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4)

网络 佚名

2011-03-05 22:06:10

一、内耳生法门——在自己体内自作声音,如念佛、念咒、念经等。

二、外耳生法门——以外面的声音为对象,最好是流水、瀑布、风吹铃铎、梵唱声等。

鼻息法门——就是借呼吸之气而修习得定。呼吸能够逐渐细匀而静止就是息。

身触法门——广义的,包括了所有六根法门;狭义的,注意力专门集中身体上的一点,如两眉之间、头顶、脐下、足心、尾闾、会阴等处。修行人最难的就是从身见中解脱出来。老子说,“我所以有大患者,为我有身。”所以禅宗的古德们绝对不谈气脉的问题,以免学人看相。

意识法门——包括了所有一切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此心此身,本来是相互凝和为一的。不过在没有开悟以前的人,像是胸中横着一个东西,拔也拔不掉,一定要在适当的机会、环境和接引下,才会豁然顿破。

定慧影像

佛学中的小乘之学,是由戒开始入门的。能够持戒,才能够进而得定;有了定,才能够发智慧而得到解脱,最后达到解脱知见的境界。

佛法的大乘之学,是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为开始,进而达到禅定,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般若智。

什么是定? 定就是不散乱,不昏沉、惺惺而寂寂,寂寂而又惺惺。也就是说心念已寂然,但却不是死寂,所以称为惺惺,表示火熄了,但仍有火种埋在灰中。这个惺惺寂寂的境界就是定。

散乱和昏沉现象。

心念粗就是散乱,心念较细的散乱称为掉举。最初修习的人,如果是妄念不止,又有心乱气浮的情况,不能安静下来,最好先使身体劳累,譬如运动、拜佛,先使身体调和,气息柔顺,然后再上座修定,练习不随着妄念乱跑,只专注于一缘,日久熟练自然就可以系于一缘了。对客人采取不迎不拒的态度,客人自然会渐渐地散去,妄念乱心也就慢慢地停止了。水中的渣滓和空气中的灰尘都是原来就有的,只是平时不曾察觉,而在某种情况(明矾、门缝中的阳光)下就很容易显示出来。另一个针对散乱的方法,就是出声念阿弥陀佛,在念到佛字时,拖长下沉,好像自己的心身都沉到无底的深处一样。

粗的昏沉就是睡眠,细的昏沉才叫做昏沉。幻境都是在昏沉状态中产生的,因为在昏沉时意识不能明了,而独影意识却产生了作用。克服昏沉的办法也是用观想,观想脐中有一个红色的光点,这个光点由脐中上冲,冲到头顶而散。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用尽全身的气力,大呼一声“呸”,或者捏住两鼻孔忍住呼吸,到忍不住的时候极力由鼻孔射出。或者洗一个冷水澡,或者作适度的运动。一个练习气功的人可能不容易有昏沉的现象。

轻安的现象。

从头顶上开始的人,只感觉头顶上一阵清凉,如醍醐灌顶,然后遍贯全身,心念在止境,身体也感觉轻软,好像连骨头都融化了。这时身体自然挺直,好像一棵松树。另一种脚心开始的,先感觉暖或凉,渐渐上升到头顶,好像穿过天空一样。从足下开始的轻安,比自顶上开始的更容易保持,不易消失。如感觉身体发暖发乐等,难以形容的微妙感觉,这就是“内融妙乐”之趣了。到了这个程度,才可以断除人世间的欲根。如果忘记了把心念“系缘一境”的话,性欲必定旺盛起来,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要非常谨慎自处才行。

许多人学问通达古今,嘴上说得头头是道,好像舌头上生出一朵莲花一样美妙,可是却没有半点功夫。如果只会说理,就算说得顽石点头也没有用处,只不过是赞扬自己,损毁别人,哪里是什么佛心?古德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所以学佛的人,必须痛加反省,戒除这个只能说不能行的毛病。

参禅指月

参禅的人,第一重要的就是发心(个人竖定志愿)。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另一重要之事就是找真善知识,也就是好老师。一定是一个明道而有经验的过来人。跟着这个老师修习,找到自己的拄杖,就可以直奔大道。在良师的细心指导下,一旦豁然开悟,才知道自己本来就没有迷,哪里会有什么悟呢?初心悟者,悟了同未悟。

修行人到了醒梦一如(法空)的境界,容易发生禅病(散乱),变成欢喜无比,这也是要小心应付的。

最初的就是最末的,最浅的就是最高深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一个人在开悟后,虽然仍是从前那个人,但是行为却与以前不同了。行履功用就是功勋,修行人虽不执著功勋,但也重视功勋。

前面所述的种种一切,读者只当作梦中话听好了。如果当作实法去了解,就把醍醐变成毒药了,说的人无心,听的人可就上当了。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道教精气神论
    下一篇:修德是养生之根
    |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4)

