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一(3)

道教之音整理 唐玄宗

2016-05-18 09:00:00

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

操之则栗,舍之则悲,未忘宠辱,故皆惊也。

贵大患若身。

身为患本,矜贵其身,即如贵大患矣。此合云贵身如贵大患,而乃云贵大患如身者,欲明起心贵身,即是大患。有贵即身是大患,故云贵大患如身。若,如也。此上两句正标。

何谓宠辱?宠为下,

前标宠辱如惊,恐人不了,故问何谓宠辱?夫得宠骄盈,无不生祸,是知宠为辱本,故答云宠为下矣。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辱循环,宠为辱本。凡情惑滞,惊辱而不惊宠,故圣人戒云:汝之得宠,当如汝得辱而惊,则汝之失宠得辱,亦如吾戒,汝得宠而惊惧也。故结云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恐人不晓即身是患本,故问之。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身相虚幻,本无真实,为患本者,以吾执有其身,痛瘥寒温,故为身患。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能知天地委和,皆非我有,离形去智,了身非身,同于大通,夫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章首标宠辱之戒,后以寄托结成者,宠辱若惊,未忘宠辱贵爱。以为未忘贵爱,故以辱校宠,则辱不如宠。以贵方爱,则贵不如爱。惊宠辱者,尚有宠辱介怀,存贵爱者,未为谦忘天下。故初则使惊宠如辱,后欲令宠辱俱忘,假寄托之近名,辩兼忘之极致。忘宠辱则无所复惊,忘身则无为患本,忘天下则无寄托之近名。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

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视不可见。以其于无色之中而能色焉,故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希者,声之微也。道非声,故听之不闻。以其于无声之中独能和焉,故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执持也。微,妙也。道无形,故执持不得。以其于无形之中而能形焉,故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复混而为一。

三者将以诘道,道非声色形法,故诘不可得,但得夷希微尔。道非夷希微,故复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在上者必明,在下者必昧,唯道于上非上,在上亦不明。于下非下,在下亦不昧也。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绳绳者,运动不绝之意。不皦不昧,运动无穷,生物之功,名目不得,非物能物,故常生物而未始有物,妙本湛然,故云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是谓无形状之状,无物质之象,不可名有,不可名无,无有难名,故谓之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无始,故迎之不见其首。无终,故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古无为之道,以御今有为之事,则还返淳朴矣。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能知古始所行,是谓道化之纪纲。

古之善为士者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士,事也。言古之善以道为事者,于彼微言妙道,无不玄鉴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识知。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夫唯德量难识,故强为容状以明之,谓下文。

豫若冬涉川,

豫,闲豫也。善士于代闲法,如涉冬川,众人贪着,故畏惧,今我不染,故闲豫也。

犹若畏四邻,

犹豫,疑难也。上言善士不染故闲豫,及观行事,甚疑难,如今代人惧邻戒。

俨若客,涣若冰将释。

虽则俨然若客,无所造为,而不凝滞于物,涣然若春冰之释散也。

敦兮其若朴,

虽涣然冰释,曾不自矜,而能敦厚,若质朴无所分别。

旷兮其若谷,

其德量旷然宽广,无所含容,若彼空谷。

浑兮其若浊。

和光混迹,若浊而清。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谁也。谁能于彼浑浊,以静澄止之,令徐自清乎?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安静于此清以久,更求胜法,运动修行,令清静之性,不滞于法,而徐动出也。生犹动出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欲保此徐清徐生之道,当须无所执滞,若执清求生,是谓盈满,将失此道。故云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夫唯不盈满之人,故能以新证之,行为弊薄,不以其新成而滞着也。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虚极者,妙本也。言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及形有受纳,则妙本离散。今欲令虚极妙本必致于身,当须绝弃尘境染滞,守此雌静笃厚,则虚极之道自致于身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君云:何以知守雌静则能致虚极乎?但观万物动作云为,及其归复,常在于静,故知尔。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又云所以知万物归复,常在于静者,为物华叶芸芸,生性皆复归于其根本,故有作云云者,动作也。言夫物云云动作者,及其归复皆在根本尔。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华叶云云者,生性归根则静止矣。人能归根至静,可谓复所禀之性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守静复命,可谓有常。知守常者,更益明了。

不知常,妄作凶。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失常妄作,穷凶必至矣。

知常容,

知守真常,则心境虚静,如彼空谷,无不含容。

容乃公,

含容应物,应物无心,既无私邪,故为公正。

公乃王,

能公正无私者,则为物所归往。

王乃天,

群物乐推,如天之覆,则与天合德。

天乃道,

王德如天,乃能行道。

道乃久。

道行天下,乃可以久享福祚矣。

殁身不殆。

同天行道,则终殁其身,长无危殆之事矣。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一(3)

