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丹真传》的成书年代及原作者的一些推断

道教之音 高帅

2015-04-14 06:21:18

我们是最近看了张义尚先生的《丹道薪传》后,发现张义尚先生关于《顶批金丹真传》一书,是极为推崇的,也就引起了我们对《金丹真传》研究的兴趣。

通过再次认真拜读《金丹真传》后,我们发现了《金丹真传》和《顶批金丹真传》中,暴露了一些浅显的问题,故有必要在这里跟大家讨论一下。

《金丹真传》署名孙汝忠著,但我们从孙氏的序言内容,及济一子所做的顶批观点,可以看出孙氏的文化功底,是远远不及原作者的文学素养之高的。

若根据《顶批金丹真传》孙氏的序言,不难看出,孙氏对《金丹真传》的金丹术语,只是一种简单的串用,孙氏根本就不懂《金丹真传》中这些术语的基本含义的,这是一大疑问。

再就是《金丹真传》作者的文笔,能跟《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录的张三丰先生的金丹诗歌相媲美,实为难得的道家金丹文化精品。而孙汝忠的序言及济一子的顶批,显得粗俗不堪,很容易看出他们的文化水平的差距。故我们推断,这个孙汝忠,一定不是《金丹真传》的原作者。

还有一个漏洞,如果孙氏是《金丹真传》的原作者,那么,他的这篇序言,则应该是对原著的总结性概述,也应该是对整过金丹文化大意的阐释。遗憾的是《顶批金丹真传》的孙氏序言,只不过是对《金丹真传》的一些难以理解的金丹文化名词的串用复述,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且附会之处,尤其明显,这对于一个金丹文化名家,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是极不正常的。

再就是济一子金溪傅金铨对《金丹真传》所作的顶批内容,就更是隔靴搔痒,不知所云。他只能是将《金丹真传》的金丹大义,引向了更加虚玄的所谓“男不宽衣,女不解带”的阴阳双修上去了。作为一个皓首穷经的道教学者的济一子傅金铨,他读《金丹真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是他对道家金丹文化的秘密——栽接之功的揣测所导致的。

既然以上二人都不是《金丹真传》的原作者,那么,《金丹真传》的原作者,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在没有确凿的文献记录的情况下,我们通过阅读《金丹真传》的正文内容后,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金丹真传·修真大略》中说:“读《仙佛同源》论,始识正途;玩吕祖《敲爻歌》,庶知序次。若差一纸,应隔万山。谨布片言,用规同志。”。从这句话可以推断,原作者是因拜读了唐吕洞宾的《敲爻歌》和宋末元初的道学家赵友钦的《仙佛同源论》之后,才有了对我国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豁然洞彻之感叹,足以证明原作者的生活年代,应是在赵友钦之后。

那么,原作者究竟是元朝人还是明朝人呢?《金丹真传》中虽没有明确的暗示,但我们从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不同时代的丹书,均有不同的金丹语言特点,通过这样的时代烙印,我们觉得《金丹真传》的这些文章,所运用的主要金丹术语,十分接近《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的金丹语言。并且《金丹真传》的这些金丹语言,要比张三丰先生的那些术语,稍显稚嫩,文脉、文风要晚于张三丰先生。从这种文化演变的痕迹中,我们推断出《金丹真传》原作者的生活年代,应该是晚于元末明初的张三丰先生之后的,这种可能性较大。

《金丹真传·玄珠第八》丹诗又说:“潇然脱迹武夷山,飞入蓬莱阆苑。”。这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原作者的生活地点,应该是在道教名山——福建武夷山。

特别是《金丹真传·葫芦歌》中,作者这样说:“修行人,要识货,赤县神州选九个。骊山老母整坛墠,无生老母登宝座。赐灵丹,珠一颗,吞入腹中命在我。”。

这里的“骊山老母”一说,是指的钟吕派的修道地点终南山、骊山一带。因张三丰先生也是钟吕派一支的,又因《金丹真传》的这些文章的金丹隐语,也是跟《张三丰先生全集》的语言特色一脉相承,成为我们推断原作者的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线索。

