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楹联

网络 屐痕印苔

2011-04-08 18:39:21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都江堰市风景区内,东距成都市68公里,距都江堰市仅10多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终年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名扬四海。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从山门入口处的建福宫没着被杜甫称为“丹梯”的石极而上攀登,道旁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是“苔深不雨山常湿,林静无风暑自清”的避暑胜地。山上的古道观、天师洞、古银杏、掷笔槽、二皇殿、手诏碑、麻姑池等都充满种种传说。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20世纪60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了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山充满着眷恋之情。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发源地之一,被称为“第五洞天”,道家气功闻名遐迩。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著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也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改其名为张道陵。青城山是我国著名的国家级风景旅游胜地,杜甫、陆游、张大千、冯玉祥等仁人志士曾在此驻足留连,近年来青城山后山又得到极大的开发。

青城山为前、后山,均都建有缆车,方便游人观光。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零八景之说。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成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小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们朝贺张天师时点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1943年夏,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生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青城后山位于青城山后,秦安乡境内,距成都60公里,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西北与卧龙自然保护区为邻,东北与赵公山相连,东越天他山,乾元山可到天师洞,福建宫,西南与六顶山、天国山接壤,与青城山一脉相承,深藏不露,极具神秘色彩,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加以开发。乘车从青城山大门左侧公路西行,跨青溪桥,穿后山门,经飞仙亭、飞仙观、响水洞、白石碾、金鞭亭、八卦台、贡茶亭、迎仙亭、三龙亭等众多景点,方到青城后山景区的起点站——秦安寺。景区全程20余里,新建有上山索道可使游客节省一半路程,便能欣赏到青城后山大部分景观。近年不新建了各类宾馆,为游客开辟了许多全新的旅游项目。青城山还是蜀茶的著名产地,宋代设味江镇,清代此地主产的佳茶被列为贡茶。洞天乳酒、苦丁茶、道家泡菜、白果炖鸡为青城山“四绝”。此外,还有都江堰渠道工程,它位于青城山麓的岷江干流上,距成都市55公里,创建于古蜀国开明王朝,秦昭襄王时(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蜀郡守李冰主持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渠道的分水提(鱼嘴)、引水口(宝瓶口)、泄洪提(飞沙)设计之巧今仍领中外水利专家叹服。玉垒山、“离堆”、“水则”、铁桩、“漏”等古迹,可让人们领略了解古代工程的艰巨和古堰建成后所起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中华文明史上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二王庙下的安澜桥是一铁索桥,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称“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桥为1974年重建,横跨内江、金刚堤和外江。站在摇摇晃晃的桥上,目睹水流湍急的岷江,看看“分四六,平水旱”的鱼嘴,不能不为古蜀国先民的智慧所折服。这里现在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
 

【青城山楹联】 

〖青城山道教文化〗  道教在青城山经历了2000多年的存在和发展,特点是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今天青城的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飞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发展也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以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蜀皇帝王建兰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立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箓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道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炼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避,直到清康熙八年(1669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清觉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从此,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来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变,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响的一支。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莹被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其后,傅元天道长也被选为中国道教学会副会长,1992年当选为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


