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2)

网络 佚名

2011-03-05 22:06:10

凡是摄动归静的姿态和作用,统统叫它为静坐。只要肯下功夫练习静坐,到了相当时间的火候,生理的气机自然就会发生变化。无论从哪一种静坐的方法入手,都离不开身(生理)、心(心理)的相互关系,而且在静坐的过程中,无论重视气机或不管气机的作用,气脉的变化,必然循着固定的法则而引起感受。

佛家小乘禅观的修法,把呼吸之气与人体内部潜能的气机,分成三个步骤和三种状况,这是比较正确的观念。一是风,二是气,三是息。老子说,归根曰静。其实,最好的休息,便是靠睡眠来恢复生机。虽然睡眠与静坐的作用不同,但睡眠确是通常人顺其生命自然的一种静态。睡眠休息的状态是卧倒的姿态;静坐休息的练习,只是坐着的姿态,和睡倒不同而已。

开始静坐时,在生理内部气机的第一反应是腿部的麻胀。这种现象,并非完全是血管被压制的关系,实在是气机开始发生了反应的作用。第二反应是生殖机能的勃兴和其他。

在肾脏部分的反应,如静坐过后,腰背会发生胀、痛、酸、麻等情况,甚至发生遗精、早泄、白带增多等副作用。这实在是因为静坐的关系,发动身体内部气机的潜能,在将要通过而尚未通过肾脏与腰部的阶段,由于这些部位的神经与腺路有了宿疾的障碍,所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并发。若不知对治的办法,最好是暂时停止静坐,等恢复健康时再来静坐,如果又因静坐而重发时,就不妨再停。如此持之有恒,再病再停,再停再坐,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完全恢复健康。但在此阶段,最要紧的守则,必须要绝对断绝男女的性行为。

生殖机能的反应,如生殖器搏起亢阳状态、摄护腺(前列腺)会阴部分轻微震动,女性子宫震动收缩、乳房膨胀等。这是脑下垂腺、肾上腺与性腺等活动与兴旺的证明,对于身体的健康是绝对有益的现象。倘使这时没有心理行为与性行为的破坏,那便有如老子所说婴儿的状况,“未知牝牡之合而朘(juān)作,精之至也。”他便会引发生命潜能而开始生机成长的作用。然而,一般练习静坐的人,大都到此止步,极难过此一关。正如朱熹所说“世上无知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关于静坐中生殖机能反应的调整与对治的方法,很繁复而一言难尽。真要专心致力于静坐修道的人,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饮食,甚至可以短时不食,必定生效。谚云:“饱暖思淫欲,饥寒发盗心”。佛教以过午不食为戒律的基本,并非完全属于信仰的作用。

第三反应,是背部与肩胛的反应。在静坐过程中,感觉背部或肩胛部分有了胀痛或神经紧缩等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气机循督脉—脊髓中枢神经上升的必然现象;一是生理病态的反应。

第四反应,头部的反应。首先是眼前昏昧,一片无明,渐次似梦非梦,犹如黄昏,这应该是脑部氧气不足。头为诸阳之首。一般世俗所谓的走火入魔,也都是在这个阶段出了问题。还可能伴有疼痛等一些症状的发生。但千万要记住,这不是因为静坐带给你的不祥的毛病,实在是因为早已有病根在内,经过静坐而促使他的发现。换言之,这是因为静坐的关系,促使自己内在的体能发生自我治疗的功效,如果持之有恒,再配合医药的治疗,必然可使自己恢复健康。

一般世俗的观念,往往认为红光满面便是修道有成的效果,那真是大有问题的事。学习静坐的人,倘使没有真正试验到家的过来人的指导,应该多多参照医理,大致也可以帮助你不会出太大的毛病。

