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张继禹道长:修心与体道(2)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张继禹     时间:2012-05-15 16:22:00      繁體中文版     

三、静心以归道

太上说:清静以为天下正。如果说“正心以达道”是下学而上达的功夫,那么“静心以归道”就是为天下正及至返朴归真的要诀。道教以“返朴归真”为宗旨。“返朴归真”,就要求我们扫除心头的杂念妄想,静心以归道。太上老子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道祖将“静”视为性命之根,“静心”才能“归根”、才能“归道”。重阳祖师说: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

清静经》说:“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也就是说,人心不静,说到底是心头欲念难消。古人说:“心有所向便是欲”。一念之欲,其萌发之初,隐微难觉,若不能及时翦除,任其潜滋暗长,以至于穷奢极欲,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晋真人曾告诫道:“心清意静天堂路,意乱心荒地狱门”;只有心清意静,才能气和神定。黄元吉先生说的好:“凡人欲心一起,必求副其愿而后快。即令事事如愿,奈欲壑难填,贪婪无厌,得陇望蜀,辗转不休,有天下者遂失天下,而有身命者又岂不丧其身命乎?” 小至身家性命,大至天下国家,无穷的祸患,莫不自一念之欲肇其端。纵览古今,隋亡唐兴的历史也许能给我们些许启迪。

唐太宗对“一念之欲”的危害就有深切的体会。他对侍臣谈到隋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隋)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其实,隋炀帝又何尝不想天下治安、社稷长久。但他于一念之欲,罔然不察,纵任贪欲,“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最终招致了“失天下、丧身命”的大祸。唐太宗克念制欲,清静无事,四海升平,天下大治。古人说: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隋炀帝与唐太宗对此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唐太宗还说到“治国如栽树”。他认为,要想“枝叶茂荣”,就得“本根不摇。”实际上,“本根”就是“一念”。“本根不摇”即“一念清静”。这与太上老子“归根曰静”的教导甚是契合。黄元吉先生说:“得失所关,只在一念。一念难回,遂成浩劫。此罔念所以致弥天之祸也。存亡所系,介于几希。几希克保,定启鸿图。此克念所由造无穷之福也。如此则知,一念之欲,其始虽微,其终则大,可不慎欤!” 虽然“弥天大祸”与“无穷之福”看似截然对立,但两者的开端却是一致的,皆出自一念之欲。一念之欲发动,懵懵懂懂,昏昧不觉,放任自流,“弥天大祸”就此酿成;一念之欲发动,明明白白,惺惺不昧,雷厉风行,扫除尽净,“无穷之福”由此养成。可见,祸福存亡皆不外于一念之微。

静心以归道,就要求我们在一念隐微处细细体察,将一切欣羡声色、名利、财货的欲念在刚刚萌生时排除尽净,做到六欲不生、心地清静。《清静经》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李道纯真人注说:“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李道纯真人将“静心”概括为“以道制欲”。他认为“常能制欲,则归心不动;归心不动,则自然澄澄湛湛,绝点翳纯清,复其本然,清静之大矣,何欲之有?” 他认为,只有常能克制欲望,才能收住“心猿意马”,复归“不动心”的境界。复归“不动心”的境界,就能恢复原本清静的本来面目。

“以道制欲”的修持方法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静坐。静坐在常人眼中几乎就是修道的代名词。这种看法虽不十分准确,但也反映了静坐与修道的密切联系。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真人在《道门十规》中就说:“自上古以来,太上历劫化现,诸师之修炼成道,皆自静定之功,庶得道功克就,神通自在。”通过耆山公的开示,静坐对修道的重要性更是发露无遗。张宇初天师还明确指出:“坐圜守静,为入道之本。盖太上立教度人,正为超脱幻化,了悟生死。若非究竟本来,了达性命,则何所谓学道之士也。”。

不过,在道门中人看来,静坐之要在制欲。关于常人对静坐形式的固执,王重阳真人曾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区分了真打坐与假打坐。他说:“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重阳真人把执守“形体端然、瞑目合眼”的打坐视为“假坐”。在他看来,单纯固守静坐的形式,可能会遗漏“以道制欲”的静坐宗趣。“真坐”并不拘形式,而是贯穿在“住行坐卧”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关键在“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也就是要“以道制欲”。因为外在五色五音五味会使人目盲耳聋,只有践行“以道制欲”的静坐要旨,才能实现“心如泰山,不动不摇”(归心不动)的境界,并进而契入真道。

王常月真人更是提出“先死妄心后入圜,先了爱缘后打坐”的修道法门,就是有鉴于后世的人执迷于入圜打坐,而忽略了“以道制欲”的静坐旨归。他曾经要求守戒弟子:“自今日起,须将平日所迷的铅汞龙虎,阴阳烧炼,种种譬喻,悉皆收起。唯从清净法门,死妄心,息邪念,平平稳稳,从中道大路上行。” 在王常月真人看来,人若不能以道制欲,舍妄归真,就不能入定生慧。因此,不了爱缘即入圜静坐,其实是空坐蒲团,盲修瞎练。他谆谆告诫后学:“若不先死妄心,安神定气,如何能够大静?不能常清常静,如何能够入定?不能入定,如何能够生慧?”

