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自勉文

博客 [宋]白玉蟾

2011-02-09 18:03:09

道学自勉文

[宋]白玉蟾

    司马子微②初学仙时,以瓦砾百片置于案前,每读一卷《度人经》,则移瓦一片于案下,每日自刻课经百卷。如此勤苦久而行之,位至上清定箓太霄丹元真人。又如葛孝先③初炼丹时,常以念珠持于手中,每日坐丹炉边,常念玉帝金号一万遍。如是勤苦,久而行之,位至玉虚紫灵普化元静真人。我辈何人?生于中华,诞于良家。六根既圆,性识聪慧,宜生勤苦之念,早臻太上之阶。乌跃于扶桑,兔飞于广寒,燕归于乌翳,雁度于衡山。羲和驱日月,日月催百年,人生如梦幻,视死如夜眠。几度空搔首,溺志在诗酒,浑不念道业,心猿无所守。吾今划自兹,回首前程路,青春不在来,光阴莫虚度。他日愧视人,寰眼卑宇宙。骑白云,步紫极,始自今日。勉之!勉之!

 

——————————————————

注:

①白玉蟾(1194 -?)本名葛长庚,字如晦,随母改适白氏,名玉蟾,字众甫,号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等,宋福建福清人(一说海南琼山人)。天资聪颖,七岁能诗,年十六,师事全真南宗陈泥丸祖师,随师入武夷山,后于海南定安文笔峰下修炼内丹,为道教南五祖之一。宋嘉定中,诏征赴阙,馆太乙宫,封紫清明道真人。祖师善篆隶草书,有石刻留惠州西湖玄妙观。所著《海琼集》,附词一卷。杨慎《词品》卷二谓其《念奴娇·武昌怀古》云:“此调雄壮,有意效坡仙乎。”又称其他所作“亦有思致,不愧词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其《虞美人》诸阕,意极缠绵,语极俊爽,可以步武稼轩,远出竹山之右。”相传,玉蟾祖师后来以“水解”升仙。

②司马子微:司马承祯(647-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唐人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称其为“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后裔”。

③葛孝先:葛玄(164-244)三国吴道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葛洪之从祖父。《抱朴子·金丹篇》称其曾从左慈学道,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于閤皂山(今江西清江县境内)修道。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

说明:白玉蟾祖师文彩出众,才华横溢,此文自“我辈何人”起,中间删掉“六根……早臻太上之阶”和“浑不念道业,心猿无所守”,至“光阴莫虚度”止,曾多次被社会学者们转抄、录用,只是学者们所“勉”之事不是“道业”而是学业或事业罢了。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学自勉文

博客 [宋]白玉蟾

2011-02-09 18:03:09

|
道学自勉文
|

道学自勉文

[宋]白玉蟾

    司马子微②初学仙时,以瓦砾百片置于案前,每读一卷《度人经》,则移瓦一片于案下,每日自刻课经百卷。如此勤苦久而行之,位至上清定箓太霄丹元真人。又如葛孝先③初炼丹时,常以念珠持于手中,每日坐丹炉边,常念玉帝金号一万遍。如是勤苦,久而行之,位至玉虚紫灵普化元静真人。我辈何人?生于中华,诞于良家。六根既圆,性识聪慧,宜生勤苦之念,早臻太上之阶。乌跃于扶桑,兔飞于广寒,燕归于乌翳,雁度于衡山。羲和驱日月,日月催百年,人生如梦幻,视死如夜眠。几度空搔首,溺志在诗酒,浑不念道业,心猿无所守。吾今划自兹,回首前程路,青春不在来,光阴莫虚度。他日愧视人,寰眼卑宇宙。骑白云,步紫极,始自今日。勉之!勉之!

 

——————————————————

注:

①白玉蟾(1194 -?)本名葛长庚,字如晦,随母改适白氏,名玉蟾,字众甫,号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等,宋福建福清人(一说海南琼山人)。天资聪颖,七岁能诗,年十六,师事全真南宗陈泥丸祖师,随师入武夷山,后于海南定安文笔峰下修炼内丹,为道教南五祖之一。宋嘉定中,诏征赴阙,馆太乙宫,封紫清明道真人。祖师善篆隶草书,有石刻留惠州西湖玄妙观。所著《海琼集》,附词一卷。杨慎《词品》卷二谓其《念奴娇·武昌怀古》云:“此调雄壮,有意效坡仙乎。”又称其他所作“亦有思致,不愧词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其《虞美人》诸阕,意极缠绵,语极俊爽,可以步武稼轩,远出竹山之右。”相传,玉蟾祖师后来以“水解”升仙。

②司马子微:司马承祯(647-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唐人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称其为“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后裔”。

③葛孝先:葛玄(164-244)三国吴道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葛洪之从祖父。《抱朴子·金丹篇》称其曾从左慈学道,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于閤皂山(今江西清江县境内)修道。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

说明:白玉蟾祖师文彩出众,才华横溢,此文自“我辈何人”起,中间删掉“六根……早臻太上之阶”和“浑不念道业,心猿无所守”,至“光阴莫虚度”止,曾多次被社会学者们转抄、录用,只是学者们所“勉”之事不是“道业”而是学业或事业罢了。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