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三

道教之音整理 寇宗奭

2017-04-12 09:34:17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三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中品之上

知母

卫州 隰州 滁州 解州 威胜军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一名蚑音岐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蝭音匙,又音提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沈燔,一名□杜含切。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一名昌支。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图经》曰:知母,生河内川谷,今濒河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根黄色,似菖蒲而柔润。药#1至难死,掘出随生,须燥乃止。四月开青花,八月结实。二月、八月采根,暴#2用。

《药性论》云:知母,君,性平。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来往,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乾,加而用之。

陶隐居云:今出彭城。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止。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也。郭云:生山上,叶如韭。

范子云:提母出三辅,黄白者善。

《日华子》云:味苦、甘。治热劳,传尸疰病,通小肠,消风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3,安心,止惊悸。

雷公云:凡使,先於槐砧上细锉,焙乾,木臼杵捣,勿令犯铁器。

贝母

峡州 越州

味辛、苦,平、微寒,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勒#4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曝乾。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礜石、莽草,反乌头。

《图经》曰:贝母生晋地,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根有辨#5子,黄白色,如聚贝子,故名贝母。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彭#6子花。八月采。又云:四月蒜熟时采之良。此药亦治恶疮。唐人记其事云:江左尝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商人戏滴酒口中,其面亦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食多则觉膊内肉胀起。或不食之,则一臂痹。有善医者,教其历试诸药,金石草木之类,悉试之无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商人喜曰:此药可治也。因以小苇筒毁其口灌之,数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

《药性论》云:贝母,臣,微寒。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中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断谷,服之不饥。

《唐本》注云:此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味甘、苦、不辛。按《尔雅》一名□。

《日华子》云:消痰,润心肺。末和沙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7,傅人畜恶疮。

雷公云:凡使,先於柳木灰中炮令黄。擘破。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然拌糯米於鏊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其中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用。若误#8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

《别说》云:谨按,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殊有功。则《诗》所谓言采其虻者是也。盖作诗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之,今用以治心中气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信矣!

白芷

泽州

味辛,温,无毒。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一名芳草,一名白茞,一名嚣许骄切,一名菀,一名苻蓠,一名泽芬。叶名蒚音历麻,可作浴汤。生河东川谷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曝乾。当归为之使,恶旋复花。

《图经》曰: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今所在有之,吴地亦#9多。根长尺余,白色,粗细不等,枝干去地五寸已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10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以黄泽者为佳。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处处有之,下湿地、河东甚多。叶亦可作浴汤,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虫。

禹锡云:按《范子计然》云:白芷出齐郡,以春取黄泽者善也。《药性论》云:白芷,君。能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痛,能蚀脓。

《日华子》云:治目赤弩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

雷公云:凡采得后,勿用四条作『处生者,此名丧公藤。兼勿用马蔺,并不入药中。采得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竹刀切,二味各等分,两度蒸一伏时后,取出。於日中晒乾,去黄精用之。

《子母秘一录》:治小儿身热。白芷煮汤浴之,避风。

《外台秘要》:治丹瘾疹。白芷及根叶煮汁洗之,效。

《衍义》曰:白芷,菹是也。出吴地者良。《经》曰:能蚀脓。今人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己,腥秽殊甚,遂至脐腹更增#11冷痛。此盖为败脓血所致。卒无已期,须以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余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

淫羊藿

永康军 沂州

味辛,寒,无毒。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丈夫久服令人无子。一名刚前。生上郡阳山山谷。署预为之使。

《图经》曰:淫羊藿,俗名仙灵脾。生上郡阳山山谷,今江东、陕西、泰山、汉中、湖湘间皆有之。此草似杏叶,上有刺,茎如粟秆,根紫色有须,四月开花白色,亦有紫色碎小独头子,五月采叶晒乾,湖湘出者叶如小豆,枝茎紧细,经冬不凋,根似黄连,关中俗呼三枝九叶草,苗高一二尺许,根、叶俱堪使。

陶隐居云:服此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唐本》注云:此草,叶形似小豆而圆薄,茎细亦坚,所在皆有,俗名仙灵脾者是也。

禹锡云:按《蜀本》云:淫羊藿,温。注云:生处不闻水声者良。

《日华子》云:仙灵脾,紫芝为使,得酒良。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人绝阴无子,筋骨孪急,四肢不任,及老人昏耄,健#12忘。俗名黄德祖、千两金、乾鸡筋、放杖草、弃杖草。

雷公云:凡使时呼仙灵脾,须用夹刀夹去叶四畔花栨尽后,细锉,用羊脂相对拌炒过,待羊脂尽为度。每修事一斤,用羊脂四两为度也。

《圣惠方》: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宜服仙灵脾.浸酒方:仙灵脾一斤好者,细锉,以生绢袋盛於不津器#13中,用无灰酒一#14斗浸之,以厚纸重重密封不通气,春夏二#15日,秋冬五日,后旋开,每日随性暖饮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若酒尽,再合服之,无不效验。合时切忌鹅犬见之。

《经验方》:治疮子入眼。以仙灵脾、葳灵仙等分为末,食后米汤下一#16钱匕,小儿半钱匕。

《食医心镜》:益丈夫,兴阳,理脾#17膝冷。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经二#18日,饮之佳。

黄芩

耀州 潞州

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疾#19黄疸,肠澼泄痢,月#20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疗痰热,胃中热,小便涩痛#21,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腐肠,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妬妇。其子主肠澼脓血。生秭归山#23谷及冤句。三月三日采#22根,阴乾。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耆、白敛、赤小豆疗鼠瘘。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图经》曰:黄芩,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一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花紫色,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乾用之。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24根黄芩黄连汤#25;及#26主妊娠安胎散#27,亦多用黄芩。今医家尝用有效者,因着之。又《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减三黄丸,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久服走及奔马,近频有验。食禁猪肉。又陶隐居云:黄芩丸者名子芩。仲景治杂病方亦多用之。

陶隐居云: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惟取深色坚实者#28为好。

《唐本》注云: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今出沂#29州、鄜州、泾州者佳。兖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黄芩,臣,味苦、甘。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拥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痛,心腹坚胀。

《日华子》云:下气,主天行热疾,丁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千金翼方》:治淋。黄芩四两,袋贮之,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

《梅师方》: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傅之。

狗脊

淄州 眉州 温州 军

味苦、甘,平,微温,无毒。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疗失溺不节,男子脚弱腰痛,风邪淋露,少气,目暗,肩脊利俯仰,女子伤中,关节重。一名百枝,一名强膂,一名扶盖,一名扶筋。生常山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萆薢为之使,恶败酱。

《图经》曰:狗脊,生常山川谷,今太行山、淄、温、眉州亦有。根黑色,长三四寸,两指许大,苗尖细碎,青色,高一尺已来,无花。其茎、叶似贯众而细,其根长而多歧,似狗脊骨,故以名之。其肉青绿,春秋采根,暴乾用。今方亦用金毛者。

