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因下经卷之二(4)

道教之音整理 李赞

2013-10-14 20:37:39

震:亨。震来竞竞,笑言哑哑。

震惊百里,不丧七也。

《彖》曰:震,亨。震来竞竞,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象》曰:洽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初九:震来竞竞,后笑言哑哑,吉。

《象》曰:震来竞竞,恐致福也。

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告。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九四:震遂泥。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六五:震往来厉,亿元丧,有事。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元丧也。

上六:震索索,视丰婴,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震为雷

震,长男主也者也。夫当震之来而就就然恐惧不宁如此者,盖恐吾之所以致福者,或未当于帝心耳。是以惊惕思咎,不敢宁居,从而自信自修,继以笑言哑哑然,曰:吾今而后,奉天时行,不敢毫发有违于帝则矣。夫雷一震而远者,惊迩者惧。若百里之侯,真能恐惧修省,则德威所至,百里震惊,亦如之其不丧匕也宜矣。然则是长男也,其可以为宗庙社稷主明甚,而何不亨之有?古者主出,则家嗣守社稷,奉宗庙为祭之主,故曰可以为祭主也。初为成震之主,故其辞与卦辞同,其《象》辞亦与《象传》辞同。六二乘刚,正当震之来也。其危厉不安实甚,因而大丧失其平生之所宝惜。若跻其身于九陵之上,与虚空等矣。更不复驰逐于闻见之场,思虑之境。故至七日其震始定,遂乃自得之耳。若三则下震将终,上震方始,其象为震,苏苏然。苏,复生也。六三因是内生其心,回思审处,亦知内行之元青,保不敢有差跌焉。九四处重震之日,心中唯有震惧云尔。夫震以退省为主。若遂死,泥于震惧之中而不知,退省以元恐,其又何日能光大乎?六五则震而又震,非但震之来也。夫二日震来,厉以乘刚而危厉也。故曰震来厉,乘刚也。今五曰震往来厉,则往来皆危而行乎危厉之中矣,乃六五全然不闻而反元丧吾所有之事与。不震之时,若一何居?盖二因来厉而遂丧失其所宝,是丧其所本元也,故后乃自得之也。此一震之力也。五虽往来皆厉,而反大元丧其所有事者,则以吾之所固有,非震厉之所能得,亦非震厉之所能丧,此则震之所不能震也。呜呼,至矣。然苟非往来危厉之中而行当往来之震,则又何以验#26吾学力之浅深,而信吾之不可动一至此邪?上六处震之上,与五为邻。五且震亦元得,震亦元丧,震而不震矣。乃上六于震远矣。震不于其躬矣,反索索焉,内索其心叟双然,外视其行,元得于中而徒征逐于外,何邪?凶可知也。所幸切近六五而能信吾大元丧,有事之邻,因是而畏邻之戒,期与同功,亦庶几可以无咎而免凶与。纵六三婚媾有言,以谓我舍其索索,忘其震行,舍其双虽,忘其元青,更不与共事焉,不恤也。可知学周之道。下焉者不震不发,上焉者不震不止,故一震之余,元不各有所丧,各有所发,各有所得,各有所止者,原非他卦之可比也。呜呼,雷迅霆击,万方靡宁,将逆天者诛,不孝者戮,而瓦于修道之君,主也之子有不致福乎?君子观于震,可以惕然思矣。《大象》曰:疗,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有以也。

附录

吴氏曰:乾阳,君也。坤地,国邑也。分乾之一阳以主坤,国邑百里之君侯也。俞氏曰:远谓卦之外体,迩谓卦之内体。内外皆震,有远迩惊惧之象。

郑康成曰:人君于祭,匕、牲、体荐、皂而已。升牢于俎,君匕之臣载之,也、租酒芬芳,修皂者也。熊过曰:震为足。足乘初九,故称九陵。上苏言下震之声将尽,下苏言上震之声复生。震往来厉,初始震为往,四洽雷为来也。

吴幼清曰:苏苏,死而复生。

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象》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寅,厉熏心。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六五:艮其辅,言其序,悔亡。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艮为山

震艮二卦,圣人道问学之大事也。凡为学者,学问日博则闻见日广,闻见日广则道理日积,道理日积则宝惜日深,日积日深,月蔽日锢。虽有豪杰,不能自解脱矣。此正所谓利欲深坑,杀人陷阱。虽圣人与居亦末如之何者。曾不知学贵知止,止必有所,故艮以背为所而止。以不获身、不见人为背。元所止而自止者,此至善之止也,此於止知其所止之止也。有丝发未净,非背止之止矣,故自趾以上分为五爻,皆止也。而非其背,非真止矣。艮,趾者,步亦步之学也。艮,腓者,欲其止而恨其不能止之学也。此其可望者也。艮,限者,艮於动地而强欲其不动,告子强制其心之学也。终不可与有言者也。艮其身,筋躬者也。艮其辅,谨言者也。皆艮也,而非其所难以言艮矣。不艮不足以言学,故以敦艮终焉。然则言天下之真学问者,非止与。止则定,定则静,静则安,可以照鉴,可以扣击,可以平均,可以经世而出世。虽然苟非鼓之以雷霆,至于丧身失命,亿丧贝亿,元丧有事,未易以荡涤而遽止也。

