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道教适应社会的产物 (2)

网络 刘嗣传

2014-12-23 09:32:44

二    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的形象体现

太极拳与我国古代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太极"之名来源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而后才有用道家哲理名词解释《易经》的《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随后道教左仙翁(左慈)和葛公(葛玄)被称为"太极仙翁"、"太极真人"。他们的道学法术,被其孙徒葛洪接受,整理,乃至承传。最具传奇性的"太极图"跟五代道教高隐之士陈抟有关;他推演出内丹及太极内功的原理,秘授给后学,渐致出现宋代"理学"而成一宗新学术。一代高道张三丰集太极道学之大成,熔人体医学、力学、内丹学于一炉,在吸收前人经验基础上,编创"太极十三势"、总结太极丹道体系,为我们今天的太极拳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其次,太极拳形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术,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十三势"中最基本的棚势,是我们今天还看得到的道教科仪中,高功手执朝简,经常要保持的姿势,其要求和形架与太极拳的棚势一样,都有混元一气,抱元守一的意义,而只是作为拳技,可以有攻防之用的心理活动或形架作技击之变。高功作法可有另一种存想的功用,它们相似相联,主要体现在心意功夫和内炼养生上。还如一些像"白鹤晾翅"、"手挥琵琶"等动作,仍保持科仪中高功作朝礼等动作相似的姿势,有些拳架保持了那些高功作法的原始痕迹。如果进入心神合一、内气带动、自然而发,甚至会出现"先天拳"的境界。(此种观点在拙着《武当三丰太极拳》一书中有专门论证,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

还有主要的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道教继承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柔弱胜刚强"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都来源于老庄哲学:《道德经》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庄子"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说剑》)。在"太极拳经"中,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物壮则老"与"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是太极拳推手的法则……。如此等等,太极拳中所讲究的中、正、松、柔、圆、活、平、灵等等特色风格,均在道教义理中,能找到丰富的实证和最恰当的解释。

太极拳还作为道教养生术--如内丹术的动功,与内丹术操炼过程既有相同的理论渊源,又有相近的操作部位和要求,还有相似的内炼法诀,而且太极拳内功与内丹术是地道一脉,只是在目标上和层次上略有分歧。作为拳技,防身之用的太极拳,重在技击发人,用意用力于四肢,力显在外;而内丹术作为修道成仙的长生之术,则在更高的内炼和升华上,重在结成金丹,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因此,无论是讲起太极拳渊源之创造,还会列举一些像许宣平、李道子等道教人物;谈起太极拳的理论思想一定会归宗到老子"清静无为"的道教义理上;说起太极拳形架拳势,也可以滔滔不绝地形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教特色。总之提及太极拳,就会联想到道教,道教与太极拳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所以我们说,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的形象体现。

三    弘扬太极拳是道教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太极拳之博大精深,其养生医疗价值、技击护身功用和艺术造型美感,三大功能融为一体。在中国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它源于古老的道教,形成了新鲜的"太极拳学"。可以说是一门科学,是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书。当今道教"行不言之教",主张"柔弱不争";致使"道教的太极拳",被人曲解、误会,制造一些以讹传讹的闹剧。西方《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认同"道教的太极拳"。中国古今道教界无一人大言不惭地自封为太极拳的创编者或发明人。他们都师法先贤、祖师,恪守"不敢为天下先"的谦逊美德。即使是集大成者,也只是言法言理,不居功创拳。但历史和事实证明:太极拳是古代道家养生的产物,道教把它直接继承并发展,以至传播。太极拳虽不是道教的专利,但它与道家有"血缘"关系和道教抹不去的烙印。君不见,众多的拳家寻根归宗,登山求拜的是朝山谒祖;众多的黄头发、蓝眼睛到宗教圣地学艺求教;近代蓬勃发展的太极拳事业,使太极拳风格异彩纷呈。传统的武当、陈、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争相竞秀。建国后改编的各式新太极拳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太极大观园。而道教太极拳可以说是特产、是正宗,但却发展缓慢,研究落伍,传承更是不敢恭维,世人对太极拳的钟爱,超过了道教徒对自身附带物的感情,道教徒固然打坐修炼内丹及高层功夫,却忽视这附属物,一味去追求个人的自由逍遥或得丹升仙的神仙境界,这怎能适应社会需求?太极拳作为丹道之动功,是不能让太极拳和道教脱开的。当今提倡利用道教积极进步的因素为社会服务,挖掘道教精华造福人类。时代呼唤全民健身的太极拳。道教与社会相适应,首当其冲就是利用道教的太极拳,在自身优势的仙山福地,开办太极学习、研究、推广中心。既给人们一个健康的体魄,又宣讲它追求和谐、平等、自由的人生意义,还教化世人圆融世事,遇事平静心态,柔和不争,修似水善利人之德,如此利用太极拳形象,弘扬道教义理,正是道教徒的责任和义务。