寻壑须观水;
望峰莫息心。
——佚名题青城山
冉冉修篁依户牖;
悠悠碧水快褛丝
——佚名题青城山

危楼凿险层层出;
积翠凌虚面面来。
——佚名题青城山
云作玉峰时北起;
山如翠浪尽东倾。
——宋·陆游句、杨子长书青城山西蜀第一山亭
玄契环中,得意忘象;
庐结物外,即人而天。
——佚名题青城山
餐赤城霞,偕范宁齐登大隐;
享黄石寿,共松鹤永葆遐年。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赤城”,乃青城山的别名。《玉匮经》载:“青城山……一名赤城山。”“范”,指晋代著名道教道领范长生。“宁”,指曾授轩辕黄帝“龙硚经”的宁封子。下联“黄石”,即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传说张良剌秦王不中,逃亡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遇黄石老人于圯上,授以《太公兵法》。作者到青城山,欲同范宁一样作有益于世的“大隐”,其松鹤永享黄石之寿。)
到九室逍遥,洵是仙姿鹤影;
看三台隐约,果然福地洞天。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九室”,是“第五大洞室仙九室之天”的省语。“仙姿鹤影”,古人有“鹤驭”、“鹤驾”之说,意指仙人驾鹤升天。下联“三台”,是星宿名,也叫“三能”,属太微垣。《晋书·天文志》:“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西近文昌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东二星曰下台”。此处借喻青城山的宫观层层楼台。“福地洞天”,唐朝杜光庭在《青城山记》中说:青城“有神仙洞室,福地灵墟,显于仙径,载于方志。”作者感到:到“福地洞天”的青城山一游不自己好象成了神仙了。
胜地拟蓬莱,毓秀钟灵,千里江山堪入画;
仙人居阆苑,涂丹饰碧,数重楼阁宛凌云。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蓬莱”,是古代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岛屿。《史记·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下联“阆苑”,也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联语作者把青城山视作神仙居住的“蓬莱”、“阆苑”,可见作者对青城山的景仰。上下联后段两句,作者者对青城的“江山”、“楼阁”描绘,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借境抒情,堪称佳作。)
秘册侈仙都,鸣鹄穷源,九室倘存黄帝诏;
大宗尊柱史,犹龙别派,百灵应护赤城霞。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鸣鹄”,山名,一名鹤鸣,在大邑县。《青城山诸观功德记》载:张道陵“自渠亭鹤鸣顿驾兹岭。”“柱史”,即柱下史,老聃曾为周代的柱下史。“百灵”,谓百神,作者认为“仙都”乃藏“秘册”等珍物之地,应受到百神的精心保护。)
收百八景于前,数山水林峦,万叠芙蓉环涌雾;
登卅六峰之顶,看画图烟雨,半天楼阁启凌云。
——佚名题青城山山门
    (青城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自古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意思是天下名山中数青城山最幽深、幽静。山名为青城,是因为诸峰环绕,状若城郭。山上树木茂盛,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浓阴覆地,四季常青。青城山的山门是竹木结构,自然古朴,略事雕琢。山门内的影壁上书“西蜀第一名山”。山门前矗立的一对石狮是山中原长生宫的遗物。山门侧是游青城山的起点——道教宫观建筑“建福宫”。)
眺高台宝室仙都,真日月分精,蹑履快寻三岛石;
读琳崖玉霄好句,信云霞难画,扪萝欲觅五符幢。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高台”,指青城山第一峰之所在,又名高台山。“三岛石”,位于天师洞左侧,传为天师降魔时挥剑时劈成。下联“五符幢”,碑铭,出自《灌县志·艺文志·碑曰》:“延庆观灵宝真人五符幢,下有记铭,开元十一年立”。作者在联语中表露出的急切心情,恐怕是许多到青城山游览的人都会有的。)
碧落焕斗宿灵光,杓指煞俱藏,愿消尘海千千劫;
青城本神仙都会,我来秋正爽,快览名区六六峰。
——佚名题青城山
    (观光心切。作者的这种心情,不是寻幽觅胜者的共同心情吗?)
黄帝问道四千年,长留乳垂银杏,歧出銙棕,来游海国东西客;
青城聚仙八百里,喜看宝室晚霞,上清朝日,领袖巫峨大小峰。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黄帝问道”,指轩辕黄帝为平息蚩尤之乱,曾到青城山向隐居北崖之上的宁封子学“龙蹻飞行之术”事。“乳垂银杏”,指在古常道观三清大殿右前的银杏树,高约30余米,胸围7米余,传为东汉时张陵手值。杏乳低垂,枝叶如盖,是观中的一大景观。歧栋在天师洞前。唐僖宗《赐杜光庭诏》中已有“祥鳞忽见,棕于分荣”之句,故名“古歧宗”。作者列举了“乳垂银杏”、“歧出銙棕”、“宝室晚霞”、“上清朝日”、“来游海国东西客”,雄辩地证明了青城山足堪“领袖巫峨大小峰”之意。)
=================================================================


【青城山前山建福宫楹联】
    〖青城山前山建福宫〗  建福宫为游览青城山前山的起点,原名丈人祠、丈人观。座落于青城山丈人峰下、山门左侧。丈人峰因宁封而得名,据《列仙传》、《青城甲记》等书记载,宁封是黄帝时的人,世传为制陶官员,得异人传授,积火自烧,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宁封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董尤,统一华夏,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的青城山的主治神仙,建福宫是宁真君的道场。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西行1公里,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魏晋时期,丈人观建在天国山中昭融寺崖前。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剌史杨励迁丈人观于今建福宫址,仍称丈人观。当年奉敕:青城山丈人观准五岳真君庙例。唐僖宗时,封五岳真人为“希夷真君”。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加号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为“福定命真君”,一说为“希夷善应真君”。淳熙二年(1175年)准成都制置使范成大之请,取古谣“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之意,赐名“会庆建福宫”。后经历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现存两殿三院,建筑面积1196平方米,前建亭楼映衬,后有丹台翠林,门额“建福宫”三字是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前殿叫长生殿,供的是晋代高道范长生。正殿是宁封和杜光庭塑像。后殿三尊塑像,中间是太上老君,被尊为道教教主,左是东华帝君,即神话中的东卫公,为全真道的第一位祖师,右为道教全真派创立者王重阳。文物古迹较多,有古木假山、委心亭、乳泉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等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殿内柱上的394字对联(见下)为全国著名长联之一,被誉为“青城一绝”,殿堂板壁上有张三丰祖师的诗。近年来对殿堂进行了改建和扩建,面貌焕然一新。建福宫左侧有明庆府王妃遗址;宫前有一条清溪,四周古木葱茏,环境幽美。建福宫原正殿(今二殿)称丈人殿,中有宁封塑像。诗人陆放翁曾写诗赞倾,描写当时的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
 

