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六

道教之音整理 寇宗奭

2017-04-14 09:15:51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六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下品之上

附子

梓州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乌卧切躄,拘挛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利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耆、人参、乌韭。

陶隐居云:附子,以八月上旬采,八角者良。凡用,三建皆热灰微炮令拆,勿过焦,惟姜附汤生用之。俗方每用附子,皆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以制其毒故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附子醋浸,削如小指,内耳中,去聋。去皮炮令拆,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图经》曰:文具侧子条下。

陈藏器云:附子,无八角,陶强名之。古方多用八角附子,市人所货,以八角为名。

雷公云:凡使,先须细认,勿误用。有乌头、乌喙、天雄、侧子、木鳖子。乌头少有茎苗,长身乌黑,少有傍尖。乌喙皮上苍,有如大豆许者,孕八九个,周围底陷,黑如乌铁。宜於文武火中,炮令皴拆#1即劈破用。天雄身全矮,无尖,周匝四面有附,孕十一个,皮苍色即是天雄。宜炮皴拆后,去皮尖底用。不然,阴制用并得。侧子只是附子傍,有小颗附子,如枣核者是,宜生用。治风疹神妙。木鳖子,只是诸喙、附、雄、乌、侧中毗槵者,号曰木鳖子,不入药中用。若服,令人丧目。若附子底平有九角,如铁色,一个重一两,即是气全,堪用。夫修事十两,於文武火中炮令皴拆者去之,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微细劈破,於屋下午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於中一宿,至明取出,焙乾用。夫欲炮者,灰火勿用杂木火,只用柳木最妙。若阴制使,即生去尖皮底了#2,薄切,用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然后漉出,於日中晒令乾用。凡使,须阴制去皮尖了,每十两,用生乌豆五两,东流水六升。

《圣惠方》:治丁疮肿甚者。用附子末,醋和涂之,乾即再涂。《千金翼方》同。

《外台秘要》:疗偏风半身不遂,冷癖疰。附子一两生用,无灰酒一升,右□咀内於酒中,经一七日,隔日饮之,服一小合,差。

《千金翼》:治大风冷痰癖,胀满诸痹等病。用大附子一枚重半两者,两枚亦得,炮之酒渍#3,春冬五日,夏秋三日。服一合,以差为度。日再服,无所不治。又方:治口噤卒不开。捣附子末内管中,开口吹入喉,差。

《经验方》:呕逆翻胃散:大附子一个,生姜一斤,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之。

《经验后方》:治大人久患口疮。生附子为末,醋面调,男左女右贴脚心,日再换。又方:治热病,吐下水利,身冷脉微,发躁不止。附子一枚去皮脐,分作八片,入盐一钱,水二升,煎一升,温服,立效。

《斗门方》:治翻胃。附子一个最大者,坐於砖上,四面着火渐逼碎,入生姜自然汁中,又依前火逼乾,复淬之,约生姜汁可尽半碗许,捣罗为末。用粟米饮下一钱,不过三服差。又方:治元脏伤冷及开胃。附子炮过,去皮尖,捣罗为末,以水两盏,入药二钱,盐及枣、姜同煎,取一盏,空心服。大去积冷,暖下元,肥肠益气,酒食必无所碍。

《简要济众》:治脚气连腿肿满,久不差方。黑附子一两,去皮脐,生用捣为散,生姜汁调如膏,涂傅肿上。药乾再调涂之,俟肿消为度。

孙用和:治大泻霍乱不止。附子秤重七钱,炮去皮脐,为末。每服四钱,水两盏,盐半钱,煎取一盏,温服立止。

张文仲:疗眼暴赤肿,碜痛不得开,又泪出不止。削附子去皮末,如蚕屎,着毗中,以定为度。

《崔氏方》:疗耳聋风,牙关急不得开方。取八角附子一枚,酢渍之三宿令润,微削一头内耳中,灸上十四壮,气通耳中,即差。

《孙兆口诀》云:治阴盛隔阳伤寒,其人必躁热,而不欲饮水者是也。宜服霹雳散:附子一枚,烧为炭存性,为末,蜜水调下为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而汗出,乃愈。又方: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

《修真秘旨》:治头风至验。以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用绿豆一合,同入铫子内,煮豆熟为度。去附子服豆,即立差。每个附子,可煮五服,后为末服之。

乌头

龙州 成州 梓州 江宁府 晋州 邵州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

射罔:味苦,有大毒。疗尸疰症坚,及头中风痹痛。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禹锡等按:《中蛊通用药》云:射罔,温,大毒#4。

乌喙音讳:味辛,微温,有大毒。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制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又堕胎。生朗陵山谷,采#5阴乾。长三寸已上为天雄。

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敛、白及、恶藜芦。

陶隐居云:今采用四月乌头与附子同根,春时茎初生,有脑形似乌鸟之头,故谓乌头。有两歧,其蒂状如牛角,名乌喙。喙即乌之口也。亦以八月采,捣笮茎取汁,日煎为射罔。猎人以傅箭,射禽兽,中人亦死,宜速解之。

《唐本》注:乌喙,即异名乌头也。此物同苗,或有三歧者,然两歧者少。纵天雄、附子两歧者,仍依本名。如乌头两歧即名乌喙,天雄、附子若有两歧者,复云何名之?

禹锡等按:《吴氏》云:乌头,一名茛,一名千秋,一名毒公,一名果负,一名耿子。神农、雷公、桐君、黄帝:甘,有毒。正月始生,叶厚,茎方中空,叶四四相对,与蒿相似。如乌之喙,名日乌喙也。所畏、恶、使,尽与乌头同。《尔雅》云:芨,堇草。注:即乌头也,江东呼为堇音靳。

崔寔《四民月令》云:三月可采乌头。

《药性论》云:乌头,使。远志为之使,忌豉汁。味苦、甘,大热,有大毒。能治恶风憎寒,湿痹逆气,冷痰包心,肠腹□痛,痃癖气块,益阳事,中风洗洗恶寒,除寒热,主胸中痰满,冷气,不下食,治咳逆,治齿痛,破积聚寒,主强志。又云:乌喙,使,忌豉汁,味苦、辛,大热。能治男子肾气衰弱,阴汗,主疗风温湿邪痛,治寒热痈肿岁月不消者。

陈藏器云:射罔本功外。主瘘疮,疮根结核,瘰疬,毒肿及蛇咬。先取药涂肉四畔,渐渐近疮,习习逐病至骨。疮有熟脓及黄水出,涂之;若无脓水,有生血,及新伤肉破,即不可涂,立杀人。亦如杀走兽,涂箭镞射之,十步倒也。

《日华子》云:土附子,味□、辛,热,有毒。生去皮,捣滤汁澄清,旋#6日乾取膏,名为射罔。猎人以作毒箭使用,或中者,以甘草、蓝青、小豆叶、浮萍,冷水、荠苨,皆可御也。

《图经》曰:文具侧子条下。

《圣惠方》:治风,腰脚冷痹疼痛。用川乌头三分去皮脐,生捣罗,酽醋调涂於故帛上傅之,须臾痛止。又方:治久疥癣方。用川乌头七枚,生用捣碎,以水二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温洗之。

《外台秘要》:治头风头痛。腊日乌头一升,炒令黄,末之,绢袋盛,酒三升浸,温服。

《千金方》:治耳鸣如流水声,耳痒及风声,不治久成聋。生乌头一味,掘得承湿削如枣核大,塞耳。旦易夜易,不过三日愈。又方:治沙虱毒,以射罔傅之佳。

《经验方》:治一切冷气,去风痰,定遍身疼痛,益元气,强精力,固精益髓,令人少病。川乌头一斤,用五升许大瓷钵子盛,以童子小便浸,逐日添注任令溢出,浸二七日,其乌头通软,拣去烂坏者不用,余以竹刀切破,每个作四片,却用新汲井水淘七遍后浸之,每日换。七日通前浸二十一日,取出焙乾,其药洁白,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盐汤、酒下,少粥饭压之。如冷气稍盛,加丸数服之。

《经验后方》:治痢独圣丸:川乌头一个好者,柴灸#7火烧烟欲尽取出,地上盏子合,良久,细研,用酒蜡丸如大麻子,每服三丸。赤痢用黄连、甘草、黑豆煎汤放冷吞下;如白,用甘草、黑豆煎汤放冷吞下;如泻及肚痛,水吞下。每於空心服之,忌热物。

《梅师方》:治蛇虺螫人,以射罔涂螫处,频易。又方:治妇人血风虚冷,月候不匀,或即脚手心烦热,或头面浮虚肿顽麻。川乌头一斤,清油四两,盐四两,一处铛内熬令裂#8,如桑椹色为度,去皮脐,五灵脂四两,合一处为末,入臼中捣令匀后,蒸饼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盐汤下二十丸,亦治丈夫风疾。又方:补益元脏,进饮食,壮筋骨。二虎丸:乌头、附子各四两,酽醋浸三宿,取出切作片子,穿一小坑,以炭火烧令通赤,用好醋三斗#9,同药倾入热坑子内,盆合之,经一宿取出,去砂土,用好青盐四两,研与前药同炒,令赤黄色,杵为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冷酒下十五丸,盐汤亦得,妇人亦宜。又方:疗痈□风,手足亸曳,口眼喎斜,言语蹇涩,步履不正,神验。乌龙丹:川乌头去皮脐了,五灵脂各五两,右为末,入龙脑、麝香研令细匀,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次暖酒调服之,一日两服,空心、晚食前服。治一人只三十丸,服五七丸,便觉台得手,移得步,十丸可以自梳头。

《胜金方》:治蝎咬。乌头末少许,头醋调傅之。

《灵苑方》:治马汗入疮,肿痛甚,宜急疗之,迟则毒深难理。以生乌头末傅疮口,良久有黄水,愈。

初虞世:治陷甲,割甲成疮,连年不差。川乌头尖、黄檗等分,为末,洗了贴药。

《修真秘诀》:治泻痢。三神丸:草乌头三两,一两生;一两熟炒;一两烧存性。研为末,以醋、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空心服。泻用井花水;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乾姜汤下;赤白痢生姜甘草汤下。

《孙兆口诀》: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脉息沉细,头疼腰重,兼治阴毒咳逆等疾。川乌头、乾姜等分,右为粗散,炒令转色,放冷再捣为细末,每一钱,水一盏,盐一撮,煎取半盏,温服。

《古今录验》:治痈攻肿,若有瘜肉突出。乌头五枚,以苦酒三升,渍三日,洗之,日夜三四度。

《杨氏产乳》:疗耳鸣无昼夜。乌头烧作灰,菖蒲等分为末,绵裹塞耳中,日再用,效也。唐˙李宝臣为妖人置堇於液中,宝臣饮之即暗,三日死。武后置堇於食,贺兰氏食之,暴死。

《衍义》曰:乌头、乌喙、附子、天雄、侧子五等,皆一物也。止以大小、长短、似像而名之。后世补虚寒,则须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圆,大及半两以上者,其力全不僭。风家即多用天#10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热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此用乌头、附子之大略如此。余三等,则量其材而用之。其炮制之法,经方已着。

天雄

味辛、甘,温,大温,有大毒。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疮,强筋骨,轻身健行,疗头面风去来疼痛,心腹结积,关节重,不能行步,除骨间痛,长阴气,强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又堕胎。一名白幕。生少室山谷。二月采根,阴乾。远志为之使,恶腐婢。

陶隐居云:今采用八月中旬。天雄似附子,细而长便是。长者乃至三四寸许。此与乌头、附子三种,本并出建平,故谓之三建。今宜都佷山最好,谓为西建。钱塘间者谓为东建,气力劣弱不相似,故曰西水犹胜东白也。其用灰杀之,时有水强巨两切者,不佳。

《唐本》注云:天雄、附子、乌头等,并以蜀道绵州、龙州出者佳。余处纵有造得者,力弱,都不相似。江南来者,全不堪用。陶以三物俱出建平故名之,非。按《国语》置堇於肉,注云:乌头也。《尔雅》云:芨,堇音靳草。郭注云:乌头苗也。此物本出蜀汉,其本名堇。今讹为建,遂以建平释之。又石龙芮叶似堇,故名水堇。今复为水莨,亦作建音。此岂复生建平耶?检字书,又无莨字,甄立言《本草音义》亦论之。天雄、附子、侧子并皆用。八月采造,其乌头四月上旬,今云二月采,恐非时也。

禹锡等按:《淮南子》云:天雄,雄鸡志气益注云,取天雄三枚,内雄鸡肠中,捣生食之,令人勇。

《药性论》云:天雄,君,忌豉汁,大热,有大毒。乾姜制,用之能治风痰,冷痹,软脚,毒风,能止气喘促急,杀禽虫毒。

《日华子》云:治一切风,一切气,助阳道,暖水脏,补腰膝,益精,明目,通九窍,利皮肤,调血脉,四肢不遂,破痃癖症结,排脓止痛,续骨消瘀血,补冷气虚损,霍乱转筋,背脊偻伛,消风痰,下胸膈水,发汗,止阴汗,炮含治喉痹。凡丸散,炮去皮脐用,饮药即和皮生使,甚佳。可以便验。又云:天雄,大长少角刺而虚,乌喙似天雄,而附子大短有角,平稳而实,乌头次於附子,侧子小於乌头,连聚生者,名为虎掌,并是天雄一裔,子母之类,气力乃有殊等,即宿根与嫩者耳。已上并忌豉汁。

