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道教源说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佚名     时间:2012-05-07 09:48:00      繁體中文版     

道教源说

道乃天地之本。教乃度物之程。二者合一为道教。旨在究天地之本,明天地之理,适天地之道,用天地之法,度万物之生,与天地共存,扶天子谏列侯国泰民安。

一、起源

诗云:

天地本源道为宗,子午道化化三生。

天地互化生太极,太极运转六爻生,

三百八十四爻参,天地万物周天中。

三三互化生九宫,河洛奇术卦宫中。

宫卦化龙七十二,天运地脉显真形。

天地本源始。道乃蕴育生,伏羲观天作先天八卦明示天地之本源。文王作后天八卦明示万物化生之理。李耳撰写《道德经》,明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天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无名始。有名万物始。无欲观其妙。有欲观其徼。道名虽各异,宗同共玄名。玄之又玄明,众妙之门始。“天道无为”,万物适自安。人生知命识命与乐命,生存奋斗与革命。道先天地而生,似物非物而命名。灵气化万物,人乃万物灵,天地人和才共存,万众一心天地动,人定胜天泣鬼神。英雄与人民,共创国家与家园,普天之下皆王土,普天之下皆臣民。家难共周济。国难共捍卫。父母之恩源天地,敬父孝母谢天恩,修建宗祠祭祖宗,保佑合家福寿增。修建庙堂祭天地,祭祀三皇五帝灵,明君贤臣同祭祀,保佑国泰民安宁。天地灵气化生人,死后灵气化神灵,巫祝卜筮告天地,神灵明示知吉凶。天帝神灵常奉祀,需要道士与交通,凡事卜筮告天地,神灵明示断吉凶。周代道教神学兴。同时兴起神仙道。秦汉称名方士名。徐市韩当与侯公,石生卢生修仙兴。汉时少君与栾大,宣称仙山现海中,各有神药食益寿,合用长生不老翁。女娲补天斩鳌足,竖立四极撑天穹,移去圆峤于琅琊,沉降岱舆于海中,留下蓬莱与方丈,连同瀛洲入云中。羡门高誓安期生,众多神仙住山中。山上生长不死药。如能服用神仙成。修炼方术列仙班,享乐无尽无有终。秦皇汉武为此迷。王公大臣信为真,日日修炼梦仙成。神仙道教渐形成。方士深悟黄老学,撰释画符降妖精,符法道教渐形成。至汉成帝时有变,甘氏忠可假托言,赤精子授太平经,撰著《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民间秘密流传兴。干吉撰《太平青领书》一百七十卷,张陵撰《太平洞极经》一百四十四卷。言及天地、阴阳、五行、干支、灾异、鬼神之理。国君由天地造化所生,贵为真命天子,承蕴天地治国道,自明天地国运之程,施仁于民,摒弃暴敛之政治理天下,国泰民安。朝臣乃天地灵气所化神仙降世。授天地之道,承天地之运,择主而事,摒弃助纣为虐之能,辅天子治理天下,天下太平,国运昌盛。人受天地灵气化生,生之有位,死之有处,富贵愚笨皆由天而定,天生不富贵,走遍天下难求生。大福大贵由天定,小福小贵由勤获。天生之才必有用,机缘到时方有用。可贵之人必有可用之处,可怜之人必有不用之弊。积善之家必获道之所助,积恶之家必遭道之所殃。

天道自公道,万物归合和谐生,和顺和强和力大,和主和谐万物生。天地之道尊大强。顺旺强昌天下王。背逆阻败为寇亡。适者诞生背者亡。生冥不断无休止。巨石碎之而小而移。聚而显其势,齐而力之大,动之移天之心,移之变天之力。动天地泣鬼神,山崩地裂,天塌地陷,聚风聚雨,飞沙走石,江河横溢,万物遁为鱼鳖。万物之力虽微不可輕,万物之道虽常不可违。万物之理虽小不可背。顺万物之心,会万物之意,发万物之力,尽万物之用,此乃天之常道。天大可服万物,万物可胜苍天,苍天之力可服万物,万物之力可变苍天之力,苍天之心可统万物之心,万物之心可移苍天之心。相生,相扶,相乘,相易,相抑,相存。此乃天之全道。