樵语落红叶;
经声留白云。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山门
    (落款署:“丁卯秋赵蕴玉书”。)
一楼和气看山笑;
半榻禅心印月圆。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山门
    (落款署:“辛酉颜楷书”。)
曲径幽居神道迹;
高山便是白云乡。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山门
    (落款署:“戊宜署日周恢怀书”。)
累尽神仙端可致;
心虚造化欲无功。
——于右任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丈人殿
草亭亲坐看花笑;
竹院敲诗带月明。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委心亭
一潭月影参花影;
四面山光接水光。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黄齐生集句、谢促谋书青城山建福宫灵祖殿
    (落款署:“民国廿七年秋黄齐生集、谢促谋书”。)
溪壑奔腾,百川东去通千派;
云霞缥缈,万里西来第一山。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门楹]
胜境足盘旋,记曾结队西来,三十六峰频饱看;
名区堪锁钥,休道大江东去,百千万劫总浮沤。
——郑世斌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后殿
    (落款署:“民国岁次甲子孟夏安郑世斌题”。)
道堪总慑群流,神秘启诸天,偶窥玄妙应如海;
我亦邀游万里,丈人尊五岳,漫说归来不看山。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宁封殿
晓钟历历,暮磬泠泠,细观个里机关,凡处境无非梦境;
岚气重重,云身乙乙,饱看天然图画,不学仙也是真仙。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丈人殿


溯禹迹尊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沦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丛,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直墙堵耳!回思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柴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躅,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陟檐卜岗,渡芙蓉岛,都雾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欢互玲珑。今幸青崖径达,问当初华渚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遗徽,记官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缥缈若遐荒事。兼之花蕊宫祠,巾帼共谯岩竟秀;貂婵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往。休提说王柯丹鼎,谭峭靸鞋,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陶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待异日龙吟虎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清·李善济题青城山建福宫后殿[殿柱楹](197+197=394字)
    (此联作者广引博证,遣词严谨,其中穿插有二、三十个与青城山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记述了三十六峰和一百零八景的概况;尤其是联中借得唐宋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陆游吟诵四川胜景的名句“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等,把青城山烘托得更加雄奇幽深,引人入胜。)
=================================================================


【青城山前山圆明宫楹联】 
〖青城山前山圆明宫〗  从上清宫左下行至四望观分路,南下循清溪过月城湖回到山门。从山道东行1公里即到圆明宫。圆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丈人峰北麓与木鱼山相连的小坡谷地,内有三重大殿,极为清幽。前为灵祖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灵官;中为斗姆殿,供奉北斗众星之母——斗姆天尊,她是道教所信奉的女神;后殿内供奉“四御”,即四位天帝——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勾陈大帝和土皇地祗。宫内还存有国画大师张大千于1939年住青城山时,为圆明宫画的“纯阳跨鹤”图,非常生动传神。


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
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圆明宫
=================================================================