《药性论》云:狗脊,味苦、辛,微热。治男子、女人毒风,软脚邪气湿痹,肾气虚弱,益男子,续筋骨。

陶隐居云:今山野处处有,与菝葜相似而小异。其茎、叶少肥,其节疏,其茎大直,上有刺,叶圆有赤脉。根凹凸巃嵸如羊角,细强者是。

《唐本》注云:此药,苗似贯众,根长多歧,状如狗脊骨,其肉作青绿色,今京下用者是。陶所说乃有刺萆薢,非狗脊也,今江左俗尤用之。

禹锡云:按吴氏云:狗脊,一名狗青,一名赤节。神农:苦。桐君、黄帝、岐伯、雷公、扁鹊:甘,无毒。季氏:小温。如萆薢,茎节如竹,有刺,叶圆赤,根黄白,亦如竹根。岐伯经云:茎无节,叶端圆青赤,皮白,有赤脉。

雷公云:凡使,勿用透山藤,其大脼根与透山藤一般,只是入顶苦,不可饵之。凡修事,细锉了,酒拌,蒸,从巳至申,出,晒乾用。

石龙芮

兖州

味苦,平,无毒。主风寒湿痹,心腹邪气,利关节,止烦满,平肾、胃气,补阴气不足,失精茎冷。久服轻身,明目,不老,令人皮肤光泽,有子。一名鲁果能,一名地椹,一名石能,一名彭根,一名天豆。生太山川泽石边。五月五日采子,二月、八月采皮,阴乾。大戟为之使,畏蛇蜕皮、吴茱萸。

《图经》曰:石龙芮,生泰山川泽石边。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之。今惟出兖州。一丛数茎,青紫色,每茎三叶,其叶芮芮短小多刻缺。子如葶苈而色黄。五月采子,二月、八月采皮,阴乾用。能逐诸风,除心热躁。苏恭云:俗名水堇,苗如附子,实如桑椹。生下湿地,此乃水堇,非石龙芮也。今兖州所生者,正与《本经》、陶说相合,为得其真也。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子形粗,似蛇床子而扁,非真好者,人言是蓄菜子尔。东山石上所生。其叶芮芮短小,其子状如葶苈,黄色而味小辛,此乃实是也。

《唐本》注云:今用者,俗名水堇。苗似附子,实如桑椹,故名地椹。生下湿地,五月熟,叶、子皆味辛,山南者粒大如葵子。关中、河北者细如葶苈,气力劣於山南者。陶以细者为真,未为通论。又《别录》水堇云:主毒肿,痈疖疮,蛔虫,齿齲。堇,音谨。

陈藏器云:芮子,味辛。按苏《别药录》云:水堇,主毒肿,蛇虫,齿齲。且水堇如苏所注,定是石龙芮,更非别草。《尔雅》云:芨,堇草。郭注云:乌头苗也。苏又注天雄云:石龙芮,叶似堇草,又#30名水堇。如此,则依苏所注是水堇,附子是堇草。水堇、堇#31草,二物同名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石龙芮,能逐诸风,主除心热躁。

《衍义》曰:石龙芮,有两种:水中生者,叶光而末圆;陆生者,叶有毛而末锐。入药须生水者。陆生者谓之天炙,取少叶揉击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者是。惟陆生者,补阴不足,茎常冷,失精。余如《经》。

茅根

澶州 鼎州

味甘,寒,无毒。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久服利人。其苗主下水。一名兰根,一名茹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一名兼杜。生楚地山谷、田野。六月采根。

《图经》曰:茅根,生楚地山谷、田野,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陶隐居云:此即今白茅菅。《诗》云:露彼菅茅,其根如渣芹,甜美。服食此,断谷甚良。俗方稀用。

《唐本》注云:菅花,味甘,温,无毒。主衄血,吐血,灸疮。

陈藏器云:茅针,味甘,平,无毒。主恶疮肿未溃者,煮服之。服一针一孔,二针二孔。生挼傅金疮,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成白花者,功用亦同。针即茅笋也。又云:屋茅,主卒吐血。细锉三升,酒煮,服一升。屋上烂茅,和酱汁研傅斑疮,蚕啮疮。一名百足虫。茅屋滴溜水,杀云母毒。

《日华子》云:茅针,凉。通小肠,痈毒、软节不作头,浓煎和酒服。花罯刀箭疮,止血并痛。根主妇人月经不匀。又云:茅根,通血脉淋沥,是白花茅根也。

《肘后方》:疗热。取白茅根四升锉,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适冷暖饮之,日三。又治竹木刺肉。

紫菀

泗州 甘州 房州

味苦、辛,温,无毒。主饮#32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劳伤#33,痿蹶,安五脏,疗咳#34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一名紫蒨,一、名青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乾。款冬为之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茵#35蔯蒿。

《图经》曰:紫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今耀、城#36、泗、寿、台、孟州,兴国军皆有之。三月内布地生苗叶,其叶三四相连,五月、六月内开黄、紫、白花,结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细。二月、三月内取根阴乾用。又有一种白者名白菀。《古今传信方》用之最要,近医疗久嗽不差,此方甚佳。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擳#37罗为末,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乌梅一个,伺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细。有白者名白菀,不复用。

《唐本》注云:白菀即女菀也。疗体与紫菀同。无紫菀时亦用白菀。陶云不复用,或是未悉。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紫菀,臣,味苦,平。能治尸疰,补虚,下气及胸胁逆气,治百邪鬼魅,劳气虚热。

《日华子》云: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形似重台,根作节,紫色,润软者佳。

雷公云:凡使,先去髭,有白如练色者,号曰羊须草,自然不同。采得后,去头土了,用东流水淘洗令争,用蜜浸一宿,至明取於火上焙乾用。凡修一两,用蜜二分。

《千金方》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以井花水服三撮,便通。小便血,服五撮立止。

《斗门方》:治缠喉风,喉闭饮食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茎,净洗内入喉中,待取恶涎出即差,神验。更以马牙消津咽之,即绝根本。一名紫菀,又南中呼为液牵牛是也。

《衍义》曰:紫菀,用根。其根细柔,紫色,益肺气,《经》具言之。《唐本》注云:无紫菀时,用白菀。白#38菀即女菀也。今本草无白菀之名,盖唐修本草删去。

紫草

东京 单州

味苦,寒,无毒。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疗腹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齄侧加切。一名紫丹,一名紫芺哀老切。生砀山山谷及楚地。三月采根,阴乾。

《图经》曰:紫草,出砀山山谷及楚地,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中或种莳,其根所以染紫也。《尔雅》谓之藐,《广雅》谓之茈□。苗似兰香,节青。二月有花,紫白色,秋实白,三月采根,阴乾。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韦宙《独行方》治豌豆疮,煮紫草汤饮。后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药性论》云:紫草亦可单用。味甘,平。能治恶疮瘑癣。

陶隐居云:今出襄阳,多从南阳、新野来,彼人种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药家都不复用。

《博物志》云:平氏阳山紫草特好。魏国以染色,殊黑。比年东山亦种,色小浅於此者。

雷公云:凡使,须用腊水蒸之,待水乾,取去头并两畔髭,细锉用。每修事,紫草一斤,用腊三两,於铛中镕,镕尽,便投蜡水作汤用。

《圣惠方》:治卒小便淋沥痛。紫草一两,捣为散,食前,井水调下二钱匕。又治虫咬,紫草油涂之。

《经验后方》:治婴儿童子患疹豆疾。用紫草二两细锉,以百沸汤一大盏泡,便以物合定,勿令气漏,放如人体温,量儿大小,服半合至一合,服此疮虽出,亦当减轻。

前胡

成州 建州 江宁府 绛州 淄州

味苦,微寒,无毒。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采根,曝乾。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

