教将何以立足?岂非玄门之大悲!

3 教化人间  所谓道教,即“以道教化”之意。所谓教化,可理解为“导人为善,化人向道,度化有缘,接引群生”。教化的对象不惟教徒,更包括一切众生。这是人们通常所认识的一般意义上的普度,是道教通达世间的渠道,也是世人接触、了解、认识、信仰和皈依道教,乃至学道、修道的初入之所在。所以,不论是对于教徒还是对于众生,道教都有度化、开示、引人悟道、导人向善的义务,以更好地彰道德、扬正义、厚世风、益人伦、施功于社会、利济于群生,更或遇有大根器之人,自然引其步入大乘。以上便是道教教化人间的主要内容。

然而施行教化必须有通明教化之道的人啊!这种人从哪里来?从悟道者中来。若能悟达自然之理,冥通天地之性,即可洞明万有,了然世凡,自成教化之师。笔者早年初入玄门之时,各地的老道长中,尚有许多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其外貌也平平,但神凝智睿,言清意玄,出口即能化人,给人以启发,给人以清凉,让人顿觉心中豁然朗照,物境空明,甚至让人陡然猛醒!这种作用不是来自世间的聪明,而是来自悟道中的超然智慧。这也是影响笔者后来立志向道的最主要方面。

   4 小结  道教的核心内容是“道”,是“修道”。世间凡人经过出世修道,即可“得道”而成为仙真神人,并与三界十方神仙体系相融,因此而有“神仙信仰”。修道的高士、得道的仙真,或传承续衍仙脉,或施教普化一方,或运导阴阳,承天道而应于人间,理御万有,统人事而合乎天道,因此而称“无量度人”。简言之,“道”这一核心内容,是通过“神仙信仰”和“无量度人”这两个实际内容来充分体现的(更确切地说:“道”体现于“神仙信仰”,“德”体现于“无量度人”,“道”和 “德”并为道教的核心内容。因篇幅所限,本文不作论述)。因此,“神仙信仰”不可空,“无量度人”不可虚。而这“不空”、“不虚”的唯一先决条件,是道教最根本的内容——修道。

二  全真宫观的历史演变和当前宫观管理中的本末倒置问题

1 历史演变  全真启教之先,出家修道者居无定所,或潜修于岩穴古洞,或伏藏于幽壑林泉,或行乞磨性于廛垣市井,或冥坐参玄于树下道旁。此中的艰辛之苦可想而知。后来,邱祖开创从林制度,出家人修道才得以栖身于庙观庵堂,而免受乞讨露宿之苦。那时的宫观,在功能上主要是为修道者提供清修之便,在管理上主要是以“无为”、 “无事”为核心理念。这是由全真教“全神闭炼、出家修真”,“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宗旨所决定的。那时的宫观所拥有的,不是高屋广厦,不是财货金银,而是厚土仙根、道脉法源、真人倍出、高士云集。那时的教化、弘扬,无须自我彰显,而是多以守道垂范、无为向善的形式。不用刻意弘扬,却不弘扬而自弘扬。

 随着历史的发展,宫观的大门渐渐向社会开放,宫观内的清静环境难以得到保障,于是各地十方丛林和比较大的宫观便出现了“圜堂”制度。圜堂,就是在宫观内择僻静之处建一较大堂舍,内设许多“圜”。圜是仅供一人入内打坐的龛式小室,以布帘为门。修道者入圜打坐称之为“坐圜”。宫观规定,圜堂附近禁止吵闹之声。如北京白云观,过去的圜堂就在现在罗公塔旁边。宫观圜堂制度的建立,为修上乘之法的进道者提供了可靠的清静之地,弥补了因客观的日常事务而带来的环境上的不足。这一制度,曾在全真宫观延续了数百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开放改革以来,宫观全面向社会开放。这一时期,社会迅猛发展,经济快速腾飞,这给宫观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补充说明一点,本文所及“修道”,绝非一般人理解的“以名利为功德,以势能为有道,以适欲任心为妙理,以随波逐流为圆融”的情况,而是指除在日常中如法磨练心性、凝玄冥道之外,主要的还必须每日行持打坐炼养、逆转身内造化方面的功夫。古来的神仙,无一不是凡人经过这个过程而修炼成功的。

2 当前状况  当然,古来玄门中人,未必人人有修真悟道之大志。重阳祖师纳弟子逾千,而苦志修道并能成大器者,不过七真而已。但全真宫观,一开始便是为参玄修道而设立,宫观之内自然是修真悟道的氛围,入此门者人人尽知参玄打坐悟道修真才是上乘之法,是全真正路,是出家人的根本。笔者亲身经历了80年代至90年代初,那时的宫观尚有传统的全真家风,人们均以庙内有修道者为自豪和荣耀,道众上下人人都尊重和敬仰参玄打坐的修道者。此等修道者人数虽少,但这是宫观的精神,是道教的根本,是仙宗的命脉,是大道源流得以濬通的根本保障!没有了这个内容,宫观也就只剩下一个华丽的外壳了。