汉末张角假借黄老道学,自称“大贤良师”创立太平邪道。徒众数十万,自封首领,发“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邪说,于公元184年农历三月初五发难。事泄迫于2月“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席卷江北。八月病亡,十月受皇甫嵩夜袭。十一月兵败。使道教蒙受奇耻大辱。诸葛孔明博学多奇谋,淡泊明志善其身,羽扇纶巾治天下。忠节不忘三顾情,身劳以负托孤重,运筹帷幄镇乾坤,才思敏捷出奇兵,羽扇遥挥冠三军。年少隐忍居茅庐,冬炉不温伴读勤,月半林中吟长啸,遍访名士大道成,躬耕田间习工巧。雄韬展时大业成。随备出山倒山河,博望首战溃曹兵,舌战群儒激周郎,冬至甲子借东风,巧借荆州气周瑜,西下两川据汉中,白帝托孤退五军,七擒孟获宁边境,六出祁山累寿终。虽怀天文地理水陆兵法奇门遁甲之奥,首创木牛流马显天下旷世奇才,诚不知与天命争锋。终不能辅佐汉室以报先帝知遇之恩,匡扶天下之志。实乃道家弟子败北之悲剧!伯约谓卫瓘天命所致,非将军之罪。司马徽谓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惜哉。孔明虽为云中之龙,深得道家之奥。然背道尊儒终为道教千古败北之典范。

汉顺帝{126—144年}时张陵(道徒尊称为张道陵)字辅汉,沛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闻蜀多名山,民风淳扑,易于教化,携第子入蜀,居鹤鸣山(又名鹄名山)修道。精思炼志数年,撰道书二十四篇。感太上老君亲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东斗注算护命妙经》,《西斗记名护身妙经》,《中斗大魁保命妙经》共称《五斗经》。命为天师。以鹤鸣山为中心设二十四治(即教区中心),夜不闭户,路不失遗。传太上正一盟威之道,以《道德经》《太平经》《五斗经》创立五斗米教。撰《老子想尔注》对《老子》进行神学改造,改“道”为神,改养生之术为神仙方术。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规范道教四项基本活动内容:(一)诵习《道德经》教化万民。(二)有罪首过,度化响马豪杰脱离红尘。(三)符水治病,丞救万民于病魔之中。(四)以章表与鬼神誓约,保佑华夏民族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自此中国道教正式形成。

二、演变

汉末道教受张角所累陷入低迷。五斗米道虽踞汉中三十余年终归曹魏。魏晋南北朝虽国家分裂,社会动荡,道教仍传承发展。两晋士大夫广为传播,大讲玄学,追求长生。积极改革教理、教义、科仪、组织系统化,规范化。其中代表人物有葛洪寇谦之、陆修静和陶弘景等人。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公元284--364),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名道士、道教理论家、医学家、丹术家,典型神仙家。葛仙公(玄)后裔,郑隐弟子,注重个人修炼。著《抱朴子》内篇二十篇,外篇五十篇。阐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邪却祸等。如卷十七《登涉》篇专门讲述登仙方术。述说:林虑山下有一亭子经常闹鬼,每有宿者或死或病。夜常数十人出没,衣色或黄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后遇郄伯夷过宿,明烛而坐诵经,夜半有十余人来,与伯夷对坐,自共樗蒲博戏,伯夷密以镜照之,乃是群犬。伯夷乃执烛起,佯误以烛烬燕其衣,乃作憔毛气。伯夷怀小刀,因捉一人而剌之,叫声如人,死而为犬,余犬悉走,于是遂绝,此乃镜力之为。此明镜辟邪捉鬼之法,后演绎为道教太极镜方术。使方术理论与金丹(内鼎)之术成为神仙道教形成的理论基础。

