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四

道教之音 唐---孙思邈

2017-10-13 12:51:46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肺脏方

肺脏脉论第一

论曰:肺主魄,魄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藏也。鼻者,肺之官,肺气通於鼻,鼻和则能知香臭矣。循环紫宫,上出於颊,候於鼻下,回肺中,荣华於发,外主气,内主胸,与乳相当,左乳庚,右乳辛。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有十四童子、七女子守之,神名鸿鸿#1。主藏魄,号为魄脏,随节应会,故云肺藏气,气舍魄,在气为咳,在液为涕。肺气虚则鼻息不#2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肺气虚则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厥气客於肺,则梦#3飞扬,见金铁之器及奇物。

凡肺脏象金,与大肠合为腑,其经手太阴,与阳明为表裹。其脉浮,相於季夏,王於秋。秋时万物之所终,宿叶落柯,萋萋枝条,桃然独在。其脉为微浮,卫气迟,荣气数,数则在上,迟则在下,故名曰毛。阳当陷而不陷,阴当升而不升,为邪所中二气感激,故为风寒所中。阳中邪则卷,阴中邪则紧。卷则恶寒,紧则为栗,寒栗相搏,故名曰疟。弱则发热,浮乃来出,旦中旦发,暮中暮发。脏有远近,脉有迟疾,周有度数,行有漏刻,迟在上伤毛采,数在下伤下焦。中焦有恶则见,有善则匿,阳气下陷,阴气则温,阳反在下,阴反在巅,故名曰长而且留。

秋脉如浮,秋脉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而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巢源》无不字。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秋胃微毛日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肺藏气,气舍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者则爪一作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气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秋金肺王,其脉微涩而短曰平。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为微邪,虽病即瘥。肝乘肺,必作虚。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若#4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治阳。

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膨膨,与肩相引,刺手太阴治阴。

肺脉来,泛泛轻如微风吹乌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惟#5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太阴脉也。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漏风一作偏风,头已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经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腰内。小甚为飧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浚在颈肢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能喜酸。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濡而散者,当病漏一作灌汗,至今不复发散。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黄帝问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之脉独动不休,何也?手太阴本在寸口中。岐伯对曰:足阳明,胃脉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胃脉在足趺上大趾间,上行三寸骨解中是也。其精气上清,注於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之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脉动不止。

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胃居其大,五味入於口,藏於胃,以养五脏气。气口者,太阴是也,脏腑之气味皆出於胃,变见於气口,气口属腑脏主,即呼寸口者也。

扁鹊曰:肺有病则鼻口张,实热则喘逆,胸凭仰息。其阳气壮,则梦恐惧等。虚寒则咳息,下利少气。其阴气壮,则梦涉水等。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精气并於肺则悲也。

味主秋,结满而血者,病在胸,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

病先发於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五日之胃,腹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獐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宜赤药。

凡肺病之状,必喘咳逆气,肩息背痛,汗出,尻阴股膝挛,髀端腑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乾,取其经手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少阴血者。

肺脉沉之而数,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热,腹满,肠中热,小便赤,肩背痛,从腰已上汗出,得之房内汗出当风。

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补肺汤、泻肺散。春当刺少商,夏刺鱼际,皆泻之;季夏刺太渊,秋刺经渠,冬刺尺泽,皆补之。又当灸膻中百壮,背第三椎二十五壮。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壮#6,上气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之傍,以手痛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肺伤,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拥所致也。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者,其人肚烛梯。

肺水者,其人身体肿而小便难,时斗,时而大便鸭溏。

肺胀者,虚而满,喘咳,月如脱状,其脉浮大。

趺阳脉浮缓,少阳脉微紧,微为血虚,紧为微寒,此为鼠乳。

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时时痛,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结痈,皮肤寒,秋愈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之状,甚者如针刺之状,时痒,色白也。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洒寒热,气逆喘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适以春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得之。

肺病身当有热,咳嗽短气,唾出脓血,其脉当短涩,今反浮大,其色当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为大逆,十死不治。

商音人者,主肺声也,肺声哭,其音磬,其志乐,其经手太阴。厥逆阳明,则荣卫不通,阴阳反祚,阳气内击,阴气外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厉风所中,嘘吸战掉,语声嘶塞而散下,气息短惫,四肢僻弱,面色青葩,遗矢便利,甚则不可治,依源麻黄续命汤主之。方见第八卷中。

又言音喘急,短气,好唾,此为火克金,阳击阴,阴气沉,阳气升,升则实,实则热,热则狂,狂则闭眼,悸,言非常所说,口赤而张,饮无时度,此热伤肺,肺化为血,不治。若面赤而鼻不欹,可治也。

肺病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则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恒山汤主之。方见第十卷中。若其人本来语声雄烈,忽尔不亮,拖气用力,方得出言,而反於常,人呼共语,直视不应,虽曰未病,势当不久,此则肺病声之候也,察观疾病,表裹相应,依源审治,乃不失也。

白为肺,肺合皮,白如豕膏者吉。肺主鼻,鼻是肺之余,其人金形,相比於上商,白色,小头,方面,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发动身轻,精廉#7,急心静悍,性喜为吏。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手太阴。廉廉然,肩膺厚薄正竦,则肺应之。正白色小理者则肺小,小则少饮,不病喘喝;粗理者则肺大,大则虚,虚则寒,喘鸣,多饮,善病胸喉痹,逆气;巨肩反膺陷喉者,则肺高,高则实,实则热,上气肩息,咳逆;合腋张胁者则肺下,下则逼贲迫肝,善胁下痛,鼻塞,或壅而涕,生息肉;好肩背厚者则肺坚,坚则不病咳上气;肩背薄者则肺脆,脆则易伤於热,喘息,鼻衄;肩膺好者则肺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膺偏歌者则肺偏倾,偏倾则病胸偏痛,鼻亦偏疾。

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大肠阳明为肺之部,而脏气通於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外病内入,则所部起;内病裹出,则所部陷。外入前治阳,后治阴;内出前治阴,后治阳,实泻虚补。阳主外,阴主内。

凡人死生休否,则脏神前变形於外。人肺前病,鼻则为之孔开焦枯。若肺前死,鼻则为之梁折孔闭,青黑色。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深浅,斟酌赊促,远不出一年,促不延时月。肺疾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色#8黑如拇指黡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面白目青,是谓乱经。饮酒当风,风入肺经,胆气妄泄,目则为青,虽有天救,不可复生。面黄目白如枯骨,死。吉凶之色,在於分部,顺顺而见,赤白入鼻,必病,不出其年,若年间不应,三年之中祸必应也。

秋金肺脉色白,主手太阴脉也,秋取经输,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输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於合。其脉本在寸口之中,掌后两筋间二寸中,应在腋下动脉,其脉根於太仓,太仓在脐上三寸,一夫#9是也。

其筋起於手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於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上出缺盆,结肩髑前,上结缺盆,下结胸裹,散贯贲下,抵季胁。

其脉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后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次指内廉,出其端。合手阳明为表裹。阳明之本在肘骨中,同会於手太阴。

太阴之别名列缺,起於腋下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於鱼际,别走手阳明,主肺生病,病实则大肠热,热则手兑掌起,起则阳病,阳脉反逆大於寸口三倍,病则咳,上气喘渴#10,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虚则大肠寒,寒则欠咳#11,小便遗数,数则阴病,阴脉反小於寸口一倍,病则肩背寒痛,少气不足以息,季胁空痛,尿色变,卒遗矢无度。

秋三月者,主肺、大肠,白气狸病也,其源从太阳击手太阴,太阴受淫邪之气,则经络壅滞,毛皮紧坚#12;发泄邪生,则脏腑伤温,随秋受疠,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气喘引饮,故曰白气狸病也。

扁鹊云:灸心肺二输,主治丹毒白狸病。当依源为疗,调其阳,理其阴,则脏腑之病不生矣。

肺虚实第二脉方灸法

肺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

治肺实热,胸凭仰息,泄气除热方:

石膏八两白前杏仁各三两橘皮白朮各五两赤蜜七合枸杞根皮切、二升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三沸,分三服。

治肺热,言音喘息短气,好唾脓血方:

生地黄切,二升石膏八两麻黄五两杏仁四两升麻羚羊角芒硝各三两淡竹茹鸡子大一枚赤蜜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两沸,分三服。

治肺热,闷不止,胸中喘急,惊悸,客热来去,欲死,不堪服药,泄胸中喘气方:

桃皮芫花各一升

右二味,□咀,以水四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以故布手巾内汁中,薄胸,温四肢,不盈数日即歇。

