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子之序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5-11-03 10:20:56

鬻子

经名:鬻子。周常熊撰。唐逢行珪注。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遗藏》太清部。参校版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目录#1

进鬻子表

卷上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

大道文王问第八

贵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三

卷下

曲阜鲁周公政甲第十四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二

数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禹政第六

汤政天下至纣第七

上禹政第六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

汤政扬治天下理第七

慎诛鲁周公第六

#1目录原缺,据正文标题补。

进鬻子表

臣行珪言:臣闻结绳以往,书疏蔑然;文字之初,教义斯起。记言之史设,褒贬之迹聿兴;书事之官置,劝诫之门由启。於是国版稠迭,谟训昭彰,唱赞之道以弘,阐扬之理兹畅。德业弥缛,英华日新,雕琢性情,振其徽烈。逮乎周文作#1圣,鬻子称贤,意合道同,实#2申师傅。鬻子以文王降已,大启心期,明宣布政之方,广立辅成之策,足使万机留想,一代咸休,稽古有宗,发明耳目。寻其着述之旨,探其斥救之辞,莫不原道心以裁章,研神理而启沃,弥纶彝训,经纬区中,不徒赞说微言,务於遗翰而已。斋熊为诸子之首,文王则圣德之宗。熊既文王之师,书乃政教之体,虽篇轴残缺,提举犹备纪纲,譬彼盘盂,发扬有愈。臣家传儒素,积习忠良,睹明主奉师之踪,览贤者尽义之道,循环征究,妙极机神。敢率至愚,为之注解,研覃析理,以叔私情,剪截浮辞,用申狂瞽。伏惟陛下则天垂训,越极宣风,稽太上之至和,兴帝王之炯诫,股肱谅直,献替元疑,大举贤良,宁济区宇,四海革面,八表宅心,务本修文,垂拱无事。臣以草莱卑贱,识度庸浅,荷尧沐舜,击壤枢歌,周施政教之端,属听太平之咏,志存缀辑,以述矢言。简牍难周,辞意斯拙,谨以缮写,奉献阙庭。庶日月昭明,布余晖於漏隙;时雨咸洎,洒余润於纤枯。望希尘露之资,岂议沉舟之楫?天威咫尺,神魄震惊。谨上表以闻,伏听慈旨。谨言。

永徽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华州郑县尉臣逢行珪#3上。

#1『作』,《四库》本作『传』。

#2『实』,原作『皇』,据《四库》本改。

#3『珪』,原作『圭』。

鬻子序

鬻子名熊,楚人,周文王之师也。年九十,见文王,王曰:老矣。鬻子曰:使臣捕兽逐麋,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尚少也。文王师之。着书二十二篇,名曰《鬻子》。子者,男子之美称。贤不逮圣,不以为经,用题纪标子。因#1据刘氏九流即道流也。遭秦暴乱,书记略尽;《鬻子》虽不预焚烧,编秩由此残缺。依《汉书•艺文志》,惟#2有六篇,今此本乃有十四篇,未详孰是。篇或错乱,文多遗阙,至敷演大道,铨撰明史,阐域中之教化,论刑德之是非,虽卷轴不全而其门可见,然邓林之枝、荆山之玉、君子余文,可得观矣。鬻子博怀道德,善谋政事,故使周文屈节,大圣谘询。情存帝王之道,辞多斥救之要,理致通远,旨趣恢弘,实先达之奥言,为诸子之首唱。织组仁义,经纬家邦,垂劝诚之风,陈弘济之术,王者览之可以理国,吏者遵之可以从政,足使贤者励志,不肖者涤心。《语》曰:《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言而不朽,可为龟镜。《鬻子》论道,无邪之谓欤。幸以休务之隙,披阅子史;而书籍实繁,不能精备。至於此子,颇复留心,寻其立#3迹之端,探其阐教之旨,岂如寓言迂恢,驰术飞辩者矣,亦乃字重千金,辞高万岁#4。聊为注解,略起指归。驰心於万古之上,寄怀於千载之下,庶垂道见志,悬诸日月。将来君子,幸无忽焉。

#1『因』,《四库》本作『同』。

#2『惟』,《道藏》本原作『虽J,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3『立』,《四库》本作『力』。

#4『岁』,《四库》本作『袄』。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尹文子之卷下
下一篇:鬻子卷上
|