北魏(420—589)嵩山道士寇谦之求得魏太武帝支持,对五斗米道进行改造。摒弃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拜求度为首,加以服食闭炼,制订乐章诵诫新法。改直诵道经为音乐伴奏诵经。始光元年(公元四二四年),求得宰相崔浩帮助,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天师道场,称新天师道,成为北朝国教,世称北天师道

公元465年宋明帝钦命道士陆修静广集道经,甄别整理,鉴定经诫、方药、符图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洞。撰《三洞经书目录》。编撰斋戒、仪范100余卷,使之“王者遵奉”。以“斋直为求道之本”,“身为杀盗淫动,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真恚之念,使之以神思。用此三法,洗心静行。”。以伦理道德修心修性,度化万民,融合上清、灵宝、三皇诸派,建立南天师道。政教合一,教化万民。自此凡杀盗淫动之人,只要脱离红尘,蓄发为道,进入宫观,役之以礼拜,课之以诵经,使之以神思,洗心静行。朝廷就免于追究,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南朝齐梁时(456—536年),道士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君,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人。精通阴阳、五行、星算、山川、医术、本草等术。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中年隐居茅山修道,弘扬上清经法。茅山成为上清派传道基地,形成道教茅山宗支。深得梁武帝赏识,每遇大事均向其请教,时称“山中宰相”。著《真灵位业图》收录700余位神仙名讳称号。诸神自天至地依次排列七阶,以图谱列出。主神中位,其余神仙与散仙女神分列左右。从而确立了道教神仙体系。著《真诰》言诰者,告也。……能通乎纬,必知诰矣。六十四卦,道之元也;道德五千言,元之道也。赜元之奥,钩玄之微,能与易各形乎言,各见乎事。深悟皇权神授。道教应为辅佐真命天子治国平天下国教,高道之能应扶天子谏列侯国泰民安。隋唐至宋,道教深入人心。隋文帝钦封道士焦子顺为天师,随炀帝拜封茅山道士王远知为国师。

唐代李氏皇帝,尊老子为始祖,自称为老子后裔,修建崇圣观供奉太上老君,特别崇奉道教。唐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钦令两京及诸州各建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依道法斋醮。画玄元皇帝神像,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像陪祀。钦定“道士、女冠隶宗正寺”,道士道姑作为皇室宗族看待。立崇玄学,钦定《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以此开科取士。重视以道教治理天下,使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唐武宗赐衡山道士刘玄靖为银青光禄大夫,充崇玄馆学士,号广成先生,钦命与赵归真“于禁中修法箓”。会昌四年八月,“赐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时武宗志学修仙,以归真为师。筑望仙观于禁中高百尺,鸾骖鹤驭可指期而降”(即《东观奏记》所云:“大明宫筑望仙台,势侵天汉”)。道士司马承祯(公元647---735),曾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传符录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武后.睿宗.玄宗迭次召见,武后降手敕以赞美,睿宗问以阴阳术数之事;玄宗亲受法录,钦请其居王屋山阳台观,以三体撰写《道德经》。重老子无为之道,主张“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天不言而信,无为而成”;修持“收心”,“守静”以心服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博大胸怀,赦免三百死刑犯人归乡,招天下绿林好汉为朝廷所用。首开响马绿林豪杰出家修道不予追究前嫌先例。极大发挥道教宫观教化度人作用。将武当作为道教中心,所贬之官包括皇太子均钦放武当修身养性,省身自悟。太宗李世民继位八年天下大旱,飞蝗遍地,下旨前往名山大川祈雨未果,最后想到武当。派姚简前往祈雨,于五龙峰遇五位后生,自称“五气龙君”,言此山玄武神守护,知太宗是真命天子,特命前来相助,随即大雨倾盆而下,瞬间团聚滋润万物。一场大雨,武当显名天下,太宗下旨于五龙峰修建五龙祠,史载为第一皇家庙宇。后冠“大岳”之名,凌于五岳之上,成为道教圣地。宋代朝廷积极招安天下绿林好汉为朝廷所用。杀盗淫动之人,只要脱离红尘,蓄发修道,进入宫观,役之以礼拜,课之以诵经,使之以神思,洗心静行。朝廷即免于追究,响马豪杰纷纷脱离红尘,不与朝廷抗衡,出家修道自新。道教宫观人才云集,成为当时修道度人圣地。开辟流放之新经。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才兴太平。天下大事皆有将相之为,然出家则非其所能,缘之出家乃脱俗还真之故,非今之蓄发染衣便谓出家。此不过出两扇大门之家,非出三界火宅之家。出三界火宅之家非丈夫犹未能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更非大丈夫所为。初出家之人或为善念或为尘世所迫而立志修道。久之缘名利诱染,复营宫室荣面,收徒积金集聚巨产与俗何异。经云:有心出家波旬惧。真心修道丈夫身。摒弃烦恼离红尘,辞祛六亲至爱情,舍祛五欲方得道。世俗伪侫远离身,归真天地道中融,开廓远意除荡鄙,不吝身财功名利,王势诱逼不动心,避债逃生何需道,真心修道道方成。

