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十八跌

网络 邓正强

:2010-11-01 12:59:11

沾衣十八跌 简 介

   “沾衣十八跌”又名“跌拳”、“擒跌拳”,俗称“跌法”、“快跌法”或“摔跌法”,是一种非常注重实用的、以单式练习为主的,并赋以“文”、“武”两种方法为修练形式的,以跌为主、一大助跌,跌打兼施,打就是跌,跌就是打,寓跌打为一体的防守反击拳。素有“沾衣跌人”和“一招制敌”的美誉。

    其表现形式常为“截(接、沾)捩后跌打”和“截捩中跌打”,但也不否定带有一定战略意义的先手打法,如:主动出击的“先手侵消”、“欺逼窝堵”以及“刺探引扰”等等。其招法古朴、简单直接,立足于“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以及“以巧破拙,顺势借力”的战略法则,手捩脚转,身到人跌。动、静结合,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虚实互补,或立或躺、忽闪忽粘,娴熟时,可尽得其不言之妙。

   “沾衣十八跌”的练习要求是“以意领劲,整体合一”,诀云:“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到;手到脚也到,神仙也跌倒”。单练时讲究“无人似有人”,以意行拳;过招时要求“有人似无人”,胆大心细。它的见跤速度为“一”(秒),慢不过“三”(秒)。通诀为:“粘”、“闪”、“快”、“准”“狠”、“整”“随”,舍一而不得其要。

    “沾衣十八跌”是由“未学跌人,先学跌己”的自跌技法(九滚十八跌)与“沾衣跌人”的跌人技法两部分组成。“沾衣”者,因接触而附着也。初时表现为抓拿擒捉,后期则是利用向前的贴劲和接触点的摩擦来进行粘连,所谓:“沾、粘、绵、随”是也。“绵”是柔软细长的意思,这就要求“轻”,轻如微风细雨,大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寓有“悄临”与“轻贴”之意,“沾”亦可作“擒”字之解:擒即“抓”、“拿”它的要诀是:“不顶不丢,随进随出;如影附形,如蛆附骨。”它和“沾”目的虽然一样,但在功夫的层次上却是大有区别——“抓、拿”是初级水平,而“沾”却是上乘功夫。“十八”者,是虚数,泛指多的意思。但另有说法却是指身上的十八个揪拿部位。这十八个部位分别是:1、头,2、颈,3、肩,4、腋,5、背,6、胸,7、臂(大小),8、肘(内外),9、腕,10、手,11、腰,12、胯,13、裆,14、膝,15、踝,16、腿(大小),17、脚,18、跟。

   “九滚十八跌”是一种自跌方法,旨在被跌时的自我保护与败势反击,也是日常训练中对筋、骨、皮的一种磨练。相传它便是修炼金钟罩功夫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可惜现在已很少有人肯练。“九滚十八跌”平常又被戏称为“过关”。“过关”,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没过这关师傅是不往下教的,同伴也不愿与你对练。

   “九滚十八跌”又叫“就地十八滚”,是地躺法,即是现在的那种加进了猴形醉态的地躺(趟)拳前身。

   “跌”有三“跌”一指“自跌”,二指“落地跌”,三指“踉跄跌”。“自跌”是“未学跌人,先学跌己”的功夫。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倾身跌人 ”与“躺身跌人”;”“落地跌”是“擒跌法”与“相扑(摔)跌”的代表,跤跤都要将人跌仆于地;“踉跄跌”是跌法的上乘功夫,它以手法见长,用内力发人。落不落地不在其要,它注重的却是始终都能将对方与我接触点上的力向转移、或重心领偏,从而使对方用不上力或立足不稳,在踉跄无思中便于我进一步出击。

   “沾衣十八跌”在民间被叫做“跌法”,明代的“千跌张”就是当时最善此道的高手,经典招式据戚継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记载的就有“勾腿”、“后扫”、“挂塌”、“倒树法”,以及“猴子搬桩”等。近代,由于很多人对它知之甚少,因缺乏了解,而误将它认为是“摔跤”,却不知它就是包括摔跤在内的“摔跌法”。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八卦掌
    下一篇:心意六合拳
    |

