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与金台观三绝

华商网-宝鸡特快 张超

2015-11-19 19:42:33

游览金台观,不得不提的就是与张三丰有关的“瓜皮书”、“翻耳瓦罐”、“神锄定柱”这“三绝”。可以说,看过这“三绝”才算真正到访“金台观”。

匠心独运—— “瓜皮书”与众不同 不多不少诗9行

第一绝就是三丰洞亭前矗立着两通张三丰“瓜皮书”诗碑,字迹遒劲飘逸,后人称之为龙蛇之字。相传这两通诗碑原在古池州(今安徽省青阳县)青牛宫内,宝鸡商贾士子经商游学到青牛宫拜谒老子,访三丰遗迹,看到刻石不忍离去。后重金布施,方求准允拓捶四帧真迹携回,裱褙后悬于洞内。日久,烟熏火燎,破损逐增,绅民深知得之不易,恐其湮灭,遂请巧匠镌石二方矗之观内,方使真迹留传至今。

为什么这座诗碑被称作“瓜皮书”呢?在民间相传,一年暑天,张三丰和观内道士在田里耕作,汗如雨滴,看见几个乡民去城里卖西瓜,道士们就挑了几个西瓜解渴。其中一位农夫,见张三丰用吃完的瓜皮在地上描画,就央求张三丰送他一幅字,张三丰欣然答应。一时没有笔墨,就将支在地边烧水的铁锅扣在地上,顺手拿起瓜皮,沾着烟灰挥洒写成。诗曰:

仙境闲寻采药翁,草堂留话此宵同;细看山下云深处,信有人间路不通。泉引藕花来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求名心在闲难遣,明日马蹄尘土中。三清在此令来人敬躬。

这首诗竟然是九句话,为什么不是符合古体诗的对仗手法呢?宝鸡市道教协会会长杜法静道长笑着说,“单数之至也。八卦阳爻用九,九为太阳,也就是‘大’阳。九九重阳,阳之至也。阳寓意生命,阳寿就是有生之年。九九八十一,更是大吉大利的数字。”

闻之称奇——“翻耳瓦罐”真有其物,两耳嵌在罐里面

第二绝是传说为三丰遗物的“翻耳瓦罐”。这只珍存至今的瓦罐,初看与其他瓦罐并无二致,细察则发现用来系罐的两耳嵌在罐内(而通常系罐的两耳都是在罐的外肩壁上)。传说张三丰在寓居金台观时,广行善事,深得乡民崇敬。农忙时帮助附近农民耕耘收获,亲如一家。一日晌午,王老汉的小姑娘玉兰送饭来到地边,王老汉见观里的饭还没送来,执意要张三丰同自己一道吃。饭罢,张三丰见瓦罐内还沾着很多饭粒,不忍糟蹋粮食,提过瓦罐,双手沿罐口边捏边舔。不一会,瓦罐竟像皮囊一样被捏了个里朝外,罐壁上沾的饭粒被舔了个一干二净,乡民们个个惊讶不已。

从此,这个翻过的瓦罐被乡民保存下来,关中西部地区农村舔碗习俗由此而来。目前,“翻耳瓦罐”被完整地保持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内。

观之咋舌——“神锄定柱”历历可见 铁锄压在柱子下

第三绝名为“神锄定柱”。相传,乾隆年间重修金台观,当天立木,次日梁柱倒塌,连续数日不成,急坏了负责修建工程的绅民会首等人。一天晚上,数日劳累不堪的会首在禅房打盹,见一鹤发童颜、蓑衣布衲的老道前来,对他说:“要想立柱不倒,取我两块铁锄置于础上,础固殿稳。”

会首一觉醒来,方知为梦,但看自己手中却拿着两块铁锄板。即将此事告知绅民及工匠人等,次日如法而作,果然顺利,三清殿得以修葺落成。后来,人们发觉供奉在飞升洞中张三丰所遗蓑衣、布衲、藤杖依在,只是耕耘用的两把锄头只剩下木柄,而铁锄板却不在了,始知定柱神铁是张三丰用过的铁锄板。

尽管三清殿后来又经多次维修,但这两块铁锄板一直垫在檐柱之下,民间也就流行开了“神锄定柱”的传说。

除了金台观“三绝”,金台观玉皇阁“明二暗三”的建筑构造,让不明就里的人还误以为是二层建筑,喜欢古建筑的朋友,可以走上古阁去一探究竟,欣赏这精巧构思的三层楼阁。另外,金台观外,清朝光绪年间,宝鸡的能工巧匠修建一对精美的龙凤铁旗杆,虽然铁旗杆杆身已经锈蚀,但仍旧可睹游龙戏凤盘绕杆身,上悬方斗的景致。100多年来,夜阑人静,晚风吹拂杆上铜铃,依稀可闻悦耳铃音。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张三丰与金台观三绝