公元1413年明永乐皇帝特赐武当南岩宫供器。赐南岩宫为“大圣南岩宫”,降旨名山胜境必得高人羽士看守。钦命孙碧云为南岩宫住持,统领全山道教事宜,刑狱自治。颁发圣旨牌,修炼之士不许生事喧聒,伤害祖风者治以重罪。派道士四百余名于武当兴道修道。拨徒流五百佃户供养武当衣食,将武当成为名副其实作为皇家道场。

五代(907--960)天下易五姓十三君,朝廷仍然崇奉道教,尊宠道徒,兴建宫观,收集散失道书,钦命道士宣讲道经,维系推动发展道教。此时著名道士李浩、谭峭、彭晓、谭紫霞等,致力于道教的理论、方术研究和建设,阐发老庄思想,使道教走向义理化,规范化、斋醮仪式化。崇尊道教,崇尚老庄成为社会主流。

唐道士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后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时为供奉麟德殿文章应制。随僖宗入蜀,后来追随前蜀王建,官至户部侍郎。赐号传真天师。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撰《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学识渊博,攻读有方。尝谓蜀相徐光溥曰:“余初学上库,书笈皆备,一月之内,分日而习,一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文,四日记故事,五日燕闲养志,一月率五日始,不满七年经籍备熟。”五日为期,每日不同,而第五日游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有张有弛,劳逸适度,遂得精进。精通儒道典籍,对道教实地调查,著述极丰。收入《正统道藏》有二十七种,《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其中《历代崇道记》亦见于《正统道藏》,可知有所重复)。《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道门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黄箓斋仪》五十八卷,《广成集》十七卷,《序太上洞渊神咒经》二十卷,《道教灵验记》十五卷,《神仙感遇传》五卷,《墉城集仙录》六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历代崇道记》一卷,《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集陆修静、张万福、李景祈、留用光、蒋叔舆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以及其他斋、仪、表、序、记、传、颂、赞等等。对道教教理教义、神话传说、斋醮科仪进行系统整理和阐发,正式完善确立道教斋醮仪式。相继出现《阴符经注疏》、《玄纲论》、《坐忘论》、《入药镜》等重要道书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