透过诸位祖师的教诲,我们可以真切地领会到:静心的关键在克制私欲、了断爱缘。若能“静心”,自然就能“归道”。归根复命其实正是私欲尽净、爱缘断除后的自然结果。制欲、断缘就需要辅助恰当的修道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静坐。但是,我们一方面要修习恰当的修道方法,另一方面又不能被“法”所执,本末倒置,以至于“执法成病”,反倒忘却了“以道制欲”的初心。

四、真心以会道

在修道过程中,如果说“静心以归道”是归根复命的工夫,那么“真心以会道”则是自心本体的妙用。真心来自真清真静,真心可造真性真灵,道门宗祖亦将“真心”称为真意。黄元吉先生说:“真意者,炼丹之要。然真意不得真正元神,则真意从何而始?惟于玄关窍开之初,认取这点真意,于是返而持之,学颜子拳拳服膺,斯得之矣。况元神所流露,即是真意,即是一善,亦即得一而万事毕之道。学人认得分明,大丹之本立矣。” 从黄元吉先生的话中,可以认识到真意源自元神,即自心本体,这是修道的关键与根本。

不过,“真意”不同于寻常所说的意识。《唱道真言》对“真意”在整个修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细致的描述。书中说:“泛意非意也,游思妄想也。意者的的确确从心发,意发而心空。故又曰有意若无意。意之为用大矣哉!初时阳生,意也;既生之后,采取元阳,意也;既采之后,交会神房,意也;既会之后,送入黄庭,意也。意之为用大矣哉!不特此也,阳神之出,意也;既出之后,凭虚御风,意也;游乎帝乡,返乎神室,意也。”书中明确将常人意识看作“泛意、游思妄想”,以区别于“真意”。书中深刻地揭示:真意必须是真真实实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没有丝毫夹杂缠缚;而且事来则应,事过不留,一动就空了,不会停滞在胸中。

关于真意的妙用,伍冲虚真人则用“返观内照”一语予以说明。伍冲虚真人说:“返观内照,即真意之妙用也。盖元神不动为体,真意感通为用,元神真意本一物也,言元神可也,言真意亦可也。故真意即虚中之正觉,所谓相知之微意是也。返观内照者,返回其驰外之真意,以观照于内也。炼精之时,真意观照于炼精之百日;炼气之时,真意观照于炼气之十月;炼神之时,真意观照于炼神之三年。此返观内照之大旨也。” 伍真人将不动之元神定义为自心之本体,将感通之真意定义为自心之妙用,视元神真意为一物之两面。他更指出:真意之妙用呈现为返观内照的工夫。返观内照的工夫就是收回自心驰骛声色的意念,让意念返回自身观照生命本身的精微变化。

综合诸位祖师所言,可以看到:真意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真意与泛意的区别就在于:真意不再如“泛意”一般总是向外驰骛,随声逐色,而是要回到自己、回到生命本身。虚靖天师在《大道歌》中说:“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损筋骨。”三茅真君也说:“灵台皎洁似冰壶,只许元神里面居。若向个中留一物,平生便是不清虚。” 虚靖天师和三茅真君都说到心中(灵台)不能留滞一事,其实就是强调意念不能向外有丝毫的攀缘。修道人只有收住耳目口三宝,意念才能贴住自家生命的实际。

“真意”不仅是贯穿整个修道过程的纲领,也是各种道法发挥作用的枢纽。虚靖天师诗曰:“真心动处合雷机,神合神兮妙更奇。只此更无差别处,如磁吸铁不相违。” 诗中“如磁吸铁”的比喻,揭橥了道法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宗本不离乎“天人合发”。“天人合发”的枢机就是“真意”。故李少微真人说:“符者,阴阳契合之具也,惟天下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 修道之人只有在“真意”的状态中,才能“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抟,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以号召鬼神,而鬼神不得不对。”道门符法所借用的纸张、朱砂等物事只是一种表象,符法的实质是真意引领精气的作用。李少微真人说:“治病以符。符,朱墨耳,岂能自灵。其所以灵者,我之真炁也。故曰:符无正形,以炁为灵。知此说者,则物物可以寓炁,泥丸衰草亦可以济人。”