【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楹联】 
〖青城山前山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清城山第一峰高台山,距峰约500米的半坡之上。从天师洞出来到祖师殿,再回头沿途北上,过朝阳洞、九倒拐、壮观台、观日亭,即抵上清宫。此宫始建于晋,唐玄宗时重建,现存宫宇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民国初年间,道士杨松如、龚仰之陆续重建及近年所修葺兴建。五代时,前蜀后主王衍曾在宫右建行宫,至今柱础犹存,人称玉皇坪。前蜀末年,王衍奉太后、太妃游青城山,随驾宫人皆穿画云霞道服,衍自制《甘州》词,与富人且行且唱:“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怜沦落在风尘。”宫人应声和之,声震山谷。王衍以神仙在凡尘自况,为人们留下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帝王游山图。王衍母、姑都有诗纪行。太后诗云:“周游灵境散幽情,千里江山暂得行。可怜风光看不足,却驱金翠入电城。”太妃诗云:“翠驿江亭近王京,梦魂犹是在青城。比来出看江山景,却被江山看出行。”现在的上清宫,近索道上站处新建了巍峨壮丽的石坊,上有张大千先生当年手书“青城山上清宫”额,上清宫山门为石卷拱门,上有门楼。“上清宫”三字为蒋中正手书。登石级入三清殿,统回廊上玉皇殿,上供奉太上老君,旁把纯阳祖师、三丰祖师。1940年出土的《宋知宫皇甫先生墓谒》藏于殿中。殿右侧厅有楠木板刻《道德经》。殿左长廊通文武殿,内把孔子和关羽。两旁有张大千绘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以及黄云鹊诗碑。天花板上有墨龙、二十四孝图和三国故事题材画。客堂、斋堂、茶楼等设施齐备。宫左有两井,一方一圆,泉源暗通,互为深浅,故名“鸳鸯井”;宫右有一池,形如半月,水深数尺,晶莹清澈,不竭不溢,传说是仙女麻姑浴丹处,故名“麻姑池”。宫侧有观日亭、圣灯亭、云海亭等观日出、赏神灯、望云海的好去处。宫侧山崖刻有“天然圣迹”、“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字大数尺,笔力遒劲。宫后最高处老霄顶,建有呼应亭,登高一呼,群山相应。宫前宫后还有跑马坪、杀人漕、碓窝坪等张献忠义军遗迹。上清宫后近年兴建了东华殿,供奉东华帝君。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东华帝君姓王名玄甫,师事白云上真,号华阳真人。初居昆仑,后居五台山紫阳洞,故又号“东华紫府少阳君”。他是全真派北五祖的第一祖。殿宇宏敞,金碧辉煌,是上清宫登第一身途中的重要建筑。出东华殿登第一峰,只见崇楼杰阁,直插云霄,这就是新建的老君阁,阁建在青城第一峰顶。沿两侧楼梯拾级而上,依次为授道台、悟真堂、观妙楼、元玄顶等。中为用钢皮制作的老子骑青牛过幽谷造像。登楼一望,三十六峰,如在指掌,平原江流,尽在目前,直有“一览众山小”的胜慨。


于今百草承元化;
自古名山待圣人。
——于右任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隔断红尘三十里;
直上江源第一峰。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
试从平旦时观我;
直到最高处抬头。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观日亭
腾空双屐云中插;
隔岭一峰天外来。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壮观台
于今百草承元化;
自古名山待圣人。
——于右任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落款署:“民国卅二年于右任题”。)
河声岳色精神在;
虎仆龙宾左右偕。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后殿角门[门楹]
高拱玉清,尊无二上;
宏开金阙,默运三元。
——清·周盛典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正殿
    (落款署:“同治五年春季周盛典书”。)
上德无为,行不方之教;
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
——冯玉祥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落款署:“民国卅一年冯玉祥题”。)
道德五千,名言通圣典;
楼台十二,仙境在人间。
——高志元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茶楼
望上清绝顶,霞飞彩凤;
观大面横陈,秀为云龙。
——刘伯龙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落款署:“黔南刘伯龙撰”。)
泯色像于清虚,道非常道;
宰天地之化育,名无可名。
——清·高溥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正殿
    (落款署:“邑进士高溥书”。)
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无章画;
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
——冯健吾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绝顶望秋波,奔腾玉垒超三峡;
名山宠道德,管领青城第一峰。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呼应亭
弥天宿雾收,万象正恢飞动意;
一日凌云出,群山齐失自高心。
——魏经略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斋楼
见道发就硎,自叩元门齐宠辱;
秉均孰为偶,须知佳会有因缘。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左廊
钟敲月上,碧歇云归,非仙岛,莫非仙岛;
鸟送春来,风吹花去,是人间,不是人间。
——张星楼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斋楼
    (落款署:“邑人张星楼题”。)
璀璨启琳宫,有仙则名,凭临绝顶钟神秀;
慈祥征福果,为善最乐,管领灵山作主人。
——邓锡侯撰、余兴公书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落款署:“民国二十七年秋邓锡侯撰、余兴公书”。)
呼吸化三丹,步步凌空,此中自有长生术;
鸳鸯侍二井,心心相应,由来平担半边天。
——陈漫漫撰、维西书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右廊
绝顶好栖真,听敲窗落叶,嗻啵岩泉,动静相同成妙谛;
危楼堪极目,看出岫闲云,翱翔飞鸟,和平自在现天机。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茶楼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青城山楹联

