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三

道教之音 唐---孙思邈

2017-10-13 12:39:31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胃腑方

噎塞第六论方

五噎圆,治胸中久寒,呕逆逆气,食饮不下,结气不消方:《古今录验》云:五噎者,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劳噎者,苦气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温。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此皆忧恙嗔怒,寒气上入胸胁所致也。

乾姜蜀椒食茱萸桂心人参各五分细辛白朮茯苓附子各四分橘皮六分

右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不止#1,稍加至十丸。

又方,治五种之气皆令人噎方:

人参半夏桂心防风一作防葵小草附子细辛甘草各二两紫菀乾姜食茱萸芍药乌头各六分枳实一两

右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五丸,日三,不止#3,加至十五丸。乌头与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汤,治噎声不出方:

竹皮一用竹叶细辛各二两甘草生姜通草人参茯苓麻黄五味子桂心各一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二升,去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乾姜汤,治饮食辄噎方:《集验》名半夏汤。

乾姜石膏各四两栝蒌根《集验》作桔梗人参桂心各二两半夏小麦各一升吴茱萸二升甘草一两赤小豆三+粒

右十味,□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枣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日服。

通气汤,治胸满气噎方:

半夏八两生姜六两桂心三两大枣三十枚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羚羊角汤,治气噎不通,不得食方:

羚羊角通草橘皮各二两厚朴吴茱萸乾姜各三两乌头五枚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杏仁桂心各三两

右二味,为末,蜜丸如枣大,稍稍咽之,临食先含,弥佳。

治卒噎方:

满口着蜜,食之即下。

又方:

捻取饭盆边零饭一粒,食之即下。

又方:

刮舂杵头细糠,含之即下,神验。

治诸噎方:

常食乾粳米饭,即不噎。

又方:

末火炭,蜜丸如弹子大。含,少少咽,即下。

又方:

老牛涎枣核大,水中饮之,终身不复噎。

论日:凡疗病者,皆以其类。至如治哽之法,岂宜以颅鹚主骨哽,狸虎治鱼哽耶?至於竹篾、薤白、嚼筋、绵蜜等事,乃可通为诸哽用耳。

治诸哽方:

取鹿筋,渍之令濡,合而索#3之,大如弹丸,以线系之,持筋端吞之入喉,推至哽处,徐徐引之,哽着筋出。

又方:

作竹篾,刮令滑净,绵裹,内咽中,令至哽处,可进退引之,哽即随出。

又方:

用绵二两,以蜜煎,使热的的尔,从外薄哽所在处,灼瓠以熨绵上。若故未出,复煮一段绵,以代前用者,并以皂荚屑,少少吹鼻中,使得嚏#4,哽出。《肘后方》云:治哽百日不出者。

又方:

煮薤白,令半熟,小嚼之,以线系菰中央,捉线,吞蓬,下喉,至哽处,牵引,哽即出矣。

治哽咽方:

以虎骨末,若狸骨,服方寸匕。

又方:

瞿麦末,服方寸匕。

治鱼骨哽方:

颅鹚屎,服方寸匕。

又方:

口称颅鹚,颅鹚,则下。

又方:

服橘皮汤。

又方:

服沙糖水。

又方:

烧鱼网灰,服方寸匕。《必效方》云:取鱼网覆头,立下。

治骨经在喉,众治不出方:

取饴糖,丸如鸡子黄大,吞之。不去,更吞,渐大作丸,可至十丸止。

又方:

烧虎狼屎,服之。

又方:

吞猪膏如鸡子。不瘥,更吞,瘥止。

治食中吞发,咽不去,绕喉方:

取乱发烧末,酒服一钱匕。

治吞钱方:

艾蒿五两,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即下。

又方:

服蜜二升,即出。

又方:

末火炭,酒服方寸匕。水服亦得。

治吞金银镮及钗方:

白糖二斤,一顿渐渐食之,多食益佳。

又方:

吞水银一两,再服之。

误吞镮及指强方:

烧雁毛二七枚,末,服之。鹅羽亦得。

误吞钗方:

曝韭令萎,蒸熟,勿切,食一束,即出。或生麦叶筋缕,如韭法,皆可用,但力意多食自消。

误吞铜铁而哽者方:

烧铜弩牙令赤,内酒中,饮之立愈。

误吞钉、针及箭镞等方:

但多食脂肥肉,令饱,自裹出。

治误吞针方:

取悬针磁石末,饮服方寸匕,即下。《古今录验》云:今吞针在喉中而服磁石末入腹,若含磁石口中,或吸针而出耳也。

胀满第七论方灸法

论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按之痛者为实也。夫腹中满不减,减不惊人,此当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得温药。腹满,口中苦乾燥,腹间有水,是饮。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大便难,两胱下疼痛,此虚寒气从下向上,当以温药服之,取瘥。腹满转痛,来趣小腹,为欲自下利也。一云: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小腹,为欲自利。

温胃汤,治胃气不平,时胀咳,不能食方:

附子当归厚朴人参橘皮芍药甘草各一两乾姜五分蜀椒三合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半夏汤,治胃中虚冷,腹满塞,下气方:

半夏一升大枣二+枚甘草附子当归人参厚朴茯苓枳实各二两桂心五两生姜八两蜀椒二百粒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5气,胀满,肠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方:

附子一枚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米熟,去滓。每服一升,日三服。《集验》加乾姜二两。

厚朴七物汤,治腹满气胀方:仲景云治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数,饮食如故者。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心二两生姜五两

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四升,服八合,日三。呕逆者,加半夏五合;利者,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厚朴三物汤,治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方:

厚朴半斤大黄四两陈枳实大者五枚

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内大黄,煎取三升,去滓,服一升,腹中转动者,勿服;不动者,更服。一方加芒硝二两。

吴茱萸汤,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方:

吴茱萸半夏小麦各一升甘草人参桂心各一两大枣二+枚生姜八两

右八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桂汤,治虚赢,胸膈满方:

桂心生姜各一斤半夏一升黄耆四两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男子卒劳内伤,汗出中风,腹胀,大饥,食不下,心痛,小便赤黄,时白,大便不利方:

大黄葶苈寒水石苦参黄连栝蒌根各等分

右六味,为末,蜜丸。以豉汁和饮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加至十丸。

灸法:

胪胀,胁腹满,灸膈输百壮,三报。

胸满,心腹积聚,痞痛,灸肝输百壮,三报。

胀满,水肿,灸脾输,随年壮,三报。

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赢瘦,名曰食晦,先取脾输,后取季胁。

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灸三焦输,随年壮。

胀满,雷鸣,灸大肠输百壮,三报。

胀满,气聚寒冷,灸胃管百壮,三报。穴在鸠尾下三寸。

腹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灸中守百壮,穴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

胀满痕聚,滞下疼冷,灸气海十#6壮,穴在脐下一寸。忌不可针。

胀满气如水肿状,小腹坚如石,灸膀胱募百壮,穴在中极脐下四寸。

胀满肾冷,瘕聚泄利,灸天枢#7百壮,穴在脐傍相对,横去脐两傍各二寸。

痛冷积热第八论方灸法

论曰: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凡觇#8病者,未脉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利,以裹虚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脉沉弦。脉双弦者,寒也。弦脉,状如张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双弦而迟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右手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濇恶寒。师曰:迟者为寒,涩为无血。寸口脉微,尺中紧而涩,紧即为寒,微即为虚,即为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下之。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见第十七卷中。

匈奴露宿圆,治寒冷积聚方:

矾石桂心附子乾姜各二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后稍加之。

露宿圆,治遇冷气,心下结紧,呕逆,寒食不消,并主伤寒,晨夜触寒冷恶气方:

附子乌头桂心矾石各四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胡豆大。以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药耐寒冷,忌热食近火,宜冷食饮。

治痼冷风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脐下冷,百病五劳七伤。第一令人能食,二强盛,三益气,四有子,神验方:

大豆三升半生地黄十五斤,取汁乌头一百五十枚

右三味,以除日□咀乌头,以酒一斗半,和地黄汁,浸乌头,至破日,绞去大涩汁滓,内豆药汁中,至除日出,曝之,有,更浸曝之,至汁尽药成。初服从二豆起,可至二十豆,酒服之。有病空腹服,无病食后服。四时合,并得二月三月为上时。药令人能食,益气,强盛,有子,发白反黑,齿落重生。先病热人不可服。

治心腹痼冷,百治不酸方:

曲末三升白朮五两乾姜桂心各三两蜀椒吴茱萸各二两

右六味,治下筛。以米饮服方寸匕,日二。不过五剂,诸冷顿愈。无忌,空腹服之。

治积年冷病方:

蜀椒二两香豉一升

右二味,捣椒为末,和豉,更捣三千杵。丸如弹丸大#9,食前酒服,日再#10。

治诸冷极,医所不治方:

马蔺子九升,争治去土。空腹服一合,日三,饮及酒下之,服讫须臾,以食压之,取瘥乃止。

赤圆,治寒气厥逆方:

茯苓桂心各四两细辛一两乌头附子各二两射罔如大枣一两#11

右六味,为末,内真珠为色,蜜丸,如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不止#12,加至二丸,以止为度。一方用半夏四两,而不用桂。

半夏汤,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方:

半夏一升桂心四两生姜八两

右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生姜汤,温中下气方:

生姜一斤甘草三两桂心四两

右三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一服五合,日三服。

甘草汤,治虚羸惙惙,气欲绝方:

甘草五味子生姜各二两吴茱萸一升人参一两

右五味,□咀,以水四升煮茱萸,令小沸,去滓内药,煮取一升六合。分二服,服数剂佳。

茱萸消石汤,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年僻饮方:

吴茱萸八合消石一升生姜一斤

右三味,以酒一斗,水解令得二斗,煮药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初下如泔,后如污泥,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之。养如乳妇法。

大建中汤,治心胁中大寒大痛,呕不能饮食,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头不可触近方:

蜀椒二合乾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糖,微火煮,令得一升半。分三服,服汤如炊三升米久,可饮粥二升许,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大黄附子汤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之方: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12

右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论曰: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饮食,弦紧相搏,即为寒疝。跗阳脉浮而迟,浮即为风虚,迟即为寒疝。凡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大乌头汤,主寒疝绕脐苦痛,发即白汗出,手足厥寒,其脉沉弦者方:仲景名二物乌头煎。

乌头十五枚,熬黑,不切,以水三升渎煮取一升,去滓,内白蜜二斤,煎令水气尽,得二升。强人服七合,羸人五合,一服未效,明日更服,每日止一服,不可再也。

乌头桂枝汤,治大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尽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方:

秋乾乌头实中者五枚,除去角白蜜一斤

右二味,以蜜煎乌头,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许。初服二合,不止#14,更进三合,复不止,加至五合。其止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桂枝汤方见伤寒卷中。《外台方》云: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以桂汁和蜜煎,合煎之一升许服。又云:《范汪方》云:以桂枝汤和前乌头煎服。

论曰:凡人患大热,皆须候脉。若大大热者,不得一准方用药皆准病用药。大热不可那者,当两倍、三倍。大大热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制之尔。有人苦热不已,皆由服石所致,种种服饵不能制止,惟朴消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贵高人师市奴,谓之金石凌,非也。此方直用二硝、寒水石、石膏可也、即不劳金。有金者,贵高人所加也。

朴消煎方:

朴消一斤芒硝八两寒水石四两石膏金各二两

右五味,先内二硝於八升汤中,搅令消,以纸密封一宿,澄取清,内铜器中,别捣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以绢袋盛之,内汁中,以微火煎,候其上有沫#15起,以箸投中,着箸如凌雪凝白,急下泻着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乾。积热困闷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搅和令消,顿服之,日三。热定即止。

五石汤,治胃间热,热病后不除,烦闷,口中乾渴方:

寒水石消石赤石脂龙骨栝蒌根牡蛎甘草黄苓各五分知母桂心石膏各三分大黄二分

右十二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诸本只有四石。

竹叶汤,治五心热,手足烦疼,口乾唇燥,胸中热方:

竹叶小麦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三两茯苓黄苓麦门冬各二两人参一两半生姜五两栝蒌根甘草半夏各一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小麦,取八升,去滓内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分五服。

半夏汤,治胸中客热,心中烦满气上,大小便难方:

半夏一升生姜八两前胡四两茯苓白朮各五两甘草一两黄苓人参各二两杏仁枳实各三两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胸中大热者,沉冷服之。大小便涩,加大黄二两。一方用栀子仁二两,为十一味。

承气汤,治气结胸中,热在胃管,饮食呕逆,渴方:

前胡枳实桂心大黄寒水石知母甘草各一两消石栝蒌根石膏各二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热气,手足心烦热如火方:

竹叶二升枳实三两青葙子白前各一两吴茱萸黄苓各#16分栝蒌根麦门冬各二两生姜六两前胡一作芍药半夏各五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地黄煎,治热方:

地黄汁四升三合茯神知母萎蕤各四两栝蒌根五两竹沥三合,一用竹叶生姜汁生地骨皮生麦门冬汁白蜜各二升#17石膏八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汁三升,去滓,下竹沥、地黄、麦门冬汁,微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七合。四月、五月作散服之。

治积热方:

枳实黄苓大黄黄连芒硝各二两#18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一服。

治膈上热方:

苦参十两玄参五两麦门冬三两车前子二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日二服。

细圆,治客热结塞不流利方:

大黄葶苈各三两香豉三合杏仁巴豆各五分#19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日饮服二丸,以利为度。

治骨蒸热,赢瘦,烦闷短气,喘息鼻张,日西即发方:

龙胆黄连栝蒌根各#20四分芒硝二分栀子十枚苦参大黄黄苓芍药青葙子各二两

右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二,以止#21为度。一方无苦参已下,止五味。张文仲为散,饮服方寸匕。

治骨蒸方:

天灵盖如梳大,炙令黄,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起死人神方。

又方:水服芒硝一方寸匕,日二服,神服良。

又方:取人屎灰,以酒服方寸匕,日二

治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方:

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老小增损之。若虚寒,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三竟

#1止:影宋刻本作『知』。

#2止:影宋刻本作『知』。

#3索:影宋刻本作『萦』。

#4嚏:原作『噎』,据影宋刻本改。

#5寒:原作『塞』,据影宋刻本改。

#6十:影宋刻本作『百』。

#7天柜:原作『太枢』,据影宋刻本改。

#8觇:影宋刻本作『瞻』。

#9如弹丸大:影宋刻本『大』下有『七丸』二字。

#10日再:影宋刻本作『日一服』。

#11两:影宋刻本作『枚』。

#12止:影宋刻本作『知』。

#13二两:影宋刻本作『三两』。

#14止:影宋刻本作『知』。下同。

#15沫:原作『汉』,据影宋刻本改。

#16二: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7各二升:影宋刻本『生麦门冬汁』用『一升』。

#18各二两:影宋刻本『芒消】用『二两』,余四味用『三两』。

#19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20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1止:影宋刻本作『知』。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三

道教之音 唐---孙思邈

2017-10-13 12:39:31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三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胃腑方

噎塞第六论方

五噎圆,治胸中久寒,呕逆逆气,食饮不下,结气不消方:《古今录验》云:五噎者,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劳噎者,苦气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温。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此皆忧恙嗔怒,寒气上入胸胁所致也。

乾姜蜀椒食茱萸桂心人参各五分细辛白朮茯苓附子各四分橘皮六分

右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不止#1,稍加至十丸。

又方,治五种之气皆令人噎方:

人参半夏桂心防风一作防葵小草附子细辛甘草各二两紫菀乾姜食茱萸芍药乌头各六分枳实一两

右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五丸,日三,不止#3,加至十五丸。乌头与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汤,治噎声不出方:

竹皮一用竹叶细辛各二两甘草生姜通草人参茯苓麻黄五味子桂心各一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二升,去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乾姜汤,治饮食辄噎方:《集验》名半夏汤。

乾姜石膏各四两栝蒌根《集验》作桔梗人参桂心各二两半夏小麦各一升吴茱萸二升甘草一两赤小豆三+粒

右十味,□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枣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日服。

通气汤,治胸满气噎方:

半夏八两生姜六两桂心三两大枣三十枚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羚羊角汤,治气噎不通,不得食方:

羚羊角通草橘皮各二两厚朴吴茱萸乾姜各三两乌头五枚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杏仁桂心各三两

右二味,为末,蜜丸如枣大,稍稍咽之,临食先含,弥佳。

治卒噎方:

满口着蜜,食之即下。

又方:

捻取饭盆边零饭一粒,食之即下。

又方:

刮舂杵头细糠,含之即下,神验。

治诸噎方:

常食乾粳米饭,即不噎。

又方:

末火炭,蜜丸如弹子大。含,少少咽,即下。

又方:

老牛涎枣核大,水中饮之,终身不复噎。

论日:凡疗病者,皆以其类。至如治哽之法,岂宜以颅鹚主骨哽,狸虎治鱼哽耶?至於竹篾、薤白、嚼筋、绵蜜等事,乃可通为诸哽用耳。

治诸哽方:

取鹿筋,渍之令濡,合而索#3之,大如弹丸,以线系之,持筋端吞之入喉,推至哽处,徐徐引之,哽着筋出。

又方:

作竹篾,刮令滑净,绵裹,内咽中,令至哽处,可进退引之,哽即随出。

又方:

用绵二两,以蜜煎,使热的的尔,从外薄哽所在处,灼瓠以熨绵上。若故未出,复煮一段绵,以代前用者,并以皂荚屑,少少吹鼻中,使得嚏#4,哽出。《肘后方》云:治哽百日不出者。

又方:

煮薤白,令半熟,小嚼之,以线系菰中央,捉线,吞蓬,下喉,至哽处,牵引,哽即出矣。

治哽咽方:

以虎骨末,若狸骨,服方寸匕。

又方:

瞿麦末,服方寸匕。

治鱼骨哽方:

颅鹚屎,服方寸匕。

又方:

口称颅鹚,颅鹚,则下。

又方:

服橘皮汤。

又方:

服沙糖水。

又方:

烧鱼网灰,服方寸匕。《必效方》云:取鱼网覆头,立下。

治骨经在喉,众治不出方:

取饴糖,丸如鸡子黄大,吞之。不去,更吞,渐大作丸,可至十丸止。

又方:

烧虎狼屎,服之。

又方:

吞猪膏如鸡子。不瘥,更吞,瘥止。

治食中吞发,咽不去,绕喉方:

取乱发烧末,酒服一钱匕。

治吞钱方:

艾蒿五两,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即下。

又方:

服蜜二升,即出。

又方:

末火炭,酒服方寸匕。水服亦得。

治吞金银镮及钗方:

白糖二斤,一顿渐渐食之,多食益佳。

又方:

吞水银一两,再服之。

误吞镮及指强方:

烧雁毛二七枚,末,服之。鹅羽亦得。

误吞钗方:

曝韭令萎,蒸熟,勿切,食一束,即出。或生麦叶筋缕,如韭法,皆可用,但力意多食自消。

误吞铜铁而哽者方:

烧铜弩牙令赤,内酒中,饮之立愈。

误吞钉、针及箭镞等方:

但多食脂肥肉,令饱,自裹出。

治误吞针方:

取悬针磁石末,饮服方寸匕,即下。《古今录验》云:今吞针在喉中而服磁石末入腹,若含磁石口中,或吸针而出耳也。

胀满第七论方灸法

论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按之痛者为实也。夫腹中满不减,减不惊人,此当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得温药。腹满,口中苦乾燥,腹间有水,是饮。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大便难,两胱下疼痛,此虚寒气从下向上,当以温药服之,取瘥。腹满转痛,来趣小腹,为欲自下利也。一云: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小腹,为欲自利。

温胃汤,治胃气不平,时胀咳,不能食方:

附子当归厚朴人参橘皮芍药甘草各一两乾姜五分蜀椒三合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半夏汤,治胃中虚冷,腹满塞,下气方:

半夏一升大枣二+枚甘草附子当归人参厚朴茯苓枳实各二两桂心五两生姜八两蜀椒二百粒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5气,胀满,肠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方:

附子一枚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米熟,去滓。每服一升,日三服。《集验》加乾姜二两。

厚朴七物汤,治腹满气胀方:仲景云治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数,饮食如故者。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心二两生姜五两

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四升,服八合,日三。呕逆者,加半夏五合;利者,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厚朴三物汤,治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方:

厚朴半斤大黄四两陈枳实大者五枚

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内大黄,煎取三升,去滓,服一升,腹中转动者,勿服;不动者,更服。一方加芒硝二两。

吴茱萸汤,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方:

吴茱萸半夏小麦各一升甘草人参桂心各一两大枣二+枚生姜八两

右八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桂汤,治虚赢,胸膈满方:

桂心生姜各一斤半夏一升黄耆四两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男子卒劳内伤,汗出中风,腹胀,大饥,食不下,心痛,小便赤黄,时白,大便不利方:

大黄葶苈寒水石苦参黄连栝蒌根各等分

右六味,为末,蜜丸。以豉汁和饮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加至十丸。

灸法:

胪胀,胁腹满,灸膈输百壮,三报。

胸满,心腹积聚,痞痛,灸肝输百壮,三报。

胀满,水肿,灸脾输,随年壮,三报。

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赢瘦,名曰食晦,先取脾输,后取季胁。

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灸三焦输,随年壮。

胀满,雷鸣,灸大肠输百壮,三报。

胀满,气聚寒冷,灸胃管百壮,三报。穴在鸠尾下三寸。

腹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灸中守百壮,穴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

