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张继禹道长:大道与我们同在(2)


来源:《三秦道教》     作者:张继禹道长     时间:2012-03-12 08:57:37      繁體中文版     

五、“道”就在我们的生命中

人的生命,是天地间元气的聚合。气的聚合以成就我们的生命则是源于神成,根本于道,道与生命是连为一体的,道与人更是密不可分的。《道德经》中讲清静、柔弱、无为、寡欲、不争;讲人与自然、人与天道的关系;讲长生久视、返朴归真等等,既是在揭示“道”所涵蕴的至善至真、生生不息的奧妙,也是在探究人生的奥妙,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学问。生命源于道又复归于道,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一切都是在围绕着生命而展开。所以,祖天师在《老子想尔注》中就强调说:道者,生之别体也。因此,道教树立起了“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理想追求,确立了生与道相守,道与生相保,生道合一的修行宗旨。

因为万物皆根本于道,所以,道教重视和关爱。宇宙间的一切生命,道经上说是“道慈众生,如母爱子”,也就是说道慈爱一切。作为禀赋了道之灵气而生的人,是万有之中最珍贵的,具有辅助万物成长,维护自然本性,参赞造化的能力,也是最容易修行成道的。因为,道就在我们身中,对此《西升经》中曾精辟指出: “道在人中,人在道中”。道与人的关系就犹如水与鱼的关系,修之则有应,弃之则“道去人亡,水干鱼终”。《云笈七签·道性论》进一步还说:人能思道,道亦思人。道不负人,人负于道。

“真道在身,莫能睹见。舍身求道,不知道在身中尔”。这是一位修真得道前贤留给后人的一句看似平淡,实为指点迷津的话。人生在世,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有茫茫然失去了自我的时候,也就是说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人们往往都会找不到自我,被物欲与名利所迷惑,为了一己之私欲,败坏身中的道,也就是败坏了自己的生命,同时危害了他人、危害了家国和人类的和谐,最终身败名裂。用现在的话说是物欲横流,利欲熏熏;致使道德败坏,人心不古。这在道教看来,就是心被欲所牵扰。道经中说:欲者,凶害之根。所以,保持道者,就要修道,要按照太上老子强调的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行事,关键在于坚持省心、修心、洗心、炼心,应物而不为物所累,假名而不为名所惑,趋利而不唯利是图。太上老君在《内观经》中告诉我们:道以心得,心以道明。也就是说,我们要用心去明道,用心去悟道,即心即道,道不离心。

六、阐扬大道精神,利益家国世人

大道的伟大而神圣,大道生生不息,大道对生命的意义,大道对人生的启示,在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值得我们用心去参悟,努力来阐扬。我们学习《道德经》,探索太上老子的道德思想精髓,也就是发扬太上老子的思想智慧和“道”的精神。太上之道不但是造物主,至高神圣,至善至真,而且就内在于我们的生命中,修行“道”不仅有益人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健康我们的生命。道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她无私无欲,上善若水;她虚怀若谷,有江海一样的胸怀,包容一切;她以道德为本,用高尚的品德成就和养育万物。她以自然为法则,万物因此而生生不息。在今天,我们就是要进一步阐扬大道道德为本、有容乃大、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精神,利益世人,利益国家,利益心身。为此,我们应:

(一)阐扬道祖老子“道德为宗”的主体精神。道所以是道教的根本信仰。其一,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原动力,造化之根;其二,道是神明之本,由元之气化为三清,聚形为太上老君;其三,道有最伟大的德行,无为不争;其四,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之间。其五,道蕴藏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即所谓道在身中,修之则应。因此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而能与道相称就是德,《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以德来滋润万物,育养万物,呵护万物,使万物成长,使万物成熟。我们要体认道、接近道,就要从感受有形的“德”开始,只有尊道而贵德,才能使自己身中道得到保存、得到成长,最终成就于道,也就是成就自己的生命。