网络 屐痕印苔

2011-04-08 18:39:21

|
青城山楹联
|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都江堰市风景区内,东距成都市68公里,距都江堰市仅10多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终年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名扬四海。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从山门入口处的建福宫没着被杜甫称为“丹梯”的石极而上攀登,道旁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是“苔深不雨山常湿,林静无风暑自清”的避暑胜地。山上的古道观、天师洞、古银杏、掷笔槽、二皇殿、手诏碑、麻姑池等都充满种种传说。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20世纪60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了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山充满着眷恋之情。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发源地之一,被称为“第五洞天”,道家气功闻名遐迩。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著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也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改其名为张道陵。青城山是我国著名的国家级风景旅游胜地,杜甫、陆游、张大千、冯玉祥等仁人志士曾在此驻足留连,近年来青城山后山又得到极大的开发。

青城山为前、后山,均都建有缆车,方便游人观光。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零八景之说。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成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小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们朝贺张天师时点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1943年夏,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生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青城后山位于青城山后,秦安乡境内,距成都60公里,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西北与卧龙自然保护区为邻,东北与赵公山相连,东越天他山,乾元山可到天师洞,福建宫,西南与六顶山、天国山接壤,与青城山一脉相承,深藏不露,极具神秘色彩,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加以开发。乘车从青城山大门左侧公路西行,跨青溪桥,穿后山门,经飞仙亭、飞仙观、响水洞、白石碾、金鞭亭、八卦台、贡茶亭、迎仙亭、三龙亭等众多景点,方到青城后山景区的起点站——秦安寺。景区全程20余里,新建有上山索道可使游客节省一半路程,便能欣赏到青城后山大部分景观。近年不新建了各类宾馆,为游客开辟了许多全新的旅游项目。青城山还是蜀茶的著名产地,宋代设味江镇,清代此地主产的佳茶被列为贡茶。洞天乳酒、苦丁茶、道家泡菜、白果炖鸡为青城山“四绝”。此外,还有都江堰渠道工程,它位于青城山麓的岷江干流上,距成都市55公里,创建于古蜀国开明王朝,秦昭襄王时(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蜀郡守李冰主持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渠道的分水提(鱼嘴)、引水口(宝瓶口)、泄洪提(飞沙)设计之巧今仍领中外水利专家叹服。玉垒山、“离堆”、“水则”、铁桩、“漏”等古迹,可让人们领略了解古代工程的艰巨和古堰建成后所起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中华文明史上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二王庙下的安澜桥是一铁索桥,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称“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桥为1974年重建,横跨内江、金刚堤和外江。站在摇摇晃晃的桥上,目睹水流湍急的岷江,看看“分四六,平水旱”的鱼嘴,不能不为古蜀国先民的智慧所折服。这里现在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
 

【青城山楹联】 

〖青城山道教文化〗  道教在青城山经历了2000多年的存在和发展,特点是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今天青城的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飞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发展也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以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蜀皇帝王建兰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立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箓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道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炼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避,直到清康熙八年(1669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清觉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从此,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来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变,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响的一支。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莹被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其后,傅元天道长也被选为中国道教学会副会长,1992年当选为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