 近十多年来,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各地宫观也就自然别无选择地融入到汹涌澎湃的社会经济大潮之中了,这给宫观带来的经济和物质上的丰裕是前所未有的。于是宫观的管理理念也就自然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有良好的、积极的,更有负面的、悖理的。如越来越多的宫观逐渐形成了一种出轨甚远、本末倒置的观念,即:认为宫观的开放接待等庙务之事,确切地说是一切围绕着经济收入上的事务,才是唯一的正道。也有人简单地将这些事务称之为弘扬道教,而把寻师访道、悟道修真、参玄打坐的修道者认定是没有出息或不务正业的。甚至有些宣传文章也在讥评或诽谤世外修道行为。时至今日,在大多数宫观经济丰厚、物质富足、各方面条件均已优越的情况下,那些立志于修真悟道、参玄打坐的修行人却越来越难寻安身立足之地!参玄修道者在很多宫观是不受欢迎的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笔者所知,目前各地尚有一些苦志修道者,因在宫观不易安身,而只能深居山中,苦守窘境,甚至有人牺牲自已而到处化缘乞讨,以其可怜的微薄所得,来供养另外几个修道者。此种情景,令人心寒!

 现代宫观管理中之所以形成这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经济收入的可观,二是因为这个宫观的管理者欠缺修养方面的功夫和慈悲之心。经济的丰厚本是好事,然而正是因为修养方面的不足,这丰厚的经济不免又剌激出“多欲”,这“多欲”又促使着“一切向钱看”,这就形成了恶性循还!再加上大气候的影响,所以,原本为道德之乡的清净之地,为了这个丰厚的经济,便开始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于是这些宫观就纷纷落入了追求名利、逐泳世俗、深入浊尘、腐化败落的怪圈!在此情况下,参玄打坐的修行者也就自然被视为异类和累赘而难得存身了。宫观如此,殊堪悲哀!

三  处理好宫观管理中的本末关系是弘扬道教的关键

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潮流,不可改变,更不可逆转;宫观的变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都是客观的。然而在尊重客观现状的前提下,宫观怎样才能即不失传统根本,又能得到新的发展,使之走向良性的统一,从根本上来真正弘扬道教呢?这首先要弄明白“根本”和“枝叶”的关系问题。

1 本末关系  已赘述了这么多,似乎远离了本文的主题。其实,在以上所述的内容里,主题已经显现出来,这就是修道与庙务的本末关系。那么怎样理解本末关系呢?下面不妨以一棵树的根、本、枝、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比喻说明这个问题。

一棵树,有根、本和枝、叶组成。当人们见到一棵树,最注意或最能留下印象的地方是枝叶和花果部分,这一部分是大树的主要彰显形式。但人们都知道,树的重要部分是“本”(树干),若不保其本而任由损伤,就会直接影响着枝叶的荣茂。人们还能意识到,藏在土下、人们不能用眼睛直接看见的部分——根,才是最重要、最关乎大树兴衰存亡的部分,是整棵大树的生命之源。这一部分一经毁灭,则整棵大树的生命就会即刻终止。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根本和枝叶的关系(也就是本末关系)是:枝叶无根本则不生,根本无枝叶则不荣;根本盛则枝叶繁茂,根本衰则枝叶凋零;无叶之根尚有收敛伏藏之功,仍能养精蓄锐以待气候适宜而生机再现,而无根之叶虽外形依旧却再也不能长久,很快就会枯萎消亡。

 是知,要达到根本与枝叶在管理上最理想的统一,重要在于树木的管理者必须是懂得树木生长之道的人,才能在管理上首务培其根、固其本,然后不愁枝繁叶茂。只有这样,才能使树木的枝叶与根本之间达到最完美、最默契、最和谐、最自然的统一。这样,这棵大树才能兴旺发达,才能长久。——这就是事物的本末关系。

那么宫观、道教的“本末”和“本末关系”是什么呢?那就是:道为“根”,修道即是培根、续根;道统、宗风、义理、章典、清规、戒律、玄范、仪制和俸神演法等等都是“本”,能依此而护法宫观、护法玄门,即是强本、固本;宫观的一切事务,及教相所彰显的都是“枝叶”,能知“缘本寻根”即可繁荣枝叶。所以,在全真宫观的管理上,能做到道众上下、大小事务不远离根本,即是护持根本,则根本必盛;能做到弘扬道教、彰显教相以本色为宗,即是缘本知根,则枝叶必荣。那么,“根本盛”且“枝叶荣”,二者和谐统一,浑然一体,还有什么可相互讥评和诽谤的!