《图经》曰:文具侧子条下。

陈藏器云:天雄,身全短无尖,周匝四面有附子,孕十一个,皮苍色即是。天雄宜炮皴拆后,去皮尖底用之。不然,阴制#11用,并得。

《别说》云:谨按此数条,说前项备悉。但天雄者始种乌头,而不生附子、侧子之类。经年独生长大者是也。蜀人种之忌生。此以为不利。如养蚕而为白僵之类。

侧子

峡州

味辛,大热,有大毒。主痈肿,风痹历节,腰脚疼冷,寒热,鼠瘘。又堕胎。

陶隐居云:此即附子边角之大者脱取之。昔时不用,比来医家以疗脚气多验。凡此三建,俗中乃是同根,而《本经》分生三处,当各有所宜故也。方云:少室天雄,朗陵乌头,皆称本土。今则无别矣。少室山连嵩高,朗陵县属豫州汝南郡,今在北国。

《唐本》注云:侧子,只是乌头下必共附子、天雄同生。小者侧子,与附子皆非正生,谓从乌头傍出也。以小者为侧子,大者为附子。今称附子角为侧子,理必不然。若当阳已下,江左及山南嵩高、齐、鲁间,附子时复有角,如大豆许。夔州已上剑南所出者,附子之角,曾微黍粟,持此为用,诚亦难充。比来京下,皆用细附子有效,未尝取角。若然,方须八角附子,应言八角侧子,言取角用,不近人情也。

禹锡等按:《蜀本》注云:昔多不用,今以疗脚气甚效。按陶云侧子即附子边角之大者,削取之。苏云只是乌头下共附子同生。小者为侧子,大者为附子。殊无证据。但云附子角小如黍粟,难充於用,故有此#12说。今据附子边,果有角大如枣核及槟榔已来者,形状亦自是一颗,仍不小。则是乌头傍出附子,附子傍出侧子,理亦明矣。陶云:初生形似乌鸟头,故谓之乌头,两歧者如乌鸟口,故名乌喙,细而长,乃至三四寸者为天雄,根傍如芋散生者名附子,傍连生者名侧子,五物同出而异名。苗高二尺许,叶似石龙芮及艾,其花紫赤,其实紫黑。今以龙州、绵州者为佳。作之法:以生熟汤浸半日、勿令灭气出。以白灰裛之,数易使乾。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并不及前法。

《吴氏》云:侧子,一名莨。神农、岐伯:有大毒。八月采,阴乾。是附子角之大者,畏恶与附子同。

《药性论》云:侧子,使。能治冷风湿痹,大风筋骨孪急。

《图经》曰:乌头、乌喙,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侧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今并出蜀土。然四品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於龙州。种之法:冬至前,先将肥腴陆田耕五七遍,以猪粪粪之,然后布种,逐月耕籽,至次年八月后方成。其苗高三四尺已来,茎作四棱,叶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实小紫黑色,如桑椹。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后有此四物,收时一处造酿方成。酿之法:先於六月内,踏造大、小麦曲,至收采前半月,预先用大麦煮成粥,后将上件曲造醋,候热淋去糟。其醋不用大酸,酸则以水解之。便将所收附子等去根须,於新洁瓮内淹浸七日,每日搅一遍,日足捞出,以弥疏筛操之,后向慢风日中晒#13之百十日,以透乾为度。若猛日晒,则皱而皮不附肉。其长三二寸者,为天雄,割削附子傍尖牙角为侧子,附子之绝小者亦名为侧子。元种者,母为乌头,其余大、小皆为附子,以八角者为上。如方药要用,须炮令裂,去皮脐使之。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然收采时月与《本经》所说不同。盖今时所种如此。其内地所出者,与此殊别,今亦稀用。谨按《本经》冬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而《广雅》云:奚毒,附子也。一岁为荝与侧同子#14,二岁为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今一年种之,便有五物也,岂今人种莳之法,用力倍至,故尔繁盛也。虽然药力当缓,於岁久者耳。崔氏治寒疝心腹胁引痛,诸药不可近者,蜜煎乌头主之。以乌头五枚大者,去芒角及皮,四破,以白蜜一斤,煎令透润,取出焙乾,捣筛,又以熟蜜丸如梧桐子大,冷盐汤吞二十圆,永除。又法:用煎乌头蜜汁,以桂枝汤五合解之。饮三合不知,加五合。其知者如醉,以为中病。《续传信方》:治阴毒伤寒,烦躁,迷闷不主悟人,急者用大附子一个,可半两者,立劈作四片,生姜一大块,立劈作三片,如中指长,糯米一撮,三味以水一升,煎取六合,去滓,如人体温,顿服,厚衣覆之。或汗出,或不出,候心神定,别服水解散,太白通关散之类。不得与冷水,如渴,更将滓煎与吃。今人多用有效,故详着之。

陈藏器云:侧子,冷酒调服,治遍身风疹。

雷公云:侧子,只是附子傍有小颗。附子,如枣核者是,宜生用。治风疹神妙也。木鳖子,只是诸喙附雄乌侧中毗槵者,号曰木鳖子,不入药用。若服之,令人丧目。

半夏

齐州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暴乾。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乾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陶隐居云: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用之皆先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生姜者,亦以制其毒故也。

《唐本》注云:半夏,所在皆有,生平泽中者,名羊眼半夏,圆白为胜,然江南者大,乃径寸,南人特重之,顷来互用,功状殊异。问南人,说苗乃是由跋,陶注云:虎掌极似半夏,注:由跋乃说鸢尾,於此注中似说由跋,二事混淆,陶终不识。

禹锡等按:《蜀本》云:熟可以下痰。又《图经》云:苗一茎,茎端三叶,有二根相重,上小下大,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则实大。采得当以灰裛二日,汤洗暴乾之。

《药性论》云: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以生姜等分制而用之。能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15气,主咳结。新生,磨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如有痰气,加而用之。

《日华子》云:味□、辛。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图经》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今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叶似芍药叶。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内采根,以灰裛二日,汤洗暴乾。一云五月采者虚小,八月采者实大。然以圆白,陈久者为佳。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又由跋绝类半夏,而苗高近一二尺许,根如鸡卵大,多生林下,或云即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乱。半夏主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张仲景治反胃呕吐,大半夏汤: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以水一斗二升和,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三升半,温服一升,日再。亦治膈间支饮。又主呕吐,谷不得下,眩悸。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切,以水七升,煎取一升,温服之。又主心下悸。半夏麻黄圆:二物等分,末,蜜丸,大如小豆。每服三丸,日三服。其余主寒厥赤丸,四逆呕吐。附子梗米汤及伤寒方:用半夏一升,洗去滑,焙乾,捣末,小麦面一升,合和,以水溲令熟,和如弹丸,以水煮令面熟则药成。初吞四五枚,日二,稍稍增至十五枚,旋煮旋服,觉疾减,欲更重合亦佳。禁食饧与羊肉。

雷公云:凡使,勿误用傍□子,真似半夏,只是咬着微酸,不入药用。若修事,半夏四两,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於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争,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圣惠方》:治时气,呕逆不下食。用半夏半两,浸洗七遍去滑,生姜一两同锉碎,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分二服,不计时候温服。又方:治蝎瘘五孔皆通。半夏一分为末,以水调傅之。

《经验后方》:正胃。半夏二两,天南星二两,右以为末,用水五升,入坛子内,与药搅匀,浸一宿,去清水,焙乾,重研令细。每服水二盏,药末二钱,姜三片,同煎至六分,温服,至五服效。

《斗门方》:治胸膈壅滞,去痰开胃。用半夏净洗焙乾,捣罗为末,以生姜自然汁和为饼子,用湿纸裹,於慢火煨令香熟。水两盏,用饼子一块如弹丸大,入盐半钱,煎取一盏,温服。能去胸膈壅逆,大压痰毒及治酒食所伤,其功极验。

《简要济众》:治久积冷,不下食,呕吐不止,冷在胃中。半夏五两,洗过为末,每服三钱,白面一两,以水和搜,切作棋子,水煮面熟为度。用生姜、醋和调服之。

《古今录验》:治喉痹。半夏末方寸匕,鸡子一枚头开窍子,去内黄白,盛淳苦酒令小满,内半夏末着中,搅和鸡子内,以镮子坐之,於炭上煎,药成置杯中,稍暖咽之。

钱相公《筐中方》:治竭螫人,取半夏以水研涂之,立止。

《梅#16师方》:治伤寒病啘不止。半夏熟洗乾末之,生姜汤服一钱匕。

《子母秘录》:治小儿腹胀。半夏少许洗,捣末,酒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二丸,生姜汤吞下。不差,加之,日再服。又若以火炮之为末,贴脐亦佳。又方:治五绝。一曰自缢,二曰墙压,三曰溺水,四曰魇魅,五曰产乳。凡五绝,皆以半夏一两,捣筛为末,丸如大豆,内鼻孔中即愈。此是扁鹊法。

《御药院》:治膈壅风痰。半夏不计多少,酸浆浸一宿,温汤洗五七遍,去恶气,日中晒乾,捣为末,浆水搜饼子,日中乾之,再为末。每#17入生脑子一钱,研匀,以浆水浓脚丸鸡头大。纱袋盛,通风处阴乾。每一丸,以好茶或薄荷汤下。

紫虚#18元君《南岳夫人内传》:治卒死。半夏末如大豆许,吹入鼻中。

《衍义》曰:半夏,今人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制水。《经》曰:水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碎之,半夏汤洗,与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时呷,数日已。

虎掌

黄州 江州

味苦,温、微寒,有大毒。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除阴下湿,风眩。生汉中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阴乾。蜀漆为之使,恶莽草。

陶隐居云:近道亦有。形似半夏,但皆大,四边有子如虎掌。今用多破之或三四片尔。方药亦不正用也。

《唐本》注云:此药是由跋宿者。其苗一茎,茎头一叶,枝丫音鸦颊古协切茎。根大者如拳,小者如鸡卵,都似扁柿,四畔有圆牙,看如虎掌,故有此名。其由跋是新根,犹大於半夏二三倍,但四畔无子牙尔。陶云:虎掌似半夏,即由来以由跋为半夏,释由跋苗,全说鸢尾南人至今犹用由跋为半夏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曰:其茎端有八九叶,花生茎间。根周围有牙,然若兽掌也。

《吴氏》云:虎掌,神农、雷公:苦,无毒。岐伯、桐君:辛,有毒。立秋,九月采。

《药性论》云:虎掌,使,味甘。不入汤服,能治风眩目转,主疝瘕肠痛,主伤寒时疾,强阴。

《图经》曰:虎掌,生汉中山谷及冤句,今河北州郡亦有之。初生根如豆大,渐长大似半夏而扁,累年者,其根圆如寸,大者如鸡卵。周回生圆牙二三枚,或五六枚。三四月生苗,高尺余。独茎上有叶如爪,五六出分布,尖而圆。一窠生七八茎,时出一茎作穗,直上如鼠尾。中生一叶如匙,裹茎作房,傍开一口,上下尖。中有花,微青褐色。结实如麻子大,熟即白色,自落布地,一子生一窠。九月苗残取根,以汤入器中,渍五七日,汤冷乃易。日换三四遍,洗去涎,暴乾用之。或再火炮。今冀州人菜园中种之,亦呼为天南星。江州有一种草,叶大如掌,面青背紫,四畔有芽如虎掌,生三五叶如一本,冬青,治心痛寒热积气,不结花实,与此名同,故附见之。

由跋

主毒肿结热。

陶隐居云:本出始兴,今都下亦种之。状如乌翣而布地,花紫色,根似附子。苦酒摩涂肿,亦效。不入余药。

《唐本》注云:由跋根,寻陶所注,乃是鸢尾根,即鸢头也。由跋,今南人以为半夏,顿尔乖越,非惟不识半夏,亦不知由跋与鸢尾。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半夏高三#19尺,生泽中熟地,根如小指,正员,所谓羊眼半夏也。由跋苗高一二尺,似苣蒻,根如鸡卵,生林下,所谓由跋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春抽一茎,茎端直八九叶,根圆扁而肉白也。

《图经》曰:文具半夏条下。

鸢尾

味苦,平,有毒,主蛊毒邪气,鬼疰诸毒,破症瘕积聚,大水,下三虫,疗头眩,杀鬼魅。一名乌园。生九疑山谷。五月采。

陶隐居云:方家云是射干苗,无鸢尾之名。主疗亦异,当别一种物。方亦有用鸢头者,即应是其根,疗体相似,而本草不显之。

《唐本》注云:此草叶似射干而阔短,不抽长茎,花紫碧色。根似高良姜,皮黄肉白,有小毒。嚼之戟人咽喉,与射干全别。人家亦种,所在有之。射干花红,抽茎长,根黄有臼。今陶云由跋,正说鸢尾根茎。