    道教之音整理 唐玄宗

    2016-05-18 09:00:00

    |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一(3)
    |

    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

    操之则栗,舍之则悲,未忘宠辱,故皆惊也。

    贵大患若身。

    身为患本,矜贵其身,即如贵大患矣。此合云贵身如贵大患,而乃云贵大患如身者,欲明起心贵身,即是大患。有贵即身是大患,故云贵大患如身。若,如也。此上两句正标。

    何谓宠辱?宠为下,

    前标宠辱如惊,恐人不了,故问何谓宠辱?夫得宠骄盈,无不生祸,是知宠为辱本,故答云宠为下矣。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辱循环,宠为辱本。凡情惑滞,惊辱而不惊宠,故圣人戒云:汝之得宠,当如汝得辱而惊,则汝之失宠得辱,亦如吾戒,汝得宠而惊惧也。故结云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恐人不晓即身是患本,故问之。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身相虚幻,本无真实,为患本者,以吾执有其身,痛瘥寒温,故为身患。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能知天地委和,皆非我有,离形去智,了身非身,同于大通,夫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章首标宠辱之戒,后以寄托结成者,宠辱若惊,未忘宠辱贵爱。以为未忘贵爱,故以辱校宠,则辱不如宠。以贵方爱,则贵不如爱。惊宠辱者,尚有宠辱介怀,存贵爱者,未为谦忘天下。故初则使惊宠如辱,后欲令宠辱俱忘,假寄托之近名,辩兼忘之极致。忘宠辱则无所复惊,忘身则无为患本,忘天下则无寄托之近名。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

    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视不可见。以其于无色之中而能色焉,故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希者,声之微也。道非声,故听之不闻。以其于无声之中独能和焉,故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执持也。微,妙也。道无形,故执持不得。以其于无形之中而能形焉,故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复混而为一。

    三者将以诘道,道非声色形法,故诘不可得,但得夷希微尔。道非夷希微,故复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在上者必明,在下者必昧,唯道于上非上,在上亦不明。于下非下,在下亦不昧也。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绳绳者,运动不绝之意。不皦不昧,运动无穷,生物之功,名目不得,非物能物,故常生物而未始有物,妙本湛然,故云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是谓无形状之状,无物质之象,不可名有,不可名无,无有难名,故谓之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无始,故迎之不见其首。无终,故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古无为之道,以御今有为之事,则还返淳朴矣。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能知古始所行,是谓道化之纪纲。

    古之善为士者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士,事也。言古之善以道为事者,于彼微言妙道,无不玄鉴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识知。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夫唯德量难识,故强为容状以明之,谓下文。

    豫若冬涉川,

    豫,闲豫也。善士于代闲法,如涉冬川,众人贪着,故畏惧,今我不染,故闲豫也。

    犹若畏四邻,

    犹豫,疑难也。上言善士不染故闲豫,及观行事,甚疑难,如今代人惧邻戒。

    俨若客,涣若冰将释。

    虽则俨然若客,无所造为,而不凝滞于物,涣然若春冰之释散也。

    敦兮其若朴,

    虽涣然冰释,曾不自矜,而能敦厚,若质朴无所分别。

    旷兮其若谷,

    其德量旷然宽广,无所含容,若彼空谷。

    浑兮其若浊。

    和光混迹,若浊而清。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谁也。谁能于彼浑浊,以静澄止之,令徐自清乎?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安静于此清以久,更求胜法,运动修行,令清静之性,不滞于法,而徐动出也。生犹动出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欲保此徐清徐生之道,当须无所执滞,若执清求生,是谓盈满,将失此道。故云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夫唯不盈满之人,故能以新证之,行为弊薄,不以其新成而滞着也。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虚极者,妙本也。言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及形有受纳,则妙本离散。今欲令虚极妙本必致于身,当须绝弃尘境染滞,守此雌静笃厚,则虚极之道自致于身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君云:何以知守雌静则能致虚极乎?但观万物动作云为,及其归复,常在于静,故知尔。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又云所以知万物归复,常在于静者,为物华叶芸芸,生性皆复归于其根本,故有作云云者,动作也。言夫物云云动作者,及其归复皆在根本尔。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华叶云云者,生性归根则静止矣。人能归根至静,可谓复所禀之性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守静复命,可谓有常。知守常者,更益明了。

    不知常,妄作凶。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失常妄作,穷凶必至矣。

    知常容,

    知守真常,则心境虚静,如彼空谷,无不含容。

    容乃公,

    含容应物,应物无心,既无私邪,故为公正。

    公乃王,

    能公正无私者,则为物所归往。

    王乃天,

    群物乐推,如天之覆,则与天合德。

    天乃道,

    王德如天,乃能行道。

    道乃久。

    道行天下,乃可以久享福祚矣。

    殁身不殆。

    同天行道,则终殁其身,长无危殆之事矣。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