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蹇昌辰《黄帝阴符经解》的养生观(3)

黄信阳博客 郑志明

2010-12-29 08:22:27

    蹇昌辰对人性的诠释是相当特别,认为「好生而恶死」与「就利而去害」,都是人身的自然本能,是人性也是天性。这种讲自然本能的人性论与天赋论,似乎背离或不相应于道教本有天道与人道等思想,人身成为好恶本能支配下的个体,这种个体要修身必须经由「习」的过程。所谓「习」,是经由学习来化解人身好恶的本能,产生出求悟理法的实践动力。「习」是变化人性好恶的根本方法,其途径在于「求一理」、「悟一法」与「成一事」等。

    蹇昌辰认为人性与人心未必是善的,甚至是着意于欲望与利害的恶,被生死所困惑与被利益所主导是必然的,当人身追逐种种本能欲望的满足时,是造成无法修道成仙的主因。蹇昌辰对「心」的理解,可以分成精神性的「天心」与本能性的「人心」,「天心」就是「道心」,是要对「人心」进行本质性的彻底转化,这种转化是「由习而得之」,以「习」来导正人心的好恶之情,转而能向道而求理、悟法与成事。人身的存有之理,是求则得之,不求则失之,此求理是用来化解人心本能的欲望。「求」是有助于生命觉醒的「悟」,以「法」引领人身朝向致仙的「成」,这些都是由「习」而来的修身之事。蹇昌辰特别重视针对人心的修习工夫,如注「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曰:

    有生者,因心之所役,以致于见利而动,观名而念,为财而竞,覩色而思,皆物之役人心,使不得尽其天算而中道,至于夭亡。由此观之,是人因心而有生死,未生则无有此也。老氏谓:为腹不为目。使内观无外视,免景物于心也。至乎达法成圣,悟道成真,舍此心又何达悟乎。机在目,盖人之心,居内以应物于外也。(页42b)

    人身陷入到种种欲望冲突之中,都是「因心之所欲」,此「心」是指本能的人心,是受外在情景与物性的支配,即「皆物之役人心」。人身被心所役,人心则被物所役,修身还是要从养心着手,使人心不被物导向于恶,或者使人心不滞留在外物上,即「免景物于心」。「心」是生命核心的所在,养心是人身修道的根本手段与方法,使心能「居内以应物于外」,是指心能外应于物而又能不被外物牵累,人身要能与道相通,必须着重在心的修炼上,达到「使内观无外视」的工夫,如老子所谓「为腹不为目」的境界。外视是人心,内观是道心,是以道来造就生命的本性,突破有形人身的局限性,转向成仙的永恒性,即「达法成圣」与「悟道成真」,不再被人身的生死现象所牵制。

对生死的执着,是来自于人心的好恶之情,导致更加留恋生存与惧怕死亡,这都是人心欲望的作用,故谓「是人因心而有生死」,是指生死原本就是自然的常态现象,不必因人心而多出好生恶死之情。蹇昌辰认为生死也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是阴阳的循环现象,要顺其变化,如注「阴阳相推,变化顺矣」曰:

    天地之二炁曰阴阳,推迁于万物,故其变化者,是顺阴阳之循环也。今旦暮之徒,刚柔之行,死生代谢,寒暑迭迁,凡物流动,人之常情,未尝有一物而出乎阴阳之度数,但六极冥冥皆被其陶铸矣。(页45b)

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的推迁与变化,同样地人身也是「顺阴阳之循环」,必须遵循阴阳二气的变化之道。《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人身修道必定涵摄于阴阳的运行规律之中,从「寒暑迭迁」到「死生代谢」,显示自然与人身都脱离不了阴阳的循环秩序。可知,阴阳是万物终始的法则,也是人身生死的根本,阴阳的变化规律主宰了天地万物与人身的存有之理,故谓「未尝有一物而出乎阴阳之度数」。阴阳的相互消长与转化,带动了天地与人身的寒热、动静、往来、内外、虚实、升降等变动,契合道的动态和谐,统合了自然与人身互为感通的对应原理,即「六极冥冥皆被其陶铸」。阴阳即是道的宇宙内涵与生命律令,人身的修道成仙,务必要使人心相通于气之阴阳,将行气之道与修身的生死现象系在一起 。

