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二

道教之音整理 唐玄宗

2016-05-18 09:02:00

道经下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绝有为俗学,则淳朴不散。少私寡欲,故无忧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则恭应譍,阿则慢应,同出于口,故云相去几何?而恭应则善,慢应则恶,以喻俗学。绝之则无忧,不绝则生患,只在心识回照,岂复相去远哉?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凡人所畏者,慢与恶也。善士所畏者,俗学与有为也。皆当绝之,故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若不畏绝俗学,则众生正性荒废,其未有央止之时。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众人俗学有为,熙熙逐境,如临享太牢,春台望登,动生贪欲。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我独怕然安静,于其情欲,略无形兆,如彼婴儿,未能孩孺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至人无心,运动随物,无所取与,若行者之无所归。乘乘,运动貌。

众人皆有余,

耽嗜尘务,矜夸巧智,自为有余,以示光大。

而我独若遗。

常若不足,有所遗忘。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我岂愚人之心,遗忘若此也哉?但我心纯纯,故若遗尔。

俗人昭昭,矜巧智也。我独若昏。自韬晦也。

俗人察察,立法制也。我独闷闷。唯宽大也。

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容貌忽然若昏晦,而心寂兮绝于俗学,似无所止着。

众人皆有以,

众人于代间,皆有所以,逐境俗学之意。

我独顽似鄙。

顽者无分别,鄙者陋不足,而心实了悟。外若不足,故云似尔。

我独异于人,

人有情欲,我无爱染。人与道反,我与道同。

而贵求食于母。

求食于母者,贵如婴儿无营欲尔。上文云如婴兄之未孩,下经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如此所以独异于人。先无求、于两字,今所加也。且圣人说经,本无避讳,今代为教,则有嫌疑。畅理故义不可移,临文则句须稳便。便今存古,是所庶几。又司马迁云:老子说五千余言,则明理诣而息言,不必以五千为定格。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甚也。从,顺也。设问甚有德之人,容状若何?言此有德人所行,唯虚极之道是顺。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此明孔德所从之道,不有不无,冲用难名,故云恍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无也。恍,有也。兆见曰象。自无而降有,其中兆见一切物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物者,即上道之为物也。自有而归无,还复至道,故云其中有物也。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惚恍有无,杳冥不测,生成之用,精妙甚存。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杳冥之精,本无假杂,物感必应,应用不差,故云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言道自古及今,生成万物,物得道用,因用立名。生成之用,既今古是同,应用之名,故古今不去。

以阅众甫。

阅,度阅也。甫,本始也。言至道应用,度阅众物本始,各遂生成之用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以此令万物皆禀道,妙用生成故尔。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

曲已以应务则全。

枉则直,

枉己以申人则直。

洼则盈,

执谦德则常盈。

弊则新,

守弊薄则日新。

少则得,

抱一不离则无失。

多则惑。

有为多门则惑乱。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圣人抱守淳一,故可以为天下法式。

不自见故明,

人能不自见其德,常曲己以应务,则其德全自明。

不自是故彰,

人能不自以为是,而枉己以申人,则其是直自彰矣。

不自伐故有功,

人能不自伐取,则其功归己矣。

不自矜故长。

人能长守弊薄,不自矜衒,则人乐推其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与物争,谁与争者,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古有曲全之言,岂虚妄哉?实能曲者,则必全理而归之。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希言者,忘言也。不云忘言而云希者,明因言以诠道,不可都忘。悟道则言忘,故云希尔。若能因言悟道,不滞于言,则合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风雨飘骤,则暴卒而害物,言教执滞,则失道而生迷。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至大,欲为暴卒,则伤于物,尚不能久,以况于人,执言滞教,则害于道,欲求了悟,其可得乎?

