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修炼功夫之二凝神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12:59:11

二、凝神是与阴阳二气相关的一种精神状态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的“凝神” 不仅仅指一种精神状态,也与阴阳二气这种物质有关;从阴阳二气与道的关系看,“神 凝”或“凝于神”意思是是使体内阴阳二气达到平衡从而达到道的境界。下 面首先论述“神”的内涵。在先秦及古代某些典籍中,神除了代表有意志的人格 神等这种意义外,神与阴阳或阴阳二气有关。《大戴礼·曾子天圆篇》云:“阳 之精曰神。”看来神与“阳”有关。《周易·系辞》曰:“阴 阳不测谓之神。”神与阴阳有关。《周易·系辞》又云:“精气为物,游 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集解》引郑玄曰:“精气谓之神,遊魂谓之鬼 。”《正義》云:“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为为万物也。游魂 为变者,物既积聚,极则分散,将散之时,浮游精魂,去离物形,而为改变;则生变为死, 成变为败,或未死之间变为异类也。”又曰:“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 也。言圣人以《易》之理而能然也。”结合《集解》与《正義》可知,“神 ”指阴阳精气所聚,是生命存在的根本;“鬼”为精魂遊散所变,是生命消 亡的象征。

    刘武在论及上面《逍遥 游》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段文字时,也引用先秦典籍,论证了 “神”与阴阳二气有关。下面大概概述一下他的论证的过程。刘武认为“神 凝”是承“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来,而风、露、云与龙四者都与 阴阳有关。《春秋元命包》云:“阴阳怒而为风。”《慎子》云:“阳在外 者不得入,则周旋六合而为风。”故风为阴阳之变体;蔡邕的《月令》云;“露 者,阴之液也。”《慎子》云:“阳感之,则液而为露。”故露为阴;《春 秋元命包》云:“阴阳聚为云。”《慎子》云:“阴与阳得,助其飞腾,则 飘风而为云。”故云为阴阳;龙,阳精也,变化不测者也,故《易·乾卦》取之 ,以象阳气之升降变化焉。所以,“吸”、“饮”、“乘 ”、“御”等一系列的动词,都是言神人调摄阴阳的。并引用《易》及《礼 记》中话语证明神与阴阳的关系。

   明代哲 学家王廷相在《答何柏斋造化论》中说:“仲尼之门,论阴阳必以气,论神必以阴阳。 ”这确实是对先秦及古代神与阴阳二气关系的一个总结。从上看出,“神” 在《庄子》中与阴阳二气这种物质有关。另外,神与精神状态也相关。上面“志 ”就是指一种精神状态了。也就是说,《庄子》中的神既与作为物质的阴阳二气相关, 也与作为精神的“志”相关。为什么神与作为精神状态的志相关呢?在“佝 偻老人承蜩”的例子中,“用志不分”与“乃凝于神”照孔子的 话说是相等的。也就是说,神与志相关。王夫之对“若一志”中的“志 ”注解曰:“志者,神之棲于气以效动也。”王夫之的意思是“志 ”这种精神状态,是建立在“气”(阴阳二气)这种基础之上的“神 ”(精神)的运动。王夫之的理解很精当。他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不仅仅是一种单纯 的精神状态,它与气紧密相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庄子》中的“神 ”:它是建立在阴阳二气的基础上的一种精神状态。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精神状态常 与气相关。晏子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子大叔说:“民有好、恶、 喜、怒、哀、乐,生于六气。”上例中精神状态(包括心理和生理的)与气相关,并且 还出现应以精神方面的东西控制气的言论。如:周定王说:“戎、狄,冒没轻儳,贪而 不让。其血气不治,若禽兽焉。”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看来,“凝神 ” 作为与物质状态相关的一种精神状态,在先秦是说得通的。凝神就是凝聚体内阴阳 之气,不能耗气使气失去的一种精神状态。

   上面“子列子问关尹”的例子中的“纯气之守”就是这个意思。下面 《达生》中“梓庆削鐻”的例子中也说到这一点。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敬 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 将为鐻,未尝当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厚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 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 ,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禄。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 ,其是与?“未尝当敢以耗气也”,就是为了达到凝神的状态而保有体内阴阳之 气,若气耗失,就谈不上凝神了,不能凝神,就不能达到“其巧专而外骨消”的 “用志不分”的精神状态了。凝神时,体内阴阳二气应处于“和”的 状态,即平衡的状态。若不平衡,就会异化生命甚至危及生命了,这一点在“庄子之气 与道”中已阐述过,这里不需再去证明了。那么,凝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呢?它又 是如何去蔽的呢?下面论述之。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庄子修炼功夫之二凝神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12:59:11