《图经》曰:前胡,旧不着所出州土,今陕西、汉、梁、江淮、荆襄州郡及相州、孟州皆有之。春生苗,青白色,似斜蒿。初出时有白芽,长三四寸,味甚香美,又似芸蒿。七月内开白柑,与葱花相类。八月结实。根细,青紫色。二月、八月采,暴乾。今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京师此#39地者,色黄白,枯脆,绝无气味。江东乃有三四种,一种类当归,皮斑黑,肌黄而脂润,气味浓烈。一种色理黄白,似人参而细短,香味都微。

陶隐居云:前胡,似柴胡而柔软,为疗殆欲同,而《本经》上品有此胡而无此,后来医方用之。亦有畏恶,明畏恶非尽出《本经》也。此近道皆有,生下湿地,出吴兴者为胜。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前胡,使,味甘、辛。能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日华子》云: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越、衢、婺、睦等处皆产#40。七八月采。外黑里白。

雷公云:凡使,勿用野蒿根,缘真似前胡,只是味咀咀#41酸。若误用,令人胃反不受食。若是前胡,味甘、微苦。凡修事,先用刀刮上苍黑皮并髭土了,细锉,用甜竹沥浸令润,於日中晒乾用之。

《外台秘要》:治小儿夜啼。前胡捣筛,蜜丸如小豆。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差为度。

败酱

江宁府

味苦、咸,平、微寒,无毒。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一名鹿肠,一名鹿首,一名马草,一名泽败。生江夏川谷。八月采根,曝乾。

《图经》曰:败酱,生江夏川谷,今江东亦有之,多生岗岭间。叶似水莨及薇衔,丛生,花黄根紫色,似柴胡,作陈败酱气,故以为名。八月采根,暴乾用。

陶隐居云:出近道,叶似狶莶,根形似此胡,气如败豆酱,故以为名。

《唐本》注云:不出近道,多生岗岭间。叶似水莨及薇衔,丛生,花黄根紫,作陈酱色,叶殊不似狶莶。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鹿酱,臣,败酱是也。味辛、苦,微寒。治毒风□痹,主破多年凝血,能化脓为水及产后诸病,及#42腹痛余疹,烦渴。

《日华子》云:味酸。治赤眼障膜,弩肉,聤耳,血气心腹痛,破症结,产前#43诸疾,催生落胞,血运,排脓,补瘘,鼻洪,吐血,赤白带下,疮痍疥癣,丹毒。又名酸益。七八十月采。

雷公云:凡使,收得后便粗杵,入甘草叶相拌对蒸,从巳至未,出,焙乾,去甘草叶,取用。

《杨氏产乳》治蠼螋溺绕腰者。煎败酱汁涂之,差。

白鲜

滁州 江宁府

味苦、咸,寒,无毒。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生上谷川谷及冤句。四月、五月采根,阴乾。恶蛸螵、桔梗、茯苓、萆薢。

《图经》曰:白鲜,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河中、江宁府、沦州、润州亦有之。苗高尺余,茎青,叶稍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开花淡紫色,似小蜀葵。根似蔓菁,皮黄白而心实。四月、八#44月采根,阴乾用。葛洪治鼠瘘已有口,脓血出者,白鲜皮煮汁服一升,当吐鼠子乃愈。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以蜀中者为良。俗呼为白羊鲜,气息正似羊膻,或名白膻。

《唐本》注云:叶似茱萸,苗高尺余,根白心实,花紫白色。根宜二月采。若四五月采,便虚恶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白鲜皮,臣。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良。

《日华子》云:通关节#45,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以#46可作菜食。又名金雀儿椒。

酸浆

味酸,平、寒,无毒。主热烦满,定志益气,利水道,产难吞其实立产。一名醋浆。生刻楚川泽及人家田园中。五月采,阴乾。

《图经》曰:酸浆,生荆楚川泽及人家田园中,今处处有之。苗似水茹#47而小,叶亦可食。实作房如囊,囊中有子,如梅李大,皆赤黄色。小儿食之尤有益。可除热。

陶隐居云:处处人家多有。叶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黄赤色。小儿食之能除热,亦主黄病,多效。

禹锡云:按《蜀本》注云:根如菹芹,白色,绝苦,捣其汁治黄病,多效。

《尔雅》云:箴,寒浆。注:今酸浆草,江东人呼日苦箴。

《千金方》:治妇人赤白带下。三叶酸浆草阴乾为末,空心温酒下三钱匕。

《灵菀方》:治卒患诸淋,遗涩#48不止,小便赤涩疼痛。三叶酸浆草,人家园林亭槛中,着地开黄花,味酸者是。取嫩者净洗,研绞自然汁一合,酒一合,搅汤暖,令空心服之,立通。

《衍义》曰:酸浆,今天下皆有之。苗如天茄子,开小白花,结青刃J靹t深#49,般中子大如樱,亦红色。樱中复有细子,如落苏子,食之有青草气。即苦耽也。今《图经》又立苦耽条,显然重复,《本经》无苦耽。

紫参

晋江 眉州 濠州 滁州

味苦、辛,寒、微寒,无毒。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疗肠胃大热,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一名牡蒙,一名众戎,一名童肠,一名马行。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三月采根,火炙使紫色。畏辛夷。

《图经》曰:紫参,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今河中解、晋、齐及淮、蜀州郡皆有之。苗长一二尺,根淡紫色如地黄状,茎青而细,叶亦青似槐叶,亦有似羊蹄者。五月开花,白色似葱花。张仲景治痢,紫参汤主之。紫参半斤,甘草二两,以水五升煎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煎取半升,分温二#50服。

《药性论》云:紫参,使,味苦。能散瘀血,主心腹坚胀,治妇人血闭不通。

陶隐居云:今方家皆呼为牡蒙,用之亦少。

《唐本》注云:紫参,叶似羊蹄,紫花青穗,皮紫黑,肉红白,肉浅皮深,所在有之。

稿本

宁化军 并州 威胜军

味辛、苦,温、微温、微寒,无毒。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辟雾露润泽,疗风邪亸曳,金疮,可作沐药面脂。实:主风流四肢。一名鬼卿,一名地新,一名微茎。生崇山山谷。正月、二月采根,曝乾,三十日成。恶\茹。

《图经》曰:稿本,生崇山山谷,今西川、河东州郡及兖州、杭州有之。叶似白芷香,又似芎藭,但芎藭似水芹而大,稿本叶细耳。根上苗下似禾稿,故以名之。

陶隐居云:俗中皆用芎藭根须,其形气乃相类。而《桐君药录》说芎藭苗似稿本,论说花实皆不同,所生处又异。今东山别有稿本,形气甚相似,惟长大尔。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稿本,臣,微温。畏青葙子。能治百六十种恶风,鬼疰#51,流入腰痛冷#52,能化小便,通血,去头风,~#53疱。

