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指归论 ● 卷之二 ● 道生一篇

道教之音整理 西汉·严遵

2012-03-25 16:18:3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名称。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指归】:有虚之虚者开导禀受,无然然者而然不能然也;有虚者陶冶变化,始生生者而不能生也;有无之无者而神明不能改,造存存者而存不能存也;有无者纤微玄妙,动成成者而成不能成也。故,虚之虚者生虚(虚)⑴者,无之无者生无(无)⑵者,无者生有形者。故诸有形之徒皆属于物类。物有所宗,类有所祖。天地,物之大者,人次之矣。夫天人之生也⑶,形因于气,气因于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万物以存。故使天为天者非天也,使人为人者非人也。何以明之?庄子曰:夫人形(腐)[脔]⑷,何所取之?聪明感应,何所得之?变化终始,熟者为之?由此观之,有生于无,实生于虚,亦以明矣。是故,无无无始,不可存在,无形无声,不可视听,禀无授有,不可言道,无无无之无,始末始之始,万物所由,性命所以,无有所名者谓之道。

道虚之虚,故能生一。有物混沌,恍惚居起。轻儿不发,重而不止,阳而无表,阴而无里。既无上下,又无左右,通达无境,为道纲纪。怀壤空虚,包里未有,无形无名,芒芒澒澒,混混沌沌,冥冥不可稽之,亡于声色,莫之与比。指之无向,搏之无有,浩洋无穷,不可论谕。潢然大同,无终无始,万物之庐,为太初首者,故谓之一。

一以虚,故能生二。二物并兴,妙妙纤微,生生存存。因物⑸变化,滑淖无形。生息不衰,光耀玄冥。无向无存,包里天地,莫覩其元;不可逐以声,不可逃以形:谓之神明。存物物存,去物物亡,智力不能接而威德不能运者,谓之二。

二以(元)[无]⑹之无,故能生三。三物俱生,浑浑茫茫,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搏之不得其緖,望之不覩其门。不可揆度,不可测量,冥冥窅窅,潢洋堂堂。一清一浊,与和俱行,天人所始,未有形朕圻堮,根系于一,受命于神者,谓之三。

三以无,故能生万物。清浊以分,高卑以陈,阴阳始别,和气流行,三光运,羣类生。有形脔可因循者,有声色可见闻者,谓之万物。

万物之生也,皆元于虚始于无。背阴向⑺阳,归柔去刚,清静不动,心意不作,而形容修广、性命通达者,以含和柔弱而道无形也。是故,虚无无形微寡柔弱者,天地之所由兴,而万物之所因生也;众人之所恶,而侯王之所以自名也;万物之原泉,成功之本根也。

故贤君圣主,以至尊之位,强大之势,处孤寡,居不谷,逐所求⑻,逃所欲,去大为小,安卑乐损。出无迹,入无朕,动于福先,静于祸始。无为无事,天下自已。不视不听,抱和以静。神明生息,形容自正。进退有常,不变其行。德化凌风,理于蒸庶。天地是佑,万物是归。

众人则不然,见闻知病。见闻知病,合于成事,不覩未然之变,故贵坚刚。大权造势,众务不制。深度柔弱,远絶微寡。动与道舛,静与天迕。神明溃浊,众事并兴。思虑迷惑,妄喜妄怒。福禧出门,妖孽入户。天网⑼以发,不可解之也。滂然祸生,怆尔觉悟,屈约而言卑,将死而辞善,虽欲改过为新,反于微寡,自然不释,与生路远,破国亡家,祸及子孙。

故众人之教,变愚为智,化弱为强,去微归显,背隐为彰,暴宠争逐,死于荣名。圣人之教则反之。愚以之智,辱以之荣,微以之显,隐以之彰,寡以之众,弱以之强⑽。去心释意,务于无名,无知无识,归于玄冥。殊途异指,或存或亡。是以强秦大楚,专制而灭;神汉龙兴,和顺而昌。故强者离道,梁者去神,生主以退,安得长存?不求于己,怨命尤天,圣人悲之,以为教先。书之竹帛,明示后人,终世反之,故罹其患。

注释

⑴“虚”字衍。上文言“有虚者”,此处应是“虚之虚者生虚者”。

⑵“无”字衍。上文言“有无者”,下文言“无者生有形者”,此处应是“无之无者生无者”。

⑶津逮本、学津本作“夫天之生人也”,误。

⑷“腐”,当作“脔”,形近而误。下文言“有形脔可因循者,有声色可见闻者谓之万物”可证。

⑸怡兰本作“无”。

⑹据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改。

⑺津逮本作“回”,误。

⑻津逮本、学津本作“来”,误。

⑼津逮本、学津本作“纲”。

⑽津逮本、学津本作“愚之以智,辱之以荣,微之以显,隐之以彰,寡之以众,弱之以强”。

道教之音首发  手工录入&责任编辑:张恒溢)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德指归论 ● 卷之二 ● 道生一篇