禹锡等按:《蜀本》云:此草名鸢尾,根名鸢头,亦谓之鸢根。又《图经》:叶似射干,布地生。黑根似高良姜而节大,数个相连。今所在皆有。九月、十月采根,日乾。

陈藏器云:鸢尾,主飞尸,游蛊着喉中,气欲绝者。以根削去皮,内喉中,摩病处,令血出为佳。

大黄将军

蜀州

味苦,寒、大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20诸老血留结。一名黄良。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乾。得芍药、黄芩、牡蛎、细辛、茯苓疗惊恚怒,心下悸气。得消石、紫石英、桃人疗女子血闭。黄芩为之使,无所畏。

陶隐居云: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西川阴乾者胜。北部日乾,亦有火乾者,皮小焦,而耐蛀堪久。此药至劲利,粗者便不中服,最为俗方所重。道家时用以去痰疾尔,非养性所须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矣。

《唐本》注云:大毒#21,性湿润而易坏蛀,火也易#22佳。二月、八月日不烈,恐不时燥,即不堪矣。叶、子、茎并似羊蹄,但粗长而厚。其根细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长二尺。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上煿之,一日微燥,乃绳穿眼之,至乾为佳。幽、并已北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凉州、羌、蜀地皆有。其茎味酸,堪生啖。亦以解热,多食不利人。陶称蜀地者不及陇西,误矣。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大黄,用之当分别其力。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紧硬者;若取泻泄骏快,推陈去热,当取河西锦纹者。凡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

禹锡等按:《蜀本》云:叶似蓖麻,根如大芋,傍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似羊蹄。又云:《图经》云:高六七尺,茎脆。

《药性论》云:蜀大黄,使,去寒热,忌冷水,味苦、甘。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能破痰实,冷热,结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云:宣通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瘟瘴热疾,利大小便。并傅一切疮疖痈毒。廓州马蹄峡中者次之。

《图经》曰: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文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蕃大黄。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傍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二月、八月采根,去黑皮,火乾。江淮出者曰土大黄,一月开黄花,结细实。又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疗疥瘙又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尖。四月内於押条上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黄色,亦呼为金荞麦。三月采苗,五月收实,并阴乾。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文,日乾之。亦呼为土大黄。凡收大黄之法,苏恭云: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上煿之,一日微燥,乃绳穿眼之至乾。今土大黄,往往作横片,曾经火爆。蜀大黄乃作紧片如牛舌形,谓之牛舌大黄。二者用之皆等。《本经》称大黄推陈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积滞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用处尤多。又有三物备急圆,司空裴秀为散,用疗心腹诸疾,卒暴百病。其方用大黄、乾姜、巴豆各一两,须精好者,捣筛,蜜和,更捣一千杵,圆如小豆,服三圆,老小斟量之。为散不及圆也。若中恶客忤,心腹胀,卒痛如锥刀刺痛,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之。若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喉,须臾差。未知,更与三丸,腹当鸣转,即吐下,便愈。若口已噤,亦须拆齿灌之,药入喉即差。崔知悌疗小儿无辜闪癖,瘰疬,或头乾黄耸,或乍痢乍差,诸状多者,皆大黄煎主之。大黄九两,锦文新实者,若微朽#23即不中用,削去苍皮乃秤,捣筛为散。以上好米醋三升和之,置铜碗中,於大铛中浮汤上,炭火煮之,火不用猛,又以竹木篦搅药,候任丸乃停,於小瓷器中贮。儿年三岁一服七圆,如梧桐子,日再服,常#24以下青赤脓为度。若不下脓,或下脓少者,稍加圆。下脓若多者圆又须减。病重者或至七八剂方尽根本。大人、小儿,以意量之。此药惟下脓宿结,不令儿利。须禁食毒物,食乳者乳母亦同忌法。崔元亮《海上方》治腰脚冷风气。以大黄二大片,切如棋子,和少酥炒令酥,尽入药中,切不得令黄焦则无力,捣筛为末,每日空腹以水大三合,入生姜两片如钱,煎十余沸去姜,取大黄末两钱,别置碗子中,以姜汤调之,空腹顿服。如有余姜汤,徐徐呷之令尽,当下冷脓及恶物等,病即差止。古人用药毒攻病,必随人之虚实而处置,非一切而用也。姚僧垣初仕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僧垣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勿#25从,几至委顿。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垣曰:脉洪而实,此有宿妨,非用大黄无差理。帝从而遂愈。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以偶中病,便谓此方之神奇;其差误,乃不言用药之失,如此者众矣,可不戒哉?

《唐本》注云:叶似蓖麻,根如大芋,傍生细根如牛蒡。《图经》云:高六七尺,茎脆味酸,醒酒。

雷公云:凡使,细锉,内文如水旋斑紧重,锉蒸,从巳至未,晒乾,又洒腊水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乾,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擘如乌膏样。於日中晒乾用之为妙。

《圣惠方》:治时气发豌豆疮。用川大黄半两微炒,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分为二服。又方:热病狂语及诸黄。用川大黄五两锉炒微赤,捣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候,冷水调下半匙。

《外台秘要》:疗癖方。大黄十两,杵筛,醋三升,和匀,白蜜两匙煎,堪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三十圆,生姜汤吞下,以利为度,小者减之。

《千金方》: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用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圆如梧桐子大。患者用温醋七分盏化五圆,服之,良久下。亦治马坠内损。

《千金翼》:治妇人血癖痛。大黄三两捣筛,以酒二升,煮十沸,顿服。

《经验后方》:治风热疏积热风壅,消食,化气导血,大解壅滞。大黄四两,牵牛子四两,半生半熟,为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每服茶下一十圆,如要微动,吃十五圆。冬月中最宜服,并不搜搅人。

《梅师方》:治卒外肾偏肿疼痛。吃矫、大黄末醋和涂之,乾即易之。

《斗门方》:治腰痛。用大黄半细两,更入生姜半两,同切如小豆大,於铛内炒令黄色,投水两碗,至五更初顿服,天明取下。腰间恶血物用盆器盛如鸡肝样,即止。

《简要济众》:治吐血。川大黄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生地黄汁一合,水半盏,煎三五佛,无时服。

《广利方》:治骨节热,积惭黄瘦。大黄四分,以童子小便五大合,煎取四,去滓,空心分为二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伤寒类要》:疗急黄病。大黄粗切二两,水三升半,渍一宿,平旦煎绞汁二升半,内芒消二两绞服,须臾当快利。

姚和众:治小儿脑热常闭目。大黄一分粗#26锉,以水三合浸一宿,一岁儿每日与半合,服余者涂顶上,乾即再涂。

《别说》云:谨按大黄收时,皆以火烧石煿乾。欲速货卖,更无生者,用之不须更多炮炙,少蒸煮之类也。

《衍义》曰:大黄,损益前书已具。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或曰:心气不足矣,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汤#27?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不当须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以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热,就以若补其心,盖两全之。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量虚实用之。

葶苈

曹州 丹州 成德军

味辛、苦,寒、大寒,无毒。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音沸痒,利小腹。久服令人虚。一名丁历,一名蕇音典蒿,一名大室,一名大适。生稿城平泽及田野。立夏后采实,阴乾。得酒良。榆皮为之使,恶僵蚕、石龙芮。

陶隐居云:一出彭城者最胜,今近#28道亦有。母则公荠,子细黄至苦,用之当熬。

今按:此药亦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禹锡等按:《蜀本》云:苗似荠苨,春末生,高二三尺,花黄,角生子黄细。五月熟,采子暴乾。

《药性论》云:葶苈,臣,味酸,小毒。能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

《尔雅》云:蕇,葶苈。注:实、叶皆似芥,一名狗荠。

《日华子》云:利小肠,通水气虚肿。

《图经》曰:葶苈,生稿城平泽及田野,今京东、陕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本#29胜。初春生苗叶,六七寸,有似荠。根白,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子偏#30小如黍米微长,黄色。立夏后采实,暴乾。《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许慎、郑康成注皆云:靡草,荠、葶苈之属是也。至夏则枯死,故比时采之。张仲景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葶苈炒黄色,捣末为圆,大如弹子。每服用大枣二十枚,水三升,煎之取二升,然后内一弹丸更煎,取一升,顿服之。支饮不得息亦主之。《崔知悌方》:疗上气嗽,长引气不得卧,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或足肿,并主之。葶苈子三升,微火熬,捣筛为散,以清酒五升渍,冬七日,夏三日。初服如桃许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气力,取微利一二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满,亦可以绵细绞。即服其葶苈单茎向上,叶端出角,角粗且短。又有一种苟芥草,叶近根下作奇,生角细长。取时必须分别前件二种也。又《箧中方》治嗽含膏丸:曹州葶苈子一两,纸衬熬令黑,知母一两,贝母一两,三物同捣筛,以枣肉半两,别销沙糖一两半,同入药中和为丸,大如弹#31丸。每服以新绵裹一丸,含之徐徐咽津,甚者不过三丸。今医亦多用。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须子,真相似葶苈子,只是味微甘苦。葶苈子入项苦。凡使,以糯米相合,於焙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

《圣惠方》:治上气喘急,遍身浮肿。用甜葶苈一升,隔纸炒令紫色,捣令极细,用生绢袋盛,以清酒五升浸三日后,每服抄一匙,用粥饮调下,日三四服。

《外台秘要》:治食饮不得息。葶苈子三两,熬令黄,捣为末,以水三升煮,大枣三十枚,得汁一升内药中。每服如枣大,煎取七合,顿服。

《千金方》:治腹胀积聚症瘕。葶苈子一升熬#32,以酒五升浸七日,日服三合。

《千金翼》:治头风。捣葶苈子,以汤淋取汁洗头止#33。

《经验方》:河东裴氏传经效,治水肿及暴肿。葶苈三两,杵六千下,令如泥。即下汉防己末四两,取绿头鸭就臼中截头沥血於臼中,血尽,和鸭头更捣五千下,圆如梧桐子。甚者,空腹白汤下十圆,稍可五圆,频服,五日止。此药利小便,有效如神。

《梅师方》:治遍身肿浮,小便涩。葶苈子二两,大枣二十枚,以水一大升,煎取一小升,去枣,内葶苈於枣汁煎丸如梧桐子,饮下十圆。又方:治肺壅气喘急不得卧。葶苈子三两炒,大枣三十枚,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又煎取一升去滓,并二服。

《简要济众》:治小儿水气腹肿,兼下痢脓血,小便涩。葶苈子半两,微#34炒捣如泥,以枣肉和捣为圆如绿豆大。每服五圆,枣汤下,空心、晚下#35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续十全方》:治一切毒,入腹不可疗及马汗。用葶苈子一两炒研,以水一升浸汤服,取下恶血。

《崔氏》:治水气。葶苈三两,以物盛,饭上蒸令熟,即捣万杵,若圆得如梧桐子,不须蜜和。一服五圆,渐加至七圆,以得微利即佳。不可多服,令人不甚美食。若气发,服之,得利,气下定即停。此方治水气无比。萧驸马患水肿,惟服此得差。

《伤寒类要》:治肾痹唇乾,以葶苈主之。

《子母秘录》:治小儿白秃。葶苈捣末,以汤洗讫涂上。

姚和众:治孩儿蛔虫。葶苈子一分,生为末用,以水三合,煎取一合,一日服尽。

《圣惠》:又方:治支饮久不差,大腹水肿,喘促不止。用甜葶苈三两,隔纸炒令紫色,捣如膏。每服圆如弹子大,以水一中盏,入枣四枚,煎至五分去滓,非时服。

《衍义》曰:葶苈,用子。子之味有甜、苦两等,其形则一也。然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复更入药也。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故曰久服令人虚。盖取苦泄之义,其理甚明。《药性论》所说尽矣,但不当言味酸。

桔梗

解州 成州 和州

味辛、苦,微温,有小毒。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下蛊毒。一名利如,一名房图,一名白药,一名梗草,一名荠苨。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二月#36采根,暴乾。节皮为之使。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消石、石膏,疗伤寒。畏白及、龙眼、龙胆。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叶名隐忍。二三月生,可煮食之。桔梗疗蛊毒甚验,俗方用此,乃名荠苨。今别有荠苨,能解药毒,所谓乱人参者便是。非此桔梗,而叶甚相似。但荠苨叶下光明、滑泽、无毛为异,叶生又不如人参相对者尔。

《唐本》注云:人参,苗似五加阔短,茎圆,有三四桠,桠头有五叶。陶引荠苨乱人参,谬矣。且荠苨、桔梗,又有叶差互者,亦有叶三四对者,皆一茎直上,叶既相乱,惟以根有心、无心为别尔。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桔梗,臣,味苦,平,无毒。能治#37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气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日华子》云: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瘟,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毒。以白粥解之。