还有一点比较特殊的是,《金丹真传》中出现了极为少见的道教神秘的神仙人物“无生老母”,这个相传跟历史上的白莲教有渊源的口号。后文《葫芦歌》更提到“共作龙沙会上人”,这些也透露出原作者,或许跟钟吕派分支龙沙会有密切关系。

因此,我们推断《金丹真传》的作者,有可能是钟吕派的分支龙沙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金丹文化思想,表现的极其丰富,但单从《金丹真传》的这几篇文章,并不能将整个金丹文化理论阐释清楚。而作为一个金丹文化大家,既然有如此好的精品丹诗著作行世,理应不止这些文章。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因为原作者跟白莲教有某种联系,他的这种特殊身份,导致本来就极其隐秘的金丹大道,在他那一代,就更难以广行天下了。所以,某种机缘,这些丹诗散落到了孙汝忠手里,也就剩下这几篇文章了,有散佚的可能。

再就是《金丹真传》的修真次第,以及《金丹真传》的入手方法,都没有《张三丰先生全集》中阐释的完整。我们认为原作者当属一个谦谦君子样的人物,道学知识十分丰富,修养又极高,他怎么会仅凭这几首诗句文章,就言过其实,将书名称作《金丹真传》呢,也应有孙氏自吹自擂的成分在里面。

故我们认为,《顶批金丹真传》的序言,可能是署名孙汝忠者所为,顶批的内容,当属济一子付金栓了。我们无法看到傅金铨之前的《金丹真传》原貌,或许序言和顶批,均为傅金铨托名,因二人的文笔语言特征很接近。

而《顶批金丹真传》正文的内容,包括《西江月词》九首、《修真入门》一篇、《葫芦歌》一首、《明道歌》四首、《修真大略》一篇、《扫邪归正歌》一首、《金丹五百字》一篇的原作者,则是我们上面推断的,当是一位极有金丹文化素养和修养,活于明朝中叶,修道于福建武夷山,属钟吕派分支龙沙派的神秘传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扫邪归正歌
下一篇:玄关直指
|

关于《金丹真传》的成书年代及原作者的一些推断

道教之音 高帅

2015-04-14 06:21:18

|
关于《金丹真传》的成书年代及原作者的一些推断
|

我们是最近看了张义尚先生的《丹道薪传》后,发现张义尚先生关于《顶批金丹真传》一书,是极为推崇的,也就引起了我们对《金丹真传》研究的兴趣。

通过再次认真拜读《金丹真传》后,我们发现了《金丹真传》和《顶批金丹真传》中,暴露了一些浅显的问题,故有必要在这里跟大家讨论一下。

《金丹真传》署名孙汝忠著,但我们从孙氏的序言内容,及济一子所做的顶批观点,可以看出孙氏的文化功底,是远远不及原作者的文学素养之高的。

若根据《顶批金丹真传》孙氏的序言,不难看出,孙氏对《金丹真传》的金丹术语,只是一种简单的串用,孙氏根本就不懂《金丹真传》中这些术语的基本含义的,这是一大疑问。

再就是《金丹真传》作者的文笔,能跟《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录的张三丰先生的金丹诗歌相媲美,实为难得的道家金丹文化精品。而孙汝忠的序言及济一子的顶批,显得粗俗不堪,很容易看出他们的文化水平的差距。故我们推断,这个孙汝忠,一定不是《金丹真传》的原作者。

还有一个漏洞,如果孙氏是《金丹真传》的原作者,那么,他的这篇序言,则应该是对原著的总结性概述,也应该是对整过金丹文化大意的阐释。遗憾的是《顶批金丹真传》的孙氏序言,只不过是对《金丹真传》的一些难以理解的金丹文化名词的串用复述,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且附会之处,尤其明显,这对于一个金丹文化名家,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是极不正常的。

再就是济一子金溪傅金铨对《金丹真传》所作的顶批内容,就更是隔靴搔痒,不知所云。他只能是将《金丹真传》的金丹大义,引向了更加虚玄的所谓“男不宽衣,女不解带”的阴阳双修上去了。作为一个皓首穷经的道教学者的济一子傅金铨,他读《金丹真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是他对道家金丹文化的秘密——栽接之功的揣测所导致的。

