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辟谷思想探析

弘道网 黄永锋

2014-12-23 16:42:20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之现世生命的宗教,现存最早的道教典籍——《太平经》就旗帜鲜明地展示了道门中人的贵生思想。《太平经》宣称:“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丧者为贱,生者为贵”,“生为第一”,这些人寿最重的表述是道教精神气质的典型体现。为了实现长生这一目标,《太平经》的作者们以其宗教家的情怀吸纳当时之医学成就,总结出许许多多的养生方术,本文主要探讨其辟谷养生思想。

辟谷又叫“断谷”、“绝谷”、“却谷”、“休粮”、“绝粒”、“却粒”。辟谷术始于秦汉,甚至更早,汉代出现的集录此前礼仪著作的《大戴礼记·易本命》已经记载:“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里的“不食”即辟谷,不食五谷。此外,《史记·留侯世家》讲张良性多病,以导引、不食谷强身。《淮南子·人间》也记载春秋时鲁国人单豹不食五谷,仅喝溪水,年届七十犹有童子颜色。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辟出《却谷食之篇》专门探讨了服气辟谷。可见,秦汉时期,辟谷术已经相当流行。道教创立后,因袭此养生术,其早期经典《太平经》中有许多地方涉及辟谷。据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看,原经演述辟谷养生术的经文主要在辛部,惜《太平经》辛部经文今已全部亡佚,《合校》一书依《太平经钞》,略补其缺,其中集中论及辟谷的有三处(原经可能有更多内容)。仅此三处,我们大略可以窥见《太平经》是相当注重辟谷养生的。

《太平经》主张辟谷可以度世长存。《三洞珠囊》卷四《绝粒品》征引《太平经》第一百二十云:“食者命有期,不食者与神谋,食气者神明达,不饮不食,与天地相卒也。”这几句话之思想源头在《大戴礼记·易本命》及《淮南子·地形训》。因《太平经》辛部遗失,估计这几句是结论性质的语句,原文当更充分讨论不食的诸多方面。上引五句以简括的笔触告诉我们:食用五谷的人生命有期限,善于调理气息的人神明通达一切,而不饮不食有形东西的人与天地共存亡。此处所说的不饮不食是指不吃五谷杂粮(即辟谷),并非什么都不吃。实际上,《太平经》及以后道教所倡行的辟谷术,往往伴随着服气和服药。因为此法确实能够益寿,历代传修者不绝,故易心莹在《道教分宗表》中列出辟谷一派。

辟谷有效,还须得法。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引《太平经钞》辛部首书经文,大致同《太平经》敦煌目录卷一百二十《不食长生法》相合,集中讲述辟谷法门。按照此节经文的说法,“比欲不食,先以导命方居前,因以留气。服气药之后,三日小饥,七日微饥,十日之外,为小成无惑矣,已死去就生也”。这就是说,辟谷之前,要先服食一些具有滋补元气作用的药物。服气药之后,三日内感到有点饥饿,七日内稍微更饿一点,十日之后就初步适应,疑虑不安之感也去掉了,已经脱离死籍,归就长生了。上文说过,辟谷不是什么都不吃,是慢慢节食,少食;不吃通常之食物,至于“特殊”食物还是要吃的,“服气药之后,诸食有形之物坚难消者,以一食为变,食无形之物,节少为善。……少者为吉,多者为凶,全不食亦凶,肠胃不通。通肠之法,一食为适,再食为增,三食为下,四食为肠张,五食饥大起,六食大凶恶,百疾从此而生,至大饥年当死”。这段话反复说明辟谷过程中当节少进食,硬食以每天一次为最合适,流质食品尽量少食;但都不吃会造成肠胃不通,即肠胃沾连,影响健康。《太平经钞》所引此节文字没有提及“有形之物坚难消者”以及“无形之物”是什么,参照其他道经,所谓有形之物坚难消者是指营养高而消化慢的东西,如含有丰富植物油的松子仁、柏子仁、火麻仁等以及含有多种糖、淀粉、维生素等成分的麦门冬、地黄、茯苓、山药、黄芪、人参等根茎或菌核。所谓无形之物是指胡麻汤、酥汤、酒或清水等流质东西。辟谷之人活动相对少些,这些食品能够满足他们基本的营养需求。另外,《太平经》还提醒辟谷者“常当忽带收肠,使利行步也”,这是说,要常把腰带扎紧以便走路。