    沾衣十八跌

    网络 邓正强

    2010-11-01 12:59:11

    |
    沾衣十八跌
    |

    沾衣十八跌 简 介

       “沾衣十八跌”又名“跌拳”、“擒跌拳”,俗称“跌法”、“快跌法”或“摔跌法”,是一种非常注重实用的、以单式练习为主的,并赋以“文”、“武”两种方法为修练形式的,以跌为主、一大助跌,跌打兼施,打就是跌,跌就是打,寓跌打为一体的防守反击拳。素有“沾衣跌人”和“一招制敌”的美誉。

        其表现形式常为“截(接、沾)捩后跌打”和“截捩中跌打”,但也不否定带有一定战略意义的先手打法,如:主动出击的“先手侵消”、“欺逼窝堵”以及“刺探引扰”等等。其招法古朴、简单直接,立足于“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以及“以巧破拙,顺势借力”的战略法则,手捩脚转,身到人跌。动、静结合,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虚实互补,或立或躺、忽闪忽粘,娴熟时,可尽得其不言之妙。

       “沾衣十八跌”的练习要求是“以意领劲,整体合一”,诀云:“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到;手到脚也到,神仙也跌倒”。单练时讲究“无人似有人”,以意行拳;过招时要求“有人似无人”,胆大心细。它的见跤速度为“一”(秒),慢不过“三”(秒)。通诀为:“粘”、“闪”、“快”、“准”“狠”、“整”“随”,舍一而不得其要。

        “沾衣十八跌”是由“未学跌人,先学跌己”的自跌技法(九滚十八跌)与“沾衣跌人”的跌人技法两部分组成。“沾衣”者,因接触而附着也。初时表现为抓拿擒捉,后期则是利用向前的贴劲和接触点的摩擦来进行粘连,所谓:“沾、粘、绵、随”是也。“绵”是柔软细长的意思,这就要求“轻”,轻如微风细雨,大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寓有“悄临”与“轻贴”之意,“沾”亦可作“擒”字之解:擒即“抓”、“拿”它的要诀是:“不顶不丢,随进随出;如影附形,如蛆附骨。”它和“沾”目的虽然一样,但在功夫的层次上却是大有区别——“抓、拿”是初级水平,而“沾”却是上乘功夫。“十八”者,是虚数,泛指多的意思。但另有说法却是指身上的十八个揪拿部位。这十八个部位分别是:1、头,2、颈,3、肩,4、腋,5、背,6、胸,7、臂(大小),8、肘(内外),9、腕,10、手,11、腰,12、胯,13、裆,14、膝,15、踝,16、腿(大小),17、脚,18、跟。

       “九滚十八跌”是一种自跌方法,旨在被跌时的自我保护与败势反击,也是日常训练中对筋、骨、皮的一种磨练。相传它便是修炼金钟罩功夫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可惜现在已很少有人肯练。“九滚十八跌”平常又被戏称为“过关”。“过关”,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没过这关师傅是不往下教的,同伴也不愿与你对练。

       “九滚十八跌”又叫“就地十八滚”,是地躺法,即是现在的那种加进了猴形醉态的地躺(趟)拳前身。

       “跌”有三“跌”一指“自跌”,二指“落地跌”,三指“踉跄跌”。“自跌”是“未学跌人,先学跌己”的功夫。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倾身跌人 ”与“躺身跌人”;”“落地跌”是“擒跌法”与“相扑(摔)跌”的代表,跤跤都要将人跌仆于地;“踉跄跌”是跌法的上乘功夫,它以手法见长,用内力发人。落不落地不在其要,它注重的却是始终都能将对方与我接触点上的力向转移、或重心领偏,从而使对方用不上力或立足不稳,在踉跄无思中便于我进一步出击。

       “沾衣十八跌”在民间被叫做“跌法”,明代的“千跌张”就是当时最善此道的高手,经典招式据戚継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记载的就有“勾腿”、“后扫”、“挂塌”、“倒树法”,以及“猴子搬桩”等。近代,由于很多人对它知之甚少,因缺乏了解,而误将它认为是“摔跤”,却不知它就是包括摔跤在内的“摔跌法”。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