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望 ● 卷之三(5)

道教之音整理 明·赵台鼎

2011-12-09 09:59:54

《金刚经》四句偈者,世尊度脱法界群生之玄机也。若复有人一念不生,万缘透脱,堂堂显露,正体昭然,滟滟金波,妙如满月,是为证到第一句。剥地一破,观空忽空,起灭不停,一截截断,孤迥卓绝,千圣不携,是为证到第二句。六根互用,二事双融,妙合一真,心心出碍,顶门具眼,彻入重关,是为证到第三句。天地以我为先,万物以我为始,真空寂照,大佛为身,出有入无,圆通自在,是为妙入第四句;乃曰“离四句,绝百非”,此大佛最上一乘之妙。若向一句荐得,是人亲面本来面目,堪与初学为师。又向二句洞彻,是人打破祖师关捩,堪与久参为师。又向三句上妙入重关,无中生有,则临济三玄,云门三句,一时俱透,是人必能超乎造化、器数、死生之外。又于四句而妙入之,此来去自由者也,境界无尽,受用无尽,妙用无尽。佛法以第四句为主,众生以四节顺行而入之,方证大佛境界。(后世黄龙三关,石霜五去,玄沙三纸,黄峰弟兄十字圆悟,举一明三,皆一脉也。以语句之句会之者,相去万里矣。)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尸居而龙见也;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渊默而雷声也。修行之工,孰能外此?(先文肃公,堂名见晓,楼名闻和,志所业也。)

达摩首传如来正脉,端居长终,塔于熊耳,则遍性寂然,皆为研空之归可也,胡为翩翩只履,复示以不断灭,何哉?然则以一性全空言禅,以死后阴寂言佛,谓之谤大般若。何者?如来正脉以无相为宗,妙有为用。自宗言之,则亘古亘今,自然无相。自用言之,则随机普现,妙应无方。佛法以大智文殊为佛之空宗,以主性。以大行普贤为佛之妙用,以主命。体用交参,空玄混合为一佛道,此如来密意也。《华严》大经,始终具明斯义。以东方表命,以西方表性。虽寻常教意,犹以满月界于束,日轮观于西。卯中以月,酉中以日,参而互也。《法华》特为命宗设,故世尊放光,照东方世界,而它方不兴焉。此可以默会一经之旨矣。

懦书云:“屏气似不息。”佛书云:“反闻闻自性。”合而观之,为吾日用。

《圆觉经》云“不起于座,便入涅槃”者,盖言冥目冥心,一刹那顷,静即安住圣境耳。

老子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次章“载营魄抱一”,诸解欠通。唐玄宗云:“朕承圣训,覃思玄宗,顷改《道德经》 载 字为 哉 ,仍属上句。”又箕笔云:“功成名遂身退,天载之道。”误置“载”字于下,乃誊写之讹也。又或人解《老》云:“道果成遂之时,舊身视如粪土,新成舊毁,自然之理。身且无用,彼持盈揣锐,金玉富贵,皆为身谋也,复何用哉? 退 字乃蝉蜕之 蜕 。若曰 待功成名遂而后身退 ,是教人以贪,恐非老氏之本旨也。”

老子云:“有之以为利,无之经为用。”夫腑脏肢体,百骸九窍,名虽为人,而实隔碍不相通,用之不可并。其倚以为用者,乃其中虚耳。如耳目口鼻,是谁主之?酸咸苦涩
,是谁辨之?手足运动,是谁使之?万化出人,是谁司之?如傀儡之有提挈,大海之有沃焦,能识此则无用之用明矣。(当场提傀儡,妙在握机人。玄关者,至妙之机关也。)

老子云:“有天下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天下始,即无名天地之始。天下母,即有名万物之母(则身中有定处也)。盖得其母,即常无以观妙。知其子,即常有以观徼。观徼之后,又当守母子母元不离也。(从有入无,子还其母。)

耳目口鼻,七窍也。七窍内观为七返,连下二窍,俱返为九还,可补金火之论。

庄子云:“真人之息以踵。”又曰:“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观后篇壶子云:“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可见机即息也。

《心印经》注云:“心凝曰神,神静曰性,三者本一,分于动静妙用间耳。”

《楞严》注云:“心之与性,乃体用互称也。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如镜之光,故曰圆妙明心。性则即明而妙,凝然湛寂,如镜之体,故曰宝明妙性。”解心、性二字极分晓。

又《楞严》注云:“缘尘分别之性,则破云有还。缘尘能见之性,则示云不还。如遍观此会圣众,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此即见精也。第二月也,即能见之性,不还者也。又如汝于识中次第标指,此即缘尘分别者也。第二月固非真月,然因捏目而成,其实一体。非若水月之端,有二相例。见精明元,虽非妙精明心,而此见元,亦自妙心而出。”(弟入舍藏识极微细,《楞严》目之为识精。)始则五蕴皆空,终则六根互用。《楞严》之义尽此二句。(寒时结水成冰,暖时释冰成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故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脉望 ● 卷之二
    下一篇:没有了
    |