橘皮汤,治肺热气上,咳息奔喘方:

橘皮麻黄各三两柴胡乾紫苏《删繁》作乾蓝,各二两宿姜杏仁各四两石膏八两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黄两沸,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与两剂。

治肺热喘息,鼻衄血方:

羚羊角玄参射干鸡苏芍药升麻柏皮各三两生地黄切,一升栀子仁四两淡竹茹鸡子大一枚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须利者,下芒硝三两,更煮三沸。

治肺热,饮酒当风,风入肺,胆气妄泄,目青,气喘方:

麻黄四两甘草五味子各三两杏仁五十枚母姜五两淡竹叶切,一升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13;去滓,分三服。

泻肺散,治酒客劳倦,或出当风,喜怒气舍於肺,面目黄肿,起即头眩,咳逆上气,时忽忽欲绝,心下弦急,不能饮食,或吐脓血,胸痛引背,支满欲呕方:

五味子百部各二两半茯苓附子苁蓉当归石斛远志续断各一两细辛甘草各七分防风蜀椒紫菀桂心款冬花乾姜各一两半桃仁六十枚杏仁三十枚

右十九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二匕。

灸法:

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灸阴都随年壮。穴在侠胃管两边相去一寸。胃管在心下三寸。

肺胀胁满,呕吐上气等病,灸大椎并两乳上第三肋间,各止七壮。

肺与大肠俱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治肺与大肠俱实,令人气凭满,煮散方:

茯苓麻黄各六分黄耆大青桂心各三分细辛杏仁各五分石膏二两丹参半两五味子甘草贝母橘皮芎藭各一两根实三枚

右十五味,治下筛,为粗散,帛裹一方寸匕半,井花水一升五合,煮取七合为一服,日再。

肺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乾不津液,名曰肺虚冷也。

治肺虚冷,声嘶伤,语言用力,战掉缓弱,虚瘠,风入肺方:

防风独活芎藭秦椒乾姜黄耆各四十二铢天雄麻黄五味子山茱萸甘草各三+六铢秦艽桂心薯蓣杜仲人参细辛防己各三十铢甘菊花紫菀各二十四铢贯众二枚附子七分

右二十二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一方有石膏六分、当归五分。

酥蜜膏酒,治肺虚寒,疠风所伤,语声嘶塞,气息喘惫,咳唾止气嗽通声方:

酥崖蜜饴糖生姜汁生百部汁枣肉杏仁各一升,研甘皮五具,末

右八味,合和,微火煎,常搅,三#14上三下,约一炊久,取姜汁等各减半止。温酒一升,服方寸匕,细细咽之,日二夜一。

又方:

猪胰三具大枣百枚

右二味,以酒五升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五日出,布绞去滓,七日服尽。二七日忌盐。羊胰亦得。治咳嗽,胸胁支满,多喘上气,尤良。《肘后方》治久咳上气二十年,诸治不痊者。

治肺寒损伤,气嗽及涕唾鼻塞方:

枣肉二升,研作脂杏仁一升,熬研为脂酥生姜汁白糖白蜜生百部汁各一升

右七味,合和,微火煎,常搅,约一炊久下之,细细温清酒服二合,日二。

补肺汤,治肺气不足,逆满上气,咽中闷塞,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语失声,甚者吐血方:

五味子三两乾姜桂心款冬花各二两麦门冬一升大枣一百枚粳米二合桑根白皮一斤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黄耆五两甘草锺乳人参各二两乾地黄桂心茯苓白石英桑白皮厚朴乾姜紫菀橘皮当归五味子远志麦门冬各三两大枣二十枚

右十八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治肺气不足,咳逆上气,牵绳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饮食方:

苏子一升桑白皮五两半夏六两紫菀人参甘草五味子杏仁各二两款冬花射干各一两麻黄乾姜桂心各三两细辛一两半

右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治肺气不足,咳逆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语无音声而渴,舌本乾燥方:

五味子苏子各一升白石英锺乳各三两款冬花竹叶橘皮桂心桑白皮茯苓紫菀各二两粳米二合麦门冬四两生姜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枚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桑白皮、粳米、大枣,米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五升。分六服,日三。

又方,治肺气不足,心腹支满,咳嗽,喘逆上气,唾脓血,胸背痛,手足烦热,惕然自惊,皮毛起,或哭,或歌,或怒,乾呕心烦,耳中闻风雨声,面色白方:

款冬花桂心各二两桑白皮一斤生姜五味子锺乳各三两粳米五合大枣十枚麦门冬四两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枣令熟,去之内药,煎取二升。分三服,温服之。一方用白石英二两。《广济》用紫菀、人参各二两,名紫菀汤。

麻子汤,治肺气不足,咳唾脓血,气短不得卧方:

麻子一升桑白皮饧各一斤桂心人参各二两阿胶紫菀各一两生姜三两乾地黄四两

右九味,□咀,以酒一斗五升、水一斗五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

饧煎,治肺气不足,咽喉苦乾方:

作肠任多少,取乾枣一升,去核,熟捣,水五升,和使相得,绞去滓,澄去上清,取浊者,内饴中搅,火上煎,勿令坚。令连连服,如鸡子大,渐渐吞之,日三夜二。

治肺风气痿绝,四肢满胀,喘逆胸满方:

灸肺输各二壮。肺输对乳引绳度之,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肺与大肠俱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名曰肺与大肠俱虚也。

小建中汤,治肺与大肠俱不足,虚寒乏气,小腹拘急,腰痛,羸瘠百病方:

大枣十二枚生姜桂心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六两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内糖八两,煮三沸,分三服。《肘后》用黄耆、人参各二两,名黄耆建中汤。

肺劳第三论方灸法

论曰:凡肺劳病者,补肾气以益之,肾王则感於肺矣。人逆秋气,则手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麻黄引气汤,治肺劳实,气喘鼻张,面目苦肿方:

麻黄杏仁生姜半夏各五分紫苏四分白前细辛桂心各三分橘皮二分石膏八两竹叶切,一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半夏汤,治肺劳虚寒,心腹冷,气逆游气,胸胁气满,从胸达背痛,忧气往来,呕逆,饮食即吐,虚乏不足方: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桂心四两甘草厚朴各二两人参橘皮麦门冬各三两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腹痛加当归二两。

厚朴汤,治肺劳风虚冷,痰澼水气,昼夜不得卧,头不得近枕,上气胸满,喘息气绝,此痰水盛溢方:

厚朴麻黄桂心黄苓石膏大戟橘皮各二两枳实甘草秦艽杏仁茯苓各三两细辛一两半夏一升生姜一两#15大枣十五枚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分五服。

治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方:

灸肺输七壮。亦可随年壮至百壮。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四竟

#1鸿鸿:影宋刻本作『鸟鸿』。

#2不:原脱,据《灵柜□本神》补。

#3梦: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4若:影宋刻本作『苦』。

#5惟:影宋刻本作『离』。

#6壮:影宋刻本作『热』。

#7廉:影宋刻本作『瘦』。

#8色:影宋刻本无『色』字。

#9夫:原作『分』,据影宋刻本改。

#10渴:影宋刻本作『喝』。

#11咳:影宋刻本作『□』。

#12坚:原作『肾』,据影宋刻本改。

#13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14三:原作『二』,据影宋刻本改。

#15一两:影宋刻本作『十两』。

孙真人备急不金要方卷之五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肺脏方

气极第四论方灸法

论曰:凡气极者,主肺也。肺应气,气与肺合。又曰:以秋遇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肺,则寒湿之气客於六腑也。若肺有病,则先发气,气上冲胸,常欲自恚。以秋庚辛日伤风邪之气,为肺风。肺风之状,多汗。若阴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气逆咳,咳则短气,暮则甚,阴气至,湿#1气生,故甚。阴畏阳气,昼日则瘥。若阳伤则热,热则实,实则气喘息上胸臆,甚则唾血。然阳病治阴,阴是其裹。阴病治阳,阳是其表。是以阴阳表裹,衰王之源,故知以阳调阴,以阴调阳,阳气实则决,阴气虚则引。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肤、筋脉则治之,若至六腑五脏,半死矣。

扁鹊曰:气绝不治,喘一作奔而冷汗出,二日死。气应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

锺乳散,治气极虚寒,阴畏阳气,昼酸暮甚,气短息寒,亦治百病,令人力强,能饮食,去风冷方:

锺乳别研乾姜桔梗茯苓细辛桂心附子人参各一两六铢白朮一两防风栝蒌根牡蛎各二两半

右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渐加至二匕。五十以上,可数服,得力乃止。《千金翼》云:有冷加椒,有热加黄苓,各三两。

