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刘怀元:圣人不积 不争之德 ——道德经与和谐文化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刘怀元道长     时间:2012-03-14 12:21:02      繁體中文版     

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刘怀元

刘怀元会长接受道教之音记者专访

关键词:完善自我 战胜自我 为而不争 与世和谐

内容提要:老子道德经充满了和谐文化理念,内容对哲学、政治、应世都有精辟的见解,老子对现实生活中利己、功利、欢乐、物欲、无为、有为、不争等都有丰厚深邃、高远超越的境界。老子的和谐文化思想是指导人们驱除烦恼,洞察世事的人生真谛。超脱世俗功名利禄羁绊,使迷失的本来、障迷的自性获得真知真觉的大智慧。本文以老子的微妙玄通,完善自我;以德报怨,常善救人;圣人不积,不争之德的教导,完善个人道德,实现自我与人与世的和谐。

微妙玄通 完善自我

老子教导:“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预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15章)老子对士的要求和看法希望,非常具体精到,老子用微妙玄通深来阐述士的品质,“微”是非常精微细小,要把小事做好,“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63章)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任何事物都是从易到难,从细微到宏大的过程,不要光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妙”是美好,思想道德完善。无所挑剔。“玄”是深邃、幽远、深奥。“通”是世事洞明通达,了解人情事理,与人谐和能和光同尘。“深不可识”使人们很难了解品质和道德的完美。“预兮若冬涉川”做事前做好充分准备,要有先见之明,象冬天过河履冰,考虑周到不生意外,要有周密的调查,了解实情,不盲目行动,心中没底,不使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犹兮若畏四邻”日常生活的细节处处注意严格要求,人们的生活道德是由日常生活细节组成的,不但要规范,更不要惹动别人的反感和訾议。因为人们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的标准,免得引起误解。平日人与人之间要多结缘,少结怨。相安无事,邻居是经常接触的人,一个人道德完善就不会有不规之事。现代生活可说是八小时之外,也可说是群众的评议和看法,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如畏四邻”,可以看出老子对社会的了解之细、之深、之透。“严兮其若客。”庄重就像到别人家做客一样,要恭敬客气,仪态得体和主人做好沟通。如果思想分歧,不受欢迎,要言语委婉,各之相安,不可招祸惹损。“涣兮若冰之将释。”要人们自然潇洒大方,温馨与人相处,如沐春风,对人不温不火,有冰消冻解之感,关怀体贴叫人信服,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相互之间便于沟通。“敦兮若其朴。”敦厚朴实是一种美德,内在的高尚品质不会被外在的诱惑左右。端庄、厚重、朴实无华不是浅薄和无知,是浅薄轻浮的升华,是一种锤炼净化的内在气质。“旷兮其若谷。”人的心灵要空旷开朗,虚若怀谷,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品味,要容事、明理、容人、体人谅人,心胸深邃,心志开阔。“混兮其若浊。”人是社会的,不能脱世,不能离开人,持心不可过分皎洁,不能太认真执着,要容得善恶贤愚,不自命清高,不同流合污,要适度把握,应在世间磨炼,行外圆内方的处世方略。

以德报怨   常善救人

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49章)又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27章)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8章)有道德的人,善于使人尽其所用,没有没用的人,无论是善是恶都有自己的长处,在于理解宽宏和包容引导。“道法自然”人法地也是因大地不止能承载高山,还容纳江河湖海,养育一切生物。人与人有什么不能相容的,恶与善就是要互相对立、排斥、仇视吗?化恶为善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以德报怨是消解人际关系的怨恨,人是动物中的万物之灵,人为什么要时时刻刻不忘个人的恩怨,人际的纠葛。天生万物各有其所用,各有其所,就是毒草也能疗却疾病,有它独到的特殊贡献,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长处,只要你心胸开阔,仔细分析观察,人人都有你学习的地方。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有社会性,社会的主体是人不是物,要理解人、宽容人、善待人、容忍人。用广大恢宏的胸怀,用至爱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恩怨,老子教导要“和光同尘”倡导“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58章)只有道德完美的人,才方正而不伤害人,廉洁而不妨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有完好的德行入世随俗,与世人融合,随俗方圆,入世而不随波逐流,出世而不超尘,与世人同舟共济,融洽相处。并不断的完善规范自我,做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2章)