道教之音整理 西汉·严遵

2012-03-25 16:18:31

|
道德指归论 ● 卷之二 ● 道生一篇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名称。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指归】:有虚之虚者开导禀受,无然然者而然不能然也;有虚者陶冶变化,始生生者而不能生也;有无之无者而神明不能改,造存存者而存不能存也;有无者纤微玄妙,动成成者而成不能成也。故,虚之虚者生虚(虚)⑴者,无之无者生无(无)⑵者,无者生有形者。故诸有形之徒皆属于物类。物有所宗,类有所祖。天地,物之大者,人次之矣。夫天人之生也⑶,形因于气,气因于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万物以存。故使天为天者非天也,使人为人者非人也。何以明之?庄子曰:夫人形(腐)[脔]⑷,何所取之?聪明感应,何所得之?变化终始,熟者为之?由此观之,有生于无,实生于虚,亦以明矣。是故,无无无始,不可存在,无形无声,不可视听,禀无授有,不可言道,无无无之无,始末始之始,万物所由,性命所以,无有所名者谓之道。

道虚之虚,故能生一。有物混沌,恍惚居起。轻儿不发,重而不止,阳而无表,阴而无里。既无上下,又无左右,通达无境,为道纲纪。怀壤空虚,包里未有,无形无名,芒芒澒澒,混混沌沌,冥冥不可稽之,亡于声色,莫之与比。指之无向,搏之无有,浩洋无穷,不可论谕。潢然大同,无终无始,万物之庐,为太初首者,故谓之一。

一以虚,故能生二。二物并兴,妙妙纤微,生生存存。因物⑸变化,滑淖无形。生息不衰,光耀玄冥。无向无存,包里天地,莫覩其元;不可逐以声,不可逃以形:谓之神明。存物物存,去物物亡,智力不能接而威德不能运者,谓之二。

二以(元)[无]⑹之无,故能生三。三物俱生,浑浑茫茫,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搏之不得其緖,望之不覩其门。不可揆度,不可测量,冥冥窅窅,潢洋堂堂。一清一浊,与和俱行,天人所始,未有形朕圻堮,根系于一,受命于神者,谓之三。

三以无,故能生万物。清浊以分,高卑以陈,阴阳始别,和气流行,三光运,羣类生。有形脔可因循者,有声色可见闻者,谓之万物。

万物之生也,皆元于虚始于无。背阴向⑺阳,归柔去刚,清静不动,心意不作,而形容修广、性命通达者,以含和柔弱而道无形也。是故,虚无无形微寡柔弱者,天地之所由兴,而万物之所因生也;众人之所恶,而侯王之所以自名也;万物之原泉,成功之本根也。

故贤君圣主,以至尊之位,强大之势,处孤寡,居不谷,逐所求⑻,逃所欲,去大为小,安卑乐损。出无迹,入无朕,动于福先,静于祸始。无为无事,天下自已。不视不听,抱和以静。神明生息,形容自正。进退有常,不变其行。德化凌风,理于蒸庶。天地是佑,万物是归。

众人则不然,见闻知病。见闻知病,合于成事,不覩未然之变,故贵坚刚。大权造势,众务不制。深度柔弱,远絶微寡。动与道舛,静与天迕。神明溃浊,众事并兴。思虑迷惑,妄喜妄怒。福禧出门,妖孽入户。天网⑼以发,不可解之也。滂然祸生,怆尔觉悟,屈约而言卑,将死而辞善,虽欲改过为新,反于微寡,自然不释,与生路远,破国亡家,祸及子孙。

故众人之教,变愚为智,化弱为强,去微归显,背隐为彰,暴宠争逐,死于荣名。圣人之教则反之。愚以之智,辱以之荣,微以之显,隐以之彰,寡以之众,弱以之强⑽。去心释意,务于无名,无知无识,归于玄冥。殊途异指,或存或亡。是以强秦大楚,专制而灭;神汉龙兴,和顺而昌。故强者离道,梁者去神,生主以退,安得长存?不求于己,怨命尤天,圣人悲之,以为教先。书之竹帛,明示后人,终世反之,故罹其患。

注释

⑴“虚”字衍。上文言“有虚者”,此处应是“虚之虚者生虚者”。

⑵“无”字衍。上文言“有无者”,下文言“无者生有形者”,此处应是“无之无者生无者”。

⑶津逮本、学津本作“夫天之生人也”,误。

⑷“腐”,当作“脔”,形近而误。下文言“有形脔可因循者,有声色可见闻者谓之万物”可证。

⑸怡兰本作“无”。

⑹据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改。

⑺津逮本作“回”,误。

⑻津逮本、学津本作“来”,误。

⑼津逮本、学津本作“纲”。

⑽津逮本、学津本作“愚之以智,辱之以荣,微之以显,隐之以彰,寡之以众,弱之以强”。

道教之音首发  手工录入&责任编辑:张恒溢)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