    蹇昌辰是从「生死即自然」的观点来追究人身的生命现象,认为人身的自然规律是脱离不了「生生死死」的代谢与循环,修身本质上是契合天道的宇宙阴阳法则,却能达到「不生生而不死死」的成仙境界,这也是生命气化或道化的自然规律。显示出有形的人身是不离生死,无形的心性或灵性则能超越生死,都是在宇宙的大化流行之中。道教的长生成仙基本上是顺着天道的自然规律,追求身与心都能与道契合与会通,超越生死达到永恒与不朽的境地。这是经由生命的修持与体验,将人身的生与死在精神上齐一,领悟到无生无死的生命本质,进而能超生了死,不被生死形式所局限。道教的修道向仙,是要人身能与天道合一,能相应于气化的阴阳运行之理,不被生死现象所苦,致力于修心养生,实现每个人天生所具有的道性,进而能悟道成真。

    四、修身即神道

    蹇昌辰虽然思想杂糅,大致上还是依着道教的义理脉络来诠释《阴符经》,重视人与自然相互感通的生命本质,肯定天人之间与物我之间有着道法自然的统一性,生命是源于自然的动力,是在宇宙造化的流行中展现出无穷的生机。这种自然之道是有着沟通的「常数」可以遵循,如注「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曰:

自然之道不与群物偶,故圣人知其不可违者,因其常数也。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岂更有违其自然之道也哉。(页45b)

    「自然」与「道」都是抽象的观念,泛指宇宙生化的本原,此一本原也是人身生命的源头,彼此间是相互联系与感通,不是对立或分离的关系,故谓「圣人知其不可违者」,即人与自然之道是有着不能切割的相通性。这种相通性是存在着一定的「常数」,是人可以学习与效法,进而能不违自然之道。蹇昌辰引《老子》第二十五章以「法」来说明人与自然间相互感通的「常数」。天地、道与自然应是指人身以外的超越存有,自然是道的存在之性,不是道之上另有一更高的实在 。人法天地,即是法道与法自然,法其中相互感通的「常数」。

    「常数」或可称为「天数」,是原本存在宇宙中的象征性符号,是人身法自然时其心能与之相应的数,如蹇昌辰注「人以期其义,我以不期其圣」曰:

    盖体自然之道,欲心与天数合,必无苟进,动必合时。于是乎贤不睎愚,圣不期物。我也者,是执天之道,使阴阳鬼神莫能得而知之。(页45a)

    修身的目的在于「体自然之道」,修身的方法在于「心与天数合」。「天数」或等同于天机,是指天地万物生灭机变的法则。「数」不单是指计算的数字,是从具象的事物中用来指称抽象内涵的代码,如《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一」、「二」、「三」是指宇宙创生与演化的历程,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心与天数应和着相同的规律,如谓「人合天数」或「人副天数」,是指人身的形态与结构是对应着天地形成了小宇宙,将天地之数与人身之数进行等量排比,进而推证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按自然的法则来养心修身 。

    西汉董仲舒在如此的思潮下,发展出「人副天数」的观念,如《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强调人是与天地同质,以身相通于气之阴阳,或谓「身犹天」,身与天可以同类感应,以数得以相副相通。此数主要是指阴阳、四时、五行、天干、地支等气运行之数。道教继承此「人副天数」的思想传统,肯定人的生命是与天数相参与相连,蹇昌辰进一步主张「我也者,是执天之道」,肯定人身可以掌握到气的阴阳运行法则。在所有的天数中,阴阳是根本之数,即四时五行可以归结到最初的阴阳之气,阴阳是「常数」,我可以经由阴阳而知鬼神,鬼神也可以视为是天地的「常数」。引申出从人身可以知天地,同时也知鬼神,掌握到人与鬼神相交的生命之数。

    鬼神或可统称为「神」,象征超自然的生命能量,此能量也是与气的阴阳相通,神可以存在天地之中,也能存在人身之中,生命成仙即是成神。有形的身与无形的神有着相副的「常数」,是以身的有形来彰显出无形的神,这是经由「心与天数合」来完成,如注「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曰:

    人与神是有无也,人有而无也,神无而有也。有无无有,是人与神而共之,总出心之蕴也。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惟心神其能耶。是诚之至,则神感人,故神无方也。在物感物,在人感人,具一切万法,在在处处,目击而道存,是神之所为也。(页41a)