方时化曰:初六当趾之处而遂能艮止,其无咎可知。盖吉、凶、悔、吝皆生于动趾而遂止,不动可咎。然所贵者,利永贞耳。夫又安能终不动也?故曰:无咎,利永贞。能永贞则虽动亦无咎矣。夫子曰:止亦人所难者,但能艮止,自未失正。或因止而遂能得其所止,未可知耳。世未有好动不止者而能止其所止也。此爻象之所以互相发也。六二当腓之处,腓不自动,象二之止腓不能不随足以动,象二之未得所止。夫腓,本不欲动者也。及其随足以动,而又元由以拯之,此六二所以时时不快于心而恨不能自降伏其心也与。故曰:未退听也。然则六二之志,亦可哀矣。

附录

杨简曰:善止者,行善行者止。知止而不行者,实不知止。知行而不知止者,实不知行。知行止之非,二而未能一,一皆当其时,犹未为光明。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而后为光明,而后为得易之道。人精神尽在乎面,不在乎背;尽在乎前,不在乎后。故圣人教之日艮其背,使其面之所向,耳、目、鼻、口、手、足之所为,一如其背,则应用交错,扰扰万绪,未始不寂然矣。视听言动,心思曲折如天地之变化矣。唯此为艮,唯此为止,其所苟艮其面,虽止犹动。知其动而强止之,终不止也。唯艮其背,则面如背,前如后,动如静,寂然元我,不获其身,虽行其庭与人交际,实不见其人矣。止得其所者,元所也,元止也,非有所而欲元之也,非本不止而强止之也。本元止,本元所。今曰止其所者,止于元所也。无所则无止。无止之止,真止矣。夫是之谓止其所耳,使有我则有所矣。

熊过曰:按古文背字为北,或鸪为止。最氏谓依卦辞作背是也。

王畿曰:两雷、两风、两火、两水、两泽,皆有往来之义。唯两山垃峙,不相往来,故止也。心之官则思,不出位之思谓之正思。如水鉴之应物而常止也,如日月之贞明变化,云为万物毕照而未尝动也。思心之用,着于元思,即为沈空。着于有思,即为逐物。元思而元不通,千圣之绝学也。先儒谓不出位,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之类,专以应迩言,未明思之本旨也。然不出位之思即不愿乎外之意。心与迩亦非判为两事。艮,止也。艮其背,止其所也。耳、目、口、鼻、四肢之发用,皆在面。唯背为不动,故以背取象。背虽不动,而五脏皆击于背;九窍百骸之滋润,背为之输,是以元用为用也。

易因下经卷之二竟

#1『得』,级古阁本作『德』。

#2『或』,圾古阁本作『我』。

#3『愠我』,汲古阁本作『我愠』。

#4『孚号有厉』原缺,今据汲古阁本补正。

#5『央』,汲古阁本作『央』。

#6『道其常』,汲古阁本作『遭其变』。

#7『咸』,伋古阁本作『成』。

#8『女』,伋古阁本作『汝』。

#9『牵』,汲古阁本作『系』。

#10此句,伋古阁本作『乃独含自己之章美,仕九二之刚中』。

#11『不能』,汲古阁本作『能不』。

#12汲古阁本此处脱一『章』字。

#13『利有攸往,顺天命也』原作『利有攸者,顺大命也』,今据《周易》通行本改正。

#14据汲古阁本『以』后脱一『为』字,今补正。

#15『一爻升』,后疑脱一『即』字。

#16原作『大』,汲古阁本作『木』,今据此改正。

#17『保不致凶』,圾古阁本作『故不系以凶也』。

#18『元』疑作『无』。

#19『泽火革』原作『泽水革』,据文义改。

#20『用』原作『固』,据文义及汲古阁本改。

#21『日』原作『而』,据汲古阁本改。

#22『象』原作『象』,据文义政。

#23『享』原作『亨』,据《周易》通行本及文义改。

#24据汲古阁本,『象』后脱一『鼎』字,今补正。

#25此句原作『出否得妾象,从贵以子象,故无咎。』今据汲古阁本补正。

#26『验』原作『马』,据汲古阁本改。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易因下经卷一
    下一篇:易因下经卷之三
    |

    易因下经卷之二(4)

