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道部之三

道教之音整理 李昉

2013-12-19 17:53:19

还丹金液之后,若且欲世问者,但服其半。若求仙去,当尽服之。昔安期先生、龙眉宁公、修羊公、阴长生皆服金丹半剂者也。其止人问,或近千年,然后去耳。

又曰:按《玉钤经》中篇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为道者,以救人危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行恶事大者夺纪,小过夺算。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余览养生之书,莫不以还丹金液为大要,盖仙道之极也。昔左慈字元放,於天柱山中精思积久,乃神人授以金丹仙经。会汉末大乱,不遑修炼,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从祖仙公。又从元放受之。凡授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一卷,金液经一卷。予师郑君者,仙公之弟子也。又於从祖受之,而家贫无用买药,予亲事之。洒扫积久,乃於马迹山中立坛盟受之,并具诸口诀之不书者。江东先无此书,出於左慈。慈授从祖仙公,仙公授郑君,郑君授予。故它道士了无知者。此益假求於外物,以自坚固。

复有太清神丹,其法出於元君。元君

者,老子师也。太清观天经有十篇云。其上七篇不可以教,授其下三篇世无足传,当沉之三泉也。下三篇者,正是丹经。其经曰:上士得道,升为天官;中士得道,柄集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问。近后汉末新野阴君合此太清丹,其才有才气,着诗及丹经赞序,言初学道,随师本末列,已所知识之。光丹与九转异法,又有岷山丹法。道士张盍踏精思於岷山石室中,得此方

也。至於诸丹法各别也。金液者,太一所服而仙者也。

又曰:长生制在大药,非祠醮之所定也。秦汉二代,大兴祈梼,所祭太一五帝陈宝八神之属,动费亿万,绝无所益,况疋夫无德,欲以三牲妄祝以祈延年,惑亦甚矣。

又曰:合金丹之大药,炼八石之气英者,尤忌凡俗闻见,则仙物不成。或云:上士得道於军旅,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於山林。此谓仙药已成,未欲轻举,虽三军兵刃不能伤,都市凶祸不能加。下士未及於此,故上山林耳。·古之道士,飞炼神药,必入名山。又按入山经可以精思,修饵其药,有太华、恒霍、嵩少、太白、终南、女凡、地肺、王屋、抱犊、安丘、衡灊青城、峨媚、蕾买台、罗浮、阳驾、黄金、大小天台、盖竹、括苍、四望山,皆是正神在其中。其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水,不但中以合药也。若有道者登之,则此山之神必助之为福。其药必成若不登此诸山者,海中大岛屿亦可合药。

又曰:余师郑君年出八十,先鬓发班白,数年问复黑。又颜色丰泽,能引强弩,日行数百里,饮酒二斗不醉,上山又体力轻便,年少追之不及。饮食与凡人无异又不见其绝谷。余问先生随之弟子黄章,言郑君常从豫章还於浦中,连值大风,遇盗。君推根以给诸人,己不复食,五十日亦不饥。又不见其所施为,不知以何事也。灯下细书过少年。性解音律,闲夜鼓琴,侍坐

数人,口答咨闻,其言不辍,响,而耳益料听左右操弦者,数谴长短,无毫氅得逃。余晚为郑君门人,请见方书,告余曰:要道不过尺素,上足以度世。

又曰:君所知者,虽多而未精,又意存於外,学不能专一,未可以经探涉远耳。自当以佳书相示也,久许渐得见。短书缣素所写者,积年之中,合集所见,当出二百许卷经,不可顿得了也。

又曰:语余曰:新书卷卷有佳事,但当校其精粗,择所施行。若金丹一成,此书等一切不用也。亦或当有所教授,宜得本末。先从浅始,以劝进学者,无所希准阶由也。郑君亦不肯悉令人写其书,皆当诀其意,虽久借之,然莫有敢盗写一字者也。郑君本大儒,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其体。望高亮风,格方整接,见者肃然。每咨问,怛待其温颜,不敢轻脱也。门人五十余人,惟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不得一观此书首题者。

《集仙录》曰:夫茂实者,翘春之明珠也;巨胜者,玄秋之沉灵也;丹枣者,盛阳之云芝也;伏苓者,绛神之伏胎也。五华含烟,三气陶精调安,六气养魄护神。

又曰:太玄玉女者,帝少吴时人也。居蜀之长松山,修长生之道,遇山中人授以八天隐文,使之修佩,谓曰:修道之要,以无为为本。八天之书,真无为也,而道自成。然而琅玕曲晨之液,八琼九华之丹,使炼而饵之,即太极所秘,可以入侍帝宸,下览万化,授九华方,於江上炼丹。江畔有金砂泉,是其遗迹。

又曰:高辛时有仙人展上公常说,昔在华阳下食白李异美,忆之未久,而忽已三千年矣。

又曰:李脱居蜀金堂山龙桥峰下修道,蜀人历代见之,约其来往八百余年,因号日李八百。初以周穆王时来居广汉,柄玄山,合九华丹成。去游五岳十二洞,二百余年於海上,遇紫阳君授水玉之道。又来龙桥峰,作金鼎炼九丹,丹成。三於此山学道,故世号此山为三学山,亦号为柄贤山

又曰:南阳文氏说其先祖汉末大乱,逃壶山中,饥困殆绝。有一人教食木,遂不饥。十年来归乡里,颜色更少。身轻欲飞,履险不倦,行冰雪内,了不知寒。木,一名山蓟,一名山精。

又曰:薛女真者,不知何许人也。晋室乱离,人多柄寓林薮,服饵避世。因居衡山。寻真台外,出行常有黄乌、白猿、白豹随之,不知所修何道。

又曰:玉姜者,毛女也。居华山,自言秦人。始学食松叶,不饥寒。止岩中,其行如飞。今号其处为毛女峰。

又曰:涓子,齐人,子饵木,着三才经。淮南王刘安得其文,不解其旨。又着琴书三篇,甚有条理。

又曰:张微子,汉昭帝时将作大匠张庆女也。微子好道,常服雾气。自云雾是山泽水火之精,金石之盈气,久服之则能散形入空,与云气合体。微子自言受此法於束海东华玉妃淳文期,青童君妹也。微子亦以此雾法教诸学者。 

《九真华妃》曰:日者霞之实,霞者日之精。人惟闻服日实之法,未见其知霞之精也。夫餐霞之经甚秘,致霞之道甚易。此谓体生玉光,霞映上清之法也。

道部十二竟

道部十三

服饵下

《登真隐诀》曰:太极真人昔以神方一首传长里先生。先生姓薛,自号长里,周武王时人也。先生以传西域总真王君,即金阙圣君之上宰也。按□饭方受西梁真人所传,时在大宛北谷。今长里传九转,乃周初间,是为受服□饭,三四百年后乃合此丹。盖司命剑经序也。总真王君传太元真人,即东卿司命茅大君也。以汉武帝天汉三年受之,时年四十八。后又以付二弟,并各赐成丹一剂。司命既传二弟而不载於此,当以王命君使付,非正次传授也。自二君以后,惟定箓与杨君使示许长史并缘,乃至於今。故汉晋之世,诸学道人各六合服金液升仙,无言九转,则此真人方下授以来,未有营敢宣之约敢不敢也前盟,则金龙玉鱼后代止布帛而已。违盟负信,三祖获考於水官,谓妄传非人也。传授须斋盟,用金玉偃环,以代剪发歃血之誓也。欲合九转,先作神釜,当用荥阳长沙豫章土釜,谓瓦釜也。昔黄帝火九鼎於刻山,太清中经亦有九鼎丹法即是。丹釜从来咸呼为鼎,用谷糠烧之,当在名山探僻处,临水上作鳌屋,屋长四丈广一一丈,开南东西三户。先斋戒百日,乃泥作神釜。釜成捣药。令计至九月九日,平旦发火。按合诸丹,无用年岁好恶,惟日月中有期限及吉凶。琅玕以四月七月十二月中旬问发火,曲晨以五月中起火,太清九丹起火。虽无定月,而云作六一五月七月九月为佳。自斋以始,便断绝人事,令待丹成也。合丹可将同志及有心者四五人耳。皆当同斋。戒斋起日,先投玄酒五斛於所止之流水中。若地无流水,当作好井,亦投酒於井中,以镇地气。令斋者皆饮食此水也。合丹法又令以青石亟盛好龙骨十斤,沉於东流水中,名曰青龙液。饮食之,以通水灵也。取东海左顾牡蛎,吴郡白石脂云母屑,蚯蚓土滑石矾,凡六物等分,太极真人以太上天帝君镇生五藏上经,刻于太极紫微玄琳殿东殿墉上。此乃上清八龙大书,非世之学者可得悟了也。南岳赤松子受而服之,求其注释於太极真人。

又青童君云:五公之腴,镇生五藏,炼白易躯,可以少颜色。须斋戒泥鳌修炼也。云腴之味香甘异美,强血补骨,守气凝液,镇生五藏,长养魂魄,真上药也。真人云:此愈於炼八石饵云母也。真人炼形於太阳,易邈於三官者。此之谓也。

又曰:太极真人青精□饭方。按《彭祖传》云:大宛有青精先生,能一日九食,亦能终岁不饥,即是此矣。真上仙之妙方,断谷之奇灵也。清虚真人说霍山中有学道者邓伯元王玄甫,受服青精石,饭吞日景之法,能夜中书。又仙人龙伯高受服青她方,醉亡隐处方台。又定录君命告掾云:次服她饭,兼谷勿违,益髓除患,肌肤充肥。又掾书告长史觅米药来山染作饭,恐草燥。又长史与大掾书,令饷小缘白米,是染作饭。凡此六事,有书者也。太极真人青精十石□饭,上仙灵方,王君注解其后。大书者是太素本经及西梁口诀,墨注者是清虚王君所释,南岳魏夫人敷撰而使司命杨君书之。五真共成一法,足称灵妙矣。

《上元宝经》曰:子食草木之王气,与神通。子食青烛之津,此之谓也。此太素所传,太极所撰,上真灵仙之至要,不同余术也。服□饭,百害不能伤,疾疫不能干,去诸思念,绝灭三尸,耳目聪明,行步轻捷,能隐化遁变,长服益寿。茅司命大君语二弟云:宜服四扇散。昔黄帝授风后,却老还少之道也。我昔授之於高丘先生,今以相付耳。又语小弟保命君曰:卿宜服

王母四童散,此反婴之秘道也。体中少损,宜服此方,以补脑耳。按小茅君服时已一百二十岁也。夫此二方,皆妙法也,当斋戒修制。

又曰:裴君受支子元服食狭苓之法。焦山蒋山人所传,能长生久视,修合之际,须谨密斋戒。裴君又受支子元胡麻之法,蒋先生惟服此二方,位为仙真。此二方书与世少异一裴君所秘用者,验而有实。凡服狭苓胡麻之方甚众,此法既真人所经,用真人手所书记,必当最神胜於诸法。若能常服,仙道可期。但患人服未觉甚益,便不服之。故少有克终之效。若体先不虚损,及年少之时,当服伏苓。若年三十岁,当服胡麻。蒋先生曰:此二方是大有之要法,长生神仙之秘宝也。大有者,谓委羽山洞天大有官中之书法,彼人当有服之者。《宝玄经》云:伏苓治少,胡麻治老,合以斋戒,服以朝早,卉醴华腴,密也百卉之花以成腴醴。五公谓为卉蒙华萸。火精水宝火精,伏苓也,性热而合火,伏苓则其精矣。水宝,胡麻也,性玲色黑而含津泽,故谓之水宝。和以为一,还精归宝。此之谓也。裴君以年少时所用,故服伏苓也。清虚真人年十二便受此方,于时未必亏损,所以云服伏苓,夜视有光也。二方伺耳,皆长年之奇方也。若合二物倍用密共煎捣为丸乃佳。按青精方伏苓禁食酸,此专用伏苓,不必禁酸味。

又曰:清虚王真人授南岳魏夫人谷仙甘草丸方,魏夫人少多病疾,王君於修武县中告夫人曰:学道者当去病,先令五藏充盈,耳月聪明,乃可存思服御耳。按王君初降真之时,是晋元康九年冬於汲郡修武县察内。夫人时应年四十八也。夫人按而服之,及隐影去世之时,年八十三岁也。此晋成帝咸和八年甲午岁,则夫人从服药已来三十五年矣。其间或不必常相续也,了无复他患。先疹都愈,发不白,齿不落,耳目聪明,常月中书道家章符。夫人既为女官祭酒,故犹以章符示迹耳。存思入室,动百日数十日,了不觉劳。既在俗世,家事相乱,欲修斋研诵,便托以入室也。食饮通快,四体充盈,即甘草丸之验也,谓之谷仙方。脾胃既和则能食而不害,肤充而精察,起居调节,无涩利之患矣。食谷而得仙,故谓之谷仙也。此本九宫右真公郭少金撰集此方,诸宫久已有之。至郭氏更撰集,次第序说所治耳,犹如青精乃太素之法,而今谓太极真人也。学仙道者,宜先服之。昔少金以此方授介象,又授刘根、张陵等数十人,亦称此丸为少金丸。宜斋戒修合,并无毒无所禁食,一年大益,无责旦夕之效也。俗人亦皆可服之。

又曰:云芝英不择日而修,合治三尸,伏疾服食一剂,则谷虫死,则三尸枯。若道士固食谷者,乃宜服也。谷虫既灭,使人食谷而无病,过饱而不伤。去尸虫之药甚多,莫出於此。昔修羊公、稷丘子,东方朔、崔文子、商丘子,但服此药以协谷而皆得仙也。汉景帝及武帝求索东方朔、修羊公秘方,终不传。

又曰:北海公涓子,名姓不显,青童君弟子苏林之师也。少饵木黄精,授守一玄丹之道,在世二千八百年。玄洲上卿苏林字子玄,涓子弟子也。同紫阳之师,濮阳曲水人,年二十余。辞家学道,后授三元真一,游变人问。

又曰:太清正一真人张道陵,沛国人,本大儒。汉延光四年始学道,至汉末於乌鸽山仙官来降,授以正一盟威之教,施化领民之法,号天师。即《真诰》云奉张道陵正一平气者是也。天师灵宝伍符序及太清金液丹序并佳笔,别有传已行於世。

又曰:服五石者亦能一日九食,百关流淳,亦能终岁不饥,还老反婴。遇食则食,不食亦平,真上仙之妙方,断谷之奇灵也。陶隐居注云:虽一日九食,而吸飨流变,不为滓,终岁不饭而容色更鲜。又云:吸引之易感,无贵於七曜;修行之早成,不过於九道;保守之坚固,莫瑜於镇生;卫用之急防,无起於浑神;药石之速效,岂胜於青精;祈拜之感,孰贤於朝谢也。

又曰:服五石镇,五藏不坏。

又曰:九苞凤脑,太极隐芝,丹炉金液,紫华虹英,太清九转,五云之浆,东瀛白香,沧浪青钱,高丘余精,积石飞田,能使人寿考。琴高先生受镇益命之道,又行补脑反丹之法。

《宝剑上终》曰:太极曲晨八景丸服之,能飞行太虚。

又曰:太虚真人服四极云牙也。

又曰:飞龙云腴方炼五石之华膏,身有玉光,能夜书。此药愈於八石之饵。

又曰:服日月之华者,欲得桓食竹笋。竹笋者,日华之胎也。一名太明。又欲桓食松叶。松者木之秀也,欲服日月,当食此物气以感运也。

太虚真人云:松柏者,木之秀。

又曰:真人抱五方元晨之晖,食九霞之精注曰:谓清晨之元气,始晖之霞精曰阳数九谓之九霞。本文云神光内耀朱华外陈。

《太上黄素经》曰:凡道士临食常上飨太和。

《太平经》曰:青童君采飞根吞日景。《空洞灵章》云:朝餐五云气,夕嗡三晨光。又云:食黄琬紫真之饴。

《真诰》日:昆仑有绛山石髓玉树之实。

又曰:上清金阙灵书紫文采服阴华吞月精之法,昔授之於大微天帝君,一名黄气阳精藏天隐月之经也。

又曰:诸为道者,酒肉最为大忌。酒之为物,能使人识虑昏迷,性怀乱僻。案诸药中,惟口口四童丸云用酒,亦可以水。又木丸以酒和煎之,其余不云酒服饵。

又曰:后汉左慈就司命乞丹砂,得十二斤,以合九华丹。

又曰:治明期与后汉末人张正礼,在衡山中受服王君虹景丹,积三十余年。

又曰:赵广信,阳城人也。魏末来刻山,受服气法,守玄中之道。后服九华丹。

又曰:朱孺子,吴末人,入赤水山服菊花饵木,又受西归子入室存泥丸法三十三章。

又曰:郑景世与张重华俱晋初人也,在湾山受行守五藏含日法,服胡麻及玄丹。

又曰:马明生,临淄人。为县吏,逐贼被伤。太真夫人以灵元救得。差后师安期生受服太清丹。

又曰:王玄甫,沛人,与邓伯元俱在霍山,受服青精石饭吞日丹景之法。

又曰:《黄山诀》云:养性服食药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道士自不可食。

《列仙传》曰:赤将子举者,黄帝时人。不食五谷而食百草华。

又曰:天仙偓佺者,槐山采药人也。好食松实,体生毛,目方,能飞行及走马。

又曰:务光夏时人,耳长七寸,好琴,服蒲韭根。

又曰:涓子齐人,好饵木,着天地之经三十八篇。后钓於泽,得符鲤中,隐岩山,能致风雨。吉伯阳九仙法,淮南王少得其文,不能解也。其《琴心》三篇有旨焉。

又曰:刘景,前汉时人也,从那鄂张君受饵云母,知其吉凶。

抱朴子》曰:修道饵药及隐居入山,不得入小。法者多遇害,万物之老者悉能为怪,常试人耳。惟不能於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於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是列仙山神者如人形。是鸟兽邪鬼亦见。昔人有於蜀云台山石室中,忽有一人,着黄练单衣葛巾至其前。於是人顾镜中,乃鹿也。因叱而成鹿径去。又林虑山下有一亭,每宿者或死或病。常夜有十数人,衣或白或黑,或妇人男子。后那伯夷过宿,明烛而坐。夜半果见,密以镜照之,乃草犬也。伯夷乃执烛起,诈误以烛烬落其衣,闻燎毛,遂以刀刺杀一犬,余骇去。每入山,须择吉日。