    身与神不是物质性的有无,是精神性的有无,是经由人心的灵感交通来统合有无的养生工夫,双方是处在有无的互动中,即「人有而无」与「神无而有」,是精神性的会通与感应,是超越物质的生命作用,此作用称为「有无无有」,是人心通向于神的感通蕴含,即人心已达到「心神」的境界。所谓「心神」,是指心经由「常数」与道相合,将人身提升到与天地同在的法则上,故能「潜天而天」与「潜地而地」,也能「在物感物」与「在人感人」。道教养生的工夫,就是要引领人心会通于神道,以神道来主导人身各种生理与心理的活动,能在与神相通的精神状态下「具一切万法」。

    心神的境界是要通过人心养生的锻炼,在精神上超越有无的限制,使人身与神道合一,以神气来主导人身,就自然能「目击而道存」,从人身扩及为神身。人身若不修道,将不断地自伤其身,修道则能由身而神,在「体天法道」下通向于成仙的神境,如注「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曰:

    夫木生火反自克,人生事反自贼,故火木之喻,在人为无明,乃畜积怒炁,不自调制,内焚天和而致于殂也。若之人识自然炉鼎,修之身,其德乃真,是人能体天法道。(页40b)

    所谓「木生火反自克」,是譬喻人身若缺乏精神的自我调养,掉落到「人为无明」的生命紊乱与困境之中,所谓「无明」是引用佛教的名相,说明人身无道引发而出的灾难,此灾难为「内焚天和而致于殂」。道教主张人身不可违反天道,要依着天道来修身,此谓「人能体天法道」,肯定人身经由修炼是能达到「其德乃真」的境界。人身与神道如何方能和谐与统一呢?蹇昌辰认为仍不离「自然炉鼎」的丹道修炼,其所谓的丹道,不是指外丹,是顺着宋代流行的丹道思潮,来谈人身的炼养之道。

    内丹大致上继承了外丹「炉鼎」的术语,视人身为炉鼎与人心为神室,以炼制外丹的方式来修持人身的内丹,其方法是依着阴阳的「常数」,将人身的精气神凝结为金丹。这是人身与人心的气化锻炼,从人身的阴阳流动建构出「水火」等常数,再以「水火」的交济与融合,象征人身与神道的合一,如注「沈水入火,自取灭亡」曰: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北宋蹇昌辰《黄帝阴符经解》的养生观(3)

    黄信阳博客 郑志明

    2010-12-29 08:22:27

    |
    北宋蹇昌辰《黄帝阴符经解》的养生观(3)
    |

        蹇昌辰对人性的诠释是相当特别,认为「好生而恶死」与「就利而去害」,都是人身的自然本能,是人性也是天性。这种讲自然本能的人性论与天赋论,似乎背离或不相应于道教本有天道与人道等思想,人身成为好恶本能支配下的个体,这种个体要修身必须经由「习」的过程。所谓「习」,是经由学习来化解人身好恶的本能,产生出求悟理法的实践动力。「习」是变化人性好恶的根本方法,其途径在于「求一理」、「悟一法」与「成一事」等。

        蹇昌辰认为人性与人心未必是善的,甚至是着意于欲望与利害的恶,被生死所困惑与被利益所主导是必然的,当人身追逐种种本能欲望的满足时,是造成无法修道成仙的主因。蹇昌辰对「心」的理解,可以分成精神性的「天心」与本能性的「人心」,「天心」就是「道心」,是要对「人心」进行本质性的彻底转化,这种转化是「由习而得之」,以「习」来导正人心的好恶之情,转而能向道而求理、悟法与成事。人身的存有之理,是求则得之,不求则失之,此求理是用来化解人心本能的欲望。「求」是有助于生命觉醒的「悟」,以「法」引领人身朝向致仙的「成」,这些都是由「习」而来的修身之事。蹇昌辰特别重视针对人心的修习工夫,如注「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曰:

        有生者,因心之所役,以致于见利而动,观名而念,为财而竞,覩色而思,皆物之役人心,使不得尽其天算而中道,至于夭亡。由此观之,是人因心而有生死,未生则无有此也。老氏谓:为腹不为目。使内观无外视,免景物于心也。至乎达法成圣,悟道成真,舍此心又何达悟乎。机在目,盖人之心,居内以应物于外也。(页42b)