也就是说,贯穿在我们生命中的,与我们的生命合一的就是道与德。道与德在我们的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中是何等的重要!因为她就是我们的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太上老子则说:道生德畜。孔、老两位伟大的圣人对道与德的含义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以道与德为最高追求的却是一致的,儒家的道德追求着重是仁义之学,是人伦之礼,是社会秩序,是要尽人伦之善、人性之善。道家道教的道德追求的是宇宙间大善与至真。是生生不已的动力,是天地万物的自然秩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的现实中,二者之间又是互动的,对人生来说,就是要不断提升自我的品质和追求,不断提高个体生命的人生境界。即要合群,又要合自然。这个道与德既有普遍的价值,又根本于我们的生命。

(二)阐扬道祖老子“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道虚怀若谷,象江海一样不拒细流,胸怀万有,《道德经》说是有容乃大。南华真人则说是:广广乎其无不容。“道”最大的特性就是以“虚无为体”。虚怀若谷既是一种胸襟,也潜藏着无限的生机,因为只有“虚”才能容,虚中才能包藏动与静两种力量,动与静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从而产生活力。产生新的生机,就像车轱辘一样,因为虚空才能灵活转动。所以,《道德经》中说要“致虚极”。 《南华经》则说“唯道集虚”,道以虚为体,从而才能涵养万物。体现了道教以“虚”为体和以“慈爱”为基本的开放、包容、同情、宽容的精神,展示了道教教人要虚心以致社会祥和,虚怀以致雅量含和的人文情怀。

大道的包容精神,“虚怀若谷”的胸襟,曾被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称为“道教之真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既能坚持本来民族之地位,又能以开放的胸怀兼容吸收不同的思想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华夏民族不断得到发展,民族的向心力也因此不断得到增强。道教的这样一个文化品质可谓是当今多元文化交流的典范,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方法

(三)阐扬道祖老子“上善若水”的利济精神。太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至善的水无形无声,水的品质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功,自安卑下之处。所以,居安、心灵、言谈、理政、处事、行动等等都要像水一样。这就近于“道”。孔子曾说: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行必循理;浩大无尽,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方或长,行必循理;浩大无尽,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安放没有高低不平,量见多少,不用削刮;无孔不入,取出取人,洗涤洁净。所以智者乐水。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对老子“上善若水”精神的具体表述。

水体现着纯洁、善良、美好、多情、高雅,也体现着脱俗、力量、勇敢,坚韧、豪迈、清廉和修养。阐扬太上老子“上善若水”的精神,就是要学习和弘扬水滋润利济一切的济世精神;弘扬水默默无私的、利他的奉献精神;继承水淡泊清雅纯洁的品质;牢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启示:水最终汇聚成汪洋大海,容纳百川,永葆纯洁,包容万有。道经中说:善人如水,利济一切。

(四)阐扬道祖老子“道法自然”的和谐精神。《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直观地说就是“法自然,宗无为”。王弼曾经说:“道不违自然,方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太上老子曾强调说:大德之人的行为,都是遵循大道的自然规律。道法自然的思想突出强调了法则、有序、统一,太上老子告诉人们要用有序的思维方式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对待事物。认为,人虽然是宇宙间最重要的,但应警惕不要妄行非为,以唤起人们热爱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美好情操。在道教看来,尊重生命,善待万物,人与自然,物物相连,天人相通,浑然一体,和谐均衡,万物只有相连而存在,人类只有与社会的自然的整体和谐,始终保持良性循环,才能生生不息。

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持续发展和我们这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两个问题是不能分开的。人在其中是最关键的因素,人应禀承大道和谐统一的精神,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为行为宗旨,以维护大自然的整体和谐,维护人类的社会的整体和谐,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道是伟大和神圣的,道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道也是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的,以大道为传统的道教,传扬着大道的精神,根植于悠久的华夏文化沃土,在太上老子之道日益为世人重视的今天,我们奉道信道、悟道行道、尊道宏道,牢记太上老子在《内观经》中所教导的: “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守道勿失,继承弘扬,利益世人。祈愿道普德溢,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

(原载《三秦道教》 2004年第4期)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