《图经》曰:桔梗,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今在处有之。根如小指大,黄白色。春生苗,茎高尺余。叶似杏叶而长椭,四叶相对而生,嫩时亦可煮食之。夏开花紫碧色,颇似牵牛子也,秋后结子。八月采根,细锉暴乾用。叶名隐忍。其根有心,无心者乃荠苨也。而荠苨亦能解毒,二物颇相乱。但荠苨叶下光泽无毛为异。关中桔梗,根黄#38,颇似蜀葵根。茎细,青色。叶小,青色,似菊花叶。古方亦单用之。《古今录验》疗卒中蛊下血如鸡肝者,昼夜出血石余,四脏皆损,惟心未毁,或鼻破待死者。取桔梗捣屑,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不能下药,以物校口开灌之。心中当烦,须臾自定,服七日止。当食猪肝臛以补之,神良。《集验方》疗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燥,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是肺痈。治之以桔梗、甘草各二两炙,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再服,朝暮吐脓血则差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木梗,真似桔梗,咬之只是腥涩不堪。凡使,去头上尖硬二三分已来,并两畔附枝子。於槐砧上细锉,用百合水浸一伏时,漉出,缓火熬令乾用。每修事四两,用生百合五分捣作膏,投於水中浸。

《圣惠方》:治马喉痹并毒气壅塞。用桔梗二两去芦头锉,以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滓,不计时分温三服。又方:妊娠中恶,心腹疼痛。用桔梗一两细锉,水一中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非时温服。

《外台秘要》:治卒客忤停尸不能言者。烧桔梗一两,末,米饮服,仍吞麝香如豆大许,佳。

《千金方》:治喉闭并毒气。桔梗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又方:鼻衄方。桔梗为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亦止吐下血。

《百一方》:若被打击,瘀血在肠内,久不消,时发动者。取桔梗末,熟水下刀圭。

《经验后方》:治骨曹风,牙疼肿。桔梗为末,枣穰和圆如皂子大,绵裹咬之。肿则荆芥汤漱之。

《简要济众》:治痰嗽不定喘急。桔梗一两半,捣罗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温服。

《子母秘录》:治小儿卒客忤死。烧桔梗,末三钱匕,饮服。

杜壬:治上焦有热,口舌咽中生疮,嗽有脓血。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食后细呷之,亦治肺壅。

《梅师方》:治卒蛊毒,下血如鹅肝,昼夜不绝,脏腑败坏。桔梗捣汁,服七合佳。

《衍义》曰:桔梗,治肺热气奔促、嗽逆,肺痈排脓。陶隐居云:俗方用此,乃名荠苨。今别#39荠苨,所谓乱人参者便是,非此桔梗也。《唐本》注云:陶引荠苨乱人参,谬矣。今详之非也。隐居所言,其意止以根言之,所以古乱人参。《唐本》注却以苗难之,乃本注误矣。

莨音浪菪音荡

秦州

味苦、甘,寒,有毒。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使人健行,见鬼,疗癫狂风痫,颠倒拘孪。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轻身,走及奔马,强志益力,通神。一名横唐,一名行唐。生海滨川谷及雍州。五月采子。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子形颇似五味核而极小。惟入疗颠狂方用,寻此乃不可多食过剂尔。久服自无嫌,通神健行,足为大益,而《仙经》不见用。今方家多作狼唐。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莨菪子,主痃癖,安心定志,聪明耳目,除邪逐风,变白,性温不寒,取子暴乾。隔日空腹水下一指捻勿令子破,破即令人发狂。亦用小便浸之令吸#40,小便尽曝乾,依前服之。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王不留行、菘蓝等。茎、叶有细毛,花白,子壳作罂子形,实扁细,若粟米许,青黄色。所在皆有。六月、七月采子,日乾。

《药性论》云:莨菪亦可单用,味苦、辛,微热,有大毒。生能泻人见鬼,拾针狂乱。熟炒止冷泻,主齿痛,蚛牙孔。子,咬之虫出。石灰清煮一伏时,掬出,去牙暴乾,以附子、乾姜、陈橘皮、桂心、厚朴为圆,去一切冷气,积年气痢,甚温暖。热发用绿豆汁解之。焦炒碾细末,治下部脱肛。

《日华子》云:温,有毒。甘草、升麻、犀角并能解之。烧熏蚛牙及洗阴汗。

《图经》曰:莨菪子,生海滨川谷及雍州,今处处有之。苗茎高二三尺许。叶似地黄、王不留行、红蓝等,而三指阔。四月开花,紫色。苗、荚、茎有白毛。五月结实,有壳作罂子状,如小石榴。房中子至细,青白如米粒。一名天仙子。五月采子,阴乾。谨按《本经》云:莨菪性寒,后人多云大热。而《史记˙淳於意传》云:淄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意饮以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且不乳岂热药所治?又古方主#41卒癫狂又#42多单用莨菪,不知果性寒邪?《小品》载治癫狂方云:取莨菪三升作末,酒一升渍数日,出捣之,以向汁和绞去滓,汤上煎令可圆服,如小豆三圆,日三。当觉口面急,头中有虫行,额及足手有赤色处,如此便是差候。未知再服,取尽神良。又《箧中方》主肠风,莨菪煎:取莨菪实一升,治之。暴乾捣筛,生姜半斤取汁,二物相和,银锅中更以无灰酒二升投之,上火煎令如稠饧,即旋投酒,度用酒可及五升以来,即止煎。令可圆如梧子。每旦酒饮通下三圆,增至五七圆止。若圆时枯手,则菟丝粉衬隔。煎熬切戒火紧,则药易焦而失力矣。初服微热,勿怪。疾甚者,服过三日,当下利。疾去,利亦止。绝有效。

雷公云:凡使,勿令使苍冥子,其形相似,只是服无效,时人多用杂之。其苍冥子,色微赤,若修事十两,以头醋一镒,煮尽醋为度。别用黄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牛乳汁#43黑,即是莨菪子,大毒。晒乾别捣重筛用。勿误服,冲人心大烦闷,眼生暹火。

《别说》云:谨按:莨菪之功,未见如所说,而其毒有甚,煮一二日而牙方生,用者宜审之。

草蒿

味苦,寒,无毒。主#44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华阴川泽。

陶隐居云: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唐本》注云:此蒿生挼傅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良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草蒿主鬼气尸疰复#45连,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服。亦暴乾为末,小便中服。如觉冷,用酒煮。又烧为灰,纸八九重淋取汁,和石灰去息肉、黡子。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茵蔯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苗,日乾。江东人呼为□蒿,为其臭似□,北人呼为青蒿。

《尔雅》云:蒿,菣。释曰:蒿一名菣。《诗˙小雅》云:食野之蒿。陆机云:青蒿也。荆、豫之间,汝南、汝阴皆云菣。孙炎云:刑楚之间谓蒿为菣。郭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菣是也。

《日华子》云:青蒿,补中益气,轻身补虚,驻颜色,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傅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烧灰和石灰煎,治恶毒疮并茎亦用。又云:子味甘,冷,无毒。明目,开胃。炒用治劳,壮健人。小便浸之治恶疮疥癣风疹,杀虱煎洗。又云:臭蒿子,凉,无毒。治劳,下气开胃,止盗汗及邪气鬼毒。又名草蒿。

《图经》曰:草蒿,即青蒿也。生华阴川泽,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极细嫩,时人亦取杂诸香菜食之。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间采子,阴乾。根、茎、子、叶并入药用,乾者炙作饮香尤佳。青蒿亦名方溃。凡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者若同,反以成疾。得童子小便浸之,良。治骨蒸热劳为最。古方多单用者。葛氏治金刃所伤。取青蒿捣傅上,以帛裹创血止即愈。崔元亮《海上方》:疗骨蒸鬼气。取童子小便五大斗澄过,青蒿五斗,八九月采,带子者最好,细锉,二物相和,内好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净洗令乾,再泻汁安釜中,以微火煎,可取二大斗,即取猪胆十枚相和,煎一大斗半,除火待冷,以新瓷器盛。每欲服时,取甘草二三两熟炙,捣末,以煎和捣一千杵为圆,空腹粥饮下二十圆,渐增至三十圆止。

雷公云:凡使,惟中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采得叶不计多少,用七岁儿七个溺浸七日七夜后,漉出,晒乾用之。

《食疗》云:青蒿,寒。益气长发,能轻身补中,不老明目,煞风毒。捣傅疮上,止血生肉。最早,春便生,色白者是。自然香醋淹为菹,益人。治骨蒸,以小便渍一两宿,乾,末为圆,甚去热劳。又,鬼气,取子为末,酒服之方寸匕,差。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

《百一方》:治蜂螫人。嚼青蒿傅疮上,即差。

《斗门方》:治丈夫劳瘦。青蒿细锉,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一升半去滓,入器中煎成膏,圆如梧桐子大,空心,临卧以温酒吞下二十圆。

《衍义》曰:草蒿,今青蒿也。在处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今人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但一类之中,又取其青色者。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土人谓之为香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色深青,故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

旋覆花

随州

味咸、甘,温、微冷利,有小毒。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音嗤D音蔑,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一名戴椹,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其根主风湿。生平泽川谷。五月采花,日乾,二十日成。

陶隐居云:出近道下湿地,似菊花而大。又别有旋葍根,出河南,来北国亦有,形似芎藭,惟合旋葍膏用之,余无所入,非此覆花根也。

《唐本》注云:旋覆根在中品。陶云:苗似姜,根似高良姜而钿,此是山姜。证不是旋覆根。今复道从北国来,似芎藭,芎藭与高良姜全无仿佛尔。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旋覆花,叶似水苏,花黄如菊。今所在皆有,六月至九月采花。

《药性论》云:旋覆花,使,味甘,无毒。主肋胁气下,寒热水肿,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

《尔雅》云:蕧,盗庚。注:旋覆似菊。疏:复,一名盗庚也。

萧炳云:旋覆用花,葍旋用根。

《日华子》云:无毒。明目,治头风,通血脉。叶止金疮血。

《图经》曰:旋覆花,生平泽川谷,今所在有之。二月已后生苗,多近水傍,大如红蓝而无刺,长一二尺已来,叶似柳,茎细。六月开花似菊花,铜钱大,深黄色。上党田野人呼为金钱花;七月、八月采花。暴乾,二十日成。今近都人家园囿所莳金钱花,花、叶并如上说,极易繁盛,恐即旋覆也。张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七物旋覆代赭汤;杂治妇人,有三物旋覆汤。胡洽有除痰饮在两胁胀满等疾,旋覆花圆用之者尤多也。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里花蕊壳皮并蒂子,取花蕊蒸,从巳至午,晒乾用。

《外台秘要》:《救急》续断筋法:取旋覆花草根净洗土捣,量疮大小傅之。日一二易,以差为度。又方:破斫筋断者。以旋覆根捣汁沥疮中,仍用滓封疮上,十五日,即断筋便续。此方出苏景仲家獠奴用,效。

《经验后方》:治中风及壅滞。以旋覆花洗尘令净,捣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夜卧以茶汤下五圆至七圆、十圆。

《梅师方》:治金疮止血,捣旋覆花苗傅疮即止。

《衍义》曰:旋覆花,叶如大菊,又如艾蒿。七八月有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黄绿,繁茂,圆而覆下,亦一异也。其香过如菊,行痰水,去头目风。其味甘、苦、辛,亦走散之药也。其旋花,四月、五月有花,别一种,非此花也。第八卷已具之。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六竟

#1拆:晦明轩本作『坼』。下仿此。

#2了:原作『子』,据晦明轩本改。

#3渍:原作『清』,据晦明轩本改。

#4毒:晦明轩本作『热』。

#5采:晦明轩本作『正月二月采』。

#6旋:晦明轩本『旋』下有『添』字。

#7灸:晦明轩本作『灰』。

#8裂:原作『烈』,据晦明轩本改。

#9斗:晦明轩本作『升』。

#10天:原作『大』,据晦明轩本改。

#11制:原作『刺』,据晦明轩本改。

#12此:原作『比』,据晦明轩本改。

#13晒:原作『丽』,据晦明轩本改。

#14子:原与上『同』字误倒,据晦明轩本乙正。

#15肺:原作『脚』,据晦明轩本改。

#16梅:晦明轩本作『深』。

#17每:晦明轩本『每』下有『五两』二字。

#18虚:晦明轩本作『灵』。

#19三:晦明轩本作『一二』。

#20腹:晦明轩本『腹』下有『痛』字。

#21毒:晦明轩本作『黄』。

#22也易:晦明轩本作『乾乃』。

#23朽:原作『柏』,据晦明轩本改。

#24常:晦明轩本作『当』。

#25勿:晦明轩本作『弗』。

#26粗:原作『废』,据晦明轩本改。

#27汤:晦明轩本『汤』下有『何也』二字。

#28近:原作『迫』,据晦明轩本改。

#29本:晦明轩本作『尤』。

#30偏:晦明轩本作『扁』。

#31弹:原作『脾』,据晦明轩本改。

#32熬:原作『然』,据晦明轩本改。

#33止:晦明轩本作『上』。

#34微:原作『征』,据晦明轩本改。

#35下:晦明轩本作『后』。

#36二月:晦明轩本作『二八月』。

#37治: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8黄:晦明轩本作『苗』,连下读。

#39别:晦明轩本『别』下有『有』字。

#40吸:晦明轩本作『泣』。

#41主:原作『王』,据晦明轩本改。

#42又:晦明轩本作『亦』。

#43浸一宿,至明看牛乳汁:此九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4主:原作『王』,据晦明轩本改。

