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三教合一与全真道(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范玉秋     时间:2012-04-12 16:32:24      繁體中文版     

同时,外丹理论的盛行,也诱使不少达官贵人和修道之士热衷于服食金丹以求长生、成仙之道。正是由于富贵者及术士们的实践,外丹论的弊害也逐渐显露出来。“欲求长生,反致速死”的许多惨例,使人们对金丹服食产生了普遍的怀疑和不满,同时也促使道士们转而另觅成仙之道。在当时儒、道、释三教普遍重视心性的思想文化背景下,道教的外丹术逐渐向内丹炼养术转化,以修炼内丹而期成仙为主旨的钟吕内丹派逐渐兴起。道教内部开始孕育着一场重大变革。

以“天道与人道合一”、“匹配阴阳,纯阳为仙”等为主要特征的钟吕内丹理论对以钟吕继承者自居的全真道的教理、教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全真道以心、性为基点兼采三家之说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倡三教合一之说奠定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真道教义、教理是隋唐至北宋以来道教中三教合一的趋势继续发展的产物,是钟吕内丹派之学与儒、佛之说进一步融合的结果,正是这种学术文化渊源决定了全真教的基本理论面貌,使全真教在基本理论方面大异于此前的道教教派,呈现出自身独具之特点。

3、王重阳以“三教合一”为旗帜,大量糅合儒、佛二教之内容,构建新的道教理论体系,既是当时“三教合一”思潮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金元之际“三教合一”思潮在道教内部的表现,是道教内部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高倡“三教合一”,主张三教同源、三教同功、三教平等,也与其自身的思想渊源和思想特点有着密切之关联。

王重阳,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更名为王喆,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后人称他为王重阳。京兆(今陕西)咸阳刘蒋村人,生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自幼熟读儒书,“幼小入学明师训,九经圣典苦习攻”,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后来又经异人指点,修炼道教内丹,对儒、道两家有着深刻的体认和领悟。在他皈依道教的过程中,也曾学佛参禅多年,研究过佛学经典,他曾自称“七年风害,悟彻《心经》无挂碍”。独特人生经历,使他能够在开创全真道之初,积极顺应当时正十分兴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将“三教圆融”作为创教的宗旨,力倡三教同源、三教同功、三教平等,和同三教教义,对道教传统的教理、教规、教仪、修炼方法、传播方式等进行了重大变革,为其后全真道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全真道宣扬三教同源、三教平等、三教同功,兼用三教,高倡三教一家,也与道教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社会情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全真道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道教是三教中力量最弱的一家。道教全盛的唐代,全国道士女冠的总数不及佛教僧尼的二十分之一。在全真道兴起的金初,整个道教皆处于最为不利的境地。女真族素无道教信仰,在金立国之前,佛教就传入女真族中,从金太宗起,金廷就建寺赐田,礼遇名僧,对佛教的尊崇有过于北宋。金熙宗、章宗皆亲诣孔庙拜祭,金世宗并命以唐礼祀孔,颁印儒家经籍,以儒学开科取士。儒学在金代仍居统治思想核心的地位。与儒、佛二教的社会地位相比,道教明显处于劣势。

因此,在道教势弱力微的情况下,全真道以三教为标帜,高唱三教归一,是颇合时机、富有号召力的。它一方面便于适应当时社会人士对三教兼容并蓄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又可借助于儒、佛二教的优越地位和深广影响,把人们吸引入全真道之中。元刘曜的《三教平心论》卷上,即站在佛教的立场阐明了这一道理:“谓佛教与道教同,则庶不启道教之争,倡三教可以合一,则若儒若道,皆可诱而进之于佛。”王重阳虽未公开点明他倡导三教归一的真实用意,但其以三教归一诱人进之于道教的目的,在当时情形之下,也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强调三教平等,则有争取全真道与儒佛二教鼎足而立的地位之用意;鼓吹三教一家、三教同源同功,则便于缓和三教矛盾,防止儒、佛二教对全真道的排斥。