黄耆汤,治气极虚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气力损乏方:

黄耆四两人参白朮桂心各二两生姜八两大枣十枚附子三十铢,一方不用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

大露宿圆,治气极虚寒,皮痹不已,内舍於肺,寒气入客於六腑,腹胀虚满,寒冷积聚百病方:

誉石《肘后》作矾石乾姜桂心皂荚桔梗附子各三两

右六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渐加之。慎热及近火等。

硫黄圆,治气极虚寒澼饮,胸中痰满,心腹痛,气急,不下饮食方:

硫黄誉石乾姜附子乌头桂心细辛白朮桔梗茯苓各二两

右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渐加之,以知#2为度。《肘后》无白朮、桔梗、茯苓,用昊茱萸、蜀椒、人参、皂荚、当归,十二种为丸,用治人大冷,夏月温饮食,不解衣者。

大前胡汤,治气极伤热,喘息冲胸,常欲自恚,心腹满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方:

前胡八两半夏麻黄芍药各四两生姜五两黄苓三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3。

竹叶汤,治气极伤热,气喘,甚则唾血,气短乏,不欲食,口燥咽乾方:

竹叶二升麦门冬小麦生地黄各一升生姜石膏各六两麻黄三两甘草一两大枣十枚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灸法:

呕吐上气,灸尺泽,不三则七壮。尺泽者,在腕后肘中横文。

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上管下一寸名太仓七壮。

积气第五论方灸法

论曰: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凡七种气。积聚坚,大如杯若盘,在心下,腹中疾痛,不能饮食,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祟,此皆七气所生。寒气,即呕逆恶心;热气,即说物不竟而迫;怒气,即上气不可忍,热痛上抢心,短气欲死不得息;恚气,即积聚在心下,不得饮食;喜气,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忧气,即不可剧作,暮卧不安;愁气,即喜忘,不识人语,置物四方,还取不得去处,若闻急,即四肢驸肿,手足筋挛,捉不能举。如得病此,是七气所生,男子卒得,饮食不时所致,妇人即产后中风诸疾也。

七气圆方:

乌头大黄各七分紫菀半夏前胡细辛丹参茯苓芎藭桃仁《胡洽》作杏仁菖蒲一作芍药石膏吴茱萸桂心桔梗各三分人参甘草防葵各一两乾姜蜀椒各半两

右二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一方去半夏,加甘遂三分。《胡洽》无丹参、甘草。

七气圆,主七气。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此之为病,皆生积聚,坚牢如杯,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去时来,发则欲死。凡寒气状,吐逆心满;热气状,恍惚,眩冒,失精;怒气状,不可当热,痛上荡心,短气欲绝,不得息;恚气状,积聚心满,不得食饮;喜气状,不可疾行久立;忧气状,不可苦作,卧不安席;愁气状,平故如怒,喜忘,四肢肘肿,不得举止。亦治产后中风余疾方:

大黄二两半人参半夏吴茱萸柴胡乾姜细辛桔梗菖蒲各二分茯苓芎藭甘草蜀椒一用桂心石膏桃仁各三分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三丸,日三服,渐加至十丸。《千金翼》十味,无茯苓、芎藭、甘草、石膏、桃仁。

七气汤,治寒气、热气、忧气、劳气、愁气,或饮食为膈气,或劳气内伤,五脏不调,气衰少力方:

乾姜黄苓厚朴《深师》作桂心半夏甘草乾地黄芍药栝蒌根各二两#4,《深师》作橘皮蜀椒三两,《深师》作桔梗枳实五枚人参一两吴茱萸五合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治虚冷上气,劳气等方:

半夏一升人参生姜桂心甘草各一两

右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五膈圆,治忧膈、气膈、食膈、饮膈。五病同三#5服,以忧恚、饮食得之,若冷食及生菜便发。病苦心满,不得气息、引背痛如刺之状,食即心下坚,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即瘥,饮食不得下,甚者及手足冷,上气咳逆,喘息短气方:

麦门冬甘草各五两蜀椒远志桂心细辛各二两#6附子一两半人参四两乾姜二两

右九味,为末,蜜和丸。微使淖,先食含如弹丸一枚,细细咽之,喉中、胸中当热,药力稍尽,复含一丸,日三夜二,服药七日愈。《延年方》云:若不能含者,可分一大丸作七小圆,尽服之,夏月含益麦门冬、甘草、人参。《胡洽》云:亦可梧子大十丸,酒服之。《经心录》以吴茱萸代桂心,酒服如梧子五丸,空腹服之,治寒冷则心痛,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入,食饮少者。

治结气冷症积在胁下,及脚气上入小腹,腹中胀满,百病方:

大蒜去心皮,三升,捣令极熟,以水三升和令调,绞取汁,更捣余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令调,绞取汁,更捣余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令调,绞取其汁,合得九升,所得滓可桃颗大,弃却,以微火煎取三升,下牛乳三升,合煎,取三升。旦起空腹一顿温服令尽,至申时食。三日服一剂,三十日服十剂止。

大蒜煎,治疝瘕积聚,冷癖痰饮,心腹胀满,上气咳嗽,刺风,风癫偏风,半身不随夕腰疼膝冷,气息否塞,百病方:

蒜六斤四两,去皮,切,水四斗,煮取一斗,去滓酥一升,内蒜汁中牛乳二升摹茨胡椒乾姜各三两石蜜阿魏戎盐各二两石菖蒲木香各一两乾蒲桃四两

右十二味,为末,合内蒜汁中,以铜器微火煎取一斗。空腹酒下一两,五日已上稍加至三两,二十日觉四体安和,更加至六两。此治一切冷气,甚良。

桔梗破气圆,治气上下否塞不能息方:

桔梗橘皮乾姜厚朴枳实细辛葶苈各三分吴茱萸白朮各六分胡椒蜀椒乌头各七分#7荜茇十分人参桂心附子茯苓前胡防葵芎藭各五分甘草大黄槟榔当归各八分

右二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十丸,日三。有热者,空腹服之。

槟榔汤,治气实若积聚,不得食息方:

槟榔三七枚附子一枚半夏一升细辛一两生姜八两大黄紫菀柴胡各三两橘皮甘草紫苏冬用子茯苓各二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若有症结坚实如石,加鳖甲二两、防葵二两。气上,加桑白皮切二升,枳实、厚朴各二两。消息气力强弱,进二剂,后隔十日,更服前桔梗破气圆。

治积年患气,发作有时,心腹绞痛,忽然气绝,腹中坚实,医所不治,复谓是蛊方:

槟榔大者四七枚附子一枚半夏一升柴胡三两生姜八两橘皮甘草桂心当归枳实各二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五日一剂。服三剂,永除根本。

半夏汤,治逆气心腹满,气上胸胁痛,寒冷心腹痛,呕逆及吐,不下食,忧气结聚方:

半夏一升生姜桂心各五两橘皮四两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人强者,作三服。亦治霍乱后吐逆腹痛。

又方,治逆气心中烦满,气闷不理,气上。方见第十六卷呕吐篇,四味者是。

贝母汤,治上气咽喉窒塞,短气不得卧,腰背痛,胸满不得食,面色萎黄方:

贝母一两生姜五两桂心麻黄石膏甘草各二两#8杏仁三+枚半夏五合#9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

麻黄汤,治上气,脉浮,咳逆,喉中水鸡声,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方:

麻黄八两甘草四两大枣三+枚射干如博棋子二枚

右四味,□咀,以井花水一斗,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奔气汤,治大气上奔,胸膈中诸病,发时迫满,短气不得卧,剧者便愒欲死,腹中冷湿气,肠鸣相逐,成结气方:

生姜一斤半夏吴茱萸各一升桂心五两人参甘草各三两#10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枳实汤,下气,治胸中满闷方:

枳实三枚附子二枚大枣十四枚半夏五两人参甘草白朮乾姜厚朴各二两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合,日三。

下气,治气满腹胀方: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人参一两半橘皮三两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无人参,止三味。

治气,两胁满急,风冷方:

杏仁茯苓防葵各八分吴茱萸橘皮桂心防风泽泻各五分白朮射干芍药苏子桔梗枳实各六分

右十四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治气满闭塞不能食,喘息方:

诃梨勒十枚,为末,蜜丸如梧子。食后服三丸。不忌,得利即止。

治上气咳逆方:

苏子一升五味子五合麻黄细辛紫菀人参黄苓甘草各二两桂心当归各一两生姜五两半夏三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气上不得卧,神秘方:

橘皮生姜紫苏人参五味子各五两,一方作桔梗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热发,气上冲不得息,欲死,不得卧方:

桂心半两白石英麦门冬枳实白鲜皮贝母茯神槟榔仁天门冬各二两半车前子二两#11人参前胡橘皮白薇杏仁各一两半郁李仁三两桃仁五分

右十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竹叶饮服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竹叶饮法:

竹叶紫苏子各一升#13紫菀白前各二两百部甘草生姜各三两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下前丸,药尽更合。

人参汤,安食下气,理胸胁,并治客热方:

人参麦门冬乾姜当归茯苓甘草五味子黄耆芍药枳实各二两#13桂心三两半夏一升大枣十五枚

右十三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九合,从旦至晡令尽,皆热服,慎勿冷。

海藻橘皮圆,下气,治风虚支满,膀胱虚冷,气上冲肺息奔,令咽喉气闷往来方:

海藻橘皮白前各三分杏仁茯苓芍药桂心各五分苏子五合枣肉桑根白皮昆布各二两吴茱萸人参白朮葶苈各一两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二,加至十五丸,以利小便为度。

治气上方:

硇砂细辛牛膝各等分

右三味,末。气发,酒服方寸匕,后三日忌酒,余禁如药法。

治上气方:

上酥一升独头蒜五颗

右二味,先以酥煎蒜,蒜黄出之,用生姜汁一合,共煎令熟。空腹温服一方寸匕。

治上气呕吐方:

芥子二升,为末,蜜丸。寅时以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有酒浸服。并治脐下绞痛。

治劳气方:

小芥子三升,捣末,绢袋盛,酒三斗浸之,密封七日,去滓。温服半升,渐至一升半,得方更合。忌如药法。

治上气三十年不瘥方:

大枣杏仁各一百枚豉一百二+粒蜀椒二百粒

右四味,先捣杏仁、豉令熟后,内枣、椒更捣,为丸如枣核大。含,稍稍咽之,日三夜一。

治积年上气不瘥,垂死者方:

莨菪子熬令色变熟羊肝薄切,曝乾

右二味,各捣,等分,以七月七日神酢拌令相着。夜不食,空腹服二方寸匕,须拾针,两食间以冷浆白粥二匕止之,隔日一服,永瘥。四十日内,得煮饭汁作芜菁羹食之,已外一切禁断。

下气方:

生姜五两小麦一升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

大枣二七枚紫苏茎叶切,一升

右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水煮亦得。一方加橘皮半两。《肘后方》无枣,用橘皮。

治气方:

桃皮二斤,去黄者,□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瘥止。

又方:

酒服驴脂二合,日二,瘥止。

又方:

黄牛乳二升,煎取一升,和生乳一升。空腹服之,日二。

又方:

驴乳,初服三合,三日后,日别五合#14,后至七合,七日后至一升。忌葵菜、猪、鱼、油等。

又方:

尿空腹服,百日即止,治一切病。

又方:

乌牛尿,空腹服,日再,至三升止。

补气虚逆方:

大枣三升甘皮去脉,十具乾姜二两乾地黄八两

右四味,治下筛,酒四升,渍枣三宿,洒出枣,取酒为炊汁,将枣内甑中,微火蒸,令枣膏,入釜中酒裹,煎酒令余二升许,候甑中枣只留皮核在,乃止火,贮器中,将前散及热下,搅之令调,大略与糖相似。以酒服二合,日再。此方非止补气,亦通治一切短气,并形体赢瘦,甚良。

大补气方:

乾地黄五两甘草秦椒各一两乾姜昆布地骨皮各四两白朮桂心人参厚朴海藻各三两羊肾一具,去膏,四枚羊肚一具,治如食法,去膏膋

右十三味,治下筛,内羊肚中,合肾缝塞肚口,蒸极熟为度,及热,木臼合捣,取肚、肾与诸药为一家,曝乾,更捣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

白石英散,明目,利小便,治气及补五劳七伤,无所不治方:

炼成白石英十两,白石英无多少,以锤子砧上细硗,向明选去魇翳色暗黑黄赤者,惟取白净者为佳,捣,绢下之,瓷器中研令极细熟,以生绢袋於铜器中水飞之,如作粉法,如此三度,研讫,澄之,渐渐去水,水尽至石英,曝得乾,看中有粗恶不净者去之,取中央好者,在下有粗恶者亦去之,更研堪用者使熟,白绢袋子盛,着瓷碗中,以瓷碗盖之,於三斗米下蒸之,饭熟讫出取,悬之使乾,更以瓷器中研七之为成石斛苁蓉各六分泽泻茯苓橘皮各一两菟丝子三两

右七味,治下筛,总於瓷器中,研令相得,重筛。酒服方寸匕,日二,不得过之。忌猜、鱼、鹅、鸭、蒜、冷、酢、滑。

补伤散,治肺伤,善泄咳,善惊恐,不能动筋,不可远行,膝不可久立,汗出鼻乾,少气喜悲,心下急痛,痛引胸中,卧不安席,忽忽喜梦,寒热,小便赤黄,目不远视,唾血方:

天门冬一升防风泽泻人参阿胶各一两半栝蒌根前胡芍药石膏乾姜大豆卷各#15二两紫菀白敛各一两桂心白朮各四两乾地黄甘草薯蓣当归各二两半

右十九味,治下筛。食上酒服方寸匕,日三。

白石英圆,补养肺气方:

白石英一作白石脂阳起石磁石菟丝子苁蓉乾地黄各二两半石斛栝蒌根白朮五味子各二两#16防风巴戟天各五分桂心人参各一两蛇床子半两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日二服。

理气圆,治气不足方:

杏仁桂心各一两乾姜益智子各二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未食服三丸,以知#17为度。

治冷气,气短方:

蜀椒五两,绢袋盛,酒一斗浸二七日,服之任意多少。

治读诵劳极,疲乏困顿方:

酥油糖酒白蜜各二升

右五味,合於铜器中,微火煎二十沸下之为准,七日七夜服令尽。宜慎生冷。

又方:

人参甘草茯苓当归各二两地骨皮芎藭芍药乾地黄黄耆各三两大枣二+枚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方用桂心三两。

治卒短气方:

捣韭汁,服一升,立瘥。《肘后方》治卒上气鸣息便欲绝。

治乏气方:

生姜枸杞叶各二两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治少年房多短气方:

豉七合栀子二七枚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半,去豉,内栀子,煮取八合。服半升,不瘥更服。

灸法:

凡上气冷发,腹中雷呜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从不痛至痛止。

上气厥逆,灸胸堂百壮,穴在两乳间。

胸膈中气,灸阙输,随年壮。扁鹊云:第四椎下两傍各一寸半,名阙输。

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利,灸太仓百壮。太仓一穴,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乃胃管下一寸。

结气囊裹,针药所不及,灸肓募随年壮。肓募二穴,从乳头即#18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下行,度头是穴。

下气,灸肺输百壮,又灸太冲五十壮。

凡脐下绞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百壮。穴在脐下三寸。

短气不得语,灸天井百壮,穴在肘后两筋间。

又,灸大椎随年壮。

又,灸肺输百壮。

又,灸肝输百壮。

又,灸尺泽百壮。

又,灸小指、第四指间交脉上七壮。

又,灸手十指头,合十壮。

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五十壮。

又,盐灸脐孔中二七壮。

乏气,灸第五椎下随年壮。

论曰:凡卒厥逆上气,气攻两胁,心下痛满,奄奄欲绝,此为奔豚气,即急作汤以浸两手足,数数易之。

奔豚,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半。

又,灸关元百壮。穴在脐下三寸。

奔豚,灸期门百壮。穴直两乳下第二肋#19端傍一寸五分。

奔豚,腹肿,灸章门百壮。章门,一名长平,二穴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

奔豚抢心不得息,灸中极五十壮。中极,一名玉泉,在脐下四寸。

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穴在乳上三肋间。

奔豚上下,灸四满二七壮。穴侠丹田两傍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脐下横文是也。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五竟

#1湿:原作『温』,据影宋刻本改。

#2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分温三服:原作『分三服温』,据影宋刻本改。

#4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5三:影宋刻本作『药』。

#6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7各七分:影宋刻本作『各二分』。

#8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9五合:影宋刻本作『三合』。

#10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11二两:影宋刻本作『一两』。

#12各一升:影宋刻本作『各二升』。

#13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4五合:原作『三合』,据影宋刻本改。

#15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6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7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18即:影宋刻本作『斜』。