《日华子》云:治痫疾并皮肤疵皯,酒齄#54,粉刺。

石韦

味苦、甘,平,无毒。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脏,去恶风,益精气。一名石□之夜切,一名石皮。用之去黄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疗。生华阴山谷石上,不闻水及人声者良。二月采叶,阴乾。滑石、杏仁为之使,禹锡等按《蜀本》作络石。得菖蒲良。

《图经》曰:石韦,生华阴山谷石上,今晋、绛、滁、海、福州,江宁府皆有之。丛生石上,叶如柳,背有毛而斑点如皮,故以名之。以不闻水声者良。二月、七月采叶,阴乾用。南中医人炒末,冷酒调服,疗发背甚效。一名石皮,福州自有一种石皮,三月有花,其月采叶煎浴汤,主风。又有生古瓦上,名瓦韦,治淋。

陶隐居云:蔓延石上,生叶如皮,故名石韦。今处处有。以不闻水声、人声为佳。出建平者,叶长大而厚。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石韦,使,微寒。治劳及五淋,胞囊结热不通,去膀胱热满。

萆薢

成德军 荆门军 邛州 兴元府

味苦、甘,平,无毒。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一名赤节。生真定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薏苡为之使,畏葵根、大黄、茈胡、牡蛎。

《图经》曰:萆薢,生真定山谷,今河、陕、京东、刻、蜀诸郡有之。根黄白色,多节,三指许大。苗叶俱青,作蔓生,叶作三叉似山芋,又似绿豆叶。花有黄、红、白数种,亦有无花结白子者。春、秋采根,暴乾。旧说此药有二种:茎有刺者,根白实;无刺者,根虚软,以软者为胜。

《正元广利方》疗丈夫腰脚痹缓急,行履不稳者。以萆薢二十四分,合杜仲八分,捣筛。每日#55温酒和服三钱匕,增至五匕。禁食牛肉。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亦似菝葜而小异,根大,不甚有角节,色小浅。

《唐本》注云:此药有二种:茎有刺者,根白实;无刺者,根虚软。内软者为胜,叶似署预,蔓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萆薢,能治冷风疗痹,腰脚不遂,手足惊掣,主男子肾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

《日华子》云:治痈缓软,风头旋,痫疾,补水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时人呼为白菝葜。

孙尚药:治肠痔漏如圣散:萆薢细锉,贯众逐叶擘下了,去土,等分捣罗,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服。

杜蘅

味辛,温,无毒。主风寒咳逆。香人衣体。生山谷。三月三日采根,熟洗,曝乾。

《图经》曰:杜蘅,旧不着所出州土,今江淮间皆有之。谨按《山海经》云:天帝之山有草,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蘅,可以走马,食之已瘿。郭璞注云:带之可以走马,或曰:马得之则健走。《尔雅》谓之杜,又名土卤。然杜若亦名杜蘅,或疑是杜若。据郭璞注云:似葵而香,故知是此杜蘅也。

《药性论》云:杜蘅,使。能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主项间瘤瘿之疾。

陶隐居云:根、叶都似细辛,惟香#56小异尔。处处有之。方药少用,惟道家服之。令人身衣香。

《唐本》注云:杜蘅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生必#57之阴,水泽下湿地。根似细辛、白前等。今俗以及己代之,谬矣。及己独茎,茎端四叶,叶间白花,殊无芳气。有独#58,服之令人吐,惟疗疮疥,不可乱杜蘅也。

白薇

滁州

味苦、咸,平、大寒,无毒。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美。久服利人。生平原川谷。三月三日采根,阴乾。恶黄耆、大黄、大戟、乾姜、乾漆、山茱萸、大枣。

《图经》曰:今陕西诸郡亦有之。茎、叶俱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结实。根黄白色,今云八月采。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根状如牛膝而短小。方家多用,疗惊邪,风狂,疰病。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白薇,臣。能治忽忽睡不知人,百邪鬼魅#59。

金钗股

味甘#60,平,小毒。解诸药毒,人中毒者,煮汁服之。亦生研更烈,必大吐下,如无毒,亦吐,去热痰疟瘴,天行蛊毒,喉闭。生岭南山谷。根如细辛,三四十茎,一名三十根钗子股,岭南人用之。

离鬲草

味辛,寒,有小毒。主瘰疬丹毒,小儿无辜寒热,大腹痞满,痰饮膈上热。生研绞汁服一合,当吐出胸膈间宿物。生人家阶庭湿处,高三二寸,苗叶似羃□,去疟为上,江东有之,北土无。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三竟

#1药:晦明轩本作『叶』。

#2暴:原作『异』,据晦明轩本改。

#3乏:原作『之』,据晦明轩本改。

#4勒:晦明轩本作『勤』。

#5辨:晦明轩本作『瓣』。

#6彭:晦明轩本作『鼓』。

#7油:晦明轩本『油』下有『调』字。

#8若误:原作『水设』,据晦明轩本改。

#9亦:晦明轩本作『尤』。

#10三:原作『生』,据晦明轩本改。

#11增:原作『曾』,据晦明轩本改。

#12健:晦明轩本『健』上有『中年』二字。

#13器:原作『气』,据晦明轩本改。

#14一:晦明轩本作『二』。

#15二:晦明轩本作『三』。

#16一:晦明轩本作『二』。

#17脾:晦明轩本作『脚』。

#18二:晦明轩本作『三』。

#19疾:晦明轩本作『热』。

#20月:晦明轩本作『逐』。

#21小便涩痛:晦明轩本作『小腹绞痛』。

#22山:晦明轩本作『川』。

#23采:原作『探』,据晦明轩本改。

#24葛:原作『下』,据晦明轩本改。

#25汤: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6及:原作『亦』,据晦明轩本改。

#27散:原作『故』,据晦明轩本改。

#28者: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9沂:晦明轩本作『宜』。

#30又:晦明轩本作『故』。

#31堇: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2饮:晦明轩本作『咳』。

#33劳伤:晦明轩本作『蛊毒』。

#34咳:原作『饮』,据晦明轩本改。

#35茵:晦明轩本『茵』上有『畏』字。

#36城:晦明轩本作『成』。

#37擳:晦明轩本作『捣』。

#38白: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9此:晦明轩本作『北』。

#40产:晦明轩本作『好』。

#41咀咀:晦明轩本作『粗』。

#42及:晦明轩本作『止』。

#43前:晦明轩本『前』下有『后』字。

#44八:晦明轩本作『五』。

#45节: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6以:晦明轩本作『亦』。

#47茹:晦明轩本作『茄』。

#48涩:晦明轩本作『沥』。

#49深:晦明轩本『深』下有『红』字。

#50二:晦明轩本作『三』。

#51疰:原作『症』,据晦明轩本改。

#52冷:原作『今』,据晦明轩本改。

#53~:原作『点』,据晦明轩本改。

#54齄:原作『□』,据晦明轩本改。

#55日:晦明轩本作『旦』。

#56香:晦明轩本作『气』。

#57必:晦明轩本作『山』。

#58独:晦明轩本作『毒』。

#59鬼魅:此下原有『翟麦』、『玄参』、『秦艽』等药大段文字,与卷十二重出,今删。

#60甘:晦明轩本作『辛』。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三

道教之音整理 寇宗奭

2017-04-12 09:34:17

|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三
|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三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中品之上

