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张继禹道长:道教与生态人居环境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张继禹道长     时间:2012-02-27 10:41:00      繁體中文版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以道为根本,以神仙为信仰,是一个重生贵和的宗教。道教的这些特征,使其更加注重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居处环境。

一、洞天福地:人间仙境的美好向往

道教作为一个以重今生、重现实为特征的宗教,在追寻理想仙境中认识到,三清圣境、天上宫阙,虽然是那么美好,令人向往,但毕竟是得道成仙后才能登临的,实现人生的美好境地才更为现实。为此,道教建构起以洞天福地为中心的人间仙境。

洞天福地是道教在人间的仙境,也是道教神仙境界的一部分,多以华夏名山为主体,或兼有山水。道教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具体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洞意喻为通,洞天意为山中有洞室可通达上天,并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福地则意为得福之地,即祥和秀丽没有灾难的地方,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证成仙。

唐朝诗人李白曾作《山中问答》诗曰:“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给名山洞天福地以诗意般的写照。从生态自然保护角度来说,道教的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生态自然保护区,环境秀美,生长、繁衍着大量的生物种类。而身居其境的历代修道者也始终关心着山山水水、动物植物的保护,从而为今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生态文化遗产。并成为人们所向往的理想而真实的人间仙境,给人以美好的现实憧憬,使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

二、道法自然:道教教义思想中的生态智慧

(一)  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思想

道教认为,人与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就是道。《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内丹学家张伯端《悟真篇》阐释为:“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世间的一切皆由道演化而来,万物皆以道为源泉和存在依据,都分享了同一个道。

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太平经》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要安天地,就要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变化运动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因此,《阴符经》开篇即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天之道就是认识自然大化的运动规律,执天之行就是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人类的本领就在于此,所以说“尽矣”。若不懂得自然大化的运动规律,凭主观意志盲目行事,便如《道德经》所言,是“不知常”,必然“妄作,凶”。故而《阴符经》告诫人们:“自然之道不可违。”

(二)  自然无为与对自然价值的尊重

崇尚自然是道教的重要特征。道教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本来如此的、天然的、非人为的一种状态。道教认为,自然状态是事物的本真状态,人们应该尽量随顺事物的自然发展过程,不要以人力去强行改变。《道德经》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人的主观意志往往不符合客观规律,一旦轻举妄动,就有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就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顺应自然而不违背自然呢?道教提出的方法就是无为。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地不作为,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依自然而为,依循事物的内在本性和发展规律,根据客观条件采取适宜的行动,以无为的态度去为。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指出:“‘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refraining from activity contrary to Nature),亦即不固执地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这一见解可以说是深刻地把握了道家道教无为原则的真实含义。

为了在对自然物采取的各种行为中正确地贯彻自然无为的原则,道教主张以道观物,反对以我观物。以道观物,实际上就是从宇宙整体的角度来审视万物,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到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序列、所起的作用,从而能够根据自然本身的价值,从生命物种的保存、进化和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完美出发,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行动。以我观物,则往往会从自身利益或主观主义出发,导致干预自然的行为。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自然界是按照自身的本性运转的。为了取得自然平衡,总是通过相辅相成进行调节,形成一个有秩序有规律的统一整体。既然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如果把人为的因素强加到自然中,就必然使自然失去平衡,引起各种不良现象。例如,在一些地方,牧民为保护羊群,组织猎手把狼捕杀光了。由于没有了狼,兔子等小动物就大量繁殖,有把草原啃光的趋势。这一事例说明,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往往会诱发连锁反应,有时以意想不到的形式,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三)  少私寡欲与适度消费

老子在《道德经》中结合养生学的原理,以个体的生命为价值标准,阐明了节欲、崇俭的必要性,将少私寡欲、崇俭抑奢这些道德要求与人们希图健康长寿的生理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将修真之道与养生之道密切结合起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认为沉溺于声色犬马等感官享受之中,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有些人本来可以长寿,之所以短命,是“以其生生之厚”,即放纵嗜欲的结果。因此,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道家的寡欲观。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要求学道之士“于俗间都无所欲”,“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阐述“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 道教的少私寡欲思想,对于我们树立适度消费观念,以更好地保护和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人居环境:维护世界过程的自然本性

随着世界生态危机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由工业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它还与某些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体系有着深刻的联系。古老的道教教义完全可以用来补益世界上现行价值观念的欠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类要以地为法则,重视其立身安命的地球;地要以天为法则,尊重宇宙的变易;天要以道为法则,遵循客观规律。道的法则就是维护世界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不用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

第一是知和处和。知和处和就是要人们用心去认识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性,维护其和谐之美,这样人类才能长久生存。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含有阴阳两个方面的因素,有了阴阳的交合才产生了生命,也就是说,只有和谐才会有生机,才能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明。

第二是知止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道教在生态伦理学方面的又一重要主张。知足不辱,就是要人们树立起正确的成就观,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能贪得无厌.这样才能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知止不殆,就是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对那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即使是有极大的眼前利益,也必须自我约束,不要去做。这样才能避免自然界的报复,避免因小而失大,今得而明失。

第三是宁静致远。宁静才能致远,宁静才能虚明,宁静才能正心,宁静才能复命。《道德经》说,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清静以为天下正”。《南华经》则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静则可以去躁,使人心达到平静,使环境清新宁静。

现代社会中,痛苦的主要来源是心理的失衡,浮躁的心境使人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云淡风轻后才会显露风景之秀美,平心静气时才能与灵魂对话。有人曾说:“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的繁星。”人们若能做到使内心平静,不仅能更好地洞悉世事的本来面目,更好地化解各种矛盾,也能更好地致力于宁静生活环境的营造,从而维护好我们生存的人居环境,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安宁与幸福快乐。

洞天福地仙境的美好构想,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知和曰明、知止不殆的思想主张,无不对世人有着深刻启迪。围绕着人居环境的话题,当代人曾提出了平衡协调五色空间等说法,即蓝色空间水体、绿色空间植被、灰色空间建筑、红色空间人文、无色空间空气。但从根本来说,现代人居环境应是人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由此,我们必须在心灵深处培植起道性自然无为的信念,并身体力行,建设起美好的生态与人居环境,给人类带来永恒福祉。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