#19肋:原作『胁』,据影宋刻本改。下『肋』仿此。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四

道教之音 唐---孙思邈

2017-10-13 12:51:46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四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肺脏方

肺脏脉论第一

论曰:肺主魄,魄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藏也。鼻者,肺之官,肺气通於鼻,鼻和则能知香臭矣。循环紫宫,上出於颊,候於鼻下,回肺中,荣华於发,外主气,内主胸,与乳相当,左乳庚,右乳辛。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有十四童子、七女子守之,神名鸿鸿#1。主藏魄,号为魄脏,随节应会,故云肺藏气,气舍魄,在气为咳,在液为涕。肺气虚则鼻息不#2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肺气虚则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厥气客於肺,则梦#3飞扬,见金铁之器及奇物。

凡肺脏象金,与大肠合为腑,其经手太阴,与阳明为表裹。其脉浮,相於季夏,王於秋。秋时万物之所终,宿叶落柯,萋萋枝条,桃然独在。其脉为微浮,卫气迟,荣气数,数则在上,迟则在下,故名曰毛。阳当陷而不陷,阴当升而不升,为邪所中二气感激,故为风寒所中。阳中邪则卷,阴中邪则紧。卷则恶寒,紧则为栗,寒栗相搏,故名曰疟。弱则发热,浮乃来出,旦中旦发,暮中暮发。脏有远近,脉有迟疾,周有度数,行有漏刻,迟在上伤毛采,数在下伤下焦。中焦有恶则见,有善则匿,阳气下陷,阴气则温,阳反在下,阴反在巅,故名曰长而且留。

秋脉如浮,秋脉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而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巢源》无不字。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秋胃微毛日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肺藏气,气舍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者则爪一作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气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秋金肺王,其脉微涩而短曰平。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为微邪,虽病即瘥。肝乘肺,必作虚。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若#4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治阳。

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膨膨,与肩相引,刺手太阴治阴。

肺脉来,泛泛轻如微风吹乌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惟#5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太阴脉也。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漏风一作偏风,头已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经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腰内。小甚为飧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浚在颈肢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能喜酸。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濡而散者,当病漏一作灌汗,至今不复发散。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黄帝问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之脉独动不休,何也?手太阴本在寸口中。岐伯对曰:足阳明,胃脉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胃脉在足趺上大趾间,上行三寸骨解中是也。其精气上清,注於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之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脉动不止。

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胃居其大,五味入於口,藏於胃,以养五脏气。气口者,太阴是也,脏腑之气味皆出於胃,变见於气口,气口属腑脏主,即呼寸口者也。

扁鹊曰:肺有病则鼻口张,实热则喘逆,胸凭仰息。其阳气壮,则梦恐惧等。虚寒则咳息,下利少气。其阴气壮,则梦涉水等。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精气并於肺则悲也。

味主秋,结满而血者,病在胸,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

病先发於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五日之胃,腹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獐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宜赤药。

凡肺病之状,必喘咳逆气,肩息背痛,汗出,尻阴股膝挛,髀端腑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乾,取其经手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少阴血者。

肺脉沉之而数,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热,腹满,肠中热,小便赤,肩背痛,从腰已上汗出,得之房内汗出当风。

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补肺汤、泻肺散。春当刺少商,夏刺鱼际,皆泻之;季夏刺太渊,秋刺经渠,冬刺尺泽,皆补之。又当灸膻中百壮,背第三椎二十五壮。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壮#6,上气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之傍,以手痛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肺伤,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拥所致也。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者,其人肚烛梯。

肺水者,其人身体肿而小便难,时斗,时而大便鸭溏。

肺胀者,虚而满,喘咳,月如脱状,其脉浮大。

趺阳脉浮缓,少阳脉微紧,微为血虚,紧为微寒,此为鼠乳。

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时时痛,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结痈,皮肤寒,秋愈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之状,甚者如针刺之状,时痒,色白也。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洒寒热,气逆喘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适以春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得之。

肺病身当有热,咳嗽短气,唾出脓血,其脉当短涩,今反浮大,其色当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为大逆,十死不治。

商音人者,主肺声也,肺声哭,其音磬,其志乐,其经手太阴。厥逆阳明,则荣卫不通,阴阳反祚,阳气内击,阴气外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厉风所中,嘘吸战掉,语声嘶塞而散下,气息短惫,四肢僻弱,面色青葩,遗矢便利,甚则不可治,依源麻黄续命汤主之。方见第八卷中。

又言音喘急,短气,好唾,此为火克金,阳击阴,阴气沉,阳气升,升则实,实则热,热则狂,狂则闭眼,悸,言非常所说,口赤而张,饮无时度,此热伤肺,肺化为血,不治。若面赤而鼻不欹,可治也。

肺病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则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恒山汤主之。方见第十卷中。若其人本来语声雄烈,忽尔不亮,拖气用力,方得出言,而反於常,人呼共语,直视不应,虽曰未病,势当不久,此则肺病声之候也,察观疾病,表裹相应,依源审治,乃不失也。

白为肺,肺合皮,白如豕膏者吉。肺主鼻,鼻是肺之余,其人金形,相比於上商,白色,小头,方面,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发动身轻,精廉#7,急心静悍,性喜为吏。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手太阴。廉廉然,肩膺厚薄正竦,则肺应之。正白色小理者则肺小,小则少饮,不病喘喝;粗理者则肺大,大则虚,虚则寒,喘鸣,多饮,善病胸喉痹,逆气;巨肩反膺陷喉者,则肺高,高则实,实则热,上气肩息,咳逆;合腋张胁者则肺下,下则逼贲迫肝,善胁下痛,鼻塞,或壅而涕,生息肉;好肩背厚者则肺坚,坚则不病咳上气;肩背薄者则肺脆,脆则易伤於热,喘息,鼻衄;肩膺好者则肺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膺偏歌者则肺偏倾,偏倾则病胸偏痛,鼻亦偏疾。

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大肠阳明为肺之部,而脏气通於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外病内入,则所部起;内病裹出,则所部陷。外入前治阳,后治阴;内出前治阴,后治阳,实泻虚补。阳主外,阴主内。

凡人死生休否,则脏神前变形於外。人肺前病,鼻则为之孔开焦枯。若肺前死,鼻则为之梁折孔闭,青黑色。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深浅,斟酌赊促,远不出一年,促不延时月。肺疾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色#8黑如拇指黡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面白目青,是谓乱经。饮酒当风,风入肺经,胆气妄泄,目则为青,虽有天救,不可复生。面黄目白如枯骨,死。吉凶之色,在於分部,顺顺而见,赤白入鼻,必病,不出其年,若年间不应,三年之中祸必应也。

秋金肺脉色白,主手太阴脉也,秋取经输,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输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於合。其脉本在寸口之中,掌后两筋间二寸中,应在腋下动脉,其脉根於太仓,太仓在脐上三寸,一夫#9是也。

其筋起於手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於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上出缺盆,结肩髑前,上结缺盆,下结胸裹,散贯贲下,抵季胁。

其脉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后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次指内廉,出其端。合手阳明为表裹。阳明之本在肘骨中,同会於手太阴。

太阴之别名列缺,起於腋下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於鱼际,别走手阳明,主肺生病,病实则大肠热,热则手兑掌起,起则阳病,阳脉反逆大於寸口三倍,病则咳,上气喘渴#10,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虚则大肠寒,寒则欠咳#11,小便遗数,数则阴病,阴脉反小於寸口一倍,病则肩背寒痛,少气不足以息,季胁空痛,尿色变,卒遗矢无度。

秋三月者,主肺、大肠,白气狸病也,其源从太阳击手太阴,太阴受淫邪之气,则经络壅滞,毛皮紧坚#12;发泄邪生,则脏腑伤温,随秋受疠,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气喘引饮,故曰白气狸病也。

扁鹊云:灸心肺二输,主治丹毒白狸病。当依源为疗,调其阳,理其阴,则脏腑之病不生矣。

肺虚实第二脉方灸法

肺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

治肺实热,胸凭仰息,泄气除热方:

石膏八两白前杏仁各三两橘皮白朮各五两赤蜜七合枸杞根皮切、二升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三沸,分三服。

治肺热,言音喘息短气,好唾脓血方:

生地黄切,二升石膏八两麻黄五两杏仁四两升麻羚羊角芒硝各三两淡竹茹鸡子大一枚赤蜜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两沸,分三服。

治肺热,闷不止,胸中喘急,惊悸,客热来去,欲死,不堪服药,泄胸中喘气方:

桃皮芫花各一升

右二味,□咀,以水四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以故布手巾内汁中,薄胸,温四肢,不盈数日即歇。