知母

卫州 隰州 滁州 解州 威胜军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一名蚑音岐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蝭音匙,又音提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沈燔,一名□杜含切。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一名昌支。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图经》曰:知母,生河内川谷,今濒河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根黄色,似菖蒲而柔润。药#1至难死,掘出随生,须燥乃止。四月开青花,八月结实。二月、八月采根,暴#2用。

《药性论》云:知母,君,性平。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来往,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乾,加而用之。

陶隐居云:今出彭城。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止。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也。郭云:生山上,叶如韭。

范子云:提母出三辅,黄白者善。

《日华子》云:味苦、甘。治热劳,传尸疰病,通小肠,消风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3,安心,止惊悸。

雷公云:凡使,先於槐砧上细锉,焙乾,木臼杵捣,勿令犯铁器。

贝母

峡州 越州

味辛、苦,平、微寒,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勒#4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曝乾。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礜石、莽草,反乌头。

《图经》曰:贝母生晋地,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根有辨#5子,黄白色,如聚贝子,故名贝母。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彭#6子花。八月采。又云:四月蒜熟时采之良。此药亦治恶疮。唐人记其事云:江左尝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商人戏滴酒口中,其面亦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食多则觉膊内肉胀起。或不食之,则一臂痹。有善医者,教其历试诸药,金石草木之类,悉试之无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商人喜曰:此药可治也。因以小苇筒毁其口灌之,数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

《药性论》云:贝母,臣,微寒。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中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断谷,服之不饥。

《唐本》注云:此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味甘、苦、不辛。按《尔雅》一名□。

《日华子》云:消痰,润心肺。末和沙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7,傅人畜恶疮。

雷公云:凡使,先於柳木灰中炮令黄。擘破。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然拌糯米於鏊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其中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用。若误#8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

《别说》云:谨按,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殊有功。则《诗》所谓言采其虻者是也。盖作诗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之,今用以治心中气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信矣!

白芷

泽州

味辛,温,无毒。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一名芳草,一名白茞,一名嚣许骄切,一名菀,一名苻蓠,一名泽芬。叶名蒚音历麻,可作浴汤。生河东川谷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曝乾。当归为之使,恶旋复花。

《图经》曰: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今所在有之,吴地亦#9多。根长尺余,白色,粗细不等,枝干去地五寸已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10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以黄泽者为佳。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处处有之,下湿地、河东甚多。叶亦可作浴汤,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虫。

禹锡云:按《范子计然》云:白芷出齐郡,以春取黄泽者善也。《药性论》云:白芷,君。能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痛,能蚀脓。

《日华子》云:治目赤弩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

雷公云:凡采得后,勿用四条作『处生者,此名丧公藤。兼勿用马蔺,并不入药中。采得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竹刀切,二味各等分,两度蒸一伏时后,取出。於日中晒乾,去黄精用之。

《子母秘一录》:治小儿身热。白芷煮汤浴之,避风。

《外台秘要》:治丹瘾疹。白芷及根叶煮汁洗之,效。

《衍义》曰:白芷,菹是也。出吴地者良。《经》曰:能蚀脓。今人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己,腥秽殊甚,遂至脐腹更增#11冷痛。此盖为败脓血所致。卒无已期,须以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余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

淫羊藿

永康军 沂州

味辛,寒,无毒。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丈夫久服令人无子。一名刚前。生上郡阳山山谷。署预为之使。

《图经》曰:淫羊藿,俗名仙灵脾。生上郡阳山山谷,今江东、陕西、泰山、汉中、湖湘间皆有之。此草似杏叶,上有刺,茎如粟秆,根紫色有须,四月开花白色,亦有紫色碎小独头子,五月采叶晒乾,湖湘出者叶如小豆,枝茎紧细,经冬不凋,根似黄连,关中俗呼三枝九叶草,苗高一二尺许,根、叶俱堪使。

陶隐居云:服此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唐本》注云:此草,叶形似小豆而圆薄,茎细亦坚,所在皆有,俗名仙灵脾者是也。

禹锡云:按《蜀本》云:淫羊藿,温。注云:生处不闻水声者良。

《日华子》云:仙灵脾,紫芝为使,得酒良。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人绝阴无子,筋骨孪急,四肢不任,及老人昏耄,健#12忘。俗名黄德祖、千两金、乾鸡筋、放杖草、弃杖草。

雷公云:凡使时呼仙灵脾,须用夹刀夹去叶四畔花栨尽后,细锉,用羊脂相对拌炒过,待羊脂尽为度。每修事一斤,用羊脂四两为度也。

《圣惠方》: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宜服仙灵脾.浸酒方:仙灵脾一斤好者,细锉,以生绢袋盛於不津器#13中,用无灰酒一#14斗浸之,以厚纸重重密封不通气,春夏二#15日,秋冬五日,后旋开,每日随性暖饮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若酒尽,再合服之,无不效验。合时切忌鹅犬见之。

《经验方》:治疮子入眼。以仙灵脾、葳灵仙等分为末,食后米汤下一#16钱匕,小儿半钱匕。

《食医心镜》:益丈夫,兴阳,理脾#17膝冷。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经二#18日,饮之佳。

黄芩

耀州 潞州

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疾#19黄疸,肠澼泄痢,月#20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疗痰热,胃中热,小便涩痛#21,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腐肠,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妬妇。其子主肠澼脓血。生秭归山#23谷及冤句。三月三日采#22根,阴乾。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耆、白敛、赤小豆疗鼠瘘。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图经》曰:黄芩,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一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花紫色,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乾用之。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24根黄芩黄连汤#25;及#26主妊娠安胎散#27,亦多用黄芩。今医家尝用有效者,因着之。又《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减三黄丸,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久服走及奔马,近频有验。食禁猪肉。又陶隐居云:黄芩丸者名子芩。仲景治杂病方亦多用之。

陶隐居云: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惟取深色坚实者#28为好。

《唐本》注云: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今出沂#29州、鄜州、泾州者佳。兖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黄芩,臣,味苦、甘。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拥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痛,心腹坚胀。

《日华子》云:下气,主天行热疾,丁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千金翼方》:治淋。黄芩四两,袋贮之,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

《梅师方》: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傅之。

狗脊

淄州 眉州 温州 军

味苦、甘,平,微温,无毒。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疗失溺不节,男子脚弱腰痛,风邪淋露,少气,目暗,肩脊利俯仰,女子伤中,关节重。一名百枝,一名强膂,一名扶盖,一名扶筋。生常山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萆薢为之使,恶败酱。

《图经》曰:狗脊,生常山川谷,今太行山、淄、温、眉州亦有。根黑色,长三四寸,两指许大,苗尖细碎,青色,高一尺已来,无花。其茎、叶似贯众而细,其根长而多歧,似狗脊骨,故以名之。其肉青绿,春秋采根,暴乾用。今方亦用金毛者。