既然以上二人都不是《金丹真传》的原作者,那么,《金丹真传》的原作者,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在没有确凿的文献记录的情况下,我们通过阅读《金丹真传》的正文内容后,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金丹真传·修真大略》中说:“读《仙佛同源》论,始识正途;玩吕祖《敲爻歌》,庶知序次。若差一纸,应隔万山。谨布片言,用规同志。”。从这句话可以推断,原作者是因拜读了唐吕洞宾的《敲爻歌》和宋末元初的道学家赵友钦的《仙佛同源论》之后,才有了对我国道家金丹大道文化豁然洞彻之感叹,足以证明原作者的生活年代,应是在赵友钦之后。

那么,原作者究竟是元朝人还是明朝人呢?《金丹真传》中虽没有明确的暗示,但我们从我国道家金丹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不同时代的丹书,均有不同的金丹语言特点,通过这样的时代烙印,我们觉得《金丹真传》的这些文章,所运用的主要金丹术语,十分接近《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的金丹语言。并且《金丹真传》的这些金丹语言,要比张三丰先生的那些术语,稍显稚嫩,文脉、文风要晚于张三丰先生。从这种文化演变的痕迹中,我们推断出《金丹真传》原作者的生活年代,应该是晚于元末明初的张三丰先生之后的,这种可能性较大。

《金丹真传·玄珠第八》丹诗又说:“潇然脱迹武夷山,飞入蓬莱阆苑。”。这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原作者的生活地点,应该是在道教名山——福建武夷山。

特别是《金丹真传·葫芦歌》中,作者这样说:“修行人,要识货,赤县神州选九个。骊山老母整坛墠,无生老母登宝座。赐灵丹,珠一颗,吞入腹中命在我。”。

这里的“骊山老母”一说,是指的钟吕派的修道地点终南山、骊山一带。因张三丰先生也是钟吕派一支的,又因《金丹真传》的这些文章的金丹隐语,也是跟《张三丰先生全集》的语言特色一脉相承,成为我们推断原作者的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线索。

还有一点比较特殊的是,《金丹真传》中出现了极为少见的道教神秘的神仙人物“无生老母”,这个相传跟历史上的白莲教有渊源的口号。后文《葫芦歌》更提到“共作龙沙会上人”,这些也透露出原作者,或许跟钟吕派分支龙沙会有密切关系。

因此,我们推断《金丹真传》的作者,有可能是钟吕派的分支龙沙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金丹文化思想,表现的极其丰富,但单从《金丹真传》的这几篇文章,并不能将整个金丹文化理论阐释清楚。而作为一个金丹文化大家,既然有如此好的精品丹诗著作行世,理应不止这些文章。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因为原作者跟白莲教有某种联系,他的这种特殊身份,导致本来就极其隐秘的金丹大道,在他那一代,就更难以广行天下了。所以,某种机缘,这些丹诗散落到了孙汝忠手里,也就剩下这几篇文章了,有散佚的可能。

再就是《金丹真传》的修真次第,以及《金丹真传》的入手方法,都没有《张三丰先生全集》中阐释的完整。我们认为原作者当属一个谦谦君子样的人物,道学知识十分丰富,修养又极高,他怎么会仅凭这几首诗句文章,就言过其实,将书名称作《金丹真传》呢,也应有孙氏自吹自擂的成分在里面。

故我们认为,《顶批金丹真传》的序言,可能是署名孙汝忠者所为,顶批的内容,当属济一子付金栓了。我们无法看到傅金铨之前的《金丹真传》原貌,或许序言和顶批,均为傅金铨托名,因二人的文笔语言特征很接近。

而《顶批金丹真传》正文的内容,包括《西江月词》九首、《修真入门》一篇、《葫芦歌》一首、《明道歌》四首、《修真大略》一篇、《扫邪归正歌》一首、《金丹五百字》一篇的原作者,则是我们上面推断的,当是一位极有金丹文化素养和修养,活于明朝中叶,修道于福建武夷山,属钟吕派分支龙沙派的神秘传人。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