橘皮汤,治肺热气上,咳息奔喘方:

橘皮麻黄各三两柴胡乾紫苏《删繁》作乾蓝,各二两宿姜杏仁各四两石膏八两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黄两沸,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与两剂。

治肺热喘息,鼻衄血方:

羚羊角玄参射干鸡苏芍药升麻柏皮各三两生地黄切,一升栀子仁四两淡竹茹鸡子大一枚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须利者,下芒硝三两,更煮三沸。

治肺热,饮酒当风,风入肺,胆气妄泄,目青,气喘方:

麻黄四两甘草五味子各三两杏仁五十枚母姜五两淡竹叶切,一升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13;去滓,分三服。

泻肺散,治酒客劳倦,或出当风,喜怒气舍於肺,面目黄肿,起即头眩,咳逆上气,时忽忽欲绝,心下弦急,不能饮食,或吐脓血,胸痛引背,支满欲呕方:

五味子百部各二两半茯苓附子苁蓉当归石斛远志续断各一两细辛甘草各七分防风蜀椒紫菀桂心款冬花乾姜各一两半桃仁六十枚杏仁三十枚

右十九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二匕。

灸法:

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灸阴都随年壮。穴在侠胃管两边相去一寸。胃管在心下三寸。

肺胀胁满,呕吐上气等病,灸大椎并两乳上第三肋间,各止七壮。

肺与大肠俱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治肺与大肠俱实,令人气凭满,煮散方:

茯苓麻黄各六分黄耆大青桂心各三分细辛杏仁各五分石膏二两丹参半两五味子甘草贝母橘皮芎藭各一两根实三枚

右十五味,治下筛,为粗散,帛裹一方寸匕半,井花水一升五合,煮取七合为一服,日再。

肺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乾不津液,名曰肺虚冷也。

治肺虚冷,声嘶伤,语言用力,战掉缓弱,虚瘠,风入肺方:

防风独活芎藭秦椒乾姜黄耆各四十二铢天雄麻黄五味子山茱萸甘草各三+六铢秦艽桂心薯蓣杜仲人参细辛防己各三十铢甘菊花紫菀各二十四铢贯众二枚附子七分

右二十二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一方有石膏六分、当归五分。

酥蜜膏酒,治肺虚寒,疠风所伤,语声嘶塞,气息喘惫,咳唾止气嗽通声方:

酥崖蜜饴糖生姜汁生百部汁枣肉杏仁各一升,研甘皮五具,末

右八味,合和,微火煎,常搅,三#14上三下,约一炊久,取姜汁等各减半止。温酒一升,服方寸匕,细细咽之,日二夜一。

又方:

猪胰三具大枣百枚

右二味,以酒五升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五日出,布绞去滓,七日服尽。二七日忌盐。羊胰亦得。治咳嗽,胸胁支满,多喘上气,尤良。《肘后方》治久咳上气二十年,诸治不痊者。

治肺寒损伤,气嗽及涕唾鼻塞方:

枣肉二升,研作脂杏仁一升,熬研为脂酥生姜汁白糖白蜜生百部汁各一升

右七味,合和,微火煎,常搅,约一炊久下之,细细温清酒服二合,日二。

补肺汤,治肺气不足,逆满上气,咽中闷塞,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语失声,甚者吐血方:

五味子三两乾姜桂心款冬花各二两麦门冬一升大枣一百枚粳米二合桑根白皮一斤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黄耆五两甘草锺乳人参各二两乾地黄桂心茯苓白石英桑白皮厚朴乾姜紫菀橘皮当归五味子远志麦门冬各三两大枣二十枚

右十八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治肺气不足,咳逆上气,牵绳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饮食方:

苏子一升桑白皮五两半夏六两紫菀人参甘草五味子杏仁各二两款冬花射干各一两麻黄乾姜桂心各三两细辛一两半

右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治肺气不足,咳逆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语无音声而渴,舌本乾燥方:

五味子苏子各一升白石英锺乳各三两款冬花竹叶橘皮桂心桑白皮茯苓紫菀各二两粳米二合麦门冬四两生姜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枚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桑白皮、粳米、大枣,米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五升。分六服,日三。

又方,治肺气不足,心腹支满,咳嗽,喘逆上气,唾脓血,胸背痛,手足烦热,惕然自惊,皮毛起,或哭,或歌,或怒,乾呕心烦,耳中闻风雨声,面色白方:

款冬花桂心各二两桑白皮一斤生姜五味子锺乳各三两粳米五合大枣十枚麦门冬四两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枣令熟,去之内药,煎取二升。分三服,温服之。一方用白石英二两。《广济》用紫菀、人参各二两,名紫菀汤。

麻子汤,治肺气不足,咳唾脓血,气短不得卧方:

麻子一升桑白皮饧各一斤桂心人参各二两阿胶紫菀各一两生姜三两乾地黄四两

右九味,□咀,以酒一斗五升、水一斗五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

饧煎,治肺气不足,咽喉苦乾方:

作肠任多少,取乾枣一升,去核,熟捣,水五升,和使相得,绞去滓,澄去上清,取浊者,内饴中搅,火上煎,勿令坚。令连连服,如鸡子大,渐渐吞之,日三夜二。

治肺风气痿绝,四肢满胀,喘逆胸满方:

灸肺输各二壮。肺输对乳引绳度之,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肺与大肠俱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名曰肺与大肠俱虚也。

小建中汤,治肺与大肠俱不足,虚寒乏气,小腹拘急,腰痛,羸瘠百病方:

大枣十二枚生姜桂心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六两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内糖八两,煮三沸,分三服。《肘后》用黄耆、人参各二两,名黄耆建中汤。

肺劳第三论方灸法

论曰:凡肺劳病者,补肾气以益之,肾王则感於肺矣。人逆秋气,则手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麻黄引气汤,治肺劳实,气喘鼻张,面目苦肿方:

麻黄杏仁生姜半夏各五分紫苏四分白前细辛桂心各三分橘皮二分石膏八两竹叶切,一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半夏汤,治肺劳虚寒,心腹冷,气逆游气,胸胁气满,从胸达背痛,忧气往来,呕逆,饮食即吐,虚乏不足方: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桂心四两甘草厚朴各二两人参橘皮麦门冬各三两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腹痛加当归二两。

厚朴汤,治肺劳风虚冷,痰澼水气,昼夜不得卧,头不得近枕,上气胸满,喘息气绝,此痰水盛溢方:

厚朴麻黄桂心黄苓石膏大戟橘皮各二两枳实甘草秦艽杏仁茯苓各三两细辛一两半夏一升生姜一两#15大枣十五枚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分五服。

治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方:

灸肺输七壮。亦可随年壮至百壮。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四竟

#1鸿鸿:影宋刻本作『鸟鸿』。

#2不:原脱,据《灵柜□本神》补。

#3梦: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4若:影宋刻本作『苦』。

#5惟:影宋刻本作『离』。

#6壮:影宋刻本作『热』。

#7廉:影宋刻本作『瘦』。

#8色:影宋刻本无『色』字。

#9夫:原作『分』,据影宋刻本改。

#10渴:影宋刻本作『喝』。

#11咳:影宋刻本作『□』。

#12坚:原作『肾』,据影宋刻本改。

#13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14三:原作『二』,据影宋刻本改。

#15一两:影宋刻本作『十两』。

孙真人备急不金要方卷之五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肺脏方

气极第四论方灸法

论曰:凡气极者,主肺也。肺应气,气与肺合。又曰:以秋遇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肺,则寒湿之气客於六腑也。若肺有病,则先发气,气上冲胸,常欲自恚。以秋庚辛日伤风邪之气,为肺风。肺风之状,多汗。若阴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气逆咳,咳则短气,暮则甚,阴气至,湿#1气生,故甚。阴畏阳气,昼日则瘥。若阳伤则热,热则实,实则气喘息上胸臆,甚则唾血。然阳病治阴,阴是其裹。阴病治阳,阳是其表。是以阴阳表裹,衰王之源,故知以阳调阴,以阴调阳,阳气实则决,阴气虚则引。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肤、筋脉则治之,若至六腑五脏,半死矣。

扁鹊曰:气绝不治,喘一作奔而冷汗出,二日死。气应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

锺乳散,治气极虚寒,阴畏阳气,昼酸暮甚,气短息寒,亦治百病,令人力强,能饮食,去风冷方:

锺乳别研乾姜桔梗茯苓细辛桂心附子人参各一两六铢白朮一两防风栝蒌根牡蛎各二两半

右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渐加至二匕。五十以上,可数服,得力乃止。《千金翼》云:有冷加椒,有热加黄苓,各三两。