《药性论》云:狗脊,味苦、辛,微热。治男子、女人毒风,软脚邪气湿痹,肾气虚弱,益男子,续筋骨。

陶隐居云:今山野处处有,与菝葜相似而小异。其茎、叶少肥,其节疏,其茎大直,上有刺,叶圆有赤脉。根凹凸巃嵸如羊角,细强者是。

《唐本》注云:此药,苗似贯众,根长多歧,状如狗脊骨,其肉作青绿色,今京下用者是。陶所说乃有刺萆薢,非狗脊也,今江左俗尤用之。

禹锡云:按吴氏云:狗脊,一名狗青,一名赤节。神农:苦。桐君、黄帝、岐伯、雷公、扁鹊:甘,无毒。季氏:小温。如萆薢,茎节如竹,有刺,叶圆赤,根黄白,亦如竹根。岐伯经云:茎无节,叶端圆青赤,皮白,有赤脉。

雷公云:凡使,勿用透山藤,其大脼根与透山藤一般,只是入顶苦,不可饵之。凡修事,细锉了,酒拌,蒸,从巳至申,出,晒乾用。

石龙芮

兖州

味苦,平,无毒。主风寒湿痹,心腹邪气,利关节,止烦满,平肾、胃气,补阴气不足,失精茎冷。久服轻身,明目,不老,令人皮肤光泽,有子。一名鲁果能,一名地椹,一名石能,一名彭根,一名天豆。生太山川泽石边。五月五日采子,二月、八月采皮,阴乾。大戟为之使,畏蛇蜕皮、吴茱萸。

《图经》曰:石龙芮,生泰山川泽石边。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之。今惟出兖州。一丛数茎,青紫色,每茎三叶,其叶芮芮短小多刻缺。子如葶苈而色黄。五月采子,二月、八月采皮,阴乾用。能逐诸风,除心热躁。苏恭云:俗名水堇,苗如附子,实如桑椹。生下湿地,此乃水堇,非石龙芮也。今兖州所生者,正与《本经》、陶说相合,为得其真也。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子形粗,似蛇床子而扁,非真好者,人言是蓄菜子尔。东山石上所生。其叶芮芮短小,其子状如葶苈,黄色而味小辛,此乃实是也。

《唐本》注云:今用者,俗名水堇。苗似附子,实如桑椹,故名地椹。生下湿地,五月熟,叶、子皆味辛,山南者粒大如葵子。关中、河北者细如葶苈,气力劣於山南者。陶以细者为真,未为通论。又《别录》水堇云:主毒肿,痈疖疮,蛔虫,齿齲。堇,音谨。

陈藏器云:芮子,味辛。按苏《别药录》云:水堇,主毒肿,蛇虫,齿齲。且水堇如苏所注,定是石龙芮,更非别草。《尔雅》云:芨,堇草。郭注云:乌头苗也。苏又注天雄云:石龙芮,叶似堇草,又#30名水堇。如此,则依苏所注是水堇,附子是堇草。水堇、堇#31草,二物同名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石龙芮,能逐诸风,主除心热躁。

《衍义》曰:石龙芮,有两种:水中生者,叶光而末圆;陆生者,叶有毛而末锐。入药须生水者。陆生者谓之天炙,取少叶揉击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者是。惟陆生者,补阴不足,茎常冷,失精。余如《经》。

茅根

澶州 鼎州

味甘,寒,无毒。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久服利人。其苗主下水。一名兰根,一名茹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一名兼杜。生楚地山谷、田野。六月采根。

《图经》曰:茅根,生楚地山谷、田野,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陶隐居云:此即今白茅菅。《诗》云:露彼菅茅,其根如渣芹,甜美。服食此,断谷甚良。俗方稀用。

《唐本》注云:菅花,味甘,温,无毒。主衄血,吐血,灸疮。

陈藏器云:茅针,味甘,平,无毒。主恶疮肿未溃者,煮服之。服一针一孔,二针二孔。生挼傅金疮,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成白花者,功用亦同。针即茅笋也。又云:屋茅,主卒吐血。细锉三升,酒煮,服一升。屋上烂茅,和酱汁研傅斑疮,蚕啮疮。一名百足虫。茅屋滴溜水,杀云母毒。

《日华子》云:茅针,凉。通小肠,痈毒、软节不作头,浓煎和酒服。花罯刀箭疮,止血并痛。根主妇人月经不匀。又云:茅根,通血脉淋沥,是白花茅根也。

《肘后方》:疗热。取白茅根四升锉,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适冷暖饮之,日三。又治竹木刺肉。

紫菀

泗州 甘州 房州

味苦、辛,温,无毒。主饮#32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劳伤#33,痿蹶,安五脏,疗咳#34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一名紫蒨,一、名青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乾。款冬为之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茵#35蔯蒿。

《图经》曰:紫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今耀、城#36、泗、寿、台、孟州,兴国军皆有之。三月内布地生苗叶,其叶三四相连,五月、六月内开黄、紫、白花,结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细。二月、三月内取根阴乾用。又有一种白者名白菀。《古今传信方》用之最要,近医疗久嗽不差,此方甚佳。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擳#37罗为末,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乌梅一个,伺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细。有白者名白菀,不复用。

《唐本》注云:白菀即女菀也。疗体与紫菀同。无紫菀时亦用白菀。陶云不复用,或是未悉。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紫菀,臣,味苦,平。能治尸疰,补虚,下气及胸胁逆气,治百邪鬼魅,劳气虚热。

《日华子》云: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形似重台,根作节,紫色,润软者佳。

雷公云:凡使,先去髭,有白如练色者,号曰羊须草,自然不同。采得后,去头土了,用东流水淘洗令争,用蜜浸一宿,至明取於火上焙乾用。凡修一两,用蜜二分。

《千金方》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以井花水服三撮,便通。小便血,服五撮立止。

《斗门方》:治缠喉风,喉闭饮食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茎,净洗内入喉中,待取恶涎出即差,神验。更以马牙消津咽之,即绝根本。一名紫菀,又南中呼为液牵牛是也。

《衍义》曰:紫菀,用根。其根细柔,紫色,益肺气,《经》具言之。《唐本》注云:无紫菀时,用白菀。白#38菀即女菀也。今本草无白菀之名,盖唐修本草删去。

紫草

东京 单州

味苦,寒,无毒。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疗腹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齄侧加切。一名紫丹,一名紫芺哀老切。生砀山山谷及楚地。三月采根,阴乾。

《图经》曰:紫草,出砀山山谷及楚地,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中或种莳,其根所以染紫也。《尔雅》谓之藐,《广雅》谓之茈□。苗似兰香,节青。二月有花,紫白色,秋实白,三月采根,阴乾。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韦宙《独行方》治豌豆疮,煮紫草汤饮。后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药性论》云:紫草亦可单用。味甘,平。能治恶疮瘑癣。

陶隐居云:今出襄阳,多从南阳、新野来,彼人种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药家都不复用。

《博物志》云:平氏阳山紫草特好。魏国以染色,殊黑。比年东山亦种,色小浅於此者。

雷公云:凡使,须用腊水蒸之,待水乾,取去头并两畔髭,细锉用。每修事,紫草一斤,用腊三两,於铛中镕,镕尽,便投蜡水作汤用。

《圣惠方》:治卒小便淋沥痛。紫草一两,捣为散,食前,井水调下二钱匕。又治虫咬,紫草油涂之。

《经验后方》:治婴儿童子患疹豆疾。用紫草二两细锉,以百沸汤一大盏泡,便以物合定,勿令气漏,放如人体温,量儿大小,服半合至一合,服此疮虽出,亦当减轻。

前胡

成州 建州 江宁府 绛州 淄州

味苦,微寒,无毒。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采根,曝乾。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

