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废俱兴蛮荒地,文武全能圣王公——开漳圣王陈元光

道教之音 登徒子

2016-02-23 09:44:11

百废俱兴蛮荒地,文武全能圣王公

开漳圣王,也称陈圣王,圣王公。姓陈名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唐显庆二年(657年)生。清同治十年《福建通志》卷百二十一载:“陈元光,字延炬,光州(今属河南潢川县)人。父政,当(唐)高宗时,统岭南行军总管,进屯梁山外之云霄镇渡云霄江。……卒官,元光代领父众。中宗嗣圣三年(686年),疏言:‘周官七闽,宜增为八,请建一州泉、潮间。’得旨建漳州漳浦郡,令元光世守刺史。元光疏部曲许天正、马仁等干略,请授为司马等职,从之。乃率仁等剪除荆棘,营农积谷,奏立行台,四境无枹鼓之声。后以讨潮贼蓝奉高,战死。”

陈元光因对漳州造福极大而被漳州民崇拜,死后漳州民也奉祀不辍。此后,随着漳州人民的足迹传至台湾,在台湾亦立庙奉祀。开漳圣王成为福建漳州及台湾闽南籍民信奉的地方守护神,其信仰在我国台湾和东南亚中占有重要地位。姚汉秋《开漳圣王考》云:“开漳圣王虽仅及于漳州,泉州并未涉及,但今日台湾各地,凡闽南籍的较大聚落,不分漳州、泉州,几乎都有开漳圣王庙的存在,成为台湾乡土神明之一。”

一、 武能平疆:厉兵秣马 少年英雄战南蛮

唐朝初期,福建、广东地区属于原始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云沉古树,断崖啼猿,蛇虎丛区,椎髻卉裳,尽是妖氛,所以古时称为南蛮之地。那时古代劳动人民在此处开垦土地,常常会遭到畲族蛮寇的劫掠与杀害,生活十分艰难。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粤贼寇的势头日益增长,在泉潮之地引发动乱,一下子震动了全朝野。于是朝廷下诏,命玉铃卫翊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开漳圣王之父)领兵前往闽地,开屯建堡。陈政时年五十五岁,高宗对陈政说:“不要因病而辞别,病了朕给你医治,也不要因死而辞别,你死了朕会去埋葬你。”高宗对陈政礼待很是隆重。陈政为了解除国忧,毅然挂帅南征,仅仅率领了府兵三千六百名,将士一百二十三员。当时正是五月,由皇都长安到临绥区域很远很远,绵亘数千里,沿途中又多是崇山峻岭、幽谷深壑,加上当时交通极不方便,可以说是遇到山便要开条路以便翻越,遇到和便要架桥以便通行。如此艰辛,历经数月,才终于进入南蛮地区。

此时唐军正是劳顿疲累之际,蛮贼趁机聚集众寇,大举反噬,逼得唐军不得不退守九龙山。蛮酋因熟悉当地地形,打起了”游击战“,对唐军构成极大威胁,陈政无奈请求增援兵力。朝廷便命陈政的兄弟陈敏、陈敷二人领军校五十八姓前往支援。行至浙江县时,陈敏、陈敷相继病逝,随行的陈元光祖母魏氏果断代领五十八姓之众,日夜兼程前往闽地。唐军在得到增援后,军威大振,继续向南挺进。

百废俱兴蛮荒地,文武全能圣王公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在一次战役中陈元光大胜,斩获五千馀人,蛮酋雷大王等被杀,从此南蛮部队投降归附大唐。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广东山贼陈谦勾结福建娘子洞蛮贼苗自成、雷万兴等人聚众打家劫舍,后来又联合起来进攻潮阳,当地守城将帅御敌失败,导致城池沦陷。陈元光知道后,立即以轻骑潜袭战术,平定了动乱,并且惩治了暴徒,下令禁止了暴动行为,保障了南疆一带的安定。从此数十年南疆再无烽火。

历经八载寒暑,陈政终因积劳成疾,于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去世于任上,享年六十二岁。而此时陈元光年二十一岁,雄姿英发,满腹精纶,扛下了重任。掌握兵权后,陈元光整顿军队,厉兵秣马,大显统帅之才华,恩威并济,并定下七戒:惧、惰、骄、慢、怂、奢、贪,以整军风,从此军伍壮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二、 文可兴邦:知人善用 一代儒将拓南疆

南疆平乱胜利后,将周官所定七闽,增为八闽。在泉潮之间,另创了一个漳洲府为行政中心,来颁布行政命令。朝廷任命陈元光为首任刺史。于是陈元光选贤举能,荐举贤才,颁任要职。带领众人一同建设漳州。

圣王就任漳州刺史以后,还亲自率领部曲及五十八姓军民在本地落下户籍。他勤于吏治,更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