同时钟吕金丹之道崛起。《史记·封禅书》载,神仙家倡言: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人如能求得此药服之可长生不死。于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派方士入海求之不得。其后始皇派人率500童男童女入海求之未能。汉武帝除继续“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外,信方士李少君怂恿,“亲祠灶”、“事化丹砂诸药为黄金”,即令方士从事炉火烧炼,企图用人工之法炼制出不死之药,促成炼丹之术诞生。道教承袭此术,不少道士皆修服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和三十载“卜居华山之阳,……饵黄精、白术、胡麻、茯苓、丹砂、雄黄”,田仕文“常饵服白术、茯苓,久而有益”;梁谌“广索丹砂,还而为饵”;马俭“断谷服水,饵枣膏、天门(冬)”;尹通“服黄精、雄黄、天门冬数十年,体渐清爽”;王延“唯松餐涧饮,以希真理”;于章“啸咏林泉,饵黄精、茯苓、山地黄”。《南史·隐逸传》载刘凝之隐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顾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入唐以后,道士除服草木之药和金石单味药外,又多服金石烧炼而成丹药。此风普及于上层社会,不少皇帝如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和大臣杜伏威、李抱真、李虚中,以及诸多文士争相服食丹药。因多数丹药有毒,服食者多中毒身亡。使道教蒙受不白阴影。此后外丹之术和服食外丹之风逐渐衰落。服食草木之药和单味金石之药则继续流传。服食之书不断出现。《抱朴子内篇·遐览》著有《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杂芝图》各一卷,《服食禁忌经》一卷,《小饵经》一卷,《采神药治作秘法》三卷。《隋书·经籍志》医方类著录《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方》《论服饵》等二十余种。《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除著录多种外丹烧炼书外,又著录服食书《太清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药方》《太清诸草木方集要》等十余种。《通志·艺文略》著录《神仙长生药诀》《服饵保真要诀》《古今服食药方》《摄生服食禁忌》等近五十种。《正统道藏》收载《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种芝草法》《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太上肘后玉经方》各一卷,《云笈七签》卷七十四至七十八专列《方药部》专录服食草木药。据《抱朴子·仙药》篇记述,有五芝(其中之一为灵芝草)、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枸杞、天门冬、黄精、甘菊、松柏脂、松实、术、菖蒲、桂、胡麻、柠木实、槐子、远志、泽泻、五味子等。其他书中还有人参、甘草、大枣、杏仁、桃仁、竹实、苁蓉、干姜、覆盆子等。前苏联学者用电子计算机对中草药成分配方进行研究,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三十种,绝大多数都包括在《抱朴子·仙药》篇所举草木药中。以上诸药大都可单服,《千金要方》卷十二“服地黄方”、卷十四“造生干地黄法”、“造熟地黄法”即载地黄的制法、服法。《千金翼方》卷十二“服天门冬丸方”又载天门冬的制法、服法。诸草木药又可复方配伍服食,如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服药论》列有“安和脏腑丸方”、“治润气液膏方”即为草木药复方。唐人卢遵元《太上肘后玉经方》亦为草木药复方配方,按乾、坤、艮、巽、离、兑、坎、震等八卦次序,列出八个服食方,绝大多数为草木药之复方配方,药性大都平和,极少副作用。用于服食的金石药,常见的有丹砂、雄黄、雌黄、石硫黄、曾青、礜石、云母、慈石、戎盐、石英、钟乳石、赤石脂、太乙禹余粮等。以上诸药有单服者。隋人京里(或作京黑)先生《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载丹砂、雄黄、石钟乳、石脂等单方制法与服法,其中饵服丹砂二十一方,饵服雄黄十一方。《云笈七签》卷七十五载“炼云母法”十方,“服云母法”二十六方。孙思邈《枕中记》又载“饵云母法”、“饵雄黄法”。此外,又有将诸金石药配伍服食者,较早的有魏晋名士普遍服用的“五石散”,又名“寒食散”,为五种未经烧炼的石药合研而成的散剂,主要成分为砷类化合物,有兴奋末梢神经、引发性冲动的作用。最多的是若干石药经烧炼而成的丹药(金丹),其配方、制法散见于众多外丹书中,《云笈七签·方药部》所列诸方,亦多为此类金石药复方。冀图长生不死的道教服食之术,现已成为历史陈迹,所积累众多服食方,尤其是草木药方,仍具有可供药用的研究价值。据《动物学杂志》1959年第4期载文称:195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草纲目》等二十余种道书、中医药典中,筛选出抗衰延年药方一百五十余种,按功用分为十二类,计耳目单方类十一种,耳目复方类八种,齿发单方类六种,齿发复方类十八种,诸风单方类六种,诸风复方类二种,悦泽方类八种,补虚单方类八种,补虚复方类四十种,延年不老单方类六种,延年不老复方类三十六种,其他二种。可谓我国古代服食养生之药研究总结。