|
庄子修炼功夫之二凝神
|

二、凝神是与阴阳二气相关的一种精神状态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的“凝神” 不仅仅指一种精神状态,也与阴阳二气这种物质有关;从阴阳二气与道的关系看,“神 凝”或“凝于神”意思是是使体内阴阳二气达到平衡从而达到道的境界。下 面首先论述“神”的内涵。在先秦及古代某些典籍中,神除了代表有意志的人格 神等这种意义外,神与阴阳或阴阳二气有关。《大戴礼·曾子天圆篇》云:“阳 之精曰神。”看来神与“阳”有关。《周易·系辞》曰:“阴 阳不测谓之神。”神与阴阳有关。《周易·系辞》又云:“精气为物,游 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集解》引郑玄曰:“精气谓之神,遊魂谓之鬼 。”《正義》云:“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为为万物也。游魂 为变者,物既积聚,极则分散,将散之时,浮游精魂,去离物形,而为改变;则生变为死, 成变为败,或未死之间变为异类也。”又曰:“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 也。言圣人以《易》之理而能然也。”结合《集解》与《正義》可知,“神 ”指阴阳精气所聚,是生命存在的根本;“鬼”为精魂遊散所变,是生命消 亡的象征。

    刘武在论及上面《逍遥 游》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段文字时,也引用先秦典籍,论证了 “神”与阴阳二气有关。下面大概概述一下他的论证的过程。刘武认为“神 凝”是承“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来,而风、露、云与龙四者都与 阴阳有关。《春秋元命包》云:“阴阳怒而为风。”《慎子》云:“阳在外 者不得入,则周旋六合而为风。”故风为阴阳之变体;蔡邕的《月令》云;“露 者,阴之液也。”《慎子》云:“阳感之,则液而为露。”故露为阴;《春 秋元命包》云:“阴阳聚为云。”《慎子》云:“阴与阳得,助其飞腾,则 飘风而为云。”故云为阴阳;龙,阳精也,变化不测者也,故《易·乾卦》取之 ,以象阳气之升降变化焉。所以,“吸”、“饮”、“乘 ”、“御”等一系列的动词,都是言神人调摄阴阳的。并引用《易》及《礼 记》中话语证明神与阴阳的关系。

   明代哲 学家王廷相在《答何柏斋造化论》中说:“仲尼之门,论阴阳必以气,论神必以阴阳。 ”这确实是对先秦及古代神与阴阳二气关系的一个总结。从上看出,“神” 在《庄子》中与阴阳二气这种物质有关。另外,神与精神状态也相关。上面“志 ”就是指一种精神状态了。也就是说,《庄子》中的神既与作为物质的阴阳二气相关, 也与作为精神的“志”相关。为什么神与作为精神状态的志相关呢?在“佝 偻老人承蜩”的例子中,“用志不分”与“乃凝于神”照孔子的 话说是相等的。也就是说,神与志相关。王夫之对“若一志”中的“志 ”注解曰:“志者,神之棲于气以效动也。”王夫之的意思是“志 ”这种精神状态,是建立在“气”(阴阳二气)这种基础之上的“神 ”(精神)的运动。王夫之的理解很精当。他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不仅仅是一种单纯 的精神状态,它与气紧密相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庄子》中的“神 ”:它是建立在阴阳二气的基础上的一种精神状态。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精神状态常 与气相关。晏子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子大叔说:“民有好、恶、 喜、怒、哀、乐,生于六气。”上例中精神状态(包括心理和生理的)与气相关,并且 还出现应以精神方面的东西控制气的言论。如:周定王说:“戎、狄,冒没轻儳,贪而 不让。其血气不治,若禽兽焉。”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看来,“凝神 ” 作为与物质状态相关的一种精神状态,在先秦是说得通的。凝神就是凝聚体内阴阳 之气,不能耗气使气失去的一种精神状态。

   上面“子列子问关尹”的例子中的“纯气之守”就是这个意思。下面 《达生》中“梓庆削鐻”的例子中也说到这一点。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敬 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 将为鐻,未尝当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厚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 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 ,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禄。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 ,其是与?“未尝当敢以耗气也”,就是为了达到凝神的状态而保有体内阴阳之 气,若气耗失,就谈不上凝神了,不能凝神,就不能达到“其巧专而外骨消”的 “用志不分”的精神状态了。凝神时,体内阴阳二气应处于“和”的 状态,即平衡的状态。若不平衡,就会异化生命甚至危及生命了,这一点在“庄子之气 与道”中已阐述过,这里不需再去证明了。那么,凝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呢?它又 是如何去蔽的呢?下面论述之。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