《抱朴子》曰:天地之情状,阴阳之吉凶,茫茫乎其亦难详也,吾亦不必谓之有,又亦不敢保其无,然黄帝吕望皆所信伏,近代严君平、司马迁皆所据用而经传有历刚日吉日有自来矣。王者丘太史官封拜置,丘有事宗庙社稷郊祀天地皆择其日也。

按《玉铃经》云:欲入山,不可不知遁甲之秘木而不为人委曲说其事也。

道部十三竟

道部十四

仙经上

《仙经》曰:九转丹、金液经、守一诀皆在昆仑五城内,藏以玉函,书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

《抱朴子》曰: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於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古者仙官志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授也。受之,四十年一传。传之诀朱而盟,委信为约。诸名山五岳,皆以此书,但藏於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令人见之如帛。仲理者於山中得之是也。有此书者,当须清洁。每有所为,必先白之,如奉君父。其经曰:有三皇文者,辟邪恶鬼,瘟疫横祸。又次有玉女隐微一卷,可化形为飞龙、杂兽、金玉、木石,兴致云雨之类,亦大术也。其淮南鸿宝万毕之书不能过也。郑君博极五经,知道者也。兼综九宫三棋,推步天下河维与洛同谶纬。太和元年,知季辰之乱,江南将鼎沸,负笈将仙药,东入霍山,莫所知之。

又曰:家有五岳真形图辟恶,人不能害。

又曰: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於名山,受仙经於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太遐以高跻,金石龟鹤与之等寿。念有志於将来,愍信者之无闻,垂以方法,炳然着明。浅见之徒,区区所守,甘於寥而酣於醨,知饮食过度,而速病,而不能节,知极情恣欲而致.殒而不能割。神仙可得,安能信乎?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察。故胎育之中,已含道性及其有识心好其事,必遇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不得。夫百年之寿,三万余月,幼弱则未有所知,衰

迈则惧乐并废。童蒙昏老除数十年,而险厄忧病又相寻焉。居世之年,略销其半,人凡得寿,不过五六十咄丁骨切嗟咸尽,除哀忧昏耄,六七千日耳。顾眄已尽,况於全百年者,万无一焉。谛而念之,亦无笑夏虫朝菌也。盖知道者所至悲也。

《太上太宵琅书》曰:道本无形,应感生象。大象无象,象妙难明。故见真文,结空成字。

又曰:太上真人灵宝秘文内符者,九天真王、三天真皇以授帝誉,藏於锺山北阿。夏禹治水,毕诣锺山。锺山真人以授之。禹还会稽,更撰定为二通。一通藏苗山山□,须万年劫会乃出。一通绢写付云水洞室,须甲申期至,令与理水傅伯长等。

又曰:吴王阖闻十二年正月,使龙威丈人入包山洞庭取之以出,有符而无说。又齐人乐子长受之於霍林仙人韩众,乃敷演服御之方,藏於东海北阴之室。太一金液经者,按《剑经序》云:高丘子服金液水,长史书云:欲合金掖,意皆是此方。今有葛洪注是郗愔黄素书,又有别诀一卷。此亦太清上丹法也。

《登真隐诀》曰:杨君许长史共书洞房经於小碧笺纸。又云篆书白麻纸。

又曰:八素之经,是圣君以白素之缯、八色之彩笔自书也。

《灵书经》曰:昔龙汉之年高,上大圣以紫笔书空青之林,撰出妙经灵宝真文出法度人也。

《金根经》曰:太阳金童、太阴玉女侍紫书上法。

又曰:西华玉女在仙都守卫藏天隐月之经,《龙飞尺素隐诀》云:天帝君命羽仙侍郎执金案以请经。

《真诰》曰: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是太极真人赤松子撰。

又曰:华阳中玉碣文云:养存三元洞,我玉文领理八老二十四真,不眠内视,此仙之要言也。

又曰:宝神经,裴清虚裴真君也锦囊中书也。侍者常所带者。裴昔从紫微夫人受此书也。

又曰:玄圃北坛西瑶之上台也,天真秘文尽在其内。

又曰:九华真妃与紫微王夫人,南岳魏夫人同降真妃坐良久,乃命侍女发检囊中,出二卷书付杨君:一上清玉霞紫映内观隐书;一上清还晨归童日晖中玄书。此是三元八会之书。杨君既究识真字,令作隶字显之耳。道有八素真经,太上之隐书也。

又有九真中经,老君之秘言也。黄书亦要长生之诀也。青要紫书,金根众文,玉清真诀,三九素言丹景道精,隐地八木,白简青箓,紫度炎老,此皆道之经也。

又有飞步七元,天纲之经,七变神法,七转之经。

又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太丹隐书八禀十诀,天关三图,七星移度,九丹金液神丹,太极隐芝,五行秘符,曲素辞诀,黄水月华,徊水玉精,水阳青英,绛树青实,琅玕华丹,天皇象符以合元气,白羽紫盖以游五岳,三皇内文以召天地神灵,玉佩金珰以登太极,素奏丹符以召六甲,金真玉光以映天下,八景之舆游行太清,飞行之羽以超虚空。

刘向《列仙传叔》曰:《列仙传》,

汉光禄大夫刘向所撰也。初武帝好方士,淮南王安亦招宾客,有枕中鸿宝之书。先是安谋叛伏诛,向父德为武帝治淮南狱,得其书。向幼而读之,以为奇。及宣帝即位,修武帝故事,向与王褒等以通博有俊才,进侍左右。向又见淮南铸金之木,上言黄金可成。上使向与典尚方铸金,费多不验,下吏当死。兄安阳成侯安民乞入国户半赎向罪,上亦奇其材,得减死论诏为黄门侍

郎,讲五经於石渠。至成帝时,向既司典籍,见上颇修神仙事,遂修上古以来及三代秦汉博采诸家言神仙事。

《穆天子传》曰:升昆仑之墟以观黄帝之宫,具斋戒以祀登舂山,即玄圃也。昆仑之山,地方二千里,有曾城九重,是谓闱风玄圃。

《山海经》云:明明昆仑,玄圃其上。穆天子勒铭於玄圃,以昭后世。天子与王母觞於瑶池之上,王母为谣白云在天,於是天子升於崦嵫日入处山也,乃纪迹於崎山。

《茅盈传》曰:王母谓茅盈曰:玉

佩金珰之道,太极玄真之经,能之者皆飞行太虚。王母命西城王总真一一解释玄真之经。又自敷演金珰之经,口授於盈曰:金珰者,上清之华盖,阴景之内真玉佩者。太上之隐玄洞飞之,宝章得其道者,上陆云汉,宴寝太极,元始太常之言。是太宵二景隐书玉佩金珰之文章也。

又有阴阳二景内真符,与本文相随。太上法惟令授诸司命,子玉札玄挺,绿字刊金,黄映内曜,素书上清,与当为上卿之君司命之任矣。然不先闻明堂玄真之道,亦未由得太宵隐书也。玄真之道,是食日月之法,炼五神之术耳,其经曰:太上玄玄,双神四明,玄真内映,明堂外清。吞息二晖,长生神精。上补司命,监御万灵。六华充溢,彻视黄宁。凡四十字,太上刻於凤台南阙也。非总真弟子而不教,非司命之挺而不传也。太上真官用日霞之道,抱二景之法,使通灵致真,体生玉映,役命万神,上升帝房。昔锺山真公用此玄真法耳,王君乃将盈归西城依承真诀按而行之三年之中,面生玉泽,后王君又赐盈九转还丹及方一首,立坛结盟,约不得传泄。乃遣令归,告曰:复百年求我於南岳,将授汝仙官於昊越。盈后得仙居句曲山,邦人因改句曲之名为茅君之山。时茅君二弟闻盈,方信有仙矣,奔官而去,渡江求兄。相见,告二弟真诀。一十八年,道成。因使更斋戒三年,授以上道,使存明堂玄真之气盈乃启王君,自说二弟得为地仙之法,要当受箓佩带真极之符。王君赐玄水玉液,绛日丹芝,可使二弟斋戒三月而服之。盈命谲嚃c二弟诣青洲请书名金简,又诣西城洞宫朝见总真上宰,次南诣衡山之朱台谒太虚赤真人,归方诸请地仙二真之策,造赤城受真变神符。又之罗霍求华旌绣幡,又上登九宫,诣金阙之下,受圣君之书,顿首於阙下三月。於是圣君命九微太真上相王大司命,高晨师青童君,使上诣太上,请朱冠使者下拜二弟於金阙下,授二弟真简而还。

又曰:神仙经黄白方二十五卷,

千有余首。然率多深微难知,其可解分明者,少许耳。世人多疑此事为虚诞,与不信神仙者正同耳。余昔从郑君受九丹及金液经,因复求授黄白中经五卷。郑君言曾与左慈於庐江铜山中试作,皆成也。然斋洁禁忌之勤苦,与合九丹神仙药无异也。俗人多讥余好攻异端,谓余欲强通天下之不通,若方诸所得水火,岂与常水火别哉。皆自然之所感致,非穷理尽性不能究其指归,非原始要终不能得其情状。成都内史吴太文博达多知,亦自说昔事。道士李根见根木有所成,不得其木,令百日斋戒。太史文连在官,终不能得,恒叹息,言人问不足处也。

《太真科》曰:清虚小有天王,撰三天一正法经。

《金液经》曰:太初混元皇经以陈上真绛晨,封之玉箧。至道之大,合符天图,三丹要言。太皇所纪,秘之玉堂,勿传其旨。太真玄丹经刻於清虚之堂,太皇君之宝章也,命日紫蕊明珠之丹。开元回化,混示而分。阴阳屡变,其道自然。玄图七转,至九而还。大黄首篇,是日玉虚。上真保之,命日元经。上清洞真玉经曰太上八景,章皆刻於东华仙台,不宣於世。其受帝君九阴诀盟,用素丝绛币,此日晖之誓也。其受太上结邻章,盟用碧币,此月华之誓也。

《太一帝君洞真玄经》曰:有玉女在太上六合紫房之内侍卫太丹隐书。

《马明生内传》曰:灵宝天书封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宫西华玉女金晨紫童典卫之。

《玉光八景经》曰:金华之玉晨晨童,侍卫玉光八景之经。

《太上黄素经》曰:凡读太丹隐书金华洞房及雌一宝章者,是能餐味玄真,触类无滞,感召太素,陆降九真,得称为三元丹法师总领上真。

《九真中经》曰:西玄山洞台中有《郁仪》《邻结》二经,王简金字玉检日青笔,书三元玉检上元检。

《后太洞经》曰:西灵玉童在当寒台,侍卫八景玉箓经。

《后圣君列纪》曰:龟母按笔,玉童结编,名曰灵书紫文上经。三皇经内音曰:凡书此内音之符,以黄笔为文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

《酆都六宫下制北帝文》曰:人之死生,玉帝刻石隐铭,以书六宫北壁,制检掌凶。

又云:刻石隐文以未书青缯三尺,佩之万神朝已,此玄古之道也。

又云:邓都山洞中,玉帝隐铭凡九十一言,刻石书邓都山洞天六宫。北壁六宫,万神之灵也。

又云:玉清隐书洞景金玄之章,刻石隐铭,此音发於自然之篇。九天玉章,其词幽奥,非始学凡夫所可竟鸟通,非大帝下降不得演究此铭也。

又《金根经》云:凡修金玄当佩隐铭。

《玉帝七圣玄记》曰:列名上清者,皆刻注於玄圃,得为太平之真也。故太上诰命记乎玉文,非以简札翰墨所能宣也。

《玉清隐书》曰:玄羽玉郎以玄羽太玉经授太素三元高上玉贤之宾。

又曰:景玉童在灵景之阙,琼霞之房,侍卫上皇玉惠玉清之隐书。

道部十四竟

仙经下

《玉帝七圣玄记》曰:旧文有十万玉言,自非上圣莫能意通。题昆仑之堂,北洞之源。

又曰:昆仑之室,北洞之真,源回九乙天宵,白简青录在其内也。

《本行经》曰:九都之上,金格玉书并题得道人名,展转劫数。

又曰:紫兰台琼文紫字在其中。

《四极明科》曰:龟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经备足也。

又曰:玉清洞房三气,金章封於玉京紫户之内。

又曰:玉箓宝章,藏紫房九户之内。

《大洞雌一经》云:有玄琳玉殿五老镇生上经藏在其中。

又曰:四极明科封於金阙紫台。

又曰:华耀景真经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金映七宝台。又有三宝玄台,上清隐书秘其中。

《登真隐诀》曰:上清仙台,金书在其中;太极九玄台碧,简文在其中;玄真皇龟台明堂,玄真经在其中。

又曰:昆仑瑶台,西母之宫,所谓西瑶上台天真秘文在其中。

《金书玉字上经》曰:西玄洞台有金书洞房经。

又曰:骨命已定於玄阁绿字,已有生名仙籍故也。

《洞玄经》曰:有始阳台在阮乐天中,内音书在其上。

又曰:三层玉台在九天阙之上,台上有太清宝经三百卷及真人学仙簿录简目,大帝监真玉司郎典之。

又曰:瑶台者高上帝藏金玄羽章,万神隐音在其内紫书。

《金根经》曰:凡学者勤尚苦志,则玉皇三元东华太上当遣真人授其真经,后圣众真莫不先奏金简於东华,投

玉札於上清,然后得授大洞真经,而或青宫无金简之箓,玉格无玄编之名,则神经亦不可得而授也。

《金根经》曰:开云凤之蕴,紫锦之囊,出紫书真诀玉篇。

《太有经》曰:帝卿执大洞真经,盛以紫玉函。

又曰:太一君执素灵洞玄大有妙经,盛以黄玉函。

又曰:大有经金缕玉字,以明其篇。

又曰:大有妙经九真科检校秘於金藏玉匮。

《大洞雌一篇目》曰:大洞真经在九天之上,大有宫太玄灵台。

又曰:华玉堂仙母金丹在其内,奔日月二景。

《隐文》曰:西玄山下洞台中,有郁仪结邻经也。王屋山清虚中亦有此经也,而不备。惟太上玄官高上台及蓬莱府北室金柱玉壁刻此,并备。

《八素经》曰:太上曰:诸学真人而受玄清八素经,皆有太帝篇目。西华宫有玉简藻书,当为真人者,乃得此文也。

又曰:西龟之山,玄圃之上,积石之阴,八素真经在其内。

《龟山元录》曰:龟山丹皇飞玄紫文,西母常所宝秘,其旨隐奥,自无仙名不得陌其篇目,得者皆九天书录名题龟山。

又曰:玉华之室,丹景玉文在其内。

《飞行羽经》曰:峨呢山金台之室,飞玄羽经秘其内。

又曰:太上飞经,藏於玉清上宫七映紫台。

《五宝经》曰:灵宝紫文秘在九天之上太玄灵台。

又曰:神州七转舞天经秘於紫天元台。

《三元玉检》曰:九天三关之门,九天龙书三元空洞玉检飞玄之文,刻题其内。

又曰:三玄台,玉检紫文、九天真书在其内。

又曰:西沙方台,上真三元之检在其中也。

又曰:晨灯之台,飞天检文在其中,明照九天之上。

又曰:金牖台,三元玉检刻题其中。

又曰:凤生台,太真金书在其内。

《金简玉字经》曰:有洞天阳台,玉佩金珰经在其内。

《洞景金玄经》曰:自非真仙之名,帝图玉箓者不得闻见此经。得见此经者飞仙上清。

《法轮经》曰:太上玄一真人曰:吾昔受无极太上大道君无上八门经,道成,位加真人。此文与元始同生,包含天地,亿劫长存,自非仙铃,不得妄传。

《天地纲记经》曰:太上玉经隐书皆盛以别笈。

《道边经》曰:东井华林堂元洞天中,内音玉书置其上。

《大有经》曰:太玄灵台,玄都九真明科在其内。

《飞龙隐诀》曰:飞行羽经封之峨媚山金台室。

《道学传》曰:洞室中有金城玉屋,真文所在。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曰:太上官高上台有太上玉晨郁仪奔臼赤玉文及太上玉晨结邻奔月黄景玉章,此二经刻以玉简金字。

《内音玉字经》曰:内音封於南河洞室石匮之中。

《五符经》曰:九天灵书,封於石匮。

《玉诀经》曰:南圃丹霍之河,三元洞室,封题玉匮。

《消魔经》曰:仙经一藏於荒山,观试凡心也。

《像天地品》曰:后汉顺帝时,曲阳泉上得神仙经一百卷,内七十卷,皆白素朱界青标朱书,号曰太平青道阴行品。日度代君司马生以白玉板青玉界丹玉字以授吴郡沈羲。

又曰:上清以丹金书,之,紫金为界。

《三元真一经》曰:琳霄之室者,三元真一之法藏在其中也。

《玉光八景经》曰:金辉紫殿,金真玉光八景经藏其内。

《上清经》曰:南极藏上清经於瑶台。

《茅君传》曰:金台者,上真内经封其中。

《三道顺行经》曰:南洞之室,王君封三道经在其中。

《玄真经》曰:高玄之妙道,玉清之秘篇,皆授金名玉字高仙之人。

《九真中经》曰:奔日月之道,太上上清,太极九皇,四司真人之所宝秘,玄元君之玉章也。自非有金阙玉名及东华紫字,皆不得闻见。此《郁仪奔日》、《结邻奔月》二章之篇目。

《三元布经》曰:南极上上宝秘玉检之文,自无玄名,帝图不得见其篇第也。

又金羽玄章经,此文隐藏不传於世,自无兰台丹字不得见闻。

《灵宾真一诀》曰:洞玄自然经,本文出乎太上道也者,你纶无极,微妙无形。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於气,气莫柔弱於道。道之所以柔弱者,苞乎天地万物。夫柔之生刚,弱之生强,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从生者乎?是故,有以无为母,无以虚为母,虚以道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人能以自然为道真,则道可得而通也。