    脉望 ● 卷之三(5)

    道教之音整理 明·赵台鼎

    2011-12-09 09:59:54

    |
    脉望 ● 卷之三(5)
    |

    《金刚经》四句偈者,世尊度脱法界群生之玄机也。若复有人一念不生,万缘透脱,堂堂显露,正体昭然,滟滟金波,妙如满月,是为证到第一句。剥地一破,观空忽空,起灭不停,一截截断,孤迥卓绝,千圣不携,是为证到第二句。六根互用,二事双融,妙合一真,心心出碍,顶门具眼,彻入重关,是为证到第三句。天地以我为先,万物以我为始,真空寂照,大佛为身,出有入无,圆通自在,是为妙入第四句;乃曰“离四句,绝百非”,此大佛最上一乘之妙。若向一句荐得,是人亲面本来面目,堪与初学为师。又向二句洞彻,是人打破祖师关捩,堪与久参为师。又向三句上妙入重关,无中生有,则临济三玄,云门三句,一时俱透,是人必能超乎造化、器数、死生之外。又于四句而妙入之,此来去自由者也,境界无尽,受用无尽,妙用无尽。佛法以第四句为主,众生以四节顺行而入之,方证大佛境界。(后世黄龙三关,石霜五去,玄沙三纸,黄峰弟兄十字圆悟,举一明三,皆一脉也。以语句之句会之者,相去万里矣。)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尸居而龙见也;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渊默而雷声也。修行之工,孰能外此?(先文肃公,堂名见晓,楼名闻和,志所业也。)

    达摩首传如来正脉,端居长终,塔于熊耳,则遍性寂然,皆为研空之归可也,胡为翩翩只履,复示以不断灭,何哉?然则以一性全空言禅,以死后阴寂言佛,谓之谤大般若。何者?如来正脉以无相为宗,妙有为用。自宗言之,则亘古亘今,自然无相。自用言之,则随机普现,妙应无方。佛法以大智文殊为佛之空宗,以主性。以大行普贤为佛之妙用,以主命。体用交参,空玄混合为一佛道,此如来密意也。《华严》大经,始终具明斯义。以东方表命,以西方表性。虽寻常教意,犹以满月界于束,日轮观于西。卯中以月,酉中以日,参而互也。《法华》特为命宗设,故世尊放光,照东方世界,而它方不兴焉。此可以默会一经之旨矣。

    懦书云:“屏气似不息。”佛书云:“反闻闻自性。”合而观之,为吾日用。

    《圆觉经》云“不起于座,便入涅槃”者,盖言冥目冥心,一刹那顷,静即安住圣境耳。

    老子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次章“载营魄抱一”,诸解欠通。唐玄宗云:“朕承圣训,覃思玄宗,顷改《道德经》 载 字为 哉 ,仍属上句。”又箕笔云:“功成名遂身退,天载之道。”误置“载”字于下,乃誊写之讹也。又或人解《老》云:“道果成遂之时,舊身视如粪土,新成舊毁,自然之理。身且无用,彼持盈揣锐,金玉富贵,皆为身谋也,复何用哉? 退 字乃蝉蜕之 蜕 。若曰 待功成名遂而后身退 ,是教人以贪,恐非老氏之本旨也。”

    老子云:“有之以为利,无之经为用。”夫腑脏肢体,百骸九窍,名虽为人,而实隔碍不相通,用之不可并。其倚以为用者,乃其中虚耳。如耳目口鼻,是谁主之?酸咸苦涩
    ,是谁辨之?手足运动,是谁使之?万化出人,是谁司之?如傀儡之有提挈,大海之有沃焦,能识此则无用之用明矣。(当场提傀儡,妙在握机人。玄关者,至妙之机关也。)

    老子云:“有天下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天下始,即无名天地之始。天下母,即有名万物之母(则身中有定处也)。盖得其母,即常无以观妙。知其子,即常有以观徼。观徼之后,又当守母子母元不离也。(从有入无,子还其母。)

    耳目口鼻,七窍也。七窍内观为七返,连下二窍,俱返为九还,可补金火之论。

    庄子云:“真人之息以踵。”又曰:“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观后篇壶子云:“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可见机即息也。

    《心印经》注云:“心凝曰神,神静曰性,三者本一,分于动静妙用间耳。”

    《楞严》注云:“心之与性,乃体用互称也。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如镜之光,故曰圆妙明心。性则即明而妙,凝然湛寂,如镜之体,故曰宝明妙性。”解心、性二字极分晓。

    又《楞严》注云:“缘尘分别之性,则破云有还。缘尘能见之性,则示云不还。如遍观此会圣众,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此即见精也。第二月也,即能见之性,不还者也。又如汝于识中次第标指,此即缘尘分别者也。第二月固非真月,然因捏目而成,其实一体。非若水月之端,有二相例。见精明元,虽非妙精明心,而此见元,亦自妙心而出。”(弟入舍藏识极微细,《楞严》目之为识精。)始则五蕴皆空,终则六根互用。《楞严》之义尽此二句。(寒时结水成冰,暖时释冰成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故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