《图经》曰:前胡,旧不着所出州土,今陕西、汉、梁、江淮、荆襄州郡及相州、孟州皆有之。春生苗,青白色,似斜蒿。初出时有白芽,长三四寸,味甚香美,又似芸蒿。七月内开白柑,与葱花相类。八月结实。根细,青紫色。二月、八月采,暴乾。今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京师此#39地者,色黄白,枯脆,绝无气味。江东乃有三四种,一种类当归,皮斑黑,肌黄而脂润,气味浓烈。一种色理黄白,似人参而细短,香味都微。

陶隐居云:前胡,似柴胡而柔软,为疗殆欲同,而《本经》上品有此胡而无此,后来医方用之。亦有畏恶,明畏恶非尽出《本经》也。此近道皆有,生下湿地,出吴兴者为胜。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前胡,使,味甘、辛。能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日华子》云: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越、衢、婺、睦等处皆产#40。七八月采。外黑里白。

雷公云:凡使,勿用野蒿根,缘真似前胡,只是味咀咀#41酸。若误用,令人胃反不受食。若是前胡,味甘、微苦。凡修事,先用刀刮上苍黑皮并髭土了,细锉,用甜竹沥浸令润,於日中晒乾用之。

《外台秘要》:治小儿夜啼。前胡捣筛,蜜丸如小豆。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差为度。

败酱

江宁府

味苦、咸,平、微寒,无毒。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一名鹿肠,一名鹿首,一名马草,一名泽败。生江夏川谷。八月采根,曝乾。

《图经》曰:败酱,生江夏川谷,今江东亦有之,多生岗岭间。叶似水莨及薇衔,丛生,花黄根紫色,似柴胡,作陈败酱气,故以为名。八月采根,暴乾用。

陶隐居云:出近道,叶似狶莶,根形似此胡,气如败豆酱,故以为名。

《唐本》注云:不出近道,多生岗岭间。叶似水莨及薇衔,丛生,花黄根紫,作陈酱色,叶殊不似狶莶。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鹿酱,臣,败酱是也。味辛、苦,微寒。治毒风□痹,主破多年凝血,能化脓为水及产后诸病,及#42腹痛余疹,烦渴。

《日华子》云:味酸。治赤眼障膜,弩肉,聤耳,血气心腹痛,破症结,产前#43诸疾,催生落胞,血运,排脓,补瘘,鼻洪,吐血,赤白带下,疮痍疥癣,丹毒。又名酸益。七八十月采。

雷公云:凡使,收得后便粗杵,入甘草叶相拌对蒸,从巳至未,出,焙乾,去甘草叶,取用。

《杨氏产乳》治蠼螋溺绕腰者。煎败酱汁涂之,差。

白鲜

滁州 江宁府

味苦、咸,寒,无毒。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生上谷川谷及冤句。四月、五月采根,阴乾。恶蛸螵、桔梗、茯苓、萆薢。

《图经》曰:白鲜,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河中、江宁府、沦州、润州亦有之。苗高尺余,茎青,叶稍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开花淡紫色,似小蜀葵。根似蔓菁,皮黄白而心实。四月、八#44月采根,阴乾用。葛洪治鼠瘘已有口,脓血出者,白鲜皮煮汁服一升,当吐鼠子乃愈。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以蜀中者为良。俗呼为白羊鲜,气息正似羊膻,或名白膻。

《唐本》注云:叶似茱萸,苗高尺余,根白心实,花紫白色。根宜二月采。若四五月采,便虚恶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白鲜皮,臣。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良。

《日华子》云:通关节#45,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以#46可作菜食。又名金雀儿椒。

酸浆

味酸,平、寒,无毒。主热烦满,定志益气,利水道,产难吞其实立产。一名醋浆。生刻楚川泽及人家田园中。五月采,阴乾。

《图经》曰:酸浆,生荆楚川泽及人家田园中,今处处有之。苗似水茹#47而小,叶亦可食。实作房如囊,囊中有子,如梅李大,皆赤黄色。小儿食之尤有益。可除热。

陶隐居云:处处人家多有。叶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黄赤色。小儿食之能除热,亦主黄病,多效。

禹锡云:按《蜀本》注云:根如菹芹,白色,绝苦,捣其汁治黄病,多效。

《尔雅》云:箴,寒浆。注:今酸浆草,江东人呼日苦箴。

《千金方》:治妇人赤白带下。三叶酸浆草阴乾为末,空心温酒下三钱匕。

《灵菀方》:治卒患诸淋,遗涩#48不止,小便赤涩疼痛。三叶酸浆草,人家园林亭槛中,着地开黄花,味酸者是。取嫩者净洗,研绞自然汁一合,酒一合,搅汤暖,令空心服之,立通。

《衍义》曰:酸浆,今天下皆有之。苗如天茄子,开小白花,结青刃J靹t深#49,般中子大如樱,亦红色。樱中复有细子,如落苏子,食之有青草气。即苦耽也。今《图经》又立苦耽条,显然重复,《本经》无苦耽。

紫参

晋江 眉州 濠州 滁州

味苦、辛,寒、微寒,无毒。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疗肠胃大热,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一名牡蒙,一名众戎,一名童肠,一名马行。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三月采根,火炙使紫色。畏辛夷。

《图经》曰:紫参,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今河中解、晋、齐及淮、蜀州郡皆有之。苗长一二尺,根淡紫色如地黄状,茎青而细,叶亦青似槐叶,亦有似羊蹄者。五月开花,白色似葱花。张仲景治痢,紫参汤主之。紫参半斤,甘草二两,以水五升煎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煎取半升,分温二#50服。

《药性论》云:紫参,使,味苦。能散瘀血,主心腹坚胀,治妇人血闭不通。

陶隐居云:今方家皆呼为牡蒙,用之亦少。

《唐本》注云:紫参,叶似羊蹄,紫花青穗,皮紫黑,肉红白,肉浅皮深,所在有之。

稿本

宁化军 并州 威胜军

味辛、苦,温、微温、微寒,无毒。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辟雾露润泽,疗风邪亸曳,金疮,可作沐药面脂。实:主风流四肢。一名鬼卿,一名地新,一名微茎。生崇山山谷。正月、二月采根,曝乾,三十日成。恶\茹。

《图经》曰:稿本,生崇山山谷,今西川、河东州郡及兖州、杭州有之。叶似白芷香,又似芎藭,但芎藭似水芹而大,稿本叶细耳。根上苗下似禾稿,故以名之。

陶隐居云:俗中皆用芎藭根须,其形气乃相类。而《桐君药录》说芎藭苗似稿本,论说花实皆不同,所生处又异。今东山别有稿本,形气甚相似,惟长大尔。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稿本,臣,微温。畏青葙子。能治百六十种恶风,鬼疰#51,流入腰痛冷#52,能化小便,通血,去头风,~#53疱。