李少微真人还简要叙述了行持道法的整个过程。他说:“通三才者一炁耳。天以炁而运行,地以炁而发生,阴阳以炁而惨舒,风雷以炁而生。炁由人主,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一意冲和,归根复命。行住坐卧,绵绵若存,以养其浩然者。施之于法,则以我之真炁合天地之造化。故嘘为云,嘻为雷霆,用将则元神自灵,制邪则鬼妖自伏。通天彻地,千变万化,何者敢干我哉!” 其中,“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一意冲和,归根复命”十六个字描述了修行人保持在“真意”时的状态;“行住坐卧,绵绵若存,以养其浩然者”,是修行人在日用常行中涵养“真意”的工夫;之后,“以我之真炁合天地之造化”,则是以“真意”为枢纽的“天人合发”工夫。至于“用将则元神自灵,制邪则鬼妖自伏,通天彻地,千变万化”,则是道法的真实效验。字字句句皆是过来人的真实语,值得后来人深心体味。
宋人张于湖有一首词传达了有道之士“真心以会道”的高洁与超脱,兹录于下,供大家品读。他的《念奴娇•过洞庭》词云: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片舟一叶。素月分晖,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五、虚心以合道

大道以虚无为体,修道则以虚心为宗。古人说: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人被七情六欲蒙蔽,所以与道远离,流浪生死。故太上在《内观经》上说:“所以言虚心也,遣其实也。”这里的“实”就是指人的七情六欲以及伴随而来的各种知识。故太上教导后学:“人常能清净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也就是说,人的心地就像是一间屋子,只要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道就会自动前来居住。如果屋子很肮脏,那么不论屋子的外观装饰得多么华丽,道都不会前来驻落。因此,太上又说:“道也者,不可以言传口受而得之。当虚心静神,道自来也。愚者不知,乃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则神愈悲。背道求道,怨道不慈。” 愚者们不在心地上做“扫尘除垢”的根本工夫,整天在滚滚红尘中忙忙碌碌企望得道,结果是苦心焦虑而徒劳无功。其原因就是“背道求道”,丢失了根本。

黄元吉先生说:“道家始终修炼,。惟以虚无为宗。元始天王道号虚无自然,即是此义。由虚而实,是谓真实;由无而有,是谓真有。倘不虚不无,非但七情六欲窒塞真灵本体,无以应万事、化阳神;即观空了照,有一点强忍意气持之,亦是以心治心,直将本来面目遮蔽无存。总之,虚无者道之体,冲和者道之用。人能如是,道庶几矣。” 黄元吉先生指出,不仅“七情六欲”会窒塞自心之本体,而且在“观空了照”的过程中,只要有一点强忍之意,也会遮蔽自心之本体。因为生命的流行有天然的节奏,生生而条理。修道人澄怀观道,就是要体认天理自然的生命本原。若有意为之,则是在生生而条理的生命流行上添加了自己的意思,犹如太虚之上平添几缕云翳,反倒失去了生命本体虚灵空寂的本来面目。因此,虚心就是要回到最本真的自然。整个修道过程就是要道法自然,有意造作反倒形同画蛇添足。

生命本真之道,就蕴含在虚无妙有的真空之中。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曾作《虚空歌》说:本来真性同虚空,光明朗耀无昏蒙,偶因一念落形体,为他生死迷西东。并说:识得真空方不昧,古往今来镇长在。……真空消息非顽空,纵横变化无终穷。重阳真人亦说:虚空返照虚无影,照出真空空不空。 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中则说:道自虚无生一气,更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阴阳变化在虚无中运行,由此万物才得以生息昌荣。修道之人以清虚为体,自然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浑沦不散,水火不期济而自济,金木不期并而自并,大道自得可成。

结语

慈心正心要在修心,静心虚心贵在澄心,修心澄心不离真心,澄心所在体道明道。就人生来说,修心澄心的工夫,最终是要落实在人生的体悟与实践之中。太上在《内观经》中说:“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心与道原本无别。修心以明道,就是要在性天心地上做工夫,合道以达真。心地工夫则须在人伦日用间中显出真实的效用。刘玉真先生说:“心中有天者,理即是也。谓如人能敬爱父母,便是不昧此道理,不忘来处,知有本源。” 也就是说,道在心中,心中自有天理,而天理最终是要体现在具体的人生细节上。胡慧超真人说:“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 人生之现实,诚哉斯言也!

(本文作者:张继禹道长        作者单位:中国道教协会)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