三、全真道“三教合一”与道教的未来发展

就当时的文化发展与交流而言,全真道“三教合一”是对不同思想文化因素的一次成功整合。王重阳杂糅三教,高倡“三教合一”,既顺应思想发展的潮流,适应了当时社会之形势,同时也促进了道教的改革与发展,在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为道教的发展开辟出了新的路向。这一成功范例对现代的思想文化建构、对传统道教的未来发展和中国21世纪的文化战略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今的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是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并存的时代,也是不同文化体系、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大融合、大交流的时代,在不同文化、不同思想流派的冲突和交融中,如何立足于时代之需要,消解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与现代的隔阂与冲突,整合不同文化系统和思想流派的积极因素,积极主动的吸收其他文化发展的新的成果,适时调整自身,促进自身的转化与发展,在与其他文化、其它宗教的共处中保存、发展和完善自身,是每一种文化、每一种宗教信仰都面临着的问题,道教也不例外。解决这一问题,全真道“三教合一”理论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全真道的“三教合一”,既不是以己来消融、吞没其他教派,也不是将自身消融于其他教派之中。其合一,是以悲闵人生、普度世人、救治社会为目的的合一,是在充分肯认自身价值和三教之功用基础上的合一,是三教间积极因素的整合,是三教间的互补,三教合一之“合”是一种积极的“合”,是对道教自身的补充和完善。借鉴全真道“三教合一”之经验,道教要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地位,谋得繁荣与发展,首先就要在尊重和认可其他宗教和文化中的优秀成份的同时,充分发掘自身的积极因素,展现自身对于时代之价值。道教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其贵生乐生的生活态度、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天人和谐的生态理念等等,对正确处理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价值。我们要善于发掘道教文化的精华,努力开发道教文化中的优势资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其转换成现实有效的资源和力量,使其成为道教与其他文化体系和不同宗教派别对话与沟通的基石,成为道教融摄与整合其他文化中积极因素以补充和完善自身的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建构起适应时代要求的道教文化体系。

全真道以“道”为基础,高倡“三教合一”,主张三教同源、三教同功、三教平等,融三教教义为己所用,促进了道教的繁荣发展。其“三教合一”是着眼于发展自身,而不是立足于抑制、消灭对手。三教合一,实际上体现了道教人士宽广能容的开放胸怀。在当今多元竞争的时代,要进一步促进道教的繁荣与发展,为道教文化争得其应有的地位,扩大道教文化的影响,我们也应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之心态,有海纳百川之胸怀,融各派之长,采诸教之善,促进道教的发展与完善。“道”是道教文化的立论根基和最高信仰,也是其会通和容纳各种不同文化的基础。“道不仅是一切人间秩序和价值观念的超越的理想世界,而且是人类理性思维延伸的极限,它是惟一的终极的绝对真理,……道在本体论上的无限超越性又可作为宗教的终极信仰,使之成为理性的科学、哲学与非理性的宗教的交汇点。……也必将成为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凝聚点”。“道”具有最高的超越性和最大的包容性,大道能容,“道”的这一特性使道教不仅可以包容儒、佛思想之精华,而且还可以融会和接纳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不同宗教派别的优秀思想成份。因此,我们要敢于以道教的教义、教理接引现代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中不同文化体系的先进因素,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宗教的有利因素,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融汇交流中不断完善道教教义、教理,建构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普世价值的道教文化体系。

全真道立足于时代要求和文化发展趋势,以三教合一为理论基石,整合儒、道、佛三家教义,对传统道教教义、教理做出改造,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道教理论体系。其三教合一,鲜明地体现了道教人士的改革精神与创新勇气。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不同文化间的广泛交流与融合已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取向,这就对道教教义教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道教要成为一个能为社会中多数人接受的宗教,要为自己赢得更多的信众和更好的社会地位,使自己在与其他宗教和文化的对话中取得更有利的位置,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地吸收其他文化发展的新的成果,不断创新理论,改革自身,适时的对原有的教义教理做出调整与改变,在改革与创新中实现自身的完善、转换与发展,在创新与改革中展现道教文化对当代社会和现实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道教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管子学刊》,引自百度网)

(责任编辑:张宗蕰)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