《太上经》曰:道实无形,隐为化本。经有文字,显为教端。师有形言,出处为法。语默随时,为存为最。期至乎道,白经与师。师经及道,号为三宝。

又云:化本有三道经师也,大道无形,须经为阶;经文玄妙,非凡所知;圣降为师,示人旨诀。《老子》云: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贤者得之以为真宝,愚者得之不敢失道。道无常术,德无常方;神无常体,和无常容;道为中主,与静为友。

又曰:龙景九文、紫凤赤书经旧文藏在大上六合紫房之内,天人侍其经。

《太微黄书经》曰:天真三皇藏八会之文於委羽山,太微天帝藏一通於

龟山。其灵书八会,字无正形,趣究乎奥,难可寻详。得为天书,自然至真。斯八会之气,全五和之音,非浅近者所能洞明。天真皇人竭其所见注解其意。八会多文者,生天立地,开化人神。万物之本,主召九天。上帝校定神仙图箓,政天分度,安国息民,摄制邓都,降魔伏鬼,劫命水帝,召龙上云。论天地劫期,辨圣真名氏。所理城台种种,因绿广宣,区别五方元精,服御求仙化形之法,皆演玄妙自然,虚无正真,妙趣明了具足也。又有玉诀者,天真上圣述释天书八会之文,以为正音。又有灵图者,玄圣表化,示以灵变像形述理,令物易悟也。玉皇谱箓者,众圣纪述圣君名姓,宗本继嗣神官位绪也。诚律者,玄圣制劫,诠量罪福轻重科条,防检过失也。威仪自然经者,具示斋戒,奉法俯仰,进止容式,轨范节度也。方法者,众圣着述丹药秘要,神草灵芝,柔金水玉,修养之道也。术数者,明辨思神,存真念道,斋心虚志,游空飞步,餐吸元和,导引三光,仙度之法也。记传者,众圣载述学业,得道成真,证果众事之迹也。

《升玄经》曰:太上灵宝内教经者,咸信着万民,乃可传授。奉戒完具,内无毁灭,赈恤孤弱,远恶修善,不求名誉,称毁如一。幽僻之处,勤行其道,使人信之。如四时不欺,与贤者论议,不自专执者,可传授也。又有好求胜法,从善如流,好近贤智,无猜疑行。聪明而赏别真伪,谨慎而言不过行,柔弱而无过恶,能师胜己而无悖慢,重其师教如贫之得宝。尊奉师长而不辞勤劳,请益之心,夙夜不懈。如此之类方可授经。

又曰:有上清列纪经者得为太极仙人。益能诵之者,遂为上清之君也。有玉清隐书者,日一夕当致真仙,论道讲妙。有四极明科经者,则玉帝遣五方神兵,左右三官检制灵文。

《灵宝经》曰:元始洞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者,於元始之先,空洞之中,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无祖无宗,灵文间蔼,乍存乍亡,二仪待之,以分太阳,待之以明,灵图革运,玄象推迁,乘机应运,於是存焉。天地得之而分判,三景得之而发光,灵文郁秀,洞映上清,发乎始青之天而色无定方,支势曲折,不可寻究元。始炼之於洞阳之馆,冷於飞火之庭,鲜其正文,莹发光芒,洞阳气赤,故号赤书。天宝之以致浮,地秘之以致安。五帝赏之,以得镇三光,乘之以高明。上圣奉之以致真,五岳从之以得灵,天子得之以致治,国享之太平,皇灵文之妙德,标天地之玄根。威灵恢廓,普加无穷,荡荡大化,为神明之宗。其量莫测,巍巍太空,生天立地,开化神明。上谓之灵施镇五岳,安国长存;下谓之宝灵宝玄妙,为万物之尊。

又曰:太上八威策文今灵宝五符后有一符,名太上八威策以制虎豹山精也,太上隐书金真玉光经即太上玉晨传也。素灵洞

玄大有妙经,即西王母传也。玉佩金珰太极金书,即扶桑大帝君传也。飞行羽经,即中央黄老君传也。太宵隐书琼文玉章,即太帝传也凡诸传并有真经,或人高而法下,或卫重而位轻,此传虽有新法,以黄庭内经为主,是为太极经也。赤丹金精石景水母经此似紫文服日精法,天皇象符,以合元气,黄书赤界,长生之要。

《洞真玄经》曰:无太一金阁,五星隐录,后圣七符,空山石函,丹台章玄黄,五行天母抱图者,皆不得闻见至道也。

《洞真经》曰:玉室者,三九素语,玄丹上化三真洞元之道,藏於内。

又曰:高上藏三元玉捡三元布经於其内曲室者,太微天帝君秘九丹上仙文之所也。元始五老又秘五篇真文於其内。

又曰:东海青华小童治玉革青宫内,其东殿架上有宝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主学仙簿箓,应为真人者授之。玉晨监仙侍郎典之。

又曰:玄灵台五老宝经及玄母八门金台玄丹三真洞元之经藏其内。

又曰:九天关台上有上皇太真高帝玉名及后圣真人簿箓,太处玉晨监典之。

《太洞玉经》曰:玉晨延以金华之堂,太上书以明玉之札。

又曰:龙山是玉清天中高台名也,天帝玉字在其中。

又曰:万华宫有上帝宝经,玉清隐书。

《大洞经》曰:有玄云羽室,黄老元君经封在其中。

又曰:黄老元君经封在素瑶台及北寒金台。

又曰:有闻风玉台总司学道仙籍。

又曰:雌一玉检,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名太玄灵台。

又曰:有混成玉堂大洞真经在其中。

又曰:大洞真经者,三五之秘号真道之至精,三一之极章,并玉清之禁诀,高上之秘篇也。又太上九真明科经云:大洞真经雌一宝经素灵妙经三奇之章,高上玉皇,宝篇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官,太玄灵台玉房之中也。三箓者,众经之端也。金箓、黄箓、玉箓也。夫灵宝经者,有内外。外教杂.教,随人所悟,说之不必尽言也,趣令前人受悟为限也;内教者,真一妙术,发自内心,行善得道,非从外来。若道可假外而得者,便应以道,授至真不变,湛然常存也。三皇经者,玉清洞真,上清洞玄,太清洞神。又太极隐注宝诀经云:受三洞经,当绝人事而行之也。总三洞名太上洞一,高上之经矣。

《大洞真经》,或日《太真道经》,或日《太清上道观天内经》,上清之高旨,极真之微辞,飞仙之妙经也。

《灵宝经》,或曰洞玄,或云太上,《升玄经》曰:皆高仙之上品,虚无之至真,大道之幽赞也。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此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矣。岂中仙之所闻哉。

又《金箓简文经》曰:三洞宝经,自然天文也。

又《太上太真科,经》云:大化始立,人风真淳,故三宝度三品人。洞神名仙宝之道,按三皇之世。洞玄名灵宝之道,明三才度五帝之世。洞真名天宝之道,纪清正之方济三代之后。

又《太上仓元经》云:三洞经者洞真上清也,洞玄灵宝也,洞神三皇也。

又《灵书经》曰:元始以龙汉之年撰十部经,告西母曰: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妙经,其篇目今以相示,皆刻金为字,书於玉简,题其篇目於紫微宫南轩。太玄都玉京山亦具记其文。

《道君列纪》曰:若三元宫有珠札青书者,则紫脑锦舌北为仙相也。

道部十五竟

道部十六

理所

《五岳山名图》曰:性命魂神之所属,皆有理所。

《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其高凌云,所谓天柱。围三千里,员曲如削,下有仙曹九府治所。

又曰:昆仑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星名日闻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日玄圃台。其一角正东,名日昆仑宫。上有玉楼十二,景云映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治所,真官仙灵之所宗。

《登真隐诀》曰:上清之境,九天之门,上皇太皇,帝君玉尊,集群神于其中,以定天下万民之罪福。

又曰:西华堂在上清,王母所居。

又曰:文德宫,张叔隐处之。

又曰:八景城在上清,玉晨道所居。

又曰:赤城太元,真人所居。

又曰:上清有杨寥殿,上皇太帝玉尊集群真于内。

又曰:希琳殿在上清东海八停山上,太帝君所居。

又曰:琅玕殿在上清金阙,圣君所居也。

又曰:上清之境有丹城紫台,上皇大帝君玉尊集处。

又曰:七灵台在上清境,玉晨道君所居。

又曰:明真台在上清境东海八停太山上,帝所居。

又曰:那弗台在上清境方诸东华山上,青童君所居。

又曰:上清境有希林台,太帝道君居之。

东方朔《十洲记》曰:有光碧堂,西王母所处也。

《三九素语》曰:兰台宫,赤桂玉女处之。玉房宫,黄帝之女处之。

《十洲记》曰:沧浪海岛上有积石室,多石象,八石脑石桂英也。

又曰:紫石宫室,九老仙都治处也。

又曰:昆仑山一名昆陵山,一名玄圃台。上有积石圃、大冶井,王母宴会之所也。

又曰:昆仑有琼华室,西王母处之。

又曰:玄洲在北海亥地,有太玄仙都伯真公所治也。

又曰:聚窟洲在西海中,北接昆仑,上多真仙官,弟有辟邪天鹿之兽。洲上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而芳华闻里。

又曰:神仙岛有紫石宫室,九老仙都治处,仙官数万人。

又曰:方丈在东海中,三天司命所居处,群仙皆往来其上。

《太洞真经》曰:太素三元山有中黄太一,上帝之馆。

又曰:玉晨大道君治蕊珠贝阙。

又曰:玉皇道君居青云之城,玉阶文陛。

又曰:玉容堂者,虚无真人之逸宅,亦真气之明堂。

又曰:玉容-堂者,太上之明堂也,得道符籍之所在。

又曰:万华宫在小有玉真之天,小有先生之所治。

又曰:绝空之宫在玄洲之北,九真仙上帝司禁君会仙处也。

又曰:圆华宫,黄老之所处。

又曰:太霞之中,太虚元君之所处也。

又曰:秀华山太极真人呼日圆明丹室,五灵真君处之。

又曰:青精君登紫空之山,化玉室之内。

又曰:昆仑山有金丹流云之堂,上接游玑之输,下在太室之中,西王母所治,真仙之女所处也。

又曰:玉,室,青精君之所处。

又曰:王华三元君处流逸之室。

又曰:太虚有太霞之室,合九云而立宇,太虚元君之所处也。

又曰:青华之室,青童君乘玉雕之饼,御圆珠之气而入山室。

又曰:大老之室,在上清八皇,老君乘广琅车而入。

又曰:流刚山上有晖景之室,西王母治所也。

《金根经》曰:青要帝君在丘玉国,黄金紫殿,青要帝君所处。

又曰:八阙天人散香其问,阙上有金台,九层台上玉晨镇君所进居也。有金辉紫殿,后圣金阙,帝君所居处也。

《上清经》曰:上清南极长生司命君瑶台丹灵宫,又在兰庭云台,又登绝空之中紫碧玄台。

又曰:有紫微玄琳殿中央,黄老君居之。

又曰:协晨虚观产层之室,太上大道君闲居处也。

又曰:元始居紫云之阙,碧霞为城。

又曰:有黄房之室,一石玉容之堂,真晨道君治其中。太真科崇玄台,天师朝礼处。

又曰:有燕仙室,天师教化处也。

《南真说》曰:西王母女媚兰字申林,治沧浪山,受书为云林夫人。

又曰:北元中玄道君李庆宾女受书为东宫灵昭文人,治方丈台第十三朱馆中。

又曰:阆野者,阆风之府是也。昆仑上有九府,是为九宫太极,为太宫诸仙,皆是九宫之官僚耳。至于真人,乃九宫之公卿也。

又曰:大方诸宫,青君常治处也,其上人皆天真高仙,太极公卿,诸司命所处。有服日月芒法,虽已得道为真,犹故服之,霍山赤城亦为司命之府,惟太元真人南岳夫人在焉。李仲甫在西方,韩众在南方,余三十二司命当皆在束华。东华青童为大司命总统也。杨君亦去东斡执事,不知当在第几耳。

又曰:句曲山汉三茅君治其上,各乘一白鹄集于处所,时人互有见者山生黄金。汉灵帝时,诏勑郡县采句曲之金,以充武库。至孙权时,又遣宿卫人采金,常输于官。

又曰:方丈西北有阴成大山,沧浪西南有阳长大山,其山多真仙之所处,是阳九百六应数之标揭也。秀华山有玉堂,乃五灵真君所处也。

又曰:金华山上有五宫,太一所处。

又曰:玄洲之上有景晖之室,西母之治所。

《神洲七转七变经》曰:西陇蒙泛之滨紫微玉堂,王母请诰灵素章之处也。

《飞龙隐诀曰:北极真公治于北极广虚之室。《大洞雌一篇》曰:三元君在元虚之室。元始序曰:寒灵丹殿在上清太玄,王都道君请真文之处。又有玉宝之殿,帝尊所处也。

《王君内传》曰:紫清太素、琼阙太素,三元道君之所治也。

《洞玄经》曰:太极紫瑶之阙,太极玄元真君所治之处。自天地已来,人之生死簿籍在其中。

《玉清书》曰:玉户琼门,九皇上真在其中。

《茅君内传》曰:玉清天中有散华台,是四斗七晨道君之所治也。

《列仙传》曰:太虚琼台,太平道君处之。

《上清八景飞经》曰:玉宝台,三元君所登处也。

《三元真一经》曰:黄阙紫户玄精之室,身中三一尊君常柄息之所。

《神祝经》曰:太上玄堂,天人所止。

《本行经》曰:有三元洞室,妙真之所处也。

《道学传》曰:茅山燕口,洞女冠钱,妙真登坛处也。

《定志经》曰:天尊静处玄都元阳七宝紫微宫。

《太一洞真经》曰:有太极紫房宫,天帝宝神所处也。

《玉清经》曰:玉清宫,高真玉皇出入处。

《洞冥记》曰:宜都崇堂,在紫泥之海,东方朔宴息之所也。

《洞真经》曰:大老寝堂,八皇老君居处也。

《三元玉检经》曰:广灵之堂,太素三元君处之,在上清天。

《玄母八门经》曰:五通仙堂者,五通帝君在其内。

又曰:散花玉室,三素元君在其内。

《玉清隐书》曰:琼琳堂,上皇玉帝寝宴处也。

《道学传》曰:洞室中有太阴堂,龙威丈人所见真文之所处也。

《龟山元录》曰:文龟洞室,上元君坐之处也。

葛洪《神仙传》曰:金华山有石室一所,丹溪人皇初平之隐处也。

《清虚真人王君内传》曰:委羽山洞周回万里,名日大有空明,天司马季主在其中。

又曰:西域玉山洞周回三千里,名太玄,总真天司命君之所处也。

《名山记》曰:益州西南青城山,一名青城郡山,形似城。其山有崖舍,赤壁张天师所治处。南连峨媚山,山遥望唯见两青岭。山如蚕蛾之眉,亦有洞天诸灵书所藏,不知当是第几洞天也。

又曰:赤城丹山洞周三百里,名日上清玉平天。此山下洞台方二百里,司命君之府也。

《玉京经》曰:玄都玉京山有七宝城,太上无极大道虚皇君之所治也,高仙之玄都焉。

《大有经》曰:太清极玄宫在元景之上,太上君居之。

《三元布经》曰:上清玉景宫,佩三元布人在其中。

《道迩经》曰:秀华玉堂,五灵真之所处也。

又曰:洞真堂,元始天王太高圣君说观身大戒之所也。

《升玄经》曰:玉清台,仙圣游衍之所。

《七星移度经》曰:帝君上登太极琼台。

《上原经》曰:眉竺仙公住南岳。

《五符经》曰:皇人在峨媚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

《龟山元线》曰:紫阁西华,玉女居之。

《神祝经》曰:九合之室,太上在其内。

《王晨明镜经》曰:有太玄玉晨金华之室,三素元君处之。

《真诰》曰:大茅山西南有四平山,俗呼为方山,其下有洞室,名日方台洞,与华阳通号为别宇幽馆,得道者处之。

又曰:方偶山下有洞室,名曰方源馆,幽人居之。

又曰:包山下有石室银户,方圆百里。

又曰:有天市坛,范丘林受口诀处。

又曰:存方台,仙人蔡天生隐其内。

又曰:清虚宫,司马季主隐处也。

又曰:积石台,朱孺子居之。

又曰:寝静之室,涓子处之。

又曰:蓬莱仙公洛广休治蓬莱山。

又曰:许玉斧居方山洞,为上清仙公。

又曰:羡门今在蒙山大洞黄金之庭,受书为中元仙卿。

又曰:广汉郡绵竹县束九里有山昔,韩众于上得仙。有大石铜为志,治应箕宿。

又曰:广汉郡新都县去成都一百五十里,山有芝草神药,前有池水,中有神鱼五头。昔王方平于此与太上相见,治应斗宿。

又曰:越隽郡那都县有小山,大山名蒙治山,其高无逾。伊尹於此学道。上有芝英金液草,服之度世,洽应奎宿。

又曰:云台山有桃一树,三年一花,五年一实,悬绝无底之谷。唯赵升乃自掷取得桃子,余者无能取之,治应胃宿。

又曰:天柱山有玉女乘白鹤,仙人乘白鹿,在云台治前有两碑。

又曰:玉局治在成都南,永寿元年正月七日,太上乘白鹿,张天师乘白鹤,来至此坐局脚,玉状即名玉局,治应鬼宿。

又曰:锺山在北海子地隔弱水,自生神草,仙家种芝,课计顷亩,如稻状。亦有玉石泉上,有九源丈人官,主领天下水神。

又曰:扶桑在碧海中,大帝官,太真东王所治处也。

又曰:蓬莱山上有九天真宫,盖太真仙人所居。

《玉冻仙山经》曰:方诸宫,青童君治之;太丹宫,南极元君治之;白山宫,太素真君治之;西城宫,总真王君治之。

《太真科》曰:有无央宫,高上太真居之。

《龟山元录》曰:金华宫,西华玉女处之。

《上清经》曰:

启金宫,玉宝九宵丈人居之;七映宫,紫映九霄真人居之;

玉清元宝宫,高上虚皇君处之;金灵宫,紫虚高上元皇道君居之;

朱灵宫,上皇虚君居之;洞云宫,皇上帝君处之;

金辉宫,紫皇君居之;灵映宫,高亭君居之;

变化宫,玉皇先生居之;玉宝官,紫精君居之;

飞玄宫,玄一君居之;玄上宫,玉皇先生居之;

变云宫,太帝君居之;金门宫,皇上帝君居之;

阳明宫,洞真君居之;元景宫,太素君处之;

紫瑶宫,北玄君居之;纳灵宫,南朱君居之;

音光宫,西华君居之;灵金宫,中元君居之;

紫微宫,东明君居之;凤生宫,高上君居之;

朗范宫,元辰君居之;七瑶宫,九元君居之;

郁森宫,大明君居之;云森宫,元灵君居之;

洞霄宫,三元君居之;返香宫,元昭君居之;

长命宫,太极元君居之;高虚宫,紫元君居之;

飞玄宫,上真老君居之;琼容宫,洞景君居之;

耀琼宫,大阳君居之;明真宫,景元君居之;

紫曜宫,司命君居之;通妙宫,天皇君居之;

金华宫,黄房君居之;天皇宫,太一君居之;

闲清府,九天丈人居之又有丹府,三天玉童居之;

又有

重冥府,玉宝九霄丈人居之;凤生府,九霄真人居之;

金府,灵皇君居之;丹神府,上皇元道君居之;

生真府,玉虚君居之;金魂府,万始先生居之;

务虚府,皇帝君居之;紫曜府,紫皇君居之;

神变府,中元君居之;九合府,玉皇先生居之。

又曰:有产层之室,玉晨道君处之。

又曰:帏绿之室,太元真人处之。

《汉武内传》曰:有紫桂宫,太上丈人居之。

道部十六竟

道部十七

《真诰》曰:有一老人着绣裳,戴芙蓉冠,倚赤九节杖而立。芙蓉冠即礼之爵弁,粗欲相似,但不知真人以何物作之耳。自非已成真,不得冠此。

又曰:远游冠,桐柏真人戴此冠。女真已笑者亦戴冠,惟西王母首戴玉胜。又女真未算者,则三环角结。或飞云编结,余发垂两肩至腰中也。龙冠金精巾、虎巾、青巾、虎文巾、金巾、此天真冠巾之名,不详其制。

又曰:男真口冠真,并飞天交结。

《道学传》曰:王母二玉女侍王母上殿,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琼凤文之乌。

又曰:孟景翼字辅明,义嘉构难,景翼星夜往赴,经行失道。时一人黄衣黄冠,在其前引路。既得道,乃失所在。

《海空经》曰:真仙道士,并戴玄冠,披翠帔。

《太真科》曰:解褐披绛销之衣,释巾着远游之冠。

又曰:人皇着七宝珠冠。

《上清经》曰:元始皇上丈人戴紫曜之冠,佩九色自然之绶。

又曰:高灵九天建金华七曜之冠。"

又曰:王真九天丈人建飞精百变之冠,佩九元道真之策。

又曰:上三天玉童,建三华宝曜洞天玉冠。

《四明科》曰:凡修上清道经、大洞真经,入宣之日,当身冠法服。

又曰:凡女子学上清之法,受宝经玉诀,修行大洞,皆元君夫人之位,入宣之日,当冠元君之服,万真束带,玉童玉女各二十人。其掌法服,无此服不得升於上清。

《洞神经》曰:受道之人皆玄冠草履。

《传授经》曰:老子去周,左慈在魏,并葛巾单裙,不着褐。

又曰:陆先生云:对上下接谓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

又云:冠戴二仪,衣被四象,故谓之法服。

《道学传》曰:西母结大华之髻,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琼凤文之乌。

《上清变化经》云:紫映玉霄真玉建,建华天冠带交金之钩。

又曰:上皇玉灵君建七曜华冠,佩舟文紫绶。

又曰:皇上帝君建七色朱精华冠。

又曰:太素高虚上极紫皇建七宝冠,带神精交蛇之绶。

又曰:虚明紫兰中元高婷君建三华之冠,带流金紫章。

又曰:太素真君建紫晨巾,乘青龙紫羽盖。

《玉佩金珰经》曰:元始天王披九色离罗之帔,带宝冠。

又曰:太帝建七气朱冠。

又曰:太岳君建三宝九光夜冠。

又曰:华山君建六元通神飞冠,佩交灵之绶。

又曰:嵩高君建中元黄晨玉冠,佩黄神中皇之章。

又曰:玉佩帝君建紫冠。

《真诰》曰:上元夫人服赤霜袍,披青毛锦裘,头作三角髻,散发至於腰,戴元晨夜月之冠,带六山火玉之佩,腰凤文琳华太绶,执流黄挥精之剑。 

《上清变化经》曰:太元真人巾芙蓉冠。

《上清元线》曰:九天元父戴宝天之冠。

《太上五帝内真经》曰:青帝君建九天通天冠。

又曰:赤帝君建三气玄梁宝冠。

又曰:白帝君建七气明光宝冠。

又曰:黑帝君建五气玄晨之冠。

又曰:黄帝建黄晨通天冠,佩黄晨越元之策,带灵飞紫绶。

《太上飞行羽经》曰:九晨君建飞精玉冠,衣九色之凤帔。

又曰:元晨君建飞天玉冠,衣九龙天衣。

又曰:盖晨君建三晨宝冠,衣丹锦飞裳。

又曰:上晨君建玄精玉冠,衣玄羽飞裳。

又曰:华晨君建飞晨宝冠,衣青羽飞裳。

《太上飞行羽经》曰:灵妃元皇夫人建晨缨宝冠。

《升玄经》曰:仙人定子明着黄褐玄巾。

《大洞玉诀》曰:皇初紫元天中真人披朱锦之服,巾绿霞之冠。

《山西经》曰:玉女建白冠。

《洞神经》曰:天皇君戴九元冠,地皇君戴二晨玉冠,执元皇定箓策。人皇君戴七色冠,执上皇保命玉策。

又曰:上清琼宫南极玉真赤帝君建进贤之冠。

又曰:北极玉真黑帝君建玄宝之冠,西极玉真白帝君建通天宝冠,中极玉真黄帝君建通元五气之冠。

《玉精真诀》曰:东方九灵真人戴九气冠,南极真人戴进贤冠,衣绛章之衣。西方素灵真人戴三宝玄冠,北方玄灵真人戴玄冠,中央总元三灵真人戴黄晨玉冠。

《玉光八景经》曰:东元景道君冠七色耀天玉冠,蹑九色之履。

《金根经》曰:九天元父戴七色朱玉之积,无极进贤之冠。

又曰:九天玄母着青宝神光锦绣霜罗九色之绶,戴紫元玄黄宝冠。

《大有经》曰:玉清之母戴七神朱玉之髻,巾无极进贤之冠,着玄黄素灵之绶,在太极朱宫。

又曰:九天真女戴玄黄七,称进贤之冠。

又曰:上清真女戴玉冠,着九色之绶,居太幽宫中。

又曰:太极帝妃冠无极进贤之冠,衣五色凤文之绶,在太清极玄宫中。

又曰:太上君戴三宝玉冠,着九色之绶,在无极真宫中。

又曰:启明天君冠青精进晨玉冠。

《太一洞真玄经》曰:三素老君服锦衣,建龙虎冠。

又曰: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五人皆着朱衣绛巾,典主符籍,在太微紫房宫中。

《登真隐诀》曰:太玄上丹霞玉女戴紫巾,又戴紫华芙蓉巾及金精巾、飞巾、虎文巾、金巾。

《龟山元箓》曰:元始皇上丈人冠九气紫曜之冠,衣九光锦袍,佩九色无缝自然之绶,带六山火玉,在上清之上。又带九天仙炼之剑,衣九色斑文袍,常乘十二飞麟,带金虎凤文之绶。

《金真玉光经》曰:元景道君曳玄黄之绶,建七色玉冠。

又曰:元景道君衣丹锦之绶,戴进贤玉冠,乘玄景绿与参驾凤凰。又太阳上府紫微宫中,道君曳绛锦丹绶,戴玉冠,蹑九色之履,执制魔之章。又元景太一君曳玄黄素绶,戴七宝冠,执命神之策,乘玉辇,五采盖,紫云车,骖驾六龙。

又曰:桐柏山真人王子乔年甚少,整顿非常,建芙容冠,着朱衣,以白珠缀衣缝,带剑,多论金庭山中事,言於众真。

《太上素灵经》曰:太上神仙戴飞晨宝冠,又戴青精辰玉冠,游云宝冠,玉精宝冠,通天玉宝冠,三玄宝冠。上清仙公并建扶华杳霞大冠,道君冠九德之冠。

《太极左仙公起居》注曰:太上三天锡仙公芙蓉晨冠。

《灵飞六甲经》曰:上清琼宫东极玉真,建九气通精之冠;玉京真人戴通阳玉晨冠;少阳真人戴通曜之冠;太素三元君建宝琅扶晨羽冠;紫素元君建太真晨缨之冠;三角髻余发散之於腰。

《太极金书》曰:元始建洞天之冠;上君建青精天玉之冠;太真丈人建三宝玉冠;三天童建三华宝曜洞天玉冠。

《太洞玉经》云:紫元真人被朱锦之服,巾绿霞之冠。

《五岳真形图》曰:东岳太山戴仓碧七称之冠;南岳衡山戴九丹日精之冠;中岳嵩山冠黄玉太玄之冠;西岳华山建太初九流之冠;北岳恒山建太冥灵阴之冠;青城丈人戴盖天之冠。

《升玄经》曰:昔有仙人豆子明建黄褐玄巾。

《紫书金根经》曰:九天元父戴七称珠玉之帻。

《敷齐经》日:正一功曹冠朱阳之帻

《太极金书》曰:元始天帝被九色罗帔丹绛之锯,珠绣霞帔。

《太极左仙公起居》注曰:太上三天锡仙公丹锦绣帔。

《灵书紫文经》曰:青童大君衣飞青翠羽龙帔。

《雌一五老经》曰:太素三元君服紫气浮云锦帔,又紫绣毛帔,又凤文锦帔。

《无上真人内传》曰:九色锦绣,华文之帔。

《太元真人茅君内传》曰:绣羽紫帔。

《九真中经》云:青玉、锦帔、绛玉、素玉、玄玉、黄玉、锦帔。

又云:青华丹蕊玉白琳,四出龙帔,玄玉九道,云锦被黄,云山文锦帔。

《仙公请问经》曰:太极真人曰:夫学道当洁冷衣服,备巾褐制度,名日道之法服。

《灵宝真一自然经诀》曰:至具已得道人披九光七色法服。

《灵飞六甲经》曰:南极玉真着绯罗法服。

《上清紫宸经》曰:修七转之道者,上皇君以法服飞仙羽章授之,仍戴以紫元飞霜七色之冠。

《上清经》曰:高上玉皇衣玉文明光,飞蕾买之缡。

《龟山元录》曰:九天玄母衣霜罗九色之缡,又衣青罗之缡。

《五岳真形图》曰:五岳使者服绯缡。

《三元布经》曰:紫素元君衣紫锦挟缡。日素元君衣白锦光明之缡。

《龟山元箓》曰:九色飞云锦缡;九色自然之襢;玉文明光飞锦之缡;九色珠绛云光锦缡;丹锦七色文光之缡。

《太极金书》曰:元始披霜珠之袍

《上清经》曰:三天玉童衣青黄锦袍。

《五岳真形图》曰:东岳君服朱光袍。

《龟山元箓》曰:有明光飞锦珠袍,五色云罗之袍,七色凤云之袍,九色斑文羽袍。

《茅君内传》曰:有赤霜之袍。

《大洞玉经》曰:司禁真伯乘日月之饼,披虎文之裘。

《八表经》曰:白素元君衣黄绿曜光云文之裘。

《五帝内真经》曰:有玄文明光之裘九色斑裘。

《龟山元箓》曰:有云文丹锦之裘。

《三道顺行经》曰:玉景真人衣玄蕾买锦衣。

《老子历藏中经》曰:东父者,清阳之气,万神之先,衣五采衣。

《龟山元箓》曰:有明光锦九朱飞文法衣,三素飞文锦衣,五色斑衣,九色龙衣。又有青黄紫三色羽衣。又有九色凤衣,亦有九天凤衣。

《大戒经》曰:太极真人曰:凡谨事法服则者冠冕玉佩。

《三元布经》曰:六山大玉之佩。

《八素经》曰:太素元君衣流光云文绶,始素元君衣紫光云文素绶,玄素元君衣飞云九变绶,紫素元君衣玄黄九色素罗之绶,黄素九君衣飞云素锦之绶。

《三元布经》云:紫素元君交带灵飞大绶,白素元君佩文琳华之绶。

《太上飞行羽经》曰:九铃之绶,飞灵紫绶,六山飞晨之绶,九光之绶。

《金真玉光经》云:紫青之绶,丹锦之绶,绛丹绶,玄黄素绶,白文素灵之绶,玄灵五色之绶。

《元始经》曰:九天玄母带流苏紫绶。

又曰:九元光延紫绶,灵飞紫绶,交灵素绶,九色自然之绶,金虎凤文之绶。

又曰:太上九气命灵之章带翠羽文灵之绶。

《升玄经》曰:太上日:十方奉经,真官五帝,真事符童,传言谒者,皆冠带垂缨,齐执玉板,罗列卤簿,对我前后左右。

《升玄经》曰:太上劝陵阳监受教稽首而起,执笏户束面西而立。

《太上飞行羽经》曰:上君衣凤衣斑文虎裙。

《太上素灵经》曰:太上神仙衣青锦单裙,青绫裙,云锦绛章丹裙,绛衣飞帮,黄云锦裙。

《三元布经》曰:太素三元君服九色龙锦羽裙,紫素元君衣飞霜罗裙。

《太极左仙公起居》注曰:太上三天锡仙公绊罗裙。

《龟山元箓》曰:有丹锦飞裙,九色龙锦羽裙。

《太上飞行羽经》曰:七色夜光云锦裙。

《九真中经》曰:苍华飞羽裙,丹华飞羽裙,白羽飞华裙,亦有黑羽黄羽飞华裙。

又曰:翠龙华文飞羽帮,朱华凤帚,素羽写章裙,黑羽龙文裙,绿羽凤华绣裙。

《移度》曰:南方真皇君垂灵霜凤华,龙铃带虎书,建玄晨之冠,飞青锦衣,乘丹霞绛舆。

《龟山元箓》曰:有玉铃,又有晨光明月之铃。

《列仙传》曰:北元中玄道君李庆宾女为灵昭夫人,着紫锦衣带神虎符,握流金铃,有两侍女。侍女年可二十许,夫人年可十三四。闻呼一侍女名隐晖。侍女皆青绫衣,捧赤玉箱二枚,青带络之,题白玉检,日太上章。一捡日太上文夫人带青玉色绶,如世人带章囊状,隐章当长五丈许,大三四尺。

又曰:太极有四真人,中黄君处其左,佩神虎之符,带流金之铃,执紫毛之节,顶金精之巾。

又曰:仙道有紫绣毛被,丹青飞裙,翠羽华衣,金铃青带,曲晨飞盖,御之自飞。

《龟山元箓》曰:冬三月,三天玉童化为老人,手把九节金杖,洞耀玉清之中。

《圣纪经》曰:有老人握青竹杖,与老子谈天地之数。

《赤书玉诀上经》曰:当取灵山向阳竹,令长丈有七节,作神杖,使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印,以元始之章动息坐起,恒以自随,有五帝真符吏辅翼上真。

《茅君传》曰:朱官使者把绿节杖琼干羽旄。

又曰:太素真人把八景飞杖,九色之节,出入上清。三天玉童头连三角黄巾,手把九节金杖。

《列仙传》曰:太元真人杖紫毛之紫微王夫人与一神女俱降,神女着云锦缡,上丹下青,文采相照,腰有绿绣带,带系十余小铃,铃青色黄色更相参厕。左带玉佩,佩如人间佩,佩但几小耳。衣服倏倏有光,昭映室内,如日中视云母也。蕾买发须鬓,整顿绝伦。髻在顶中,垂余发至腰。指着金环,白珠约臂,视之年可堪十三四。左右两侍女,其一侍女着朱衣,带青章囊,手中又持一锦囊,囊长尺余以盛书十余卷,以白玉检上刻字云玉清神虎,内真紫元丹章;其一侍女着青衣,捧一白箱,以绛带络之。箱似象牙箱形。二侍女年可堪十七八,整饰非常。

又曰:裴真人从者持青毛之节,一童带绣囊;周君从者持黄毛之节,无囊。二君各有六童。又曰:东卿大臣见降侍从七人,一人执紫毛节;一人执华婶,一名十绝灵婶;一人带绿章囊;三人捧牙箱;一人握流金铃。侍者并朱衣。东卿形甚少於二弟,二弟着青锦绣裙,紫毛被巾,芙容冠。二弟并同来倚立,东卿命坐,言语良久。时乙丑岁,晋兴宁三年七月四日,降於杨君之家也。