《太平经》认为行上述辟谷法,不仅可以养自身,还可以养众生。从个人而言,“令人病悉除去,颜色更好,无所禁防。古者得道老者,皆由不食”。从国家而言,“此乃富国存民之道”,可以“助国家养民,助天地食主”,“君臣民足以安身心,理其职;富者足以存财,贫者足以度躯;君子行之,善乐岁,凶年不危亡”。《太平经》又从反面论述说,不修其辟谷术,习惯于一日三餐的人,遇到荒年就会饿死或出乱子,“日三食乃生,朝不食,一命绝;昼不食,二命绝;暮不食,三绝(此句“三”下当有“命”字,引文脱);三日不食,九命绝。……奸邪大起,悉从此始”。由此,《太平经》倡导“用吾道,万事自理,吉岁可以兴利,凶年可以存民”。

从《太平经》所提倡的辟谷术中,我们可以发觉早期道教的养生追求和治国理念。辟谷术源自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当时方士心目中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人要成为体态轻盈、身香肤洁的神仙,自然不能多吃会导致身体臃肿、产生粪便的五谷杂粮,而要服食轻香奇异之物。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承袭这一思想,提倡服气、服药、行辟谷之术。道教的另一源头黄老道,既讲求个人长生,也不忘济世情怀。这一精神映射在《太平经》之辟谷术中,就是其作者宣称的辟谷是个人“年寿久久,至于遂存”之道,也是“富国存民”之方。《太平经》造作于东汉顺帝年间,当时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政治相当黑暗,豪强凌弱,时有凶年,民生凋敝。《太平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辟谷,一方面是曲折无奈地进行抗争,另一方面是有针对性的治国方略。应该说,《太平经》是抓住了“民以食为天”这一封建社会的关键问题的。

《太平经》的作者们基于养生和治国的双重目的,强调辟谷是“不穷之道”,以当代的眼光,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它呢?从大处着眼,当前我们国家政通人和,科技昌明,粮食充足,但倡导饮食节制以富国存民养众生,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个人健康长寿而言,适当辟谷也有相当的益处。据现代医学研究,多食导致死亡率增高。多食使人体重增加,引起肥胖,肥胖的人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统计数字表明,超过标准体重30—50%者,死亡率高出一倍。罗丝(Ross)的动物实验表明,摄取低热量的食物,自发性肿瘤和肾水球肾病的的发生率减少,寿命延长。布鲁地(Brody)指出低代谢的生命活动,减低了有丝分裂的频度,可使生命延长1/3。特别是老年人储存热量能力有限,如果摄取过量,将罹患高血脂、高血糖。由此观之,《太平经》提倡节制饮食,以补气血、调脏目府、治虚羸、轻身延年的药食代替高热量的通常食品,确实能改善体质,促进健康。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太平经》辟谷思想探析

弘道网 黄永锋

2014-12-23 16:42:20

|
《太平经》辟谷思想探析
|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之现世生命的宗教,现存最早的道教典籍——《太平经》就旗帜鲜明地展示了道门中人的贵生思想。《太平经》宣称:“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丧者为贱,生者为贵”,“生为第一”,这些人寿最重的表述是道教精神气质的典型体现。为了实现长生这一目标,《太平经》的作者们以其宗教家的情怀吸纳当时之医学成就,总结出许许多多的养生方术,本文主要探讨其辟谷养生思想。

辟谷又叫“断谷”、“绝谷”、“却谷”、“休粮”、“绝粒”、“却粒”。辟谷术始于秦汉,甚至更早,汉代出现的集录此前礼仪著作的《大戴礼记·易本命》已经记载:“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里的“不食”即辟谷,不食五谷。此外,《史记·留侯世家》讲张良性多病,以导引、不食谷强身。《淮南子·人间》也记载春秋时鲁国人单豹不食五谷,仅喝溪水,年届七十犹有童子颜色。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辟出《却谷食之篇》专门探讨了服气辟谷。可见,秦汉时期,辟谷术已经相当流行。道教创立后,因袭此养生术,其早期经典《太平经》中有许多地方涉及辟谷。据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看,原经演述辟谷养生术的经文主要在辛部,惜《太平经》辛部经文今已全部亡佚,《合校》一书依《太平经钞》,略补其缺,其中集中论及辟谷的有三处(原经可能有更多内容)。仅此三处,我们大略可以窥见《太平经》是相当注重辟谷养生的。

《太平经》主张辟谷可以度世长存。《三洞珠囊》卷四《绝粒品》征引《太平经》第一百二十云:“食者命有期,不食者与神谋,食气者神明达,不饮不食,与天地相卒也。”这几句话之思想源头在《大戴礼记·易本命》及《淮南子·地形训》。因《太平经》辛部遗失,估计这几句是结论性质的语句,原文当更充分讨论不食的诸多方面。上引五句以简括的笔触告诉我们:食用五谷的人生命有期限,善于调理气息的人神明通达一切,而不饮不食有形东西的人与天地共存亡。此处所说的不饮不食是指不吃五谷杂粮(即辟谷),并非什么都不吃。实际上,《太平经》及以后道教所倡行的辟谷术,往往伴随着服气和服药。因为此法确实能够益寿,历代传修者不绝,故易心莹在《道教分宗表》中列出辟谷一派。