 但是,如果丢了根,弃了本,忘了本色,再来管理宫观和弘扬道教,那么这种“管理”和“弘扬” ,就难免受到尘华世陋的侵害,就难免误入迎合低俗的歧途,就难免做出削足就履的蠢事,甚至会出现挑树挂酸枣的荒唐!——这种丢根忘本的做法,就叫做“根本不对”!在这个前提下的任何妙言高论都是毫无意义的了。

所以,那些动辄诽谤世外、讥评修道的人们,他们哪里懂得,“道”,是道教的存亡之根,兴衰之本,是玄门的灵魂!“修道”,即是培根、固本、缮养灵魂。他们也不懂得,如果古来没有人出世修道,又哪里会有三界十方的神仙体系,哪里会有历代祖师和古今得道仙真,哪里会有天下名山洞府,哪里会有道教玄门,哪里会有我们的今天!他们更不懂得,大道,靠修道者传承;道脉,靠修道者续衍;度世、度人、教化十方,以及垂训真言、传降章典经教等等,都必须靠这些得道之士或修道之士方能胜任,而不是靠那些失去了根本而只落个形式的事务,更不是靠彰扬华奢、逐世追俗。

 2 道教兴盛的标准和弘扬道教的理念  关于道教兴盛标准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从信众的数量和香火收入的多少上来衡量,当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众生百姓对宫观的信仰,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他们信仰殿堂里所供俸的神灵。在这方面,他们并不一定在乎庙里的出家人有无修持,甚至也不在乎你是哪种宗教,他们仅仅是为了拜神谒圣而来,这对于宫观而言,基本上只是个香火方面的意义。二是他们不仅信仰庙里所供俸的神灵,更主要的是他们信仰宫观里的出家人。他们希望庙里的高明师父给他们指路,给他们开示,为他们解除困惑,为他们消灾解厄,甚至希望师父能引领学道修道。前者,只能得到经济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施行教化的基本条件。因此,只有教内涌现出一批高人和有道之士,才是道教兴盛的起码标准,也是弘扬道教、振兴玄门的根本所在。

若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在宫观管理上首先要营造一个尊重传统、崇尚清静、敬仰修道者的良好氛围,为有志于修真悟道的高尚之士提供一个必要的清静之地,使宫观中源源不绝修道之人。这样,玄门才有可能不断涌现出高人、真师、大智之士、有道之尊。由此,“道”才能得以彰显。同时,也只有大道彰显,理义方能实有依凭,戒律方能自然神圣,度人方能确保真实,教化方能得以施功,庙务方能不离根本,经济方能明于善用,“神仙信仰”方能根深蒂固,“无量度人”方能普化不空……内明根本、外达阐扬,十方仰赖,万众皈依。果能如此,则道教的弘扬、玄门的振兴,自然平履坦途!

结语

道家的辉煌,是因为有老子、庄子等专务修道的大隐之士,并且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智慧篇章。道教历史上多次出现过的辉煌,也都是因为出现了修道成真的仙圣真人,抱道行化以为宗师。所以,道教的灵魂是“道”,道教的根本是“修道”。全真宫观,原本就是为“修道”者提供清静的栖身之地而营造的,所以,宫观管理就应该是为“修道”这个核心内容而服务的。也就是说,修道是“本”,事务是“末”,这是全真宫观管理应当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本文的核心主题。

笔者亲身经历了全真宫观在短短不足二十年的时间里,逐渐将“根本”和“枝叶”本末倒置,逐渐从传统走向形式的变化,令人痛心!这里姑且不说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但在宫观管理中远离修身之道,使自身不能抵御各种不良的侵袭,而最终引领着宫观走进了名利浮华的怪圈,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今天的教门中人,在这浮华浊陋的风气之下,大都寄希望于发展经济来弘扬道教,却唯独没有重视修身之道。这样发展起来的经济,在为宫观带来丰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作用!如果我们现在再不反省,再不觉醒,再不重视这个问题的话,那么终有一天,道教就会彻底融入世俗,而只落得个名存实亡。那时的玄门中人,也只能翻寻文字才能找到传统的烙印和辉煌的痕迹;那时的有识之士,也只能落得个望宫观而徒兴浩叹!

本文不是学术文章,也不是调查研究,而是笔者的亲身经历、亲身体会和亲眼所见,以及为此而发出的内心深处的感叹。作此叙述,只希望能引起道友们和各方有识之士的早早关注和重视。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