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网络 佚名

2011-03-05 22:06:10

静坐第一;观山水第二;看书画第三;与良朋讲论;教子弟读书。

有道可修,长生不老是有可能的。个人出世的事功,并非入世利人的事业。如果一面要求实现人生种种的满足,同时又要“长生不老”而成神仙,那只有问之虚空,必无结果。

静坐的方法只有一桩——静坐。静坐的姿势,大约有96种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静”。

植物,都是在静态中成长,在动态中凋谢。人的生命,经常需要与活动对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要休息的一种惯性姿态,人生往复不绝的生命动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机。

是谓“静为躁君”。

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都从后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聪明,动脑筋而来。

《因是子静坐法》,蒋维乔先生著,本身学“静坐”的经验谈。

任何中西医药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都靠静养,所有中西药物,只有帮助治疗的功效,并无绝对去病的作用。疾病之所以恢复了健康,得到药物帮助的效果,仅有十之三、四,靠着卧床住院的静养,因此引发本身体能的治疗效果而获生机,却占十之六、七的重要。

除了医学所称的十二经脉以外,另有气脉,便是道家重视的“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包括了督、任、冲、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乔足旁)。

现代所谓的生理学,严格地说,只能称为人体解剖学,都以解剖人死之后的身体而得到的证明,并非像中国古代,从活人身上求得证据。

所谓知觉,包括心理思虑想念等等现象。所谓感觉,包括身体气机觉受等等作用。但综合起来,两者都是心的动向。人在静坐中,感觉体内气机发起作用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便在不知不觉中,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上面,而且愈来愈强,于是,全部心力就会搅乱气机,构成幻想、联想等狂乱心理。或认为自己气脉已通便沾沾自喜,或成为走火入魔的病态。

佛门中修习禅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简称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七支,就是肢体的七种要点)

儒门之静坐姿势,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谓端容正坐便是。

至于道家,有时用佛家的七支坐法与卧姿,配合生理需要,穿插不同形态,有炼气修脉作用便是。

七支坐姿,可减轻心脏负担,影响淋巴腺、甲状腺、肾上腺恢复健康,使血压恢复正常。

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的形式:

一、双足跏趺(俗称双盘)如不能跏趺坐,就采用单盘:如意坐(左脚放在右腿上)或金刚坐(右脚放在左腿上)。

二、两手结三昧印(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下,把右手掌仰放在左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住)。

三、脊梁自然直竖,像一串铜钱(身体不健康者听其自然)。

四、左右两肩微张,保持平稳,(不可歪斜,也不要故意用力压)。五、头正颚收(后脑略向后收,下颚向内收,轻轻靠住颚部左右

两大动脉)。

六、舌头轻抵上腭(上门牙根唾腺中点)。

七、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带收敛的意味,不可全开,不可昏睡)。这种坐姿,大体来说很像胎儿在母胎中的静姿,安详而宁谧,合于生物天然法则。

双盘、单盘以外的其他坐姿:正襟危坐、吉祥卧、狮子坐、仙人坐、六灶坐、菩萨坐、跨鹤坐等。

注意事项:

衣带放宽,肌肉放松,微带笑容(人在微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饱、饿均不宜;空气流通;光线适中;防止双膝、后脑着凉;时间短次数多(一日几次);加坐垫(臀部垫高二、三寸);下坐时用双手揉搓面部及双脚,使气血活动,然后作适度运动。开始修习禅坐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姿势正确。

中国古代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

人和植物颠倒相反,根在头部,土壤就是虚空。经常盘足曲膝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

最流行的静坐中,用心的方法大体都以佛、道两家为主。

在佛家方法中,都以重视“修心”为基础。现在最流行的便是念佛、修止观,或观心、参禅等。笃信密宗的便以持咒、观想等为正当的用心方法。

在道家的方法中,极端注重身体生理的变化,甚至认为,由于静坐修持的方法,达到身体生理预定的效果,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恢复健康,增加寿命,才是道的真正效果。所以道家者流认为佛家的修法,只知修性而不知修命,确定“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作为无上的原则,主张性命双修才是正道。