全社会"太极拳好"的呼声越来越高。日本研究太极拳的学人,细致到脚底的角度变数;台湾等东南亚地区对柔化的精微处颇有心得,敢与大陆高手文武论战;陈式太极拳嫡系传人陈小旺先生,每年周游世界,传道授拳。武当派的后继之人,也多次出国交流和收留异国徒弟;孙式太极拳二代传人孙剑云说了一句"你们以后练孙式太极,要到日本找后藤"。这些或喜或忧的太极掌故,给我们道教界和太极拳丹道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和冲击呢?道教只有拿出像太极拳这样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精华文化,奉献给社会,才更有适应和生存的余地,才能发展壮大。今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国欢腾,同样给道教太极拳运动带来了走向世界的大好机遇。我们应该抓住国家昌盛、中华文明在全球影响日益扩大和举办国际体育盛会的时机,发扬道教健身文化传统,为社会作更大贡献。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太极拳是道教适应社会的产物 (2)

    网络 刘嗣传

    2014-12-23 09:32:44

    |
    太极拳是道教适应社会的产物 (2)
    |

    二    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的形象体现

    太极拳与我国古代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太极"之名来源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而后才有用道家哲理名词解释《易经》的《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随后道教左仙翁(左慈)和葛公(葛玄)被称为"太极仙翁"、"太极真人"。他们的道学法术,被其孙徒葛洪接受,整理,乃至承传。最具传奇性的"太极图"跟五代道教高隐之士陈抟有关;他推演出内丹及太极内功的原理,秘授给后学,渐致出现宋代"理学"而成一宗新学术。一代高道张三丰集太极道学之大成,熔人体医学、力学、内丹学于一炉,在吸收前人经验基础上,编创"太极十三势"、总结太极丹道体系,为我们今天的太极拳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其次,太极拳形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术,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十三势"中最基本的棚势,是我们今天还看得到的道教科仪中,高功手执朝简,经常要保持的姿势,其要求和形架与太极拳的棚势一样,都有混元一气,抱元守一的意义,而只是作为拳技,可以有攻防之用的心理活动或形架作技击之变。高功作法可有另一种存想的功用,它们相似相联,主要体现在心意功夫和内炼养生上。还如一些像"白鹤晾翅"、"手挥琵琶"等动作,仍保持科仪中高功作朝礼等动作相似的姿势,有些拳架保持了那些高功作法的原始痕迹。如果进入心神合一、内气带动、自然而发,甚至会出现"先天拳"的境界。(此种观点在拙着《武当三丰太极拳》一书中有专门论证,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

    还有主要的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道教继承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柔弱胜刚强"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都来源于老庄哲学:《道德经》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庄子"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说剑》)。在"太极拳经"中,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物壮则老"与"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是太极拳推手的法则……。如此等等,太极拳中所讲究的中、正、松、柔、圆、活、平、灵等等特色风格,均在道教义理中,能找到丰富的实证和最恰当的解释。

