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中国最古老的医学体系

中国道家文化研究院 清远子

2013-12-24 15:35:54

道教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对生命和宇宙的本质认识为基础的。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源于气。注重对“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的把握。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要求为医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为工”和“审查病机,勿失气宜”。并把修练内丹的成就用于诊治疾病,从而形成了庞大复杂的道教医学体系。

道医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医学理论,包括“精、气、神理论”、“经络理论”和“脏腑理论”,其中以“精、气、神理论”最为突出。二是丹道理论,包括 “丹道”理论派生出来的“性命双修”理论、“后天返先天”理论、外丹制药技术理论等。共同构成道医祛病养生的理论基础。

道医的诊治始终不离“一阴一阳谓之道”范畴,一方面,在“气”位上,把阴阳之气的“开”、“合”、“枢”的调节与和谐作为入手处。尊重人体自身的自治机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擎引之”。不时地调整机体气机,帮助其恢复自治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在“神”位上,从阴阳未分处下手,直接进行灵性的调整,解除“因果链”对健康状态的影响,使生命层次得到提升。这才是道医无为而治的精妙之处。

在入手处,道医始终把疾病与健康放在天地的大系统中整体考虑,遵循“审查病机,勿失气宜”的原则。运用道医技术使人体的气机的“生、长、收、藏”循行无滞,与时偕进,疾病自然不复存在。在气机调节的“开、合、枢”方面,更强调“枢”的作用,枢不灵则开合不利;在“生、长、收、藏”的四种状态中更注重“藏”的功用,藏不强则生长不壮。

在“究竟”位,道医注重的则是心灵的洗涤。通过忏悔,通过守一、内视、存思、存神、行气、胎息、导引、按摩、辟谷、服食、房中术、调摄、外丹术、内丹术等措施。借助身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从而达到康者健,健者寿,寿者仙的境界。

实际上,道医真正注重的不是治病,而是养生。养生就是对生命的滋养。涉及养生的机制也包含了两方面的理论,一方面是涉及导致人体出现疾病状况的原因、机制及其过程的理论;另一方面是涉及消除导致人体疾病衰老死亡的原因,延缓和制止衰老死亡过程的方法及理论。其着眼点是正向的,是立足于人体内在的“精气神”及其在宇宙气运构架中的关系,对待疾病的态度只是作为生命动态的一种辩证加以考虑。

长期以来,尤其是进入现代医学时代以来,疾病与人类展开了游击战术。简单的疾病被治愈,然后就会产生困难的疾病。你治好一种疾病,另外一种就会进来,而比第一个来的更复杂。第一种是身体的自然反应,,第二个则是身体不自然的异常的反应。你压制了第二个。第三个就会出现,而第三个就会更难对付……就这样继续下去。目前癌症是最难对付的,如果癌症被压制住了,那么更困难的疾病将会被生物体制造出来……

道医则认为:健康与疾病两者同是生命活力的显现。疾病是健康的特殊表现方式,是健康的一个特殊状态。生命通过疾病与人类对话,警示人体及时收回外溢的能量自我调适。并通过疾病使生命层次在进化中不断提升。所以,在道医的眼里没有病人,只有人的“气立”与“神机”的不同状态。因此从根本上避免走入人类对疾病“压迫越深反抗越剧”的怪圈。

道医还注重食疗,所谓“食其时,百骸理”。中国有句俗语:药补不如食补。古今中外饮食治大病、怪病者不乏其例。道教医学在这方面更有甚者。食疗有利于健康的恢复,但效果较慢,这是现代人觉得等不及的,总是稍有不适就服药。药商为了商业目的,铺天盖地的促销广告,对身体症状和药物疗效夸大其辞,诱导服用药物压制身体在适应环境的自我调整中可能出现的这样那样的不适,这是有害身体健康的。道医善于运用食物的寒热温凉,汗清消补的食性进行调理,使人们在通过日常生活的饮食调节达到预防为主,自我保健,自然健康的良性状态。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说明“食”对生命的重要。道医在饮食养生方面更有独到之处。老子强调“五味令人口爽”,这也是道医所遵循的饮食观。这里的“爽”字当“差错”解。什么差错?人的味蕾差错。意思是说,如果追求口味的享受,就会降低味蕾的灵敏度,难以品尝和准确摄入各种精微之味。对品酒员食用厚味食品的限制说明了这一点;美国著名保健产业专家保罗•皮尔泽在他的《财富第五波》中激烈批评许多当代快餐食品对人类味蕾的损害。自古以来老子强调“味无味”;孔子讲“食不厌精”,都是希望人们食之清淡和认真仔细地吃出食物中的精微营养。

老子还强调要“为腹不为目”。这是道医饮食观的又一特征。是说在饮食方面要听身体的而不是听眼睛或“知识”的这就要求食者了解自己身体的真正需求。很多人“眼馋肚饱”,为了解馋使劲吃,吃不下松松腰带继续吃,因此摄入过量食物;也有人狼吞虎咽,心不在焉,不知不觉摄入过量食物;还有人看到资料介绍说这个减肥,就吃这个;那个抗癌就吃那个。这都不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饮食态度。这里说的实际,就是你自己身体的真正需要,这只有你自己知道,也只有你深刻了解了自己身体不断发出的需求信号警示时才能知道。帮助食者了解自己身体的真正需求,也是道教医学一大特色。

道教在普渡众生的传道历程中,发展出门类齐全的医、药技术,对解除人们疾苦,提升生命层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生物工程学、物理学突飞猛进的发展,道教医学的价值正在被彰显出来。有人预言:道教医学这颗人类文化的璀璨明珠,不仅会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航标灯,而且在解决癌症、艾滋病等顽疾和溶解一切可能出现的恶性变异方面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医:中国最古老的医学体系