    道教之音整理 李赞

    2013-10-14 20:37:39

    |
    易因下经卷之二(4)
    |

    震:亨。震来竞竞,笑言哑哑。

    震惊百里,不丧七也。

    《彖》曰:震,亨。震来竞竞,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象》曰:洽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初九:震来竞竞,后笑言哑哑,吉。

    《象》曰:震来竞竞,恐致福也。

    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告。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九四:震遂泥。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六五:震往来厉,亿元丧,有事。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元丧也。

    上六:震索索,视丰婴,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震为雷

    震,长男主也者也。夫当震之来而就就然恐惧不宁如此者,盖恐吾之所以致福者,或未当于帝心耳。是以惊惕思咎,不敢宁居,从而自信自修,继以笑言哑哑然,曰:吾今而后,奉天时行,不敢毫发有违于帝则矣。夫雷一震而远者,惊迩者惧。若百里之侯,真能恐惧修省,则德威所至,百里震惊,亦如之其不丧匕也宜矣。然则是长男也,其可以为宗庙社稷主明甚,而何不亨之有?古者主出,则家嗣守社稷,奉宗庙为祭之主,故曰可以为祭主也。初为成震之主,故其辞与卦辞同,其《象》辞亦与《象传》辞同。六二乘刚,正当震之来也。其危厉不安实甚,因而大丧失其平生之所宝惜。若跻其身于九陵之上,与虚空等矣。更不复驰逐于闻见之场,思虑之境。故至七日其震始定,遂乃自得之耳。若三则下震将终,上震方始,其象为震,苏苏然。苏,复生也。六三因是内生其心,回思审处,亦知内行之元青,保不敢有差跌焉。九四处重震之日,心中唯有震惧云尔。夫震以退省为主。若遂死,泥于震惧之中而不知,退省以元恐,其又何日能光大乎?六五则震而又震,非但震之来也。夫二日震来,厉以乘刚而危厉也。故曰震来厉,乘刚也。今五曰震往来厉,则往来皆危而行乎危厉之中矣,乃六五全然不闻而反元丧吾所有之事与。不震之时,若一何居?盖二因来厉而遂丧失其所宝,是丧其所本元也,故后乃自得之也。此一震之力也。五虽往来皆厉,而反大元丧其所有事者,则以吾之所固有,非震厉之所能得,亦非震厉之所能丧,此则震之所不能震也。呜呼,至矣。然苟非往来危厉之中而行当往来之震,则又何以验#26吾学力之浅深,而信吾之不可动一至此邪?上六处震之上,与五为邻。五且震亦元得,震亦元丧,震而不震矣。乃上六于震远矣。震不于其躬矣,反索索焉,内索其心叟双然,外视其行,元得于中而徒征逐于外,何邪?凶可知也。所幸切近六五而能信吾大元丧,有事之邻,因是而畏邻之戒,期与同功,亦庶几可以无咎而免凶与。纵六三婚媾有言,以谓我舍其索索,忘其震行,舍其双虽,忘其元青,更不与共事焉,不恤也。可知学周之道。下焉者不震不发,上焉者不震不止,故一震之余,元不各有所丧,各有所发,各有所得,各有所止者,原非他卦之可比也。呜呼,雷迅霆击,万方靡宁,将逆天者诛,不孝者戮,而瓦于修道之君,主也之子有不致福乎?君子观于震,可以惕然思矣。《大象》曰:疗,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有以也。

    附录

    吴氏曰:乾阳,君也。坤地,国邑也。分乾之一阳以主坤,国邑百里之君侯也。俞氏曰:远谓卦之外体,迩谓卦之内体。内外皆震,有远迩惊惧之象。

    郑康成曰:人君于祭,匕、牲、体荐、皂而已。升牢于俎,君匕之臣载之,也、租酒芬芳,修皂者也。熊过曰:震为足。足乘初九,故称九陵。上苏言下震之声将尽,下苏言上震之声复生。震往来厉,初始震为往,四洽雷为来也。

    吴幼清曰:苏苏,死而复生。

    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象》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寅,厉熏心。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六五:艮其辅,言其序,悔亡。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艮为山

    震艮二卦,圣人道问学之大事也。凡为学者,学问日博则闻见日广,闻见日广则道理日积,道理日积则宝惜日深,日积日深,月蔽日锢。虽有豪杰,不能自解脱矣。此正所谓利欲深坑,杀人陷阱。虽圣人与居亦末如之何者。曾不知学贵知止,止必有所,故艮以背为所而止。以不获身、不见人为背。元所止而自止者,此至善之止也,此於止知其所止之止也。有丝发未净,非背止之止矣,故自趾以上分为五爻,皆止也。而非其背,非真止矣。艮,趾者,步亦步之学也。艮,腓者,欲其止而恨其不能止之学也。此其可望者也。艮,限者,艮於动地而强欲其不动,告子强制其心之学也。终不可与有言者也。艮其身,筋躬者也。艮其辅,谨言者也。皆艮也,而非其所难以言艮矣。不艮不足以言学,故以敦艮终焉。然则言天下之真学问者,非止与。止则定,定则静,静则安,可以照鉴,可以扣击,可以平均,可以经世而出世。虽然苟非鼓之以雷霆,至于丧身失命,亿丧贝亿,元丧有事,未易以荡涤而遽止也。