北宋赵氏皇帝欲攀神仙为祖。虚构皇室祖赵玄朗,钦封为道教圣祖上灵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钦封夫人为元天大皇后。使皇权与道教紧密结合。宋真宗钦命大臣信士王钦若、丁谓力助迎降天书。假黄帛以示“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明示赵氏皇朝永世不倒。同时分皇权于道观,响马豪杰只要脱离红尘,不与皇权争衡,入道修炼改过前非或受朝廷招安为朝廷所用,朝廷就不再追其前嫌。故钦令各地普建道观,由朝廷赐田十顷、五顷不等,免交粮税。至宋徽宗赐田数千顷,并制定道阶,置道官,发俸禄,自称道君皇帝。达到皇权神授,政教合一,使宋朝天下太平数百年。

同时内丹学术广泛传播。五代(公元907—960年)陈抟张伯端等著名道士,承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之旨理论结合刘古知、崔希范、钟离权、吕洞宾、施肩吾、彭晓内丹修炼之术“推天道以明人事”。自《易》理而知宇宙之生。自老子“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归于无极”。自魏伯阳《参同契》模拟自然丹道之理。自钟吕金丹道内丹炼养方术阐发道教炼养理论和内丹之道。首创以图析《易》图学,学如介石,刻《无极图》于华山石壁。示“顺”、“逆”之解,“顺以生人”,宇宙本原,经五程而成:(一)无极而太极;(二)阴静而阳动;(三)五气顺布;(四)顺以生人;(五)化生万物。“逆以成丹”,逆自然而为,自下向上;逆火炎上升之性向下温养肾阴,逆水本下之性上升而滋养心阳。“滋养之至接续不已,温养之至坚固不败”。历五阶(一)得窍;(二)炼己;(三)和合;(四)得药;(五)脱胎还虚。“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张氏伯端生于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住世九十有五。幼年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用诗、词、曲之体。撰《悟真篇》与《参同契》齐名。诗词九十三首,七言四韵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以对《周易》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之奇;续添《西江月》十二首,以周岁律。卷末附录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所传“金液还丹火候之诀”阐发内丹丹法,养命固形之术起命功,以精、气、神(称人身“上药三品,或三宝”)经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而结“金丹”。舍“命功”,则不能“回超三界”归天地本源。“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命功”乃性命,“性”乃天地之理性,炼灵气以归理“性”;“命”乃天地生机,求方术以培生机,炼精为“命”。

宋元净明道兴起,摒弃世俗修炼精气之说。悟知“忠孝为本,方寸净明,孝悌忠信,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成道”。昌融合三教,“以本心净明为要,制行必以忠孝为贵”,方合“中黄八极天心”,达于“无上清虚之境”。守一修仙度人。元明士大夫之中颇有影响,誉为仙家之“最正者。”元以后归入正一道。净明道渊源东晋许逊许逊生于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南昌人,字敬之。早年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举孝廉,任旌阳县令。故又名许旌阳。预感晋室将乱,辞官东归,返西山修道,济世度人。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合宅飞升”。金元北方相继出现

太一道、金初由卫州(今河南汲县)萧抱珍(?…1166)创立。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与天师道教义接近。重符录斋醮,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七传之后与正一道相融合。

真大道、金初由沧州乐陵人刘德仁(1120~1180)创立。以《道德经》为教旨,不尚炼丹飞仙,重默祷召劾为人治病,“避俗出家,绝去嗜欲,屏弃酒肉,勤力耕作,衣食自给,耐艰忍苦,补俭慈悯,志在利物,戒行严洁”。“守本分不务化缘,日用衣食,自力耕桑赡足之”。“苦节危行”“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元后衰落消失,部分并入全真道。