辟谷有效,还须得法。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引《太平经钞》辛部首书经文,大致同《太平经》敦煌目录卷一百二十《不食长生法》相合,集中讲述辟谷法门。按照此节经文的说法,“比欲不食,先以导命方居前,因以留气。服气药之后,三日小饥,七日微饥,十日之外,为小成无惑矣,已死去就生也”。这就是说,辟谷之前,要先服食一些具有滋补元气作用的药物。服气药之后,三日内感到有点饥饿,七日内稍微更饿一点,十日之后就初步适应,疑虑不安之感也去掉了,已经脱离死籍,归就长生了。上文说过,辟谷不是什么都不吃,是慢慢节食,少食;不吃通常之食物,至于“特殊”食物还是要吃的,“服气药之后,诸食有形之物坚难消者,以一食为变,食无形之物,节少为善。……少者为吉,多者为凶,全不食亦凶,肠胃不通。通肠之法,一食为适,再食为增,三食为下,四食为肠张,五食饥大起,六食大凶恶,百疾从此而生,至大饥年当死”。这段话反复说明辟谷过程中当节少进食,硬食以每天一次为最合适,流质食品尽量少食;但都不吃会造成肠胃不通,即肠胃沾连,影响健康。《太平经钞》所引此节文字没有提及“有形之物坚难消者”以及“无形之物”是什么,参照其他道经,所谓有形之物坚难消者是指营养高而消化慢的东西,如含有丰富植物油的松子仁、柏子仁、火麻仁等以及含有多种糖、淀粉、维生素等成分的麦门冬、地黄、茯苓、山药、黄芪、人参等根茎或菌核。所谓无形之物是指胡麻汤、酥汤、酒或清水等流质东西。辟谷之人活动相对少些,这些食品能够满足他们基本的营养需求。另外,《太平经》还提醒辟谷者“常当忽带收肠,使利行步也”,这是说,要常把腰带扎紧以便走路。

《太平经》认为行上述辟谷法,不仅可以养自身,还可以养众生。从个人而言,“令人病悉除去,颜色更好,无所禁防。古者得道老者,皆由不食”。从国家而言,“此乃富国存民之道”,可以“助国家养民,助天地食主”,“君臣民足以安身心,理其职;富者足以存财,贫者足以度躯;君子行之,善乐岁,凶年不危亡”。《太平经》又从反面论述说,不修其辟谷术,习惯于一日三餐的人,遇到荒年就会饿死或出乱子,“日三食乃生,朝不食,一命绝;昼不食,二命绝;暮不食,三绝(此句“三”下当有“命”字,引文脱);三日不食,九命绝。……奸邪大起,悉从此始”。由此,《太平经》倡导“用吾道,万事自理,吉岁可以兴利,凶年可以存民”。

从《太平经》所提倡的辟谷术中,我们可以发觉早期道教的养生追求和治国理念。辟谷术源自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当时方士心目中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人要成为体态轻盈、身香肤洁的神仙,自然不能多吃会导致身体臃肿、产生粪便的五谷杂粮,而要服食轻香奇异之物。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承袭这一思想,提倡服气、服药、行辟谷之术。道教的另一源头黄老道,既讲求个人长生,也不忘济世情怀。这一精神映射在《太平经》之辟谷术中,就是其作者宣称的辟谷是个人“年寿久久,至于遂存”之道,也是“富国存民”之方。《太平经》造作于东汉顺帝年间,当时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政治相当黑暗,豪强凌弱,时有凶年,民生凋敝。《太平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辟谷,一方面是曲折无奈地进行抗争,另一方面是有针对性的治国方略。应该说,《太平经》是抓住了“民以食为天”这一封建社会的关键问题的。

《太平经》的作者们基于养生和治国的双重目的,强调辟谷是“不穷之道”,以当代的眼光,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它呢?从大处着眼,当前我们国家政通人和,科技昌明,粮食充足,但倡导饮食节制以富国存民养众生,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个人健康长寿而言,适当辟谷也有相当的益处。据现代医学研究,多食导致死亡率增高。多食使人体重增加,引起肥胖,肥胖的人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统计数字表明,超过标准体重30—50%者,死亡率高出一倍。罗丝(Ross)的动物实验表明,摄取低热量的食物,自发性肿瘤和肾水球肾病的的发生率减少,寿命延长。布鲁地(Brody)指出低代谢的生命活动,减低了有丝分裂的频度,可使生命延长1/3。特别是老年人储存热量能力有限,如果摄取过量,将罹患高血脂、高血糖。由此观之,《太平经》提倡节制饮食,以补气血、调脏目府、治虚羸、轻身延年的药食代替高热量的通常食品,确实能改善体质,促进健康。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