中国道家文化研究院 清远子

2013-12-24 15:35:54

|
道医:中国最古老的医学体系
|

道教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对生命和宇宙的本质认识为基础的。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源于气。注重对“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的把握。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要求为医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为工”和“审查病机,勿失气宜”。并把修练内丹的成就用于诊治疾病,从而形成了庞大复杂的道教医学体系。

道医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医学理论,包括“精、气、神理论”、“经络理论”和“脏腑理论”,其中以“精、气、神理论”最为突出。二是丹道理论,包括 “丹道”理论派生出来的“性命双修”理论、“后天返先天”理论、外丹制药技术理论等。共同构成道医祛病养生的理论基础。

道医的诊治始终不离“一阴一阳谓之道”范畴,一方面,在“气”位上,把阴阳之气的“开”、“合”、“枢”的调节与和谐作为入手处。尊重人体自身的自治机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擎引之”。不时地调整机体气机,帮助其恢复自治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在“神”位上,从阴阳未分处下手,直接进行灵性的调整,解除“因果链”对健康状态的影响,使生命层次得到提升。这才是道医无为而治的精妙之处。

在入手处,道医始终把疾病与健康放在天地的大系统中整体考虑,遵循“审查病机,勿失气宜”的原则。运用道医技术使人体的气机的“生、长、收、藏”循行无滞,与时偕进,疾病自然不复存在。在气机调节的“开、合、枢”方面,更强调“枢”的作用,枢不灵则开合不利;在“生、长、收、藏”的四种状态中更注重“藏”的功用,藏不强则生长不壮。

在“究竟”位,道医注重的则是心灵的洗涤。通过忏悔,通过守一、内视、存思、存神、行气、胎息、导引、按摩、辟谷、服食、房中术、调摄、外丹术、内丹术等措施。借助身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从而达到康者健,健者寿,寿者仙的境界。

实际上,道医真正注重的不是治病,而是养生。养生就是对生命的滋养。涉及养生的机制也包含了两方面的理论,一方面是涉及导致人体出现疾病状况的原因、机制及其过程的理论;另一方面是涉及消除导致人体疾病衰老死亡的原因,延缓和制止衰老死亡过程的方法及理论。其着眼点是正向的,是立足于人体内在的“精气神”及其在宇宙气运构架中的关系,对待疾病的态度只是作为生命动态的一种辩证加以考虑。

长期以来,尤其是进入现代医学时代以来,疾病与人类展开了游击战术。简单的疾病被治愈,然后就会产生困难的疾病。你治好一种疾病,另外一种就会进来,而比第一个来的更复杂。第一种是身体的自然反应,,第二个则是身体不自然的异常的反应。你压制了第二个。第三个就会出现,而第三个就会更难对付……就这样继续下去。目前癌症是最难对付的,如果癌症被压制住了,那么更困难的疾病将会被生物体制造出来……

道医则认为:健康与疾病两者同是生命活力的显现。疾病是健康的特殊表现方式,是健康的一个特殊状态。生命通过疾病与人类对话,警示人体及时收回外溢的能量自我调适。并通过疾病使生命层次在进化中不断提升。所以,在道医的眼里没有病人,只有人的“气立”与“神机”的不同状态。因此从根本上避免走入人类对疾病“压迫越深反抗越剧”的怪圈。

道医还注重食疗,所谓“食其时,百骸理”。中国有句俗语:药补不如食补。古今中外饮食治大病、怪病者不乏其例。道教医学在这方面更有甚者。食疗有利于健康的恢复,但效果较慢,这是现代人觉得等不及的,总是稍有不适就服药。药商为了商业目的,铺天盖地的促销广告,对身体症状和药物疗效夸大其辞,诱导服用药物压制身体在适应环境的自我调整中可能出现的这样那样的不适,这是有害身体健康的。道医善于运用食物的寒热温凉,汗清消补的食性进行调理,使人们在通过日常生活的饮食调节达到预防为主,自我保健,自然健康的良性状态。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说明“食”对生命的重要。道医在饮食养生方面更有独到之处。老子强调“五味令人口爽”,这也是道医所遵循的饮食观。这里的“爽”字当“差错”解。什么差错?人的味蕾差错。意思是说,如果追求口味的享受,就会降低味蕾的灵敏度,难以品尝和准确摄入各种精微之味。对品酒员食用厚味食品的限制说明了这一点;美国著名保健产业专家保罗•皮尔泽在他的《财富第五波》中激烈批评许多当代快餐食品对人类味蕾的损害。自古以来老子强调“味无味”;孔子讲“食不厌精”,都是希望人们食之清淡和认真仔细地吃出食物中的精微营养。

老子还强调要“为腹不为目”。这是道医饮食观的又一特征。是说在饮食方面要听身体的而不是听眼睛或“知识”的这就要求食者了解自己身体的真正需求。很多人“眼馋肚饱”,为了解馋使劲吃,吃不下松松腰带继续吃,因此摄入过量食物;也有人狼吞虎咽,心不在焉,不知不觉摄入过量食物;还有人看到资料介绍说这个减肥,就吃这个;那个抗癌就吃那个。这都不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饮食态度。这里说的实际,就是你自己身体的真正需要,这只有你自己知道,也只有你深刻了解了自己身体不断发出的需求信号警示时才能知道。帮助食者了解自己身体的真正需求,也是道教医学一大特色。

道教在普渡众生的传道历程中,发展出门类齐全的医、药技术,对解除人们疾苦,提升生命层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生物工程学、物理学突飞猛进的发展,道教医学的价值正在被彰显出来。有人预言:道教医学这颗人类文化的璀璨明珠,不仅会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航标灯,而且在解决癌症、艾滋病等顽疾和溶解一切可能出现的恶性变异方面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