#45复:晦明轩本作『伏』。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六

道教之音整理 寇宗奭

2017-04-14 09:15:51

|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六
|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六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下品之上

附子

梓州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乌卧切躄,拘挛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利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耆、人参、乌韭。

陶隐居云:附子,以八月上旬采,八角者良。凡用,三建皆热灰微炮令拆,勿过焦,惟姜附汤生用之。俗方每用附子,皆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以制其毒故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附子醋浸,削如小指,内耳中,去聋。去皮炮令拆,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图经》曰:文具侧子条下。

陈藏器云:附子,无八角,陶强名之。古方多用八角附子,市人所货,以八角为名。

雷公云:凡使,先须细认,勿误用。有乌头、乌喙、天雄、侧子、木鳖子。乌头少有茎苗,长身乌黑,少有傍尖。乌喙皮上苍,有如大豆许者,孕八九个,周围底陷,黑如乌铁。宜於文武火中,炮令皴拆#1即劈破用。天雄身全矮,无尖,周匝四面有附,孕十一个,皮苍色即是天雄。宜炮皴拆后,去皮尖底用。不然,阴制用并得。侧子只是附子傍,有小颗附子,如枣核者是,宜生用。治风疹神妙。木鳖子,只是诸喙、附、雄、乌、侧中毗槵者,号曰木鳖子,不入药中用。若服,令人丧目。若附子底平有九角,如铁色,一个重一两,即是气全,堪用。夫修事十两,於文武火中炮令皴拆者去之,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微细劈破,於屋下午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於中一宿,至明取出,焙乾用。夫欲炮者,灰火勿用杂木火,只用柳木最妙。若阴制使,即生去尖皮底了#2,薄切,用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然后漉出,於日中晒令乾用。凡使,须阴制去皮尖了,每十两,用生乌豆五两,东流水六升。

《圣惠方》:治丁疮肿甚者。用附子末,醋和涂之,乾即再涂。《千金翼方》同。

《外台秘要》:疗偏风半身不遂,冷癖疰。附子一两生用,无灰酒一升,右□咀内於酒中,经一七日,隔日饮之,服一小合,差。

《千金翼》:治大风冷痰癖,胀满诸痹等病。用大附子一枚重半两者,两枚亦得,炮之酒渍#3,春冬五日,夏秋三日。服一合,以差为度。日再服,无所不治。又方:治口噤卒不开。捣附子末内管中,开口吹入喉,差。

《经验方》:呕逆翻胃散:大附子一个,生姜一斤,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之。

《经验后方》:治大人久患口疮。生附子为末,醋面调,男左女右贴脚心,日再换。又方:治热病,吐下水利,身冷脉微,发躁不止。附子一枚去皮脐,分作八片,入盐一钱,水二升,煎一升,温服,立效。

《斗门方》:治翻胃。附子一个最大者,坐於砖上,四面着火渐逼碎,入生姜自然汁中,又依前火逼乾,复淬之,约生姜汁可尽半碗许,捣罗为末。用粟米饮下一钱,不过三服差。又方:治元脏伤冷及开胃。附子炮过,去皮尖,捣罗为末,以水两盏,入药二钱,盐及枣、姜同煎,取一盏,空心服。大去积冷,暖下元,肥肠益气,酒食必无所碍。

《简要济众》:治脚气连腿肿满,久不差方。黑附子一两,去皮脐,生用捣为散,生姜汁调如膏,涂傅肿上。药乾再调涂之,俟肿消为度。

孙用和:治大泻霍乱不止。附子秤重七钱,炮去皮脐,为末。每服四钱,水两盏,盐半钱,煎取一盏,温服立止。

张文仲:疗眼暴赤肿,碜痛不得开,又泪出不止。削附子去皮末,如蚕屎,着毗中,以定为度。

《崔氏方》:疗耳聋风,牙关急不得开方。取八角附子一枚,酢渍之三宿令润,微削一头内耳中,灸上十四壮,气通耳中,即差。

《孙兆口诀》云:治阴盛隔阳伤寒,其人必躁热,而不欲饮水者是也。宜服霹雳散:附子一枚,烧为炭存性,为末,蜜水调下为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而汗出,乃愈。又方: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

《修真秘旨》:治头风至验。以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用绿豆一合,同入铫子内,煮豆熟为度。去附子服豆,即立差。每个附子,可煮五服,后为末服之。

乌头

龙州 成州 梓州 江宁府 晋州 邵州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

射罔:味苦,有大毒。疗尸疰症坚,及头中风痹痛。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禹锡等按:《中蛊通用药》云:射罔,温,大毒#4。

乌喙音讳:味辛,微温,有大毒。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制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又堕胎。生朗陵山谷,采#5阴乾。长三寸已上为天雄。

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敛、白及、恶藜芦。

陶隐居云:今采用四月乌头与附子同根,春时茎初生,有脑形似乌鸟之头,故谓乌头。有两歧,其蒂状如牛角,名乌喙。喙即乌之口也。亦以八月采,捣笮茎取汁,日煎为射罔。猎人以傅箭,射禽兽,中人亦死,宜速解之。

《唐本》注:乌喙,即异名乌头也。此物同苗,或有三歧者,然两歧者少。纵天雄、附子两歧者,仍依本名。如乌头两歧即名乌喙,天雄、附子若有两歧者,复云何名之?

禹锡等按:《吴氏》云:乌头,一名茛,一名千秋,一名毒公,一名果负,一名耿子。神农、雷公、桐君、黄帝:甘,有毒。正月始生,叶厚,茎方中空,叶四四相对,与蒿相似。如乌之喙,名日乌喙也。所畏、恶、使,尽与乌头同。《尔雅》云:芨,堇草。注:即乌头也,江东呼为堇音靳。

崔寔《四民月令》云:三月可采乌头。

《药性论》云:乌头,使。远志为之使,忌豉汁。味苦、甘,大热,有大毒。能治恶风憎寒,湿痹逆气,冷痰包心,肠腹□痛,痃癖气块,益阳事,中风洗洗恶寒,除寒热,主胸中痰满,冷气,不下食,治咳逆,治齿痛,破积聚寒,主强志。又云:乌喙,使,忌豉汁,味苦、辛,大热。能治男子肾气衰弱,阴汗,主疗风温湿邪痛,治寒热痈肿岁月不消者。

陈藏器云:射罔本功外。主瘘疮,疮根结核,瘰疬,毒肿及蛇咬。先取药涂肉四畔,渐渐近疮,习习逐病至骨。疮有熟脓及黄水出,涂之;若无脓水,有生血,及新伤肉破,即不可涂,立杀人。亦如杀走兽,涂箭镞射之,十步倒也。

《日华子》云:土附子,味□、辛,热,有毒。生去皮,捣滤汁澄清,旋#6日乾取膏,名为射罔。猎人以作毒箭使用,或中者,以甘草、蓝青、小豆叶、浮萍,冷水、荠苨,皆可御也。

《图经》曰:文具侧子条下。

《圣惠方》:治风,腰脚冷痹疼痛。用川乌头三分去皮脐,生捣罗,酽醋调涂於故帛上傅之,须臾痛止。又方:治久疥癣方。用川乌头七枚,生用捣碎,以水二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温洗之。

《外台秘要》:治头风头痛。腊日乌头一升,炒令黄,末之,绢袋盛,酒三升浸,温服。

《千金方》:治耳鸣如流水声,耳痒及风声,不治久成聋。生乌头一味,掘得承湿削如枣核大,塞耳。旦易夜易,不过三日愈。又方:治沙虱毒,以射罔傅之佳。

《经验方》:治一切冷气,去风痰,定遍身疼痛,益元气,强精力,固精益髓,令人少病。川乌头一斤,用五升许大瓷钵子盛,以童子小便浸,逐日添注任令溢出,浸二七日,其乌头通软,拣去烂坏者不用,余以竹刀切破,每个作四片,却用新汲井水淘七遍后浸之,每日换。七日通前浸二十一日,取出焙乾,其药洁白,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盐汤、酒下,少粥饭压之。如冷气稍盛,加丸数服之。

《经验后方》:治痢独圣丸:川乌头一个好者,柴灸#7火烧烟欲尽取出,地上盏子合,良久,细研,用酒蜡丸如大麻子,每服三丸。赤痢用黄连、甘草、黑豆煎汤放冷吞下;如白,用甘草、黑豆煎汤放冷吞下;如泻及肚痛,水吞下。每於空心服之,忌热物。

《梅师方》:治蛇虺螫人,以射罔涂螫处,频易。又方:治妇人血风虚冷,月候不匀,或即脚手心烦热,或头面浮虚肿顽麻。川乌头一斤,清油四两,盐四两,一处铛内熬令裂#8,如桑椹色为度,去皮脐,五灵脂四两,合一处为末,入臼中捣令匀后,蒸饼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盐汤下二十丸,亦治丈夫风疾。又方:补益元脏,进饮食,壮筋骨。二虎丸:乌头、附子各四两,酽醋浸三宿,取出切作片子,穿一小坑,以炭火烧令通赤,用好醋三斗#9,同药倾入热坑子内,盆合之,经一宿取出,去砂土,用好青盐四两,研与前药同炒,令赤黄色,杵为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冷酒下十五丸,盐汤亦得,妇人亦宜。又方:疗痈□风,手足亸曳,口眼喎斜,言语蹇涩,步履不正,神验。乌龙丹:川乌头去皮脐了,五灵脂各五两,右为末,入龙脑、麝香研令细匀,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次暖酒调服之,一日两服,空心、晚食前服。治一人只三十丸,服五七丸,便觉台得手,移得步,十丸可以自梳头。

《胜金方》:治蝎咬。乌头末少许,头醋调傅之。

《灵苑方》:治马汗入疮,肿痛甚,宜急疗之,迟则毒深难理。以生乌头末傅疮口,良久有黄水,愈。

初虞世:治陷甲,割甲成疮,连年不差。川乌头尖、黄檗等分,为末,洗了贴药。

《修真秘诀》:治泻痢。三神丸:草乌头三两,一两生;一两熟炒;一两烧存性。研为末,以醋、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空心服。泻用井花水;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乾姜汤下;赤白痢生姜甘草汤下。

《孙兆口诀》: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脉息沉细,头疼腰重,兼治阴毒咳逆等疾。川乌头、乾姜等分,右为粗散,炒令转色,放冷再捣为细末,每一钱,水一盏,盐一撮,煎取半盏,温服。

《古今录验》:治痈攻肿,若有瘜肉突出。乌头五枚,以苦酒三升,渍三日,洗之,日夜三四度。

《杨氏产乳》:疗耳鸣无昼夜。乌头烧作灰,菖蒲等分为末,绵裹塞耳中,日再用,效也。唐˙李宝臣为妖人置堇於液中,宝臣饮之即暗,三日死。武后置堇於食,贺兰氏食之,暴死。

《衍义》曰:乌头、乌喙、附子、天雄、侧子五等,皆一物也。止以大小、长短、似像而名之。后世补虚寒,则须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圆,大及半两以上者,其力全不僭。风家即多用天#10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热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此用乌头、附子之大略如此。余三等,则量其材而用之。其炮制之法,经方已着。

天雄

味辛、甘,温,大温,有大毒。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疮,强筋骨,轻身健行,疗头面风去来疼痛,心腹结积,关节重,不能行步,除骨间痛,长阴气,强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又堕胎。一名白幕。生少室山谷。二月采根,阴乾。远志为之使,恶腐婢。

陶隐居云:今采用八月中旬。天雄似附子,细而长便是。长者乃至三四寸许。此与乌头、附子三种,本并出建平,故谓之三建。今宜都佷山最好,谓为西建。钱塘间者谓为东建,气力劣弱不相似,故曰西水犹胜东白也。其用灰杀之,时有水强巨两切者,不佳。

《唐本》注云:天雄、附子、乌头等,并以蜀道绵州、龙州出者佳。余处纵有造得者,力弱,都不相似。江南来者,全不堪用。陶以三物俱出建平故名之,非。按《国语》置堇於肉,注云:乌头也。《尔雅》云:芨,堇音靳草。郭注云:乌头苗也。此物本出蜀汉,其本名堇。今讹为建,遂以建平释之。又石龙芮叶似堇,故名水堇。今复为水莨,亦作建音。此岂复生建平耶?检字书,又无莨字,甄立言《本草音义》亦论之。天雄、附子、侧子并皆用。八月采造,其乌头四月上旬,今云二月采,恐非时也。

禹锡等按:《淮南子》云:天雄,雄鸡志气益注云,取天雄三枚,内雄鸡肠中,捣生食之,令人勇。

《药性论》云:天雄,君,忌豉汁,大热,有大毒。乾姜制,用之能治风痰,冷痹,软脚,毒风,能止气喘促急,杀禽虫毒。

《日华子》云:治一切风,一切气,助阳道,暖水脏,补腰膝,益精,明目,通九窍,利皮肤,调血脉,四肢不遂,破痃癖症结,排脓止痛,续骨消瘀血,补冷气虚损,霍乱转筋,背脊偻伛,消风痰,下胸膈水,发汗,止阴汗,炮含治喉痹。凡丸散,炮去皮脐用,饮药即和皮生使,甚佳。可以便验。又云:天雄,大长少角刺而虚,乌喙似天雄,而附子大短有角,平稳而实,乌头次於附子,侧子小於乌头,连聚生者,名为虎掌,并是天雄一裔,子母之类,气力乃有殊等,即宿根与嫩者耳。已上并忌豉汁。