又曰:以给仙人。先道有三十七种�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太平御览道部之三

道教之音整理 李昉

2013-12-19 17:53:19

|
太平御览道部之三
|

还丹金液之后,若且欲世问者,但服其半。若求仙去,当尽服之。昔安期先生、龙眉宁公、修羊公、阴长生皆服金丹半剂者也。其止人问,或近千年,然后去耳。

又曰:按《玉钤经》中篇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为道者,以救人危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行恶事大者夺纪,小过夺算。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余览养生之书,莫不以还丹金液为大要,盖仙道之极也。昔左慈字元放,於天柱山中精思积久,乃神人授以金丹仙经。会汉末大乱,不遑修炼,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从祖仙公。又从元放受之。凡授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一卷,金液经一卷。予师郑君者,仙公之弟子也。又於从祖受之,而家贫无用买药,予亲事之。洒扫积久,乃於马迹山中立坛盟受之,并具诸口诀之不书者。江东先无此书,出於左慈。慈授从祖仙公,仙公授郑君,郑君授予。故它道士了无知者。此益假求於外物,以自坚固。

复有太清神丹,其法出於元君。元君

者,老子师也。太清观天经有十篇云。其上七篇不可以教,授其下三篇世无足传,当沉之三泉也。下三篇者,正是丹经。其经曰:上士得道,升为天官;中士得道,柄集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问。近后汉末新野阴君合此太清丹,其才有才气,着诗及丹经赞序,言初学道,随师本末列,已所知识之。光丹与九转异法,又有岷山丹法。道士张盍踏精思於岷山石室中,得此方

也。至於诸丹法各别也。金液者,太一所服而仙者也。

又曰:长生制在大药,非祠醮之所定也。秦汉二代,大兴祈梼,所祭太一五帝陈宝八神之属,动费亿万,绝无所益,况疋夫无德,欲以三牲妄祝以祈延年,惑亦甚矣。

又曰:合金丹之大药,炼八石之气英者,尤忌凡俗闻见,则仙物不成。或云:上士得道於军旅,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於山林。此谓仙药已成,未欲轻举,虽三军兵刃不能伤,都市凶祸不能加。下士未及於此,故上山林耳。·古之道士,飞炼神药,必入名山。又按入山经可以精思,修饵其药,有太华、恒霍、嵩少、太白、终南、女凡、地肺、王屋、抱犊、安丘、衡灊青城、峨媚、蕾买台、罗浮、阳驾、黄金、大小天台、盖竹、括苍、四望山,皆是正神在其中。其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水,不但中以合药也。若有道者登之,则此山之神必助之为福。其药必成若不登此诸山者,海中大岛屿亦可合药。

又曰:余师郑君年出八十,先鬓发班白,数年问复黑。又颜色丰泽,能引强弩,日行数百里,饮酒二斗不醉,上山又体力轻便,年少追之不及。饮食与凡人无异又不见其绝谷。余问先生随之弟子黄章,言郑君常从豫章还於浦中,连值大风,遇盗。君推根以给诸人,己不复食,五十日亦不饥。又不见其所施为,不知以何事也。灯下细书过少年。性解音律,闲夜鼓琴,侍坐

数人,口答咨闻,其言不辍,响,而耳益料听左右操弦者,数谴长短,无毫氅得逃。余晚为郑君门人,请见方书,告余曰:要道不过尺素,上足以度世。

又曰:君所知者,虽多而未精,又意存於外,学不能专一,未可以经探涉远耳。自当以佳书相示也,久许渐得见。短书缣素所写者,积年之中,合集所见,当出二百许卷经,不可顿得了也。

又曰:语余曰:新书卷卷有佳事,但当校其精粗,择所施行。若金丹一成,此书等一切不用也。亦或当有所教授,宜得本末。先从浅始,以劝进学者,无所希准阶由也。郑君亦不肯悉令人写其书,皆当诀其意,虽久借之,然莫有敢盗写一字者也。郑君本大儒,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其体。望高亮风,格方整接,见者肃然。每咨问,怛待其温颜,不敢轻脱也。门人五十余人,惟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不得一观此书首题者。

《集仙录》曰:夫茂实者,翘春之明珠也;巨胜者,玄秋之沉灵也;丹枣者,盛阳之云芝也;伏苓者,绛神之伏胎也。五华含烟,三气陶精调安,六气养魄护神。

又曰:太玄玉女者,帝少吴时人也。居蜀之长松山,修长生之道,遇山中人授以八天隐文,使之修佩,谓曰:修道之要,以无为为本。八天之书,真无为也,而道自成。然而琅玕曲晨之液,八琼九华之丹,使炼而饵之,即太极所秘,可以入侍帝宸,下览万化,授九华方,於江上炼丹。江畔有金砂泉,是其遗迹。

又曰:高辛时有仙人展上公常说,昔在华阳下食白李异美,忆之未久,而忽已三千年矣。

又曰:李脱居蜀金堂山龙桥峰下修道,蜀人历代见之,约其来往八百余年,因号日李八百。初以周穆王时来居广汉,柄玄山,合九华丹成。去游五岳十二洞,二百余年於海上,遇紫阳君授水玉之道。又来龙桥峰,作金鼎炼九丹,丹成。三於此山学道,故世号此山为三学山,亦号为柄贤山

又曰:南阳文氏说其先祖汉末大乱,逃壶山中,饥困殆绝。有一人教食木,遂不饥。十年来归乡里,颜色更少。身轻欲飞,履险不倦,行冰雪内,了不知寒。木,一名山蓟,一名山精。

又曰:薛女真者,不知何许人也。晋室乱离,人多柄寓林薮,服饵避世。因居衡山。寻真台外,出行常有黄乌、白猿、白豹随之,不知所修何道。

又曰:玉姜者,毛女也。居华山,自言秦人。始学食松叶,不饥寒。止岩中,其行如飞。今号其处为毛女峰。

又曰:涓子,齐人,子饵木,着三才经。淮南王刘安得其文,不解其旨。又着琴书三篇,甚有条理。

又曰:张微子,汉昭帝时将作大匠张庆女也。微子好道,常服雾气。自云雾是山泽水火之精,金石之盈气,久服之则能散形入空,与云气合体。微子自言受此法於束海东华玉妃淳文期,青童君妹也。微子亦以此雾法教诸学者。 

《九真华妃》曰:日者霞之实,霞者日之精。人惟闻服日实之法,未见其知霞之精也。夫餐霞之经甚秘,致霞之道甚易。此谓体生玉光,霞映上清之法也。

道部十二竟

道部十三

服饵下

《登真隐诀》曰:太极真人昔以神方一首传长里先生。先生姓薛,自号长里,周武王时人也。先生以传西域总真王君,即金阙圣君之上宰也。按□饭方受西梁真人所传,时在大宛北谷。今长里传九转,乃周初间,是为受服□饭,三四百年后乃合此丹。盖司命剑经序也。总真王君传太元真人,即东卿司命茅大君也。以汉武帝天汉三年受之,时年四十八。后又以付二弟,并各赐成丹一剂。司命既传二弟而不载於此,当以王命君使付,非正次传授也。自二君以后,惟定箓与杨君使示许长史并缘,乃至於今。故汉晋之世,诸学道人各六合服金液升仙,无言九转,则此真人方下授以来,未有营敢宣之约敢不敢也前盟,则金龙玉鱼后代止布帛而已。违盟负信,三祖获考於水官,谓妄传非人也。传授须斋盟,用金玉偃环,以代剪发歃血之誓也。欲合九转,先作神釜,当用荥阳长沙豫章土釜,谓瓦釜也。昔黄帝火九鼎於刻山,太清中经亦有九鼎丹法即是。丹釜从来咸呼为鼎,用谷糠烧之,当在名山探僻处,临水上作鳌屋,屋长四丈广一一丈,开南东西三户。先斋戒百日,乃泥作神釜。釜成捣药。令计至九月九日,平旦发火。按合诸丹,无用年岁好恶,惟日月中有期限及吉凶。琅玕以四月七月十二月中旬问发火,曲晨以五月中起火,太清九丹起火。虽无定月,而云作六一五月七月九月为佳。自斋以始,便断绝人事,令待丹成也。合丹可将同志及有心者四五人耳。皆当同斋。戒斋起日,先投玄酒五斛於所止之流水中。若地无流水,当作好井,亦投酒於井中,以镇地气。令斋者皆饮食此水也。合丹法又令以青石亟盛好龙骨十斤,沉於东流水中,名曰青龙液。饮食之,以通水灵也。取东海左顾牡蛎,吴郡白石脂云母屑,蚯蚓土滑石矾,凡六物等分,太极真人以太上天帝君镇生五藏上经,刻于太极紫微玄琳殿东殿墉上。此乃上清八龙大书,非世之学者可得悟了也。南岳赤松子受而服之,求其注释於太极真人。

又青童君云:五公之腴,镇生五藏,炼白易躯,可以少颜色。须斋戒泥鳌修炼也。云腴之味香甘异美,强血补骨,守气凝液,镇生五藏,长养魂魄,真上药也。真人云:此愈於炼八石饵云母也。真人炼形於太阳,易邈於三官者。此之谓也。

又曰:太极真人青精□饭方。按《彭祖传》云:大宛有青精先生,能一日九食,亦能终岁不饥,即是此矣。真上仙之妙方,断谷之奇灵也。清虚真人说霍山中有学道者邓伯元王玄甫,受服青精石,饭吞日景之法,能夜中书。又仙人龙伯高受服青她方,醉亡隐处方台。又定录君命告掾云:次服她饭,兼谷勿违,益髓除患,肌肤充肥。又掾书告长史觅米药来山染作饭,恐草燥。又长史与大掾书,令饷小缘白米,是染作饭。凡此六事,有书者也。太极真人青精十石□饭,上仙灵方,王君注解其后。大书者是太素本经及西梁口诀,墨注者是清虚王君所释,南岳魏夫人敷撰而使司命杨君书之。五真共成一法,足称灵妙矣。

《上元宝经》曰:子食草木之王气,与神通。子食青烛之津,此之谓也。此太素所传,太极所撰,上真灵仙之至要,不同余术也。服□饭,百害不能伤,疾疫不能干,去诸思念,绝灭三尸,耳目聪明,行步轻捷,能隐化遁变,长服益寿。茅司命大君语二弟云:宜服四扇散。昔黄帝授风后,却老还少之道也。我昔授之於高丘先生,今以相付耳。又语小弟保命君曰:卿宜服

王母四童散,此反婴之秘道也。体中少损,宜服此方,以补脑耳。按小茅君服时已一百二十岁也。夫此二方,皆妙法也,当斋戒修制。

又曰:裴君受支子元服食狭苓之法。焦山蒋山人所传,能长生久视,修合之际,须谨密斋戒。裴君又受支子元胡麻之法,蒋先生惟服此二方,位为仙真。此二方书与世少异一裴君所秘用者,验而有实。凡服狭苓胡麻之方甚众,此法既真人所经,用真人手所书记,必当最神胜於诸法。若能常服,仙道可期。但患人服未觉甚益,便不服之。故少有克终之效。若体先不虚损,及年少之时,当服伏苓。若年三十岁,当服胡麻。蒋先生曰:此二方是大有之要法,长生神仙之秘宝也。大有者,谓委羽山洞天大有官中之书法,彼人当有服之者。《宝玄经》云:伏苓治少,胡麻治老,合以斋戒,服以朝早,卉醴华腴,密也百卉之花以成腴醴。五公谓为卉蒙华萸。火精水宝火精,伏苓也,性热而合火,伏苓则其精矣。水宝,胡麻也,性玲色黑而含津泽,故谓之水宝。和以为一,还精归宝。此之谓也。裴君以年少时所用,故服伏苓也。清虚真人年十二便受此方,于时未必亏损,所以云服伏苓,夜视有光也。二方伺耳,皆长年之奇方也。若合二物倍用密共煎捣为丸乃佳。按青精方伏苓禁食酸,此专用伏苓,不必禁酸味。

又曰:清虚王真人授南岳魏夫人谷仙甘草丸方,魏夫人少多病疾,王君於修武县中告夫人曰:学道者当去病,先令五藏充盈,耳月聪明,乃可存思服御耳。按王君初降真之时,是晋元康九年冬於汲郡修武县察内。夫人时应年四十八也。夫人按而服之,及隐影去世之时,年八十三岁也。此晋成帝咸和八年甲午岁,则夫人从服药已来三十五年矣。其间或不必常相续也,了无复他患。先疹都愈,发不白,齿不落,耳目聪明,常月中书道家章符。夫人既为女官祭酒,故犹以章符示迹耳。存思入室,动百日数十日,了不觉劳。既在俗世,家事相乱,欲修斋研诵,便托以入室也。食饮通快,四体充盈,即甘草丸之验也,谓之谷仙方。脾胃既和则能食而不害,肤充而精察,起居调节,无涩利之患矣。食谷而得仙,故谓之谷仙也。此本九宫右真公郭少金撰集此方,诸宫久已有之。至郭氏更撰集,次第序说所治耳,犹如青精乃太素之法,而今谓太极真人也。学仙道者,宜先服之。昔少金以此方授介象,又授刘根、张陵等数十人,亦称此丸为少金丸。宜斋戒修合,并无毒无所禁食,一年大益,无责旦夕之效也。俗人亦皆可服之。

又曰:云芝英不择日而修,合治三尸,伏疾服食一剂,则谷虫死,则三尸枯。若道士固食谷者,乃宜服也。谷虫既灭,使人食谷而无病,过饱而不伤。去尸虫之药甚多,莫出於此。昔修羊公、稷丘子,东方朔、崔文子、商丘子,但服此药以协谷而皆得仙也。汉景帝及武帝求索东方朔、修羊公秘方,终不传。

又曰:北海公涓子,名姓不显,青童君弟子苏林之师也。少饵木黄精,授守一玄丹之道,在世二千八百年。玄洲上卿苏林字子玄,涓子弟子也。同紫阳之师,濮阳曲水人,年二十余。辞家学道,后授三元真一,游变人问。

又曰:太清正一真人张道陵,沛国人,本大儒。汉延光四年始学道,至汉末於乌鸽山仙官来降,授以正一盟威之教,施化领民之法,号天师。即《真诰》云奉张道陵正一平气者是也。天师灵宝伍符序及太清金液丹序并佳笔,别有传已行於世。

又曰:服五石者亦能一日九食,百关流淳,亦能终岁不饥,还老反婴。遇食则食,不食亦平,真上仙之妙方,断谷之奇灵也。陶隐居注云:虽一日九食,而吸飨流变,不为滓,终岁不饭而容色更鲜。又云:吸引之易感,无贵於七曜;修行之早成,不过於九道;保守之坚固,莫瑜於镇生;卫用之急防,无起於浑神;药石之速效,岂胜於青精;祈拜之感,孰贤於朝谢也。

又曰:服五石镇,五藏不坏。

又曰:九苞凤脑,太极隐芝,丹炉金液,紫华虹英,太清九转,五云之浆,东瀛白香,沧浪青钱,高丘余精,积石飞田,能使人寿考。琴高先生受镇益命之道,又行补脑反丹之法。

《宝剑上终》曰:太极曲晨八景丸服之,能飞行太虚。

又曰:太虚真人服四极云牙也。

又曰:飞龙云腴方炼五石之华膏,身有玉光,能夜书。此药愈於八石之饵。

又曰:服日月之华者,欲得桓食竹笋。竹笋者,日华之胎也。一名太明。又欲桓食松叶。松者木之秀也,欲服日月,当食此物气以感运也。

太虚真人云:松柏者,木之秀。

又曰:真人抱五方元晨之晖,食九霞之精注曰:谓清晨之元气,始晖之霞精曰阳数九谓之九霞。本文云神光内耀朱华外陈。

《太上黄素经》曰:凡道士临食常上飨太和。

《太平经》曰:青童君采飞根吞日景。《空洞灵章》云:朝餐五云气,夕嗡三晨光。又云:食黄琬紫真之饴。

《真诰》日:昆仑有绛山石髓玉树之实。

又曰:上清金阙灵书紫文采服阴华吞月精之法,昔授之於大微天帝君,一名黄气阳精藏天隐月之经也。

又曰:诸为道者,酒肉最为大忌。酒之为物,能使人识虑昏迷,性怀乱僻。案诸药中,惟口口四童丸云用酒,亦可以水。又木丸以酒和煎之,其余不云酒服饵。

又曰:后汉左慈就司命乞丹砂,得十二斤,以合九华丹。

又曰:治明期与后汉末人张正礼,在衡山中受服王君虹景丹,积三十余年。

又曰:赵广信,阳城人也。魏末来刻山,受服气法,守玄中之道。后服九华丹。

又曰:朱孺子,吴末人,入赤水山服菊花饵木,又受西归子入室存泥丸法三十三章。

又曰:郑景世与张重华俱晋初人也,在湾山受行守五藏含日法,服胡麻及玄丹。

又曰:马明生,临淄人。为县吏,逐贼被伤。太真夫人以灵元救得。差后师安期生受服太清丹。

又曰:王玄甫,沛人,与邓伯元俱在霍山,受服青精石饭吞日丹景之法。

又曰:《黄山诀》云:养性服食药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道士自不可食。

《列仙传》曰:赤将子举者,黄帝时人。不食五谷而食百草华。

又曰:天仙偓佺者,槐山采药人也。好食松实,体生毛,目方,能飞行及走马。

又曰:务光夏时人,耳长七寸,好琴,服蒲韭根。

又曰:涓子齐人,好饵木,着天地之经三十八篇。后钓於泽,得符鲤中,隐岩山,能致风雨。吉伯阳九仙法,淮南王少得其文,不能解也。其《琴心》三篇有旨焉。

又曰:刘景,前汉时人也,从那鄂张君受饵云母,知其吉凶。

抱朴子》曰:修道饵药及隐居入山,不得入小。法者多遇害,万物之老者悉能为怪,常试人耳。惟不能於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於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是列仙山神者如人形。是鸟兽邪鬼亦见。昔人有於蜀云台山石室中,忽有一人,着黄练单衣葛巾至其前。於是人顾镜中,乃鹿也。因叱而成鹿径去。又林虑山下有一亭,每宿者或死或病。常夜有十数人,衣或白或黑,或妇人男子。后那伯夷过宿,明烛而坐。夜半果见,密以镜照之,乃草犬也。伯夷乃执烛起,诈误以烛烬落其衣,闻燎毛,遂以刀刺杀一犬,余骇去。每入山,须择吉日。