    方时化曰:初六当趾之处而遂能艮止,其无咎可知。盖吉、凶、悔、吝皆生于动趾而遂止,不动可咎。然所贵者,利永贞耳。夫又安能终不动也?故曰:无咎,利永贞。能永贞则虽动亦无咎矣。夫子曰:止亦人所难者,但能艮止,自未失正。或因止而遂能得其所止,未可知耳。世未有好动不止者而能止其所止也。此爻象之所以互相发也。六二当腓之处,腓不自动,象二之止腓不能不随足以动,象二之未得所止。夫腓,本不欲动者也。及其随足以动,而又元由以拯之,此六二所以时时不快于心而恨不能自降伏其心也与。故曰:未退听也。然则六二之志,亦可哀矣。

    附录

    杨简曰:善止者,行善行者止。知止而不行者,实不知止。知行而不知止者,实不知行。知行止之非,二而未能一,一皆当其时,犹未为光明。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而后为光明,而后为得易之道。人精神尽在乎面,不在乎背;尽在乎前,不在乎后。故圣人教之日艮其背,使其面之所向,耳、目、鼻、口、手、足之所为,一如其背,则应用交错,扰扰万绪,未始不寂然矣。视听言动,心思曲折如天地之变化矣。唯此为艮,唯此为止,其所苟艮其面,虽止犹动。知其动而强止之,终不止也。唯艮其背,则面如背,前如后,动如静,寂然元我,不获其身,虽行其庭与人交际,实不见其人矣。止得其所者,元所也,元止也,非有所而欲元之也,非本不止而强止之也。本元止,本元所。今曰止其所者,止于元所也。无所则无止。无止之止,真止矣。夫是之谓止其所耳,使有我则有所矣。

    熊过曰:按古文背字为北,或鸪为止。最氏谓依卦辞作背是也。

    王畿曰:两雷、两风、两火、两水、两泽,皆有往来之义。唯两山垃峙,不相往来,故止也。心之官则思,不出位之思谓之正思。如水鉴之应物而常止也,如日月之贞明变化,云为万物毕照而未尝动也。思心之用,着于元思,即为沈空。着于有思,即为逐物。元思而元不通,千圣之绝学也。先儒谓不出位,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之类,专以应迩言,未明思之本旨也。然不出位之思即不愿乎外之意。心与迩亦非判为两事。艮,止也。艮其背,止其所也。耳、目、口、鼻、四肢之发用,皆在面。唯背为不动,故以背取象。背虽不动,而五脏皆击于背;九窍百骸之滋润,背为之输,是以元用为用也。

    易因下经卷之二竟

    #1『得』,级古阁本作『德』。

    #2『或』,圾古阁本作『我』。

    #3『愠我』,汲古阁本作『我愠』。

    #4『孚号有厉』原缺,今据汲古阁本补正。

    #5『央』,汲古阁本作『央』。

    #6『道其常』,汲古阁本作『遭其变』。

    #7『咸』,伋古阁本作『成』。

    #8『女』,伋古阁本作『汝』。

    #9『牵』,汲古阁本作『系』。

    #10此句,伋古阁本作『乃独含自己之章美,仕九二之刚中』。

    #11『不能』,汲古阁本作『能不』。

    #12汲古阁本此处脱一『章』字。

    #13『利有攸往,顺天命也』原作『利有攸者,顺大命也』,今据《周易》通行本改正。

    #14据汲古阁本『以』后脱一『为』字,今补正。

    #15『一爻升』,后疑脱一『即』字。

    #16原作『大』,汲古阁本作『木』,今据此改正。

    #17『保不致凶』,圾古阁本作『故不系以凶也』。

    #18『元』疑作『无』。

    #19『泽火革』原作『泽水革』,据文义改。

    #20『用』原作『固』,据文义及汲古阁本改。

    #21『日』原作『而』,据汲古阁本改。

    #22『象』原作『象』,据文义政。

    #23『享』原作『亨』,据《周易》通行本及文义改。

    #24据汲古阁本,『象』后脱一『鼎』字,今补正。

    #25此句原作『出否得妾象,从贵以子象,故无咎。』今据汲古阁本补正。

    #26『验』原作『马』,据汲古阁本改。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