华商网-宝鸡特快 张超

2015-11-19 19:42:33

|
张三丰与金台观三绝
|

游览金台观,不得不提的就是与张三丰有关的“瓜皮书”、“翻耳瓦罐”、“神锄定柱”这“三绝”。可以说,看过这“三绝”才算真正到访“金台观”。

匠心独运—— “瓜皮书”与众不同 不多不少诗9行

第一绝就是三丰洞亭前矗立着两通张三丰“瓜皮书”诗碑,字迹遒劲飘逸,后人称之为龙蛇之字。相传这两通诗碑原在古池州(今安徽省青阳县)青牛宫内,宝鸡商贾士子经商游学到青牛宫拜谒老子,访三丰遗迹,看到刻石不忍离去。后重金布施,方求准允拓捶四帧真迹携回,裱褙后悬于洞内。日久,烟熏火燎,破损逐增,绅民深知得之不易,恐其湮灭,遂请巧匠镌石二方矗之观内,方使真迹留传至今。

为什么这座诗碑被称作“瓜皮书”呢?在民间相传,一年暑天,张三丰和观内道士在田里耕作,汗如雨滴,看见几个乡民去城里卖西瓜,道士们就挑了几个西瓜解渴。其中一位农夫,见张三丰用吃完的瓜皮在地上描画,就央求张三丰送他一幅字,张三丰欣然答应。一时没有笔墨,就将支在地边烧水的铁锅扣在地上,顺手拿起瓜皮,沾着烟灰挥洒写成。诗曰:

仙境闲寻采药翁,草堂留话此宵同;细看山下云深处,信有人间路不通。泉引藕花来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求名心在闲难遣,明日马蹄尘土中。三清在此令来人敬躬。

这首诗竟然是九句话,为什么不是符合古体诗的对仗手法呢?宝鸡市道教协会会长杜法静道长笑着说,“单数之至也。八卦阳爻用九,九为太阳,也就是‘大’阳。九九重阳,阳之至也。阳寓意生命,阳寿就是有生之年。九九八十一,更是大吉大利的数字。”

闻之称奇——“翻耳瓦罐”真有其物,两耳嵌在罐里面

第二绝是传说为三丰遗物的“翻耳瓦罐”。这只珍存至今的瓦罐,初看与其他瓦罐并无二致,细察则发现用来系罐的两耳嵌在罐内(而通常系罐的两耳都是在罐的外肩壁上)。传说张三丰在寓居金台观时,广行善事,深得乡民崇敬。农忙时帮助附近农民耕耘收获,亲如一家。一日晌午,王老汉的小姑娘玉兰送饭来到地边,王老汉见观里的饭还没送来,执意要张三丰同自己一道吃。饭罢,张三丰见瓦罐内还沾着很多饭粒,不忍糟蹋粮食,提过瓦罐,双手沿罐口边捏边舔。不一会,瓦罐竟像皮囊一样被捏了个里朝外,罐壁上沾的饭粒被舔了个一干二净,乡民们个个惊讶不已。

从此,这个翻过的瓦罐被乡民保存下来,关中西部地区农村舔碗习俗由此而来。目前,“翻耳瓦罐”被完整地保持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内。

观之咋舌——“神锄定柱”历历可见 铁锄压在柱子下

第三绝名为“神锄定柱”。相传,乾隆年间重修金台观,当天立木,次日梁柱倒塌,连续数日不成,急坏了负责修建工程的绅民会首等人。一天晚上,数日劳累不堪的会首在禅房打盹,见一鹤发童颜、蓑衣布衲的老道前来,对他说:“要想立柱不倒,取我两块铁锄置于础上,础固殿稳。”

会首一觉醒来,方知为梦,但看自己手中却拿着两块铁锄板。即将此事告知绅民及工匠人等,次日如法而作,果然顺利,三清殿得以修葺落成。后来,人们发觉供奉在飞升洞中张三丰所遗蓑衣、布衲、藤杖依在,只是耕耘用的两把锄头只剩下木柄,而铁锄板却不在了,始知定柱神铁是张三丰用过的铁锄板。

尽管三清殿后来又经多次维修,但这两块铁锄板一直垫在檐柱之下,民间也就流行开了“神锄定柱”的传说。

除了金台观“三绝”,金台观玉皇阁“明二暗三”的建筑构造,让不明就里的人还误以为是二层建筑,喜欢古建筑的朋友,可以走上古阁去一探究竟,欣赏这精巧构思的三层楼阁。另外,金台观外,清朝光绪年间,宝鸡的能工巧匠修建一对精美的龙凤铁旗杆,虽然铁旗杆杆身已经锈蚀,但仍旧可睹游龙戏凤盘绕杆身,上悬方斗的景致。100多年来,夜阑人静,晚风吹拂杆上铜铃,依稀可闻悦耳铃音。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