胀满痕聚,滞下疼冷,灸气海十#6壮,穴在脐下一寸。忌不可针。

胀满气如水肿状,小腹坚如石,灸膀胱募百壮,穴在中极脐下四寸。

胀满肾冷,瘕聚泄利,灸天枢#7百壮,穴在脐傍相对,横去脐两傍各二寸。

痛冷积热第八论方灸法

论曰: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凡觇#8病者,未脉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利,以裹虚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脉沉弦。脉双弦者,寒也。弦脉,状如张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双弦而迟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右手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濇恶寒。师曰:迟者为寒,涩为无血。寸口脉微,尺中紧而涩,紧即为寒,微即为虚,即为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下之。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见第十七卷中。

匈奴露宿圆,治寒冷积聚方:

矾石桂心附子乾姜各二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后稍加之。

露宿圆,治遇冷气,心下结紧,呕逆,寒食不消,并主伤寒,晨夜触寒冷恶气方:

附子乌头桂心矾石各四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胡豆大。以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药耐寒冷,忌热食近火,宜冷食饮。

治痼冷风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脐下冷,百病五劳七伤。第一令人能食,二强盛,三益气,四有子,神验方:

大豆三升半生地黄十五斤,取汁乌头一百五十枚

右三味,以除日□咀乌头,以酒一斗半,和地黄汁,浸乌头,至破日,绞去大涩汁滓,内豆药汁中,至除日出,曝之,有,更浸曝之,至汁尽药成。初服从二豆起,可至二十豆,酒服之。有病空腹服,无病食后服。四时合,并得二月三月为上时。药令人能食,益气,强盛,有子,发白反黑,齿落重生。先病热人不可服。

治心腹痼冷,百治不酸方:

曲末三升白朮五两乾姜桂心各三两蜀椒吴茱萸各二两

右六味,治下筛。以米饮服方寸匕,日二。不过五剂,诸冷顿愈。无忌,空腹服之。

治积年冷病方:

蜀椒二两香豉一升

右二味,捣椒为末,和豉,更捣三千杵。丸如弹丸大#9,食前酒服,日再#10。

治诸冷极,医所不治方:

马蔺子九升,争治去土。空腹服一合,日三,饮及酒下之,服讫须臾,以食压之,取瘥乃止。

赤圆,治寒气厥逆方:

茯苓桂心各四两细辛一两乌头附子各二两射罔如大枣一两#11

右六味,为末,内真珠为色,蜜丸,如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不止#12,加至二丸,以止为度。一方用半夏四两,而不用桂。

半夏汤,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方:

半夏一升桂心四两生姜八两

右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生姜汤,温中下气方:

生姜一斤甘草三两桂心四两

右三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一服五合,日三服。

甘草汤,治虚羸惙惙,气欲绝方:

甘草五味子生姜各二两吴茱萸一升人参一两

右五味,□咀,以水四升煮茱萸,令小沸,去滓内药,煮取一升六合。分二服,服数剂佳。

茱萸消石汤,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年僻饮方:

吴茱萸八合消石一升生姜一斤

右三味,以酒一斗,水解令得二斗,煮药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初下如泔,后如污泥,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之。养如乳妇法。

大建中汤,治心胁中大寒大痛,呕不能饮食,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头不可触近方:

蜀椒二合乾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糖,微火煮,令得一升半。分三服,服汤如炊三升米久,可饮粥二升许,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大黄附子汤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之方: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12

右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论曰: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饮食,弦紧相搏,即为寒疝。跗阳脉浮而迟,浮即为风虚,迟即为寒疝。凡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大乌头汤,主寒疝绕脐苦痛,发即白汗出,手足厥寒,其脉沉弦者方:仲景名二物乌头煎。

乌头十五枚,熬黑,不切,以水三升渎煮取一升,去滓,内白蜜二斤,煎令水气尽,得二升。强人服七合,羸人五合,一服未效,明日更服,每日止一服,不可再也。

乌头桂枝汤,治大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尽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方:

秋乾乌头实中者五枚,除去角白蜜一斤

右二味,以蜜煎乌头,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许。初服二合,不止#14,更进三合,复不止,加至五合。其止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桂枝汤方见伤寒卷中。《外台方》云: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以桂汁和蜜煎,合煎之一升许服。又云:《范汪方》云:以桂枝汤和前乌头煎服。

论曰:凡人患大热,皆须候脉。若大大热者,不得一准方用药皆准病用药。大热不可那者,当两倍、三倍。大大热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制之尔。有人苦热不已,皆由服石所致,种种服饵不能制止,惟朴消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贵高人师市奴,谓之金石凌,非也。此方直用二硝、寒水石、石膏可也、即不劳金。有金者,贵高人所加也。

朴消煎方:

朴消一斤芒硝八两寒水石四两石膏金各二两

右五味,先内二硝於八升汤中,搅令消,以纸密封一宿,澄取清,内铜器中,别捣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以绢袋盛之,内汁中,以微火煎,候其上有沫#15起,以箸投中,着箸如凌雪凝白,急下泻着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乾。积热困闷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搅和令消,顿服之,日三。热定即止。

五石汤,治胃间热,热病后不除,烦闷,口中乾渴方:

寒水石消石赤石脂龙骨栝蒌根牡蛎甘草黄苓各五分知母桂心石膏各三分大黄二分

右十二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诸本只有四石。

竹叶汤,治五心热,手足烦疼,口乾唇燥,胸中热方:

竹叶小麦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三两茯苓黄苓麦门冬各二两人参一两半生姜五两栝蒌根甘草半夏各一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小麦,取八升,去滓内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分五服。

半夏汤,治胸中客热,心中烦满气上,大小便难方:

半夏一升生姜八两前胡四两茯苓白朮各五两甘草一两黄苓人参各二两杏仁枳实各三两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胸中大热者,沉冷服之。大小便涩,加大黄二两。一方用栀子仁二两,为十一味。

承气汤,治气结胸中,热在胃管,饮食呕逆,渴方:

前胡枳实桂心大黄寒水石知母甘草各一两消石栝蒌根石膏各二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热气,手足心烦热如火方:

竹叶二升枳实三两青葙子白前各一两吴茱萸黄苓各#16分栝蒌根麦门冬各二两生姜六两前胡一作芍药半夏各五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地黄煎,治热方:

地黄汁四升三合茯神知母萎蕤各四两栝蒌根五两竹沥三合,一用竹叶生姜汁生地骨皮生麦门冬汁白蜜各二升#17石膏八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汁三升,去滓,下竹沥、地黄、麦门冬汁,微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七合。四月、五月作散服之。

治积热方:

枳实黄苓大黄黄连芒硝各二两#18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一服。

治膈上热方:

苦参十两玄参五两麦门冬三两车前子二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日二服。

细圆,治客热结塞不流利方:

大黄葶苈各三两香豉三合杏仁巴豆各五分#19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日饮服二丸,以利为度。

治骨蒸热,赢瘦,烦闷短气,喘息鼻张,日西即发方:

龙胆黄连栝蒌根各#20四分芒硝二分栀子十枚苦参大黄黄苓芍药青葙子各二两

右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二,以止#21为度。一方无苦参已下,止五味。张文仲为散,饮服方寸匕。

治骨蒸方:

天灵盖如梳大,炙令黄,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起死人神方。

又方:水服芒硝一方寸匕,日二服,神服良。

又方:取人屎灰,以酒服方寸匕,日二

治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方:

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老小增损之。若虚寒,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三竟

#1止:影宋刻本作『知』。

#2止:影宋刻本作『知』。

#3索:影宋刻本作『萦』。

#4嚏:原作『噎』,据影宋刻本改。

#5寒:原作『塞』,据影宋刻本改。

#6十:影宋刻本作『百』。

#7天柜:原作『太枢』,据影宋刻本改。

#8觇:影宋刻本作『瞻』。

#9如弹丸大:影宋刻本『大』下有『七丸』二字。

#10日再:影宋刻本作『日一服』。

#11两:影宋刻本作『枚』。

#12止:影宋刻本作『知』。

#13二两:影宋刻本作『三两』。

#14止:影宋刻本作『知』。下同。

#15沫:原作『汉』,据影宋刻本改。

#16二: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7各二升:影宋刻本『生麦门冬汁』用『一升』。

#18各二两:影宋刻本『芒消】用『二两』,余四味用『三两』。

#19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20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1止:影宋刻本作『知』。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