总之,静坐到了气机上行达到脑部的时候,至少有了一段效果,极需要“沉心守静”,等待气机下降到喉管(道家叫做十二重楼)、胸部(膻中)、胃脘(中宫)、小腹(丹田),经过肾脏部分而到达生殖器官的顶巅。这一路下来便是道家和《内经》医理学所谓的“任脉”线路。任脉的重心在于中宫。道书及中国医学所谓的“中宫”,只是一个抽象的名称。它主要的器官就是胃脘,也可以说便是胃部。

无论佛、道、密宗、瑜伽术等任何一家的打坐方法,都以舌抵上颚为基本坐式的内容之一,以便咽津纳气,用作返老还童的修炼工夫。

打通两腿神经下行气的重要,比起打通任督二脉的重要,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天地间的万物,大体归纳来说,不外动、植、矿物三大类。人与植物以及旁生横走的动物都不同,人的根源在于头顶,头顶以上的虚空,就好比是植物的大地。而人的两腿双足,等于是植物枝叶的巅末。任脉的难以打通,比打通督脉尤甚。道家相传的术语所谓“一脉通时百脉通”,应该是指打通任脉而言才对。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等说法,在人体而言,也便是包括了五行气的暗示。倘若有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地汇通了各家所长,便可知道在静坐的进度中,真正打通任督二脉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左右二脉和中脉的重要了。真正打通任脉以后,如密宗、瑜伽术所谓的左右二脉也便自然畅通回旋而无障碍了。静坐的功夫,必须到此境界才可由技而近乎道矣。同时距离打通中脉的远景才有希望。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所谓“奇经八脉”(图示,略)

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归纳其动机与心理意识,大约可分为三类:

一、具有宗教的情感。

二、爱好神秘的探讨。

三、企求长寿与健康。

以静坐的立场而言静坐,所有宗教的意识,神奇的观念,长生不

老的希望,统统归之而入于静坐的范畴,也不为过。无论基于那种动机,开始学习静坐,总会或多或少受到道家神仙丹法等观念的影响。至于“丹”的正确内容和定义,查遍丹经道书,均莫衷一是而茫无所从,徒增迷离扑朔而已。

明、清以来,修习静坐或修炼丹道的人,普遍流行着一种观念,那便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粉碎虚空”而归到“大罗金仙”的境界。老实说,无论学道学佛,能够从保养精气、清心寡欲作为入门的起手工夫,因此而不犯男女性行为的淫欲,对于以持戒为宗的律宗来讲,应该是件非常良好的善行。然而,没有明师指点,一味盲修瞎炼,虽说无伤大旨,事实上却有“十人九错路”的弊病。

学习静坐或修学仙道丹法的人,十之八九大都以搬精弄气为学道的入门方法。所谓“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等斩断淫根的秘诀,千奇百怪,多牵强附会。如,“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夏不藏精,秋必病痢”等,便是说明“精”与养生的重要。道家丹法尤其重视“还精补脑”为长生不老的要务。然而,真正的“精”又是什么东西?总是含糊不清,众说纷纭。

所谓“还精补脑,长生不老”“炼精化气”等理论,在现代医学观念中,简直视为一派胡言乱语。如果勉强压制性行为和忍精,反而对身体有害。绝对不会有一个纯净的独身主义者,毕生毫无性行为的泄精,而能健康长寿的比一般人活得长久。相反的,这一类人,往往因有性变态心理的长期忧郁,多半死于脑溢血或癌等一类病症。

真正道家所说的元精是什么?一言以蔽之,“生命本有的自然功能而已”。老子引用婴儿“不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的状态,便是很好的说明。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所谓还精补脑、炼精化气的工夫,是指在心理上没有丝毫欲念的状态,但性器官却本能地发生了作用的时候。那是只要做到绝对地清心绝欲,让它依循生理自然的血液循环而归于平淡,就可自然而然地达到不还之还、不补之补的境界了。因此,以“百日筑基”、“炼精化气”的工夫来说,的确便有“学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的慨叹。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道教精气神论
    下一篇:修德是养生之根
    |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2)