寻壑须观水;
望峰莫息心。
——佚名题青城山
冉冉修篁依户牖;
悠悠碧水快褛丝
——佚名题青城山

危楼凿险层层出;
积翠凌虚面面来。
——佚名题青城山
云作玉峰时北起;
山如翠浪尽东倾。
——宋·陆游句、杨子长书青城山西蜀第一山亭
玄契环中,得意忘象;
庐结物外,即人而天。
——佚名题青城山
餐赤城霞,偕范宁齐登大隐;
享黄石寿,共松鹤永葆遐年。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赤城”,乃青城山的别名。《玉匮经》载:“青城山……一名赤城山。”“范”,指晋代著名道教道领范长生。“宁”,指曾授轩辕黄帝“龙硚经”的宁封子。下联“黄石”,即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传说张良剌秦王不中,逃亡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遇黄石老人于圯上,授以《太公兵法》。作者到青城山,欲同范宁一样作有益于世的“大隐”,其松鹤永享黄石之寿。)
到九室逍遥,洵是仙姿鹤影;
看三台隐约,果然福地洞天。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九室”,是“第五大洞室仙九室之天”的省语。“仙姿鹤影”,古人有“鹤驭”、“鹤驾”之说,意指仙人驾鹤升天。下联“三台”,是星宿名,也叫“三能”,属太微垣。《晋书·天文志》:“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西近文昌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东二星曰下台”。此处借喻青城山的宫观层层楼台。“福地洞天”,唐朝杜光庭在《青城山记》中说:青城“有神仙洞室,福地灵墟,显于仙径,载于方志。”作者感到:到“福地洞天”的青城山一游不自己好象成了神仙了。
胜地拟蓬莱,毓秀钟灵,千里江山堪入画;
仙人居阆苑,涂丹饰碧,数重楼阁宛凌云。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蓬莱”,是古代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岛屿。《史记·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下联“阆苑”,也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联语作者把青城山视作神仙居住的“蓬莱”、“阆苑”,可见作者对青城山的景仰。上下联后段两句,作者者对青城的“江山”、“楼阁”描绘,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借境抒情,堪称佳作。)
秘册侈仙都,鸣鹄穷源,九室倘存黄帝诏;
大宗尊柱史,犹龙别派,百灵应护赤城霞。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鸣鹄”,山名,一名鹤鸣,在大邑县。《青城山诸观功德记》载:张道陵“自渠亭鹤鸣顿驾兹岭。”“柱史”,即柱下史,老聃曾为周代的柱下史。“百灵”,谓百神,作者认为“仙都”乃藏“秘册”等珍物之地,应受到百神的精心保护。)
收百八景于前,数山水林峦,万叠芙蓉环涌雾;
登卅六峰之顶,看画图烟雨,半天楼阁启凌云。
——佚名题青城山山门
    (青城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自古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意思是天下名山中数青城山最幽深、幽静。山名为青城,是因为诸峰环绕,状若城郭。山上树木茂盛,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浓阴覆地,四季常青。青城山的山门是竹木结构,自然古朴,略事雕琢。山门内的影壁上书“西蜀第一名山”。山门前矗立的一对石狮是山中原长生宫的遗物。山门侧是游青城山的起点——道教宫观建筑“建福宫”。)
眺高台宝室仙都,真日月分精,蹑履快寻三岛石;
读琳崖玉霄好句,信云霞难画,扪萝欲觅五符幢。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高台”,指青城山第一峰之所在,又名高台山。“三岛石”,位于天师洞左侧,传为天师降魔时挥剑时劈成。下联“五符幢”,碑铭,出自《灌县志·艺文志·碑曰》:“延庆观灵宝真人五符幢,下有记铭,开元十一年立”。作者在联语中表露出的急切心情,恐怕是许多到青城山游览的人都会有的。)
碧落焕斗宿灵光,杓指煞俱藏,愿消尘海千千劫;
青城本神仙都会,我来秋正爽,快览名区六六峰。
——佚名题青城山
    (观光心切。作者的这种心情,不是寻幽觅胜者的共同心情吗?)
黄帝问道四千年,长留乳垂银杏,歧出銙棕,来游海国东西客;
青城聚仙八百里,喜看宝室晚霞,上清朝日,领袖巫峨大小峰。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黄帝问道”,指轩辕黄帝为平息蚩尤之乱,曾到青城山向隐居北崖之上的宁封子学“龙蹻飞行之术”事。“乳垂银杏”,指在古常道观三清大殿右前的银杏树,高约30余米,胸围7米余,传为东汉时张陵手值。杏乳低垂,枝叶如盖,是观中的一大景观。歧栋在天师洞前。唐僖宗《赐杜光庭诏》中已有“祥鳞忽见,棕于分荣”之句,故名“古歧宗”。作者列举了“乳垂银杏”、“歧出銙棕”、“宝室晚霞”、“上清朝日”、“来游海国东西客”,雄辩地证明了青城山足堪“领袖巫峨大小峰”之意。)
=================================================================


【青城山前山建福宫楹联】
    〖青城山前山建福宫〗  建福宫为游览青城山前山的起点,原名丈人祠、丈人观。座落于青城山丈人峰下、山门左侧。丈人峰因宁封而得名,据《列仙传》、《青城甲记》等书记载,宁封是黄帝时的人,世传为制陶官员,得异人传授,积火自烧,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宁封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董尤,统一华夏,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的青城山的主治神仙,建福宫是宁真君的道场。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西行1公里,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魏晋时期,丈人观建在天国山中昭融寺崖前。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剌史杨励迁丈人观于今建福宫址,仍称丈人观。当年奉敕:青城山丈人观准五岳真君庙例。唐僖宗时,封五岳真人为“希夷真君”。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加号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为“福定命真君”,一说为“希夷善应真君”。淳熙二年(1175年)准成都制置使范成大之请,取古谣“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之意,赐名“会庆建福宫”。后经历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现存两殿三院,建筑面积1196平方米,前建亭楼映衬,后有丹台翠林,门额“建福宫”三字是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前殿叫长生殿,供的是晋代高道范长生。正殿是宁封和杜光庭塑像。后殿三尊塑像,中间是太上老君,被尊为道教教主,左是东华帝君,即神话中的东卫公,为全真道的第一位祖师,右为道教全真派创立者王重阳。文物古迹较多,有古木假山、委心亭、乳泉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等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殿内柱上的394字对联(见下)为全国著名长联之一,被誉为“青城一绝”,殿堂板壁上有张三丰祖师的诗。近年来对殿堂进行了改建和扩建,面貌焕然一新。建福宫左侧有明庆府王妃遗址;宫前有一条清溪,四周古木葱茏,环境幽美。建福宫原正殿(今二殿)称丈人殿,中有宁封塑像。诗人陆放翁曾写诗赞倾,描写当时的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
 