故从事于道者,

故从事于道之人,当不执滞言教。

道者同于道,

体道者,悟道忘言,则同于道矣。

德者同于德,

德者道用之名,人能体道忘功,则其所施为,同于道用矣。

失者同于失。

执言滞教,无由了悟,不悟则迷道,自同于失矣。

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

方诸挹水,阳燧引火,类族辨物,断焉可知。

信不足,有不信。

执言滞教,不能了悟,是于信不足也,自同于失,失亦乐来,是有不信也。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二

    道教之音整理 唐玄宗

    2016-05-18 09:02:00

    |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二
    |

    道经下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绝有为俗学,则淳朴不散。少私寡欲,故无忧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则恭应譍,阿则慢应,同出于口,故云相去几何?而恭应则善,慢应则恶,以喻俗学。绝之则无忧,不绝则生患,只在心识回照,岂复相去远哉?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凡人所畏者,慢与恶也。善士所畏者,俗学与有为也。皆当绝之,故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若不畏绝俗学,则众生正性荒废,其未有央止之时。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众人俗学有为,熙熙逐境,如临享太牢,春台望登,动生贪欲。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我独怕然安静,于其情欲,略无形兆,如彼婴儿,未能孩孺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至人无心,运动随物,无所取与,若行者之无所归。乘乘,运动貌。

    众人皆有余,

    耽嗜尘务,矜夸巧智,自为有余,以示光大。

    而我独若遗。

    常若不足,有所遗忘。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我岂愚人之心,遗忘若此也哉?但我心纯纯,故若遗尔。

    俗人昭昭,矜巧智也。我独若昏。自韬晦也。

    俗人察察,立法制也。我独闷闷。唯宽大也。

    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容貌忽然若昏晦,而心寂兮绝于俗学,似无所止着。

    众人皆有以,

    众人于代间,皆有所以,逐境俗学之意。

    我独顽似鄙。

    顽者无分别,鄙者陋不足,而心实了悟。外若不足,故云似尔。

    我独异于人,

    人有情欲,我无爱染。人与道反,我与道同。

    而贵求食于母。

    求食于母者,贵如婴儿无营欲尔。上文云如婴兄之未孩,下经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如此所以独异于人。先无求、于两字,今所加也。且圣人说经,本无避讳,今代为教,则有嫌疑。畅理故义不可移,临文则句须稳便。便今存古,是所庶几。又司马迁云:老子说五千余言,则明理诣而息言,不必以五千为定格。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甚也。从,顺也。设问甚有德之人,容状若何?言此有德人所行,唯虚极之道是顺。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此明孔德所从之道,不有不无,冲用难名,故云恍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无也。恍,有也。兆见曰象。自无而降有,其中兆见一切物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物者,即上道之为物也。自有而归无,还复至道,故云其中有物也。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惚恍有无,杳冥不测,生成之用,精妙甚存。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杳冥之精,本无假杂,物感必应,应用不差,故云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言道自古及今,生成万物,物得道用,因用立名。生成之用,既今古是同,应用之名,故古今不去。

    以阅众甫。

    阅,度阅也。甫,本始也。言至道应用,度阅众物本始,各遂生成之用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以此令万物皆禀道,妙用生成故尔。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

    曲已以应务则全。

    枉则直,

    枉己以申人则直。

    洼则盈,

    执谦德则常盈。

    弊则新,

    守弊薄则日新。

    少则得,

    抱一不离则无失。

    多则惑。

    有为多门则惑乱。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圣人抱守淳一,故可以为天下法式。

    不自见故明,

    人能不自见其德,常曲己以应务,则其德全自明。

    不自是故彰,

    人能不自以为是,而枉己以申人,则其是直自彰矣。

    不自伐故有功,

    人能不自伐取,则其功归己矣。

    不自矜故长。

    人能长守弊薄,不自矜衒,则人乐推其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与物争,谁与争者,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古有曲全之言,岂虚妄哉?实能曲者,则必全理而归之。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希言者,忘言也。不云忘言而云希者,明因言以诠道,不可都忘。悟道则言忘,故云希尔。若能因言悟道,不滞于言,则合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风雨飘骤,则暴卒而害物,言教执滞,则失道而生迷。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至大,欲为暴卒,则伤于物,尚不能久,以况于人,执言滞教,则害于道,欲求了悟,其可得乎?

    故从事于道者,

    故从事于道之人,当不执滞言教。

    道者同于道,

    体道者,悟道忘言,则同于道矣。

    德者同于德,

    德者道用之名,人能体道忘功,则其所施为,同于道用矣。

    失者同于失。

    执言滞教,无由了悟,不悟则迷道,自同于失矣。

    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

    方诸挹水,阳燧引火,类族辨物,断焉可知。

    信不足,有不信。

    执言滞教,不能了悟,是于信不足也,自同于失,失亦乐来,是有不信也。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