    网络 佚名

    2011-03-05 22:06:10

    |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4)
    |

    一、内耳生法门——在自己体内自作声音,如念佛、念咒、念经等。

    二、外耳生法门——以外面的声音为对象,最好是流水、瀑布、风吹铃铎、梵唱声等。

    鼻息法门——就是借呼吸之气而修习得定。呼吸能够逐渐细匀而静止就是息。

    身触法门——广义的,包括了所有六根法门;狭义的,注意力专门集中身体上的一点,如两眉之间、头顶、脐下、足心、尾闾、会阴等处。修行人最难的就是从身见中解脱出来。老子说,“我所以有大患者,为我有身。”所以禅宗的古德们绝对不谈气脉的问题,以免学人看相。

    意识法门——包括了所有一切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此心此身,本来是相互凝和为一的。不过在没有开悟以前的人,像是胸中横着一个东西,拔也拔不掉,一定要在适当的机会、环境和接引下,才会豁然顿破。

    定慧影像

    佛学中的小乘之学,是由戒开始入门的。能够持戒,才能够进而得定;有了定,才能够发智慧而得到解脱,最后达到解脱知见的境界。

    佛法的大乘之学,是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为开始,进而达到禅定,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般若智。

    什么是定? 定就是不散乱,不昏沉、惺惺而寂寂,寂寂而又惺惺。也就是说心念已寂然,但却不是死寂,所以称为惺惺,表示火熄了,但仍有火种埋在灰中。这个惺惺寂寂的境界就是定。

    散乱和昏沉现象。

    心念粗就是散乱,心念较细的散乱称为掉举。最初修习的人,如果是妄念不止,又有心乱气浮的情况,不能安静下来,最好先使身体劳累,譬如运动、拜佛,先使身体调和,气息柔顺,然后再上座修定,练习不随着妄念乱跑,只专注于一缘,日久熟练自然就可以系于一缘了。对客人采取不迎不拒的态度,客人自然会渐渐地散去,妄念乱心也就慢慢地停止了。水中的渣滓和空气中的灰尘都是原来就有的,只是平时不曾察觉,而在某种情况(明矾、门缝中的阳光)下就很容易显示出来。另一个针对散乱的方法,就是出声念阿弥陀佛,在念到佛字时,拖长下沉,好像自己的心身都沉到无底的深处一样。

    粗的昏沉就是睡眠,细的昏沉才叫做昏沉。幻境都是在昏沉状态中产生的,因为在昏沉时意识不能明了,而独影意识却产生了作用。克服昏沉的办法也是用观想,观想脐中有一个红色的光点,这个光点由脐中上冲,冲到头顶而散。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用尽全身的气力,大呼一声“呸”,或者捏住两鼻孔忍住呼吸,到忍不住的时候极力由鼻孔射出。或者洗一个冷水澡,或者作适度的运动。一个练习气功的人可能不容易有昏沉的现象。

    轻安的现象。

    从头顶上开始的人,只感觉头顶上一阵清凉,如醍醐灌顶,然后遍贯全身,心念在止境,身体也感觉轻软,好像连骨头都融化了。这时身体自然挺直,好像一棵松树。另一种脚心开始的,先感觉暖或凉,渐渐上升到头顶,好像穿过天空一样。从足下开始的轻安,比自顶上开始的更容易保持,不易消失。如感觉身体发暖发乐等,难以形容的微妙感觉,这就是“内融妙乐”之趣了。到了这个程度,才可以断除人世间的欲根。如果忘记了把心念“系缘一境”的话,性欲必定旺盛起来,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要非常谨慎自处才行。

    许多人学问通达古今,嘴上说得头头是道,好像舌头上生出一朵莲花一样美妙,可是却没有半点功夫。如果只会说理,就算说得顽石点头也没有用处,只不过是赞扬自己,损毁别人,哪里是什么佛心?古德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所以学佛的人,必须痛加反省,戒除这个只能说不能行的毛病。

    参禅指月

    参禅的人,第一重要的就是发心(个人竖定志愿)。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另一重要之事就是找真善知识,也就是好老师。一定是一个明道而有经验的过来人。跟着这个老师修习,找到自己的拄杖,就可以直奔大道。在良师的细心指导下,一旦豁然开悟,才知道自己本来就没有迷,哪里会有什么悟呢?初心悟者,悟了同未悟。

    修行人到了醒梦一如(法空)的境界,容易发生禅病(散乱),变成欢喜无比,这也是要小心应付的。

    最初的就是最末的,最浅的就是最高深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一个人在开悟后,虽然仍是从前那个人,但是行为却与以前不同了。行履功用就是功勋,修行人虽不执著功勋,但也重视功勋。

    前面所述的种种一切,读者只当作梦中话听好了。如果当作实法去了解,就把醍醐变成毒药了,说的人无心,听的人可就上当了。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