《日华子》云:治痫疾并皮肤疵皯,酒齄#54,粉刺。

石韦

味苦、甘,平,无毒。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脏,去恶风,益精气。一名石□之夜切,一名石皮。用之去黄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疗。生华阴山谷石上,不闻水及人声者良。二月采叶,阴乾。滑石、杏仁为之使,禹锡等按《蜀本》作络石。得菖蒲良。

《图经》曰:石韦,生华阴山谷石上,今晋、绛、滁、海、福州,江宁府皆有之。丛生石上,叶如柳,背有毛而斑点如皮,故以名之。以不闻水声者良。二月、七月采叶,阴乾用。南中医人炒末,冷酒调服,疗发背甚效。一名石皮,福州自有一种石皮,三月有花,其月采叶煎浴汤,主风。又有生古瓦上,名瓦韦,治淋。

陶隐居云:蔓延石上,生叶如皮,故名石韦。今处处有。以不闻水声、人声为佳。出建平者,叶长大而厚。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石韦,使,微寒。治劳及五淋,胞囊结热不通,去膀胱热满。

萆薢

成德军 荆门军 邛州 兴元府

味苦、甘,平,无毒。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一名赤节。生真定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薏苡为之使,畏葵根、大黄、茈胡、牡蛎。

《图经》曰:萆薢,生真定山谷,今河、陕、京东、刻、蜀诸郡有之。根黄白色,多节,三指许大。苗叶俱青,作蔓生,叶作三叉似山芋,又似绿豆叶。花有黄、红、白数种,亦有无花结白子者。春、秋采根,暴乾。旧说此药有二种:茎有刺者,根白实;无刺者,根虚软,以软者为胜。

《正元广利方》疗丈夫腰脚痹缓急,行履不稳者。以萆薢二十四分,合杜仲八分,捣筛。每日#55温酒和服三钱匕,增至五匕。禁食牛肉。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亦似菝葜而小异,根大,不甚有角节,色小浅。

《唐本》注云:此药有二种:茎有刺者,根白实;无刺者,根虚软。内软者为胜,叶似署预,蔓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萆薢,能治冷风疗痹,腰脚不遂,手足惊掣,主男子肾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

《日华子》云:治痈缓软,风头旋,痫疾,补水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时人呼为白菝葜。

孙尚药:治肠痔漏如圣散:萆薢细锉,贯众逐叶擘下了,去土,等分捣罗,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服。

杜蘅

味辛,温,无毒。主风寒咳逆。香人衣体。生山谷。三月三日采根,熟洗,曝乾。

《图经》曰:杜蘅,旧不着所出州土,今江淮间皆有之。谨按《山海经》云:天帝之山有草,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蘅,可以走马,食之已瘿。郭璞注云:带之可以走马,或曰:马得之则健走。《尔雅》谓之杜,又名土卤。然杜若亦名杜蘅,或疑是杜若。据郭璞注云:似葵而香,故知是此杜蘅也。

《药性论》云:杜蘅,使。能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主项间瘤瘿之疾。

陶隐居云:根、叶都似细辛,惟香#56小异尔。处处有之。方药少用,惟道家服之。令人身衣香。

《唐本》注云:杜蘅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生必#57之阴,水泽下湿地。根似细辛、白前等。今俗以及己代之,谬矣。及己独茎,茎端四叶,叶间白花,殊无芳气。有独#58,服之令人吐,惟疗疮疥,不可乱杜蘅也。

白薇

滁州

味苦、咸,平、大寒,无毒。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美。久服利人。生平原川谷。三月三日采根,阴乾。恶黄耆、大黄、大戟、乾姜、乾漆、山茱萸、大枣。

《图经》曰:今陕西诸郡亦有之。茎、叶俱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结实。根黄白色,今云八月采。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根状如牛膝而短小。方家多用,疗惊邪,风狂,疰病。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白薇,臣。能治忽忽睡不知人,百邪鬼魅#59。

金钗股

味甘#60,平,小毒。解诸药毒,人中毒者,煮汁服之。亦生研更烈,必大吐下,如无毒,亦吐,去热痰疟瘴,天行蛊毒,喉闭。生岭南山谷。根如细辛,三四十茎,一名三十根钗子股,岭南人用之。

离鬲草

味辛,寒,有小毒。主瘰疬丹毒,小儿无辜寒热,大腹痞满,痰饮膈上热。生研绞汁服一合,当吐出胸膈间宿物。生人家阶庭湿处,高三二寸,苗叶似羃□,去疟为上,江东有之,北土无。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三竟

#1药:晦明轩本作『叶』。

#2暴:原作『异』,据晦明轩本改。

#3乏:原作『之』,据晦明轩本改。

#4勒:晦明轩本作『勤』。

#5辨:晦明轩本作『瓣』。

#6彭:晦明轩本作『鼓』。

#7油:晦明轩本『油』下有『调』字。

#8若误:原作『水设』,据晦明轩本改。

#9亦:晦明轩本作『尤』。

#10三:原作『生』,据晦明轩本改。

#11增:原作『曾』,据晦明轩本改。

#12健:晦明轩本『健』上有『中年』二字。

#13器:原作『气』,据晦明轩本改。

#14一:晦明轩本作『二』。

#15二:晦明轩本作『三』。

#16一:晦明轩本作『二』。

#17脾:晦明轩本作『脚』。

#18二:晦明轩本作『三』。

#19疾:晦明轩本作『热』。

#20月:晦明轩本作『逐』。

#21小便涩痛:晦明轩本作『小腹绞痛』。

#22山:晦明轩本作『川』。

#23采:原作『探』,据晦明轩本改。

#24葛:原作『下』,据晦明轩本改。

#25汤: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6及:原作『亦』,据晦明轩本改。

#27散:原作『故』,据晦明轩本改。

#28者: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9沂:晦明轩本作『宜』。

#30又:晦明轩本作『故』。

#31堇: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2饮:晦明轩本作『咳』。

#33劳伤:晦明轩本作『蛊毒』。

#34咳:原作『饮』,据晦明轩本改。

#35茵:晦明轩本『茵』上有『畏』字。

#36城:晦明轩本作『成』。

#37擳:晦明轩本作『捣』。

#38白: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9此:晦明轩本作『北』。

#40产:晦明轩本作『好』。

#41咀咀:晦明轩本作『粗』。

#42及:晦明轩本作『止』。

#43前:晦明轩本『前』下有『后』字。

#44八:晦明轩本作『五』。

#45节: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6以:晦明轩本作『亦』。

#47茹:晦明轩本作『茄』。

#48涩:晦明轩本作『沥』。

#49深:晦明轩本『深』下有『红』字。

#50二:晦明轩本作『三』。

#51疰:原作『症』,据晦明轩本改。

#52冷:原作『今』,据晦明轩本改。

#53~:原作『点』,据晦明轩本改。

#54齄:原作『□』,据晦明轩本改。

#55日:晦明轩本作『旦』。

#56香:晦明轩本作『气』。

#57必:晦明轩本作『山』。

#58独:晦明轩本作『毒』。

#59鬼魅:此下原有『翟麦』、『玄参』、『秦艽』等药大段文字,与卷十二重出,今删。

#60甘:晦明轩本作『辛』。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