存想,是属于锻炼精神的法门。精思,是属于运用思维而达到最高智慧成就的状态。精思入神,即《易经》所谓精义入神。

守窍,大体上都以人体中枢神经有关的上中下三部为主窍,而称它为上中下三丹田。

上丹田,在两眉之间横通间脑的部位;中单田,在两乳之间横通肺与心脏的部位;下丹田,在脐下横通肾脏之间与大小肠的部位。另有中宫,便是胃脘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

一般学习静坐或修道的人,一开始便守窍。其实,学习静坐以修道的方法,欲求长生不老的方术,自古至今,它始终与医学中精神自疗学、生理自疗学、物力自疗学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种医理中的医学。如果对这种利用精神的神秘力量和宇宙的神秘力量的医学,妄加修正(盲目守窍),还不如悠游卒岁,以终天年,为人生顺其自然的最高享受。

生理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影响生理。由心理与生理的互相虬结,因此而产生精神的神妙。所谓守窍,必须要全部精神意志集中才可。只要精神意志真能集中,这个“守”的作用便可达成目的。十个静坐修道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守窍的工夫可以做到。大体上,都是一边利用感觉来觉到这一部位,而他的思想意志,却绝对不能集中在这一部位。

守窍与炼气并不是同一件事,守窍是利用意识心的作用,炼气是用意锻炼呼吸。所谓气沉丹田的太极拳原则,几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术语了。心理意识专注在身体某一部位时,神经、肌肉、血液都会随着意识的集中力量而发挥作用,并非真有一股“气”可以随着意识的思念,而让它凝结成一块,再让它乖乖地呆在哪一处。

什么是气?在五行中,心属火。所谓无火之谓气(古文的气字,上面是无,下面是火字的变体灬)。所谓真气,也只是无以名之的代名词。瑜伽称为灵能、灵蛇,密宗称为灵力、灵热。总之,它就是生命的本能,或可简称它是能。这里所谓的本能或能,并非物理学上能量(电能)的能,也不是生理学上本能的能。他的究竟,毕竟不是物的作用。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道教精气神论
    下一篇:修德是养生之根
    |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网络 佚名

    2011-03-05 22:06:10

    |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

    静坐第一;观山水第二;看书画第三;与良朋讲论;教子弟读书。

    有道可修,长生不老是有可能的。个人出世的事功,并非入世利人的事业。如果一面要求实现人生种种的满足,同时又要“长生不老”而成神仙,那只有问之虚空,必无结果。

    静坐的方法只有一桩——静坐。静坐的姿势,大约有96种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静”。

    植物,都是在静态中成长,在动态中凋谢。人的生命,经常需要与活动对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要休息的一种惯性姿态,人生往复不绝的生命动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机。

    是谓“静为躁君”。

    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都从后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聪明,动脑筋而来。

    《因是子静坐法》,蒋维乔先生著,本身学“静坐”的经验谈。

    任何中西医药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都靠静养,所有中西药物,只有帮助治疗的功效,并无绝对去病的作用。疾病之所以恢复了健康,得到药物帮助的效果,仅有十之三、四,靠着卧床住院的静养,因此引发本身体能的治疗效果而获生机,却占十之六、七的重要。

    除了医学所称的十二经脉以外,另有气脉,便是道家重视的“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包括了督、任、冲、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乔足旁)。

    现代所谓的生理学,严格地说,只能称为人体解剖学,都以解剖人死之后的身体而得到的证明,并非像中国古代,从活人身上求得证据。

    所谓知觉,包括心理思虑想念等等现象。所谓感觉,包括身体气机觉受等等作用。但综合起来,两者都是心的动向。人在静坐中,感觉体内气机发起作用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便在不知不觉中,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上面,而且愈来愈强,于是,全部心力就会搅乱气机,构成幻想、联想等狂乱心理。或认为自己气脉已通便沾沾自喜,或成为走火入魔的病态。

    佛门中修习禅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简称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七支,就是肢体的七种要点)

    儒门之静坐姿势,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谓端容正坐便是。

    至于道家,有时用佛家的七支坐法与卧姿,配合生理需要,穿插不同形态,有炼气修脉作用便是。

    七支坐姿,可减轻心脏负担,影响淋巴腺、甲状腺、肾上腺恢复健康,使血压恢复正常。

    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的形式:

    一、双足跏趺(俗称双盘)如不能跏趺坐,就采用单盘:如意坐(左脚放在右腿上)或金刚坐(右脚放在左腿上)。

    二、两手结三昧印(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下,把右手掌仰放在左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住)。

    三、脊梁自然直竖,像一串铜钱(身体不健康者听其自然)。

    四、左右两肩微张,保持平稳,(不可歪斜,也不要故意用力压)。五、头正颚收(后脑略向后收,下颚向内收,轻轻靠住颚部左右

    两大动脉)。

    六、舌头轻抵上腭(上门牙根唾腺中点)。

    七、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带收敛的意味,不可全开,不可昏睡)。这种坐姿,大体来说很像胎儿在母胎中的静姿,安详而宁谧,合于生物天然法则。

    双盘、单盘以外的其他坐姿:正襟危坐、吉祥卧、狮子坐、仙人坐、六灶坐、菩萨坐、跨鹤坐等。

    注意事项:

    衣带放宽,肌肉放松,微带笑容(人在微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饱、饿均不宜;空气流通;光线适中;防止双膝、后脑着凉;时间短次数多(一日几次);加坐垫(臀部垫高二、三寸);下坐时用双手揉搓面部及双脚,使气血活动,然后作适度运动。开始修习禅坐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姿势正确。

    中国古代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

    人和植物颠倒相反,根在头部,土壤就是虚空。经常盘足曲膝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

    最流行的静坐中,用心的方法大体都以佛、道两家为主。

    在佛家方法中,都以重视“修心”为基础。现在最流行的便是念佛、修止观,或观心、参禅等。笃信密宗的便以持咒、观想等为正当的用心方法。

    在道家的方法中,极端注重身体生理的变化,甚至认为,由于静坐修持的方法,达到身体生理预定的效果,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恢复健康,增加寿命,才是道的真正效果。所以道家者流认为佛家的修法,只知修性而不知修命,确定“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作为无上的原则,主张性命双修才是正道。

    存想,是属于锻炼精神的法门。精思,是属于运用思维而达到最高智慧成就的状态。精思入神,即《易经》所谓精义入神。

    守窍,大体上都以人体中枢神经有关的上中下三部为主窍,而称它为上中下三丹田。

    上丹田,在两眉之间横通间脑的部位;中单田,在两乳之间横通肺与心脏的部位;下丹田,在脐下横通肾脏之间与大小肠的部位。另有中宫,便是胃脘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

    一般学习静坐或修道的人,一开始便守窍。其实,学习静坐以修道的方法,欲求长生不老的方术,自古至今,它始终与医学中精神自疗学、生理自疗学、物力自疗学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种医理中的医学。如果对这种利用精神的神秘力量和宇宙的神秘力量的医学,妄加修正(盲目守窍),还不如悠游卒岁,以终天年,为人生顺其自然的最高享受。

    生理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影响生理。由心理与生理的互相虬结,因此而产生精神的神妙。所谓守窍,必须要全部精神意志集中才可。只要精神意志真能集中,这个“守”的作用便可达成目的。十个静坐修道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守窍的工夫可以做到。大体上,都是一边利用感觉来觉到这一部位,而他的思想意志,却绝对不能集中在这一部位。

    守窍与炼气并不是同一件事,守窍是利用意识心的作用,炼气是用意锻炼呼吸。所谓气沉丹田的太极拳原则,几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术语了。心理意识专注在身体某一部位时,神经、肌肉、血液都会随着意识的集中力量而发挥作用,并非真有一股“气”可以随着意识的思念,而让它凝结成一块,再让它乖乖地呆在哪一处。

    什么是气?在五行中,心属火。所谓无火之谓气(古文的气字,上面是无,下面是火字的变体灬)。所谓真气,也只是无以名之的代名词。瑜伽称为灵能、灵蛇,密宗称为灵力、灵热。总之,它就是生命的本能,或可简称它是能。这里所谓的本能或能,并非物理学上能量(电能)的能,也不是生理学上本能的能。他的究竟,毕竟不是物的作用。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