    网络 佚名

    2011-03-05 22:06:10

    |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2)
    |

    凡是摄动归静的姿态和作用,统统叫它为静坐。只要肯下功夫练习静坐,到了相当时间的火候,生理的气机自然就会发生变化。无论从哪一种静坐的方法入手,都离不开身(生理)、心(心理)的相互关系,而且在静坐的过程中,无论重视气机或不管气机的作用,气脉的变化,必然循着固定的法则而引起感受。

    佛家小乘禅观的修法,把呼吸之气与人体内部潜能的气机,分成三个步骤和三种状况,这是比较正确的观念。一是风,二是气,三是息。老子说,归根曰静。其实,最好的休息,便是靠睡眠来恢复生机。虽然睡眠与静坐的作用不同,但睡眠确是通常人顺其生命自然的一种静态。睡眠休息的状态是卧倒的姿态;静坐休息的练习,只是坐着的姿态,和睡倒不同而已。

    开始静坐时,在生理内部气机的第一反应是腿部的麻胀。这种现象,并非完全是血管被压制的关系,实在是气机开始发生了反应的作用。第二反应是生殖机能的勃兴和其他。

    在肾脏部分的反应,如静坐过后,腰背会发生胀、痛、酸、麻等情况,甚至发生遗精、早泄、白带增多等副作用。这实在是因为静坐的关系,发动身体内部气机的潜能,在将要通过而尚未通过肾脏与腰部的阶段,由于这些部位的神经与腺路有了宿疾的障碍,所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并发。若不知对治的办法,最好是暂时停止静坐,等恢复健康时再来静坐,如果又因静坐而重发时,就不妨再停。如此持之有恒,再病再停,再停再坐,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完全恢复健康。但在此阶段,最要紧的守则,必须要绝对断绝男女的性行为。

    生殖机能的反应,如生殖器搏起亢阳状态、摄护腺(前列腺)会阴部分轻微震动,女性子宫震动收缩、乳房膨胀等。这是脑下垂腺、肾上腺与性腺等活动与兴旺的证明,对于身体的健康是绝对有益的现象。倘使这时没有心理行为与性行为的破坏,那便有如老子所说婴儿的状况,“未知牝牡之合而朘(juān)作,精之至也。”他便会引发生命潜能而开始生机成长的作用。然而,一般练习静坐的人,大都到此止步,极难过此一关。正如朱熹所说“世上无知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关于静坐中生殖机能反应的调整与对治的方法,很繁复而一言难尽。真要专心致力于静坐修道的人,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饮食,甚至可以短时不食,必定生效。谚云:“饱暖思淫欲,饥寒发盗心”。佛教以过午不食为戒律的基本,并非完全属于信仰的作用。

    第三反应,是背部与肩胛的反应。在静坐过程中,感觉背部或肩胛部分有了胀痛或神经紧缩等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气机循督脉—脊髓中枢神经上升的必然现象;一是生理病态的反应。

    第四反应,头部的反应。首先是眼前昏昧,一片无明,渐次似梦非梦,犹如黄昏,这应该是脑部氧气不足。头为诸阳之首。一般世俗所谓的走火入魔,也都是在这个阶段出了问题。还可能伴有疼痛等一些症状的发生。但千万要记住,这不是因为静坐带给你的不祥的毛病,实在是因为早已有病根在内,经过静坐而促使他的发现。换言之,这是因为静坐的关系,促使自己内在的体能发生自我治疗的功效,如果持之有恒,再配合医药的治疗,必然可使自己恢复健康。

    一般世俗的观念,往往认为红光满面便是修道有成的效果,那真是大有问题的事。学习静坐的人,倘使没有真正试验到家的过来人的指导,应该多多参照医理,大致也可以帮助你不会出太大的毛病。