樵语落红叶;
经声留白云。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山门
    (落款署:“丁卯秋赵蕴玉书”。)
一楼和气看山笑;
半榻禅心印月圆。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山门
    (落款署:“辛酉颜楷书”。)
曲径幽居神道迹;
高山便是白云乡。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山门
    (落款署:“戊宜署日周恢怀书”。)
累尽神仙端可致;
心虚造化欲无功。
——于右任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丈人殿
草亭亲坐看花笑;
竹院敲诗带月明。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委心亭
一潭月影参花影;
四面山光接水光。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黄齐生集句、谢促谋书青城山建福宫灵祖殿
    (落款署:“民国廿七年秋黄齐生集、谢促谋书”。)
溪壑奔腾,百川东去通千派;
云霞缥缈,万里西来第一山。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门楹]
胜境足盘旋,记曾结队西来,三十六峰频饱看;
名区堪锁钥,休道大江东去,百千万劫总浮沤。
——郑世斌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后殿
    (落款署:“民国岁次甲子孟夏安郑世斌题”。)
道堪总慑群流,神秘启诸天,偶窥玄妙应如海;
我亦邀游万里,丈人尊五岳,漫说归来不看山。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宁封殿
晓钟历历,暮磬泠泠,细观个里机关,凡处境无非梦境;
岚气重重,云身乙乙,饱看天然图画,不学仙也是真仙。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丈人殿


溯禹迹尊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沦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丛,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直墙堵耳!回思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柴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躅,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陟檐卜岗,渡芙蓉岛,都雾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欢互玲珑。今幸青崖径达,问当初华渚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遗徽,记官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缥缈若遐荒事。兼之花蕊宫祠,巾帼共谯岩竟秀;貂婵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往。休提说王柯丹鼎,谭峭靸鞋,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陶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待异日龙吟虎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清·李善济题青城山建福宫后殿[殿柱楹](197+197=394字)
    (此联作者广引博证,遣词严谨,其中穿插有二、三十个与青城山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记述了三十六峰和一百零八景的概况;尤其是联中借得唐宋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陆游吟诵四川胜景的名句“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等,把青城山烘托得更加雄奇幽深,引人入胜。)
=================================================================


【青城山前山圆明宫楹联】 
〖青城山前山圆明宫〗  从上清宫左下行至四望观分路,南下循清溪过月城湖回到山门。从山道东行1公里即到圆明宫。圆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丈人峰北麓与木鱼山相连的小坡谷地,内有三重大殿,极为清幽。前为灵祖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灵官;中为斗姆殿,供奉北斗众星之母——斗姆天尊,她是道教所信奉的女神;后殿内供奉“四御”,即四位天帝——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勾陈大帝和土皇地祗。宫内还存有国画大师张大千于1939年住青城山时,为圆明宫画的“纯阳跨鹤”图,非常生动传神。


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
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圆明宫
=================================================================


