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 ●甲部不分卷(卷一至十七)(2)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12:59:11

 

大太平君定姓名者,李君也。以壬辰之年三月六日,显然出世。乘三素景舆,从飞万龙。举善者为种民,学者为仙官,设科立典,奖善杜恶,防遏罪根,督进福业之人。不怠而精进,得成神真,与帝合德;懈退陷恶,恶相日籍,充后齑混也。至士高士,智慧明达,了然无疑,勤加精进,存习帝训,忆识大神君之辅相,皆无敢忘。圣君明辅,灵官佑人,自得不死,永为种民,升为仙真之官,遂登后圣之位矣。

后圣李君太师姓彭,君学道在李君前,位为太微左真,人皇时保皇道君,并常命封授兆民,为李君太师,治在太微北塘宫灵上光台,二千五百年转易名字,展转太虚,周旋八冥,上至无上,下至无下,真官希有得见其光颜者矣。

后圣李君上相方诸宫青童君。

后圣李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

后圣李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

后圣李君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

右五人,一师四辅,辅者,父也,扶也。尊之如父,持之得行,总号为辅。分而别之,左辅右弼,前疑后承。承者,发言举事,拾遗充足,制断宣扬,即是宰也。疑者,向思未得,启发成明,即是傅也。弼者,必定犹预,即是保也,扶君顺师,周匝入道,即是相也。四五占候,俱详可否,赞弘正化,总曰辅师。

闲居之时,前向有疑,问之傅。后顾虑遗,问之承。右有所昧,问之弼。左有未明,问之辅。咨询四辅,相、保、傅、宰,成功在师,不可阙也。圣帝垂范,使后遵行。入有保,保用事也,阴属右,静宝真也。出有师,师用事也,阳属左,动归寂也。至此最难。故略辅相而言师也。望有傅,傅在前,敷说议趣也。顾有宰,宰在后,决断是非也。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圣品,大夫官等三百六十一,从属三万六千人,部领三十六万,人民则十百千万亿倍也。常使二十四真人,密教有心之子,皆隶方诸上相,不可具说,但谛存其大,自究其小也。”“善哉!今日问疑,更闻命矣。”

问曰:“李君何所常行,而得此高真?太师四辅,学业可闻乎?”“善哉!子为愚者,迷不信道,学不坚固,进退失常,堕卑贱苦,故勤勤问之乎?今为子说之。夫无始中来,积行久久,一善一恶,不可具言,言之无益。今取近所行,得成高贵者,《灵书紫文》为要。东华玉保高晨师青童大君,大君清斋寒灵丹殿、黄房之内三年,上诣上清金阙,金阙有四天帝,太平道君处其左右,居太空琼台、洞真之殿、平玉之房、金华之内,侍女众真五万人。

毒龙电虎,ㄑ天之狩,罗毒作态,备门抱关。巨蚪千寻,卫于墙岸。飞龙奔雀,溟鹏异鸟,叩啄奋爪,陈于广庭。天威焕赫,流光八朗,风鼓玄旌,回舞旄盖;玉树激音,琳枝自籁;众吹灵歌,凤鸣玄泰;神妃合唱,麟亻舞鸾迈;天钧八响,九和百会。

青童匍匐而前,请受《灵书紫文》、口口传诀在经者二十有四:一者真记谛,冥谙忆;二者仙忌详存无忘;三者采飞根,吞日精;四者服开明灵符;五者服月华;六者服阴生符;七者拘三魂;八者摄七魄;九者佩皇象符;十者服华丹;十一者服黄水;十二者服回水;十三者食刚;十四者食凤脑;十五者食松梨;十六者食李枣;十七者服水汤;十八者镇白银紫金;十九者服云腴;二十者作白银紫金;二十一者作镇;二十二者食竹笋;二十三者食鸿脯;二十四者佩五神符。

备此二十四,变化无穷,超凌三界之外,游浪六合之中,灾害不能伤,魔邪不敢难,皆自降伏,位极道宗,恩流一切,幽显荷赖,不信不从,不知不见,自是任暗,永与道乖,涂炭凶毒,烦恼混齑,大慈悲念,不可奈何,哀哉!有志之士,早计早计,无负今言。”曰:“善哉!善哉!今日问疑,更闻命矣。”

甲部第一云:“学士习用其书,寻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

甲部第一又云:“诵吾书,灾害不起,此古贤圣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云: “书有三等,一曰神道书,二曰核事文,三曰浮华记。神道书者,精一不离,实守本根,与阴阳合,与神同门。核事文者,核事异同,疑误不失。浮华记者,离本已远,错乱不可常用,时时可记,故名浮华记也。”

又云:“澄清大乱,功高德正,故号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时。故此经云,应感而现,事已即藏。”又云:“圣主为治,谨用兹文;凡君在位,轻忽斯典。”

《太平部》卷第八《老子传授经戒仪注诀》云:“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极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应十方,敷有无之妙,应接无穷,不可称述。

近出世化,生乎周初,降迹和光,诞于庶类,示明胎育,可以学真,虽居下贱,无累得道。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文王之时,仕为守藏史。或云,处世二百余载,至平王四十三年,太岁癸丑十二月二十八日,为关令尹喜说五千文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太平经》 ●甲部不分卷(卷一至十七)(2)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12:59:11

    |
    《太平经》 ●甲部不分卷(卷一至十七)(2)
    |

     