黄耆汤,治气极虚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气力损乏方:

黄耆四两人参白朮桂心各二两生姜八两大枣十枚附子三十铢,一方不用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

大露宿圆,治气极虚寒,皮痹不已,内舍於肺,寒气入客於六腑,腹胀虚满,寒冷积聚百病方:

誉石《肘后》作矾石乾姜桂心皂荚桔梗附子各三两

右六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渐加之。慎热及近火等。

硫黄圆,治气极虚寒澼饮,胸中痰满,心腹痛,气急,不下饮食方:

硫黄誉石乾姜附子乌头桂心细辛白朮桔梗茯苓各二两

右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渐加之,以知#2为度。《肘后》无白朮、桔梗、茯苓,用昊茱萸、蜀椒、人参、皂荚、当归,十二种为丸,用治人大冷,夏月温饮食,不解衣者。

大前胡汤,治气极伤热,喘息冲胸,常欲自恚,心腹满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方:

前胡八两半夏麻黄芍药各四两生姜五两黄苓三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3。

竹叶汤,治气极伤热,气喘,甚则唾血,气短乏,不欲食,口燥咽乾方:

竹叶二升麦门冬小麦生地黄各一升生姜石膏各六两麻黄三两甘草一两大枣十枚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灸法:

呕吐上气,灸尺泽,不三则七壮。尺泽者,在腕后肘中横文。

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上管下一寸名太仓七壮。

积气第五论方灸法

论曰: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凡七种气。积聚坚,大如杯若盘,在心下,腹中疾痛,不能饮食,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祟,此皆七气所生。寒气,即呕逆恶心;热气,即说物不竟而迫;怒气,即上气不可忍,热痛上抢心,短气欲死不得息;恚气,即积聚在心下,不得饮食;喜气,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忧气,即不可剧作,暮卧不安;愁气,即喜忘,不识人语,置物四方,还取不得去处,若闻急,即四肢驸肿,手足筋挛,捉不能举。如得病此,是七气所生,男子卒得,饮食不时所致,妇人即产后中风诸疾也。

七气圆方:

乌头大黄各七分紫菀半夏前胡细辛丹参茯苓芎藭桃仁《胡洽》作杏仁菖蒲一作芍药石膏吴茱萸桂心桔梗各三分人参甘草防葵各一两乾姜蜀椒各半两

右二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一方去半夏,加甘遂三分。《胡洽》无丹参、甘草。

七气圆,主七气。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此之为病,皆生积聚,坚牢如杯,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去时来,发则欲死。凡寒气状,吐逆心满;热气状,恍惚,眩冒,失精;怒气状,不可当热,痛上荡心,短气欲绝,不得息;恚气状,积聚心满,不得食饮;喜气状,不可疾行久立;忧气状,不可苦作,卧不安席;愁气状,平故如怒,喜忘,四肢肘肿,不得举止。亦治产后中风余疾方:

大黄二两半人参半夏吴茱萸柴胡乾姜细辛桔梗菖蒲各二分茯苓芎藭甘草蜀椒一用桂心石膏桃仁各三分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三丸,日三服,渐加至十丸。《千金翼》十味,无茯苓、芎藭、甘草、石膏、桃仁。

七气汤,治寒气、热气、忧气、劳气、愁气,或饮食为膈气,或劳气内伤,五脏不调,气衰少力方:

乾姜黄苓厚朴《深师》作桂心半夏甘草乾地黄芍药栝蒌根各二两#4,《深师》作橘皮蜀椒三两,《深师》作桔梗枳实五枚人参一两吴茱萸五合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治虚冷上气,劳气等方:

半夏一升人参生姜桂心甘草各一两

右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五膈圆,治忧膈、气膈、食膈、饮膈。五病同三#5服,以忧恚、饮食得之,若冷食及生菜便发。病苦心满,不得气息、引背痛如刺之状,食即心下坚,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即瘥,饮食不得下,甚者及手足冷,上气咳逆,喘息短气方:

麦门冬甘草各五两蜀椒远志桂心细辛各二两#6附子一两半人参四两乾姜二两

右九味,为末,蜜和丸。微使淖,先食含如弹丸一枚,细细咽之,喉中、胸中当热,药力稍尽,复含一丸,日三夜二,服药七日愈。《延年方》云:若不能含者,可分一大丸作七小圆,尽服之,夏月含益麦门冬、甘草、人参。《胡洽》云:亦可梧子大十丸,酒服之。《经心录》以吴茱萸代桂心,酒服如梧子五丸,空腹服之,治寒冷则心痛,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入,食饮少者。

治结气冷症积在胁下,及脚气上入小腹,腹中胀满,百病方:

大蒜去心皮,三升,捣令极熟,以水三升和令调,绞取汁,更捣余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令调,绞取汁,更捣余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令调,绞取其汁,合得九升,所得滓可桃颗大,弃却,以微火煎取三升,下牛乳三升,合煎,取三升。旦起空腹一顿温服令尽,至申时食。三日服一剂,三十日服十剂止。

大蒜煎,治疝瘕积聚,冷癖痰饮,心腹胀满,上气咳嗽,刺风,风癫偏风,半身不随夕腰疼膝冷,气息否塞,百病方:

蒜六斤四两,去皮,切,水四斗,煮取一斗,去滓酥一升,内蒜汁中牛乳二升摹茨胡椒乾姜各三两石蜜阿魏戎盐各二两石菖蒲木香各一两乾蒲桃四两

右十二味,为末,合内蒜汁中,以铜器微火煎取一斗。空腹酒下一两,五日已上稍加至三两,二十日觉四体安和,更加至六两。此治一切冷气,甚良。

桔梗破气圆,治气上下否塞不能息方:

桔梗橘皮乾姜厚朴枳实细辛葶苈各三分吴茱萸白朮各六分胡椒蜀椒乌头各七分#7荜茇十分人参桂心附子茯苓前胡防葵芎藭各五分甘草大黄槟榔当归各八分

右二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十丸,日三。有热者,空腹服之。

槟榔汤,治气实若积聚,不得食息方:

槟榔三七枚附子一枚半夏一升细辛一两生姜八两大黄紫菀柴胡各三两橘皮甘草紫苏冬用子茯苓各二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若有症结坚实如石,加鳖甲二两、防葵二两。气上,加桑白皮切二升,枳实、厚朴各二两。消息气力强弱,进二剂,后隔十日,更服前桔梗破气圆。

治积年患气,发作有时,心腹绞痛,忽然气绝,腹中坚实,医所不治,复谓是蛊方:

槟榔大者四七枚附子一枚半夏一升柴胡三两生姜八两橘皮甘草桂心当归枳实各二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五日一剂。服三剂,永除根本。

半夏汤,治逆气心腹满,气上胸胁痛,寒冷心腹痛,呕逆及吐,不下食,忧气结聚方:

半夏一升生姜桂心各五两橘皮四两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人强者,作三服。亦治霍乱后吐逆腹痛。

又方,治逆气心中烦满,气闷不理,气上。方见第十六卷呕吐篇,四味者是。

贝母汤,治上气咽喉窒塞,短气不得卧,腰背痛,胸满不得食,面色萎黄方:

贝母一两生姜五两桂心麻黄石膏甘草各二两#8杏仁三+枚半夏五合#9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

麻黄汤,治上气,脉浮,咳逆,喉中水鸡声,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方:

麻黄八两甘草四两大枣三+枚射干如博棋子二枚

右四味,□咀,以井花水一斗,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奔气汤,治大气上奔,胸膈中诸病,发时迫满,短气不得卧,剧者便愒欲死,腹中冷湿气,肠鸣相逐,成结气方:

生姜一斤半夏吴茱萸各一升桂心五两人参甘草各三两#10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枳实汤,下气,治胸中满闷方:

枳实三枚附子二枚大枣十四枚半夏五两人参甘草白朮乾姜厚朴各二两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合,日三。

下气,治气满腹胀方: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人参一两半橘皮三两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无人参,止三味。

治气,两胁满急,风冷方:

杏仁茯苓防葵各八分吴茱萸橘皮桂心防风泽泻各五分白朮射干芍药苏子桔梗枳实各六分

右十四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治气满闭塞不能食,喘息方:

诃梨勒十枚,为末,蜜丸如梧子。食后服三丸。不忌,得利即止。

治上气咳逆方:

苏子一升五味子五合麻黄细辛紫菀人参黄苓甘草各二两桂心当归各一两生姜五两半夏三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气上不得卧,神秘方:

橘皮生姜紫苏人参五味子各五两,一方作桔梗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热发,气上冲不得息,欲死,不得卧方:

桂心半两白石英麦门冬枳实白鲜皮贝母茯神槟榔仁天门冬各二两半车前子二两#11人参前胡橘皮白薇杏仁各一两半郁李仁三两桃仁五分

右十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竹叶饮服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竹叶饮法:

竹叶紫苏子各一升#13紫菀白前各二两百部甘草生姜各三两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下前丸,药尽更合。

人参汤,安食下气,理胸胁,并治客热方:

人参麦门冬乾姜当归茯苓甘草五味子黄耆芍药枳实各二两#13桂心三两半夏一升大枣十五枚

右十三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九合,从旦至晡令尽,皆热服,慎勿冷。

海藻橘皮圆,下气,治风虚支满,膀胱虚冷,气上冲肺息奔,令咽喉气闷往来方:

海藻橘皮白前各三分杏仁茯苓芍药桂心各五分苏子五合枣肉桑根白皮昆布各二两吴茱萸人参白朮葶苈各一两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二,加至十五丸,以利小便为度。

治气上方:

硇砂细辛牛膝各等分

右三味,末。气发,酒服方寸匕,后三日忌酒,余禁如药法。

治上气方:

上酥一升独头蒜五颗

右二味,先以酥煎蒜,蒜黄出之,用生姜汁一合,共煎令熟。空腹温服一方寸匕。

治上气呕吐方:

芥子二升,为末,蜜丸。寅时以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有酒浸服。并治脐下绞痛。

治劳气方:

小芥子三升,捣末,绢袋盛,酒三斗浸之,密封七日,去滓。温服半升,渐至一升半,得方更合。忌如药法。

治上气三十年不瘥方:

大枣杏仁各一百枚豉一百二+粒蜀椒二百粒

右四味,先捣杏仁、豉令熟后,内枣、椒更捣,为丸如枣核大。含,稍稍咽之,日三夜一。

治积年上气不瘥,垂死者方:

莨菪子熬令色变熟羊肝薄切,曝乾

右二味,各捣,等分,以七月七日神酢拌令相着。夜不食,空腹服二方寸匕,须拾针,两食间以冷浆白粥二匕止之,隔日一服,永瘥。四十日内,得煮饭汁作芜菁羹食之,已外一切禁断。

下气方:

生姜五两小麦一升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

大枣二七枚紫苏茎叶切,一升

右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水煮亦得。一方加橘皮半两。《肘后方》无枣,用橘皮。

治气方:

桃皮二斤,去黄者,□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瘥止。

又方:

酒服驴脂二合,日二,瘥止。

又方:

黄牛乳二升,煎取一升,和生乳一升。空腹服之,日二。

又方:

驴乳,初服三合,三日后,日别五合#14,后至七合,七日后至一升。忌葵菜、猪、鱼、油等。

又方:

尿空腹服,百日即止,治一切病。

又方:

乌牛尿,空腹服,日再,至三升止。

补气虚逆方:

大枣三升甘皮去脉,十具乾姜二两乾地黄八两

右四味,治下筛,酒四升,渍枣三宿,洒出枣,取酒为炊汁,将枣内甑中,微火蒸,令枣膏,入釜中酒裹,煎酒令余二升许,候甑中枣只留皮核在,乃止火,贮器中,将前散及热下,搅之令调,大略与糖相似。以酒服二合,日再。此方非止补气,亦通治一切短气,并形体赢瘦,甚良。

大补气方:

乾地黄五两甘草秦椒各一两乾姜昆布地骨皮各四两白朮桂心人参厚朴海藻各三两羊肾一具,去膏,四枚羊肚一具,治如食法,去膏膋

右十三味,治下筛,内羊肚中,合肾缝塞肚口,蒸极熟为度,及热,木臼合捣,取肚、肾与诸药为一家,曝乾,更捣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

白石英散,明目,利小便,治气及补五劳七伤,无所不治方:

炼成白石英十两,白石英无多少,以锤子砧上细硗,向明选去魇翳色暗黑黄赤者,惟取白净者为佳,捣,绢下之,瓷器中研令极细熟,以生绢袋於铜器中水飞之,如作粉法,如此三度,研讫,澄之,渐渐去水,水尽至石英,曝得乾,看中有粗恶不净者去之,取中央好者,在下有粗恶者亦去之,更研堪用者使熟,白绢袋子盛,着瓷碗中,以瓷碗盖之,於三斗米下蒸之,饭熟讫出取,悬之使乾,更以瓷器中研七之为成石斛苁蓉各六分泽泻茯苓橘皮各一两菟丝子三两

右七味,治下筛,总於瓷器中,研令相得,重筛。酒服方寸匕,日二,不得过之。忌猜、鱼、鹅、鸭、蒜、冷、酢、滑。

补伤散,治肺伤,善泄咳,善惊恐,不能动筋,不可远行,膝不可久立,汗出鼻乾,少气喜悲,心下急痛,痛引胸中,卧不安席,忽忽喜梦,寒热,小便赤黄,目不远视,唾血方:

天门冬一升防风泽泻人参阿胶各一两半栝蒌根前胡芍药石膏乾姜大豆卷各#15二两紫菀白敛各一两桂心白朮各四两乾地黄甘草薯蓣当归各二两半

右十九味,治下筛。食上酒服方寸匕,日三。

白石英圆,补养肺气方:

白石英一作白石脂阳起石磁石菟丝子苁蓉乾地黄各二两半石斛栝蒌根白朮五味子各二两#16防风巴戟天各五分桂心人参各一两蛇床子半两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日二服。

理气圆,治气不足方:

杏仁桂心各一两乾姜益智子各二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未食服三丸,以知#17为度。

治冷气,气短方:

蜀椒五两,绢袋盛,酒一斗浸二七日,服之任意多少。

治读诵劳极,疲乏困顿方:

酥油糖酒白蜜各二升

右五味,合於铜器中,微火煎二十沸下之为准,七日七夜服令尽。宜慎生冷。

又方:

人参甘草茯苓当归各二两地骨皮芎藭芍药乾地黄黄耆各三两大枣二+枚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方用桂心三两。

治卒短气方:

捣韭汁,服一升,立瘥。《肘后方》治卒上气鸣息便欲绝。

治乏气方:

生姜枸杞叶各二两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治少年房多短气方:

豉七合栀子二七枚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半,去豉,内栀子,煮取八合。服半升,不瘥更服。

灸法:

凡上气冷发,腹中雷呜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从不痛至痛止。

上气厥逆,灸胸堂百壮,穴在两乳间。

胸膈中气,灸阙输,随年壮。扁鹊云:第四椎下两傍各一寸半,名阙输。

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利,灸太仓百壮。太仓一穴,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乃胃管下一寸。

结气囊裹,针药所不及,灸肓募随年壮。肓募二穴,从乳头即#18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下行,度头是穴。

下气,灸肺输百壮,又灸太冲五十壮。

凡脐下绞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百壮。穴在脐下三寸。

短气不得语,灸天井百壮,穴在肘后两筋间。

又,灸大椎随年壮。

又,灸肺输百壮。

又,灸肝输百壮。

又,灸尺泽百壮。

又,灸小指、第四指间交脉上七壮。

又,灸手十指头,合十壮。

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五十壮。

又,盐灸脐孔中二七壮。

乏气,灸第五椎下随年壮。

论曰:凡卒厥逆上气,气攻两胁,心下痛满,奄奄欲绝,此为奔豚气,即急作汤以浸两手足,数数易之。

奔豚,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半。

又,灸关元百壮。穴在脐下三寸。

奔豚,灸期门百壮。穴直两乳下第二肋#19端傍一寸五分。

奔豚,腹肿,灸章门百壮。章门,一名长平,二穴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

奔豚抢心不得息,灸中极五十壮。中极,一名玉泉,在脐下四寸。

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穴在乳上三肋间。

奔豚上下,灸四满二七壮。穴侠丹田两傍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脐下横文是也。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五竟

#1湿:原作『温』,据影宋刻本改。

#2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分温三服:原作『分三服温』,据影宋刻本改。

#4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5三:影宋刻本作『药』。

#6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7各七分:影宋刻本作『各二分』。

#8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9五合:影宋刻本作『三合』。

#10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11二两:影宋刻本作『一两』。

#12各一升:影宋刻本作『各二升』。

#13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4五合:原作『三合』,据影宋刻本改。

#15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6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7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18即:影宋刻本作『斜』。

#19肋:原作『胁』,据影宋刻本改。下『肋』仿此。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