《图经》曰:文具侧子条下。

陈藏器云:天雄,身全短无尖,周匝四面有附子,孕十一个,皮苍色即是。天雄宜炮皴拆后,去皮尖底用之。不然,阴制#11用,并得。

《别说》云:谨按此数条,说前项备悉。但天雄者始种乌头,而不生附子、侧子之类。经年独生长大者是也。蜀人种之忌生。此以为不利。如养蚕而为白僵之类。

侧子

峡州

味辛,大热,有大毒。主痈肿,风痹历节,腰脚疼冷,寒热,鼠瘘。又堕胎。

陶隐居云:此即附子边角之大者脱取之。昔时不用,比来医家以疗脚气多验。凡此三建,俗中乃是同根,而《本经》分生三处,当各有所宜故也。方云:少室天雄,朗陵乌头,皆称本土。今则无别矣。少室山连嵩高,朗陵县属豫州汝南郡,今在北国。

《唐本》注云:侧子,只是乌头下必共附子、天雄同生。小者侧子,与附子皆非正生,谓从乌头傍出也。以小者为侧子,大者为附子。今称附子角为侧子,理必不然。若当阳已下,江左及山南嵩高、齐、鲁间,附子时复有角,如大豆许。夔州已上剑南所出者,附子之角,曾微黍粟,持此为用,诚亦难充。比来京下,皆用细附子有效,未尝取角。若然,方须八角附子,应言八角侧子,言取角用,不近人情也。

禹锡等按:《蜀本》注云:昔多不用,今以疗脚气甚效。按陶云侧子即附子边角之大者,削取之。苏云只是乌头下共附子同生。小者为侧子,大者为附子。殊无证据。但云附子角小如黍粟,难充於用,故有此#12说。今据附子边,果有角大如枣核及槟榔已来者,形状亦自是一颗,仍不小。则是乌头傍出附子,附子傍出侧子,理亦明矣。陶云:初生形似乌鸟头,故谓之乌头,两歧者如乌鸟口,故名乌喙,细而长,乃至三四寸者为天雄,根傍如芋散生者名附子,傍连生者名侧子,五物同出而异名。苗高二尺许,叶似石龙芮及艾,其花紫赤,其实紫黑。今以龙州、绵州者为佳。作之法:以生熟汤浸半日、勿令灭气出。以白灰裛之,数易使乾。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并不及前法。

《吴氏》云:侧子,一名莨。神农、岐伯:有大毒。八月采,阴乾。是附子角之大者,畏恶与附子同。

《药性论》云:侧子,使。能治冷风湿痹,大风筋骨孪急。

《图经》曰:乌头、乌喙,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侧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今并出蜀土。然四品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於龙州。种之法:冬至前,先将肥腴陆田耕五七遍,以猪粪粪之,然后布种,逐月耕籽,至次年八月后方成。其苗高三四尺已来,茎作四棱,叶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实小紫黑色,如桑椹。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后有此四物,收时一处造酿方成。酿之法:先於六月内,踏造大、小麦曲,至收采前半月,预先用大麦煮成粥,后将上件曲造醋,候热淋去糟。其醋不用大酸,酸则以水解之。便将所收附子等去根须,於新洁瓮内淹浸七日,每日搅一遍,日足捞出,以弥疏筛操之,后向慢风日中晒#13之百十日,以透乾为度。若猛日晒,则皱而皮不附肉。其长三二寸者,为天雄,割削附子傍尖牙角为侧子,附子之绝小者亦名为侧子。元种者,母为乌头,其余大、小皆为附子,以八角者为上。如方药要用,须炮令裂,去皮脐使之。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然收采时月与《本经》所说不同。盖今时所种如此。其内地所出者,与此殊别,今亦稀用。谨按《本经》冬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而《广雅》云:奚毒,附子也。一岁为荝与侧同子#14,二岁为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今一年种之,便有五物也,岂今人种莳之法,用力倍至,故尔繁盛也。虽然药力当缓,於岁久者耳。崔氏治寒疝心腹胁引痛,诸药不可近者,蜜煎乌头主之。以乌头五枚大者,去芒角及皮,四破,以白蜜一斤,煎令透润,取出焙乾,捣筛,又以熟蜜丸如梧桐子大,冷盐汤吞二十圆,永除。又法:用煎乌头蜜汁,以桂枝汤五合解之。饮三合不知,加五合。其知者如醉,以为中病。《续传信方》:治阴毒伤寒,烦躁,迷闷不主悟人,急者用大附子一个,可半两者,立劈作四片,生姜一大块,立劈作三片,如中指长,糯米一撮,三味以水一升,煎取六合,去滓,如人体温,顿服,厚衣覆之。或汗出,或不出,候心神定,别服水解散,太白通关散之类。不得与冷水,如渴,更将滓煎与吃。今人多用有效,故详着之。

陈藏器云:侧子,冷酒调服,治遍身风疹。

雷公云:侧子,只是附子傍有小颗。附子,如枣核者是,宜生用。治风疹神妙也。木鳖子,只是诸喙附雄乌侧中毗槵者,号曰木鳖子,不入药用。若服之,令人丧目。

半夏

齐州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暴乾。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乾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陶隐居云: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用之皆先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生姜者,亦以制其毒故也。

《唐本》注云:半夏,所在皆有,生平泽中者,名羊眼半夏,圆白为胜,然江南者大,乃径寸,南人特重之,顷来互用,功状殊异。问南人,说苗乃是由跋,陶注云:虎掌极似半夏,注:由跋乃说鸢尾,於此注中似说由跋,二事混淆,陶终不识。

禹锡等按:《蜀本》云:熟可以下痰。又《图经》云:苗一茎,茎端三叶,有二根相重,上小下大,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则实大。采得当以灰裛二日,汤洗暴乾之。

《药性论》云: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以生姜等分制而用之。能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15气,主咳结。新生,磨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如有痰气,加而用之。

《日华子》云:味□、辛。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图经》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今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叶似芍药叶。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内采根,以灰裛二日,汤洗暴乾。一云五月采者虚小,八月采者实大。然以圆白,陈久者为佳。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又由跋绝类半夏,而苗高近一二尺许,根如鸡卵大,多生林下,或云即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乱。半夏主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张仲景治反胃呕吐,大半夏汤: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以水一斗二升和,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三升半,温服一升,日再。亦治膈间支饮。又主呕吐,谷不得下,眩悸。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切,以水七升,煎取一升,温服之。又主心下悸。半夏麻黄圆:二物等分,末,蜜丸,大如小豆。每服三丸,日三服。其余主寒厥赤丸,四逆呕吐。附子梗米汤及伤寒方:用半夏一升,洗去滑,焙乾,捣末,小麦面一升,合和,以水溲令熟,和如弹丸,以水煮令面熟则药成。初吞四五枚,日二,稍稍增至十五枚,旋煮旋服,觉疾减,欲更重合亦佳。禁食饧与羊肉。

雷公云:凡使,勿误用傍□子,真似半夏,只是咬着微酸,不入药用。若修事,半夏四两,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於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争,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圣惠方》:治时气,呕逆不下食。用半夏半两,浸洗七遍去滑,生姜一两同锉碎,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分二服,不计时候温服。又方:治蝎瘘五孔皆通。半夏一分为末,以水调傅之。

《经验后方》:正胃。半夏二两,天南星二两,右以为末,用水五升,入坛子内,与药搅匀,浸一宿,去清水,焙乾,重研令细。每服水二盏,药末二钱,姜三片,同煎至六分,温服,至五服效。

《斗门方》:治胸膈壅滞,去痰开胃。用半夏净洗焙乾,捣罗为末,以生姜自然汁和为饼子,用湿纸裹,於慢火煨令香熟。水两盏,用饼子一块如弹丸大,入盐半钱,煎取一盏,温服。能去胸膈壅逆,大压痰毒及治酒食所伤,其功极验。

《简要济众》:治久积冷,不下食,呕吐不止,冷在胃中。半夏五两,洗过为末,每服三钱,白面一两,以水和搜,切作棋子,水煮面熟为度。用生姜、醋和调服之。

《古今录验》:治喉痹。半夏末方寸匕,鸡子一枚头开窍子,去内黄白,盛淳苦酒令小满,内半夏末着中,搅和鸡子内,以镮子坐之,於炭上煎,药成置杯中,稍暖咽之。

钱相公《筐中方》:治竭螫人,取半夏以水研涂之,立止。

《梅#16师方》:治伤寒病啘不止。半夏熟洗乾末之,生姜汤服一钱匕。

《子母秘录》:治小儿腹胀。半夏少许洗,捣末,酒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二丸,生姜汤吞下。不差,加之,日再服。又若以火炮之为末,贴脐亦佳。又方:治五绝。一曰自缢,二曰墙压,三曰溺水,四曰魇魅,五曰产乳。凡五绝,皆以半夏一两,捣筛为末,丸如大豆,内鼻孔中即愈。此是扁鹊法。

《御药院》:治膈壅风痰。半夏不计多少,酸浆浸一宿,温汤洗五七遍,去恶气,日中晒乾,捣为末,浆水搜饼子,日中乾之,再为末。每#17入生脑子一钱,研匀,以浆水浓脚丸鸡头大。纱袋盛,通风处阴乾。每一丸,以好茶或薄荷汤下。

紫虚#18元君《南岳夫人内传》:治卒死。半夏末如大豆许,吹入鼻中。

《衍义》曰:半夏,今人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制水。《经》曰:水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碎之,半夏汤洗,与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时呷,数日已。

虎掌

黄州 江州

味苦,温、微寒,有大毒。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除阴下湿,风眩。生汉中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阴乾。蜀漆为之使,恶莽草。

陶隐居云:近道亦有。形似半夏,但皆大,四边有子如虎掌。今用多破之或三四片尔。方药亦不正用也。

《唐本》注云:此药是由跋宿者。其苗一茎,茎头一叶,枝丫音鸦颊古协切茎。根大者如拳,小者如鸡卵,都似扁柿,四畔有圆牙,看如虎掌,故有此名。其由跋是新根,犹大於半夏二三倍,但四畔无子牙尔。陶云:虎掌似半夏,即由来以由跋为半夏,释由跋苗,全说鸢尾南人至今犹用由跋为半夏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曰:其茎端有八九叶,花生茎间。根周围有牙,然若兽掌也。

《吴氏》云:虎掌,神农、雷公:苦,无毒。岐伯、桐君:辛,有毒。立秋,九月采。

《药性论》云:虎掌,使,味甘。不入汤服,能治风眩目转,主疝瘕肠痛,主伤寒时疾,强阴。

《图经》曰:虎掌,生汉中山谷及冤句,今河北州郡亦有之。初生根如豆大,渐长大似半夏而扁,累年者,其根圆如寸,大者如鸡卵。周回生圆牙二三枚,或五六枚。三四月生苗,高尺余。独茎上有叶如爪,五六出分布,尖而圆。一窠生七八茎,时出一茎作穗,直上如鼠尾。中生一叶如匙,裹茎作房,傍开一口,上下尖。中有花,微青褐色。结实如麻子大,熟即白色,自落布地,一子生一窠。九月苗残取根,以汤入器中,渍五七日,汤冷乃易。日换三四遍,洗去涎,暴乾用之。或再火炮。今冀州人菜园中种之,亦呼为天南星。江州有一种草,叶大如掌,面青背紫,四畔有芽如虎掌,生三五叶如一本,冬青,治心痛寒热积气,不结花实,与此名同,故附见之。

由跋

主毒肿结热。

陶隐居云:本出始兴,今都下亦种之。状如乌翣而布地,花紫色,根似附子。苦酒摩涂肿,亦效。不入余药。

《唐本》注云:由跋根,寻陶所注,乃是鸢尾根,即鸢头也。由跋,今南人以为半夏,顿尔乖越,非惟不识半夏,亦不知由跋与鸢尾。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半夏高三#19尺,生泽中熟地,根如小指,正员,所谓羊眼半夏也。由跋苗高一二尺,似苣蒻,根如鸡卵,生林下,所谓由跋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春抽一茎,茎端直八九叶,根圆扁而肉白也。

《图经》曰:文具半夏条下。

鸢尾

味苦,平,有毒,主蛊毒邪气,鬼疰诸毒,破症瘕积聚,大水,下三虫,疗头眩,杀鬼魅。一名乌园。生九疑山谷。五月采。

陶隐居云:方家云是射干苗,无鸢尾之名。主疗亦异,当别一种物。方亦有用鸢头者,即应是其根,疗体相似,而本草不显之。

《唐本》注云:此草叶似射干而阔短,不抽长茎,花紫碧色。根似高良姜,皮黄肉白,有小毒。嚼之戟人咽喉,与射干全别。人家亦种,所在有之。射干花红,抽茎长,根黄有臼。今陶云由跋,正说鸢尾根茎。