    大太平君定姓名者,李君也。以壬辰之年三月六日,显然出世。乘三素景舆,从飞万龙。举善者为种民,学者为仙官,设科立典,奖善杜恶,防遏罪根,督进福业之人。不怠而精进,得成神真,与帝合德;懈退陷恶,恶相日籍,充后齑混也。至士高士,智慧明达,了然无疑,勤加精进,存习帝训,忆识大神君之辅相,皆无敢忘。圣君明辅,灵官佑人,自得不死,永为种民,升为仙真之官,遂登后圣之位矣。

    后圣李君太师姓彭,君学道在李君前,位为太微左真,人皇时保皇道君,并常命封授兆民,为李君太师,治在太微北塘宫灵上光台,二千五百年转易名字,展转太虚,周旋八冥,上至无上,下至无下,真官希有得见其光颜者矣。

    后圣李君上相方诸宫青童君。

    后圣李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

    后圣李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

    后圣李君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

    右五人,一师四辅,辅者,父也,扶也。尊之如父,持之得行,总号为辅。分而别之,左辅右弼,前疑后承。承者,发言举事,拾遗充足,制断宣扬,即是宰也。疑者,向思未得,启发成明,即是傅也。弼者,必定犹预,即是保也,扶君顺师,周匝入道,即是相也。四五占候,俱详可否,赞弘正化,总曰辅师。

    闲居之时,前向有疑,问之傅。后顾虑遗,问之承。右有所昧,问之弼。左有未明,问之辅。咨询四辅,相、保、傅、宰,成功在师,不可阙也。圣帝垂范,使后遵行。入有保,保用事也,阴属右,静宝真也。出有师,师用事也,阳属左,动归寂也。至此最难。故略辅相而言师也。望有傅,傅在前,敷说议趣也。顾有宰,宰在后,决断是非也。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圣品,大夫官等三百六十一,从属三万六千人,部领三十六万,人民则十百千万亿倍也。常使二十四真人,密教有心之子,皆隶方诸上相,不可具说,但谛存其大,自究其小也。”“善哉!今日问疑,更闻命矣。”

    问曰:“李君何所常行,而得此高真?太师四辅,学业可闻乎?”“善哉!子为愚者,迷不信道,学不坚固,进退失常,堕卑贱苦,故勤勤问之乎?今为子说之。夫无始中来,积行久久,一善一恶,不可具言,言之无益。今取近所行,得成高贵者,《灵书紫文》为要。东华玉保高晨师青童大君,大君清斋寒灵丹殿、黄房之内三年,上诣上清金阙,金阙有四天帝,太平道君处其左右,居太空琼台、洞真之殿、平玉之房、金华之内,侍女众真五万人。

    毒龙电虎,ㄑ天之狩,罗毒作态,备门抱关。巨蚪千寻,卫于墙岸。飞龙奔雀,溟鹏异鸟,叩啄奋爪,陈于广庭。天威焕赫,流光八朗,风鼓玄旌,回舞旄盖;玉树激音,琳枝自籁;众吹灵歌,凤鸣玄泰;神妃合唱,麟亻舞鸾迈;天钧八响,九和百会。

    青童匍匐而前,请受《灵书紫文》、口口传诀在经者二十有四:一者真记谛,冥谙忆;二者仙忌详存无忘;三者采飞根,吞日精;四者服开明灵符;五者服月华;六者服阴生符;七者拘三魂;八者摄七魄;九者佩皇象符;十者服华丹;十一者服黄水;十二者服回水;十三者食刚;十四者食凤脑;十五者食松梨;十六者食李枣;十七者服水汤;十八者镇白银紫金;十九者服云腴;二十者作白银紫金;二十一者作镇;二十二者食竹笋;二十三者食鸿脯;二十四者佩五神符。

    备此二十四,变化无穷,超凌三界之外,游浪六合之中,灾害不能伤,魔邪不敢难,皆自降伏,位极道宗,恩流一切,幽显荷赖,不信不从,不知不见,自是任暗,永与道乖,涂炭凶毒,烦恼混齑,大慈悲念,不可奈何,哀哉!有志之士,早计早计,无负今言。”曰:“善哉!善哉!今日问疑,更闻命矣。”

    甲部第一云:“学士习用其书,寻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

    甲部第一又云:“诵吾书,灾害不起,此古贤圣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云: “书有三等,一曰神道书,二曰核事文,三曰浮华记。神道书者,精一不离,实守本根,与阴阳合,与神同门。核事文者,核事异同,疑误不失。浮华记者,离本已远,错乱不可常用,时时可记,故名浮华记也。”

    又云:“澄清大乱,功高德正,故号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时。故此经云,应感而现,事已即藏。”又云:“圣主为治,谨用兹文;凡君在位,轻忽斯典。”

    《太平部》卷第八《老子传授经戒仪注诀》云:“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极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应十方,敷有无之妙,应接无穷,不可称述。

    近出世化,生乎周初,降迹和光,诞于庶类,示明胎育,可以学真,虽居下贱,无累得道。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文王之时,仕为守藏史。或云,处世二百余载,至平王四十三年,太岁癸丑十二月二十八日,为关令尹喜说五千文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