    太极拳还作为道教养生术--如内丹术的动功,与内丹术操炼过程既有相同的理论渊源,又有相近的操作部位和要求,还有相似的内炼法诀,而且太极拳内功与内丹术是地道一脉,只是在目标上和层次上略有分歧。作为拳技,防身之用的太极拳,重在技击发人,用意用力于四肢,力显在外;而内丹术作为修道成仙的长生之术,则在更高的内炼和升华上,重在结成金丹,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因此,无论是讲起太极拳渊源之创造,还会列举一些像许宣平、李道子等道教人物;谈起太极拳的理论思想一定会归宗到老子"清静无为"的道教义理上;说起太极拳形架拳势,也可以滔滔不绝地形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教特色。总之提及太极拳,就会联想到道教,道教与太极拳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所以我们说,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的形象体现。

    三    弘扬太极拳是道教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太极拳之博大精深,其养生医疗价值、技击护身功用和艺术造型美感,三大功能融为一体。在中国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它源于古老的道教,形成了新鲜的"太极拳学"。可以说是一门科学,是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书。当今道教"行不言之教",主张"柔弱不争";致使"道教的太极拳",被人曲解、误会,制造一些以讹传讹的闹剧。西方《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认同"道教的太极拳"。中国古今道教界无一人大言不惭地自封为太极拳的创编者或发明人。他们都师法先贤、祖师,恪守"不敢为天下先"的谦逊美德。即使是集大成者,也只是言法言理,不居功创拳。但历史和事实证明:太极拳是古代道家养生的产物,道教把它直接继承并发展,以至传播。太极拳虽不是道教的专利,但它与道家有"血缘"关系和道教抹不去的烙印。君不见,众多的拳家寻根归宗,登山求拜的是朝山谒祖;众多的黄头发、蓝眼睛到宗教圣地学艺求教;近代蓬勃发展的太极拳事业,使太极拳风格异彩纷呈。传统的武当、陈、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争相竞秀。建国后改编的各式新太极拳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太极大观园。而道教太极拳可以说是特产、是正宗,但却发展缓慢,研究落伍,传承更是不敢恭维,世人对太极拳的钟爱,超过了道教徒对自身附带物的感情,道教徒固然打坐修炼内丹及高层功夫,却忽视这附属物,一味去追求个人的自由逍遥或得丹升仙的神仙境界,这怎能适应社会需求?太极拳作为丹道之动功,是不能让太极拳和道教脱开的。当今提倡利用道教积极进步的因素为社会服务,挖掘道教精华造福人类。时代呼唤全民健身的太极拳。道教与社会相适应,首当其冲就是利用道教的太极拳,在自身优势的仙山福地,开办太极学习、研究、推广中心。既给人们一个健康的体魄,又宣讲它追求和谐、平等、自由的人生意义,还教化世人圆融世事,遇事平静心态,柔和不争,修似水善利人之德,如此利用太极拳形象,弘扬道教义理,正是道教徒的责任和义务。

    全社会"太极拳好"的呼声越来越高。日本研究太极拳的学人,细致到脚底的角度变数;台湾等东南亚地区对柔化的精微处颇有心得,敢与大陆高手文武论战;陈式太极拳嫡系传人陈小旺先生,每年周游世界,传道授拳。武当派的后继之人,也多次出国交流和收留异国徒弟;孙式太极拳二代传人孙剑云说了一句"你们以后练孙式太极,要到日本找后藤"。这些或喜或忧的太极掌故,给我们道教界和太极拳丹道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和冲击呢?道教只有拿出像太极拳这样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精华文化,奉献给社会,才更有适应和生存的余地,才能发展壮大。今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国欢腾,同样给道教太极拳运动带来了走向世界的大好机遇。我们应该抓住国家昌盛、中华文明在全球影响日益扩大和举办国际体育盛会的时机,发扬道教健身文化传统,为社会作更大贡献。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