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灵宝五经提纲》读后


来源:龙虎山道协     作者:张金涛     时间:2012-01-21 13:05:55      繁體中文版     

引言

浩瀚的灵宝经典中,少说也有数百篇之多,然而在宋朝时期,有一位不知名的高道,却特意写了一篇文章,称《灵宝五经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纲者,总要也,可见在作者心目中,此《灵宝五经》乃是道教灵宝派至关重要的经文。这五经分别是:《洞玄九天生神章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太上洞玄救苦拔罪妙经》、《太上生天得道真经》

《提纲》以一首七言诗开篇,诗曰:

太上微言在五经,五经垂世若丹青。

丁宁试为重宣演,解脱亡灵出夜扃。

诗中之“太上微言”即微言大义,而“丹青”则并非常通常所指的“画”,而是久远不变的意思。晋阮籍有诗云:“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即此义。第三句“丁宁”即“叮咛”,解脱亡灵出夜扃的 “扃”也不是通常所指的“窗户”,而是指冥间的“关锁”。由此可见,只要常诵《五经》,就能“趋正道而出迷途”、“度苦海而登彼岸”(见《提纲》原文)。

《五经》既然如此神奇,作为道门中人,自应虔诚诵读,细细品味了。下面就把我品读《五经》的点滴体会奉献给诸位同道,以便共同参悟。

一、《洞玄九天生神章经》以自然九天,一炁生人、阐释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此经全称“洞玄灵宝九天生神章经”。洞玄灵宝这四个字,洞是虚通无我的意思,玄是玄妙不测的意思。“灵宝”,道书中言“神之降为灵,炁之聚为宝”。故灵宝即指性命。

三洞经典,三宝本原,虽年代不同,名称有异,本来是同一“道”。究其本真,则“三炁为天地万化之原,而人则与天地同根合德”(见《中华道藏》第3册,131页《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这就是道教“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提纲》中说:“大抵人之生也,皆受九天之炁,以为胞胎魂魄,至于五脏六腑,七窍八景,三万六千神,莫不由其融结而后生”,就是说人由一炁而生,天人之间有一种自然的感通。由此也使我们终于弄懂了“一炁化三清”的道理。以往,有人说“元始天尊一炁化三清”,也有人说“太上老君一炁化三清”,都搞不明白其所以然。其实,一炁也好,三清也好,都是物质的自然之炁,是天地造化、生命形成的科学定义。《九天生神章经》以“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炁(玄、元、始)展开演说,分辩仪象,立奠三才,乃至天地万化至天地之极,人之受生至终不生以及人之本真,力赞劝修,都在劝说世人珍爱生命。

对于生命的存在形式,《提纲》中云:“夫九天之炁,顺而委之,则结凡胎而为人,逆而修之,则结圣胎而为仙”。这也是道教修真的理论基础。天下万物,阴阳消长,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夺天地之造化,以养自身的生气,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达,它有一个“逆修”的过程,所谓“纯阳者仙,纯阴者鬼”,透露出修真之不易。

对于亡者,灵宝练度亦予普遍的关怀,或许有的人觉得难以理解。其实,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关爱生命。《神章》经文以救亡拔度,使之与“九炁合德”重返“阳明之域”,就是关爱一切生灵,同时济度一切亡魂。《提纲》结尾,撰人又用一首诗作了高度概括:

九天妙炁自虚来,空洞凝和结圣胎。

身外有身能造化,超凌三界出轮回。

二、《清静经》以大道心法,万物所宗,阐释修心养性之道

《清静经》对于道教徒来说,可谓早晚诵咏,倒背如流。但真正理解经文大义者,了无几人。这并不是讲《清静经》如何深奥难懂,关键是诵经者能否躬身实践。所以《提纲》中说:“天地万物所宗者,一道也;经书万卷所明者,一心也。道有太常,心有真妄,修道必修于大道,论心先论于真心”。

在这里,有必要讲一讲什么是“心”。心是一个象形字,本指人的心脏,由于心脏连通血脉,运动大脑,触动心神,产生思维。这个“心”字就变得很复杂了。《清静经》中有“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又:“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这里说的“心”,是相对于“物”而言,指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物质与精神本是一对矛盾却又混而为一,人生活在红尘中,不可能完全地“绝欲”,故“慾” 字也从“心”。道家思想历来倡导人应该清心寡欲,即节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观”、“顿悟”。《清静经》主要是讲心性修炼的,这个“性”在《说文》中释为 “人之易气性,善者也”,西汉董仲舒说“性者,生之质也,质朴之谓性”。而“清静经”教人“澄其心”,“消三毒”,就是回归人性的本原。所谓抱朴还淳,即此义。其“澄”者,与“清”同义,如静水之不荡;“三毒”指贪、嗔、痴,又指“三尸”的神名,其实仍为分善恶、戒贪妄。在《提纲》中,撰者提出自身见解, “非心无以见道之全体,非道无以见心之妙用,道外无心,心外无道”(见《灵宝五经提纲》原文)。告诫人们修道先修其身,修心但求清静,清静则要“忘形、忘物,以其其虚,积成之众,自然一点灵光通天彻地”。末了,更吟一颂:

真心清静道为宗,譬彼中天宝月同。

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

三、《心印经》以人身至宝,得丹则灵,阐述金丹之道

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提纲》撰写者的文尾诗:

上药身中神炁精,人人具足靡亏盈。

能知混合迴风道,金鼎黄芽日日生。

首先指明“上药”就是人的精、炁、神,此为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人人都要具足而不亏盈。这一句中的“靡”字即“不”的意思,亏、盈二字即不亏不盈。凡事都不能太过。迴风二字,以风喻道,重在“迴”字,乃逆修之义。金鼎指自身,黄芽即金丹。丹分内外丹,在《参同契》中有:“阴阳之始,玄含黄芽,五金之主”的说法,大概是指外丹,而《道枢·华阳篇》云:“子午之交,采脾之精英,其曰黄芽丹”应该指的是内丹。

金丹之道体现的是道教中人对性命本体的不懈探究,追求的是长寿成仙,超越生死,而《玉皇心印妙经》则是修炼之人必修的功课。《提纲》撰者本着正宗、正统、简要、明白的宗旨,高度概括地阐释了内外丹修炼的理论。首先他说:“人身至宝,不过有三,神也,气也,精也,修炼者以此为丹基”,又说:“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以我之炁,合天地万物之炁,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故能隐显自然,与太虚同其寿量,是为得道也”。

对于外丹,撰者先举红铅黑锡,水银朱砂,金精木液,甲庚龙虎(甲庚指年龄与科第,引申为养生延命包容外丹之术,龙虎喻金银),坎离乌兔(坎离为卦象,喻南北;乌兔指日月精华),婴儿姹女(实指铅、朱砂)、黄婆土釜(黄婆乃中黄之色,意念丹田;土釜为鼎器,又指人体之胃)诸物,采而取之,交之结之,以火炼之,即“金丹之道备矣”。这里说的是内外丹修炼相结合的道理。

四、《救苦经》以一炁化光明,大圣大德,度人无量

元始一炁,分判天地,运化阴阳,为万物之本。阴阳既立,则人受中和之气以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既生,则人道立,分善恶,别正邪,善便是光明,恶便是黑暗。

《救苦经》不仅关爱活着的生命,也关爱死去的亡魂,所谓紫金瑞相,随机赴感,誓愿无边,普度众生。囚者立出,众苦消释,度一切亡灵出地狱之门。

我们理解《救苦经》,关键是要理解这个 “苦”字。一切的“苦”,皆由孽缘而化生,人在生之日,修正道,结善缘,亡魂自有光明接引。反之,冥府森罗,荒野孤魂,诸般刑具,其实是人间社会的真实写照。救苦拔亡,有许多人不理解,不相信,甚至斥之为迷信活动。其实,这些人根本不明白,人生观的确立是需要教化的,人伦的建立,忠、孝、仁、义,既是一种观念,又有一定的形式体现,拔亡超度便是形式之一,通过这种形式,使亡者脱离苦海,生者内心也得到安慰。诚如该文尾的诗句:

种种无明是苦根,苦根除尽善根存。

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轮回五苦门。

五、《天生得道经》以有言致无言,显示修行之捷径

《天生得道经》乃元始天尊为一切天人显示修行捷径的经文,该经之妙,在于依凭斋戒,好结善根,引太和真炁注润身田,身田者,即人身之内丹田也。然后五脏六腑,心目内观,真炁所有,清静光明。第一,入道之初,先持斋戒,以坚信心。第二,广建福田,精修妙行而不染杂缘。第三,常持正念,存神坐忘,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以除烦恼业障。第四,保养真炁,原神不溢,内外光明。第五,起居有节,减节饮食,以养真元,遣鬼尸而绝嗜欲。此中,鬼尸是指致病之毒,嗜欲即不良饮食习惯。第六,要求六根清净,六根之说,以见,闻,臭,言,触,知为六根。又云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修行之人,能做到以上六点,则可游行太虚,纵观万化,体道之全真。心之妙始于有为,而终于无为。至此,则“便是天生得道人”。

余论

《灵宝五经提纲》一文,紧扣道教灵宝经典中最核心的教义思想和宗旨——即性命之学。“灵宝”二字,按唐代高道李少微的解释:“变化无方为灵,钦崇贵爱为宝”。灵宝又指性命,“万神常凝谓之灵,一气不散谓之宝”(见《静馀玄问》)。《五经》之中,从生命的形成,生命的形态,性与命的关系,性命修炼的真谛,仙道与鬼道,直到对亡者的关怀,无不关系到性命的主题。故尔,学道之士,自当很好地学习此文,领会灵宝的精髓,从而达到修真的目标。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