政治上,陈元光广建学府,开科取才,量才擢用。自此风俗转淳,文风鼎盛。奖励与少数民族通婚,从此胡越百家渐少仇隙,抚平了民族间的创伤。他以德育化黎民百姓,同时打击豪强,励行法治,开屯建村。

农业上,陈元光引进中原生产及灌溉技术,亲自开恳漳州之北(今云霄火田),上行下效,开拓荒地千里,多了许多良田,仓禀充足,曾经被称做南域乐土。

军事上,他又在州内设三十六堡,立五行台于四境,一年四季巡逻以便监临边境,防止盗贼突起。

百废俱兴蛮荒地,文武全能圣王公

陈元光治理漳州二十五载,最终实现了“北距泉兴,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的安定局面。

三、 功垂千秋:开漳创业 圣王英名驻人间

陈元光死于征战之后,初葬于漳浦,后移葬今址——漳州市郊浦南镇石鼓山。墓碑题“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有石羊、石狮及华表各一对,纪念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作出卓越贡献。

百废俱兴蛮荒地,文武全能圣王公

陈元光所创建的开漳文化暨开漳创业精神,世代相传,影响深远,成为开漳后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千三百年来,随着开漳将士后裔之繁衍与迁徙,身居闽、台、粤、浙及东南亚与欧美等地的五千多万河洛儿郎,慎终追远,继往开来,报效家国,告慰先贤。并在海内外建庙宇数百座,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至今香火不替———史铭其功,民颂其德,岁月悠悠,丰碑长存。

在闽台,多年来人们为“开漳圣王”立庙奉祀,香火如昔。在漳州和潮、汕地区,民间供奉“开漳圣王”的威惠庙、燕翼宫、州主庙等有百余座。在台湾奉祀陈圣王的威惠庙、照惠庙等有81座,其中以宜兰、桃园、台北数量香火为最。在东南亚各地陈圣王庙也有二三十座之多。

百废俱兴蛮荒地,文武全能圣王公

故园有祠,闽台有庙,历经沧桑而香火不绝。时至今日,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之日,更是乡亲云集,盛极一时。近年来,闽粤人和海外侨胞到将军祠拜谒先王、缅怀先贤,寻根问祖。“开漳圣王”已成为联系闽台与固始的重要情感纽带,形成台湾同胞“访祖到福建”的“根文化”现象。

(本文由道教之音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成,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百废俱兴蛮荒地,文武全能圣王公——开漳圣王陈元光

道教之音 登徒子

2016-02-23 09:44:11

|
百废俱兴蛮荒地,文武全能圣王公——开漳圣王陈元光
|

百废俱兴蛮荒地,文武全能圣王公

开漳圣王,也称陈圣王,圣王公。姓陈名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唐显庆二年(657年)生。清同治十年《福建通志》卷百二十一载:“陈元光,字延炬,光州(今属河南潢川县)人。父政,当(唐)高宗时,统岭南行军总管,进屯梁山外之云霄镇渡云霄江。……卒官,元光代领父众。中宗嗣圣三年(686年),疏言:‘周官七闽,宜增为八,请建一州泉、潮间。’得旨建漳州漳浦郡,令元光世守刺史。元光疏部曲许天正、马仁等干略,请授为司马等职,从之。乃率仁等剪除荆棘,营农积谷,奏立行台,四境无枹鼓之声。后以讨潮贼蓝奉高,战死。”

陈元光因对漳州造福极大而被漳州民崇拜,死后漳州民也奉祀不辍。此后,随着漳州人民的足迹传至台湾,在台湾亦立庙奉祀。开漳圣王成为福建漳州及台湾闽南籍民信奉的地方守护神,其信仰在我国台湾和东南亚中占有重要地位。姚汉秋《开漳圣王考》云:“开漳圣王虽仅及于漳州,泉州并未涉及,但今日台湾各地,凡闽南籍的较大聚落,不分漳州、泉州,几乎都有开漳圣王庙的存在,成为台湾乡土神明之一。”

一、 武能平疆:厉兵秣马 少年英雄战南蛮

唐朝初期,福建、广东地区属于原始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云沉古树,断崖啼猿,蛇虎丛区,椎髻卉裳,尽是妖氛,所以古时称为南蛮之地。那时古代劳动人民在此处开垦土地,常常会遭到畲族蛮寇的劫掠与杀害,生活十分艰难。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粤贼寇的势头日益增长,在泉潮之地引发动乱,一下子震动了全朝野。于是朝廷下诏,命玉铃卫翊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开漳圣王之父)领兵前往闽地,开屯建堡。陈政时年五十五岁,高宗对陈政说:“不要因病而辞别,病了朕给你医治,也不要因死而辞别,你死了朕会去埋葬你。”高宗对陈政礼待很是隆重。陈政为了解除国忧,毅然挂帅南征,仅仅率领了府兵三千六百名,将士一百二十三员。当时正是五月,由皇都长安到临绥区域很远很远,绵亘数千里,沿途中又多是崇山峻岭、幽谷深壑,加上当时交通极不方便,可以说是遇到山便要开条路以便翻越,遇到和便要架桥以便通行。如此艰辛,历经数月,才终于进入南蛮地区。