全真道、金大定(1161~1189)年间由王重阳创立。昌三教合一,以《道德经》、《孝经》、《心经》为旨。重内丹修炼,不尚符录与黄白之术,规定道士出家宫观,持斋茹素,严格清规戒律。传徒“全真七子”。丘处机(1148~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19岁出家入道,次年于山东宁海全真堂拜王重阳为师。金兴定三年(1219)宋宁宗遣使召请不应。元太祖闻其名,自乃蛮(今蒙古境内)遣臣持诏召请,丘以73岁高龄率十八弟子,莱卅出发,跋涉万里,历尽艰辛,历时两年有余达西域雪山与成吉思汗相会。元“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告以: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治国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礼遇甚隆,尊为神仙,命掌管天下出家之人,并敕免全真道士赋税。公元1224年返大都北京,住北京白云观太极宫,以此为全真道活动中心演教,立龙门为宗。全真道宫观和教徒得以迅速扩充,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道士张三丰,生卒不详,先于武当修道,后离武当隐居。太祖成祖均遣使寻觅并营修武当宫观。英宗天顺三年(1459)钦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全真龙门派七代律师王常月(?~1680年),号昆阳子,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生于明季乱世,慨然出家,师事龙门六祖赵复阳。清顺治十三年(1656)奉旨于北京白云观主讲道法,前后三次受赐紫衣。并于江浙与武当传“初真”、“中极”、“天仙”“三堂大戒”。沿用至今。以持戒为首要功行,撰《心法正言》,由唐清善演为《龙门心法》。全真教风大振。被誉为“中兴之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宫观成立民主管理机构,道士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1957年在北京白云观正式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岳崇岱为第一任会长。1961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代表会,选举陈撄宁为会长。“文革”之中宫观被封,道教活动被止,中国道教协会被迫停止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道教协会恢复工作。1980年、1986年、1992年、1998年,先后召开三届、四届、五届、六届全国代表会议。全国各地主要道教宫观陆续修复开放,1982年国务院批准21座宫观为全国重点宫观。1990年中国道教学院成立。1989年中断数十年全真派传戒活动恢复,第一次传戒活动在北京白云观举行。1995年第二次传戒在四川青城山举行。2002年第三次传戒活动在千山五龙宫举行。1995年中断多年正一派授录活动在江西龙虎山举行。

三、信仰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奉《老子》为《道德真经》,宣称:“老君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声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大道之身即为老君也……老君乃天地之根本,万物莫不由之而生成。”“老君有一千二百之号,一百八十之名。多次转世降授道经,度化众生,辅佐天子,教化万民。殷代降世为白发老翁,世称老子。其母玄妙玉女感孕八十一年而生。道教敬神事鬼、重生贵术,追求长生不老,与天地共存。“道”“灵有性”,与“生”相守,与“生”相保,得“道”“长生”。“道”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生,五行以成”,道乃大智大慧,大之无边,小之无尽。变化无穷,能化生万物。化生大罗、玉清、上清、太清之天,化生三清之下三十二层天,各有其名。各有神仙主宰。化生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小天、七十二处福地。化生元始、灵宝、道德三位天尊,分居三清之天。三清之外,化生四御、玉皇、三官、四值功曹、六甲、六丁、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王母、八仙、七真、真武、四岳、碧霞元君、丽山老母、关圣大帝、药王、火神、城隍、土地、灶君、门神等掌管天地万物。化生降世真命天子,顺天地之心,会天地之意,发天地之力,承天地之运,用天地之法,尽万物之用,弃暴敛之政治理天下,施仁于民,国泰民安。化生贤臣降世,授天地之道,承天地之运,择主而事,弃助纣为虐之能,辅佐真命天子治理天下,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信仰“道”乃永恒生命,得之为“德”而长生。“修道养德”。返本还真,重生重世“人命由己不由天”。追求乐世与长生,知命识命与乐命,生存奋斗与革命。祈神护佑修炼得道,灵魂永脱凡尘疾苦与烦扰,逍遥于天地之间。长存于九天之外。符录派以吞符、念咒、敬神、诵经、祈禳、斋醮等驱鬼去病之术,求神护佑得道羽化尸解升天。外丹派服食以珠砂、雄黄、云母、空青、硫黄、戎盐、硝石、雌黄等药物炉火烧炼外丹得道羽化尸解升天。内丹派以身为炉鼎,以神烧炼精、气、神结丹得道羽化尸解升天。然三派均辅以吐纳、导引、服气、胎息气功之法,扶益升天之道。