    总之,静坐到了气机上行达到脑部的时候,至少有了一段效果,极需要“沉心守静”,等待气机下降到喉管(道家叫做十二重楼)、胸部(膻中)、胃脘(中宫)、小腹(丹田),经过肾脏部分而到达生殖器官的顶巅。这一路下来便是道家和《内经》医理学所谓的“任脉”线路。任脉的重心在于中宫。道书及中国医学所谓的“中宫”,只是一个抽象的名称。它主要的器官就是胃脘,也可以说便是胃部。

    无论佛、道、密宗、瑜伽术等任何一家的打坐方法,都以舌抵上颚为基本坐式的内容之一,以便咽津纳气,用作返老还童的修炼工夫。

    打通两腿神经下行气的重要,比起打通任督二脉的重要,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天地间的万物,大体归纳来说,不外动、植、矿物三大类。人与植物以及旁生横走的动物都不同,人的根源在于头顶,头顶以上的虚空,就好比是植物的大地。而人的两腿双足,等于是植物枝叶的巅末。任脉的难以打通,比打通督脉尤甚。道家相传的术语所谓“一脉通时百脉通”,应该是指打通任脉而言才对。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等说法,在人体而言,也便是包括了五行气的暗示。倘若有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地汇通了各家所长,便可知道在静坐的进度中,真正打通任督二脉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左右二脉和中脉的重要了。真正打通任脉以后,如密宗、瑜伽术所谓的左右二脉也便自然畅通回旋而无障碍了。静坐的功夫,必须到此境界才可由技而近乎道矣。同时距离打通中脉的远景才有希望。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所谓“奇经八脉”(图示,略)

    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归纳其动机与心理意识,大约可分为三类:

    一、具有宗教的情感。

    二、爱好神秘的探讨。

    三、企求长寿与健康。

    以静坐的立场而言静坐,所有宗教的意识,神奇的观念,长生不

    老的希望,统统归之而入于静坐的范畴,也不为过。无论基于那种动机,开始学习静坐,总会或多或少受到道家神仙丹法等观念的影响。至于“丹”的正确内容和定义,查遍丹经道书,均莫衷一是而茫无所从,徒增迷离扑朔而已。

    明、清以来,修习静坐或修炼丹道的人,普遍流行着一种观念,那便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粉碎虚空”而归到“大罗金仙”的境界。老实说,无论学道学佛,能够从保养精气、清心寡欲作为入门的起手工夫,因此而不犯男女性行为的淫欲,对于以持戒为宗的律宗来讲,应该是件非常良好的善行。然而,没有明师指点,一味盲修瞎炼,虽说无伤大旨,事实上却有“十人九错路”的弊病。

    学习静坐或修学仙道丹法的人,十之八九大都以搬精弄气为学道的入门方法。所谓“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等斩断淫根的秘诀,千奇百怪,多牵强附会。如,“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夏不藏精,秋必病痢”等,便是说明“精”与养生的重要。道家丹法尤其重视“还精补脑”为长生不老的要务。然而,真正的“精”又是什么东西?总是含糊不清,众说纷纭。

    所谓“还精补脑,长生不老”“炼精化气”等理论,在现代医学观念中,简直视为一派胡言乱语。如果勉强压制性行为和忍精,反而对身体有害。绝对不会有一个纯净的独身主义者,毕生毫无性行为的泄精,而能健康长寿的比一般人活得长久。相反的,这一类人,往往因有性变态心理的长期忧郁,多半死于脑溢血或癌等一类病症。

    真正道家所说的元精是什么?一言以蔽之,“生命本有的自然功能而已”。老子引用婴儿“不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的状态,便是很好的说明。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所谓还精补脑、炼精化气的工夫,是指在心理上没有丝毫欲念的状态,但性器官却本能地发生了作用的时候。那是只要做到绝对地清心绝欲,让它依循生理自然的血液循环而归于平淡,就可自然而然地达到不还之还、不补之补的境界了。因此,以“百日筑基”、“炼精化气”的工夫来说,的确便有“学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的慨叹。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