“不自见故明”对自己的认识和主见要一分为二,从多方面看,不能以偏代全,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浅显的道理易懂。可在生活实践中付诸实施,却要有一定的勇气和胆识,要正视自己的缺憾偏颇,它可以提高自我的认识,增强自己的勇气信心,使头脑明智清醒,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不自是故彰”,在生活中不要自以为是,要审视自己的看法感觉与现实和人们的不同看法有何差别,怎样跟据现实吸纳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要处处自以为是,因受多方面的制约如社会的经历,禀赋的差异,个人的修养、各阶层及社会地位的不同,有不同的个人认识和社会标准,只以为是以个人为中心,不能没主见,也不能任意扩大,要有一定的限度,要使自己的认识成为社会公众的认识,要审慎沟通才会达成一致,如果自以为是,好事不但不能付诸实施,还会招来误解和麻烦,只有不自以为是的人才会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自伐是自我吹嘘,自以为了不起,容易形成和别人的对立,这种心灵空虚用虚妄不实来取得人们的认可好感,就是有业绩的,富商巨贾,名人学者也要深思慎行,平常的人更要脚踏实地的行功立业。

“不自矜故长”,矜是傲慢,无论是外在和内在对于一切都是有害而无利。傲慢必然阻碍个人的道德完善和进步,有时能刺激人们的上进心和动力。可不能持久,给人造成的危害不堪设想,只有不自矜的人才能事业有成。

圣人不积   不争之德

社会中的人法则是:为了生存,自然就有保护、防御和争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有利于生存的就要争取。争是自然的法则,是不用专门学习的天性,任何动物和生物都有这种能力,是本能,没有什么异义。现实社会提倡竞争,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老子在道德经中教导我们不争,“不争”的对立是“争”,人们的生活其中的一个中心就是“争”,俗话说“人争一口气,神争一炉香”,争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亡,都有直接间接的关系。实际老子的不争是争,要教人们稳扎稳打的争,要超越一般的争,如果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不争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是不利的,老子的哲学还有现实意义吗?争是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总是有它的合理性,纵观老子的不争在道德经中多处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3章)崇尚贤能是春秋末期风行各国的思潮风尚,国家制度开始由贵族的世袭而代之的是贤能之人的轮流执政,这是社会历史的政治进步。老子看到在国家内部,崇尚贤人是刺激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是个急功近利的手段,可从辨证的方面看,尚贤引发的政治、经济、财物、谋略,欺诈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老子是用一个思辩的高层次的角度,深恶争夺。他希望倡导社会停止崇尚贤能的做法来杜绝人们在利禄方面的争夺,是缓和一个人民内部矛盾的愿望,是对广大群众的尊重。在现实中不是人为制造鼓励提高少数贤人,而是注重多数人们的作用。是促成互相尊重、和平、自然的生活,不是少数贤人的社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老子分析水赞美水,水是万物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居善地”要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学习水善于处于低下,水降到干旱的地方就是善,要善于择地方。“心善渊”是心灵要清澈明净、纯洁、高尚、有度量能容事。“与善仁”是人与人,人与物要慈爱,不能对立,关系和谐,要善利万物。“言善信”言谈要实事求是、讲信用,不能朝令夕改,信用是根本。“正善治”国要有国格,治是治理、调理、管理,搞正当管理走正路。“事善能”是灵活自如,约束调整,适应生活,遵循自然规律。“动善时”把握时机、天时、地利,顺应自然,有形不固。

老子用水来阐述人生准则,委屈求全。“夫唯不争,故无尤”结论是为而不争,以德善终。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22章)具以上四种品德的人,会受到人的尊敬,是自胜者强,天下谁能与之争?

“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一个人处上使人感觉不到压力,在人们的前面不觉得有害处,自然受到人们的爱戴、推举,天下莫之与能争,“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争”。(68章)善于交战的人不怒、不争。这样的战争是智取或者是瓦解演变,是暗争,没有硝烟的战争。“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68章),谦下者用人是最善于用人的方法。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为而不争的前提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人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81章)不积过分的财富,为别人着想,大公无私。给予人而不向人索取,帮助别人,给予别人自己更充实,不争名利、财禄。积德行善,济人穷困,慈心于物,济物救世。老子的不争不同于一般的取胜之道,不为私利而争,不争是和谐人之间的关系,是自我的道德完善,是谦下之德,处世之道,是促进社会和谐重要举措。它可说是克制消弥自己膨胀的欲望,要主动自觉的给人以帮助爱抚,与人为善,不重虚名,不在乎被助人的知晓,也不需要感恩回报,是自然的,没有博取好名和任何自我的扩张。

老子的不争思想从社会效果看,有促进社会人类前进的作用。道德经在哲学、政治、军事、法律、教育、经济、神学、管理、生命、伦理、自然等学科都有不同独到的见解,展现了老子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深刻洞察。对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深感忧虑。老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在社会上长期以来,被互相竞逐利禄,急功近利的人视为保,消极厌世不思进取。仔细品味老子的思想,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与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理念,现在我们很难企及。从人类历史长河和未来发展看,老子的和谐思想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与天地人类共存。

注:本文引用道德经章句,以《道藏》所收汉代河上公章句本《道德真经注》。

(作者:刘怀元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