禹锡等按:《蜀本》云:此草名鸢尾,根名鸢头,亦谓之鸢根。又《图经》:叶似射干,布地生。黑根似高良姜而节大,数个相连。今所在皆有。九月、十月采根,日乾。

陈藏器云:鸢尾,主飞尸,游蛊着喉中,气欲绝者。以根削去皮,内喉中,摩病处,令血出为佳。

大黄将军

蜀州

味苦,寒、大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20诸老血留结。一名黄良。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乾。得芍药、黄芩、牡蛎、细辛、茯苓疗惊恚怒,心下悸气。得消石、紫石英、桃人疗女子血闭。黄芩为之使,无所畏。

陶隐居云: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西川阴乾者胜。北部日乾,亦有火乾者,皮小焦,而耐蛀堪久。此药至劲利,粗者便不中服,最为俗方所重。道家时用以去痰疾尔,非养性所须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矣。

《唐本》注云:大毒#21,性湿润而易坏蛀,火也易#22佳。二月、八月日不烈,恐不时燥,即不堪矣。叶、子、茎并似羊蹄,但粗长而厚。其根细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长二尺。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上煿之,一日微燥,乃绳穿眼之,至乾为佳。幽、并已北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凉州、羌、蜀地皆有。其茎味酸,堪生啖。亦以解热,多食不利人。陶称蜀地者不及陇西,误矣。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大黄,用之当分别其力。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紧硬者;若取泻泄骏快,推陈去热,当取河西锦纹者。凡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

禹锡等按:《蜀本》云:叶似蓖麻,根如大芋,傍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似羊蹄。又云:《图经》云:高六七尺,茎脆。

《药性论》云:蜀大黄,使,去寒热,忌冷水,味苦、甘。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能破痰实,冷热,结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云:宣通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瘟瘴热疾,利大小便。并傅一切疮疖痈毒。廓州马蹄峡中者次之。

《图经》曰: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文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蕃大黄。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傍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二月、八月采根,去黑皮,火乾。江淮出者曰土大黄,一月开黄花,结细实。又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疗疥瘙又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尖。四月内於押条上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黄色,亦呼为金荞麦。三月采苗,五月收实,并阴乾。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文,日乾之。亦呼为土大黄。凡收大黄之法,苏恭云: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上煿之,一日微燥,乃绳穿眼之至乾。今土大黄,往往作横片,曾经火爆。蜀大黄乃作紧片如牛舌形,谓之牛舌大黄。二者用之皆等。《本经》称大黄推陈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积滞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用处尤多。又有三物备急圆,司空裴秀为散,用疗心腹诸疾,卒暴百病。其方用大黄、乾姜、巴豆各一两,须精好者,捣筛,蜜和,更捣一千杵,圆如小豆,服三圆,老小斟量之。为散不及圆也。若中恶客忤,心腹胀,卒痛如锥刀刺痛,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之。若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喉,须臾差。未知,更与三丸,腹当鸣转,即吐下,便愈。若口已噤,亦须拆齿灌之,药入喉即差。崔知悌疗小儿无辜闪癖,瘰疬,或头乾黄耸,或乍痢乍差,诸状多者,皆大黄煎主之。大黄九两,锦文新实者,若微朽#23即不中用,削去苍皮乃秤,捣筛为散。以上好米醋三升和之,置铜碗中,於大铛中浮汤上,炭火煮之,火不用猛,又以竹木篦搅药,候任丸乃停,於小瓷器中贮。儿年三岁一服七圆,如梧桐子,日再服,常#24以下青赤脓为度。若不下脓,或下脓少者,稍加圆。下脓若多者圆又须减。病重者或至七八剂方尽根本。大人、小儿,以意量之。此药惟下脓宿结,不令儿利。须禁食毒物,食乳者乳母亦同忌法。崔元亮《海上方》治腰脚冷风气。以大黄二大片,切如棋子,和少酥炒令酥,尽入药中,切不得令黄焦则无力,捣筛为末,每日空腹以水大三合,入生姜两片如钱,煎十余沸去姜,取大黄末两钱,别置碗子中,以姜汤调之,空腹顿服。如有余姜汤,徐徐呷之令尽,当下冷脓及恶物等,病即差止。古人用药毒攻病,必随人之虚实而处置,非一切而用也。姚僧垣初仕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僧垣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勿#25从,几至委顿。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垣曰:脉洪而实,此有宿妨,非用大黄无差理。帝从而遂愈。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以偶中病,便谓此方之神奇;其差误,乃不言用药之失,如此者众矣,可不戒哉?

《唐本》注云:叶似蓖麻,根如大芋,傍生细根如牛蒡。《图经》云:高六七尺,茎脆味酸,醒酒。

雷公云:凡使,细锉,内文如水旋斑紧重,锉蒸,从巳至未,晒乾,又洒腊水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乾,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擘如乌膏样。於日中晒乾用之为妙。

《圣惠方》:治时气发豌豆疮。用川大黄半两微炒,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分为二服。又方:热病狂语及诸黄。用川大黄五两锉炒微赤,捣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候,冷水调下半匙。

《外台秘要》:疗癖方。大黄十两,杵筛,醋三升,和匀,白蜜两匙煎,堪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三十圆,生姜汤吞下,以利为度,小者减之。

《千金方》: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用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圆如梧桐子大。患者用温醋七分盏化五圆,服之,良久下。亦治马坠内损。

《千金翼》:治妇人血癖痛。大黄三两捣筛,以酒二升,煮十沸,顿服。

《经验后方》:治风热疏积热风壅,消食,化气导血,大解壅滞。大黄四两,牵牛子四两,半生半熟,为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每服茶下一十圆,如要微动,吃十五圆。冬月中最宜服,并不搜搅人。

《梅师方》:治卒外肾偏肿疼痛。吃矫、大黄末醋和涂之,乾即易之。

《斗门方》:治腰痛。用大黄半细两,更入生姜半两,同切如小豆大,於铛内炒令黄色,投水两碗,至五更初顿服,天明取下。腰间恶血物用盆器盛如鸡肝样,即止。

《简要济众》:治吐血。川大黄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生地黄汁一合,水半盏,煎三五佛,无时服。

《广利方》:治骨节热,积惭黄瘦。大黄四分,以童子小便五大合,煎取四,去滓,空心分为二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伤寒类要》:疗急黄病。大黄粗切二两,水三升半,渍一宿,平旦煎绞汁二升半,内芒消二两绞服,须臾当快利。

姚和众:治小儿脑热常闭目。大黄一分粗#26锉,以水三合浸一宿,一岁儿每日与半合,服余者涂顶上,乾即再涂。

《别说》云:谨按大黄收时,皆以火烧石煿乾。欲速货卖,更无生者,用之不须更多炮炙,少蒸煮之类也。

《衍义》曰:大黄,损益前书已具。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或曰:心气不足矣,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汤#27?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不当须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以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热,就以若补其心,盖两全之。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量虚实用之。

葶苈

曹州 丹州 成德军

味辛、苦,寒、大寒,无毒。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音沸痒,利小腹。久服令人虚。一名丁历,一名蕇音典蒿,一名大室,一名大适。生稿城平泽及田野。立夏后采实,阴乾。得酒良。榆皮为之使,恶僵蚕、石龙芮。

陶隐居云:一出彭城者最胜,今近#28道亦有。母则公荠,子细黄至苦,用之当熬。

今按:此药亦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禹锡等按:《蜀本》云:苗似荠苨,春末生,高二三尺,花黄,角生子黄细。五月熟,采子暴乾。

《药性论》云:葶苈,臣,味酸,小毒。能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

《尔雅》云:蕇,葶苈。注:实、叶皆似芥,一名狗荠。

《日华子》云:利小肠,通水气虚肿。

《图经》曰:葶苈,生稿城平泽及田野,今京东、陕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本#29胜。初春生苗叶,六七寸,有似荠。根白,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子偏#30小如黍米微长,黄色。立夏后采实,暴乾。《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许慎、郑康成注皆云:靡草,荠、葶苈之属是也。至夏则枯死,故比时采之。张仲景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葶苈炒黄色,捣末为圆,大如弹子。每服用大枣二十枚,水三升,煎之取二升,然后内一弹丸更煎,取一升,顿服之。支饮不得息亦主之。《崔知悌方》:疗上气嗽,长引气不得卧,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或足肿,并主之。葶苈子三升,微火熬,捣筛为散,以清酒五升渍,冬七日,夏三日。初服如桃许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气力,取微利一二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满,亦可以绵细绞。即服其葶苈单茎向上,叶端出角,角粗且短。又有一种苟芥草,叶近根下作奇,生角细长。取时必须分别前件二种也。又《箧中方》治嗽含膏丸:曹州葶苈子一两,纸衬熬令黑,知母一两,贝母一两,三物同捣筛,以枣肉半两,别销沙糖一两半,同入药中和为丸,大如弹#31丸。每服以新绵裹一丸,含之徐徐咽津,甚者不过三丸。今医亦多用。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须子,真相似葶苈子,只是味微甘苦。葶苈子入项苦。凡使,以糯米相合,於焙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

《圣惠方》:治上气喘急,遍身浮肿。用甜葶苈一升,隔纸炒令紫色,捣令极细,用生绢袋盛,以清酒五升浸三日后,每服抄一匙,用粥饮调下,日三四服。

《外台秘要》:治食饮不得息。葶苈子三两,熬令黄,捣为末,以水三升煮,大枣三十枚,得汁一升内药中。每服如枣大,煎取七合,顿服。

《千金方》:治腹胀积聚症瘕。葶苈子一升熬#32,以酒五升浸七日,日服三合。

《千金翼》:治头风。捣葶苈子,以汤淋取汁洗头止#33。

《经验方》:河东裴氏传经效,治水肿及暴肿。葶苈三两,杵六千下,令如泥。即下汉防己末四两,取绿头鸭就臼中截头沥血於臼中,血尽,和鸭头更捣五千下,圆如梧桐子。甚者,空腹白汤下十圆,稍可五圆,频服,五日止。此药利小便,有效如神。

《梅师方》:治遍身肿浮,小便涩。葶苈子二两,大枣二十枚,以水一大升,煎取一小升,去枣,内葶苈於枣汁煎丸如梧桐子,饮下十圆。又方:治肺壅气喘急不得卧。葶苈子三两炒,大枣三十枚,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又煎取一升去滓,并二服。

《简要济众》:治小儿水气腹肿,兼下痢脓血,小便涩。葶苈子半两,微#34炒捣如泥,以枣肉和捣为圆如绿豆大。每服五圆,枣汤下,空心、晚下#35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续十全方》:治一切毒,入腹不可疗及马汗。用葶苈子一两炒研,以水一升浸汤服,取下恶血。

《崔氏》:治水气。葶苈三两,以物盛,饭上蒸令熟,即捣万杵,若圆得如梧桐子,不须蜜和。一服五圆,渐加至七圆,以得微利即佳。不可多服,令人不甚美食。若气发,服之,得利,气下定即停。此方治水气无比。萧驸马患水肿,惟服此得差。

《伤寒类要》:治肾痹唇乾,以葶苈主之。

《子母秘录》:治小儿白秃。葶苈捣末,以汤洗讫涂上。

姚和众:治孩儿蛔虫。葶苈子一分,生为末用,以水三合,煎取一合,一日服尽。

《圣惠》:又方:治支饮久不差,大腹水肿,喘促不止。用甜葶苈三两,隔纸炒令紫色,捣如膏。每服圆如弹子大,以水一中盏,入枣四枚,煎至五分去滓,非时服。

《衍义》曰:葶苈,用子。子之味有甜、苦两等,其形则一也。然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复更入药也。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故曰久服令人虚。盖取苦泄之义,其理甚明。《药性论》所说尽矣,但不当言味酸。

桔梗

解州 成州 和州

味辛、苦,微温,有小毒。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下蛊毒。一名利如,一名房图,一名白药,一名梗草,一名荠苨。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二月#36采根,暴乾。节皮为之使。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消石、石膏,疗伤寒。畏白及、龙眼、龙胆。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叶名隐忍。二三月生,可煮食之。桔梗疗蛊毒甚验,俗方用此,乃名荠苨。今别有荠苨,能解药毒,所谓乱人参者便是。非此桔梗,而叶甚相似。但荠苨叶下光明、滑泽、无毛为异,叶生又不如人参相对者尔。

《唐本》注云:人参,苗似五加阔短,茎圆,有三四桠,桠头有五叶。陶引荠苨乱人参,谬矣。且荠苨、桔梗,又有叶差互者,亦有叶三四对者,皆一茎直上,叶既相乱,惟以根有心、无心为别尔。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桔梗,臣,味苦,平,无毒。能治#37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气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日华子》云: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瘟,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毒。以白粥解之。