四、经典

唐代奉道教为皇家宗教,道经汇集空前。唐高宗钦定道士尹文操编纂《玉纬经目》7300卷。收集《道藏》经戒、科仪、符图、炼养经书,道家哲学及儒、墨、名、法、阴阳、兵、医、杂、诸子百家之书,《汉书·艺文志》道家及神仙家之书。《抱朴子·遐览》所载道教经典图符一千二百余卷。唐玄宗钦定宫观高道和京都学士辑成《三洞琼纲》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一说五千七百卷,一说七千三百卷)与《玉纬别目》记传疏论2000余卷。合称《开元道藏》,集成历史第一部《道藏》宏著。

宋真宗钦定张君房编《大宋天宫宝藏》共计4565卷。撮其精要撰为《云笈七签》,史称“小道藏”。宋徽宗钦定编《崇宁重校道藏》、《政和万寿道藏》5481卷。金章宗钦定孙明道编《大金玄都宝藏》,元太宗后马真氏钦定宋德方、秦志安撰《玄都宝藏》7800卷。历经兵燹与元焚经之祸,上述《道藏》现已不存。今存为明代《道藏》。明英宗钦定邵以正督校刊正《正统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分装四百八十函;明神宗钦定张国祥辑印《万历续道藏》,共一百八十0卷,分装三十二函。正续一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自《大宋天宫宝藏》始,《道藏》以《千字文》为函序,以三洞四辅分类编排。《正统道藏》自天字排到英字,《万历续道藏》自杜字排到缨字。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世称三洞,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世称四辅。道教所释,洞即通,通玄达妙,通凡入圣。三部之间玄义上下相通,合称三洞。真字意不杂,洞真部经典均为灵秘真经,不掺杂品。玄字意不滞,洞玄部经典生天立地,功用不滞。神字意不测,洞神部经典召制鬼神,其功不测。辅即辅助之意,补充、解释。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正一辅贯成,合称四辅。三洞每部分十二类,即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象术类、记传类、赞颂类、表奏类。公元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上海涵芬楼以北京白云观藏《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影印,改原梵夹本为线装本,每部装订为一千一百二十册,即现行所见《道藏》。

《道藏提要·序》道经之中,包含政治、历史、科技、宗教、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哲学、伦理、医药、内丹、外丹、养生、易学、善学、美学、天文、地理、膳食、音乐、数术、方术、美容、建筑、美术、历算、冶炼、生物、服饰、民俗、旅游、处世、神话、仙话等内容,对于古老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和宗教信仰等,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除《道藏》外,另有众多小型道教丛书。《道藏》及其他道教丛书所没收入的道书多如繁星。道教经书虽多,道士只诵《玉皇经》、《清静经》、《三官经》、《北斗经》,高道则奉习《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悟真篇》、《坐忘论》、《参同契》等。

五、宫观

道教庙宇多称“宫”“道院”、“道观”。如太清宫、白云观、中岳庙、抱朴道院等,为供奉神灵及道士修真养性之所。宫观是道教庙宇通称。小庙宇称庵、堂、洞等。帝王居处叫宫,城堞眺望之处叫观。尊崇天神祀神之所故叫宫,候迎天神之所故叫观。早期道教有靖治与静室,南北朝有仙馆,均为道教活动场所。北周武帝改“馆”为“观”;唐代尊奉老子为宗祖,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画像陪祀老子,改“观”为“宫”。道教祀庙遂称宫、观。如北京白云观、东岳庙、火神庙、沈阳太清宫千山无量观、山西永乐宫、河北甄泽观、十方院、关帝庙、南阳天妃庙、鹿邑太清宫、湖南玄都观、江西龙虎山上清宫、江苏茅山元符万宁宫、九霄万福宫、上海白云观、广东冲虚古观、广州三元宫、纯阳观、成都青羊宫、青城山古常道观建福宫、上清宫、玉清宫、圆明宫、湖北武当山紫霄宫太和宫武汉长春观西安八仙宫、华山镇岳宫、户县重阳万寿宫、兰卅白云观、苏卅玄妙观、崂山太清宫等。其建筑为宫殿式。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