《抱朴子》曰:天地之情状,阴阳之吉凶,茫茫乎其亦难详也,吾亦不必谓之有,又亦不敢保其无,然黄帝吕望皆所信伏,近代严君平、司马迁皆所据用而经传有历刚日吉日有自来矣。王者丘太史官封拜置,丘有事宗庙社稷郊祀天地皆择其日也。

按《玉铃经》云:欲入山,不可不知遁甲之秘木而不为人委曲说其事也。

道部十三竟

道部十四

仙经上

《仙经》曰:九转丹、金液经、守一诀皆在昆仑五城内,藏以玉函,书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

《抱朴子》曰: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於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古者仙官志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授也。受之,四十年一传。传之诀朱而盟,委信为约。诸名山五岳,皆以此书,但藏於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令人见之如帛。仲理者於山中得之是也。有此书者,当须清洁。每有所为,必先白之,如奉君父。其经曰:有三皇文者,辟邪恶鬼,瘟疫横祸。又次有玉女隐微一卷,可化形为飞龙、杂兽、金玉、木石,兴致云雨之类,亦大术也。其淮南鸿宝万毕之书不能过也。郑君博极五经,知道者也。兼综九宫三棋,推步天下河维与洛同谶纬。太和元年,知季辰之乱,江南将鼎沸,负笈将仙药,东入霍山,莫所知之。

又曰:家有五岳真形图辟恶,人不能害。

又曰: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於名山,受仙经於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太遐以高跻,金石龟鹤与之等寿。念有志於将来,愍信者之无闻,垂以方法,炳然着明。浅见之徒,区区所守,甘於寥而酣於醨,知饮食过度,而速病,而不能节,知极情恣欲而致.殒而不能割。神仙可得,安能信乎?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察。故胎育之中,已含道性及其有识心好其事,必遇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不得。夫百年之寿,三万余月,幼弱则未有所知,衰

迈则惧乐并废。童蒙昏老除数十年,而险厄忧病又相寻焉。居世之年,略销其半,人凡得寿,不过五六十咄丁骨切嗟咸尽,除哀忧昏耄,六七千日耳。顾眄已尽,况於全百年者,万无一焉。谛而念之,亦无笑夏虫朝菌也。盖知道者所至悲也。

《太上太宵琅书》曰:道本无形,应感生象。大象无象,象妙难明。故见真文,结空成字。

又曰:太上真人灵宝秘文内符者,九天真王、三天真皇以授帝誉,藏於锺山北阿。夏禹治水,毕诣锺山。锺山真人以授之。禹还会稽,更撰定为二通。一通藏苗山山□,须万年劫会乃出。一通绢写付云水洞室,须甲申期至,令与理水傅伯长等。

又曰:吴王阖闻十二年正月,使龙威丈人入包山洞庭取之以出,有符而无说。又齐人乐子长受之於霍林仙人韩众,乃敷演服御之方,藏於东海北阴之室。太一金液经者,按《剑经序》云:高丘子服金液水,长史书云:欲合金掖,意皆是此方。今有葛洪注是郗愔黄素书,又有别诀一卷。此亦太清上丹法也。

《登真隐诀》曰:杨君许长史共书洞房经於小碧笺纸。又云篆书白麻纸。

又曰:八素之经,是圣君以白素之缯、八色之彩笔自书也。

《灵书经》曰:昔龙汉之年高,上大圣以紫笔书空青之林,撰出妙经灵宝真文出法度人也。

《金根经》曰:太阳金童、太阴玉女侍紫书上法。

又曰:西华玉女在仙都守卫藏天隐月之经,《龙飞尺素隐诀》云:天帝君命羽仙侍郎执金案以请经。

《真诰》曰: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是太极真人赤松子撰。

又曰:华阳中玉碣文云:养存三元洞,我玉文领理八老二十四真,不眠内视,此仙之要言也。

又曰:宝神经,裴清虚裴真君也锦囊中书也。侍者常所带者。裴昔从紫微夫人受此书也。

又曰:玄圃北坛西瑶之上台也,天真秘文尽在其内。

又曰:九华真妃与紫微王夫人,南岳魏夫人同降真妃坐良久,乃命侍女发检囊中,出二卷书付杨君:一上清玉霞紫映内观隐书;一上清还晨归童日晖中玄书。此是三元八会之书。杨君既究识真字,令作隶字显之耳。道有八素真经,太上之隐书也。

又有九真中经,老君之秘言也。黄书亦要长生之诀也。青要紫书,金根众文,玉清真诀,三九素言丹景道精,隐地八木,白简青箓,紫度炎老,此皆道之经也。

又有飞步七元,天纲之经,七变神法,七转之经。

又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太丹隐书八禀十诀,天关三图,七星移度,九丹金液神丹,太极隐芝,五行秘符,曲素辞诀,黄水月华,徊水玉精,水阳青英,绛树青实,琅玕华丹,天皇象符以合元气,白羽紫盖以游五岳,三皇内文以召天地神灵,玉佩金珰以登太极,素奏丹符以召六甲,金真玉光以映天下,八景之舆游行太清,飞行之羽以超虚空。

刘向《列仙传叔》曰:《列仙传》,

汉光禄大夫刘向所撰也。初武帝好方士,淮南王安亦招宾客,有枕中鸿宝之书。先是安谋叛伏诛,向父德为武帝治淮南狱,得其书。向幼而读之,以为奇。及宣帝即位,修武帝故事,向与王褒等以通博有俊才,进侍左右。向又见淮南铸金之木,上言黄金可成。上使向与典尚方铸金,费多不验,下吏当死。兄安阳成侯安民乞入国户半赎向罪,上亦奇其材,得减死论诏为黄门侍

郎,讲五经於石渠。至成帝时,向既司典籍,见上颇修神仙事,遂修上古以来及三代秦汉博采诸家言神仙事。

《穆天子传》曰:升昆仑之墟以观黄帝之宫,具斋戒以祀登舂山,即玄圃也。昆仑之山,地方二千里,有曾城九重,是谓闱风玄圃。

《山海经》云:明明昆仑,玄圃其上。穆天子勒铭於玄圃,以昭后世。天子与王母觞於瑶池之上,王母为谣白云在天,於是天子升於崦嵫日入处山也,乃纪迹於崎山。

《茅盈传》曰:王母谓茅盈曰:玉

佩金珰之道,太极玄真之经,能之者皆飞行太虚。王母命西城王总真一一解释玄真之经。又自敷演金珰之经,口授於盈曰:金珰者,上清之华盖,阴景之内真玉佩者。太上之隐玄洞飞之,宝章得其道者,上陆云汉,宴寝太极,元始太常之言。是太宵二景隐书玉佩金珰之文章也。

又有阴阳二景内真符,与本文相随。太上法惟令授诸司命,子玉札玄挺,绿字刊金,黄映内曜,素书上清,与当为上卿之君司命之任矣。然不先闻明堂玄真之道,亦未由得太宵隐书也。玄真之道,是食日月之法,炼五神之术耳,其经曰:太上玄玄,双神四明,玄真内映,明堂外清。吞息二晖,长生神精。上补司命,监御万灵。六华充溢,彻视黄宁。凡四十字,太上刻於凤台南阙也。非总真弟子而不教,非司命之挺而不传也。太上真官用日霞之道,抱二景之法,使通灵致真,体生玉映,役命万神,上升帝房。昔锺山真公用此玄真法耳,王君乃将盈归西城依承真诀按而行之三年之中,面生玉泽,后王君又赐盈九转还丹及方一首,立坛结盟,约不得传泄。乃遣令归,告曰:复百年求我於南岳,将授汝仙官於昊越。盈后得仙居句曲山,邦人因改句曲之名为茅君之山。时茅君二弟闻盈,方信有仙矣,奔官而去,渡江求兄。相见,告二弟真诀。一十八年,道成。因使更斋戒三年,授以上道,使存明堂玄真之气盈乃启王君,自说二弟得为地仙之法,要当受箓佩带真极之符。王君赐玄水玉液,绛日丹芝,可使二弟斋戒三月而服之。盈命谲嚃c二弟诣青洲请书名金简,又诣西城洞宫朝见总真上宰,次南诣衡山之朱台谒太虚赤真人,归方诸请地仙二真之策,造赤城受真变神符。又之罗霍求华旌绣幡,又上登九宫,诣金阙之下,受圣君之书,顿首於阙下三月。於是圣君命九微太真上相王大司命,高晨师青童君,使上诣太上,请朱冠使者下拜二弟於金阙下,授二弟真简而还。

又曰:神仙经黄白方二十五卷,

千有余首。然率多深微难知,其可解分明者,少许耳。世人多疑此事为虚诞,与不信神仙者正同耳。余昔从郑君受九丹及金液经,因复求授黄白中经五卷。郑君言曾与左慈於庐江铜山中试作,皆成也。然斋洁禁忌之勤苦,与合九丹神仙药无异也。俗人多讥余好攻异端,谓余欲强通天下之不通,若方诸所得水火,岂与常水火别哉。皆自然之所感致,非穷理尽性不能究其指归,非原始要终不能得其情状。成都内史吴太文博达多知,亦自说昔事。道士李根见根木有所成,不得其木,令百日斋戒。太史文连在官,终不能得,恒叹息,言人问不足处也。

《太真科》曰:清虚小有天王,撰三天一正法经。

《金液经》曰:太初混元皇经以陈上真绛晨,封之玉箧。至道之大,合符天图,三丹要言。太皇所纪,秘之玉堂,勿传其旨。太真玄丹经刻於清虚之堂,太皇君之宝章也,命日紫蕊明珠之丹。开元回化,混示而分。阴阳屡变,其道自然。玄图七转,至九而还。大黄首篇,是日玉虚。上真保之,命日元经。上清洞真玉经曰太上八景,章皆刻於东华仙台,不宣於世。其受帝君九阴诀盟,用素丝绛币,此日晖之誓也。其受太上结邻章,盟用碧币,此月华之誓也。

《太一帝君洞真玄经》曰:有玉女在太上六合紫房之内侍卫太丹隐书。

《马明生内传》曰:灵宝天书封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宫西华玉女金晨紫童典卫之。

《玉光八景经》曰:金华之玉晨晨童,侍卫玉光八景之经。

《太上黄素经》曰:凡读太丹隐书金华洞房及雌一宝章者,是能餐味玄真,触类无滞,感召太素,陆降九真,得称为三元丹法师总领上真。

《九真中经》曰:西玄山洞台中有《郁仪》《邻结》二经,王简金字玉检日青笔,书三元玉检上元检。

《后太洞经》曰:西灵玉童在当寒台,侍卫八景玉箓经。

《后圣君列纪》曰:龟母按笔,玉童结编,名曰灵书紫文上经。三皇经内音曰:凡书此内音之符,以黄笔为文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

《酆都六宫下制北帝文》曰:人之死生,玉帝刻石隐铭,以书六宫北壁,制检掌凶。

又云:刻石隐文以未书青缯三尺,佩之万神朝已,此玄古之道也。

又云:邓都山洞中,玉帝隐铭凡九十一言,刻石书邓都山洞天六宫。北壁六宫,万神之灵也。

又云:玉清隐书洞景金玄之章,刻石隐铭,此音发於自然之篇。九天玉章,其词幽奥,非始学凡夫所可竟鸟通,非大帝下降不得演究此铭也。

又《金根经》云:凡修金玄当佩隐铭。

《玉帝七圣玄记》曰:列名上清者,皆刻注於玄圃,得为太平之真也。故太上诰命记乎玉文,非以简札翰墨所能宣也。

《玉清隐书》曰:玄羽玉郎以玄羽太玉经授太素三元高上玉贤之宾。

又曰:景玉童在灵景之阙,琼霞之房,侍卫上皇玉惠玉清之隐书。

道部十四竟

仙经下

《玉帝七圣玄记》曰:旧文有十万玉言,自非上圣莫能意通。题昆仑之堂,北洞之源。

又曰:昆仑之室,北洞之真,源回九乙天宵,白简青录在其内也。

《本行经》曰:九都之上,金格玉书并题得道人名,展转劫数。

又曰:紫兰台琼文紫字在其中。

《四极明科》曰:龟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经备足也。

又曰:玉清洞房三气,金章封於玉京紫户之内。

又曰:玉箓宝章,藏紫房九户之内。

《大洞雌一经》云:有玄琳玉殿五老镇生上经藏在其中。

又曰:四极明科封於金阙紫台。

又曰:华耀景真经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金映七宝台。又有三宝玄台,上清隐书秘其中。

《登真隐诀》曰:上清仙台,金书在其中;太极九玄台碧,简文在其中;玄真皇龟台明堂,玄真经在其中。

又曰:昆仑瑶台,西母之宫,所谓西瑶上台天真秘文在其中。

《金书玉字上经》曰:西玄洞台有金书洞房经。

又曰:骨命已定於玄阁绿字,已有生名仙籍故也。

《洞玄经》曰:有始阳台在阮乐天中,内音书在其上。

又曰:三层玉台在九天阙之上,台上有太清宝经三百卷及真人学仙簿录简目,大帝监真玉司郎典之。

又曰:瑶台者高上帝藏金玄羽章,万神隐音在其内紫书。

《金根经》曰:凡学者勤尚苦志,则玉皇三元东华太上当遣真人授其真经,后圣众真莫不先奏金简於东华,投

玉札於上清,然后得授大洞真经,而或青宫无金简之箓,玉格无玄编之名,则神经亦不可得而授也。

《金根经》曰:开云凤之蕴,紫锦之囊,出紫书真诀玉篇。

《太有经》曰:帝卿执大洞真经,盛以紫玉函。

又曰:太一君执素灵洞玄大有妙经,盛以黄玉函。

又曰:大有经金缕玉字,以明其篇。

又曰:大有妙经九真科检校秘於金藏玉匮。

《大洞雌一篇目》曰:大洞真经在九天之上,大有宫太玄灵台。

又曰:华玉堂仙母金丹在其内,奔日月二景。

《隐文》曰:西玄山下洞台中,有郁仪结邻经也。王屋山清虚中亦有此经也,而不备。惟太上玄官高上台及蓬莱府北室金柱玉壁刻此,并备。

《八素经》曰:太上曰:诸学真人而受玄清八素经,皆有太帝篇目。西华宫有玉简藻书,当为真人者,乃得此文也。

又曰:西龟之山,玄圃之上,积石之阴,八素真经在其内。

《龟山元录》曰:龟山丹皇飞玄紫文,西母常所宝秘,其旨隐奥,自无仙名不得陌其篇目,得者皆九天书录名题龟山。

又曰:玉华之室,丹景玉文在其内。

《飞行羽经》曰:峨呢山金台之室,飞玄羽经秘其内。

又曰:太上飞经,藏於玉清上宫七映紫台。

《五宝经》曰:灵宝紫文秘在九天之上太玄灵台。

又曰:神州七转舞天经秘於紫天元台。

《三元玉检》曰:九天三关之门,九天龙书三元空洞玉检飞玄之文,刻题其内。

又曰:三玄台,玉检紫文、九天真书在其内。

又曰:西沙方台,上真三元之检在其中也。

又曰:晨灯之台,飞天检文在其中,明照九天之上。

又曰:金牖台,三元玉检刻题其中。

又曰:凤生台,太真金书在其内。

《金简玉字经》曰:有洞天阳台,玉佩金珰经在其内。

《洞景金玄经》曰:自非真仙之名,帝图玉箓者不得闻见此经。得见此经者飞仙上清。

《法轮经》曰:太上玄一真人曰:吾昔受无极太上大道君无上八门经,道成,位加真人。此文与元始同生,包含天地,亿劫长存,自非仙铃,不得妄传。

《天地纲记经》曰:太上玉经隐书皆盛以别笈。

《道边经》曰:东井华林堂元洞天中,内音玉书置其上。

《大有经》曰:太玄灵台,玄都九真明科在其内。

《飞龙隐诀》曰:飞行羽经封之峨媚山金台室。

《道学传》曰:洞室中有金城玉屋,真文所在。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曰:太上官高上台有太上玉晨郁仪奔臼赤玉文及太上玉晨结邻奔月黄景玉章,此二经刻以玉简金字。

《内音玉字经》曰:内音封於南河洞室石匮之中。

《五符经》曰:九天灵书,封於石匮。

《玉诀经》曰:南圃丹霍之河,三元洞室,封题玉匮。

《消魔经》曰:仙经一藏於荒山,观试凡心也。

《像天地品》曰:后汉顺帝时,曲阳泉上得神仙经一百卷,内七十卷,皆白素朱界青标朱书,号曰太平青道阴行品。日度代君司马生以白玉板青玉界丹玉字以授吴郡沈羲。

又曰:上清以丹金书,之,紫金为界。

《三元真一经》曰:琳霄之室者,三元真一之法藏在其中也。

《玉光八景经》曰:金辉紫殿,金真玉光八景经藏其内。

《上清经》曰:南极藏上清经於瑶台。

《茅君传》曰:金台者,上真内经封其中。

《三道顺行经》曰:南洞之室,王君封三道经在其中。

《玄真经》曰:高玄之妙道,玉清之秘篇,皆授金名玉字高仙之人。

《九真中经》曰:奔日月之道,太上上清,太极九皇,四司真人之所宝秘,玄元君之玉章也。自非有金阙玉名及东华紫字,皆不得闻见。此《郁仪奔日》、《结邻奔月》二章之篇目。

《三元布经》曰:南极上上宝秘玉检之文,自无玄名,帝图不得见其篇第也。

又金羽玄章经,此文隐藏不传於世,自无兰台丹字不得见闻。

《灵宾真一诀》曰:洞玄自然经,本文出乎太上道也者,你纶无极,微妙无形。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於气,气莫柔弱於道。道之所以柔弱者,苞乎天地万物。夫柔之生刚,弱之生强,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从生者乎?是故,有以无为母,无以虚为母,虚以道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人能以自然为道真,则道可得而通也。