《图经》曰:桔梗,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今在处有之。根如小指大,黄白色。春生苗,茎高尺余。叶似杏叶而长椭,四叶相对而生,嫩时亦可煮食之。夏开花紫碧色,颇似牵牛子也,秋后结子。八月采根,细锉暴乾用。叶名隐忍。其根有心,无心者乃荠苨也。而荠苨亦能解毒,二物颇相乱。但荠苨叶下光泽无毛为异。关中桔梗,根黄#38,颇似蜀葵根。茎细,青色。叶小,青色,似菊花叶。古方亦单用之。《古今录验》疗卒中蛊下血如鸡肝者,昼夜出血石余,四脏皆损,惟心未毁,或鼻破待死者。取桔梗捣屑,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不能下药,以物校口开灌之。心中当烦,须臾自定,服七日止。当食猪肝臛以补之,神良。《集验方》疗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燥,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是肺痈。治之以桔梗、甘草各二两炙,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再服,朝暮吐脓血则差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木梗,真似桔梗,咬之只是腥涩不堪。凡使,去头上尖硬二三分已来,并两畔附枝子。於槐砧上细锉,用百合水浸一伏时,漉出,缓火熬令乾用。每修事四两,用生百合五分捣作膏,投於水中浸。

《圣惠方》:治马喉痹并毒气壅塞。用桔梗二两去芦头锉,以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滓,不计时分温三服。又方:妊娠中恶,心腹疼痛。用桔梗一两细锉,水一中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非时温服。

《外台秘要》:治卒客忤停尸不能言者。烧桔梗一两,末,米饮服,仍吞麝香如豆大许,佳。

《千金方》:治喉闭并毒气。桔梗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又方:鼻衄方。桔梗为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亦止吐下血。

《百一方》:若被打击,瘀血在肠内,久不消,时发动者。取桔梗末,熟水下刀圭。

《经验后方》:治骨曹风,牙疼肿。桔梗为末,枣穰和圆如皂子大,绵裹咬之。肿则荆芥汤漱之。

《简要济众》:治痰嗽不定喘急。桔梗一两半,捣罗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温服。

《子母秘录》:治小儿卒客忤死。烧桔梗,末三钱匕,饮服。

杜壬:治上焦有热,口舌咽中生疮,嗽有脓血。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食后细呷之,亦治肺壅。

《梅师方》:治卒蛊毒,下血如鹅肝,昼夜不绝,脏腑败坏。桔梗捣汁,服七合佳。

《衍义》曰:桔梗,治肺热气奔促、嗽逆,肺痈排脓。陶隐居云:俗方用此,乃名荠苨。今别#39荠苨,所谓乱人参者便是,非此桔梗也。《唐本》注云:陶引荠苨乱人参,谬矣。今详之非也。隐居所言,其意止以根言之,所以古乱人参。《唐本》注却以苗难之,乃本注误矣。

莨音浪菪音荡

秦州

味苦、甘,寒,有毒。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使人健行,见鬼,疗癫狂风痫,颠倒拘孪。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轻身,走及奔马,强志益力,通神。一名横唐,一名行唐。生海滨川谷及雍州。五月采子。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子形颇似五味核而极小。惟入疗颠狂方用,寻此乃不可多食过剂尔。久服自无嫌,通神健行,足为大益,而《仙经》不见用。今方家多作狼唐。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莨菪子,主痃癖,安心定志,聪明耳目,除邪逐风,变白,性温不寒,取子暴乾。隔日空腹水下一指捻勿令子破,破即令人发狂。亦用小便浸之令吸#40,小便尽曝乾,依前服之。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王不留行、菘蓝等。茎、叶有细毛,花白,子壳作罂子形,实扁细,若粟米许,青黄色。所在皆有。六月、七月采子,日乾。

《药性论》云:莨菪亦可单用,味苦、辛,微热,有大毒。生能泻人见鬼,拾针狂乱。熟炒止冷泻,主齿痛,蚛牙孔。子,咬之虫出。石灰清煮一伏时,掬出,去牙暴乾,以附子、乾姜、陈橘皮、桂心、厚朴为圆,去一切冷气,积年气痢,甚温暖。热发用绿豆汁解之。焦炒碾细末,治下部脱肛。

《日华子》云:温,有毒。甘草、升麻、犀角并能解之。烧熏蚛牙及洗阴汗。

《图经》曰:莨菪子,生海滨川谷及雍州,今处处有之。苗茎高二三尺许。叶似地黄、王不留行、红蓝等,而三指阔。四月开花,紫色。苗、荚、茎有白毛。五月结实,有壳作罂子状,如小石榴。房中子至细,青白如米粒。一名天仙子。五月采子,阴乾。谨按《本经》云:莨菪性寒,后人多云大热。而《史记˙淳於意传》云:淄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意饮以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且不乳岂热药所治?又古方主#41卒癫狂又#42多单用莨菪,不知果性寒邪?《小品》载治癫狂方云:取莨菪三升作末,酒一升渍数日,出捣之,以向汁和绞去滓,汤上煎令可圆服,如小豆三圆,日三。当觉口面急,头中有虫行,额及足手有赤色处,如此便是差候。未知再服,取尽神良。又《箧中方》主肠风,莨菪煎:取莨菪实一升,治之。暴乾捣筛,生姜半斤取汁,二物相和,银锅中更以无灰酒二升投之,上火煎令如稠饧,即旋投酒,度用酒可及五升以来,即止煎。令可圆如梧子。每旦酒饮通下三圆,增至五七圆止。若圆时枯手,则菟丝粉衬隔。煎熬切戒火紧,则药易焦而失力矣。初服微热,勿怪。疾甚者,服过三日,当下利。疾去,利亦止。绝有效。

雷公云:凡使,勿令使苍冥子,其形相似,只是服无效,时人多用杂之。其苍冥子,色微赤,若修事十两,以头醋一镒,煮尽醋为度。别用黄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牛乳汁#43黑,即是莨菪子,大毒。晒乾别捣重筛用。勿误服,冲人心大烦闷,眼生暹火。

《别说》云:谨按:莨菪之功,未见如所说,而其毒有甚,煮一二日而牙方生,用者宜审之。

草蒿

味苦,寒,无毒。主#44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华阴川泽。

陶隐居云: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唐本》注云:此蒿生挼傅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良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草蒿主鬼气尸疰复#45连,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服。亦暴乾为末,小便中服。如觉冷,用酒煮。又烧为灰,纸八九重淋取汁,和石灰去息肉、黡子。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茵蔯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苗,日乾。江东人呼为□蒿,为其臭似□,北人呼为青蒿。

《尔雅》云:蒿,菣。释曰:蒿一名菣。《诗˙小雅》云:食野之蒿。陆机云:青蒿也。荆、豫之间,汝南、汝阴皆云菣。孙炎云:刑楚之间谓蒿为菣。郭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菣是也。

《日华子》云:青蒿,补中益气,轻身补虚,驻颜色,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傅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烧灰和石灰煎,治恶毒疮并茎亦用。又云:子味甘,冷,无毒。明目,开胃。炒用治劳,壮健人。小便浸之治恶疮疥癣风疹,杀虱煎洗。又云:臭蒿子,凉,无毒。治劳,下气开胃,止盗汗及邪气鬼毒。又名草蒿。

《图经》曰:草蒿,即青蒿也。生华阴川泽,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极细嫩,时人亦取杂诸香菜食之。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间采子,阴乾。根、茎、子、叶并入药用,乾者炙作饮香尤佳。青蒿亦名方溃。凡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者若同,反以成疾。得童子小便浸之,良。治骨蒸热劳为最。古方多单用者。葛氏治金刃所伤。取青蒿捣傅上,以帛裹创血止即愈。崔元亮《海上方》:疗骨蒸鬼气。取童子小便五大斗澄过,青蒿五斗,八九月采,带子者最好,细锉,二物相和,内好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净洗令乾,再泻汁安釜中,以微火煎,可取二大斗,即取猪胆十枚相和,煎一大斗半,除火待冷,以新瓷器盛。每欲服时,取甘草二三两熟炙,捣末,以煎和捣一千杵为圆,空腹粥饮下二十圆,渐增至三十圆止。

雷公云:凡使,惟中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采得叶不计多少,用七岁儿七个溺浸七日七夜后,漉出,晒乾用之。

《食疗》云:青蒿,寒。益气长发,能轻身补中,不老明目,煞风毒。捣傅疮上,止血生肉。最早,春便生,色白者是。自然香醋淹为菹,益人。治骨蒸,以小便渍一两宿,乾,末为圆,甚去热劳。又,鬼气,取子为末,酒服之方寸匕,差。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

《百一方》:治蜂螫人。嚼青蒿傅疮上,即差。

《斗门方》:治丈夫劳瘦。青蒿细锉,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一升半去滓,入器中煎成膏,圆如梧桐子大,空心,临卧以温酒吞下二十圆。

《衍义》曰:草蒿,今青蒿也。在处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今人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但一类之中,又取其青色者。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土人谓之为香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色深青,故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

旋覆花

随州

味咸、甘,温、微冷利,有小毒。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音嗤D音蔑,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一名戴椹,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其根主风湿。生平泽川谷。五月采花,日乾,二十日成。

陶隐居云:出近道下湿地,似菊花而大。又别有旋葍根,出河南,来北国亦有,形似芎藭,惟合旋葍膏用之,余无所入,非此覆花根也。

《唐本》注云:旋覆根在中品。陶云:苗似姜,根似高良姜而钿,此是山姜。证不是旋覆根。今复道从北国来,似芎藭,芎藭与高良姜全无仿佛尔。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旋覆花,叶似水苏,花黄如菊。今所在皆有,六月至九月采花。

《药性论》云:旋覆花,使,味甘,无毒。主肋胁气下,寒热水肿,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

《尔雅》云:蕧,盗庚。注:旋覆似菊。疏:复,一名盗庚也。

萧炳云:旋覆用花,葍旋用根。

《日华子》云:无毒。明目,治头风,通血脉。叶止金疮血。

《图经》曰:旋覆花,生平泽川谷,今所在有之。二月已后生苗,多近水傍,大如红蓝而无刺,长一二尺已来,叶似柳,茎细。六月开花似菊花,铜钱大,深黄色。上党田野人呼为金钱花;七月、八月采花。暴乾,二十日成。今近都人家园囿所莳金钱花,花、叶并如上说,极易繁盛,恐即旋覆也。张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七物旋覆代赭汤;杂治妇人,有三物旋覆汤。胡洽有除痰饮在两胁胀满等疾,旋覆花圆用之者尤多也。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里花蕊壳皮并蒂子,取花蕊蒸,从巳至午,晒乾用。

《外台秘要》:《救急》续断筋法:取旋覆花草根净洗土捣,量疮大小傅之。日一二易,以差为度。又方:破斫筋断者。以旋覆根捣汁沥疮中,仍用滓封疮上,十五日,即断筋便续。此方出苏景仲家獠奴用,效。

《经验后方》:治中风及壅滞。以旋覆花洗尘令净,捣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夜卧以茶汤下五圆至七圆、十圆。

《梅师方》:治金疮止血,捣旋覆花苗傅疮即止。

《衍义》曰:旋覆花,叶如大菊,又如艾蒿。七八月有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黄绿,繁茂,圆而覆下,亦一异也。其香过如菊,行痰水,去头目风。其味甘、苦、辛,亦走散之药也。其旋花,四月、五月有花,别一种,非此花也。第八卷已具之。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六竟

#1拆:晦明轩本作『坼』。下仿此。

#2了:原作『子』,据晦明轩本改。

#3渍:原作『清』,据晦明轩本改。

#4毒:晦明轩本作『热』。

#5采:晦明轩本作『正月二月采』。

#6旋:晦明轩本『旋』下有『添』字。

#7灸:晦明轩本作『灰』。

#8裂:原作『烈』,据晦明轩本改。

#9斗:晦明轩本作『升』。

#10天:原作『大』,据晦明轩本改。

#11制:原作『刺』,据晦明轩本改。

#12此:原作『比』,据晦明轩本改。

#13晒:原作『丽』,据晦明轩本改。

#14子:原与上『同』字误倒,据晦明轩本乙正。

#15肺:原作『脚』,据晦明轩本改。

#16梅:晦明轩本作『深』。

#17每:晦明轩本『每』下有『五两』二字。

#18虚:晦明轩本作『灵』。

#19三:晦明轩本作『一二』。

#20腹:晦明轩本『腹』下有『痛』字。

#21毒:晦明轩本作『黄』。

#22也易:晦明轩本作『乾乃』。

#23朽:原作『柏』,据晦明轩本改。

#24常:晦明轩本作『当』。

#25勿:晦明轩本作『弗』。

#26粗:原作『废』,据晦明轩本改。

#27汤:晦明轩本『汤』下有『何也』二字。

#28近:原作『迫』,据晦明轩本改。

#29本:晦明轩本作『尤』。

#30偏:晦明轩本作『扁』。

#31弹:原作『脾』,据晦明轩本改。

#32熬:原作『然』,据晦明轩本改。

#33止:晦明轩本作『上』。

#34微:原作『征』,据晦明轩本改。

#35下:晦明轩本作『后』。

#36二月:晦明轩本作『二八月』。

#37治: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8黄:晦明轩本作『苗』,连下读。

#39别:晦明轩本『别』下有『有』字。

#40吸:晦明轩本作『泣』。

#41主:原作『王』,据晦明轩本改。

#42又:晦明轩本作『亦』。

#43浸一宿,至明看牛乳汁:此九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4主:原作『王』,据晦明轩本改。

#45复:晦明轩本作『伏』。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