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方法——心理养生

道教之音 张长弓

2016-07-28 16:53:44

道教养生学对人的精神活动与疾病的密切关系,有着很多精辟的论述。如《素质》中“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暴乐暴喜,始乐后喜,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 ”等,就说明情绪可以导致疾病,影响健康。又如唐代道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不去为一难,喜怒不去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不去为五难。”古人的这些论述,都明确指出心理情绪的变化是影响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西方有句谚语:“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中医《内经》则有“百病始于心”,实际上我们的精神面貌即心理和心灵不仅决定我们的健康,还决定我们的事业、家庭、人际适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与我们的心情、心态、喜怒哀乐忧思、饮食、睡眠息息相关,进而与各种危险因素和烟酒嗜好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有七情六欲,正常情况下并不能发病,但人的情绪的异常,就可以表现出多种病态,引发多种疾病,生活中就有许多这种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范进中举成疯人,是喜伤心的例子;诸葛亮三气周瑜,是怒伤肝的写照;林黛玉忧思患肺痨,正是忧伤情绪对肺的损伤;李清照思夫弄得“人比黄花瘦”是思伤脾的典型表现;杯弓蛇影的故事,是疑惑和恐惧造成的案例;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正是恐伤肾的结果。

心理养生的方法主要有:

1、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2、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3、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精神乐观,积德行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提倡民众用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因为乐观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人高兴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变得乐观、开朗,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4、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5、调适精神是养生金钥匙

调适精神,就是要保持心胸开阔,心情舒畅。人生的道路坎坷曲折,难免遇到不如意之事,对此有两种态度:一是积极的态度,胸襟开阔,心平气和,处之泰然,采取各种办法化解矛盾;一种是消极态度,生气动怒,这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伤害感情,僵化关系,激化矛盾,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在道教养生学中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道教认为“大怒伤肝”“怒则气上”,生气动怒会引起肝脏功能失调,使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于流畅,肝气上逆,最容易引发头晕头痛、胸肋胀痛、目赤口苦、耳鸣耳聋、鼻腔充血、消化不良等症状,甚至会引发昏厥而导致“气死人”的事情发生。

道教理论有七情五志,任何一种情绪波动过度,都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所以有“忧伤肺、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之说。比如“思伤脾”,即思虑过度,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失常,出现食少纳呆、消化不良等症,人常会变得面黄肌瘦。高兴过度也一样。有的人打扑克、打麻将,摸到一把好牌,一高兴而引发心肌梗死,类似悲剧在我们身边多有发生。
了解到情志过及的危害,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调摄心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心情平和,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原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道教之音立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养生方法——心理养生

道教之音 张长弓

2016-07-28 16:53:44

|
道教养生方法——心理养生
|

道教养生学对人的精神活动与疾病的密切关系,有着很多精辟的论述。如《素质》中“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暴乐暴喜,始乐后喜,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 ”等,就说明情绪可以导致疾病,影响健康。又如唐代道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不去为一难,喜怒不去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不去为五难。”古人的这些论述,都明确指出心理情绪的变化是影响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西方有句谚语:“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中医《内经》则有“百病始于心”,实际上我们的精神面貌即心理和心灵不仅决定我们的健康,还决定我们的事业、家庭、人际适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与我们的心情、心态、喜怒哀乐忧思、饮食、睡眠息息相关,进而与各种危险因素和烟酒嗜好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有七情六欲,正常情况下并不能发病,但人的情绪的异常,就可以表现出多种病态,引发多种疾病,生活中就有许多这种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范进中举成疯人,是喜伤心的例子;诸葛亮三气周瑜,是怒伤肝的写照;林黛玉忧思患肺痨,正是忧伤情绪对肺的损伤;李清照思夫弄得“人比黄花瘦”是思伤脾的典型表现;杯弓蛇影的故事,是疑惑和恐惧造成的案例;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正是恐伤肾的结果。

心理养生的方法主要有:

1、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2、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3、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精神乐观,积德行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提倡民众用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因为乐观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人高兴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变得乐观、开朗,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4、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5、调适精神是养生金钥匙

调适精神,就是要保持心胸开阔,心情舒畅。人生的道路坎坷曲折,难免遇到不如意之事,对此有两种态度:一是积极的态度,胸襟开阔,心平气和,处之泰然,采取各种办法化解矛盾;一种是消极态度,生气动怒,这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伤害感情,僵化关系,激化矛盾,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在道教养生学中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道教认为“大怒伤肝”“怒则气上”,生气动怒会引起肝脏功能失调,使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于流畅,肝气上逆,最容易引发头晕头痛、胸肋胀痛、目赤口苦、耳鸣耳聋、鼻腔充血、消化不良等症状,甚至会引发昏厥而导致“气死人”的事情发生。

道教理论有七情五志,任何一种情绪波动过度,都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所以有“忧伤肺、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之说。比如“思伤脾”,即思虑过度,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失常,出现食少纳呆、消化不良等症,人常会变得面黄肌瘦。高兴过度也一样。有的人打扑克、打麻将,摸到一把好牌,一高兴而引发心肌梗死,类似悲剧在我们身边多有发生。
了解到情志过及的危害,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调摄心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心情平和,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原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道教之音立场)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