        人身陷入到种种欲望冲突之中,都是「因心之所欲」,此「心」是指本能的人心,是受外在情景与物性的支配,即「皆物之役人心」。人身被心所役,人心则被物所役,修身还是要从养心着手,使人心不被物导向于恶,或者使人心不滞留在外物上,即「免景物于心」。「心」是生命核心的所在,养心是人身修道的根本手段与方法,使心能「居内以应物于外」,是指心能外应于物而又能不被外物牵累,人身要能与道相通,必须着重在心的修炼上,达到「使内观无外视」的工夫,如老子所谓「为腹不为目」的境界。外视是人心,内观是道心,是以道来造就生命的本性,突破有形人身的局限性,转向成仙的永恒性,即「达法成圣」与「悟道成真」,不再被人身的生死现象所牵制。

    对生死的执着,是来自于人心的好恶之情,导致更加留恋生存与惧怕死亡,这都是人心欲望的作用,故谓「是人因心而有生死」,是指生死原本就是自然的常态现象,不必因人心而多出好生恶死之情。蹇昌辰认为生死也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是阴阳的循环现象,要顺其变化,如注「阴阳相推,变化顺矣」曰:

        天地之二炁曰阴阳,推迁于万物,故其变化者,是顺阴阳之循环也。今旦暮之徒,刚柔之行,死生代谢,寒暑迭迁,凡物流动,人之常情,未尝有一物而出乎阴阳之度数,但六极冥冥皆被其陶铸矣。(页45b)

    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的推迁与变化,同样地人身也是「顺阴阳之循环」,必须遵循阴阳二气的变化之道。《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人身修道必定涵摄于阴阳的运行规律之中,从「寒暑迭迁」到「死生代谢」,显示自然与人身都脱离不了阴阳的循环秩序。可知,阴阳是万物终始的法则,也是人身生死的根本,阴阳的变化规律主宰了天地万物与人身的存有之理,故谓「未尝有一物而出乎阴阳之度数」。阴阳的相互消长与转化,带动了天地与人身的寒热、动静、往来、内外、虚实、升降等变动,契合道的动态和谐,统合了自然与人身互为感通的对应原理,即「六极冥冥皆被其陶铸」。阴阳即是道的宇宙内涵与生命律令,人身的修道成仙,务必要使人心相通于气之阴阳,将行气之道与修身的生死现象系在一起 。

        蹇昌辰是从「生死即自然」的观点来追究人身的生命现象,认为人身的自然规律是脱离不了「生生死死」的代谢与循环,修身本质上是契合天道的宇宙阴阳法则,却能达到「不生生而不死死」的成仙境界,这也是生命气化或道化的自然规律。显示出有形的人身是不离生死,无形的心性或灵性则能超越生死,都是在宇宙的大化流行之中。道教的长生成仙基本上是顺着天道的自然规律,追求身与心都能与道契合与会通,超越生死达到永恒与不朽的境地。这是经由生命的修持与体验,将人身的生与死在精神上齐一,领悟到无生无死的生命本质,进而能超生了死,不被生死形式所局限。道教的修道向仙,是要人身能与天道合一,能相应于气化的阴阳运行之理,不被生死现象所苦,致力于修心养生,实现每个人天生所具有的道性,进而能悟道成真。

        四、修身即神道

        蹇昌辰虽然思想杂糅,大致上还是依着道教的义理脉络来诠释《阴符经》,重视人与自然相互感通的生命本质,肯定天人之间与物我之间有着道法自然的统一性,生命是源于自然的动力,是在宇宙造化的流行中展现出无穷的生机。这种自然之道是有着沟通的「常数」可以遵循,如注「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曰:

    自然之道不与群物偶,故圣人知其不可违者,因其常数也。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岂更有违其自然之道也哉。(页45b)

        「自然」与「道」都是抽象的观念,泛指宇宙生化的本原,此一本原也是人身生命的源头,彼此间是相互联系与感通,不是对立或分离的关系,故谓「圣人知其不可违者」,即人与自然之道是有着不能切割的相通性。这种相通性是存在着一定的「常数」,是人可以学习与效法,进而能不违自然之道。蹇昌辰引《老子》第二十五章以「法」来说明人与自然间相互感通的「常数」。天地、道与自然应是指人身以外的超越存有,自然是道的存在之性,不是道之上另有一更高的实在 。人法天地,即是法道与法自然,法其中相互感通的「常数」。

        「常数」或可称为「天数」,是原本存在宇宙中的象征性符号,是人身法自然时其心能与之相应的数,如蹇昌辰注「人以期其义,我以不期其圣」曰:

        盖体自然之道,欲心与天数合,必无苟进,动必合时。于是乎贤不睎愚,圣不期物。我也者,是执天之道,使阴阳鬼神莫能得而知之。(页45a)

        修身的目的在于「体自然之道」,修身的方法在于「心与天数合」。「天数」或等同于天机,是指天地万物生灭机变的法则。「数」不单是指计算的数字,是从具象的事物中用来指称抽象内涵的代码,如《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一」、「二」、「三」是指宇宙创生与演化的历程,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心与天数应和着相同的规律,如谓「人合天数」或「人副天数」,是指人身的形态与结构是对应着天地形成了小宇宙,将天地之数与人身之数进行等量排比,进而推证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按自然的法则来养心修身 。

        西汉董仲舒在如此的思潮下,发展出「人副天数」的观念,如《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强调人是与天地同质,以身相通于气之阴阳,或谓「身犹天」,身与天可以同类感应,以数得以相副相通。此数主要是指阴阳、四时、五行、天干、地支等气运行之数。道教继承此「人副天数」的思想传统,肯定人的生命是与天数相参与相连,蹇昌辰进一步主张「我也者,是执天之道」,肯定人身可以掌握到气的阴阳运行法则。在所有的天数中,阴阳是根本之数,即四时五行可以归结到最初的阴阳之气,阴阳是「常数」,我可以经由阴阳而知鬼神,鬼神也可以视为是天地的「常数」。引申出从人身可以知天地,同时也知鬼神,掌握到人与鬼神相交的生命之数。

        鬼神或可统称为「神」,象征超自然的生命能量,此能量也是与气的阴阳相通,神可以存在天地之中,也能存在人身之中,生命成仙即是成神。有形的身与无形的神有着相副的「常数」,是以身的有形来彰显出无形的神,这是经由「心与天数合」来完成,如注「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曰:

        人与神是有无也,人有而无也,神无而有也。有无无有,是人与神而共之,总出心之蕴也。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惟心神其能耶。是诚之至,则神感人,故神无方也。在物感物,在人感人,具一切万法,在在处处,目击而道存,是神之所为也。(页41a)

        身与神不是物质性的有无,是精神性的有无,是经由人心的灵感交通来统合有无的养生工夫,双方是处在有无的互动中,即「人有而无」与「神无而有」,是精神性的会通与感应,是超越物质的生命作用,此作用称为「有无无有」,是人心通向于神的感通蕴含,即人心已达到「心神」的境界。所谓「心神」,是指心经由「常数」与道相合,将人身提升到与天地同在的法则上,故能「潜天而天」与「潜地而地」,也能「在物感物」与「在人感人」。道教养生的工夫,就是要引领人心会通于神道,以神道来主导人身各种生理与心理的活动,能在与神相通的精神状态下「具一切万法」。

        心神的境界是要通过人心养生的锻炼,在精神上超越有无的限制,使人身与神道合一,以神气来主导人身,就自然能「目击而道存」,从人身扩及为神身。人身若不修道,将不断地自伤其身,修道则能由身而神,在「体天法道」下通向于成仙的神境,如注「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曰:

        夫木生火反自克,人生事反自贼,故火木之喻,在人为无明,乃畜积怒炁,不自调制,内焚天和而致于殂也。若之人识自然炉鼎,修之身,其德乃真,是人能体天法道。(页40b)

        所谓「木生火反自克」,是譬喻人身若缺乏精神的自我调养,掉落到「人为无明」的生命紊乱与困境之中,所谓「无明」是引用佛教的名相,说明人身无道引发而出的灾难,此灾难为「内焚天和而致于殂」。道教主张人身不可违反天道,要依着天道来修身,此谓「人能体天法道」,肯定人身经由修炼是能达到「其德乃真」的境界。人身与神道如何方能和谐与统一呢?蹇昌辰认为仍不离「自然炉鼎」的丹道修炼,其所谓的丹道,不是指外丹,是顺着宋代流行的丹道思潮,来谈人身的炼养之道。

        内丹大致上继承了外丹「炉鼎」的术语,视人身为炉鼎与人心为神室,以炼制外丹的方式来修持人身的内丹,其方法是依着阴阳的「常数」,将人身的精气神凝结为金丹。这是人身与人心的气化锻炼,从人身的阴阳流动建构出「水火」等常数,再以「水火」的交济与融合,象征人身与神道的合一,如注「沈水入火,自取灭亡」曰: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