【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楹联】 
〖青城山前山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清城山第一峰高台山,距峰约500米的半坡之上。从天师洞出来到祖师殿,再回头沿途北上,过朝阳洞、九倒拐、壮观台、观日亭,即抵上清宫。此宫始建于晋,唐玄宗时重建,现存宫宇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民国初年间,道士杨松如、龚仰之陆续重建及近年所修葺兴建。五代时,前蜀后主王衍曾在宫右建行宫,至今柱础犹存,人称玉皇坪。前蜀末年,王衍奉太后、太妃游青城山,随驾宫人皆穿画云霞道服,衍自制《甘州》词,与富人且行且唱:“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怜沦落在风尘。”宫人应声和之,声震山谷。王衍以神仙在凡尘自况,为人们留下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帝王游山图。王衍母、姑都有诗纪行。太后诗云:“周游灵境散幽情,千里江山暂得行。可怜风光看不足,却驱金翠入电城。”太妃诗云:“翠驿江亭近王京,梦魂犹是在青城。比来出看江山景,却被江山看出行。”现在的上清宫,近索道上站处新建了巍峨壮丽的石坊,上有张大千先生当年手书“青城山上清宫”额,上清宫山门为石卷拱门,上有门楼。“上清宫”三字为蒋中正手书。登石级入三清殿,统回廊上玉皇殿,上供奉太上老君,旁把纯阳祖师、三丰祖师。1940年出土的《宋知宫皇甫先生墓谒》藏于殿中。殿右侧厅有楠木板刻《道德经》。殿左长廊通文武殿,内把孔子和关羽。两旁有张大千绘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以及黄云鹊诗碑。天花板上有墨龙、二十四孝图和三国故事题材画。客堂、斋堂、茶楼等设施齐备。宫左有两井,一方一圆,泉源暗通,互为深浅,故名“鸳鸯井”;宫右有一池,形如半月,水深数尺,晶莹清澈,不竭不溢,传说是仙女麻姑浴丹处,故名“麻姑池”。宫侧有观日亭、圣灯亭、云海亭等观日出、赏神灯、望云海的好去处。宫侧山崖刻有“天然圣迹”、“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字大数尺,笔力遒劲。宫后最高处老霄顶,建有呼应亭,登高一呼,群山相应。宫前宫后还有跑马坪、杀人漕、碓窝坪等张献忠义军遗迹。上清宫后近年兴建了东华殿,供奉东华帝君。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东华帝君姓王名玄甫,师事白云上真,号华阳真人。初居昆仑,后居五台山紫阳洞,故又号“东华紫府少阳君”。他是全真派北五祖的第一祖。殿宇宏敞,金碧辉煌,是上清宫登第一身途中的重要建筑。出东华殿登第一峰,只见崇楼杰阁,直插云霄,这就是新建的老君阁,阁建在青城第一峰顶。沿两侧楼梯拾级而上,依次为授道台、悟真堂、观妙楼、元玄顶等。中为用钢皮制作的老子骑青牛过幽谷造像。登楼一望,三十六峰,如在指掌,平原江流,尽在目前,直有“一览众山小”的胜慨。


于今百草承元化;
自古名山待圣人。
——于右任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隔断红尘三十里;
直上江源第一峰。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
试从平旦时观我;
直到最高处抬头。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观日亭
腾空双屐云中插;
隔岭一峰天外来。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壮观台
于今百草承元化;
自古名山待圣人。
——于右任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落款署:“民国卅二年于右任题”。)
河声岳色精神在;
虎仆龙宾左右偕。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后殿角门[门楹]
高拱玉清,尊无二上;
宏开金阙,默运三元。
——清·周盛典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正殿
    (落款署:“同治五年春季周盛典书”。)
上德无为,行不方之教;
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
——冯玉祥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落款署:“民国卅一年冯玉祥题”。)
道德五千,名言通圣典;
楼台十二,仙境在人间。
——高志元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茶楼
望上清绝顶,霞飞彩凤;
观大面横陈,秀为云龙。
——刘伯龙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落款署:“黔南刘伯龙撰”。)
泯色像于清虚,道非常道;
宰天地之化育,名无可名。
——清·高溥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正殿
    (落款署:“邑进士高溥书”。)
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无章画;
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
——冯健吾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绝顶望秋波,奔腾玉垒超三峡;
名山宠道德,管领青城第一峰。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呼应亭
弥天宿雾收,万象正恢飞动意;
一日凌云出,群山齐失自高心。
——魏经略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斋楼
见道发就硎,自叩元门齐宠辱;
秉均孰为偶,须知佳会有因缘。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左廊
钟敲月上,碧歇云归,非仙岛,莫非仙岛;
鸟送春来,风吹花去,是人间,不是人间。
——张星楼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斋楼
    (落款署:“邑人张星楼题”。)
璀璨启琳宫,有仙则名,凭临绝顶钟神秀;
慈祥征福果,为善最乐,管领灵山作主人。
——邓锡侯撰、余兴公书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落款署:“民国二十七年秋邓锡侯撰、余兴公书”。)
呼吸化三丹,步步凌空,此中自有长生术;
鸳鸯侍二井,心心相应,由来平担半边天。
——陈漫漫撰、维西书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右廊
绝顶好栖真,听敲窗落叶,嗻啵岩泉,动静相同成妙谛;
危楼堪极目,看出岫闲云,翱翔飞鸟,和平自在现天机。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茶楼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