此时唐军正是劳顿疲累之际,蛮贼趁机聚集众寇,大举反噬,逼得唐军不得不退守九龙山。蛮酋因熟悉当地地形,打起了”游击战“,对唐军构成极大威胁,陈政无奈请求增援兵力。朝廷便命陈政的兄弟陈敏、陈敷二人领军校五十八姓前往支援。行至浙江县时,陈敏、陈敷相继病逝,随行的陈元光祖母魏氏果断代领五十八姓之众,日夜兼程前往闽地。唐军在得到增援后,军威大振,继续向南挺进。

百废俱兴蛮荒地,文武全能圣王公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在一次战役中陈元光大胜,斩获五千馀人,蛮酋雷大王等被杀,从此南蛮部队投降归附大唐。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广东山贼陈谦勾结福建娘子洞蛮贼苗自成、雷万兴等人聚众打家劫舍,后来又联合起来进攻潮阳,当地守城将帅御敌失败,导致城池沦陷。陈元光知道后,立即以轻骑潜袭战术,平定了动乱,并且惩治了暴徒,下令禁止了暴动行为,保障了南疆一带的安定。从此数十年南疆再无烽火。

历经八载寒暑,陈政终因积劳成疾,于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去世于任上,享年六十二岁。而此时陈元光年二十一岁,雄姿英发,满腹精纶,扛下了重任。掌握兵权后,陈元光整顿军队,厉兵秣马,大显统帅之才华,恩威并济,并定下七戒:惧、惰、骄、慢、怂、奢、贪,以整军风,从此军伍壮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二、 文可兴邦:知人善用 一代儒将拓南疆

南疆平乱胜利后,将周官所定七闽,增为八闽。在泉潮之间,另创了一个漳洲府为行政中心,来颁布行政命令。朝廷任命陈元光为首任刺史。于是陈元光选贤举能,荐举贤才,颁任要职。带领众人一同建设漳州。

圣王就任漳州刺史以后,还亲自率领部曲及五十八姓军民在本地落下户籍。他勤于吏治,更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

政治上,陈元光广建学府,开科取才,量才擢用。自此风俗转淳,文风鼎盛。奖励与少数民族通婚,从此胡越百家渐少仇隙,抚平了民族间的创伤。他以德育化黎民百姓,同时打击豪强,励行法治,开屯建村。

农业上,陈元光引进中原生产及灌溉技术,亲自开恳漳州之北(今云霄火田),上行下效,开拓荒地千里,多了许多良田,仓禀充足,曾经被称做南域乐土。

军事上,他又在州内设三十六堡,立五行台于四境,一年四季巡逻以便监临边境,防止盗贼突起。

百废俱兴蛮荒地,文武全能圣王公

陈元光治理漳州二十五载,最终实现了“北距泉兴,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的安定局面。

三、 功垂千秋:开漳创业 圣王英名驻人间

陈元光死于征战之后,初葬于漳浦,后移葬今址——漳州市郊浦南镇石鼓山。墓碑题“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有石羊、石狮及华表各一对,纪念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作出卓越贡献。

百废俱兴蛮荒地,文武全能圣王公

陈元光所创建的开漳文化暨开漳创业精神,世代相传,影响深远,成为开漳后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千三百年来,随着开漳将士后裔之繁衍与迁徙,身居闽、台、粤、浙及东南亚与欧美等地的五千多万河洛儿郎,慎终追远,继往开来,报效家国,告慰先贤。并在海内外建庙宇数百座,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至今香火不替———史铭其功,民颂其德,岁月悠悠,丰碑长存。

在闽台,多年来人们为“开漳圣王”立庙奉祀,香火如昔。在漳州和潮、汕地区,民间供奉“开漳圣王”的威惠庙、燕翼宫、州主庙等有百余座。在台湾奉祀陈圣王的威惠庙、照惠庙等有81座,其中以宜兰、桃园、台北数量香火为最。在东南亚各地陈圣王庙也有二三十座之多。

百废俱兴蛮荒地,文武全能圣王公

故园有祠,闽台有庙,历经沧桑而香火不绝。时至今日,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之日,更是乡亲云集,盛极一时。近年来,闽粤人和海外侨胞到将军祠拜谒先王、缅怀先贤,寻根问祖。“开漳圣王”已成为联系闽台与固始的重要情感纽带,形成台湾同胞“访祖到福建”的“根文化”现象。

(本文由道教之音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成,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