《太上经》曰:道实无形,隐为化本。经有文字,显为教端。师有形言,出处为法。语默随时,为存为最。期至乎道,白经与师。师经及道,号为三宝。

又云:化本有三道经师也,大道无形,须经为阶;经文玄妙,非凡所知;圣降为师,示人旨诀。《老子》云: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贤者得之以为真宝,愚者得之不敢失道。道无常术,德无常方;神无常体,和无常容;道为中主,与静为友。

又曰:龙景九文、紫凤赤书经旧文藏在大上六合紫房之内,天人侍其经。

《太微黄书经》曰:天真三皇藏八会之文於委羽山,太微天帝藏一通於

龟山。其灵书八会,字无正形,趣究乎奥,难可寻详。得为天书,自然至真。斯八会之气,全五和之音,非浅近者所能洞明。天真皇人竭其所见注解其意。八会多文者,生天立地,开化人神。万物之本,主召九天。上帝校定神仙图箓,政天分度,安国息民,摄制邓都,降魔伏鬼,劫命水帝,召龙上云。论天地劫期,辨圣真名氏。所理城台种种,因绿广宣,区别五方元精,服御求仙化形之法,皆演玄妙自然,虚无正真,妙趣明了具足也。又有玉诀者,天真上圣述释天书八会之文,以为正音。又有灵图者,玄圣表化,示以灵变像形述理,令物易悟也。玉皇谱箓者,众圣纪述圣君名姓,宗本继嗣神官位绪也。诚律者,玄圣制劫,诠量罪福轻重科条,防检过失也。威仪自然经者,具示斋戒,奉法俯仰,进止容式,轨范节度也。方法者,众圣着述丹药秘要,神草灵芝,柔金水玉,修养之道也。术数者,明辨思神,存真念道,斋心虚志,游空飞步,餐吸元和,导引三光,仙度之法也。记传者,众圣载述学业,得道成真,证果众事之迹也。

《升玄经》曰:太上灵宝内教经者,咸信着万民,乃可传授。奉戒完具,内无毁灭,赈恤孤弱,远恶修善,不求名誉,称毁如一。幽僻之处,勤行其道,使人信之。如四时不欺,与贤者论议,不自专执者,可传授也。又有好求胜法,从善如流,好近贤智,无猜疑行。聪明而赏别真伪,谨慎而言不过行,柔弱而无过恶,能师胜己而无悖慢,重其师教如贫之得宝。尊奉师长而不辞勤劳,请益之心,夙夜不懈。如此之类方可授经。

又曰:有上清列纪经者得为太极仙人。益能诵之者,遂为上清之君也。有玉清隐书者,日一夕当致真仙,论道讲妙。有四极明科经者,则玉帝遣五方神兵,左右三官检制灵文。

《灵宝经》曰:元始洞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者,於元始之先,空洞之中,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无祖无宗,灵文间蔼,乍存乍亡,二仪待之,以分太阳,待之以明,灵图革运,玄象推迁,乘机应运,於是存焉。天地得之而分判,三景得之而发光,灵文郁秀,洞映上清,发乎始青之天而色无定方,支势曲折,不可寻究元。始炼之於洞阳之馆,冷於飞火之庭,鲜其正文,莹发光芒,洞阳气赤,故号赤书。天宝之以致浮,地秘之以致安。五帝赏之,以得镇三光,乘之以高明。上圣奉之以致真,五岳从之以得灵,天子得之以致治,国享之太平,皇灵文之妙德,标天地之玄根。威灵恢廓,普加无穷,荡荡大化,为神明之宗。其量莫测,巍巍太空,生天立地,开化神明。上谓之灵施镇五岳,安国长存;下谓之宝灵宝玄妙,为万物之尊。

又曰:太上八威策文今灵宝五符后有一符,名太上八威策以制虎豹山精也,太上隐书金真玉光经即太上玉晨传也。素灵洞

玄大有妙经,即西王母传也。玉佩金珰太极金书,即扶桑大帝君传也。飞行羽经,即中央黄老君传也。太宵隐书琼文玉章,即太帝传也凡诸传并有真经,或人高而法下,或卫重而位轻,此传虽有新法,以黄庭内经为主,是为太极经也。赤丹金精石景水母经此似紫文服日精法,天皇象符,以合元气,黄书赤界,长生之要。

《洞真玄经》曰:无太一金阁,五星隐录,后圣七符,空山石函,丹台章玄黄,五行天母抱图者,皆不得闻见至道也。

《洞真经》曰:玉室者,三九素语,玄丹上化三真洞元之道,藏於内。

又曰:高上藏三元玉捡三元布经於其内曲室者,太微天帝君秘九丹上仙文之所也。元始五老又秘五篇真文於其内。

又曰:东海青华小童治玉革青宫内,其东殿架上有宝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主学仙簿箓,应为真人者授之。玉晨监仙侍郎典之。

又曰:玄灵台五老宝经及玄母八门金台玄丹三真洞元之经藏其内。

又曰:九天关台上有上皇太真高帝玉名及后圣真人簿箓,太处玉晨监典之。

《太洞玉经》曰:玉晨延以金华之堂,太上书以明玉之札。

又曰:龙山是玉清天中高台名也,天帝玉字在其中。

又曰:万华宫有上帝宝经,玉清隐书。

《大洞经》曰:有玄云羽室,黄老元君经封在其中。

又曰:黄老元君经封在素瑶台及北寒金台。

又曰:有闻风玉台总司学道仙籍。

又曰:雌一玉检,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名太玄灵台。

又曰:有混成玉堂大洞真经在其中。

又曰:大洞真经者,三五之秘号真道之至精,三一之极章,并玉清之禁诀,高上之秘篇也。又太上九真明科经云:大洞真经雌一宝经素灵妙经三奇之章,高上玉皇,宝篇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官,太玄灵台玉房之中也。三箓者,众经之端也。金箓、黄箓、玉箓也。夫灵宝经者,有内外。外教杂.教,随人所悟,说之不必尽言也,趣令前人受悟为限也;内教者,真一妙术,发自内心,行善得道,非从外来。若道可假外而得者,便应以道,授至真不变,湛然常存也。三皇经者,玉清洞真,上清洞玄,太清洞神。又太极隐注宝诀经云:受三洞经,当绝人事而行之也。总三洞名太上洞一,高上之经矣。

《大洞真经》,或日《太真道经》,或日《太清上道观天内经》,上清之高旨,极真之微辞,飞仙之妙经也。

《灵宝经》,或曰洞玄,或云太上,《升玄经》曰:皆高仙之上品,虚无之至真,大道之幽赞也。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此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矣。岂中仙之所闻哉。

又《金箓简文经》曰:三洞宝经,自然天文也。

又《太上太真科,经》云:大化始立,人风真淳,故三宝度三品人。洞神名仙宝之道,按三皇之世。洞玄名灵宝之道,明三才度五帝之世。洞真名天宝之道,纪清正之方济三代之后。

又《太上仓元经》云:三洞经者洞真上清也,洞玄灵宝也,洞神三皇也。

又《灵书经》曰:元始以龙汉之年撰十部经,告西母曰: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妙经,其篇目今以相示,皆刻金为字,书於玉简,题其篇目於紫微宫南轩。太玄都玉京山亦具记其文。

《道君列纪》曰:若三元宫有珠札青书者,则紫脑锦舌北为仙相也。

道部十五竟

道部十六

理所

《五岳山名图》曰:性命魂神之所属,皆有理所。

《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其高凌云,所谓天柱。围三千里,员曲如削,下有仙曹九府治所。

又曰:昆仑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星名日闻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日玄圃台。其一角正东,名日昆仑宫。上有玉楼十二,景云映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治所,真官仙灵之所宗。

《登真隐诀》曰:上清之境,九天之门,上皇太皇,帝君玉尊,集群神于其中,以定天下万民之罪福。

又曰:西华堂在上清,王母所居。

又曰:文德宫,张叔隐处之。

又曰:八景城在上清,玉晨道所居。

又曰:赤城太元,真人所居。

又曰:上清有杨寥殿,上皇太帝玉尊集群真于内。

又曰:希琳殿在上清东海八停山上,太帝君所居。

又曰:琅玕殿在上清金阙,圣君所居也。

又曰:上清之境有丹城紫台,上皇大帝君玉尊集处。

又曰:七灵台在上清境,玉晨道君所居。

又曰:明真台在上清境东海八停太山上,帝所居。

又曰:那弗台在上清境方诸东华山上,青童君所居。

又曰:上清境有希林台,太帝道君居之。

东方朔《十洲记》曰:有光碧堂,西王母所处也。

《三九素语》曰:兰台宫,赤桂玉女处之。玉房宫,黄帝之女处之。

《十洲记》曰:沧浪海岛上有积石室,多石象,八石脑石桂英也。

又曰:紫石宫室,九老仙都治处也。

又曰:昆仑山一名昆陵山,一名玄圃台。上有积石圃、大冶井,王母宴会之所也。

又曰:昆仑有琼华室,西王母处之。

又曰:玄洲在北海亥地,有太玄仙都伯真公所治也。

又曰:聚窟洲在西海中,北接昆仑,上多真仙官,弟有辟邪天鹿之兽。洲上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而芳华闻里。

又曰:神仙岛有紫石宫室,九老仙都治处,仙官数万人。

又曰:方丈在东海中,三天司命所居处,群仙皆往来其上。

《太洞真经》曰:太素三元山有中黄太一,上帝之馆。

又曰:玉晨大道君治蕊珠贝阙。

又曰:玉皇道君居青云之城,玉阶文陛。

又曰:玉容堂者,虚无真人之逸宅,亦真气之明堂。

又曰:玉容-堂者,太上之明堂也,得道符籍之所在。

又曰:万华宫在小有玉真之天,小有先生之所治。

又曰:绝空之宫在玄洲之北,九真仙上帝司禁君会仙处也。

又曰:圆华宫,黄老之所处。

又曰:太霞之中,太虚元君之所处也。

又曰:秀华山太极真人呼日圆明丹室,五灵真君处之。

又曰:青精君登紫空之山,化玉室之内。

又曰:昆仑山有金丹流云之堂,上接游玑之输,下在太室之中,西王母所治,真仙之女所处也。

又曰:玉,室,青精君之所处。

又曰:王华三元君处流逸之室。

又曰:太虚有太霞之室,合九云而立宇,太虚元君之所处也。

又曰:青华之室,青童君乘玉雕之饼,御圆珠之气而入山室。

又曰:大老之室,在上清八皇,老君乘广琅车而入。

又曰:流刚山上有晖景之室,西王母治所也。

《金根经》曰:青要帝君在丘玉国,黄金紫殿,青要帝君所处。

又曰:八阙天人散香其问,阙上有金台,九层台上玉晨镇君所进居也。有金辉紫殿,后圣金阙,帝君所居处也。

《上清经》曰:上清南极长生司命君瑶台丹灵宫,又在兰庭云台,又登绝空之中紫碧玄台。

又曰:有紫微玄琳殿中央,黄老君居之。

又曰:协晨虚观产层之室,太上大道君闲居处也。

又曰:元始居紫云之阙,碧霞为城。

又曰:有黄房之室,一石玉容之堂,真晨道君治其中。太真科崇玄台,天师朝礼处。

又曰:有燕仙室,天师教化处也。

《南真说》曰:西王母女媚兰字申林,治沧浪山,受书为云林夫人。

又曰:北元中玄道君李庆宾女受书为东宫灵昭文人,治方丈台第十三朱馆中。

又曰:阆野者,阆风之府是也。昆仑上有九府,是为九宫太极,为太宫诸仙,皆是九宫之官僚耳。至于真人,乃九宫之公卿也。

又曰:大方诸宫,青君常治处也,其上人皆天真高仙,太极公卿,诸司命所处。有服日月芒法,虽已得道为真,犹故服之,霍山赤城亦为司命之府,惟太元真人南岳夫人在焉。李仲甫在西方,韩众在南方,余三十二司命当皆在束华。东华青童为大司命总统也。杨君亦去东斡执事,不知当在第几耳。

又曰:句曲山汉三茅君治其上,各乘一白鹄集于处所,时人互有见者山生黄金。汉灵帝时,诏勑郡县采句曲之金,以充武库。至孙权时,又遣宿卫人采金,常输于官。

又曰:方丈西北有阴成大山,沧浪西南有阳长大山,其山多真仙之所处,是阳九百六应数之标揭也。秀华山有玉堂,乃五灵真君所处也。

又曰:金华山上有五宫,太一所处。

又曰:玄洲之上有景晖之室,西母之治所。

《神洲七转七变经》曰:西陇蒙泛之滨紫微玉堂,王母请诰灵素章之处也。

《飞龙隐诀曰:北极真公治于北极广虚之室。《大洞雌一篇》曰:三元君在元虚之室。元始序曰:寒灵丹殿在上清太玄,王都道君请真文之处。又有玉宝之殿,帝尊所处也。

《王君内传》曰:紫清太素、琼阙太素,三元道君之所治也。

《洞玄经》曰:太极紫瑶之阙,太极玄元真君所治之处。自天地已来,人之生死簿籍在其中。

《玉清书》曰:玉户琼门,九皇上真在其中。

《茅君内传》曰:玉清天中有散华台,是四斗七晨道君之所治也。

《列仙传》曰:太虚琼台,太平道君处之。

《上清八景飞经》曰:玉宝台,三元君所登处也。

《三元真一经》曰:黄阙紫户玄精之室,身中三一尊君常柄息之所。

《神祝经》曰:太上玄堂,天人所止。

《本行经》曰:有三元洞室,妙真之所处也。

《道学传》曰:茅山燕口,洞女冠钱,妙真登坛处也。

《定志经》曰:天尊静处玄都元阳七宝紫微宫。

《太一洞真经》曰:有太极紫房宫,天帝宝神所处也。

《玉清经》曰:玉清宫,高真玉皇出入处。

《洞冥记》曰:宜都崇堂,在紫泥之海,东方朔宴息之所也。

《洞真经》曰:大老寝堂,八皇老君居处也。

《三元玉检经》曰:广灵之堂,太素三元君处之,在上清天。

《玄母八门经》曰:五通仙堂者,五通帝君在其内。

又曰:散花玉室,三素元君在其内。

《玉清隐书》曰:琼琳堂,上皇玉帝寝宴处也。

《道学传》曰:洞室中有太阴堂,龙威丈人所见真文之所处也。

《龟山元录》曰:文龟洞室,上元君坐之处也。

葛洪《神仙传》曰:金华山有石室一所,丹溪人皇初平之隐处也。

《清虚真人王君内传》曰:委羽山洞周回万里,名日大有空明,天司马季主在其中。

又曰:西域玉山洞周回三千里,名太玄,总真天司命君之所处也。

《名山记》曰:益州西南青城山,一名青城郡山,形似城。其山有崖舍,赤壁张天师所治处。南连峨媚山,山遥望唯见两青岭。山如蚕蛾之眉,亦有洞天诸灵书所藏,不知当是第几洞天也。

又曰:赤城丹山洞周三百里,名日上清玉平天。此山下洞台方二百里,司命君之府也。

《玉京经》曰:玄都玉京山有七宝城,太上无极大道虚皇君之所治也,高仙之玄都焉。

《大有经》曰:太清极玄宫在元景之上,太上君居之。

《三元布经》曰:上清玉景宫,佩三元布人在其中。

《道迩经》曰:秀华玉堂,五灵真之所处也。

又曰:洞真堂,元始天王太高圣君说观身大戒之所也。

《升玄经》曰:玉清台,仙圣游衍之所。

《七星移度经》曰:帝君上登太极琼台。

《上原经》曰:眉竺仙公住南岳。

《五符经》曰:皇人在峨媚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

《龟山元线》曰:紫阁西华,玉女居之。

《神祝经》曰:九合之室,太上在其内。

《王晨明镜经》曰:有太玄玉晨金华之室,三素元君处之。

《真诰》曰:大茅山西南有四平山,俗呼为方山,其下有洞室,名日方台洞,与华阳通号为别宇幽馆,得道者处之。

又曰:方偶山下有洞室,名曰方源馆,幽人居之。

又曰:包山下有石室银户,方圆百里。

又曰:有天市坛,范丘林受口诀处。

又曰:存方台,仙人蔡天生隐其内。

又曰:清虚宫,司马季主隐处也。

又曰:积石台,朱孺子居之。

又曰:寝静之室,涓子处之。

又曰:蓬莱仙公洛广休治蓬莱山。

又曰:许玉斧居方山洞,为上清仙公。

又曰:羡门今在蒙山大洞黄金之庭,受书为中元仙卿。

又曰:广汉郡绵竹县束九里有山昔,韩众于上得仙。有大石铜为志,治应箕宿。

又曰:广汉郡新都县去成都一百五十里,山有芝草神药,前有池水,中有神鱼五头。昔王方平于此与太上相见,治应斗宿。

又曰:越隽郡那都县有小山,大山名蒙治山,其高无逾。伊尹於此学道。上有芝英金液草,服之度世,洽应奎宿。

又曰:云台山有桃一树,三年一花,五年一实,悬绝无底之谷。唯赵升乃自掷取得桃子,余者无能取之,治应胃宿。

又曰:天柱山有玉女乘白鹤,仙人乘白鹿,在云台治前有两碑。

又曰:玉局治在成都南,永寿元年正月七日,太上乘白鹿,张天师乘白鹤,来至此坐局脚,玉状即名玉局,治应鬼宿。

又曰:锺山在北海子地隔弱水,自生神草,仙家种芝,课计顷亩,如稻状。亦有玉石泉上,有九源丈人官,主领天下水神。

又曰:扶桑在碧海中,大帝官,太真东王所治处也。

又曰:蓬莱山上有九天真宫,盖太真仙人所居。

《玉冻仙山经》曰:方诸宫,青童君治之;太丹宫,南极元君治之;白山宫,太素真君治之;西城宫,总真王君治之。

《太真科》曰:有无央宫,高上太真居之。

《龟山元录》曰:金华宫,西华玉女处之。

《上清经》曰:

启金宫,玉宝九宵丈人居之;七映宫,紫映九霄真人居之;

玉清元宝宫,高上虚皇君处之;金灵宫,紫虚高上元皇道君居之;

朱灵宫,上皇虚君居之;洞云宫,皇上帝君处之;

金辉宫,紫皇君居之;灵映宫,高亭君居之;

变化宫,玉皇先生居之;玉宝官,紫精君居之;

飞玄宫,玄一君居之;玄上宫,玉皇先生居之;

变云宫,太帝君居之;金门宫,皇上帝君居之;

阳明宫,洞真君居之;元景宫,太素君处之;

紫瑶宫,北玄君居之;纳灵宫,南朱君居之;

音光宫,西华君居之;灵金宫,中元君居之;

紫微宫,东明君居之;凤生宫,高上君居之;

朗范宫,元辰君居之;七瑶宫,九元君居之;

郁森宫,大明君居之;云森宫,元灵君居之;

洞霄宫,三元君居之;返香宫,元昭君居之;

长命宫,太极元君居之;高虚宫,紫元君居之;

飞玄宫,上真老君居之;琼容宫,洞景君居之;

耀琼宫,大阳君居之;明真宫,景元君居之;

紫曜宫,司命君居之;通妙宫,天皇君居之;

金华宫,黄房君居之;天皇宫,太一君居之;

闲清府,九天丈人居之又有丹府,三天玉童居之;

又有

重冥府,玉宝九霄丈人居之;凤生府,九霄真人居之;

金府,灵皇君居之;丹神府,上皇元道君居之;

生真府,玉虚君居之;金魂府,万始先生居之;

务虚府,皇帝君居之;紫曜府,紫皇君居之;

神变府,中元君居之;九合府,玉皇先生居之。

又曰:有产层之室,玉晨道君处之。

又曰:帏绿之室,太元真人处之。

《汉武内传》曰:有紫桂宫,太上丈人居之。

道部十六竟

道部十七

《真诰》曰:有一老人着绣裳,戴芙蓉冠,倚赤九节杖而立。芙蓉冠即礼之爵弁,粗欲相似,但不知真人以何物作之耳。自非已成真,不得冠此。

又曰:远游冠,桐柏真人戴此冠。女真已笑者亦戴冠,惟西王母首戴玉胜。又女真未算者,则三环角结。或飞云编结,余发垂两肩至腰中也。龙冠金精巾、虎巾、青巾、虎文巾、金巾、此天真冠巾之名,不详其制。

又曰:男真口冠真,并飞天交结。

《道学传》曰:王母二玉女侍王母上殿,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琼凤文之乌。

又曰:孟景翼字辅明,义嘉构难,景翼星夜往赴,经行失道。时一人黄衣黄冠,在其前引路。既得道,乃失所在。

《海空经》曰:真仙道士,并戴玄冠,披翠帔。

《太真科》曰:解褐披绛销之衣,释巾着远游之冠。

又曰:人皇着七宝珠冠。

《上清经》曰:元始皇上丈人戴紫曜之冠,佩九色自然之绶。

又曰:高灵九天建金华七曜之冠。"

又曰:王真九天丈人建飞精百变之冠,佩九元道真之策。

又曰:上三天玉童,建三华宝曜洞天玉冠。

《四明科》曰:凡修上清道经、大洞真经,入宣之日,当身冠法服。

又曰:凡女子学上清之法,受宝经玉诀,修行大洞,皆元君夫人之位,入宣之日,当冠元君之服,万真束带,玉童玉女各二十人。其掌法服,无此服不得升於上清。

《洞神经》曰:受道之人皆玄冠草履。

《传授经》曰:老子去周,左慈在魏,并葛巾单裙,不着褐。

又曰:陆先生云:对上下接谓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

又云:冠戴二仪,衣被四象,故谓之法服。

《道学传》曰:西母结大华之髻,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琼凤文之乌。

《上清变化经》云:紫映玉霄真玉建,建华天冠带交金之钩。

又曰:上皇玉灵君建七曜华冠,佩舟文紫绶。

又曰:皇上帝君建七色朱精华冠。

又曰:太素高虚上极紫皇建七宝冠,带神精交蛇之绶。

又曰:虚明紫兰中元高婷君建三华之冠,带流金紫章。

又曰:太素真君建紫晨巾,乘青龙紫羽盖。

《玉佩金珰经》曰:元始天王披九色离罗之帔,带宝冠。

又曰:太帝建七气朱冠。

又曰:太岳君建三宝九光夜冠。

又曰:华山君建六元通神飞冠,佩交灵之绶。

又曰:嵩高君建中元黄晨玉冠,佩黄神中皇之章。

又曰:玉佩帝君建紫冠。

《真诰》曰:上元夫人服赤霜袍,披青毛锦裘,头作三角髻,散发至於腰,戴元晨夜月之冠,带六山火玉之佩,腰凤文琳华太绶,执流黄挥精之剑。 

《上清变化经》曰:太元真人巾芙蓉冠。

《上清元线》曰:九天元父戴宝天之冠。

《太上五帝内真经》曰:青帝君建九天通天冠。

又曰:赤帝君建三气玄梁宝冠。

又曰:白帝君建七气明光宝冠。

又曰:黑帝君建五气玄晨之冠。

又曰:黄帝建黄晨通天冠,佩黄晨越元之策,带灵飞紫绶。

《太上飞行羽经》曰:九晨君建飞精玉冠,衣九色之凤帔。

又曰:元晨君建飞天玉冠,衣九龙天衣。

又曰:盖晨君建三晨宝冠,衣丹锦飞裳。

又曰:上晨君建玄精玉冠,衣玄羽飞裳。

又曰:华晨君建飞晨宝冠,衣青羽飞裳。

《太上飞行羽经》曰:灵妃元皇夫人建晨缨宝冠。

《升玄经》曰:仙人定子明着黄褐玄巾。

《大洞玉诀》曰:皇初紫元天中真人披朱锦之服,巾绿霞之冠。

《山西经》曰:玉女建白冠。

《洞神经》曰:天皇君戴九元冠,地皇君戴二晨玉冠,执元皇定箓策。人皇君戴七色冠,执上皇保命玉策。

又曰:上清琼宫南极玉真赤帝君建进贤之冠。

又曰:北极玉真黑帝君建玄宝之冠,西极玉真白帝君建通天宝冠,中极玉真黄帝君建通元五气之冠。

《玉精真诀》曰:东方九灵真人戴九气冠,南极真人戴进贤冠,衣绛章之衣。西方素灵真人戴三宝玄冠,北方玄灵真人戴玄冠,中央总元三灵真人戴黄晨玉冠。

《玉光八景经》曰:东元景道君冠七色耀天玉冠,蹑九色之履。

《金根经》曰:九天元父戴七色朱玉之积,无极进贤之冠。

又曰:九天玄母着青宝神光锦绣霜罗九色之绶,戴紫元玄黄宝冠。

《大有经》曰:玉清之母戴七神朱玉之髻,巾无极进贤之冠,着玄黄素灵之绶,在太极朱宫。

又曰:九天真女戴玄黄七,称进贤之冠。

又曰:上清真女戴玉冠,着九色之绶,居太幽宫中。

又曰:太极帝妃冠无极进贤之冠,衣五色凤文之绶,在太清极玄宫中。

又曰:太上君戴三宝玉冠,着九色之绶,在无极真宫中。

又曰:启明天君冠青精进晨玉冠。

《太一洞真玄经》曰:三素老君服锦衣,建龙虎冠。

又曰: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五人皆着朱衣绛巾,典主符籍,在太微紫房宫中。

《登真隐诀》曰:太玄上丹霞玉女戴紫巾,又戴紫华芙蓉巾及金精巾、飞巾、虎文巾、金巾。

《龟山元箓》曰:元始皇上丈人冠九气紫曜之冠,衣九光锦袍,佩九色无缝自然之绶,带六山火玉,在上清之上。又带九天仙炼之剑,衣九色斑文袍,常乘十二飞麟,带金虎凤文之绶。

《金真玉光经》曰:元景道君曳玄黄之绶,建七色玉冠。

又曰:元景道君衣丹锦之绶,戴进贤玉冠,乘玄景绿与参驾凤凰。又太阳上府紫微宫中,道君曳绛锦丹绶,戴玉冠,蹑九色之履,执制魔之章。又元景太一君曳玄黄素绶,戴七宝冠,执命神之策,乘玉辇,五采盖,紫云车,骖驾六龙。

又曰:桐柏山真人王子乔年甚少,整顿非常,建芙容冠,着朱衣,以白珠缀衣缝,带剑,多论金庭山中事,言於众真。

《太上素灵经》曰:太上神仙戴飞晨宝冠,又戴青精辰玉冠,游云宝冠,玉精宝冠,通天玉宝冠,三玄宝冠。上清仙公并建扶华杳霞大冠,道君冠九德之冠。

《太极左仙公起居》注曰:太上三天锡仙公芙蓉晨冠。

《灵飞六甲经》曰:上清琼宫东极玉真,建九气通精之冠;玉京真人戴通阳玉晨冠;少阳真人戴通曜之冠;太素三元君建宝琅扶晨羽冠;紫素元君建太真晨缨之冠;三角髻余发散之於腰。

《太极金书》曰:元始建洞天之冠;上君建青精天玉之冠;太真丈人建三宝玉冠;三天童建三华宝曜洞天玉冠。

《太洞玉经》云:紫元真人被朱锦之服,巾绿霞之冠。

《五岳真形图》曰:东岳太山戴仓碧七称之冠;南岳衡山戴九丹日精之冠;中岳嵩山冠黄玉太玄之冠;西岳华山建太初九流之冠;北岳恒山建太冥灵阴之冠;青城丈人戴盖天之冠。

《升玄经》曰:昔有仙人豆子明建黄褐玄巾。

《紫书金根经》曰:九天元父戴七称珠玉之帻。

《敷齐经》日:正一功曹冠朱阳之帻

《太极金书》曰:元始天帝被九色罗帔丹绛之锯,珠绣霞帔。

《太极左仙公起居》注曰:太上三天锡仙公丹锦绣帔。

《灵书紫文经》曰:青童大君衣飞青翠羽龙帔。

《雌一五老经》曰:太素三元君服紫气浮云锦帔,又紫绣毛帔,又凤文锦帔。

《无上真人内传》曰:九色锦绣,华文之帔。

《太元真人茅君内传》曰:绣羽紫帔。

《九真中经》云:青玉、锦帔、绛玉、素玉、玄玉、黄玉、锦帔。

又云:青华丹蕊玉白琳,四出龙帔,玄玉九道,云锦被黄,云山文锦帔。

《仙公请问经》曰:太极真人曰:夫学道当洁冷衣服,备巾褐制度,名日道之法服。

《灵宝真一自然经诀》曰:至具已得道人披九光七色法服。

《灵飞六甲经》曰:南极玉真着绯罗法服。

《上清紫宸经》曰:修七转之道者,上皇君以法服飞仙羽章授之,仍戴以紫元飞霜七色之冠。

《上清经》曰:高上玉皇衣玉文明光,飞蕾买之缡。

《龟山元录》曰:九天玄母衣霜罗九色之缡,又衣青罗之缡。

《五岳真形图》曰:五岳使者服绯缡。

《三元布经》曰:紫素元君衣紫锦挟缡。日素元君衣白锦光明之缡。

《龟山元箓》曰:九色飞云锦缡;九色自然之襢;玉文明光飞锦之缡;九色珠绛云光锦缡;丹锦七色文光之缡。

《太极金书》曰:元始披霜珠之袍

《上清经》曰:三天玉童衣青黄锦袍。

《五岳真形图》曰:东岳君服朱光袍。

《龟山元箓》曰:有明光飞锦珠袍,五色云罗之袍,七色凤云之袍,九色斑文羽袍。

《茅君内传》曰:有赤霜之袍。

《大洞玉经》曰:司禁真伯乘日月之饼,披虎文之裘。

《八表经》曰:白素元君衣黄绿曜光云文之裘。

《五帝内真经》曰:有玄文明光之裘九色斑裘。

《龟山元箓》曰:有云文丹锦之裘。

《三道顺行经》曰:玉景真人衣玄蕾买锦衣。

《老子历藏中经》曰:东父者,清阳之气,万神之先,衣五采衣。

《龟山元箓》曰:有明光锦九朱飞文法衣,三素飞文锦衣,五色斑衣,九色龙衣。又有青黄紫三色羽衣。又有九色凤衣,亦有九天凤衣。

《大戒经》曰:太极真人曰:凡谨事法服则者冠冕玉佩。

《三元布经》曰:六山大玉之佩。

《八素经》曰:太素元君衣流光云文绶,始素元君衣紫光云文素绶,玄素元君衣飞云九变绶,紫素元君衣玄黄九色素罗之绶,黄素九君衣飞云素锦之绶。

《三元布经》云:紫素元君交带灵飞大绶,白素元君佩文琳华之绶。

《太上飞行羽经》曰:九铃之绶,飞灵紫绶,六山飞晨之绶,九光之绶。

《金真玉光经》云:紫青之绶,丹锦之绶,绛丹绶,玄黄素绶,白文素灵之绶,玄灵五色之绶。

《元始经》曰:九天玄母带流苏紫绶。

又曰:九元光延紫绶,灵飞紫绶,交灵素绶,九色自然之绶,金虎凤文之绶。

又曰:太上九气命灵之章带翠羽文灵之绶。

《升玄经》曰:太上日:十方奉经,真官五帝,真事符童,传言谒者,皆冠带垂缨,齐执玉板,罗列卤簿,对我前后左右。

《升玄经》曰:太上劝陵阳监受教稽首而起,执笏户束面西而立。

《太上飞行羽经》曰:上君衣凤衣斑文虎裙。

《太上素灵经》曰:太上神仙衣青锦单裙,青绫裙,云锦绛章丹裙,绛衣飞帮,黄云锦裙。

《三元布经》曰:太素三元君服九色龙锦羽裙,紫素元君衣飞霜罗裙。

《太极左仙公起居》注曰:太上三天锡仙公绊罗裙。

《龟山元箓》曰:有丹锦飞裙,九色龙锦羽裙。

《太上飞行羽经》曰:七色夜光云锦裙。

《九真中经》曰:苍华飞羽裙,丹华飞羽裙,白羽飞华裙,亦有黑羽黄羽飞华裙。

又曰:翠龙华文飞羽帮,朱华凤帚,素羽写章裙,黑羽龙文裙,绿羽凤华绣裙。

《移度》曰:南方真皇君垂灵霜凤华,龙铃带虎书,建玄晨之冠,飞青锦衣,乘丹霞绛舆。

《龟山元箓》曰:有玉铃,又有晨光明月之铃。

《列仙传》曰:北元中玄道君李庆宾女为灵昭夫人,着紫锦衣带神虎符,握流金铃,有两侍女。侍女年可二十许,夫人年可十三四。闻呼一侍女名隐晖。侍女皆青绫衣,捧赤玉箱二枚,青带络之,题白玉检,日太上章。一捡日太上文夫人带青玉色绶,如世人带章囊状,隐章当长五丈许,大三四尺。

又曰:太极有四真人,中黄君处其左,佩神虎之符,带流金之铃,执紫毛之节,顶金精之巾。

又曰:仙道有紫绣毛被,丹青飞裙,翠羽华衣,金铃青带,曲晨飞盖,御之自飞。

《龟山元箓》曰:冬三月,三天玉童化为老人,手把九节金杖,洞耀玉清之中。

《圣纪经》曰:有老人握青竹杖,与老子谈天地之数。

《赤书玉诀上经》曰:当取灵山向阳竹,令长丈有七节,作神杖,使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印,以元始之章动息坐起,恒以自随,有五帝真符吏辅翼上真。

《茅君传》曰:朱官使者把绿节杖琼干羽旄。

又曰:太素真人把八景飞杖,九色之节,出入上清。三天玉童头连三角黄巾,手把九节金杖。

《列仙传》曰:太元真人杖紫毛之紫微王夫人与一神女俱降,神女着云锦缡,上丹下青,文采相照,腰有绿绣带,带系十余小铃,铃青色黄色更相参厕。左带玉佩,佩如人间佩,佩但几小耳。衣服倏倏有光,昭映室内,如日中视云母也。蕾买发须鬓,整顿绝伦。髻在顶中,垂余发至腰。指着金环,白珠约臂,视之年可堪十三四。左右两侍女,其一侍女着朱衣,带青章囊,手中又持一锦囊,囊长尺余以盛书十余卷,以白玉检上刻字云玉清神虎,内真紫元丹章;其一侍女着青衣,捧一白箱,以绛带络之。箱似象牙箱形。二侍女年可堪十七八,整饰非常。

又曰:裴真人从者持青毛之节,一童带绣囊;周君从者持黄毛之节,无囊。二君各有六童。又曰:东卿大臣见降侍从七人,一人执紫毛节;一人执华婶,一名十绝灵婶;一人带绿章囊;三人捧牙箱;一人握流金铃。侍者并朱衣。东卿形甚少於二弟,二弟着青锦绣裙,紫毛被巾,芙容冠。二弟并同来倚立,东卿命坐,言语良久。时乙丑岁,晋兴宁三年七月四日,降於杨君之家也。

又曰:以给仙人。先道有三十七种�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