鬻子之序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5-11-03 10:20:56

|
鬻子之序
|

鬻子

经名:鬻子。周常熊撰。唐逢行珪注。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遗藏》太清部。参校版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目录#1

进鬻子表

卷上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

大道文王问第八

贵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三

卷下

曲阜鲁周公政甲第十四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二

数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禹政第六

汤政天下至纣第七

上禹政第六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

汤政扬治天下理第七

慎诛鲁周公第六

#1目录原缺,据正文标题补。

进鬻子表

臣行珪言:臣闻结绳以往,书疏蔑然;文字之初,教义斯起。记言之史设,褒贬之迹聿兴;书事之官置,劝诫之门由启。於是国版稠迭,谟训昭彰,唱赞之道以弘,阐扬之理兹畅。德业弥缛,英华日新,雕琢性情,振其徽烈。逮乎周文作#1圣,鬻子称贤,意合道同,实#2申师傅。鬻子以文王降已,大启心期,明宣布政之方,广立辅成之策,足使万机留想,一代咸休,稽古有宗,发明耳目。寻其着述之旨,探其斥救之辞,莫不原道心以裁章,研神理而启沃,弥纶彝训,经纬区中,不徒赞说微言,务於遗翰而已。斋熊为诸子之首,文王则圣德之宗。熊既文王之师,书乃政教之体,虽篇轴残缺,提举犹备纪纲,譬彼盘盂,发扬有愈。臣家传儒素,积习忠良,睹明主奉师之踪,览贤者尽义之道,循环征究,妙极机神。敢率至愚,为之注解,研覃析理,以叔私情,剪截浮辞,用申狂瞽。伏惟陛下则天垂训,越极宣风,稽太上之至和,兴帝王之炯诫,股肱谅直,献替元疑,大举贤良,宁济区宇,四海革面,八表宅心,务本修文,垂拱无事。臣以草莱卑贱,识度庸浅,荷尧沐舜,击壤枢歌,周施政教之端,属听太平之咏,志存缀辑,以述矢言。简牍难周,辞意斯拙,谨以缮写,奉献阙庭。庶日月昭明,布余晖於漏隙;时雨咸洎,洒余润於纤枯。望希尘露之资,岂议沉舟之楫?天威咫尺,神魄震惊。谨上表以闻,伏听慈旨。谨言。

永徽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华州郑县尉臣逢行珪#3上。

#1『作』,《四库》本作『传』。

#2『实』,原作『皇』,据《四库》本改。

#3『珪』,原作『圭』。

鬻子序

鬻子名熊,楚人,周文王之师也。年九十,见文王,王曰:老矣。鬻子曰:使臣捕兽逐麋,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尚少也。文王师之。着书二十二篇,名曰《鬻子》。子者,男子之美称。贤不逮圣,不以为经,用题纪标子。因#1据刘氏九流即道流也。遭秦暴乱,书记略尽;《鬻子》虽不预焚烧,编秩由此残缺。依《汉书•艺文志》,惟#2有六篇,今此本乃有十四篇,未详孰是。篇或错乱,文多遗阙,至敷演大道,铨撰明史,阐域中之教化,论刑德之是非,虽卷轴不全而其门可见,然邓林之枝、荆山之玉、君子余文,可得观矣。鬻子博怀道德,善谋政事,故使周文屈节,大圣谘询。情存帝王之道,辞多斥救之要,理致通远,旨趣恢弘,实先达之奥言,为诸子之首唱。织组仁义,经纬家邦,垂劝诚之风,陈弘济之术,王者览之可以理国,吏者遵之可以从政,足使贤者励志,不肖者涤心。《语》曰:《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言而不朽,可为龟镜。《鬻子》论道,无邪之谓欤。幸以休务之隙,披阅子史;而书籍实繁,不能精备。至於此子,颇复留心,寻其立#3迹之端,探其阐教之旨,岂如寓言迂恢,驰术飞辩者矣,亦乃字重千金,辞高万岁#4。聊为注解,略起指归。驰心於万古之上,寄怀於千载之下,庶垂道见志,悬诸日月。将来君子,幸无忽焉。

#1『因』,《四库》本作『同』。

#2『惟』,《道藏》本原作『虽J,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3『立』,《四库》本作『力』。

#4『岁』,《四库》本作『袄』。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